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藥劑學的特點

      藥劑學的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藥劑學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藥劑學的特點

      藥劑學的特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婦科;藥代動力學特點;圍術期用藥;用藥原則

      對于婦科患者的用藥問題,如何提高用藥安全是重點研究的課題。本文探討了婦科藥代動力學的特點及用藥原則,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2014年6月-12月救治的婦科患者中,患者圍手術期均采用頭孢唑肟,同意接受研究的200例,患者年齡54-89周歲,平均(68.52±5.34)歲。病程3-13年,平均(4.25±0.35)年。

      1.2方法 分析我院2014年6月-12月救治的200例婦科患者的臨床資料,分析患者的藥代動力學特點,并制定合理的用藥原則。

      1.3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5軟件處理數據,采用統計學分析數據,用(x±s)用以表示計量,用百分數(%)、例數(n)用以表示計數,如果數據分析結果顯示P

      2.結果

      2.1分析200例婦科患者的不良反應 200例婦科患者中,皮膚反應2例,比率是1.0%,胃腸道反應4例,比率是2.0%,精神不足5例,比率是2.5%,胸部和頭部癥狀7例,比率是3.5%,泌尿系統癥狀10例,比率是5.0%,見表1。

      2.2分析200例婦科患者的用藥特點 200例婦科患者中,藥物吸收減少的9例,比率是4.5%,藥物分布不均的10例,比率是5.0%,藥物代謝較慢的8例,比率是4.0%,藥物排泄緩慢的8例,比率是4.0%,藥物效應的10例,比率是5.0%,藥物的相互作用9例,比率是4.5%,見表2。

      3.討論

      藥劑學的特點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動物藥 藥用資源 實驗研究 長春中醫藥大學

      我校中藥動物藥學科是中國藥學會動物藥專業組長單位,中藥動物藥已經建設成為吉林省教育廳第一批中藥動物藥重點學科;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中藥動物藥重點學科、中藥動物藥重點研究室、中藥動物藥二級實驗室;是我校中藥學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和我國北藥基地的重要支撐條件[1]。

      1

      動物藥的特點

      1. 1

      資源廣

      動物藥取自于動物,目前已知動物全世界約200萬種,但被人所利用過藥用動物約3 500種,不足千分之二。我們于2008年出版的《中國動物藥資源》一書收載的藥用動物涉及10門、32綱、456科共2 215種及亞種,比1988年結束的全國中藥資源普查新增加634種,是目前全國收錄品種最全、種類最多的一部動物藥權威著作。鄧明魯教授是國家中藥材GAP專家組成員,參與討論、起草、修改和修定的全過程,其動物藥部分由長春中醫藥大學負責。并指導吉林省東豐藥業、敖東藥業梅花鹿、GAP基地建設工作,并于2004年、2005年率先通過國家認證,并指導吉林省長白山其它藥用植物GAP基地的建設工作。我國植物藥開發利用率達到四分之一。

      動物藥這一天然寶庫的大門已被打開,對珍稀瀕危物種必須嚴加保護,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可持續管理是十分重要的[2]。

      1. 2

      活性強

      動物藥中的化學物質是極其豐富的,如一些大分子的肽、蛋白質、多糖、脂質類、酶類等,一些小分子的如從林蛙油中得到的1甲基海因有較強的止咳祛痰作用。人們公認的生理活性很強的一些毒素如蛇毒、蜂毒、河魚屯毒、蟾酥毒、斑蝥毒、蜘蛛毒等亦早已被開發出藥物。從縱條磯海葵Haliplanel1aluciae分離出是肝素抗凝作用14倍的抗凝血成分;從黃海葵Anthopleara xanthogrammia中提出的海葵毒素,其強心作用為目前醫用強心甙的500倍等[2]。

      1. 3

      療效高

      中醫學認為,動物臟器氣味醇厚,為血肉有情之品,“同氣相求”,較草本藥物更易被人體吸收。因而能迅速起效,尤其在調養、補益方面效果明顯。另外,動物臟器與人體相應內臟在形態結構與生理功能等方面具有諸多相似性,即有“以臟補臟”學說。在一些疾病防治中發揮了重要作用[3]。

      1. 4

      效益大

      臨床常用的牛黃、麝香、熊膽、穿山甲、土鱉蟲、全蝎、鹿茸、珍珠、白花蛇、蜈蚣、龜板、鱉甲、烏梢蛇、羚羊角、蛤蟆油等動物藥材和以它們為主開發生產的中成藥凈創多少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還難以計算,僅就單味動物藥材而言,如蛤蟆油基原動物中國林蛙年捕獲量3億只,每只現市場低價8元,僅此年創產值24億元,冬蟲夏草每公斤10~20萬,牛黃每公斤20萬、鹿茸二杠每公斤5 000元,蛤蟆油每公斤4 000元等,經濟效益巨大,而開展養殖加工又可以解決大量人員就業,社會效益同樣可觀。

      2

      我校在動物藥工作中取得的主要成就

      2. 1

      組建了一支穩定的動物藥教學和研究的學科隊伍

      自1962年起學校已有2~3人開始整理、調查、研究動物藥,后為3~4人,1978年后隊伍逐漸擴大,1985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為中藥動物藥碩士學位授權點(是國家唯一動物藥學位點),始終保持在8~10人。隊伍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專業結構、職稱結構、性別結構、學歷結構合理。有博士生導師4人、碩士生導師8人;教授9人、副教授1人、講師2人;有博士學位者4人、碩士學位者5人。

      2. 2

      科學研究與成果

      先后承擔國家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吉林省科技廳、吉林省教育廳、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等一批重要動物藥研究課題,如“中國動物藥資源的研究”“東北動物藥資源的研究”“我國名貴珍稀動物藥基礎研究”“中藥動物藥學科建設及其實踐”“鹿角資源及其開發研究”“蜂膠總黃酮研究”“鹿骨中抗炎多肽研究”“梅花鹿東北亞種凍干活性鹿茸質量標準研究”“中國林蛙不同種群及種質穩定性研究”“散生放養和圈養中國林蛙及林蛙油的綜合比較研究”“長白山地道動物藥材質量標準研究”等20余項,課題總經費1000余萬元,獲得專利5項,發表SCI、EI收載論文數十篇,轉讓新藥十余項。取得了吉林省重大科技成果獎、吉林省教學成果一等獎、2007年“中藥動物藥保護與應用”獲吉林省教育成果科技進步三等獎,2008年“我國名貴珍稀動物藥基礎研究”獲吉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獎勵。

      2. 3

      已出版動物藥專著多部

      如《中國藥用動物志》1~3冊、《中國動物藥》、《東北動物藥》、《中國藥用動物》、《中國動物藥志》、《中醫藥用動物學》、《中藥材規范化生產技術動物藥篇》1~9冊、《中國動物藥資源》、《中國林蛙與哈蟆油》等20余部專著。在國內外期刊雜志及學術會議上發表動物藥學術論文100余篇。

      2. 4

      培養了一批動物藥高級人才

      我校中藥動物藥碩士點自1985年起全國招生,是國家唯一一個碩士點。已培養中藥動物藥研究生30余人,分別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韓國,以及國內大專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業從事著動物藥及相關領域工作,成為動物藥教學、科研、生產戰線的生力軍。

      2. 5

      在“東北動物藥資源調查”、“全國動物藥資源調查”及歷屆動物藥研究生實習的基礎上建成了全國中醫藥系統藥用動物種類最多、動物藥材品種最豐富的中藥動物藥暨藥用動物標本室

      收藏標本1 100余種。并于2007年建成了我國首個藥用動物數據庫。全面收集了我國兩漢以來各類文獻中的動物藥數據,與660余種古籍文獻、近3 000個期刊文獻實現了關聯,提供了8萬多個古今方劑,6萬多種動物藥的知識元信息。回答了動物藥“過去及現在如何用”的問題。

      2. 6

      成功發起、組織并主持了6次全國動物藥學術討論會

      在長春、北京、黃山、上海、成都、南寧的6次學術會議,均有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家的相關學者參加,在國內外形成了較強的學術輻射力。我校現為中國藥學會動物藥專業組長單位,鄧明魯終身教授為中國藥學會動物藥專業組首席顧問,曲曉波教授為中國藥學會動物藥專業組長,編輯出版了6冊學術會議論文匯編,收載論文500余篇,進一步推動了我國動物藥學術發展。

      2. 7

      在理論創新上有突破

      1998年于國家天然藥物資源學術會議上,報告了“中藥動物藥三級資源理論體系的創立及其實踐”一題,并在國內期刊發表,引起了大家的興趣。我們把傳統的資源學研究定位為一級資源。即對某一地域內的資源進行調查,對種類、數量進行統計,繪制資源譜,擬定開發和保護方案等。二級資源即在一級資源研究的基礎上,對某一資源體又視為一個資源庫,運用現代自然科學的綜合技術手段打開這一資源庫的過程,稱之二級資源研究。三級資源是在二級資源研究的基礎上進行的,即對某一活性成分形成新藥的過程。三級資源研究是我們的終極目標,多年來始終在這一理論指導下開展工作。

      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起草了我國中藥動物藥發展的12年規劃,從形勢分析,導思想、基本原則和戰略目標,基本任務,優先領域,政策措施5個方面,首次制定了適合中藥動物藥發展的12年規劃。

      2. 8

      我校從事動物藥研究的多名教授已成為中國藥學會、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中國中醫藥學會、中國中醫藥研究促進會等多個國家級學會及省藥學會、省中醫藥學會、省食品工業學會等中的動物藥首席專家

      曾參與國家科技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關于動物藥研究中政策、法規等起草、討論、修改、審定等工作。

      2. 9

      我校動物藥科學研究新進展

      2. 9. 1

      鹿茸中次黃嘌呤的含量測定

      鹿茸具有較強的抑制單胺氧化酶 (MAO)作用,次黃嘌呤是其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我們首次建立了鹿茸中次黃嘌呤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譜(RPHPLC)測定法。對鹿茸藥材及10批不同產地不同商品規格的鹿茸片進行了測定,考查目前商品鹿茸片的質量狀況。測定結果與傳統的質量評價經驗相符[4]。

      2. 9. 2

      梅花鹿茸藥材HPLC指紋圖譜的建立

      以自分離的尿嘧啶、次黃嘌呤為標準品,對10批梅花鹿茸藥材進行了指紋圖譜的測定,確定了10個峰為共有特征色譜峰,主要的特征峰與相鄰峰的分離度達到1.2以上,其他特征峰也達到一定的分離,峰尖到峰谷的距離至少大于該峰高的2/3以上,為鹿茸的質量標準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5]。

      2. 9. 3

      哈蟆油真偽鑒別實驗

      分別取舒蘭、樺甸、內蒙古、青海的哈蟆油干品及偽品大蟾蜍輸卵管的干品,通過電泳、凝膠成像及分析系統進行分析,建立了哈蟆油大分子的指紋圖譜,為鑒別哈蟆油的真偽品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

      2. 9. 4

      1甲基海因的合成

      合成了從蛤蟆油中提取分離出的止咳作用與可待因相似、但無成癮性、含量在千分位以下的1甲基海因,為動物藥有效成分的產業化探討出有效的途徑。

      中藥動物藥已經建設成為吉林省教育廳第一批中藥動物藥重點學科;吉林省中醫藥管理局中藥動物藥重點學科、中藥動物藥重點研究室、中藥動物藥二級實驗室;現已通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動物藥重點研究室、中藥化學三級實驗室的驗收工作。被公認為國家動物藥人才培養、學術研究、產業技術開發等方面的優勢強點。

      參考文獻

      [1]鄧明魯,徐 麗.中國藥用動物資源研究及其開發現狀和展望[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1996,12,(6):12.

      [2]鄧明魯.中國動物藥資源[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90.

      [3]張 輝.中藥動物藥發展中現代科學技術應用問題的思考[D].第六屆全國動物藥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76.

      藥劑學的特點范文第3篇

      在社區健康查體和巡回醫療中,對老年人的高血壓狀況進行觀察分析,總結如下。

      病情特點

      發病率普遍提高:隨著年齡增長,患高血壓的幾率增加。根據1999年WHO/ZSH高血壓防治指南:年齡≥60歲,血壓持續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收縮壓≥140mmHg和(或)舒張壓≥90mmHg,可定義為老年高血壓。我們進行不完全統計,在>60歲的人群中50%患有高血壓,在>80歲的人群中,高血壓的患病率>90%。

      收縮壓增高為主:在高血壓人群中,60%的收縮壓增高,其中,過半數者至70歲達高峰,以后可漸降低。與舒張壓相比,收縮壓與心腦腎等靶器官損害的關系更為密切,且是更為重要的獨立預測因素。

      脈壓增大:老年人收縮壓水平隨年齡增長而升高,而舒張壓則漸趨于降低,導致脈壓增大。脈壓增大是老年高血壓的重要特點。

      容易發生性低血壓:由于老年人自主神經系統調節功能減退,尤其當高血壓伴有糖尿病,低血容量,或應用利尿劑、擴血管藥物及精神類藥物時更易發生性低血壓。因此,在老年人高血壓的診斷與療效監測過程中,需要注意測量立位血壓。

      血壓波動大:老年人壓力感受器敏感性降低,而動脈壁僵硬度增加,血管順應性降低,使血壓更易隨著情緒、季節、、動度的變化而出現明顯的波動,部分高齡老年人甚至可發生餐后低血壓。

      晝夜節律異常:老年高血壓患者常伴有血壓節律異常,即夜間血壓下降幅度小,甚至不降反較白天升高,這種晝夜節律異常的情況占老年高血壓的60%~70%,且與靶器官的受損程度極為相關。

      隱匿發病:部分老年人起病緩慢,可無癥狀或癥狀輕微,是感覺上的適應所致。只在體檢或診療別的疾病時才發現,易致漏診、漏治。因此,對老年人定期多次測血壓是有必要的,對疑似患者應做動態血壓監測。

      往往伴有動脈硬化性疾病如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缺血性腎病及血脂異常、糖尿病等。以上疾病由于相互影響,往往預后不佳。

      用藥體會

      對于確診的老年高血壓,輕者應首選非藥物治療,包括三低飲食、戒煙限酒、增加運動、控制體重、合理休息等。較重者應合理使用降壓藥物。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和高血壓特點,應遵行安全、有效、長期及個體化用藥、階梯用藥、合并用藥的原則,既保持療效又減輕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

      對于老年高血壓,我們主張>150/90mmHg者必須用藥治療;>140/90mmHg者,可先用非藥物療法,如果效果不好,再適當藥物治療。開始時應逐漸地加用或換用藥物,有時需要聯用2~3種藥物,待血壓穩定一個時期后,再逐步減停藥物。一般1期高血壓患者可將血壓降至正常水平,對2、3期高血壓患者,應緩慢降壓,降至略高于正常水平為準,以保證靶器官的血流灌注量。我們將

      藥劑學的特點范文第4篇

      關鍵詞:泥條;陶藝基礎;重要性;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J31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115(2013)08-143-2

      中國陶瓷藝術曾作為世界的頂級工藝,在中外藝術史上獨樹一幟,譜寫過輝煌的歷史篇章。在世界陶瓷藝術高速發展的大舞臺下,中國的現代陶藝起步雖晚,但也明顯地感覺到無論是陶藝家還是陶藝工作者們正迎難而上,積極探索前行,陶藝教育亦是如此。

      一、陶藝教育的發展現狀

      在歐洲、美洲一些國家非常重視陶藝教育和人才的培養,它們針對陶藝教學的物質條件、教學措施及機構建立相對完善的教育體系。在美國陶藝教學是根據孩子不同年齡階段來安排的,已經形成了一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的有機整體。在亞洲,日本、韓國以及我國臺灣地區,以民族文化為基礎開展獨具特色的陶藝課程。

      陶藝教育在中國作為專門科系建立是在1956年,中央工藝美院開設了首個陶瓷系,1958年景德鎮陶瓷學院的誕生,為我國陶瓷教育奠定了基礎。直到近十年才得到重視和發展,在蓬勃發展的素質教育領域中,陶藝作為一支新軍,受到了教育部門的關注并迅速發展,很多高校都開設了陶藝課程,有條件的中小學也建立了教學基地,一些商業性的工作室、陶吧的興起也為大眾了解陶藝搭建了橋梁。陶藝教學慢慢成為一種基礎教學受到重視。

      二、泥條與陶藝基礎教學

      在新石器時代,泥條盤筑和泥條圈筑是當時陶器普遍采用的成型方法,其不同之處在于盤筑是將泥條采取螺旋式的盤筑,而圈筑是將泥條做成泥圈后再逐層疊筑。器物制成初型之后用工具將里外刮抹平整,使器具表面密封防漏、厚度均勻。在制陶工藝日趨完善的今天,這種古老的工藝已經很難見到,只在我國一些偏遠地方和少數民族地區,因工藝落后而還在使用,如云南的傣族、佤族、怒族,海南的黎族,迪慶藏族自治州等。

      泥條無論是作為成型方法還是裝飾手法,在陶藝教學的初級階段作為一個重點來展開教學有如下幾個重要特點。

      (一)泥條的基礎性。畢達哥拉斯派的哲學觀點認為點生線,線生面,面生萬物,在陶藝教學中泥條可以說占據基礎性的位置。在裝飾方面,泥條裝飾的基本語匯是線體造型,人類觀察認識自然界的視覺條件里“線”是主要的視覺特征之一。在泥條作品中正是用線條傳達審美情感。對于初學者而言泥條就像用筆在紙上繪畫一樣能夠迅速適應,消除對陶藝學習的陌生感。玩泥是人的一種天性,初學者在用泥條裝飾作品時從真實的觸感中完成人與泥的對話,更容易認識泥料、了解泥性,在玩泥中感受并發現美。

      (二)泥條的隨意性。在陶藝造型訓練課程中,把泥條盤筑作為基礎訓練,可以不借用任何工具,利用泥的可塑性,單憑雙手對泥料進行搓揉、按壓、重疊、穿插、旋轉等技巧可以自由地塑造形體,相比于泥板、拉胚、捏塑、注漿等成型手法而言,泥條成型方法簡單,隨意性較強,更易于被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泥條的表達性。陶藝大師周國楨認為“陶瓷生命的形成來自泥土與火焰;陶瓷生命的‘神’來自創造者的心靈,即通過手工把創造者的情感神化于它”。泥條的易變和易塑性,為發展學生的創作和想象力提供了廣闊的表達空間,這在素質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素質教育重視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陶藝是直接通過雙手與人心靈對話的藝術,手工在泥料上的情感表現,能直接通過作品傳達出來。在學生的泥條作品中,有的做工粗糙、外形夸張,有的造型簡潔、線條流暢,有的穿插考究、變幻莫測,但不管怎樣都是在傳達作者的個性情感。從隨意中感受泥性,到有意中注入情感,給予學生足夠的創意和創新空間。重要的是無論盤筑還是裝飾,其手法都反復于一根根或粗或細、或方或圓、或長或短的泥條之間,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從感覺泥條到感觸泥條,正是繁而不煩,盤筑意志的過程。而泥條作品無需華麗的釉色,無需規整的體型,通過素燒后保留陶土的原始質感和顏色,尊重自然、回歸質樸正是現代人追尋的生活狀態。

      三、古往今來一脈相承

      從最原始的制陶工藝手段發展成陶藝的重要裝飾語言應用于現代陶藝中。泥條藝術的發展猶如一根連接古今、承前啟后的特殊紐帶,用樸實的語言傳達陶瓷藝術的本性情感,喚醒人們對原始制陶工藝的了解和認識,通過在現代陶藝中的應用,重新審視隱藏于泥條中的原始情感。在現代陶藝中,這種成型手法和表現語言,受到陶藝家的繼承發揚。如周國楨先生的《老綿羊》《角馬》《怒吼的非洲》等作品,就是吸取了原始的泥條盤筑工藝,充分調動泥料本身的能量,通過泥條形態及組織方式的變化,給作品帶來無限的生命力。呂金泉先生的作品《花的訴說》,彩色刻花盤上以淺刻處理花卉,輔以泥條表現花藤,使作品產生強烈的裝飾對比,一虛一實、一動一靜,將生命的靈動傳達出來。

      四、結語

      泥條在陶藝作品中傳達給人類對美、對泥性、對陶藝的認識理解和精神享受。在創新的同時如何更好地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現代學術界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在陶藝的基礎教學中,我們通過泥條成型的優越性,將陶藝技術、民族情感、藝術美感傳達給初學者們,在積極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更希望他們繼承和發揚這種“一脈相承”的民族情節,將中國陶瓷藝術的輝煌繼承并延續下去。

      參考文獻:

      [1]中國硅酸鹽學會主編.中國陶瓷史[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1]周國楨.本土意識的崛起――談泥條盤筑陶藝[J].陶瓷研究,1994,(02).

      [2]解曉明.論泥條盤筑陶藝之魅力[J].景德鎮陶瓷,2001,(01).

      藥劑學的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杏鮑菇TZH1號;栽培

      中圖分類號:S646.141 文獻標識碼:A

      近年來,內蒙古通遼地區杏鮑菇種植量逐年增多。為了適應當地杏鮑菇生產的要求,筆者于2008~2012年開展了適應當地條件的杏鮑菇新品種選育及栽培技術研究。通過人工選擇育種及紫外誘變育種等方法選育出了杏鮑菇新菌株TZH1號,經過多次培養料篩選試驗找出了適合當地生產條件的培養料配方,在通遼市科左后旗、科左中旗、開魯縣等地進行了栽培試驗。其研究結果如下:

      1 生物學特性

      1.1 形態特征

      杏鮑菇TZH1號的菌絲體在PDA培養基上萌發力強、菌絲整齊稠密、潔白粗壯,以玉米芯為主料的栽培種培養基上吃料快、菌絲體生長旺盛、抗雜菌能力強。子實體菌蓋呈淡灰色、圓整、肉厚,菌柄呈白色、組織結實、棍棒狀、菇質優良。

      1.2 營養條件

      菌絲體在多種農林廢棄物上均可生長,適宜于通遼地區的栽培料可選擇玉米芯、玉米粉、麥殼、高粱殼等。

      1.3 溫度

      菌絲體生長最適宜的溫度為25℃左右,適宜生長溫度為5~30℃,原基形成的最適宜溫度為8~15℃,子實體生長發育適宜溫度為10~20℃,屬中低溫型菇類。

      1.4 水分及濕度

      菌絲體生長階段培養料含水量在60%左右為宜,在出菇管理中出現原基開始加大空氣相對濕度到90%左右,子實體生長階段濕度可降低些,達到85%左右即可。

      1.5 酸堿度

      菌絲體生長的最適宜pH值以中性7.0為宜,出菇時的pH值在6.5左右,呈弱酸性。

      1.6 空氣

      杏鮑菇是好氣性真菌,菌絲體生長階段對氧氣需求不高,而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要注意通風換氣,提供充足的氧氣,及時排出二氧化碳。

      1.7 光照

      在菌絲體培養階段不需要光照,子實體生長發育階段需要一定強度散射光。

      2 栽培技術要點

      2.1 栽培時間

      通遼地區氣候冬冷夏熱,春干秋濕,大陸性氣候顯著。在自然條件下溫室大棚內,可在10月中旬至第二年5月中旬出菇。杏鮑菇TZH1號的栽培實踐結果表明,當地合理的生產季節安排如下:5~7月制作菌種,8、9月制作栽培袋,10月中旬開始出菇。

      2.2 栽培原料

      根據杏鮑菇對營養的需求及當地即經濟又容易得到的栽培料的特點,經過多次試驗,總結出以下幾種常用的培養基配方:

      2.2.1玉米芯70%、麥麩子20%、玉米面8%、石膏粉1%、生石灰1%;

      2.2.2玉米芯98%、石膏粉1%、生石灰1%;

      2.2.3玉米芯30%、麥殼50%、玉米面8%、高粱殼10%、石膏粉1%、生石灰1%;

      2.2.4玉米芯33%、麥殼33%、稻草22%、玉米面10%、石膏粉1%、生石灰1%;

      2.2.5玉米芯40%、麥殼48%、玉米面10%、石膏粉1%、生石灰1%;

      2.2.6玉米芯40%、高粱殼48%、玉米面10%、石膏粉1%、生石灰1%;以上配方含水量均為60%。

      2.3 栽培袋的生產

      采用17㎝×36㎝的聚丙烯兩頭開的塑料袋裝料,每袋裝干料0.5㎏左右,松緊要適度,兩頭用塑料繩扎口。常壓滅菌100℃保持10h,接種要嚴格無菌操作。

      2.4 發菌管理

      制作菌種及栽培袋的6~9月是通遼地區氣溫最高時期,此時發菌快,但是雜菌活動也非常活躍,易造成燒菌和爛袋等現象的發生。為了避免造成損失,應做到嚴格無菌操作、勤消毒環境及通風降溫等工作。空氣相對濕度保持60%左右,環境溫度不超過28℃。

      2.5 出菇管理

      栽培袋菌絲長滿后半個月即可出菇。菌袋轉入菇棚,鋼架內擺好菌袋。打開菌袋的一口,噴霧器向環境噴水保濕,空氣相對濕度在90%左右。早晚各通風一次,通遼地區空氣干燥,通風時間不宜過長,每次通風在20~30min為宜。注意掌握好通風換氣和保濕之間的關系。光照強度在500~1000Lux。當菇蕾長到2cm之前及時進行疏蕾。每個菌袋只保留3~4個健壯的菇蕾,其余的菇蕾用小刀削去蕾尖。子實體生長到八成熟未展開菌蓋、為彈射孢子時要及時采收。采收后的菌袋應及時清理殘余物和老菌皮等。停水養菌一周時間,使菌絲生長恢復后再進入下潮出菇管理期。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电影| 国产区图片区小说区亚洲区| 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精品午夜久久久伊人|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有坂深雪| 亚洲av色福利天堂|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亚洲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AV人无码激艳猛片| 99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毛片| 亚洲高清不卡视频|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av高清无码| 亚洲综合丁香婷婷六月香| 亚洲熟妇av午夜无码不卡|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性色 |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国产电影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美女视频| 亚洲日本国产综合高清| 色婷婷六月亚洲综合香蕉| 亚洲第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乱码高清app| 国产成人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亚洲av日韩av高潮潮喷无码|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香蕉大伊亚洲人在线观看|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综合色一区二区三区小说| 亚洲av无码久久忘忧草| 亚洲大码熟女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午夜成人精品无码色欲| 国产亚洲综合视频| 国产亚洲真人做受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中文字幕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