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

      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

      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文化 中餐 菜名 翻譯

      近年來,中外文化交流活動異彩紛呈,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飲食文化,在經過韜光養晦之后,也開始以更積極的心態、更大膽的步伐“走出去”,在全球掀起一陣“旋風”。2012年,美國《新聞周刊》曾組織一次網民投票,評選出21世紀以來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12個文化大國,其中中國位居第二。而在文化大國代表性文化符號中,網民選定的中國符號除眾所周知的漢語、孔子、長城、絲綢……之外,中國烹飪赫然在列。可見中國烹飪不僅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深蒂固,也在國際上為大眾所喜愛。鑒于此,如何讓絢麗多姿的中國飲食文化在走出國門之后進一步深入人心,中餐菜名的正確英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不僅能夠直觀地展示精湛的烹飪技藝,還能夠將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傳播出去,是中外交流的一道重要橋梁。

      一、中餐菜名英譯現狀

      幅員遼闊的土地、多民族的融合以及源遠流長的歷史孕育出博大精深的中國飲食文化。中餐菜品的名稱或折射出地域特色(如火鍋),或講述了一段人文歷史(如粽子),或顯示出獨特的烹飪技藝(如干煸土豆絲)。對于喜愛中餐的外國友人來說,翻閱中餐菜單無疑是他們開啟中華美食之旅的第一步。因此,得體、優雅的中餐菜名翻譯不僅可以激發他們對美食的期待,還能夠提高他們對中國飲食文化的興趣。然而事與愿違,在現階段的中國,菜名翻譯現狀不容樂觀,許多飲食機構的菜名英譯不客觀、不規范、更談不上簡明優雅。據調查,國內大部分餐館、飯店的英譯菜單要么牽強附會,要么斷章取義,更有甚者與實際菜品風馬牛不相及,有時連星級酒店也未能幸免,讓人貽笑大方。中餐菜單英譯常見問題主要有以下幾種:

      1.粗心大意、菜名拼寫五花八門。菜名英譯中出現的最低級、最常見的問題就是單詞拼寫錯誤。有的餐館的廚師推薦不是“白菜湯”(Cabbage Soup ),而是 “Cabbage Soap” (白菜肥皂),提供的餐后小吃不是“Pumpkin Pie”(南瓜

      餅),而是“Pumpkin Pee”(南瓜尿);特色主食不是“陽春面”(Plain Noodles ),而是 “痛苦的針”(Pain Needles )。類似五花八門的錯誤不但丑化了中餐菜肴,還將中國飲食文化大打折扣,讓人貽笑大方,實在不敢恭維。

      2.望文生義、直接翻譯。中國飲食文化精妙絕倫,烹飪手法獨具特色,所用食材更是難以悉數,其菜名往往浩若煙海、寓意美好,或承載一個凄美動人的歷史故事,或引發出一段美好遐想。然而,某些坑爹的翻譯卻把特有的菜名譯成各種詭異的樣子,悲劇是從最簡單的“干煸土豆絲”(Fuck Hit Potato Silk)開始的…… “紅燒肉”(Red Burnt Pork);“白云鳳爪”(Clouds Chicken Palm);“番茄炒雞蛋”(Tomato Fire Egg);“毛血旺”(Hair Blood Prosperous );“驢打滾” (Donkey Rolling),這些簡單粗暴的英譯菜名在一些餐館的菜單上仍隨處可見,不僅語法上錯誤連篇,還嚴重歪曲了原有菜名的意思,讓外國友人在翻看這些菜單時一頭霧水,對中國美食更是望而卻步,找不著北。

      3.五花八門、菜名不統一。中餐菜名的翻譯,還存在用詞不統一的現象。比如對“粽子”的翻譯,有的餐館譯成“Rice Dumpling”,有的叫做“Glutinous Rice Dumpling”,還有的叫做“Rice Pudding”;中國早餐中常見的“包子”也被譯成“Steamed Bread”;“ Steamed Dumpling”;“ Steamed Sandwich”等;川菜的代表作“回鍋肉”也有“Twice-Cooked Pork”;“Twice-Cooked Pork Slices”;“Twice-Cooked Pork Slices”;“Double Sautéed Spicy Pork”等多種英譯名稱。同一菜肴的英語名稱五花八門,不但讓人費解,也不利于中餐菜品形象的塑造。

      二、中餐菜名英譯失誤原因

      中華名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飲食文化源遠流長。中餐以其豐富的食材、流派眾多的菜系、變幻無窮的烹飪手法在世界上享有盛譽。其中,官方公布的中華美食名錄中就有5000多種著名菜式,還不包括民間的各種特色菜。這給中餐菜名的英譯工作帶來了相當大的難度。現階段,菜名英譯的隨意性和偶然性強,且存在理論和實踐嚴重不符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以下兩個方面:

      1.中西飲食內容不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特征和民俗風情賦予其截然不同的飲食內容和烹飪技藝。廣袤的國土為中餐飲食提供了豐富的食材,上至天上的飛鳥,下至水中的游魚,陸地上的走獸,都可以取來烹制美味佳肴,如“貓、蛇、豬肝……”。與此同時,厚重的歷史文化孕育出獨具特色的菜肴,如“粽子、元宵、年糕、春卷……”。一些中國特有的菜品在西餐中并沒有與之相對應的菜式,這種飲食的特殊性也直接體現在語言中。當目標語里面并沒有與源語言完全對等的詞匯時,中餐菜名的英譯也無法實現翻譯對等的要求。

      2.中西飲食文化差異。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巨大,從飲食觀念到餐桌禮儀都全然不同。西方人偏重于食物的營養,在飲食方面持一種理性的觀念,烹飪手法相對單一。而中餐菜肴講究“色、香、味”俱全,對刀工、火候、器皿以及菜肴的命名更是考究。許多美味佳肴背后都帶有一段浪漫主義的色彩,要么承載著一段歷史,要么傳承出一個典故。有些菜肴是中國特有的,例如“元宵、年糕、粽子”等。有些菜肴單從菜名無法得知其用料,例如“百年好合、貴妃醉酒、霸王別姬、游龍戲鳳”等等。這些佳肴的命名帶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如果缺乏對中國文化的了解,單從字面的意思強行進行翻譯,那么譯出的英語菜名就完全失去了其本身的韻味。

      三、中餐菜名英譯標準

      翻譯標準一直是一個老生常談的熱門話題,目前譯界普遍認同的翻譯標準是“信、達、雅”,這是由著名啟蒙思想家嚴復在《天演論》中提出來的,這三個標準一直被世人所推崇并且用于各種翻譯實踐當中。“信”意為忠信,意思是譯文要忠實于原文,不可隨意取舍。“達”就是譯文要通達,完全表達出原文的意思。“雅”則表示譯文要簡明雅致,用詞考究。在此基礎之上,中國現代的翻譯家張培基等學者賦予其新的涵義,即――“忠實、通順”。這就要求譯者在保留原文內容、風格、韻味的同時,還要理論聯系實際,靈活變通,不可一味進行生搬硬套。這非常適用于中餐菜名的翻譯。翻譯中餐菜名時,譯者應將菜名中的信息充分傳遞出來,包括食材、烹飪方法以及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此同時,還應分析原文語言與目標語言之間的差異性,將讀者的認知水平考慮進來,既忠實于原文,又通俗生動。

      四、中餐菜名英譯方法

      充分了解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熟知英譯標準,是進行中餐菜名英譯的前提。

      否則一味憑空設想,天馬行空,難免會犯低級錯誤,甚至鬧出國際笑話,讓人貽笑大方。將中餐菜肴的食材,形狀、味道、烹飪方法以及蘊含的歷史文化、典故充分譯出,離不開對以下三種翻譯方法的靈活運用。

      1.直譯法。直譯是翻譯當中最簡單、可取的方法。這種方法適用于翻譯菜名結構為“烹飪方法+原料+形狀”的這類菜肴,這樣對等的英譯與原有菜名的內容和形式保持一致,可以使外賓對將要品嘗的美食有一個了解,比如吃到的是什么? 是通過什么方式做出來的?是什么形狀的?在進行直譯時,首先應熟悉菜品的主料,常見的中餐菜品主料有豬肉、魚、蔬菜、湯等。其次應掌握主要的烹飪方法,如炒(fry)、蒸(steam)、煮(boil)、白灼(scald)、燒(braise)、燉(simmer)等。再次應確定食材的形狀,常見形狀有片(slice)、絲(shred)、沫(mince)、丁(dice)、丸(ball)等。下面舉例說明如何進行直譯:

      (1)炒鱔段 Fried Eel Slice

      (2)蒸鯉魚 Steamed Carp

      (3)白灼蝦 Scalded Shrimps

      (4)烤乳豬 Roast Suckling Pig

      (5)紅燒牛肉 Braised Beef in Soy Sauce

      2.意譯法。顧名思義,意義就是將原文的意境翻譯出來。這種方法適用于菜名中看不出食材、原料及食物形狀的情況,比如那些以戲曲、人名、神話傳說等命名的“文化菜名”,還有各大餐館、星級酒店的大廚自創的特色菜式,意譯是最好的選擇。在具體翻譯時,譯者應在大廚的指導下或者利用網絡充分掌握菜品的真實內容并努力挖掘出背后的故事之后,因地制宜,靈活翻譯,采取避實就虛、舍繁求簡的原則進行處理。英譯之后的菜名最好能為消費者提供理性的信息,如菜式的原料、烹飪方法、形態等。例如:

      (1)壽比南山 Steamed Chicken with Pumpkin

      (2)霸王別姬 Boiled Chicken and Turtle

      (3)龍鳳呈祥 Simmered Snake and Chicken

      (4)穿過你的黑發我的手 Stewed Kelp with Pork Joint

      (5)富貴家常菜 Fried Vegetables

      3.音譯法。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習漢語。中餐菜品中那些獨具特色的傳統食品也隨漢語流行到國外,如豆腐(Tofu)、粽子(Zongzi)、餃子(jiaozi)、等。對于這些食物的翻譯,可以采用英譯法,也就是用目標語中發音與原文語言相同或相近的音調來進行表達。這樣翻譯,既保留了一定的中國特色,也能為外國人所接受,有利于漢語的推廣和中國文化的傳播。舉例如下:

      (1)宮保雞丁 Kungpao Chicken

      (2)麻婆豆腐 Mapo Tofu

      (3)餛飩 Wonton

      (4)燒賣 Shaomai

      在“文化走出去”這一背景下,推廣、傳播中國飲食文化,提升中華美食的國際形象,中餐菜名的英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讓英譯菜品既反映出菜肴的內容、特色,又符合外賓的審美情趣,中餐菜名英譯之路任重而道遠。踐行中餐菜名的英譯,除了熟知其翻譯標準之外,還應加強對譯語文化的研究。在此基礎之上,根據不同的語境,綜合運用直譯、意譯、音譯等翻譯方法,用自然流暢的語言忠實、通順地將菜品信息傳遞出來,需要大量的實踐工作。

      參考文獻:

      [1]李琳.從功能論視角看中國飲食文化翻譯[D].山西大學,2014.

      [2]文潔.淺談中餐菜名的英譯[J].甘肅高師學報,2014.

      [3]吳美蘭.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及中餐菜名的英譯策略[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4.

      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2篇

      目前,部分高職學校將英語A、B級的通過率作為英語教學質量的評估標準,此應試教育完全不能符合交際的要求,制約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發展,難以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優秀外語人才。相關數據表明,我國多數高職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相當薄弱,多半不了解西方交際習俗、風土人情、語言文學等,與外國人時存在很大的心理壓力,無法順利與外國人溝通。由于受到傳統語言學的影響,部分英語教師逐漸形成“純語言能力”為教學目標的教學模式,相當重視語言和語法知識的教學,缺忽視語言形式的文化學習,在語言的交際法則講授中無法結合文化背景知識。多數學生的學習目標僅在于通過英語四級考試,對考試無關的內容沒有真正的興趣,跨文化交際能力相當低下。在高職學校教育英語課程教學中,在教材編寫中沒有明確提出跨文化能力的培養等。

      2高職英語教育中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2.1設置真實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形成跨文化思維

      在高職英語教育中,聽說讀寫作為主要的環節,其目標在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因此在英語課堂中,教師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豐富跨文化思維。為了增強學生的語言文化學習體驗,教師可通過小組合作方式、歷史事件等,指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化知識。采取英語短劇、情景對話、討論、演講及辯論等形式,為學生提供感受語言和文化的機會。比如,在學習第一冊《HistoryofPizza》中“,Food”作為主要話題,教師可為學生布置以下的任務:對比較中、西餐菜譜結構,制作一份簡單的中、西餐菜譜;了解中、西用餐禮儀等。在課堂中將學生分為四組,推選出一名代表,進行匯報課前準備的成果。最后通過例舉學生制作的中、西餐菜譜,進行模擬餐廳用餐的情景對話。在情景模擬對話中,使學生更加了解東、西方飲食文化,熟悉其餐桌禮儀的差異,確保學生適應類似的公共場合。

      2.2高效整合教材資源,促進學生跨文化培養

      在高職英語教材中顯示了濃厚的語言文化氛圍,可適當整合教材,以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在課堂中遵循教材的引導,引導學生學習語言文化知識,增強其跨文化學習體驗。首先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概括文章大意,以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通過靈活的活動方式,鼓勵學者總結教材語言文化的使用,以提高其語言文化運用能力。比如:在英語教育中開設“語言與文化”“、跨文化交際學”“、英美概況”等選修課,或者是舉行西方文化方面的講座,并指導學生閱讀中外名著、英文版報刊雜志等,切實感受西方傳統文化知識,增強對文化的理解,從而擴大知識面等。

      2.3采取多元化教學手段,提高學生跨文化素養

      在英語語言學習中采取對比學習方法,可讓學生增強理解記憶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在英語教學中對比中西文化,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言文本的理解,拓展學生視野,提高學生跨文化素養等。為了突出中西文化對比,教師可鼓勵學生拓展學習途徑,整合學習資源,對語言文化的學習形成正確的認識。同時,聘請有中國工作經驗的外籍教師進行跨文化教學,或者是定期舉辦外教講座,向學生介紹英美文化知識、跨文化交際知識等,不斷豐富學生的文化背景知識,為其交際創造真實的環境,以形成正確的文化交際意識等。比如:學習中西方在不同場合的著裝情況,教師可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在視頻中對比中西方在不同場合的著裝差異。同時,利用網絡、廣播、英文歌曲、外文電影等教學資源,為學生創造形象的異國氛圍,使學生在教學資源中感受外語的魅力,更加解異國的宗教、生活方式,風俗習慣、思維模式等。

      3結束語

      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學英語教學 跨文化意識 教學策略 “攻略”

      一、問題提出

      語言和文化唇齒相依。語言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障。它們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正如L.A.White 所說:“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每個民族的文化在其語言中表現得最為全面和完美。語言總是在文化發展的各個階段完整地、協調得反映文化,并將其固定下來,世代相傳,成為民族文化與知識的載體和集體經驗的儲藏器。”從語言的特征和功能以及文化的范疇和內容來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十分密切。只有很好地了解中外文化的差異,才能更準確地掌握和運用語言。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把“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進而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列入高中英語課程的內容和目標之中。在教學實踐中,遵循《標準》,自覺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強化學生文化意識、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賞能力,已成為現代英語教學迫在眉睫的課題。然而,當前中學英語教學中,有的教師重視應試功能,忽視文化教學,以致在對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培養方面存在諸多缺憾,主要有以下五方面:

      1、文化教學意識薄弱。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大部分中學教師仍偏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的教學,對于跨文化意識的教學未引起充分的重視,未進行充分挖掘和展開。

      2、教學方式方法單一。教師仍以講授為主,方式方法單一,缺乏豐富多彩的、靈活有效的形式讓學生充分領略英語及相關文化的魅力,損傷了學習積極性。

      3、教學內容零散局限。由于中學英語教材中對英語文化的涉及分散在不同單元,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所以很多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文化的教學內容處理也是零散和局限的,缺少對文化教學內容的整合,降低了教學有效性。

      4、教學素材積累缺乏。有具體的教學素材,教學才有章可循。但由于沒有統一、現成的關于跨文化意識的教學素材,很多教師又缺少對這方面素材的積累和沉淀,所以對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缺少系統性和持久性。

      5、對文化的偏見。有些學生容易對異國文化產生盲目的崇拜,而忽略了本國的文化優勢。高中英語課標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強調在進一步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增強愛國主義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跨文化交際意識培養,既要使學生對英語及英語國家的文化傳統有客觀和公正的認識,學會尊重異國文化;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加深對我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懂得欣賞我國的優秀傳統。

      二、培養策略

      上述問題的存在影響了英語文化教學的有效性。那么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呢?

      第一步:構建跨文化意識框架

      《普通高中英語閱讀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文化主要指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和價值觀念等。根據高中階段必須達到的文化意識目標的級別要求,具體來說包括這樣一些內容:

      英語中的常用詞匯和俗語

      英語交際中的常用典故和傳說極其文化內涵,

      英語國家主要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的成就和貢獻

      主要英語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情況

      主要英語國家人民與中國人生活方式的異同

      英語國家人民在行為舉止和待人接物等方面與中國人的異同

      英語國家的主要宗教傳統和社會風尚

      通過中外文化的對比,加深對中國文化的理解

      教師首先要構建好跨文化意識框架,圍繞這些綱目展開教學,從而引導學生了解西方的價值觀念、風俗習慣,感受英語文化的魅力及和本國文化的異同之處。

      第二步:運用不同 “攻略”,幫助學生攻克英語文化學習難關

      教師要轉變意識,擺脫僅以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教學的禁錮,同時積極尋求靈活多樣的方式方法,對中學生進行系統有效的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并使之成為教學的一種常態。筆者經過長期的教學實踐,總結形成不同跨文化意識“攻略”,幫助學生逐步提高跨文化意識,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整合發展。

      攻略一:充分利用學校、教室環境,營造英語文化教學氛圍

      在校園內,充分利用宣傳欄、廣播等平臺,通過英語海報、新聞廣播等方式宣傳介紹和文化相關話題。在班級內,積極發揮墻報或黑板報的作用,讓學生隨處都可以看到、聽到、感受到英語文化,使英語文化的教學的無處不在。

      1、板報類選材廣、展示性強,是一種很好的了解英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宗教傳統的一種方式。針對中學生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可以圍繞以下主題展開。

      ① 節日類。主要有New Year’s Day新年;Valentine’s Day情人節;April Fool’s Day愚人節;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Christmas圣誕節。此類板報制作應因時制宜。

      ② 人物類。《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文化意識目標(七級)中提到:了解英語過年主要的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政治家的成就、貢獻等)。以人教版為例,涉及人物主要有政治人物(如必修1中Unit5 Nelson Mandela)、偉大的女性(必修4 Unit 1 Great women and their achievements)、科學家(必修5中Unit1 Great Scientists及選修8 Unit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此外,教材中也有部分涉及文學家和藝術家。那么板報的設計可以圍繞以上幾類人物展開。除了對教材中的人物進行拓展介紹之外,也可以讓學生自行介紹他們心目中的政治家、偉大的女性、科學家、文學家和藝術家等。

      ③ 地理類。介紹主要英語國家:USA; UK; Canada; Australia; New Zealand。也可以讓學生介紹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如:India; South Africa等。

      ④其他類。圍繞教材不同主題展開,如The Olympic Games; Music 等

      2、廣播類節目可以突破空間的限制,方便學生們了解信息。

      ① English words、Expressions & Stories。文化意識目標中(七級)提到:理解英語中的常用成語和俗語及其文化內涵;理解英語交際中的常用典故或傳說。根據該目標要求,可由學生自己搜集相關素材,然后向大家介紹相關內容。

      ② 新聞類。旨在幫助學生初步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等方面的情況。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板報類的設計展出,還是廣播類的節目播出,教師都應積極鼓勵學生參與:自己尋找素材,自己制作,教師給與指導,讓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深入了解有關英語文化的內容。學校和教師則要提供學生充分的平臺,為學生創造各種機會展示其成果。

      攻略二:日常教學滲透文化意識的培養,使其成為教學常態

      讓Daily Report(每日播報)和Everyday English(每日英語)成為日常教學常態,使得文化教學無時不在。每堂課前,留3~5分鐘左右的時間給每位學生。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相關內容進行介紹(結合自己制作的PPT)。Everyday English則安排在課堂結束的1分鐘左右時間。這一環節主要由學生介紹英語語言中的名人名言、俚語、特殊短語等,其他同學一起學習。

      類似的形式也有不少教師在操作,但往往存在兩個問題:一是內容過于分散,不容易形成完整的體系。二是沒有積累。學生說過之后就沒有下文了,導致學生的參與熱情逐步減弱。為解決該這兩個問題,筆者事先將內容分為語言篇、歷史篇、人物篇、地理篇、習俗篇或其他等,使學生的宣講內容更有針對性。接著將同學們的Daily Report和Everyday English收集起來(在后面標注由哪位同學收集),編纂成冊,成為很好的閱讀材料,并且在不同班級進行交流和學習。這樣學生很有成就感。同時,這也是一種文化教學的成果積累。實踐證明,這兩項活動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所以學生的參與度極高。輪到宣講的學生課前都會認真花時間準備講稿、制作PPT,所選的素材等更貼近學生的心理需求,其他同學也都聽得津津有味。

      攻略三:以教材為載體,以課堂為舞臺,讓學生參與討論、體驗異國文化

      中學生對于文化的學習主要是通過語言課進行的,因此英語教材中大量的文化內容正是學生跨文化素養形成的重要資源。教師要充分利用、挖掘教材內容,圍繞文化的某一主題,對教材進行拓展,使學生充分意識到文化的差異,并能用英語適當地表達對異國文化的看法。教學方式不僅僅是說教式的,更需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方式,使學生樂于參與,在參與中體悟異國文化。如:

      ①Debate辯論。高中生的思維已具有較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開始形成辨證邏輯思維,思維逐漸從經驗型過度到理論型,已經能夠用理論指導來對事實進行綜合分析。同學們在思辨的過程中產生觀點的碰撞,引發思考,從而更好地認識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

      ②表演和討論。課堂不僅是用來“講”的,也是可以用來“演”的。如在講述 table manners西方的餐桌禮儀時,筆者請兩位學生分別扮演customer和waiter。設置情景,讓扮演顧客學生故意使用錯誤的用餐方式。結果,其余學生捧腹大笑。之后再請班級同學來“找茬”:What table manners are not right? 這樣,學生很容易找出問題所在。

      總之,把課堂充分交給學生,通過學生自己的思維碰撞和學生自己的學習行為,增加體驗的機會,加深對異國文化的了解。

      攻略四:開展不同課型,拓展學生視野,為學生的文化知識加料加量

      如果學生是通過常規的英語課程獲得文化知識的“主食”,那么不同形式的課型則是給學生增加文化知識的“輔食”。有了“輔食”,學生在文化知識方面的營養才能更全面、更豐富。這些“輔食”的來源可以有很多渠道,如:英語選修課、興趣班、English Club(英語社團)、外教班等。相對于日常的常規教學,在這些課堂中,教師可以根據不同需求,開展靈活多樣的課型,為學生的文化知識加料加量,不斷提高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

      1、文化漫談課。看到下面這些圖片了嗎?這是教師利用英語俱樂部這一平臺,為同學們帶去的一堂生動有趣的中西文化漫談課。通過生動形象的文化差異圖,讓學生了解常見的中西文化差異點,包括:飲食就餐、人際關系、對待孩子等生活的各個方面。

      飲食差異table manners 餐館就餐in a restaurant 生活方式life style

      對待孩子children 晚年生活old life 處理問題solve the problems

      圖片形象、直觀,便于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如:在處理問題時,西方人往往采取直接了當的方式,即straightforward或in a direct way,中國人則傾向采取迂回的方式,即in an roundabout way;在生活方式上,西方人喜歡在獨來獨往act independently,中國人偏向成幫結隊in twos and threes, always seeking a company。這些詞言知識的教授因為有了圖片直觀的展示,變得容易掌握。同時,教師在引入語言教學的同時,也不適時宜地通過討論等方式,讓學生認識中西方文化在對待不同事物時所采取的不同的方式,簡單闡述其各自的利弊。引導學生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通過中西文化的對比,既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們價值觀中的體現,也能加深學生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語言學習和文化滲透相結合,可謂一舉兩得。

      2、活動體驗課。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不僅僅可以用語言來描述,也可以動手參與體驗。讓學生動動口,動動手,文化學習變得如此生動有趣!有嘗試過讓學生制作西點、咖啡嗎?以咖啡的制作為例,設置教學流程如下:

      1、知咖啡 讓學生了解咖啡的相關知識(如歷史、種類、工具等)。在這一環節中,學生可以學到很多和咖啡相關的語言知識。如:咖啡豆coffee bean ;黑咖啡和白咖啡black coffee & white coffee;速溶咖啡instant coffee等。

      2、制咖啡 了解咖啡制作過程,小組分工合作,嘗試調制咖啡。學生的自主性、主體性、實踐性可以得到充分的發展。文化,是這樣可以體驗的!

      3、創咖啡 調制出個性咖啡,為咖啡命名,結合第一步驟中的語言學習內容,用英語簡單介紹并邀請大家品嘗。味道不是重點,無限創意才是關鍵所在!

      4、議咖啡 咖啡和茶大比拼:Which one do you prefer, coffee or tea? Why?,學生思考,教師點撥。借助coffee和tea這兩種不同的中西方偏愛的飲品,來一次兩國文化的碰撞吧!

      類似的這些活動體驗課,充分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有效激發學生口頭或筆頭的表達欲望,從而實現愉快和有效的語言實踐。相信這樣生動的體驗課,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肯定是深刻的。

      3、交流活動。如今,越來越多的學生走出國界。同樣,也有不同國家的教師、學生來訪交流,走進我們的課堂。教師可以不失時機,邀請外籍老師和交流生走進課堂,和學生們面對面地進行交談。尤其是交流生,因為是同齡人,有更多貼近生活的交流話題,能讓學生了解到彼此最真實的一面。學生相互之間還可以互通電子郵件,保持長期的聯系。這又何嘗不是一種文化意識培養的方式呢?

      這些不同課型,如同一道道豐富多彩的“輔食”,為學生打造營養全面的文化大餐。讓文化學習更多姿多味。

      攻略五:帶領學生走出課堂,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

      除了學校和課堂,教師可以利用更廣泛、靈活的平臺,讓學生感受和接觸異國文化。幸運的是,我們所在的城市—杭州,是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城市,有很多資源可以利用。既有許多的博物館,幫助我們了解傳統文化,又有各種現代化的場所。這其中不乏很多的“舶來品”, 從外國傳入我國的意識、物品、語言等等,和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有著如此得天獨厚的條件,何不充分利用呢?

      讓我們不妨帶領學生走出課堂,進行一場 Searching for Daily English (生活英語大搜索)活動吧!讓學生進走社會這個大舞臺,尋找豐富多彩的英語世界,感受異國文化對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影響。不妨將視線分別投向clothing衣, food食, shelter住,transportation行這四個方面。搜集相關的詞匯,看看這些舶來品對我們生活的影響程度。同時帶領學生拍攝照片,整理成冊,進行作品展示,分享成果。

      Clothing衣:帶領學生走訪各大商場,尋找和穿著有關的詞匯及外來的品牌。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思考:這些外來品牌有何內在含義?該國特有的文化元素是否在服裝的風格設計上有所體現?同樣,對于我國的名族品牌也可以做這樣的思考。

      Food食:現在越來越多的進口食品進入了我們的日常生活。這些都是很好地幫助學生了解異國飲食文化的很好途徑。同樣,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帶領參觀杭幫菜博物館,深入本土的餐飲文化。通過比較,更好了解不同國家飲食文化差異。

      Shelter住:在杭州的很多場館中,英語標識隨處可見,如賓館、博物館等。 但學生平時并沒有特別留意這些英語詞匯。而中英文的詞匯和表達方法存在差異,而這種差異和文化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Transportation行:你知道行李托運、安全檢查英語怎么表達嗎?這些在飛機場都可以找到答案。飛機場不就是很好的英語課堂嗎?再看看各種汽車的標識,有多少和英語有關呢?這些不都是很好的英語教材嗎?

      類似“生活英語大搜索”這樣的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英語,通過這些最真實的語言現象,讓學生去體悟其豐富的文化內涵。

      攻略六:豐富多彩的英語活動,進一步激發和保持學生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興趣

      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創造多種平臺,使他們在學習的同時,感受到學習異國文化的樂趣,從而促使學生更樂于探索異國文化,更好地了解異國文化。活動的形式可以有很多,如:英文歌曲比賽、英文書寫比賽、英文故事演講、英語影視和文學作品欣賞等。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們可以充分利用網絡、微博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異國文化的學習和探索。如網絡知識大賽就是很好的一種載體。帶領學生們進行一場“文化之旅”網絡活動吧! 可以從各國的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各個方面,讓學生領略不同國度的文化魅力。以杭州青少年活動中心外語部()的舉辦的網絡比賽“文化叢林歷鮮記—亞洲篇”為例,學生的參與面、知識覆蓋面廣,是一種很好的培養學生文化意識的方式。

      例1. Do you know these traditional costumes? Write down the country names below the pictures.

      ( ) ( ) ( ) ( )

      例2. Some cultural facts.

      Confucius was a famous philosopher in China.

      Mahatma Gandhi was a famous politician in India.

      例3. Introduce an Asian /European…country in English. It would be better if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這些圖文并茂的網絡知識大賽,能充分激發學生們學習和探索異國文化的熱情。同時,涉及面廣,有助于學生了解異國文化的方方面面。

      三、實踐感悟

      上述 六種“攻略”,其核心思想是“以學生為本”的不同教學策略的運用。這些教學策略既遵循尋常路,也尋求非尋常路。 教師通過各種活動和方式,或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索,或為學生提供展示的平臺、或讓學生擁有體驗的機會,從而使學生理解我們和不同國家,尤其是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際意識。教學實踐證明,這些“攻略”是行之有效的跨文化意識培養的教學策略。

      1、既有廣度,又有深度。這些不同的“攻略”僅僅圍繞文化意識目標,覆蓋了文化教學的各個方面,幫組學生拓展視野。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不同課型,就文化的某些方面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加深學生對異國文化的理解。

      2、趣味性和實用性雙豐收。一方面,靈活多樣的方式,多種教學渠道,避免了單純由教師講授帶來的枯燥單一,趣味性強,學習效果好。另一方面,在文化的學習過程中,緊密結合英語語言的教學(有些詞匯或表達方式與文化背景息息相關),使得文化教學的趣味性和語言教學的實用性均得到了實現。

      3、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無論是課堂內的活動,還是課外的尋訪調查,無論是個人、小組或集體等方式,都讓學生唱主角。教師則做好指導、監督、輔助工作。這種始終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探索的欲望,提高了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效果自然大幅度提高。

      4、文化意識教學更有效。①形成常規化:不同的教學途徑,充實了文化教學的內容,讓文化教學固化成日常教學的一部分。②形成系統化:教學成果和素材的不斷積累,突破了中學文化教學的零散、局限的局面,讓文化教學變得更有章可循。

      5、異國文化和本國文化教學兩不誤。通過不同課型,不同渠道,讓學生感受中外兩種文化的異同,提高了學生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在引導學生客觀地看待異國文化,不忘本國文化中的優良傳統,為發展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教學是英語教學改革不斷深化的必然結果。身為一名中學英語教師,首先要努力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的英語語言基本功和文化素養,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點,善于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既利用常規的教學,帶領學生通過語言深入文化的學習;又能拓展教學渠道,創新文化教學的方式方法。讓學生更深切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幫助學生全面地、輕松地攻克英語文化學習難關!

      參考文獻

      [1]《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2] 羅常培 語言與文化[M] 北京出版社

      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4篇

      中國古代文論具有形而上之品格,是儒、道、釋思想深入滲透的結果。著者認為,“中國形而上之藝術理論,氤氳著道家、禪宗的玄遠靈動的精神;重‘體悟’的藝術精神與莊禪之道,可謂脈脈相通,息息相應。”[2]13因此,對中國古代文論中藝術直覺的研究,只有從道、禪思維方式切入,才有可能接觸其本真。著者在嚴羽《滄浪詩話》中拈出兩組看似矛盾的命題,以此入手仔細甄別道禪致思方式的特點及其在詩論中的運用,對藝術直覺的整體性、直入性、非理性、模糊性等諸多特征作了透徹的分析,形成最終的結論,“所謂藝術直覺就是指審美主體高度濃縮推理過程,超越理性思辨,對審美客體所作的模糊整體性的直入本質的審美觀照”[2]26。這一結論無疑凝聚了著者對莊禪智慧精神的深切體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過程中,儒、道、釋不是截然相分,而是相互融合的。如魏晉玄學就融合了儒道思想,禪宗也是印度禪學和道家思想結合的產物,宋明理學雖號稱“新儒學”卻也整合了道釋之觀念。它們對不同時代的審美理想、藝術風尚的形成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并通過對主體心靈的作用滲透在中國古代文論的各個命題、范疇以及審美趣味中,左右其流變。如著者在《從山水到美人的藝術變奏》一文中深入探討了玄學、佛學與南朝詩風的演進關系,揭示了南朝詩風流變的深層原因,即玄學、佛學對詩人審美心理的深刻影響所致。儒、道、釋之間相互融合使得中國古代文論意蘊極為深厚。同一命題、范疇在深受三者影響的文論家或著作里其內涵各個不同,面目各異,故在研究時既要別異,又要合同,更要深溯它們之間的歷史聯系。著者在研究《樂記》中“遺音遺味”說時就是循此思路,溯其源流,考各家同異,認為本于儒家禮樂文化而產生的“遺音遺味”說,其影響在于東晉以后形成“以味論藝”之風氣,而其淵源則是受到古代飲食文化和儒道釋思想的共同作用[2]177。這一研究,對揭示中國古代文藝審美觀念的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詩書畫樂相結合。中國文學草創之初就是詩樂舞一體,中國古代文論的發端也是以詩論樂論相通。漢魏六朝之際,詩書畫樂在表現和功能等方面相通的特性更為人們所重視,入宋之后,在理學“理一分殊”思想影響之下,人們更是自覺注重詩書畫樂等各門藝術的相互貫通,以畫論詩、以書論詩等現象紛紛出現,至清代,桐成派后學中堅方東樹在遍閱諸家詩話的基礎上予以總結:“詩書畫樂理一”①。可以說,注重各門藝術相互影響是中國古代文論重要特征之一。著者尤為注重中國古代文論中詩書畫樂之間的貫通研究。前文論及《樂記》中的“遺音遺味”說,即是從樂論的角度來研究古代文藝理論批評中的“以味論詩”的現象。著者認為,“中國古典詩歌最主要的兩大特征就是畫意與樂感”[2]51,并分別從“畫意”和“樂感”來探討中國古代文論中關于視覺審美意象和聽覺審美意象的生成和表現,對詩與畫,詩與樂之間的關系等作了系統的研究。著者從視覺、聽覺等審美感官來研究古代文論并提出“感官詩學”這一課題,為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它對揭示中國古代文論的藝術精神及古代文學所具有的藝術美無疑是一種極為有效的方式。如其在《畫意:視覺審美意象生成表現論》一文中,對中國詩歌的畫意問題從視覺這個感官角度進行了討論,提出“直視”、“懸視”、“內視”三個視覺審美范疇并以之作為切入點,對中國古代詩學審美意象的營構方式及其過程進行論究。“直視”是“物沿耳目,臨景結構”,“懸視”是“登高遠眺,籠罩全景”,“內視”是“視境于心,物在靈府”,詩歌創作是詩人借助“直視”,“懸視”或“內視”來觀物取象(境)而創作出來的,由此得出“中國古代詩歌的鮮明“畫意”性與詩人的視覺審美經驗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2]49的結論。這就深刻地揭示了中國古代藝術追求“遠”的創作精神及中國古代詩歌的“畫意”性特點的根源。著者認為,“書畫藝術創作的不同,與文學創作差相近似,并且又是共同影響、相互貫通、并生激蕩的。”[2]136據此,著者常將古代文論置于哲學、宗教、繪畫、書等組合成的文化背景之下進行綜合研究。如在研究文學地理學時,就充分注意到禪宗的南頓北漸之別對中國畫論、書論的影響,認為:“以南北宗派來區別畫學的南北流別,這種思想又深刻地影響了文學創作及其理論批評。”[2]132六朝文論向來是著者治學的重點,與之相關的研究最能體現這一研究特點,尤其在關于《文心雕龍》的研究上,著者認為,“從《文心雕龍》創作論方面,我們最能看到其受到六朝時期玄、道、佛思想的深刻作用,也能看到其對書、畫、樂等藝術理論觀點吸取和包容的特點。”[2]209故對其進行研究,也是本著這一研究理念的。在《文心雕龍》與《六朝審美心物觀》一文中,著者將樂論、畫論和文論結合在一起,以《樂記》、嵇康的《聲無哀樂論》、宗炳的《畫山水序》及陸機的《文賦》為主,對六朝審美心物觀演變過程及其對劉勰的影響進行了深入探討,該文將詩書畫樂與儒道玄釋融為一體,堪為著者治學理念的典范之作。

      史、論、考相結合。20世紀80年代以來,文藝學的發展面臨轉型的問題。人們提出諸如語言學轉向、主體性轉向、文化學轉向等諸多觀念,體現了當代文藝學研究在困境中尋求突破的努力姿態。其實,無論怎么轉向,都離不開對歷史文本正確解讀。因此,對中國古代文論來說,應該向文獻學轉向可能更為合適。中國古代文論雖有形而上精神之追求,承載著中國傳統文化之精神,卻具有很強的實踐性,是對文學創作活動進行總結而形成理論體系。中國古人追求天人合一、泯滅物我的審美心態,以及觀物取象、立象盡意的致思方式,反映在中國古代文論上就是詩性話語這一特征。隨意性的、體悟式的意象批評到處可見,這使得中國古代文論話語不像西方文論那樣思辨嚴密、概念明確,往往難以確解。因此對古代文學作品和理論文本進行歷史還原,最大程度地接近文本本真是研究古代文論不可或缺的功夫。著者即是如此,或側重于“史”,或立足于“論”,或致力于“考”,并力求做到史、論、考相結合。著者尤精于考,每立一說必考之有據,而不是一味追求理論自身的邏輯性,自足性。這使得本書立論尤為平實,公允。如在《司空圖“味外之旨”說新論》一文中,著者對古典詩學中的“味”、“韻”、“境”等范疇,既從“史”的角度進行梳理,探其流變,又作“論”的剖析,尋其真義,并對“味外之旨”說與禪學之間的關系進行了詳細的考證。大致說來,著者精于考證有兩種方式,一是直接以考證為主的研究,如《司空圖家世、信仰及著述問題綜考》、《司空表圣詩集輯佚考述》等;二是寓考于論,考論結合。前者自不待言,自是精于考證。后者又有兩種情況,一是論中帶考,析論之中,凡所征引,務求真解。如《〈樂記〉“遺音遺味”說及其審美觀念之發展》一文,先就《樂記》編撰問題進行一番考證,既為論題“遺音遺味”說奠定可靠的文獻基礎,又解決了其淵源問題。在探討《文心雕龍》中的儒學思想時,對其古文學派的立場及其對今文學派的統攝與汲取,既對《文心雕龍》本身之觀點進行辨析,又考征他說予以支撐。二是注中有考,以考證釋。注釋是對論證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說明,其本身就是論證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著者極其注重注釋的嚴謹和規范,并常加按語予以辨析。例如,著者在指出“玄言詩的首要意義就在于,它是后代詩人妙悟自然,尋覓本體意義的山水詩的先聲”后,所加注釋就引《世說新語》之《文學》第85則劉注引檀道鸞《續晉陽秋》評孫綽、許詢詩,以及評價東晉玄言詩之說對此作進一步說明,并結合《文心雕龍》相關篇目加以辨析,認為:“檀道鸞只是說玄言詩風,‘謝混始改’,但開始逐步向山水詩寫作過渡。就此而言,也可以轉而說是玄言詩孕育了山水、田園詩。”[2]95這種注中考的方式,既強化了論證的力度,也強化了研究的深度。

      在對中國古代文論進行宏觀研究時,需正確處理古與今、中與西的關系,使自己的研究避免流于庸俗類比、庸俗闡釋,當為研究者所重視。著者曾從文化傳承和學科建設的高度給予思考,“當我們在反思傳統文化的現代傳承和建設當代文化時,我們應該更多地深入思考中西古今之通的問題,并將之切實貫注到我們文藝學研究和建設之中。我國當代文藝學的建設,不僅要注意古今之異、中西之別,更要考察古今之同、中西之通”[3]。其研究途徑是,“我們應該立足于‘古’與‘中’,究明其本來意;而又要放眼于‘今’與‘西’,闡釋其現代性,區別其差異,也注重其會通”[3]。那種過分地強調古為今用,西為中用,難免會產生強加古人的流弊,最終會導致傳統文論“個性”的丟失。鑒于此,著者在研究時,立足于古代文論本身,博考諸文,以究其實。又貫通古今,察其流變,在中西對話中彰顯其民族性、發掘其文化精神、闡釋其現代意義。如對中國古代文論中有關藝術直覺理論的研究,著者從嚴羽提出的詩要“妙悟”而又“不假于悟”以及“別材”、“別趣”與“書”、“理”相關而又不得不相關這兩組“悖論”入手,認為其“既指出了‘妙悟’非理性的特征,但也不排斥其理性的作用,就較為接近現代文藝哲學中的‘直覺’范疇內涵”,因而“比司空圖更具有現代意義,他的兩大命題已點到了藝術直覺最主要的特征”[2]14。這一見解顯然是以現代藝術哲學中有關藝術直覺理論為參照,旨在分析以該命題為代表的中國古代直覺理論的現代意義,從而把古代文論與現代藝術理論貫通起來,使得中國古代文論中的藝術直覺理論的現代性及其特征得到充分揭示。

      總結中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范文第5篇

      關鍵詞:開發內化教學模式;人文素養;高級英語;自主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武昌理工學院自2011年承擔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任務以來,開始逐步實行以開發內化教學模式為主線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開發內化教學模式的核心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教師課堂授課做到講重點、講難點,還課堂于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開發內化教學模式既對教師的備課、課堂提問、講授、輔導答疑以及批改作業練習設置等環節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也對學生如何科學合理的安排時間、科學有效的完成自主學習任務有了更高的要求。對于《高級英語》課程的教師和學生而言,開發內化教學模式的實施,既對教學帶來了新的挑戰,也為教學質量的改善、學生素質的提升帶來了機遇。

      《高級英語》課程在我國各高校英語專業的地位不言而喻。在武昌理工學院2012版的 《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高級英語》被確定為該專業兩門核心專業課程之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注重將文化知識融入課文講解中,注重培養高年級學生的人文精神,其目的是幫助學生吃透課文中精深的語言及其深刻的寓意。這一教學理念符合教育部新修訂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要求,即高級英語的一個重要培養目標是:“擴大學生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社會和人生的理解,培養學生對名篇的分析和鑒賞能力。”同時,也符合新版《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八級考試大綱》的要求,即從2005年3月開始,英語專業八級考試試題中取消了快速閱讀,代之以人文知識的考察。這也體現了現階段大學高年級的英語教學正由功用主義向人文主義轉變。

      二、《高級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與技巧

      雖然教授高級英語的教師越來越重視教授人文知識,但是,很多教師在教學方面有以下困惑:人文知識哪些部分可以有學生自主學習來完成?把人文知識安排在什么時候講解更合適?以什么的形式來呈現人文知識能達到絕佳的教學效果?筆者認為,以開發內化教學模式為基礎的《高級英語》教學過程中,文化導入宜安排在教學導入環節,重點是學生在完成教師設置的思考題的過程中掌握相關人文知識的精髓;在課堂教學環節,教師安排學生就自己的完成情況進行分析討論,教師最后點評和總結,使人文知識真正成為學生的知識素質。筆者以總結《高級英語》教學實踐為基礎,結合教學督導的指導意見,談談以開發內化教學模式為基礎的《高級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方法與技巧以及應注意的問題。

      (一)背景知識導入法

      《高級英語》這門課程在英語專業高年級教學階段中占據核心地位,因此編者在課文的選材上花費較大的功夫。以張漢熙主編的《高級英語》(2011年修訂版)這套教材為例,不難看出有不少篇章選自英美知名作家的作品。當教師在講授這類篇章時,可以采用背景知識導入法。背景知識導入法可從作家生平,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作品產生的影響等方面入手,充分利用對名人名篇的關注導入新課。

      如討論張漢熙主編的《高級英語》(2011版)第一冊第6課“Mark Twain: Mirror of America”時,教師布置自學任務,讓學生提前了解馬克.吐溫的生平以及影響。在課堂上隨機安排學生進行展示,并通過多媒體課件向其他同學展示馬克吐溫的背景信息,例如:

      1 Early life

      2 Writing career and success

      3 Awards and other recognition

      4 Controversy and criticism

      5 Selected works

      這樣,學生通過自己的自學、其他人的展示和教師講解會全面了解馬克吐溫的生平、寫作生涯以及文學影響。本文認為,在此基礎上,學生在老師的啟發下更容易理解文章所表現的主題。

      (二)師生互動導入法

      師生交流導入法是比較常見,通用的一種方法,關鍵在于教師要善于運用簡練的語言展現文章中重要的文化知識。教師可以利用新課前開始前十分鐘左右時間和同學進行自由交談,或者順著學生課前做的Oral Presentation 進行交談,這樣不知不覺地把文化背景知識滲透給學生。這種方法比較自然,而且有利于學生接受。 如教張漢熙主編的《高級英語》第1冊第1課“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時,筆者首先與學生對文章的體裁進行了討論,并對課文的背景知識設置了如下的自學任務:knowledge of American states and cities; information of hurricane;并讓學生在自習并理解全文大意的基礎上繪出颶風行進路徑。教師可以采用英語專業八級考試歷年真題中的相關的人文知識部分來檢測學生的自主學習成效。這樣做既做到了檢測的科學權威性,又體現了任務設置的針對性,更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重視。另外,第1冊第3課“Blackmail”,第14課“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等課文亦可采用此種方法進行人文知識的導入。

      (三)課堂討論導入法

      設置問題和情景是激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有效方法,科學的提問會讓學生產生懸念效果。例如講授 “Every Use”和“Way to Rainy Mountains”時,教師可以提出“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African American and Native American literature?”這樣開放性的問題,來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角度來學習和理解美國少數民族文化。通過學生的積極主動參與,本課中出現的大部分與非裔美國人以及印第安人有關的文化知識被學生挖掘出來,并在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過程中被消化吸收。筆者認為,文化信息不僅可以被記憶,也可以被吸收理解。通過這種開放式的討論,學生能更好的掌握英美文化,成為更成功的跨文化學習者。

      (四)學生表述導入法

      學生表述導入法充分體現了英語專業高年級階段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這一方法的運用如下:在新課之前,教師把要講授文章中的文化信息歸納出來,布置給學生查找,并要求課上向同學們做講解。這樣做一方面鍛煉了學生的英語實踐能力,另一方面為課堂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真正做到教學相長。例如:在講授第1冊第4課“The Trial that Rocked the World”時,將每個班級分成若干個小組,從課文中挑選出相應數量的文化知識,每組負責準備一個知識點。由于課時限制,課上選取3-6名同學講授文化知識,其余制成講義發到學生電子郵箱,供其參考和自學。

      三、《高級英語》教學中運用文化導入方法應注意的問題

      (一)熟悉教材,把握教材中重點的文化知識

      教師在選擇文化知識點時,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來選擇那些干擾句意理解甚至篇章理解的知識點。例如很多學生不理解,在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每頓飯勇于吃“雞腿”的家庭主婦怎么就具備了犧牲精神?他們認為這里Virginia Woolf用到了Irony的修辭手法。其實,如果學生了解一定的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他們就知道雞腿在西方并不像在中國一樣受歡迎。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不能剛一開始就向學生大量灌輸深層文化知識,否則文化教學就成了高不可及的“空中樓閣”,因此,培養學生的社會文化意識要適度,要考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高級英語課中文化輸入不能獨立于語言教學之外,講授的重點、份量和方法要和不同層次的教學對象及教學目的要求相符合。

      (二)注重文化導入方法的靈活性,利用多媒體技術和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在文化導入環節中,教師的語言要有趣味性。這就要求教師不斷沉淀教學的藝術魅力,使自己的課堂能引人入勝。因為《高級英語》中蘊含大量有深度的文化知識,所以教師在備課時要仔細研究,精心準備,講解時用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的語言把復雜的人文知識簡單化,做到深入淺出。注意文化導入方法是靈活多變的。文化導入,“導”無定法,切忌鸚鵡學舌,東施效顰。教師應針對不同的教材和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變的文化導入方法。即使是同一本教材,同一個教學內容,文化導入也要因時因地因對象的不同而不同,既要具有趣味性,又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教師在進行文化導入時,應充分利用圖片,音頻、視頻以及網絡來豐富教學資源,增加文化導入的趣味性,使得該環節具有新鮮感,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注意課堂文化導入與課外自學文化知識相結合

      文化是豐富多彩的,人們言行舉動無不表現出其民族的文化特征。《高級英語》課堂學習時間畢竟有限,因此我們必須多途徑、多方法、多側面實施文化教學計劃。教師應該以檢測為手段,以學生內化為目的,鼓勵學生課外大量閱讀英語國家文學作品,積極參加文化專題講座,觀看英語影視作品等,使文化輸入成為課堂的延伸和補充。

      四、結束語

      本文認為,文化導入是《高級英語》教學中向學生滲透人文知識的有效途徑。科學有效的文化導入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精彩的人文知識導入能夠為學生理解文章主題思想、習得語言知識掃除障礙。因此,教師應該在教學中積極嘗試有效的文化導入方法。經過不斷實踐,不斷總結,不斷探索,筆者相信科學的文化導入一定能幫助英語專業高年級學生開闊眼界,擴大視野,增長人文知識,為學生通過英語專業八級考試以及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做好充分的準備,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

      參考文獻:

      [1] 曹英華. 人文教育與高級英語課程教學[J]. 雞西大學學報, 2010(10).

      [2] 豐玉芳. 基于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英語專業《高級英語》研究性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施[J]. 外國語文, 2011(12).

      [3] 李巧麗. “讀者接受”理論與《高級英語》教學自主學習模式研究[J]. 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學報, 2011(2).

      [4] 肖肅. 高級英語多媒體課堂教學探索[J]. 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2(5).

      [5] 張向暉. 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與高級英語課堂教學改革[J]. 海外英語, 2011(8).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 亚洲伦乱亚洲h视频| 日批日出水久久亚洲精品tv| 亚洲日韩一区精品射精| 亚洲娇小性xxxx色| 国产日本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红樱桃| 亚洲A∨无码无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亚洲av综合avav中文|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亚洲永久无码3D动漫一区| 亚洲色婷婷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大尺度无码专区尤物| 亚洲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无线一二三四区|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结合| 亚洲人成www在线播放| 亚洲欧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青草亚洲香蕉精品久久| 夜色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网址| 国产亚洲人成网站观看| 亚洲国产美国国产综合一区二区|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亚洲最大在线观看| 亚洲大成色www永久网址| 亚洲AV综合永久无码精品天堂| 国产精品观看在线亚洲人成网|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久久99亚洲综合精品首页|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老人| 亚洲高清日韩精品第一区| 在线观看亚洲AV每日更新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播放| 青青草原亚洲视频|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福利精品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