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病理學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腎虛 血瘀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
絕經后骨質疏松癥(PMOP)又稱I型骨質疏松癥,是以骨密度降低、骨量丟失、骨微結構退化、破壞為主要病理基礎的全身性骨代謝疾病,其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降低導致骨形成與骨吸收所組成的骨重構過程的失衡[1]。主要表現為身材變矮或駝背、腰背疼痛、易發生骨折等,嚴重影響中老年婦女的生存質量。如何進行防治已成為熱點。中醫文獻中無“骨質疏松癥”這一名稱,但歷代中醫文獻對骨病的記載中,“骨痿”、“骨枯”、“骨痹”、“骨蝕”、“骨極”的描述與現代醫學之骨質疏松癥的病因病機及臨床癥狀極其相似,其中描述較準確的當屬“骨痿”。中醫學認為,本病的發生主要與腎虛、脾虛有關,其中腎虛是本病的主要病因。通過近年來臨床及實驗研究表明,PMOP患者大多存在血瘀現象,血瘀在骨質疏松癥發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重視。
1 中醫對骨質疏松病機的認識
中醫認為腎主骨生髓。如《素問·六節藏象論》所云:“腎主骨,生髓”。“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在骨”。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腎精足則筋骨強勁有力;腎氣虛,腎精虧則骨髓失養而痿軟脆弱無力。腎所藏的精可以化生骨髓,髓藏于骨腔之內,滋養骨骼。《醫林改錯》有云:“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醫林改錯》中指出“痛不移處”或“諸痹證疼痛”定有瘀血。《素問·痿論》中“骨枯髓減,發為骨痿。”的論述可以看作是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理,而脈不通是重要的原因。所以骨的生長發育均依賴于腎臟精氣的滋養與推動。若腎精不足,則髓無以得生。髓在骨內,髓不足則骨無所養而致骨質脆弱無力[2]。脈不通,骨無精氣滋養亦可致骨質脆弱無力。婦女的生、長、壯、老均與腎中精氣的盛衰密切相關。“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之經、孕、產、乳的消耗,腎中精氣由充盛轉而漸衰退。特別是絕經后腎氣更加衰弱,腎精虧虛,骨髓化源不足,不能營養骨骼,致骨髓空虛而發生骨質疏松癥。老年婦女低骨量的發生與成年時峰值骨量的高低及絕經期骨丟失的速度有關。生殖活動及性激素水平可以影響絕經前峰值骨量的獲得和維持,絕經早晚可影響婦女絕經期骨丟失速率。絕經期早的婦女骨密度比正常同齡婦女骨密度低。說明腎精在婦女骨量增長、峰值骨量的獲取維持以及骨量丟失的過程中起重要作用,而腎氣盛,腎精足是實現其功能的前提。
2 血瘀與骨質疏松的關系
2.1 中醫學認識
婦女以血為本,以血為用。腎藏精,精生血,血化精,精血同源。“天癸”竭,腎精不足,血少氣弱,血行遲緩;腎陽虛弱,命門火衰,寒凝血滯;腎陰虧損,虛熱煎灼,血稠難流均可致血瘀。腎虛日久必有血瘀。而血瘀使化精乏源,又可加重腎虛。本病腎虛為因,血瘀為果,二者相兼為病,成為血瘀的基本病理改變。由血瘀致骨失所養導致骨質疏松。
臨床與實驗研究資料表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大多存在血瘀征象大多數病人除痛有定處外,還有舌下脈絡曲張,舌質紫暗有瘀斑等其它血瘀證的表現。臨床觀察腎虛患者甲皺微循環時,發現微血管形態有明顯改變,血管張力明顯減弱。血色偏暗,血流緩慢,流態異常,袢頂瘀血增多。絕經后婦女,元氣虛衰,無力鼓動血脈,血液運行遲緩,脈絡瘀滯不通。同時,脈道中氣血虛少,必然導致血瘀;血液瘀滯,經脈不暢,水谷精微得不到布散,不僅臟腑因濡養不足而衰弱,骨髓也因此不得充潤,骨骼失養,發為“骨痿”。眭承志[3]等對60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進行“血瘀”臨床表現綜合評分,并進行甲襞微循環、血液流變學等檢測,與30例健康婦女進行對照研究,發現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的“血瘀”臨床表現綜合評分、甲襞微循環評分、血液流變學的11項指標均較健康婦女高,有顯著性差異。證明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存在著血瘀的客觀性病理變化。從而可以認為血瘀是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的主要病機。劉維嘉等[4]運用補腎活血湯治療33例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總有效率達85%。李爽等[5]研究發現補腎活血中藥能明顯提高骨質疏松大鼠的骨密度。張寧等[6]發現補腎活血中藥含藥血清及原藥能夠直接作用于體外培養的成骨細胞,促進成骨細胞增殖,增強其分泌活性。
2.2 現代醫學的認識
血瘀癥與血小板功能相關因子,與血流動力學和血液流變學有關,在基因表達上,bcl-2、HSP70、C-fos基因表達與血瘀癥密切相關[7]。近年研究發現,血瘀癥患者血小板聚集性亢進,血小板活化因子釋放,有血栓形成傾向,證明了血瘀癥與血小板功能的相關性。骨的微循環中存在無數免疫性細胞因子,如內皮素、NO等,細胞因子間具有潛在的協同效應。眭承志等[8]研究發現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血液NO、ET水平與健康婦女比較,差異有顯著性,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存在著血管內皮功能障礙,有明顯的“血瘀”微觀分子生物學病理改變。
絕經后婦女雌激素水平下降患者血液流變學出現高、濃、粘聚等狀態,血漿內皮素水平明顯上升[9]。內皮素是具有強烈收縮血管作用的血管活性因子,是血瘀證形成的重要病理基礎,且已被視為血瘀證嚴重程度的指標[10]。
雖然其生理、病理反應的具體機制目前并未完全明了,但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內皮素對人體內許多重要激素及細胞因子都具有一定的調節功能,如前列腺素、雌激素、睪酮、白介素-6、腫瘤壞死因子等。這些激素和細胞因子在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對骨代謝的調控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研究發現內皮素不僅與心、腦血管疾病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它也很可能參與了骨質疏松癥的發生發展過程,與骨質疏松癥病理機制之間可能存在著某種內在的相關聯系。
NO具有極強的舒張血管作用,廣泛存于機體的多種組織和細胞中,NO減少可能會導致循環障礙。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血液NO水平與正常婦女比較有顯著性差異。唐明朝等[11]通過動物實驗發現NO在骨代謝過程中有著重要的作用。高濃度NO經抑制破骨細胞形成和抑制成熟的破骨細胞的吸收功能而抑制骨吸收;而低濃度NO則增加細胞素誘導的骨吸收,并且對正常的破骨細胞的功能來說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張新民等[12]研究發現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均可表達eNOS,而且正常情況下往往存在于細胞增長較活躍,細胞較密集的區域,主要存在于成骨細胞與破骨細胞內,但部分基質也可見eNOS的表達,這可能是eNOS在細胞產生后彌散而來。去卵巢大鼠骨組織中eNOS明顯減少,其中主要是破骨細胞內eNOS的顯著減少,而成骨細胞也有減少。而經雌激素治療,破骨細胞與成骨細胞內eNOS mRNA的表達顯著增強。這說明骨質疏松的發生與雌激素對骨質疏松的治療作用部分是通過調節骨組織中NO含量來實現的[13]。
活性氧是指從氧衍生出來的自由基及其產物,其化學性強,具有較強的氧化能力,包括超氧陰離子自由基、羥自由基及過氧化氫等。前二者為自由基,又稱氧自由基。很多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活性氧自由基反應有關。近年來研究發現活性 氧對成骨細胞具有細胞毒性作用。林遠方[14]等研究發現骨質疏松患者體內的活性氧水平較正常人升高,而成骨細胞活性降低。活性氧與成骨細胞密切相關,骨質疏松患者體內活性氧的增多會導致成骨細胞活性降低。并推斷活性氧可能通過影響成骨細胞活性、參與和促進了骨質疏松癥的病理過程。活性氧對成骨細胞的影響可能是由于活性氧影響DNA轉錄復制功能,使細胞分裂繁殖障礙,成骨細胞的產生減少,而嚴重的DNA損傷則最終導致成骨細胞的凋亡。此外,活性氧也可能作為一種骨組織局部調節因子,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成骨細胞產生、發展的各個階段。林守清等[15]認為雌激素具有明顯的抗氧化作用,雌激素的缺乏會導致體內活性氧的生成增多,有學者觀察絕經后婦女激素替代療法前后體內活性氧的變化,發現雌激素能直接抑制活性氧的產生,雌激素治療PMOP可能是部分通過抑制活性氧而影響骨代謝的。活性氧目前已被認為是細胞內外調控破骨細胞活性分子并且是可能的破骨細胞激活介質之一。
此外,雷先陽等[16]研究發現成年女性促卵泡刺激素水平與骨丟失密切相關。研究發現,中國女性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較高者骨質疏松患病率和患病風險顯著增加。而絕經后婦女血清促卵泡刺激素水平較高,為絕經前的7.3倍。改善血液粘稠度藥物辛伐他汀可強烈刺激骨形態,發生蛋白基因表達和蛋白質分泌,并可提高成骨細胞堿性磷酸酶的活性。因此,認為辛伐他汀有刺激成骨細胞分化而影響骨代謝的作用[17]。血瘀證相關分子生物學改變不僅直接影響骨代謝導致骨質疏松癥,而且影響及微循環致血液流變的異常,使營養成分不能正常參與骨代謝導致骨質疏松。血瘀可造成骨小梁內微循環的障礙,不利于細胞進行有效的物質交換,導致血液中的鈣及營養物質不能正常的通過哈佛氏系統進入骨骼,最終致骨骼失養,脆性增加,發生骨質疏松。形成血瘀—營養障礙—瘀血的惡性循環,從而形成骨質疏松以及疾病的進一步惡化[18]。
3 小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認為血瘀與絕經后骨質疏松的發病有一定的聯系,臨床采用活血通絡的方法治療該病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目前缺乏血瘀與絕經后骨質疏松癥直接關系的試驗和臨床研究,活血化瘀中藥提高骨密度的機理亦不明確。所以研究血瘀與絕經后骨質疏松的直接關系對活血通絡療法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 考 文 獻
[1]周振雷,侯加法.雌激素對骨代謝的調節作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4,14(8):2714—2715.
[2]黃力,李琳.原發性骨質疏松癥的中西醫治療研究進展.中國骨質疏松雜志,2005,11(1):112—117.
[3]眭承志,周軍,劉志坤.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血瘀病機的客觀初步論證[J].中醫研究,2005,(18)1:30—33.
[4]劉維嘉,麥敏軍,劉永坤,高根平.補腎活血湯治療絕經后骨質疏松癥33例[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9,8(28):33—34.
[5]李爽,阿拉木斯.補腎活血中藥對骨質疏松大鼠治療作用的試驗研究[J].中華實用中西醫雜志,2008,12(21):887—890.
[6]張寧,劉世巍,韓鳳岳,等.補腎活血中藥對體外培養成骨細胞活性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5,12(1):40—42.
[7]馬民,張桂女,陳利國,等.血瘀證患者白細胞中c-fob、e-jun基因的表達[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04,28(2):106.
[8]眭承志,劉志坤,王彥偉.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血清NO、ET改變及意義[J].中醫藥通報,2004,(3)6:13-l5.
[9]劉志坤.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與血瘀證相關分子生物學的關系[J].中醫正骨,2004,5(16):57—58.
[10]王斌.血漿內皮素水平與絕經后骨質疏松癥患者骨密度的相關性[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1(12): 2173—2175.
[11]唐明朝,李代強,張秀英.實驗性骨質疏松病理學觀察及血清NO和NOS測定及其意義[J].右江醫學,2005,3(33): 220—222.
[12]張新民,李代強.去卵巢大鼠骨質疏松病理學觀察及NOS熒光素原位雜交研究[J].中國現代醫學雜志,2004,12(14): 65—68.
[13]李昂,卿茂盛,薛延.骨質疏松發生的一氧化氮機制及雌激素調控作用研究.中國骨質疏松質志,2003,9(2):19.
[14]林遠方,曹亞飛,卿茂盛,王立新.絕經后婦女活性氧與成骨細胞的關系[J].中醫正骨,2007,7(19):9—11.
[15]林守清.雌激素對骨質疏松的防治及在骨轉換中作用[J].中華醫學雜志,2005,85(11):728—729.
[16]雷先陽,吳楠,胡明,李亞民.成年女性FSH水平與骨密度和骨質疏松患病率的關系[J].中南大學學報.2009,34(8):803—806.
開展以合理用藥為核心的臨床藥學工作,參與病人的診斷、治療,提供藥學技術服務,提高醫療質量。為此,如何去拓展臨床藥學工作,是值得我們去探討的問題。
1 開展臨床藥學的重要性
臨床藥學,是指藥師運用藥物學、藥劑學、臨床藥理學、藥物動力學等有關知識及技能,結合臨床醫學知識,以病人為中心,配合、幫助、指導醫生、護士、病人合理用藥,以達到臨床用藥安全、有效、經濟的目的。單純降低藥價只能使病人買得起藥,而合理用藥,才能使病人真正看得好病。所以臨床藥學對病人健康與康復起到極其重要的作用。
2 堅持“以人為本”的服務宗旨
新世紀醫院藥學的發展正朝著“以人為本”的藥學服務方向發展。藥學服務是通過提供直接的和負責任的與藥物有關的服務來達到提高病人生活質量這一既定目標。主要通過用藥指導、用藥咨詢、藥物監護等主要環節來實現為病人服務的宗旨。醫療制度的改革,病人有選擇醫院的權力,而醫院只有提高醫療技術水平,增強服務意識,改善服務質量,才能吸引和留住病人。因此,醫院藥師必須轉變服務觀念,由原來的“以藥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
藥學服務,與醫學服務,護理服務一樣,是醫療衛生服務不可缺少的三大組成部分。醫和藥是左右手的關系,醫院藥房功能不僅僅是賣藥,更重要的是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明確指出醫院要開展臨床藥學服務。因此,臨床藥學是藥學專業中一個新興學科,是藥學與醫學結合的產物。從形成到逐步成熟、發展,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它代表著醫院藥學業發展的方向,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醫院只有把臨床藥學搞好,才能把病人康復落到實處。
3 以病人為中心,拓展臨床藥學服務
3.1 臨床藥學研究的主要內容:(1)參與臨床病房查房和藥物治療決策;(2)建立病人藥歷,即用藥檔案(藥歷)是開展臨床藥學的又一舉措。包括以下幾個內容:①一般資料;②既往疾病史與用藥史;③查體記錄;④建議藥物治療計劃,是藥歷最重要的組成部分;⑤藥程錄;⑥療效分析與藥歷小結。(3)治療藥物監測(TDM):對于治療窗窄,而不良反應又較大的藥物,動態監測血藥濃度尤為重要,以便及時調整藥物劑量,避免和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4)進行藥品不良反應(ADR)監測。(5)開展門診窗口藥物咨詢服務。(6)加強與護士的溝通與引導。
3.2 拓展臨床藥學服務:為適應時代需要,圍繞“以病人為中心”的新醫療模式,醫院藥學必須打破“以滿意臨床用藥需求為中心”的工作局限,全面轉向“以病人為中心”提供藥學服務。
3.2.1 醫院藥學開展藥學監測(PC)應不拘形式,多個部門共同參與,互相促進。包括(1)門診藥房提供用藥咨詢。以改善醫患關系,提高病人合理用藥意識為目的。(2)以處方調配為橋梁,圍繞處方配合審查和藥物的正確使用開展PC。重點圍繞合理用藥四要素(處方的安全性、有效性、適當性和經濟性)來開展。(3)開設OTC藥房,使藥師走向病人,提高病人合理用藥自覺性和參與性,藥房可設立敞開式、貨架式OTC用藥服務專柜,使病人對小病的治療能夠依靠藥師提供的高素質PC服務來解決,以減少門診醫師的壓力,減少病人不必要的候診排隊,也使病人對PC有新認識,有利于病人提高自我保健、自我藥療的意識,增強合理用藥的參與感;同時,藥師與病人零距離的交流接觸,在了解病人病情和自我用藥需求的過程中,給病人提供用藥介紹,指導病人合理用藥,科學用藥,可以間接取得臨床問診和對癥用藥的近似經驗,從而更好地促進PC的普及開展。(4)開展社區式PC,增大PC的社會影響。
3.2.2 藥師深入臨床,參與用藥全過程是PC的重點,是真正實現促進和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的手段。臨床治療率的高低,很大程度取決于藥物治療的科學性、合理性,這屬于藥師的職責。美國醫院有這樣的說法[2],“診斷是醫師的責任,藥物治療是藥師的責任”。藥師下臨床要全面參與臨床查房,會診和病人用藥方案的制訂、實施,認真觀察和發現問題,利用藥學知識,結合現代儀器,分析PK(藥動學)、PD(藥效學)、ADR等數據,推斷藥物在病人體內作用的過程,闡明藥物治療與臨床療效的關聯性,及時向醫師提出藥物劑量調整或更換的可靠依據,做好醫師的參謀;藥師還可憑借擁有豐富藥學信息優勢,提醒醫師注意某些藥物配伍的新觀點、新用法,如注射劑阿米卡星雖和林可霉素(或克林霉素)配伍給藥是許多醫師的習慣性聯用方法,而新的研究(包括人和動物實驗)證明,兩藥無論是混合或是分開應用,均會產生嚴重不良反應甚至致死(已有3例死亡報道)。又有研究表明,冠心病人聯用阿斯匹林與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ACE1)等,比單獨用阿司匹林者的死亡率更高,這是因為ACE1有減弱阿司匹林的作用。
3.2.3 從事科研的藥師應圍繞臨床藥師遇到的問題著重開展實驗研究,做好PC實驗的后盾。
3.2.4 其它工作:庫房、采購等管理型的藥師,在PC活動中的工作主要體現在為前線藥師、臨床、護理等部門提供藥學信息,包括新藥介紹、藥物新劑型、新療法、藥物性能的分類比較等,起到促進醫藥關系、藥護關系的作用;同時正確處理臨床的購藥請求,分析臨床藥師意見,盡可能做好解析工作,保證臨床的合理用藥,使臨床醫師對藥師工作更加理解,維護和促進彼此融洽關系,共同為病人提供良好服務。
4 存在問題
4.1 政策法規執行缺乏力度
4.2 醫院藥學部門沒有明確的職能科室定位,盡管醫和藥是左右手的關系,藥學服務與醫療監護,護理監護一樣是為了滿意病人的需要,但在醫院中,藥劑科通常被看作醫技科室的一個部門,而非職能科室,更沒有提升到與醫務科、護理部相當地位,相關崗位任職也無嚴格的條件規定或不按規定執行,因此嚴重削弱了藥學服務的技術性和專業性,限制了藥學人才的成長和發展,從而影響了醫院藥學和臨床藥學的健康發展。
4.3 規范基層醫院藥學管理,發展臨床藥學的設想:(1)提高藥學工作的政策法規支持力度。(2)規范藥學部門的配置標準:對不同級別醫院藥學部門應開展的工作應具體規定,一般包括軟件和硬件。軟件應著重人才標準,這是開展工作的首要條件,沒有高素質的藥師,就難以開展臨床藥學。硬件方面應規范藥學部門的設施條件及下設部門,尤其要注意盡快成立臨床藥學室并配備專職人員,以促進臨床藥學的開展。(3)明確藥學部門的職能科室定位,應明確藥劑科的職能科室性質,嚴格相關崗位的任職條件,從而按照精簡、效能的原則理順其內部組織結構,提高藥劑科在醫院中的地位,這是規范基層醫院藥學管理的組織保證,也將為發展臨床藥學提供良好條件。(4)增強醫院領導對藥學工作的重要程度。(5)提高藥學人員的參與力度。(6)注意藥學人才的培養。
5 加速我國臨床藥學發展幾點建議
5.1 規范和落實臨床藥學師培養措施,定期舉辦臨床藥學講座,以提高臨床藥學水平。
5.2 在政策和制度上進一步規范和落實醫院臨床藥師崗位、職責和待遇。
5.3 醫院藥劑科工作轉型,藥師觀念和職能轉變。
總之,臨床藥學是實現醫院以病人為中心,全方位為病人服務的一個重要環節,各級領導都要像重視醫療服務、護理服務一樣,重視藥學服務,要解決臨床醫學在實現藥品監測中的所需硬件與軟件,要大力培養臨床藥師的技術水平,形成一支較強大的技術隊伍,以適應當前高科技發展的醫學需要,把為病人服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醫學模式和健康觀念的轉變,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護士不僅要滿足病人解除病痛的需要,還要設法使病人處于接受治療時的最佳身心狀態。維持性血液透析是終末期腎病病人的首要替代治療措施,已被大多數病人所接受,而每次常規透析時間為3~4小時,才能達到清除體內毒素、維持基本生理功能的目的。為了解此類病人在長達3~4小時的透析治療中的不適及需求,以便有針對性地采取護理措施,對61例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病人進行了調查。
1 資料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2001年接受維持性血液透析治療的病人61例,男43例,女18例,年齡22~68歲;接受透析治療的時間6個月~5年,平均23個月。
1.2 調查方法: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內容為臨床透析治療中病人常見的不適,由專人統一向病人講解說明,讓病人選出所存在的問題,表中內容不夠的可自行增添,由調查者統一記錄。
2 結果
調查病人100%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適,但主要集中存在以下方面,臥位不適,疲乏48例,占78.7%,困而不敢睡,擔心穿刺針眼滲血,擔心凝血39例,占55.7%,臥位就餐不適應28例,占45.1%,頭痛25例,占41.0%,不敢翻身,擔心穿刺針脫落21例,占34.4%,皮膚瘙癢20例,占32.8%,惡心、嘔吐16例,占26.2%,寒戰、發熱12例,占19.7%,低血壓、出冷汗9例,占14.8%,胸痛、呼吸困難5例,占8.2%。
3 討論
根據病人存在的不適,逐一進行原因分析。本組病人有48例感覺透析3~4小時時間太長,感到疲乏,進一步詢問,有25例透析時間少于3個月,還不能適應連續臥床3~4小時;13例有皮膚瘙癢,不能久臥,大部分病人不敢或不會更換。擔心滲血和凝血而不敢入睡的病人都曾經發生過滲血和凝血。為了補充能量消耗,減輕饑餓,透析過程中要求病人適量進食。臥位進食多數病人都很不習慣,需要一個較長時間的適應過程,需要護士耐心指導幫助。頭痛是血壓過高所至,腎病病人多并發有高血壓,血壓過高必然會導致顱內壓增高,如頭痛、嘔吐等。擔心穿刺脫落不敢翻身是透析前宣傳工作不夠或宣教內容不全使病人出現多余的擔心。皮膚瘙癢是腎功能衰竭導致毒素由皮膚汗腺排出,刺激皮膚所致。因此瘙癢往往在透析時和透析后更加嚴重[1]。惡心、嘔吐多發生在透析初期,隨著對機體內肌苷和尿素氮等毒素的不斷清除和水、電解質紊亂的糾正,癥狀的發生會進一步減少。寒戰、發熱是透析器、血液管路或透析液中致熱原引起的,多發生在透析1~2小時,一旦發生病人的體能消耗過大,連續幾天都會感到疲乏不適,曾發生過熱源反應的病人易多慮。心慌、頭暈、出冷汗、胸痛多發生在透析開始早期,其主要原因是上機時流量升得過快,導致有效循環血容量突然減少,回心血量減少,血壓降低。
4 護理對策
4.1 改善設備:2002年我院逐漸購進了自動折疊沙發床,病人可根據需要調整,又便于坐位或半臥位進餐,還可以使用床邊餐桌,這樣符合生理需要又減輕疲勞。病人感到較為舒適。
4.2 加強透析前的宣傳力度:對透析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滲血、凝血、寒戰、發熱等現象的原因向病人解釋清楚,明確告知可以有效地避免和治療這種情況。一旦出現病人不至于驚慌失措。同時應加強巡視、觀察,對于寒戰的發生應及時應用小劑量杜冷丁(25 mg)靜脈滴注,可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也可預防性的應用小劑量的異丙嗪和地塞米松。應選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及其消耗材料,要加強透析器的沖洗和滅菌,以減少某些熱源反應或過敏反應的發生。
4.3 嚴密觀察病情:按規定時間監測血壓、心率、脈搏、血氧飽和度(SpO2)的變化,經常詢問病人的感覺,有血壓升高時應及時應用降壓藥物,有惡心、嘔吐、頭痛征兆時,可給予鎮靜、鎮吐藥,避免癥狀加重。心率
4.4 不良反應:常規透析的病人約有10%發生惡心、嘔吐,原因是多方面的[1],告知病人隨透析次數的增加逐漸好轉,使其樹立信心,必要時給于胃復安等預防用藥。瘙癢癥狀明顯的病人,透析前可口服安定、撲爾敏可減輕癥狀,必要時給于溫水擦洗或涂以羊毛脂、樟腦劑等。
4.5 指導病人合理進食:透析前進食碳水化合物、蛋白質,防止過早饑餓或發生低血糖。透析2小時時協助病人進食,以補充能量消耗,防止低血糖。
4.6 加強透析技術管理:(1)上機前詳細了解病人的心血管情況,有無出血征兆,必要時可輸入適量液體 (200~300 ml),上機流量的調節因人而異,逐漸調節到所需求的流量,防止短時間內流量過大引起的不適。(2)上機前明確了解病人在透析期間體重的增長情況,確定合適的脫水量,防止出現失衡綜合征。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33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729-2190(2008)8-0086-02
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HD)的患者來說,透析治療是一種終身替代療法,其過程漫長而艱難,透析期間病人軀體方面出現某些不適,這就需要護理人員無微不至的關懷和真誠的關心,采取相應的舒適護理。舒適護理模式又稱“蕭氏雙C護理模式”,于1 99 8年臺灣華杏出版機構總裁蕭豐宣先生提出的。舒適護理模式是指:使人在生理、心理、靈性、社會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 007年1月~2007年12月,我科將舒適護理模式運用于HD病人,使其愉快的接受HD治療,現已取得較滿意的效果。
1臨床資料
隨機抽取2007年11月~2007年12月進行HD的病人60例,其中男2 8例,年齡28~69歲,女32例,年齡33~76歲,都是慢性腎功能衰竭而進行HD的病人,每周2~3次,每次4~5小時。
2護理
*2.1HD前的舒適護理
2.1.1心理舒適護理
對于HD病人,特別是初次透析治療的病人,護理人員應耐心講解透析治療的目的、過程及有可能出現的情況,使病人減輕緊張心理,以增加安全感,取得積極的配合。并向病人講解透析治療必須要建立2個血管通道,穿刺針頭較粗,穿刺時較一般靜脈穿刺痛,但一般人都能忍受,同時在穿刺時與病人交流,以分散其注意力,減輕患者的疼痛與不舒適感。
2.1.2讓病人采取舒適的
因HD治療一旦開始,病人的肢體活動將會受到一定的限制,透析時間長,特別是直穿患者,穿刺肢體的移動直接影響到血流量,影響透析效果,或血流量達不到,穿刺失敗而再次進行穿刺,會給患者帶來痛苦。
2.2透析治療中的舒適護理
2.2.1HD中舒適的環境
透析室設施寬敞、光線明亮、整潔,配備有冷熱空調、電視機,調節好溫濕度,室溫在2 3℃左右,濕度為55%左右,讓病人在HD過程中感到冬暖夏涼。
2.2.2做好生理舒適的護理
一般每次透析治療需4~5小時,許多病人對臥床4~5小時難以忍受,特別是初次透析的患者因不太適應,加上緊張,故在透析過程中,護理人員在保護好穿刺肢體的情況下,可協助患者適當更換,必要時給予按摩,也可以聽聽音樂等以減輕患者的身體不適,盡量讓病人在較舒適的情況下完成透析治療。
2.2.3HD病人飲食舒適的護理
我院為透析治療的病人免費提供午餐。搖床至半臥位,使病人在方便的位置進食,不方便進食者護士協助進餐,餐后協助整理床鋪,搖床使病人處于舒適的。
2.2.4透析治療過程中的心理
大多數HD病人,在治療過程中表現出不同程度的焦慮、急躁、悲觀、失望和抑郁等心理狀況,護理人員針對病人不同心理采取相應的心理護理,理解和同情病人,關心體貼病人,盡量減輕病人的思想負擔,使其積極愉快地以最佳心理狀態參與治療。
2.2.5減輕患者社會不適感
因腎功能衰竭病人需要長期依賴HD治療。患者往往因家庭經濟、醫療費用、家庭關系等情況認為自己是家庭、社會的負擔,對自己的病情失去信心,醫護人員應積極采取社會特別是家庭的支持、配合,勸導家屬在患者面前不僅要保持良好的心境,還要安慰鼓勵患者,提高病人的生存質量,延長生命,為家庭、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得到家庭、社會的認可,減少患者的社會不適感。
2.2.6在進行HD治療過程中,應注意觀察病情變化,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嚴格遵守醫囑準確及時給藥,做好HD觀察表的記錄,及時解決報透析報警,解除透析治療過程 中可能發生的不適。
2.3透析治療后的舒適護理
在透析治療結束后,以壓迫止血法止血,壓迫點要正確,力度適當,動脈穿刺壓迫止血時間要長,[1]內瘺壓迫既要不出血,又不能完全阻斷血流,用聽診器在止血帶的近心端可聞及血管雜音并可觸及血管貓啼樣震顫即可。
創傷性血氣胸是胸部損傷中最常見的急癥之一,此類患者往往需要采用放置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由于大多為意外事故造成,沒有思想準備,采用胸腔閉式引流術治療時,又常伴隨疼痛不適及活動受限、容易發生一些并發癥,患者極易產生抑郁、焦慮、恐懼的心理。我們通過舒適護理的干預,減輕患者術后疼痛,從而改變患者心理負面影響,提高治療效果,促進其早日康復,取得的滿意效果,現報到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08年1月到2011年12月,收治的創傷性血氣胸患者61例,分別有不明原因、搬動重物、暴力擠壓、沖撞、跌倒、墜落、鈍器打擊,銳器傷而引起的,所有患者經急救處理,均給與手術胸腔閉式引流。其中開放性損傷15例,閉合性損傷46例,伴有肋骨骨折的15例。男57例,女4例,年齡16歲~75歲(34 .0±5.6)歲,有60例安置了胸腔閉式引流管,平均住院天數15 .5d。
2.結果。61例患者經過有效治療和精心的舒適全面護理,效果滿意,無一死亡,均治愈出院。及時有效的舒適護理干預對有效救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了我科的護理質量。
護理
1.一般護理 包括胸腔閉式引流瓶裝置和全身情況兩部分。創傷性血氣胸病情重,復合傷多,變化快,密切觀察病情,維持有效的心排出量和組織灌注量 (1)維持有效氣體交換,若有開放性氣胸,立即用敷料(最好是凡士林紗布)封閉傷口,使之成為閉合式氣胸,若生命體征平穩應給予半臥位。(2)建立靜脈通路并保證通暢,積極補充血容量和抗休克;按醫囑,合理安排和輸注晶體和膠體溶液,根據血壓和心肺功能狀態等控制補液速度。(3)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包括體溫變化,局部和傷口及全身情況,觀察胸腔引流液量、色質和性狀,若每小時引流量超過200ml并持續3小時以上,引流出的血液很快凝固,胸部X片顯示胸腔大片陰影,說明有活動性出血的可能,應積極做好開胸的術前準備。(4)密切觀察呼吸形態,頻率、呼吸音變化和有無反常呼吸運動。出現反常呼吸應該牽引固定或用厚棉墊加壓包扎[1]。
2.舒適護理
2.1疼痛的舒適護理 術后的疼痛尤為突出,嚴重限制患者的咳嗽和排痰,是引起肺部感染,肺不張甚至ARDS等并發癥的重要因素,還是影響情緒、睡眠,影響康復過程,因而注重止痛,根據醫囑給予藥物止痛或止痛泵,在患者置胸導管處放置抱枕,咳嗽時輕壓穿刺傷口以減輕牽拉疼痛。給予半臥位或坐位或抬高床頭15~30 以利于引流呼吸,固定引流管,防止脫落,換藥和拔管的動作一定要輕柔,并在患者的臀部和腰部放置海綿墊或靠墊,以提高舒適度[2]。定期更換紗布和膠布,注意局部皮膚是否有過敏的現象。密切觀察有無皮下出血,腫脹,以免加重不適感。
2.2心理的舒適護理 疼痛會加劇患者的不安,產生負性影響,或排斥治療[3]。主動與患者談心,耐心聽取患者的主訴,肯定患者的疼痛和不適,鼓勵關心患者,鼓勵家屬陪伴,以消除因突發的傷害造成的不同程度的疼痛,恐懼,焦慮,抑郁心理。介紹疾病的康復過程及知識,同時爭取家屬的配合,消除患者的孤獨感和畏懼感,使患者的心理和身體處于最佳舒適狀態。
2.3環境的舒適護理 提供溫馨舒適的病房環境,可掛患者喜愛的小飾件,保持室內溫度22-28°,濕度40%-60%,必要時使用加濕器,以免干燥使患者咳嗽不適。用消毒液擦拭桌面,用空氣凈化器進行空氣消毒,以免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室內盡量不放鮮花,以免對花粉過敏引起咳嗽等。床鋪要持續保持清潔平整,室內可放患者喜愛聽的音樂,夜間盡量保持安靜,盡量減少治療操作,保證病人的睡眠。
2.4皮膚的舒適護理 加強協助翻身,觀察受壓皮膚的色澤,班班重點交接,每天溫水擦拭患者全身,保持干燥舒適,必要時可涂爽身粉,指導家屬正確勤按摩肢體及受壓部位,活動關節,避免深靜脈血栓形成及各個關節僵硬,肌肉萎縮。每天查看胸帶是否松緊有效,是否對局部皮膚造成壓迫過緊,有無損傷。
2.5飲食的舒適護理給病人提供清淡可口的富營養的飲食,注意營養搭配,少食多餐。食用一些量少質高的高蛋白食物,如魚類、肉類、牛奶、豆類等,因為高蛋白能幫助傷口的愈合。多喝水,多食新鮮的蔬菜和水果必不可少,以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做好口腔護理,觀察口腔牙齦有否出血,黏膜是否出現白斑而酌情及時用藥或停用抗生素防真菌感染。
討論
血氣胸是臨床上常見的創傷之一,隨著工、礦、交通運輸業的繁榮,事故頻發,創傷有上升趨勢。大多數的胸部外傷都有不同程度的血氣胸。由于患者是在突發中產生的意外傷害,加之治療中會采用胸腔閉式引流,疼痛的不適感會讓患者產生極不愉快的體驗,恐懼,焦慮、擔心接踵而來,不僅影響患者的積極配合治療的信心,也影響臨床療效,因此,減輕其疼痛,消除恐懼心理,讓病人平和安定,樹立信心,配合治療是我們的工作重點。
臺灣華杏出版機構蕭豐富先生1998提出的舒適護理模式又稱“蕭氏雙C護理模式,認為護理人員應以病人的舒適為考慮重點[4] 。舒適護理是對護理活動+舒適的研究,可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靈魂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不愉快的程度。通過我們對患者實施舒適護理干預,讓患者在安靜溫馨的病房里接受我們的細致入微的關懷和優質護理操作,做好其心理護理,消除孤獨與無助感,建立信任的良好護患關系,讓病人在接受治療期間最大可能地獲得舒適,同時達到減少并發癥,提高了治愈率,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王躍,血胸.外科護理學,2007,84(36):406-409.
[2]賈祥革,舒適護理在創傷血氣胸急診治療中應用的效果評價.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2,7,28(1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