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移動支付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數字圖像取證;復制-移動;SURF
中圖分類號:TP39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06-0000-02
一、引言
數字圖像篡改技術的飛速發展與圖像處理軟件功能日趨強大正逐漸降低數字圖像的真實可靠性,使得現如今“眼見為實”這個成語已經不再適用了,甚至包括法律和倫理等在內的一系列問題也由此而引發,給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因此,數字圖像取證技術成為了當前許多領域尤為重要的熱點課題。數字圖像取證技術通常分為主動取證技術和被動取證技術(也稱盲取證技術)。前者的缺點是必須在圖像生成時加入驗證信息,這大大限制了它的應用;相反,盲取證技術只需用所給出的圖像來探測篡改,而不需要任何圖像的先驗信息,它因此也成為目前的熱點研究領域。
復制-移動篡改是指復制圖像本身的一部分,粘貼到原圖像中的另一個位置,以達到隱藏或增加目標的目的。由于復制區域來自圖像本身,它的噪聲分量和光源方向等其它特征都和圖像其它部分一致,因此肉眼很難識別出來,如圖1所示,其中圖1(a)為原始圖像,圖1(b)為復制-移動篡改后的圖像。針對這種篡改方式,許多學者近年提出了多種不同探測方法。最直接的方法是根據復制區域和粘貼區域基本相似這一特點的有限詳盡搜索法[1]。這種方法簡單有效,但計算量大,魯棒性差,對于尺寸較大的圖像檢測不太實用。Fridrich等人[1] 還提出了基于圖像塊DCT量化系數字典排序法的塊匹配檢測算法,當篡改區域被增強、潤飾或篡改圖像經JPEG壓縮后該方法仍然能夠成功檢測。Huang和Amerini等人[2-3]提出用尺度不變特征變換(Scale Invariant Features Transform, SIFT) [4]探測復制-移動篡改。SIFT算法所提取的特征向量具有旋轉、鏡像、亮度變化、視角變換和尺度縮放不變性,能有效地完成各種圖像的特征提取和匹配,但SIFT算法存在特征提取及匹配速度慢、在灰度變化相似的區域產生誤判等缺陷,因此文獻[5]提出用SURF算法[6]代替SIFT算法探測篡改。但文獻[2]、[3]和[5]都只是顯示了匹配的特征點,不能定位出準確的復制-粘貼區域位置和范圍,如圖1(c)所示。
本文首先應用SURF算法提取待檢測圖像的特征點和特征向量并進行特征匹配,然后估計匹配對之間的仿射變換參數并消除錯配,最后通過仿射變換找出趨近完整的復制-移動區域。該方法不僅能自動定位出準確的復制-粘貼區域位置和范圍,而且提高了圖像的復制-移動區域探測準確率。
(a) 原始圖像 (b)篡改圖像 (c) 探測出的匹配特征點
圖1 復制-移動篡改探測
二、檢測算法
本節中,我們將詳細描述檢測算法,具體流程如圖2所示。
圖2算法流程圖
(一)SURF特征點提取與匹配
首先將待檢測圖像轉換為灰度圖,再用SURF算法[6]提取特征點和特征向量,并根據特征向量的歐幾里德距離來判斷特征點的匹配程度。其中 的標記為匹配。如圖3(a)和(b)分別為原始圖像和篡改圖像,圖3(c)為匹配特征點。
(二)計算仿射變換參數
根據匹配特征點估計被復制區域與篡改區域間的仿射變換。對一組給定的匹配特征點 和 ,可以得到二者之間的仿射變換 。再用RANSAC算法[7]消除錯配。
(三)定位被復制區域與篡改區域
通過仿射變換計算對應變換區域的關聯系數:(1)
其, 表示點 的像素值, 表示以 為中心的5×5像素鄰域, 。 值越高,說明對應變換區域的相關性越高。通過仿射變換的正、反變換,可以得到兩幅區域關聯圖。通過對兩幅區域關聯圖進行合并及二值化處理得到復制-移動區域,如圖3(d)所示。
(a)原始圖像 (b)篡改圖像 (c) 特征點匹配結果(d)復制-移動區域
圖3復制-移動篡改探測過程
三、實驗結果與討論
本實驗中的圖像全部來自UCID無壓縮TIFF彩色圖像數據庫[8],每一張圖像保存為任意格式后用Adobe Photoshop CS對壓縮后的圖像進行復制-移動篡改。圖4為本實驗中隨機選取的檢測實例,第一列為原始圖像,第二列為復制-移動篡改圖像,最后一列為探測結果。表1為同一組隨即選取的200幅圖像在不同格式和不同篡改區域大小情況下得到的復制-移動篡改的平均檢出率。從表1可以看出,對于任意格式和不同大小的篡改區域,復制-移動區域的檢出率均能達到100%。
四、結論
針對復制-移動篡改這一最為常見的圖像篡改方式,本文根據SURF特征匹配提出了一種篡改區域自動檢測定位方法。首先利用SURF算法提取出待檢測圖像的特征點和特征向量并進行匹配,計算匹配對之間的仿射變換參數并消除錯配,再根據仿射變換計算區域關聯系數,定位復制-移動區域。與往該類算法相比,本文算法不僅可以找到復制移動區域匹配的特征點,還能找出復制移動區域的位置與范圍,實現結果表明,本文算法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
[1]Fridrich J,Soukal D,Lukas J.Detection of Copy-move Forgery in Digital Images[C]// Proceedings of Digital Forensic Research Workshop,2003
[2]HUANG Hai-ling,GUO Wei-qiang, ZHANG Yu. Detection of copy–move forgery in digital images using sift algorithm[C]// PACIIA ’08:Proceedings of the 2008 IEEE Pacific-Asia Workshop on 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ndustrial Application,IEEE Computer Society,Washington,DC,USA,2008.2:272–276.
[3]Amerini I,Ballan L,Caldelli R, Geometric tampering estimation by means of a SIFT-based forensic analysis[C]//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Dallas,TX,2010
[4]Lowe D.Distinctive image features from scale-invariant keypoint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2004,60(2):91-110
[5]XU Bo,WANG Jun-wen,LIU Guang-jie. Image Copy-Move Forgery Detection Based on SURF [C]//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media Information Networking and Security (MINES),2010:889-892
[6]Bay H, Ess A, Tuytelaars T. SURF: 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 [J].Computer Vision and Image Understanding (CVIU),2008,110(3):346-359
[7]Fischler M A,Bolles R, Random sample consensus: A paradigm for model fitting with applications to image analysis and automated cartography[J]. Commun. ACM, 1981,24(6):381–395
計世資訊的研究報告認為,現階段國內移動運營商和金融機構采取的合作方式主要分為以下三種:
1〉 建立合資公司進行專門的移動支付運營,如中國移動和中國銀聯合資的聯動運作;
2〉 建立戰略合作關系,如中國聯通和中國銀聯的合作;
3〉 由第三方支付平臺推動的運營商和銀行的合作,目前主要是各類公共事業費用的收取。
目前國內用戶可以通過短信、WAP、USSD、JAVA、BREW或者IVR方式來實現移動支付。移動支付若要在國內獲得成功,必須得到移動運營商和銀行的同時支持和推動。
盡管移動運營商目前沒有進行專門的移動支付芯片的研發,但它們正在積極進行相關標準、業務規范以及新技術的探索;而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更多的是將移動支付作為現有產品線的補充,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和真正的大力投入,導致了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緩慢的現狀。
隨著移動支付業務如火如荼的發展,我們不禁有一個大膽的猜想:傳統的支付方式是否最終會被移動支付方式所取代?在這場“扔掉信用卡”的革命里最終誰會笑到最后?
丟掉錢包的革命
移動支付是資金債權債務清償中任何一方通過移動方式接入進行清償的一種支付方式,是支付方為了購買實物或非實物形式的產品、繳納費用或接受服務,以手機、PDA等移動終端為工具,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實現資金的債券債務的清償的過程。
手機錢包業務是移動支付的一種重要體現方式。2013年12月12日,銀聯宣布與中行、建行、浦發、光大等7家銀行聯合啟動NFC手機支付全國推廣。移動支付領域開始有一點兩方“對壘”升級的味道,一方是以微信和支付寶為代表的線上支付,另一方是運營商的線下支付——手機錢包。
在2013年6月,中國移動就首先推出了NFC手機錢包業務,隨后的9月和11月,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分別宣布手機錢包業務上線,三大運營商先后進入手機支付領域。
但比起中國移動,招商銀行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在未來幾年內“消滅信用卡”的戰略目標,推出了手機錢包業務。千元以內的消費,只要拿著手機在POS機上一晃就可完成支付。不刷卡、不輸密碼、不找零,消費買單輕松搞定,免去了攜帶現金的不方便以及刷卡輸密碼簽字的繁瑣。
此項業務的核心要義便是:力求在變革傳統信用卡形式的基礎上,將信用卡功能全面移植到移動終端設備中,以更好地滿足移動互聯時代社會公眾更加方便快捷的支付結算需求。
井噴式增長數字
移動支付的發展可謂是來勢洶洶,以中國移動的NFC手機錢包業務為例。命名為“和包”的中國移動手機錢包業務將實現涵蓋銀聯、銀行、公交、旅游等多行業領域,已與100多家全國及地方性銀行建立合作,接入全國上萬余家線上、線下商戶,覆蓋全國近千項公共事業服務繳費,截至2013年11月底,全年累計交易額近1200億,月使用客戶近4000萬。
金融機構、運營商、第三方支付平臺都對移動支付這個巨大的市場躍躍欲試,移動支付似乎迎來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爆發性增長點。隨著移動終端的進一步優化普及,各家銀行還將與運營商、硬件廠商展開合作。
中國平安也按捺不住,力圖在這個市場中分一杯羹。2013年11月下旬,中國平安董事長馬明哲在內部郵件中透露,平安集團將推出電子錢包業務。據介紹,平安集團的電子錢包業務將實現保險、投資、購物等一系列操作,在一定程度上代替現金和信用卡支付。
央行《2013年第二季度支付體系運行總體情況》的數據顯示,二季度,移動支付3.71億筆,金額2.07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74.70%和363.92%。另外一方面,各地的POS機正在升級為支持NFC支付功能的新機,這為移動終端支付奠定了基礎。
相對于呈井噴式增長態勢的移動支付,國內信用卡的發卡量顯得有些不盡如人意。據央行三季度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國內信用卡累計發卡量為3.76億張,同比增長18.40%,發卡量持續回落。
支付安全是隱憂
可以說移動支付帶給了我們全新的支付體驗,但是在人來人往的商場消費,使用手機支付時我們需要輸入密碼完成消費,這樣輸入密碼是否安全?智能手機普及率越來越高,手機病毒也越來越多,黑客使用病毒盜取用戶的手機PIN碼、網銀密碼,造成用戶經濟損失的案例屢見不鮮。
據騰訊移動安全實驗室《2013上半年手機安全報告》顯示,2013年上半年以來,針對手機網銀的惡意軟件或木馬呈現出間歇性突然爆發的特征與趨勢,病毒呈現出云端指令攻擊強化、流程復雜化、偽裝性進一步加強等特征。
相對于傳統的信用卡支付,移動支付手機安全、支付安全和風控體系的完善,是其在推廣過程中最大的障礙。金山安全公司技術總監林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移動支付的安全防控主要是身份認證和通訊加密,支付環境的安全防范比較薄弱,傳統的黑名單方式也難以跟上急劇增長的病毒增長,對于潛在的高級持續性攻擊更是大打折扣,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包括支付企業、安全廠商在內整個產業鏈的共同努力與合作。
某銀行內部人士表示,對于銀行而言,信用卡介質被取代,實際上是為銀行節省了成本,而信用服務仍由卡中心運營,因此不存在信用卡業務被取代的概念。
并且二三線城市、農村的信用卡用卡環境還不完善,這個市場還處于積極推進的過程。雖然信用卡介質被取代是大勢所趨,但信用卡消滅論還言之過早。
關鍵詞:移動支付;技術采納;結構方程;二階調節作用
文章編號:2095-5960(2016)04-0057-12;中圖分類號:F830.49;文獻標識碼:A
一、引言
2009年9月阿里巴巴集團與格萊珉銀行信托基金聯合開展格萊珉的中國項目,向中國貧困居民提供小額信貸;2010年6月阿里巴巴集團聯合復星集團、銀泰集團和萬向集團在杭州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注冊資金6億元;2011年6月成立重慶小額貸款公司,注冊資金10億元;2013年3月,阿里巴巴集團宣布籌建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負責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所有面向小微企業以及消費者個人的金融服務;2014年2月8日,阿里巴巴集團推出余額寶功能,2015年4月,數據余額寶“全球第二”規模逆市增千億。阿里巴巴的成功,不但使百度、騰訊這些中國互聯網公司迅速采取了行動,就連平安集團等傳統金融企業也在嘗試加入網絡金融行業。過去銀行是貨幣的結算中心,掌控著客戶的清算記錄,但是在網絡金融中,第三方支付平臺取代了銀行的結算中心地位,掌控著人們資金流動的清算記錄,據此做出一系列深度的數據挖掘展開的金融業務,成為行業的領導者。而以銀行為代表的傳統金融正遭受著存款較大分流、傳統信貸規模增速受阻、利潤空間收窄等的巨大影響。當然,傳統銀行業對此已經充滿警惕,因為互聯網金融蠶食的正是它們的利益,那么傳統銀行如何應對互聯網金融對其利益的繼續瓜分?
從現有的文獻看,針對網絡金融與傳統銀行業未來發展趨勢作出定量分析的文章很少,并且在分析方法的應用上存在很大的不足。本文立足上述問題,指出線下零售的移動支付領域才是傳統銀行跟互聯網金融公司未來真正展開大決戰的地方,如果傳統銀行業在線下零售領域被依托第三方支付平臺的二維碼、NFC手機等移動結算技術打敗,等于互聯網金融公司把傳統銀行的線上、線下零售清算業務全部取代,傳統銀行業就失去了在中國的所有零售領域。而網絡金融服務將依托于強大的大數據挖掘功能,通過提供比傳統銀行更低的利率取得競爭優勢,來進一步蠶食傳統銀行業在生產領域的業務,這樣傳統銀行業的萎縮就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基于以上觀點,本文通過調查人們在購物中對移動支付的選擇傾向獲得樣本數據,以交換理論和效價理論為理論基礎,利用結構方程的方法,實證研究了線下購物中人們在傳統移動支付方式和依托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新興移動支付方式之間的選擇問題,并進一步探索了影響這兩種選擇的因素。最終,根據得到的結果,分析依托第三方支付平臺的新興移動支付技術在現有的線下零售端被接納的情況。本研究不僅有助于預測在網絡金融的沖擊下傳統銀行業的發展趨勢,也可以為第三方支付和傳統銀行業在移動支付領域的發展策略提供參考。
二、文獻回顧
在現有對移動支付技術接納的文獻中,主要應用的理論包括消費者行為理論以及心理學理論:技術采納理論模型(TAM)、計劃行為理論(TPB)、創新擴散理論(IDT)等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技術采納理論模型(TAM)
在過去,多數學者針對移動支付技術被接受的研究所使用的是技術采納理論模型(TAM)及其擴展模型。Davis(1989)借助理理論,針對于信息系統的接受意愿最早提出與應用技術采納理論模型(TAM)。該模型中Davis提出顧客對新技術的接受意愿受五個因素影響: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使用態度和實際使用。[1]我國對技術采納模型的研究起步相對較晚,近年來被學術界重視成為熱點研究問題。徐博藝、高平等,總結出技術采納模型的基本內容和發展歷程并將其發展劃為3個階段:基礎階段、提高階段和發展階段;然后對技術采納模型進行了4個方面的總結:針對不同研究對象的技術采納模型、對技術采納模型具有外部影響的研究、對于技術采納模型內部影響的研究和技術采納模型的跨文化研究;最終,建立了TTF和TMA的整合模型分析我國企業中的ERP的影響因素。[2][3]汪雪芬、徐博藝等提出了企業接受行為受到隱私權保護、信息產權保護和信息的準確性的影響。這一成果使技術采納模型在原有的基礎上提出有關于信息道德因素的B2B電子商務系統的技術采納模型。[4]
擴展技術采納模型(TAM2)是Venkatesh&Davis(2000)在傳統的技術采納模型的基礎上將效價理論、主觀規范等納入其中。對于移動支付技術的研究是在擴展的技術接納模型的基礎上根據移動支付的特性加入了成本、移動性和方便性等因素。[5][6][7][8][9][10][11][12]香港理工大學的王瑋對技術采納模型、理和計劃行為理論這三個模型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和論述并闡述了對此類問題研究的方向。KIM(2007)[13]認為傳統的技術采納模型對那些新的信息技術的解釋上存在著很大的不足,在過去,信息技術的接納大多是組織情景下的強制使用行為,在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費用是由組織承擔的。但是在現在這種新的信息技術接納情形中,產生的費用和風險都是由個人承擔的,因為這是一種個人自愿的技術采納行為。特別是在移動支付的過程中,用戶在此過程中在接納了移動支付技術和享受移動技術的同時,還要承擔其風險和費用。[14]基于此種觀點,KIM(2009)在消費者的即時網上購物的電子商務行為中引入了效價理論。由此,客戶在對移動支付采納的過程中會受到效價理論中正向和負向因素的影響。[15]Schierz等(2010)在傳統技術采納模型的基礎上拓展出用于移動支付技術的接受理論模型,并指出,用戶態度在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移動性等因素影響用戶接受移動技術的過程中起到中介作用。[16]Lin(2011)把技術準備這一因素加入技術采納模型中,最終研究結果顯示,技術準備對電子技術服務的使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17]
(二)其他理論
Ajzen(1991)引入計劃行為理論(TPB)研究用戶的技術采納行為,他認為主觀信念和行為信念通過行為意愿來決定人們的行為。[18]創新擴散理論(IDT)中所包括的影響客戶接受新技術的因素有:相對優勢、自我形象、可試用性等多個因素。[19]而這一理論中的自我形象與相對優勢這兩個因素分別測量了移動支付使用過程中的外部動機和內部動機。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是由Homans提出的,他在這一理論中指出,人類的所有活動都可視為一種交換行為,人們在交換中所形成的社會關系甚至也是一種交換關系。Blau在Homans的基礎上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最終得出,人們會對某項活動或是個人那里得到的潛在利益的可能性進行評估,并與其他的一些活動和人進行比較,最終會選擇能夠獲得利益最大化的那項活動或者個人。清華大學的張楠、陳國清等從行為建模的角度對信息技術采納模型進行了研究,指出應用研究方向、動態研究方向、組織研究方向和跨文化研究方向是未來對技術采納模型研究的新型研究方向。[20]
從目前國內外的現有研究結果看,對技術采納理論的研究利用技術采納模型最為普遍,而對其他的各種理論的應用相對少一些,但無論以何種理論為依據,都未得出一致的結論。以交換理論為基礎理論對移動支付技術的接納的研究更少,而且在模型的利用上存在很大缺陷。本文在以往利用交換理論對移動支付技術采納的研究的基礎上,將第三方線上支付經歷和使用經驗這兩個變量分別設為一階調節變量和二階調節變量建立模型,研究在以交換理論和效價理論為理論基礎建立的模型中,對移動支付技術接納的影響因素。最后,根據得出的結果,分析移動支付技術被接納的可能性。
三、理論假設及模型設計
本文以社會學以及心理學中的交換理論(Exchange Theory)和效價理論作為研究移動支付發生的理論基礎。交換理論認為這是一個人與移動支付系統的交互過程,所以在此過程中對移動支付方式接受的影響因素來自于人、社會環境以及系統這三個方面,通過這三個方面的作用共同影響著感知收益和感知風險兩個因素。這里將效價理論引入模型之中。效價理論是根據理性認知的消費者決策理論,從正、負兩個方面研究消費者的消費決策行為。因此,用效價理論來對交易模型理論中的得失的變量進行設定是非常合適的。Peter等(1975)利用感知收益和感知風險來測量感知的正效用和感知的負效用。[21]這是由于具備正、負兩個方面的考慮,效價理論非常適合用于交換理論中對得失變量的解釋和設定。最終,根據交換理論通過衡量感知收益和感知風險對移動支付手段的選擇進行決策。
(一)個性特征
根據已有的研究理論,我們設定個體特征這一影響因素由個體創新和知識兩個構念所構成[22][23],這兩個構念在過去對信息系統的研究中被認為是很重要的構念。
Yi等(2006)指出高個體創新性的個體更加喜歡接納和嘗試新的事物和新的思想,更積極地利用新的技術來應對高的不確定情況;同時發現,網上購物行為與個體創新存在著正向的相關性。[24]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兩個假設。
H1:個人創新與線下零售消費過程中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關。
H2:個人創新與線下零售消費過程中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感知風險負相關。
Wortman(1975)提出,知識是感知控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決定因素。[25]Klobas(2000)通過研究得出,使用互聯網的額外知識可能會影響用戶對網絡的使用。[26]基于以上研究,本文認為用戶所掌握的第三方平臺移動支付的知識越多,對其感知控制和獲得利益的評估就越高,就會增加用戶的感知收益、降低用戶的感知風險,所以本文提出以下假設。
H3:用戶的第三方平臺支付的知識與線下零售消費過程中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關。
H4:用戶的第三方平臺支付的知識與線下零售消費過程中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感知風險負相關。
(二)系統因素
在過去對信息技術研究的過程中無論是基于技術采納理論(TAM)還是基于創新擴散理論(IDT)系統因素都作為外在的因素被引入各模型之中,其中Xu等(2006)最先提出技術的方便性是移動商務是否取得成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27]兼容性是指現有的行為方式、以往的經驗以及價值觀三者與使用新技術的一致程度。移動性是指在移動網絡的覆蓋區域內,手機用戶可以隨時隨地使用手機進行支付或交易。易操作性是指移動支付的過程步驟、訂單修改等都簡單方便。Lei-da Chen(2008)[28]認為感知易用性、移動性和兼容性等因素都對移動支付方式的接受起到重大影響。所以我們將兼容性、移動性和易操作性歸結為已給變量――方便性,并提出以下假設。
H5: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方便性與線下零售消費過程中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關。
H6: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方便性與線下零售消費過程中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感知風險負相關。
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問題至今仍然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否則安全性必然變為移動支付手段被人們接受的重要阻礙因素。移動支付系統的安全性是指數據安全、商品安全、協議安全以及法律安全等。Lim(2008)認為安全闡述對用戶的感知風險起著顯著的影響作用,所以客戶在不了解所做交易是否安全的情況下是很難接受移動支付技術的。[29]因此我們根據以上研究結果建立了包括:交易程序、技術保護和安全闡述三方面的安全性因素,并提出以下假設。
H7:第三方平臺支付的安全性與線下零售消費過程中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感知收益正相關。
H8:第三方平臺支付的安全性與線下零售消費過程中使用第三方平臺支付的感知風險負相關。
[關鍵詞]移動支付 商業銀行 對策
上世紀末期,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引發了國內支付交易渠道的創新,各商業銀行相繼推出了網上服務平臺,此后更是隨著網上支付平臺的推出,崛起了一批如支付寶、快錢等第三方支付公司。隨著移動技術與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3G 技術的演進以及市場普及率的提高,以及iphone手機對客戶生活的影響,國內將迎來移動支付領域的下一個浪潮。
本文將通過對目前中國移動支付市場上各方主導的移動支付應用模式進行分析,預測移動支付的發展趨勢,以及商業銀行如何應對移動支付的新浪潮。
一、移動支付現狀
1.與傳統互聯網支付的差異
傳統互聯網以信息為中心,而移動互聯網則多以個人為中心,它強調內容的個性化和精準提供。移動性、即時性、廣泛性、私密性、用戶識別性,是手機與移動互聯網非常明顯而又可以深度挖掘的特征,這決定了移動互聯網應用將更加貼近用戶、更生活化,它帶來的是隨時隨地、場景整合的信息和應用互聯。
正因如此,移動互聯網將繼電子商務和個人網銀后帶來全新的模式——移動商務和移動生活。移動商務允許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處理任何事務,降低了辦公時間和辦公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它能促進企業充分利用移動網絡來降低運營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從而獲得更大的商業效用和帶來商業模式的轉變。移動生活是指客戶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終端辦理各項金融業務,同時這些業務可以很好的同社交、生活,甚至是娛樂結合在一起,而非死板的金融業務。移動金融作為基礎環節,例如財務管理、資金支付等,是移動商務和移動生活發展的根基。其中手機銀行更是作為移動金融的基礎工具,能夠降低成本、將高效率的運作模式帶入企業的財務管理和客戶生活中,因此備受青睞。
2.市場空間
截止2011年,中國的手機用戶數量已逾8億,其中已開通移動互聯網業務用戶為3.03 億戶,占全部手機用戶的37.8%。2010 年中國移動互聯網市場總體規模已經達到226.9 億元,同比增長45.8%。隨著3G網絡的建設,各家研究機構一致預測,中國將于2011 年起進入手機支付的快速發展時代。例如,艾瑞咨詢預測中國手機支付交易額將于2011 年達到300億元,用戶規模將突破5500 萬,整個用戶增長將達到92%,移動互聯網總體收入將于2013 年突破6000 億。中國移動預測稱2012 年以后手機支付將超過網上支付;市場分析機構StrategyAnalytics 認為,2011 年全球將有360 億美元的交易是通過移動非接觸式方式,即手機來進行交易支付。
3.市場參與者
如圖所示,移動支付市場的參與者包括:移動運營商、銀行、銀行卡組織、第三方支付、商戶、移動終端制造商等,它們共同構建了移動支付的產業鏈。目前參與各方都已開始探索手機支付的適用模式,加緊布局,爭分市場。商業銀行在移動支付領域的利潤主要來源于用戶通過移動平臺進行交易所獲得的傭金、資金沉淀的價值,以及銀行提供信貸服務和其他增值服務的收入,其利潤獲取模式類似于網上支付的收益模式。但與網上支付不同的是,移動支付擁有更廣泛的線上線下應用場景,且更易形成規模效益,因此,移動支付將成為商業銀行在新支付領域的又一個良好的發展通道。把握好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又一次發展機遇是銀行必須盡快規劃好的戰略課題。
二、國內手機支付存在的問題
1.移動金融產業鏈相對復雜
如上文所述,移動金融產業鏈涉及到手機軟硬件廠商、電信運營商、銀行以及第三方支付企業等諸多的利益群體,產業鏈相對較為復雜,各參與方都試圖能夠在產業鏈中搶占主導地位。目前已經形成了運營商主導、金融機構主導和第三方支付平臺主導等多種模式并存的局面,因為各方互不相讓,很難協調好各方立場,無法形成一個統一的發展模式,從而成為產業發展的一個制約瓶頸。
但從總體上來說,銀行在主導權爭奪戰中還是具有一些相對優勢。首先銀行擁有金融服務牌照,無論從提供金融服務的全面性還是安全性來說,相對電信運營商及第三方支付企業都更為突出,對客戶而言也較容易接受;其次,電信運營商的優勢在小額支付,因此購買商品的種類受到限制,而大額的賬戶管理則需由銀行來管理,對購買商品的種類限制較小,故能帶給用戶更大的效用。
2.軟硬件技術有待提高
目前影響客戶使用手機銀行的阻礙因素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安全性。對使用手機銀行的客戶來說,首要關注點是安全要有保障,必須避免賬戶資金被他人盜用及財務信息泄露。而目前手機的加密能力較低,而且因較長的產業鏈,在手機支付時信息將在多方流轉,從而導致信息被攔截和泄漏的可能性提高。另一個因素是易用性。目前手機軟硬件系統種類較為繁雜,銀行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開發匹配各種設備與系統的客戶端軟件,且經常跟不上系統更新的進度。同時,無線網絡帶寬和速率等方面難以讓人完全滿意,交易時最讓人無法忍受的問題就是慢,這些都給用戶體驗帶來了顯著的障礙。
3.需建立兼容第三方支付、電子商務等通用平臺
手機支付市場各參與方的位置決定了其局限性,難以獨自主導整個產業鏈。從整個行業來看,目前缺乏獨立運營的第三方式的移動支付通用平臺。這個平臺應包括將手機第三方支付與各網上第三方支付平臺、B2C 電子商務網站連接,并且使用戶的手機號碼與其銀行帳號捆綁,使其更符合場景應用,才能給予用戶快捷便利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