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化學實驗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觀察力;思維能力;創新能力
在化學實驗過程中,操作、觀察、思維和創新這幾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它們是相互制約的。中學化學教學的目的要求既要使學生比較系統的掌握化學基礎知識和化學基本技能,又要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以及應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而化學實驗教學則是培養學生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化學實驗教學,可實現培養和提高學生各種能力的需求。
一、通過化學實驗對學生操作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在化學教學中,首先利用“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對學生進行嚴格規范的訓練,以磨練學生意志,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及自我控制能力,使其初步掌握基本操作技能,以達到獨立完成教學大綱規定的“學生實驗”的能力要求。如藥品的取用、天平的使用、滴管使用、啟普發生器的使用,酸堿中和滴定的操作等,通過訓練使學生掌握其基本操作技能。在此之后,教師要緊緊圍繞實驗目的,逐漸培養學生的獨立操作能力。可充分發揮課堂的作用,將一些演示實驗由教師演示變為學生演示或學生實驗,還可根據需要補充一些其他實驗加強學生的實驗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閱讀、操作和表達能力。總之,在實驗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和素質。
二、通過化學實驗對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能力是學習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觀察,是人們有效地探索世界、認識事物的一種最直接、最基本的活動。觀察能力被許多心理學家稱為“智力的窗口”,是人們順利地掌握知識、完成某種活動的基本能力。
一個學生學習的好壞,能力的高低,往往與他們對客觀事物反應的敏銳性和探索科學知識的細致程度有著及其密切的聯系。而人類發展以來的科學史更加有力地證明了: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人類自身對客觀世界的細微、準確、深刻、透徹的觀察。觀察是獲得一切知識的首要步驟,也是一切發明創造的必備條件。觀察和思維是密切聯系的,觀察不是消極的注視,而是積極的思維活動,所以,觀察又稱為“思維的知覺”。教師應根據觀察對象的特點,引導學生開動腦筋,邊觀察邊思考,注意搜尋每個細節,對觀察到的現象,首先啟發學生自己提出來疑問,然后教師再作補充,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嘗試解答問題。教師在實驗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觀察前要明確觀察目的,觀察中盡量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同時參與到觀察活動中,并努力做到邊觀察、邊思考的科學方法。交給學生觀察的任務,并在組織觀察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能力,切忌以教師自己的觀察代替學生的觀察或將理論上應出現的結果簡單地告訴學生,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能有效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的。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中應該全力注重對學生觀察能力的發展和培養。
三、通過化學實驗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
1、通過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演示實驗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材料,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探求新知,學生在觀察的同時便會伴隨積極的思考,它是訓練學生創造思維的重要契機。所以教師應善于利用從演示實驗的現象中所獲得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加工,經過科學的抽象,形成概念,進一步作出判斷,進行推理,從而實現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飛躍。
2、通過設計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在學生具備了一定的化學基礎知識、掌握了一定的化學實驗操作技能的基礎上,教師應有目的地設計一些實驗習題(也可用課后的實驗習題),要求學生按照實驗目的要求,根據已學過的實驗原理和方法,設計出實驗方案,同時對學生的實驗操作提出具體要求。這是對學生進行科學訓練,培養實事求是、獨立思考、開拓創新的一種途徑。
3、通過課外小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除了課堂實驗教學要重視學生的思維訓練,以提高實驗教學質量外,還要倡導學生配合課內學習,在課外日常生活中,聯系實際開展力所能及的化學小實驗和解釋社會生產、生活中的某些化學現象,例如攝影沖卷、化學小制作;對土壤成分的檢測;對一些工廠排放出來的廢氣、廢水成分的分析及它們對自然界污染情況,通過這些實驗和調查活動,運用化學原理積極展開思維,逐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通過化學實驗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能力包括創新觀察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觀察是一切科學知識的切入點,周密、精確和系統的觀察是一切科學實驗、科學新發現的基礎,實踐能力是將創意付諸實踐的精心設計,是創意與創新的橋梁。教師要在實驗時給學生留有充分的質疑機會和思考空間,引導學生去發現,去創新,鍛煉自己的創新實踐能力。
關鍵詞:高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能力;科學觀念
在高中的化學課堂教學中,由于繁重的學習任務以及相對不足的課程時間安排,使得學生們在課堂上往往表現的學習興趣不高,積極性不足。并且由于種種原因學生對于理論知識的學習過于熱衷,對于成績過分看重而忽略了對自身實踐能力以及運用課程內的知識內容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這往往導致我們的學生擁有很強的理論能力,但是綜合能力方面卻嚴重不足,這說明我們的教學方法上存在著很嚴重的問題。
而實驗教學有效地彌補了這一缺憾,通過實驗,學生能夠有效地鍛煉自身的觀察能力,這對于促進學生的提問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另外,實驗教學還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課堂積極性,這些都是我們做好高中化學課堂教學的關鍵。與此同時,實驗教學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將學生潛在的能力充分地挖掘出來,這對于學生在未來更高層次的學習以及社會工作都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因此,我們要在高中化學教學中給予實驗教學充分的重視,通過有效的實驗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并且通過有效的實驗教學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進學生化學知識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切實提高學生的化學綜合能力。
一、合理設置實驗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學習熱情對于學生在任何一門學科中的學習來說都是極為重要的,在化學的學習中更是如此,由于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任務非常繁重,學生往往在學習中表現得十分疲憊,繁重而單調的理論學習不免讓學生有些茫然,因此,我們要有效地利用實驗教學來刺激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豐富多彩的實驗內容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釋放出來,讓學生能夠通過自身內在的動力來推動自身的化學學習。而高中階段的很多化學實驗都是非常有趣的,有的實驗效果十分明顯,實驗的過程趣味性十足,這樣的實驗我們應該給予充分的利用,并且在實驗的過程中運用多樣性的教學手段,例如可以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在組與組之間進行評比。另外,也可以在實驗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行進行實驗總結和評述,讓學生自行組織語言來描述自己的整個實驗過程,充分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加強實驗教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高中化學中所涉及的很多知識都在生活中有著很廣泛的應用,學生對于這些生活中的化學印象很深,但是基本上都是感性認識,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學生會將這些感性的認識逐漸理性化,從而形成自身的知識體系,而通過實驗的理論性還原,學生能夠從原理上了解到生活中的一些化學現象,進而促進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同時在實驗教學中有效地融入生活化的成分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課堂教學的培養來讓學生去自行地發掘生活中以前沒有注意到的化學現象,并且運用自身所學到的知識去解釋這些現象,揭示其中的奧秘,這不僅對于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一個十分有效的培養,同時對于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提高也有著極為重要的培養意義。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去解決一個又一個的問題,這樣學生的學習自信心會逐漸增強,從而對自己的實驗學習形成一個良好的幫助作用。
三、合理設置實驗的環節,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實驗教學最為重要的意義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通過親自動手的實驗操作能夠明白每一個實驗步驟的深刻意義以及該實驗步驟所要達到的目的,這樣學生會從另外一個角度來加深對課程知識內容的理解。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最初要對學生的整個實驗過程進行一個整體的把控,在實驗教學開始之前,設置好實驗的內容和實驗的環節,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去進行,但是要讓學生在實驗之后闡明每個實驗步驟的意義以及作用,這對于學生的實驗學習是一個良好的敦促,能夠讓學生帶著目的去進行學習。在一定程度之后我們可以設置開放性的實驗,就是只給出實驗目的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的環節和實驗用具,并且嚴格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明確每個實驗環節的設計初衷。這樣不僅對于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有著極強的培養作用,同時還對于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有著很好的培養效果。
四、嚴格要求實驗過程評價,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實驗教學不能僅僅注重于過程和形式,還要注重對實驗過程內涵的提煉,就是要求學生對于自己的整個實驗過程有一個綜合的評述,每一個實驗的環節要有明確的目的,整個實驗所要達到的效果有一個概括性的說明,這不僅對于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理論指導實踐能力有著很重要的幫助,同時這樣還能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總之,在高中的化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給予實驗教學充分的重視,對實驗教學所能達到的教學效果有一個明確的認識,充分地利用實驗教學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以及動手操作的能力,并且通過生活化的實驗過程設計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讓學生能夠主動地去發掘生活中的化學現象,并且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有著極為深刻的意義。另外,我們在實驗教學過程中還要嚴格要求學生對整個實驗過程有一個明確的理解和描述,對實驗的每一個環節的作用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以及自主學習能力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幫助。
參考文獻:
[1]王峰.加強化學實驗基本操作訓練 提高學生實驗綜合能力[J].邢臺學院學報,2010(4).
關鍵詞:化學教學;演示實驗;興趣;觀察;試驗;能力
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演示范的實驗,廣泛運用于中學化學教學中。化學演示實驗生動直觀,深受學生的喜愛,給學生的學習過程留下鮮明而深刻的印象,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也是培養學生學習化學興趣和能力最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利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巨大動力,是最好的老師。剛開始學習化學的初三學生,對化學實驗有很強的好奇心,容易被生動、鮮明的化學實驗現象所吸引。因此,利用化學課堂上的演示實驗教學能很好地培養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奇特的實驗現象是初學化學的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可以演示具有生動現象的化學實驗,引導學生打開學習化學興趣的大門。例如,在開展“緒言”教學前,給學生演示“燒不壞的手帕”和“用玻璃棒點燃酒精燈”的實驗,為突出實驗現象,增強學生對實驗的好奇感,演示前提問學生,“手帕被點燃后是否會被燒毀?不用火源能否將酒精燈點燃?”當學生觀察到手帕上燃燒得很旺的火苗熄滅后手帕卻完好無損、不帶火的玻璃棒能將酒精燈點燃的實驗現象后,會感到非常新奇,然后教師向學生說明,只要大家認真學好化學,其中的謎團就能得到解答,把學生對化學的好奇轉化為學習化學的興趣。
在演示實驗教學中讓學生認識物質,掌握抽象的概念,突破知識的難點,從而體驗到成功掌握知識的樂趣,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二、利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觀察的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能力有利于提高化學教學質量,教師在演示化學實驗時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生在觀察教師的演示實驗時,往往被新奇的化學變化現象所吸引,不能很好地與所要掌握的知識聯系起來,成為無目的的觀察。為了讓學生能有效地觀察實驗,要教會學生觀察方法,善于關注操作、裝置、現象的細節。演示實驗前制訂出指導學生觀察的計劃,講明觀察任務,提出具體的要求,指出觀察的順序。例如,在演示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實驗中,可以設計下列問題指導學生觀察實驗:怎樣的裝置才能加熱固體并將產生的氣體收集到?這樣的裝置該如何連接?為什么要在盛高錳酸鉀的試管口放一團棉花?用排水法收集氧氣何時才是收集的最佳時間?收集完后停止實驗的操作該如進行?收集到的氧氣該如何存放在實驗臺上?學生為了尋求以上答案,會在教師演示過程中有目的地觀察教師的操作、實驗裝置和實驗現象,邊觀察邊思考,用心聽教師的講解,更為專注觀察實驗。
指導學生要全面觀察實驗,根據學習目的和實驗內容,分清實驗的主要現象和次要現象,把注意力放在主要現象的觀察上。演示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最好平臺,教師在通常的實驗演示過程中,長期、耐心、反復地指導,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出學生敏銳的觀察能力。
三、利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化學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學生的思維能力大小關系到學生掌握化學知識的能力。中學生容易對新鮮事物產生好奇心,強烈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對探究新事物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利用演示實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演示實驗中的實驗操作和實驗現象為學生創設了思考和探究的情境,教師在演示時應抓住相關操作和實驗現象為學生創設問題,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啟發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問題結合實驗現象完成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歸納等思維過程,得出結論,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得到培養。如,教材中驗證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生成碳酸的演示實驗就是一個典型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例子。操作前向學生說明醋酸是具有酸性的物質,在完成四個實驗操作后,提問學生為什么醋酸能使小花變色,水卻不能?證明具有什么特性的物質能使石蕊變成紅色?提問學生為什么水和二氧化碳就能使小花變紅色,只有二氧化碳卻不能?說明二氧化碳與其中的水生成了具有什么性質的物質,這種物質是什么?用以上問題啟發學生去探究,完成思維過程,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培養。
四、利用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學生化學實驗能力是化學教學中需重點培養的能力之一,要求初中學生具有認識常用化學儀器及其使用方法,熟練進行基本操作,用概括準確的語句記錄實驗現象,對簡單的實驗能獨立設計出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操作的能力。初中學生剛接觸化學,對儀器的使用、實驗的操作主要在教師演示實驗教學中學到。中學生模仿能力強,教師嚴肅認真的實驗作風對學生具有“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介紹儀器的使用方法及其相關基本操作的演示時,要用規范的操作及形象的語言去感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描述操作方法,讓學生掌握基本操作要領。利用典型的演示實驗教會學生運用基本操作完成實驗。如,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演示實驗,在演示過程教會學生儀器的連接、裝置氣密性的檢驗、固體藥品裝入試管、試管的固定、酒精燈的使用、給固體加熱、排水法和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等實驗基本操作完成實驗,要求學生熟練掌握基本操作。
在演示實驗教學中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的實驗思維,使學生具有根據實驗目的,自己設計實驗,編制實驗報告,獨立完成簡單實驗的能力。例如,演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時,先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目的,所用藥品的狀態、反應原理和二氧化碳的性質設計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制訂出實驗計劃,編制實驗報告,然后讓學生選擇儀器組裝實驗裝置,裝入藥品進行二氧化碳的收集、驗證和驗滿,完成實驗報告。使學生的實驗能力從基本的實驗操作能力提升到能自行設計完成簡單實驗的能力,達到初中學生化學實驗能力的培養要求。
演示實驗是化學教學中的常用手段,只要教師能把握教學環節,充分發揮演示實驗生動直觀的教學優點,挖掘其中的教學資源,善于引導學生,學生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得到提高,為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孝輝.淺議化學實驗教學的激趣與創新[J].教育教學論壇,2010(22).
[2]亢秀穎.如何通過實驗培養學習興趣[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6).
【關鍵詞】化學實驗;學生實驗能力;培養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化學的理論是人們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許多化學現象通過實驗才能得到完善的解釋,各種物質的性質、結構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體現出來,才能被學生認識。而實驗能力的培養,可以說是關系到化學專業以至于所有理科專業學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教學質量的提高的大問題,又是目前化學課程改革的主要趨勢。因此,實驗教學在化學教學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對如何培養學生化學實驗能力談談幾點看法。
一、重視實驗的預習和實驗前的講課
化學實驗涉及的理論和常識比較多,而且化學實驗往往有一定的危險性,未經預習肯定是不能進入實驗室做實驗的。實驗預習,就是培養學生養成實驗前查清資料、擬好計劃和做好相關準備的良好實驗習慣的過程。只有先預習,才能做到實驗前心中有數,對可能發生的情況有足夠的心理準備和措施的準備。因此,教師應通過提問、抽查等方式審查學生的預習情況。
在實驗前進行簡短的講課是非常必要的。但講課時間不能過長以免影響學生實驗的完成。教師在講實驗課時,不能就實驗內容講實驗操作,甚至把實驗步驟等詳細地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抄,與實驗相關的知識卻一概不講。教師還應該介紹一些和實驗相關的操作技巧、化學常識、安全方面的知識。這樣,學生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也得到應有的訓練。
二、實驗中鼓勵學生登臺演示
實驗教學中,多采用教師演、學生看的方法,這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實驗能力不利。學生實驗課是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關鍵,只有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大膽進行實驗,才能使學到的知識產生有效的內化,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教師應當充當“導演”的角色,給學生一個展示自己的空間,讓學生自己表演,充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
三、實驗過程的指導和評價
教師在實驗課中應及時的觀察和指導學生進行實驗,注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這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的重要措施。良好的實驗習慣應包括:正確使用儀器、認真觀察并記錄實驗現象、規范的實驗操作、遵守實驗室規則、如實完成實驗報告、注意節約藥品和實驗安全等。教師在指導實驗時,發現學生操作中的問題應及時指出,但應該讓學生經過自己思考,弄清楚前因后果后自己動手糾正,這樣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實驗的操作。
四、建立科學的考核標準
學生的實驗成績是對學生實驗情況的總體評價,既反映學生實驗動手能力,也反映學生實驗理論掌握的情況。教師可根據不同類型的實驗,擬出不同的量化標準,評分標準和權重。如對某個具體實驗的考核指標和分值可作如下劃分。(1)預習10分;(2)紀律5分;(3)衛生5分;(4)操作45分;(5)結果25分;(6)實驗報告10分,該實驗成績為各項總和。
期末考核應該把筆試與操作面試相結合。筆試重點考核學生的實驗常識、實驗原理、操作理論、畫裝置圖的技能和解答實驗中出現的問題的能力等,而操作面試則主要考核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包括操作的規范性、實驗技能技巧掌握的情況、熟練程度以及良好的實驗習慣等。最終成績由平時的每一個實驗得分和期終考核分組成。這樣的考核方法體現了以平時為主、以操作和能力為主的原則,使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實驗都給予高度重視。
五、開展課外活動,聯系生產生活實際,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
實驗能力的培養僅靠課堂實驗教學是不夠的,還要盡可能的開展化學課外活動,如趣味實驗“魔棒點燈”、“不怕火燒的手帕”、“一吹即燃的蠟燭”、“火山爆發”、“建造一座空中花園”等。在化學課本有很多與學生生活、社會生產緊密相聯的家庭小實驗,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對日常生活、環境污染、家庭小實驗、化工問題等進行研究、調查,使他們有機會自己設計完成實驗,從而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制皂、制備蒸溜水、酒后呼吸的檢則、用鐵粉做化學暖袋、蘋果電池、攝影中的化學變化、食品中的常見元素測定等。另外要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運用已有的知識和能力去觀察現象、分析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從而主動獲得知識,進一步提高實驗能力。
一、教師要善于做好傳授新知識的演示實驗
這是以讓學生獲取新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通常是邊講邊演示。從邏輯上看,這往往是一個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過程。教師在演示時,先講述實驗原理、條件及注意事項;當學生觀察到實驗現象后,教師再通過啟發引導學生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為學生順利地得出正確的結論奠定基礎。
例如,在講“銨離子的檢驗”時,采取的方法是先演示“氯化銨和硫酸銨分別與氫氧化鈉溶液作用”的實驗,然后總結得出檢驗銨離子的一般方法。為此在開始演示實驗之前,要突出強調銨鹽能跟堿起反應放出氨氣(講銨鹽性質時學過的)。實驗過程中,要引導學生觀察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裝有銨鹽(氯化銨或硫酸銨)與氫氧化鈉混合液的試管口時,試紙顏色的變化,能聞到什么氣味,然后由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或結果來回答,并由教師加以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像這樣通過演示實驗來進行新知識的教學,就具有較強的真實感和說服力,使學生容易理解和記憶所獲得的新知識。使用傳授新知識的演示實驗進行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演示實驗時,學生并未掌握有關實驗的理論知識,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學生觀察實驗時往往會忽略掉最關鍵的內容。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注意實驗的條件、環節和實驗的主要結果(亦即告訴學生觀察什么、如何去觀察),使學生能看懂實驗,準確地觀察到實驗的現象和結果。這是這種演示實驗的感性階段。
②在演示實驗結束后,教師不要急于做出結論,應通過談話啟發學生自己去做結論,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其對知識的消化理解,并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例如,在前述有關銨鹽檢驗的實驗中,當學生觀察到“試紙變藍,有刺激性氨味”時,應啟發學生思考產生此現象的原因。這是這種演示實驗的理性階段。
③要注意把實驗中所得出的特殊(或個別)的結論推廣到一般(或同類的其它對象)中去,使學生類推地掌握帶有規律性的知識。例如,應把從演示“氯化銨和硫酸銨中銨離子的鑒定”實驗所得出的結論推廣到其它銨鹽的鑒定中去,總結得出“化學上檢驗銨鹽的一般方法”,這是對這種實驗的歸納。
④應要求學生用文字或圖表把實驗的結論記錄下來,或結合指導學生讀書把教材中的有關內容做上記號或摘錄下來以鞏固知識。
二、提高演示實驗現象的可視性,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和變化規律的科學。化學概念和原理大多較為抽象。物質的微觀結構既看不見,又摸不著,化學反應的本質就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組合成新分子的過程,因此,但靠語言和文字描述,學生較難理解。通過計算機軟件制作的課件進行動畫模擬,形象生動的表現分子、原子、離子的微觀運動特征,變抽象為直觀,讓學生直接認識微觀世界,這樣更容易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理解化學反應原理。
化學演示實驗是教師在課堂上的演示,而演示的現象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如固體的溶解、分子的擴散以及氣體的溢出等現象,可見度較小,有時除前排的學生外,后面的學生很難看到變化的現象,再做一次實驗又浪費時間。如果將這些演示實驗通過多媒體展示實驗現象,采用放大、慢放、定格、重播等方法幫助學生觀察,學生就可以清楚的看到氣體的產生和溢出,顏色的變化及沉淀的析出等現象,這樣增強了可見度和動態感,變抽象的內容為直觀現象,學生看得一清二楚,增強了演示效果。同時,活躍了課堂教學氣氛,激發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這種新穎的方法,能刺激學生的感官,引起學生的注意,有助于學生觀察能力的培養。
三、把握好驗證性的演示實驗
這是以驗證或鞏固已學過的知識為目的而進行的演示實驗,通常是在講授完新知識以后進行的實驗。從邏輯上看,這往往是一個由一般到特殊的學習過程。教師講課時,先通過新舊知識的聯系與對比,結合使用各種直觀教具講授新知識,待學生初步掌握了這些知識后,再進行有關的演示實驗以驗證和鞏固所學過的知識。
例如,在講“氧氣的實驗室制法”時,先結合有關氧氣制取與收集的掛圖,講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化學原理與收集方法,使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先具有初步的認識,然后課堂現場演示實驗室制取及收集氧氣的過程。使學生通過觀察教師的演示,進一步加深印象,提高當堂課的鞏固率。又如,介紹“常見的堿――氫氧化鈣”時,先通過復習堿的概念,指出氫氧化鈣是一種堿,應具有堿的通性――使指示示劑變色,然后再演示把紫色的石蕊試液及無色的酚酞試液分別滴加到氫氧化鈣溶液(澄清石灰水)中,讓學生觀察溶液的顏色變化情況,以驗證剛剛學習到的事實。使用這種演示實驗法進行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在演示實驗前,因學生對有關內容已有初步的印象,所以教師在演示時,要引導學生運用已初步掌握的知識來觀察實驗的過程及現象,同時應該強調操作過程中的關鍵步驟,即有目的、有針對性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