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室內設計發展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原始社會西安半坡村的方形、圓形居住空間,已考慮按使用需要將室內作出分隔,使入口和火炕的位置布置合理。方形居住空間近門的火炕安排有進風的淺槽,圓形居住空間入口處兩側,也設置起引導氣流作用的短墻。
早在原始氏族社會的居室里,已經有人工做成的平整光潔的石灰質地面,新石器時代的居室遺址里,還留有修飾精細、堅硬美觀的紅色燒土地面,即使是原始人穴居的洞窟里,壁面上也已繪有獸形和圍獵的圖形。也就是說,即使在人類建筑活動的初始階段,人們就已經開始對“使用和氛圍”、“物質和精神”兩方面的功能同時給予關注。
商朝的宮室,從出土遺址顯示,建筑空間秩序井然,嚴謹規正,宮室里裝飾著朱彩木料,雕飾白石,柱下置有云雷紋的銅盤。及至秦時的阿房宮和西漢的未央宮,雖然宮室建筑已蕩然無存,但從文獻的記載,從出土的瓦當、器皿等實物的制作,以及從墓室石刻精美的窗欞、欄桿的裝飾紋樣來看,毋庸置疑,當時的室內裝飾已經相當精細和華麗。
春秋時期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形象生動地論述了“有”與“無”、圍護與空間的辯證關系,也提示了室內空間的圍合、組織和利用是建筑室內設計的核心問題。同時,從老子樸素的辯證法思想來看,“有”與“無”,也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對待的。
室內設計與建筑裝飾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自古以來建筑裝飾紋樣的運用,也正說明人們對生活環境、精神功能方面的需求。
在歷代的文獻《考工記》、《梓人傳》、《營造法式》以及計成的《園冶》中,均有涉及室內設計的內容。
清代名人笠翁李漁對我國傳統建筑室內設計的構思立意,對室內裝修的要領和做法,有極為深刻的見解。在專著《一家言居室器玩部》的居室篇中李漁論述:“蓋居室之前,貴精不貴麗,貴新奇大雅,不貴纖巧爛漫”,“窗欞以明透為先,欄桿以玲瓏為主,然此皆屬第二義,其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堅,堅而后論工拙”,對室內設計和裝修的構思立意有獨到和精辟的見解。
我國各類民居,如北京的四合院、四川的山地住宅、云南的“一顆印”、傣族的干闌式住宅以及上海的里弄建筑等,在體現地域文化的建筑形體和室內空間組織、在建筑裝飾的設計與制作等許多方面,都有極為寶貴的可供我們借鑒的成果。
二、國外室內設計的發展
公元前古埃及貴族宅邸的遺址中,抹灰墻上繪有彩色豎直條紋,地上鋪有草編織物,配有各類家具和生活用品。古埃及卡納克的阿蒙神宙,宙前雕塑及宙內石柱的裝飾紋樣均極為精美,神宙大柱廳內碩大的石柱群和極為壓抑的廳內空間,正是符合古埃及神宙所需的森嚴神秘的室內氛圍,是神宙的精神功能所需要的。
古希臘和羅馬在建筑藝術和室內裝飾方面已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古希臘雅典衛城帕提隆神宙的柱廊,起到室內外空間過渡的作用,精心推敲的尺度、比例和石材性能的合理運用,形成了梁、柱、枋的構成體系和具有個性的各類柱式。古羅馬龐貝城的遺址中,從貴族宅邸室內墻面的壁飾,鋪地的大理石地面,以及家具、燈飾等加工制作的精細程度來看,當時的室內裝飾已相當成熟。羅馬萬神宙室內高曠的、具有公眾聚會特征的拱形空間,是當今公共建筑內中庭設置最早的原型。
歐洲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以來,哥特式、古典式、巴洛克和洛可可等風格的各類建筑及其室內均日臻完美,藝術風格更趨成熟,歷代優美的裝飾風格和手法,至今仍是我們創作時可供借鑒的源泉。
1919年在德國創建的鮑豪斯學派,摒棄因循守舊,倡導重視功能,推進現代工藝技術和新型材料的運用,在建筑和室內設計方面,提出與工業社會相適應的新觀念。鮑豪斯學派的創始人格羅皮烏斯當時就曾提出:“我們正處在一個生活大變動的時期。舊社會在機器的沖擊之下破碎了,新社會正在形成之中。在我們的設計工作里,重要的是不斷地發展,隨著生活的變化而改變表現方式……。”20年代格羅皮烏斯設計的鮑豪斯校舍和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巴塞羅那展覽館都是上述新觀念的典型實例。
三、當前我國室內設計和建筑裝飾應注意的問題
我國現代室內設計,雖然早在50年代首都北京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筑工程建設時,已經起步,但是室內設計和裝飾行業的大范圍興起和發展,還是近十多年的事。由于改革開放,從旅游建筑、商業建筑開始,及至辦公、金融和涉及千家萬戶的居住建筑,在室內設計和建筑裝飾方面都有了蓬勃的發展。1990年前后,相繼成立了中國建筑裝飾協會和中國室內建筑師學會,在眾多的藝術院校和理工科院校里相繼成立了室內設計專業;從80年代初開始發展到1995年底,全國注冊的裝飾企業已有6.5萬余家,從為職工400余萬人;1995年裝飾企業的年產值已超過800億元;為加強建筑裝飾行業的規范化管理,1995年8月建設部頒發了《建筑裝飾裝修管理規定》;預計“九五”期間,我國的室內設計和建筑裝飾事業必將在廣度和深度兩方面取得進一步的發展。
我國當前的室內設計和建筑裝飾,尚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需要我們認真對待。主要是:
1、環境整體和建筑功能意識薄弱
對所設計室內空間內外環境的特點,對所在建筑的使用功能、類型性格考慮不夠,容易把室內設計孤立地、封閉地對待。
2、對大量性、生產性建筑的室內設計有所忽視
當前設計者和施工人員,對旅游賓館、大型商場、高級餐廳等的室內設計比較重視,相對地對涉及大多數人使用的大量性建筑如學校、幼兒園、診所、社區生活服務設施等的室內設計重視研究不夠,對職工集體宿舍、大量性住宅以及各類生產性建筑的室內設計也有所忽視。
3、對技術、經濟、管理、法規等問題注意不夠
現代室內設計與結構、構造、設備材料、施工工藝等技術因素結合非常緊密,科技的含量日益增高,設計者除了應有必要的建筑藝術修養外,還必須認真學習和了解現代建筑裝修的技術與工藝等有關內容;同時,應加強室內設計與建筑裝飾中有關法規的完善與執行,如工程項目管理法、合同法、招投標法以及消防、衛生防疫、環保、工程監理、設計定額指標等各項有關法規和規定的實施。
4、應增強室內設計的創新精神
室內設計固然可以借鑒國內外傳統和當今已有設計成果,但不應是簡單的“抄襲”,或不顧環境和建筑類型性格的“套用”,現代室內設計理應倡導結合時代精神的創新。
本世紀末,是一個經濟、信息、科技、文化等各方面都高速發展的時期,人們對社會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斷提出新的要求,相應地人們對自身所處的生產、生活活動環境的質量,也必須將提出更高的要求,怎樣才能創造出安全、健康、適用、美觀、能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滿足現代室內綜合要求、具有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這就需要我們從實踐到理論認真學習、鉆研和探索這一新興學科中的規律性和許多問題。
摘要:現代的生活節奏日益加快,西式簡捷的風格在服裝、飲食等方面都有諸多的影響,在室內設計上也已經成為了流行趨勢,但中國元素作為我們的一種文化傳統是應該被繼承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在國內外眾多的的室內外的公共環境,家居環境中,中式空間的設計,中國元素的運用都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
在西方設計界流傳著一個觀點:“沒有中國元素,就沒有貴氣。”中式風格的魅力可見一斑。
中式元素的風格以及設計理念,在世界范圍內都是占有一席之地的。我國室內設計方面在唐朝已經蓬勃發展,明代時更是達到了頂峰,這些成果對同時期內其他文化領域里的設計都有影響,很多西式的家具、家居在細節和局部上都能看到它們的影子。
1.1生態環保原則
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建筑室內設計必然體現出一定的生態功效與環保功效,注重生態無毒害材料的選擇、生態裝飾技術的運用等等,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建筑室內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1.2與大自然的融合
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建筑室內設計,體現出回歸大自然、走向大自然的特點,體現出對大自然可再生能源、資源的充分利用,因為自然界的能源,例如:光能、風能、太陽能等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能源資源,充分利用這些能源資源能夠減少其他非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1.3高端現代科技的運用
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建筑室內設計更加傾向于現代化科學技術的運用,這其中包括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等等,在這些現代科技的支持帶動下,能夠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和利用,而且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2基于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建筑室內設計
可持續發展理念下的建筑室內設計體現出一定的生態化特征、綠色化風格,各項設計是本著綠色節能環保的原則進行的,從裝潢材料的選擇、設計風格、到施工技術都體現出低碳、低能耗的特點,因為只有這樣的設計原則和設計風格才符合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1裝潢材料的生態性選擇
在可持續發展理念下,建筑裝飾、裝潢材料都正在朝著節能化、清潔化、生態化方向發展,生態化裝修產品正在逐漸問世,這些材料和產品成為室內設計的首選,在實際施工與使用時不會對人體與環境帶來不利影響,裝修余下的材料即使拋向大自然也能夠自行降解,不會對環境構成永久性危害,一些材料甚至可以被回收、再利用。現階段,例如:人類已經研發出無毒涂料、再生壁紙等等,這些都成為現代室內裝修的首選材料,除此之外,人們都傾向于選擇無毒副作用、無刺激氣味、輻射率低的建筑裝潢材料,這些材料都具有生態環保特征,適合可持續發展裝修風格。
2.2誘導式建筑構造技術的運用
誘導式建筑構造技術就是對大自然資源充分利用的技術,例如:充分利用自然風、自然光來實現室內環境的優化,提高室內通風度,使室內獲得更多的自然光源,提高室內采光度等等,這一技術目前被融入到建筑室內設計中,實現了對建筑室內的生態、環保性裝飾,它不僅為室內設計營造了生態美的氣氛,也有效節約了能源資源,使建筑室內設計朝著自然化、生態化方向發展,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
2.3植物綠化技術的應用
眾所周知,綠色植物具有吸煙滯塵、精華空氣、美化環境、降低噪音等生態功能和作用,室內裝修設計施工后難免會產生一些毒害化學物質,例如:甲醛、一氧化碳、苯等等,要想有效清除這些化學物質,減少其對人體健康的危害與威脅,就要將綠色植物引入建筑室內設計中,不斷擴大建筑室內的綠化面積,現階段,人類研制出腐殖土生成技術、無土栽培技術等綠化技術,為綠色植物的室內生長提供了空間,發揮了技術方面的支持作用。將這些技術應用在建筑室內設計中,能夠實現室內的多層次、多角度、多維度的靈活綠化,例如:建筑陽臺的綠化技術、屋頂的綠化技術等等,建筑室內多層次綠化技術彌補了建筑室內地面綠化缺失的問題,同時實現了建筑物同大自然的有效融合,極大地改善并提高了室內環境,居住在室內的人仿佛就生活在大自然當中。
2.4節約常規能源技術的應用
節約常規能源技術勢必要成為建筑室內生態設計的發展方向,當前主要的技術類型包括:吸熱玻璃、調光玻璃、保溫墻等等,這些材料或技術具有雙重功能與作用,一方面裝飾了室內,實現了室內裝飾風格的創新;另一方面也具有良好的保暖、采光以及保溫功效,能夠有效節約能源的利用,同時,其他一些節約常規能源技術還包括:竹能型燈具等等。節約常規能源技術的應用集中體現了可持續發展思想,一方面能夠確保能源的可持續利用,保護環境、維護生活環境健康,達到了生態型室內設計的標準,另一方面也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對于自然保護、生態建設具有長遠意義。現階段,最廣泛普及的節能技術當屬太陽能技術,通過對特定的設備進行科學構造與設計,來確保太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不斷擴大其使用范圍,減少對人造能源的開發和利用,達到了可持續發展的設計目標,現階段,被廣泛認可的太陽能技術主要有:太陽能熱水技術、太陽能光熱技術等等,這些技術有效改善了室內環境,提高了室內采光、采熱水平,而且這些熱量與光照完全來自于大自然,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具備可持續發展的特征與特點。
2.5現代高新技術的應用
當前的建筑室內設計技術正在不斷發展與更新,并正在朝著現代化高新技術靠近,例如:信息技術、材料及時、電子技術等高端技術都正在以嶄新的姿態走入建筑室內設計領域,這些技術的有效利用,提高了建筑室內的采光水平、通風水平,維護了室內溫度的和諧,保證了室內所需的濕潤度,是現代室內設計的創新與發展,也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發展趨勢和方向。例如:一些世界發達國家,已經引入了空氣自然潔凈更新技術,這一技術是對太陽能技術、冷卻技術等的綜合利用,太陽能板把水加熱,將熱水送到冷卻裝置內形成冷卻水,水抵達設置在建筑屋頂餓金屬傳到網板內部,確保室內的空氣冷卻下來,在室內地板上設計一個空氣通道,來自于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就能涌向室內,形成一個空氣過渡區域,使人們能夠輕松地享受到來自于大自然的新鮮空氣。這樣的建筑室內設計不僅有效節約了能源,也實現了對自然能源,例如:太陽能、光能、風能的有效利用,實現了人與自然的融合,而且這些能源都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有利于建筑設計朝著可持續發展方向前進。
3總結
[論文摘要]當代室內設計美學最顯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審美思維的變化,它在現代哲學與科學思想的雙重影響和推動下發生了歷史性的變革,因而完全擺脫了總體性的、線型的和理性的思維慣性,邁向了一種更富有當代性的新思維之路。當代室內設計不僅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從環境整體的高度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文化內涵、實用功能等多項關系,而且需要注重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因此,美學理論為當代室內設計提供了指導性的作用。
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完善空間、傳播文化、創造美的藝術,是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將美學理念、文化內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內空間環境的藝術。完美的室內設計產生于高度的現代文明,成功的室內設計同時創造著先進的文化。作為美學分支的藝術與技術美學是指導室內設計的重要學科之一,它是研究設計領域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今天,人們已日益明晰地認識到被裝修空間的布局、質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設備的安裝;通信等網絡的建設不再是簡單的組合、時尚的反映,而應提升到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層面去實現文化、科技、環保和效率的有機結合。現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現代美學理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論述。
一、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就本質而言,室內設計是將多種視覺的物質元素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空間形態特征的造物活動,屬造型藝術的范疇,然而與其它純粹欣賞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室內設計同時具有著實用的動能屬性。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及內容任務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一)空間要素:空間合理化并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是設計的基本任務,因此,設計者不能拘泥于過去形成的空間形象,要勇于探索發現時代技術與審美特點賦于空間的新形象。
(二)美學色彩要求:室內色彩除對視覺環境產生影響外,還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心理。科學的運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應做到色彩處理得當,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內色彩設計除了必須遵守一般的色彩規律外,還應隨著時代審美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學裝飾要素:室內整體空間中的柱子等建筑構件以及墻、頂等各界面,對其進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裝飾,是構成完美的室內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和豐富多變的裝飾形式,可以獲得千變萬化和不同風格的室內藝術審美效果,同時亦能體現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學要素雖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卻不能孤立對待,因為從形態學的角度分析,總體應大于所有個體的總和,僅僅依靠總體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釋總體。因此,室內設計整體審美價值的產生要憑籍各美學要素統一框架下的意義整合而獲得。
在所有的與視覺有關的藝術設計中,形態學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構成形式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準則,當然其中也包括設計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學要素的組合法則。不僅如此,形態學理論還被應用在甄別藝術設計風格流派及研究藝術設計的特征等方面。具體到室內設計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設計的個性從那種“壓迫性的總體性”中解救出來,如何充分發展差異性和異質性。其實,這種把大敘述和小敘述對立起來,把總體性和差異性對立起來,把同一性和異質性對立起來,以非總體性、非中心的思維方式來審視、規范自我的創造的思維特征,不僅是建筑與室內設計領域,而且也是當代藝術與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從實踐來說,它也確實已經對當代室內設計創作帶來了積極的富有成效的影響。
二、整體環境觀念下的功能與審美意義表達
處于隨社會變化而不斷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應確立整體環境的設計觀念,這里的“環境”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建筑實體圍合形成的室內環境,它主要包括室內空間形態、視覺環境、空氣質量環境、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觀在內的庭院、街道、廣場乃至整個社區、城市、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大環境概念。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社會背景、生產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與理想精神,所有這一切經歷史的積淀與傳承而形成具有個性差異、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種、氣候交織一起共同構成了這個地區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以人為中心的室內設計,不但要從功能上考慮符合人們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種實用要求,而且更應從心理方面進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關照,以及滿足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的愿望。室內設計作為文化的物化創造活動,其風格形式的表現應從大環境整體的高度,運用符號學的理論、方法,把室內環境視作一個符號系統,通過對設計元素在組合中的符號化處理,使能指與所指有效結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運用設計形態符號的象征、隱喻功能,準確反映出室內設計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以及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
室內設計的“里”,和室外大環境的“外”,具有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作為大環境系列“鏈中一環”的室內設計,不可脫離開大環境中的自然、文化與社會特征、意義而孤芳自賞。正是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內環境設計,就愈加需要對環境整體綜合因素有足夠的了解和分析,著手于室內,但著眼于“室外”。當前室內設計還存在著相互類同、缺少創新和個性的情況,對環境整體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從而使設計缺失內涵而流于一般,設計構思局限封閉。
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
當代室內設計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設計的科學性在帶來空間環境功能的合理、舒適、高效、安全的同時,其結構、材料、工藝本身具有的技術美感與設計形式處理產生的藝術美感,共同形成了當代室內設計審美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室內環境的創造中,現代美學要求室內設計不但高度重視藝術性,而且還高度重視科學性,及其相互的結合。從建筑和室內設計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創新風格的興起,總是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促使室內設計必須充分重視并積極運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結構構成和施工工藝,以及為創造良好聲、光、熱環境的設施設備。當代室內設計的科學性,除了在設計觀念上需要進一步確立以外,在設計方法和表現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視,設計者已開始認真的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確定室內物理和心理環境的優劣。另外,在設計表現方面,計算機技術進行設計和繪圖的廣泛普及應用,可使我們在初始設計階段中便能運用其所提供的三維視覺技術去探測第四維效果。例如美籍華裔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來中國講學時所展示的華盛頓藝術館東館室內透視的比較方案,就是以電子計算機繪制的,這些精確繪制的非直角的形體和空間關系,極為細致真實地表達了室內空間的視覺形象,并把新技術產生的視覺美感展現在我們面前。
針對當代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問題,室內設計在采用物質技術手段的同時,當高度重視并運用現代美學原理,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考量,從而創造出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室內空間和形象、以及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當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中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滿足。
綜上所述,處于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離不開美學理論的參與和指導。理論必須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學術和應用的重要工具。沒有理論的指導,室內設計便缺乏組織基礎且是脆弱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當代室內設計應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并緊跟時代和尊重歷史,從整體環境的角度出發,采取具有民族特點、地域風格、充分考慮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設計手法,創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內涵意義與審美價值的當代室內設計文化。
參考文獻
[1]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國建筑美學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
[2]候幼彬,中國建筑美學,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論文摘要:隨著經濟的增長和文化的多元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室內家居環境的需求也從單一變得多元化。同時現代建筑設計思潮也影響著室內設計同時也影響著住宅室內設計。住宅室內設計以滿足功能需求為出發點,對空間進行靈活處理,同時兼顧技術、藝術、文化、生態,創造更適合人居住的室內空間。
住宅室內設計是住宅建筑設計的延續,也是室內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吃、穿、住、行是人類最原始的需求。同時,住,已經成為一部分現代人一生所追求的目標。人一生1/3的時間在住宅里渡過,自古以來人類對住宅有很深的精神寄托。怎樣的居住空間更適合人居住,怎樣的室內環境更讓人覺得舒適......人們對于住宅的研究和探索也從來沒有停止過。
一、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對室內設計的影響
室內設計和建筑設計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室內設計對建筑設計具有一定的依賴性,室內依附于建筑而存在。建筑空間的變化對室內的創造有著直接的影響,不同階段的建筑思潮造成了室內設計手法的一次次變革。對現代室內設計思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現代主義建筑思潮。
一戰后,以德國建筑師格羅皮厄斯和密斯•范•德•羅,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埃為杰出代表的青年建筑師提出了比較系統、比較激進的改革建筑創作的主張,主要觀點有功能主義是現代建筑的代名詞,功能是設計的根本出發點,“形式隨從功能”“功能決定形式”“功能決定結構布置空間”
現代建筑主張現代建筑是以功能為出發點,勒•柯布西埃提出“只有實用性的房屋才能稱其為真正的建筑” ;建筑師應該研究和解決實用功能的需求和經濟問題。在空間設計講究均衡靈活的構圖手法。同時現代主義建筑滿足新的功能和空間的需要,建筑要運用了大量新材料新技術。在建筑的造型美學中,去掉多余的裝飾,用簡潔抽象的造型來創造建筑形態。建筑比以往更具有經濟性。通過對建筑空間的創造,可以影響人們的生活,從一定程度上也給人們提供新的生活方式。
格羅皮厄斯認為建筑的設計原則應該把功能和經濟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同時兼顧建筑的藝術性,不能從形式上追求風格,建筑設計不僅要滿足物質上的需求,還要滿足精神上的需求;他強調按人的生理要求、人體尺度來確定空間形態,對空間進行研究,按空間的用途、性質、相互關系來合理組織和布局。
勒•柯布西埃同樣主張建筑功能和形式有一定的邏輯關系,反對繁瑣的附加的裝飾。在建筑的造型藝術上,他主張平面是設計的關鍵,提倡用簡潔的幾何形體作為造型元素。
密斯最主要的建筑主張是“少就是多”,用精簡的造型和設計來表達空間,空間可作任何用途。同時他提出來“流動空間”以空間為主題,打破封閉空間,在空間流動中體驗功能平面。”
賴特則是他最著名的“有機建筑論”,他提出建筑設計具有整體性,建筑應該由內而外的統一,同時應該是自然的建筑,結合自然,使自然成為建筑的一部分。空間同樣是建筑的本質,只有空間和形式相互作用才能達到一種整體目標。人是建筑空間中最主要的活動對象,建筑應該考慮更多人的因素。建筑是科學的藝術,應該將結構、材料、建筑方法融為一體,裝飾不應該作為外加于建筑的東西,應該是建筑上生長出來的,就像花從樹上長出來一樣自然。
這些理論一直影響著現代室內設計的創作手法和思維,室內設計朝著以滿足功能為基本前提,結合技術和藝術造就自然和諧的室內空間發展。住宅室內設計是室內設計其中一個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的設計手法貫徹室內設計普遍地方法,同時由于它的空間性質不同創作手法又有著住宅室內設計自己的特點。
二、現代主義建筑思潮對現代住宅室內設計的影響
住宅室內設計主要研究居住空間環境和人的關系。現代住宅室內設計最根本的出發點就是“人本精神,宜居環境”。現在住宅室內設計主要的對象是人,對建筑空間的再創造,目的就是為人提供適宜的居住環境。在設計理念上,以功能為根本出發點,考慮人的生理心理活動特點,用適度的造型手法對空間進行創造,在現代住宅室內設計同時空間兼顧社會責任,在空間使用上盡量達到節能環保。可以說現代室內設計的基本理論是在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觀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現代住宅室內設計的設計受到現代主義建筑思潮的影響
(一)人本精神
現代住宅室內設計的首要任務就是分析。在設計分析中有一項很重要的內容,就是分析“人”,對人的分析主要有幾個方面
1.服務對象。住宅室內設計的主要服務對象是人,不是動物,植物,充分分析人的因素才能使設計更為合理。
每個家庭有每個家庭的獨特氣質,這跟家庭成員所處的社會環境、文化修養、生活習慣都息息相關。比如有些人喜靜,有些人喜動,有些人喜歡新奇刺激,有些人喜歡古樸典雅。有人需要彈鋼琴練書法的空間,有人需要健身鍛煉的空間等等
2.分析原始建筑空間
要做好室內設計,就必須了解所處的建筑空間。清楚認識了建筑空間才能更好地加以創造,滿足“人”的需求。同時室內依托建筑空間而存在,是建筑空間的延續和發展。建筑設計為室內設計提供空間條件。
分析建筑的風格特點,建筑空間的原始結構,分析其合理和不合理之處,同時分析室外環境對室內環境的影響,比如室外的自然環境,采光通風條件等。
充分分析以后,了解了家庭成員對空間的要求,建筑空間本身的結構特點,此時就可以對空間進行改造。對空間的改造,實際上就是對空間進行劃分,組合,對空間進行改造的同時就開始空間的功能設計。
(二)滿足功能和空間的需求
住宅的平面布局已經從以往的“住得下”“分得開”到現在結合現代的生活方式,變得多變和豐富起來。住宅是個容器,容納著生活。這個容器容納著很多的活動,比如起居,睡眠休息,娛樂,會客,聚餐,等等,在研究了家庭成員的行為模式和實質需求,就可以根據特性提出空間合理的劃分和組織方式。功能設計,是空間劃分組合的開始。
功能設計的最終目的是滿足空間的使用功能。空間的面積和原始結構各不相同,不同家庭的生活習慣、工作性質、年齡層次、文化背景,所要求的布局形式就不同,功能設計沒有一勞永逸的方法,但住宅室內設計中的功能設計的原則就是合理舒適。
(三)在設計中充分考慮人體工程學
人體工程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運用主要有幾方面
(1)確認人在住宅中活動所需空間的主要依據
(2)確定家具、設施的形體、尺度及其使用范圍的主要依據
(3)人體工程學對室內光照設計、室內色彩設計、視覺最佳區域等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4) 住宅空間中的環境心理學
充分靈活運用人體工程學的相關內容可以讓我們的設計更加合理。
(四)現代造型藝術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體現
在室內設計中,除了對空間功能設計以及空間布局以外,還有就是對空間中的界面進行設計。界面設計中所呈現出來的藝術效果也直接影響著整個居住空間的藝術效果。住宅室內設計也不例外。
住宅中的界面設計主要針對地面、立面、天棚進行設計,它們的設計原則和方法可以用到造型法則中最普遍的設計方法。在設計中確定設計的主題以及可以采用的設計元素,利用基本形的重復漸變近似特異變異對比等等手法對界面進行創造,使空間的藝術效果符合形式美法則: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統一與協調,比例與均衡的藝術美感。同時在造型上考慮材料所呈現的肌理,使之與整個空間的藝術效果相呼應。
(五)現代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文化體現
現代人的文化修養也日益提高,家已經早已不僅僅只是滿足自身的需求,還需要彰顯主人的文化內涵和品味。而我們中國是一個崇尚傳統的國家,幾千年文化的積淀,影響著各個領域,在室內設計中體現文化精髓也是設計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在住宅室內設計中,采用某種室內風格和樣式來對室內空間進行設計已經運用得很泛濫。室內風格樣式在使用的時候,一定要認真考究一下。各種風格和樣式都有其歷史背景,有地域特點和空間要求。我們在使用的時候要認真弄清楚這些風格樣式所包含的深層文化,這些樣式和風格是否適合目前的空間等等。一定要在認真分析,用腦子來思考,靈活運用這些風格樣式,才能使空間表現出文化的本質。
(六)自然的建筑,自然的空間,自然的住宅環境
結合自然,使自然成為住宅中的一部分使現代住宅室內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
室內設計作為一門空間藝術,無可置疑地成為人類生存環境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未來的室內設計應是一種“綠色設計”。這里包含著兩層意義:一是現代室內所使用的環境系統和裝修材料,必須采用新技術使其達到潔凈的“綠色”要求。二是如何創造生態建筑,使室內空間系統達到自我調節的目的,同時這里也包含在室內外空間大量運用綠化手段。用綠色植物創造人工生態環境的問題。
三、小結
現代住宅室內設計以功能為根本出發點,對空間進行靈活的處理,兼顧技術和藝術對空間進行創造,側重文化內涵的表達,注重綠色生態設計。其實住宅室內設計說得簡單點就是“家”的設計,家要讓人感覺到溫馨溫暖輕松愉悅,這才是住宅室內設計的宗旨。
參考文獻:
【1】 張綺曼,鄭曙旸.第1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2】文健.建筑與室內設計的風格與流派.第1版. 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
【3】 劉盛璜.人體工程學與室內設計. 第2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4.
【4】 賈志林.綠色設計裝飾裝修天地雜志社,2001.
【5】常懷生.環境心理學與室內設計.第1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關鍵詞:美學室內設計審美環境藝術當代
室內設計是建筑設計的繼續和深化,是完善空間、傳播文化、創造美的藝術,是運用現代工藝、技術將美學理念、文化內涵和功能因素融入人性化室內空間環境的藝術。完美的室內設計產生于高度的現代文明,成功的室內設計同時創造著先進的文化。作為美學分支的藝術與技術美學是指導室內設計的重要學科之一,它是研究設計領域審美問題的一門新興學科。
今天,人們已日益明晰地認識到被裝修空間的布局、質感、色彩;家具的布置;設備的安裝;通信等網絡的建設不再是簡單的組合、時尚的反映,而應提升到人性化和個性化的層面去實現文化、科技、環保和效率的有機結合。現代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等要求,需要綜合地處理人與環境、人際交往等多項關系,需要在為人服務的前提下,綜合解決使用功能、經濟效益、舒適美觀、環境氛圍等種種要求。現代美學理論在當代室內設計中發揮著指導性的作用。本文就此加以論述。
一、從形態學視角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
就本質而言,室內設計是將多種視覺的物質元素組合構成具有三維空間形態特征的造物活動,屬造型藝術的范疇,然而與其它純粹欣賞藝術形式不同的是,室內設計同時具有著實用的動能屬性。從形態學的角度看,室內設計中的美學要素及內容任務主要分為一下幾個方面:
(一)空間要素:空間合理化并給人們以美的感受是設計的基本任務,因此,設計者不能拘泥于過去形成的空間形象,要勇于探索發現時代技術與審美特點賦于空間的新形象。
(二)美學色彩要求:室內色彩除對視覺環境產生影響外,還直接影響人們的情緒、心理。科學的運用色彩有利于工作,有助于健康,應做到色彩處理得當,既能符合功能要求又能取得美的效果。室內色彩設計除了必須遵守一般的色彩規律外,還應隨著時代審美觀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三)美學裝飾要素:室內整體空間中的柱子等建筑構件以及墻、頂等各界面,對其進行符合功能需要的裝飾,是構成完美的室內環境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充分利用不同裝飾材料的質地和豐富多變的裝飾形式,可以獲得千變萬化和不同風格的室內藝術審美效果,同時亦能體現不同地域的歷史文化特征。
以上美學要素雖有其相對獨立的價值,卻不能孤立對待,因為從形態學的角度分析,總體應大于所有個體的總和,僅僅依靠總體中的一部分不能解釋總體。因此,室內設計整體審美價值的產生要憑籍各美學要素統一框架下的意義整合而獲得。
在所有的與視覺有關的藝術設計中,形態學提供了基本的部件構成形式和把它們組合在一起的準則,當然其中也包括設計中依附于形式的各美學要素的組合法則。不僅如此,形態學理論還被應用在甄別藝術設計風格流派及研究藝術設計的特征等方面。具體到室內設計操作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把設計的個性從那種“壓迫性的總體性”中解救出來,如何充分發展差異性和異質性。其實,這種把大敘述和小敘述對立起來,把總體性和差異性對立起來,把同一性和異質性對立起來,以非總體性、非中心的思維方式來審視、規范自我的創造的思維特征,不僅是建筑與室內設計領域,而且也是當代藝術與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從實踐來說,它也確實已經對當代室內設計創作帶來了積極的富有成效的影響。
二、整體環境觀念下的功能與審美意義表達
處于隨社會變化而不斷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或稱室內環境設計,應確立整體環境的設計觀念,這里的“環境”有兩層含義:其一是指建筑實體圍合形成的室內環境,它主要包括室內空間形態、視覺環境、空氣質量環境、聲光熱等物理環境、心理環境等諸多要素;其二是指包括建筑外觀在內的庭院、街道、廣場乃至整個社區、城市、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景觀的大環境概念。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因地理位置、氣候條件、社會背景、生產力水平等因素,在不同時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取向與理想精神,所有這一切經歷史的積淀與傳承而形成具有個性差異、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它和地貌、物種、氣候交織一起共同構成了這個地區的自然與文化景觀。以人為中心的室內設計,不但要從功能上考慮符合人們生活方式和生存所需的各種實用要求,而且更應從心理方面進行基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精神需求的人文關照,以及滿足人們渴望親近自然的愿望。室內設計作為文化的物化創造活動,其風格形式的表現應從大環境整體的高度,運用符號學的理論、方法,把室內環境視作一個符號系統,通過對設計元素在組合中的符號化處理,使能指與所指有效結合而具意指作用,充分運用設計形態符號的象征、隱喻功能,準確反映出室內設計的地域文化內涵和時代特色,以及表達審美情感、體現審美意義和價值。
室內設計的“里”,和室外大環境的“外”,具有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作為大環境系列“鏈中一環”的室內設計,不可脫離開大環境中的自然、文化與社會特征、意義而孤芳自賞。正是為了更深入地做好室內環境設計,就愈加需要對環境整體綜合因素有足夠的了解和分析,著手于室內,但著眼于“室外”。當前室內設計還存在著相互類同、缺少創新和個性的情況,對環境整體缺乏必要的了解和研究,從而使設計缺失內涵而流于一般,設計構思局限封閉。
三、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
當代室內設計的另一個顯著特點便是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審美結合。設計的科學性在帶來空間環境功能的合理、舒適、高效、安全的同時,其結構、材料、工藝本身具有的技術美感與設計形式處理產生的藝術美感,共同形成了當代室內設計審美的一個重要特征。
在室內環境的創造中,現代美學要求室內設計不但高度重視藝術性,而且還高度重視科學性,及其相互的結合。從建筑和室內設計發展的歷史來看,具有創新風格的興起,總是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相適應。社會生活和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價值觀和審美觀的改變,促使室內設計必須充分重視并積極運用當代科學技術的成果,包括新型的材料、結構構成和施工工藝,以及為創造良好聲、光、熱環境的設施設備。當代室內設計的科學性,除了在設計觀念上需要進一步確立以外,在設計方法和表現手段等方面,也日益予以重視,設計者已開始認真的以科學的方法,分析和確定室內物理
和心理環境的優劣。另外,在設計表現方面,計算機技術進行設計和繪圖的廣泛普及應用,可使我們在初始設計階段中便能運用其所提供的三維視覺技術去探測第四維效果。例如美籍華裔著名建筑大師貝聿銘先生,早在20世紀80年代來中國講學時所展示的華盛頓藝術館東館室內透視的比較方案,就是以電子計算機繪制的,這些精確繪制的非直角的形體和空間關系,極為細致真實地表達了室內空間的視覺形象,并把新技術產生的視覺美感展現在我們面前。
針對當代建筑和室內設計中的高科技和高情感問題,室內設計在采用物質技術手段的同時,當高度重視并運用現代美學原理,將科學性與藝術性、生理要求與心理要求、物質因素與精神因素進行綜合而全面的考量,從而創造出具有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室內空間和形象、以及具有視覺愉悅感和文化內涵的室內環境,使生活在當代社會高科技、高節奏中的人們,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和滿足。
綜上所述,處于多學科交叉、滲透、融合、發展中的當代室內設計,離不開美學理論的參與和指導。理論必須是明白清楚的,它是學術和應用的重要工具。沒有理論的指導,室內設計便缺乏組織基礎且是脆弱的。同時,人類社會的發展,不論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歷史的延續性,當代室內設計應因地制宜地有效借助美學理論的指導作用,并緊跟時代和尊重歷史,從整體環境的角度出發,采取具有民族特點、地域風格、充分考慮文化的延續和發展的設計手法,創造符合功能需要、且具文化內涵意義與審美價值的當代室內設計文化。
參考文獻
[1]王世仁,理性與浪漫的交織:中國建筑美學論文集,百花文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