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態修復整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現代城市的開發格局在紹興這座古城換新貌的同時,也帶來了災難性的環境問題。水是紹興的經濟命脈,承托著紹興支柱性產業——酒文化和輕紡織工業!而過度的資源開發,肆意污水排放,毀壞了千畝良田,污染了萬條水道,不再“魚米之鄉”昔日的風光。
紹興人民開始意識到生態環境的惡化對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城有著毀滅性的破壞。從1999年開始,根據“資源水利、環境水利、生態水利、經濟水利”的治水思路,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水平設計、高質量建設的要求,采取防洪與整治相結合的措施,通過清淤、砌坎、拆亂、布綠、建景、造路、設街等工程措施,對城市河道進行綜合治理。先后進行了環城河整治、大環河拓浚、古運河建設和古城河修建等一系列整治工程,完成了紹興古城水環境恢復性建設的關鍵性一步。而隨著“十二五”清水工程的展開,紹興水環境的治理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如何有效消除各類水體的黑臭,如何提高和維護已經基本消除黑臭的河道和水景觀水體的質量,以滿足廣大市民的需要,放上了我們的議事日程,其中水生態修復已經成為水環境治理的熱點。
經過國內多方面專家對水生態修復的研究和實踐,一批水生態修復的實例已經取得了較為成功的經驗。而根據紹興水系的實際情況,分別針對不同河道,不同環境結合水利設施建設和生態修復方案提出不同的做法原則,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幾種做法。
一、減少外污染源,這是消除黑臭,修復水生態的前提條件。
1、對工商業排污大戶實行“專管專排,統一處理”的方式,即每個工商業排污大戶都必須強制性安裝排污管道,專管專排,引污水至污水處理廠,統一沉淀,過濾,消毒后達到自然排放水要求后排入河道水網。紹興是輕紡城,是酒鄉,污水處理任重道遠。
2、對城區居民排污系統分項專治,新城區統一排入污水管網,至污水處理廠,老城區采用三級化糞池的臨時措施,減輕河道污染負荷。紹興是歷史悠久的老城,在最近十幾年城市化發展的腳步驟然加快,這就使得老城區的排水系統跟不上新擴建城區的建設,于是在參考農村一家一戶三級化糞池的基礎上,沿河排管,把污水收集到一個新建的臨時三級化糞池,生活污水經過兩次三級化糞池的沉淀處理,污染濃度大大降低。這一做法可以針對老城區歷史保護建筑及居民建筑。
3、采取多種方法溝通水系,調活水體。紹興水網密布,河系發達,按照“以動制靜、以清釋污、以枯補豐、改善水質”的要求調活水體,也是解決水體黑臭的一條重要和必要的途徑。紹興城區雖然水網密布,但除了通航河道有活水源頭外,隨著城市化建設的需要,很多原本活躍水塘成為一潭死水,也就成為了黑臭的源頭,如果能夠采用暗涵溝通,明渠導流,多級泵流的調節方式,則可以最大限度的調活水體,避免水質黑臭。而事實上上海等地的實踐證明這一方法確實有效。
4、用“串糖葫蘆”的形式沿河道兩岸截污。這一方式不失為一種比較實用的辦法。無論是通航河道,還是非通航河道,河岸均以直順形式為主,然而這種形式對于污水的沉淀極為困難,如果采用串糖葫蘆型的河道,則在大肚子口形成紊流,大肚子中部靠岸邊卻是平流,污水極易沉淀,而河道中間水流湍急,經過多次紊流、平流的交替,河水中的污水懸濁大幅度下降,河水明顯清澈。同時如果在大肚處配合水生物種植及生態綠化處理,既達到排污除臭,又有美化環境的功能。根據紹興河道的特點,這一方式可以先再非航道河段實行,逐步擴展到航道河段,最終達到全城區河道的應用。
二、消化內污染源,利用生物治理的手段達到消除黑臭并進一步提高水質的目的,這適合在一些相對封閉的水體。
1、利用生態浮床技術治理污染河道
生態浮床技術是在水面上用泡沫塑料搭建浮床,種植經過專門篩選和培育的植物,以達到凈化水質和美化水域景觀的目的,在陸地種植的糧食、花卉、蔬菜等陸生植物生長到了自然水域的水面上。這項技術在紹興還未開展,但可以預見的是,紹興小水塘體系繁多,整治處理相對困難,而這項技術恰恰最適合這種環境,所以是應盡快引進這一技術,進行普及。此外,如果結合“串糖葫蘆”式河道,則能更快更好的體現其應用的價值,兼具凈化,美觀及經濟效益,是為一種科學環保的處理手段。
2、利用復合酶技術治理污染河道
復合酶技術是在水底噴灑一種含有多種生物酶、非高子型表面活性劑、營養成分及蛋白質的濃縮液體,以促進有機物在水體中的乳化和溶解,并刺激和加速微生物的生化反應,達到凈化污染水體的目的。對于紹興水環境來說,這只能作為特殊要求水域的處理方式。
3、利用微生物技術治理污染河道
微生物技術是在水體中投放經過培養和篩選的好氧、兼氧和厭氧微生物菌群,通過微生物的呼吸發酵,將有機物等容易造成水體黑臭的物質迅速分解成CO2 和H2O或轉化成無害物質,使污染的水體得以凈化。在紹興水環境中,這種方式僅為一種輔助手段,是綜合處理組成的一種。
4、利用曝氣充氧技術治理污染河道
曝氣充氧技術是在生物治理的同時輔助采取在水體中曝氧,可以提高微生物分解有機物的能力,從而加速水體的凈化。此項方法多用于污水處理廠中的曝氣池處理,對于河道其經濟性不佳。
三、在河道整治中創造條件,實現水邊、水中、水底的生物多樣性,逐步修復水生態,通過生物鏈的作用,消化和吸收內外污染源,增強水體的自凈能力。
在河道整治中,建設和恢復自然型河岸,創造水邊生物多樣性的環境是有效處理河水污染的手段。河道整治既是改造自然,也是保護自然。整治過程中要與回歸自然相結合,不僅要考慮人類的需求,也要考慮生物多樣性的需求。水邊護岸應多采用生態護坡技術,如采用干砌石、木樁等天然材料護岸;水上護岸的砌筑要考慮兩棲動物的活動空間,水下護岸的砌筑要為魚類等水生動物保留活動空間。大力提倡采用植物措施護岸,河岸植物護坡既能保持水土,起到固土護岸作用,又能改善生態環境。水中應構建以黑藻、伊樂藻、金魚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和浮葉植物睡蓮等為主的水生植被,以吸收和轉化水中和底泥內的營養物,輔之于構建水生動物種群,維護生態平衡,修補河道水系的生態鏈。河道盡量保持自然的形態,維持豐富的河灘、河彎、洼地等自然景觀,以滿足各種水生生物的生存要求,最終達到一個平衡的生態水環境。
紹興水環境是復雜而多樣化的,因為要兼顧防洪和泄洪的能力,所以河道上的人工建筑和水池型的景觀建筑或多或少破壞了水環境生態體系,自然而然的產生生態鏈斷裂,造成生物不平衡,生態環境改變,水環境自我修復能力喪失。如果根據上面論述的幾個方面綜合建立一套溶于自然的生態水系,那么紹興水城的昔日風光將逐步恢復,甚至重現“魚娘搖櫓歌罷晚,小橋流水日暮遲。”的江南水鄉的美景。
參考文獻:
[1]張偉波.水環境與城市文明[J].中國水利, 2004, (17): 52-54.
關鍵詞:礦區 土地整治模式 生態修復 經驗 目標任務原則
土地整治是對低效利用、不合理利用和未利用的土地進行治理,對生產建設破壞和自然災害損毀的土地進行恢復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率的活動。
一、山西省礦區土地整治的必要性
山西省由于煤炭資源分布地區廣大,煤種齊全,煤質優良,開采條件好,成為中國最主要的煤炭生產基地。然而煤炭資源在帶給人們巨大好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主要表現為:
1.露天采礦造成表土剝離、地面挖損、地表壓占、植被破壞,加劇了水土流失與土地荒漠化。
2.井工采煤破壞了地層結構構造,引發地表沉陷、裂縫。采煤沉陷區地質災害類型以地裂縫、地面塌陷為主,其次為不穩定斜坡崩塌、滑坡和潛在泥石流,以及煤層自燃。衍生造成的環境效應主要有:生態環境破壞、耕地損毀、地下水位下降、土地流失和沙漠化、水源污染枯竭等。根據初步調查,山西省因采煤造成的采空區面積近5000km2,其中沉陷區面積約3000km2。受災人口約230萬人。
3.長期采煤活動使煤系地層以上水資源系統遭到改變和破壞,形成以礦井為中心的區域性地下水漏斗,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資源枯竭。
4.煤礦中大量煤矸石的堆積,煤矸石中含有大量硫鐵礦和鋅、鉛等重金屬元素,煤矸石的自燃或雨水淋溶,使大氣、周圍土壤和水體受到污染,影響生物的新陳代謝,導致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失調。
山西省礦區業已成為典型的、嚴重受損生態系統。因此,預防和治理煤礦區的土地退化、塌陷等問題,已成為煤礦區的當務之急。
.
二、山西省開展礦區土地整治工作的經驗
“十二五”期間,全省積極開展歷史遺留的采煤塌陷土地的復墾,先后在全省安排實施農業綜合開發土地復墾項目3個,總投資達2781萬元,復墾土地0.13萬hm2(1.9萬畝)。在重點采煤縣實施土地復墾項目7個,投資達8796萬元,復墾土地0.21萬hm2(3.2萬畝)。從2008年起,開展了對報國土資源部及山西省審批礦權及土地的土地復墾方案預審和審查工作。積極開展了全省土地復墾工作現狀的調查,編制形成了《山西省土地復墾工程建設標準》。礦區土地整治取得的經驗有:第一,礦區土地整治與生態環境的修復相結合,礦區土地整治主要工程有:地表沉陷治理、煤矸石治理、水資源保護、土地復墾、水土保持、礦區造林綠化、植被恢復、生物多樣性保護、污水處理和中水回用、礦區居民環境條件改善、生態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等。通過礦區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初步提升了礦山土地質量、恢復植被、增加了生物多樣性。第二,山水林田礦綜合整治,把山水林田礦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實行綜合治理,提升礦區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質量。第三,園地制宜,根據不同情況采取相適應的整治技術措施。
三、礦區土地整治的目標、任務和原則
山西省是能源大省,能源的開采給山西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的破壞。礦區土地整治目標是:以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大力推進礦區土地復墾和采煤沉陷區綜合治理,實施山水林田礦綜合整治,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程相結合,實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促進土地資源永續利用。
山西礦區土地整治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礦區生態恢復中發揮建設性作用,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平整土地、改良土壤、恢復植被,促進礦區的生物多樣性的恢復。
山西礦區土地整治工作的主要原則是:
――礦區土地整治要依據礦山地質環境所處的地理條件、災害環境類型,遵循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塘則塘、宜游則游、宜建則建的生態理念,因地制宜,分類實施。
――土壤是農作物生長的基質,受污染土壤的改良是生態恢復與重建的基礎和關鍵。采煤區由于受塌陷、斷裂、剝離、機械受壓等擾動,加之有毒物質通過淋溶、污水滲透等方式進入土壤,使土壤理化性質、土體結構、肥力等發生根本性改變。已經不能滿足植物生長。而利用植被修復土壤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技術對策。土地整治工作中,選擇當地的土著植被種類,在礦區進行生態修復和重建,并合理安排喬、灌、草栽種比例、密度及空間配置。
――礦區排出的廢水,含有大量無機鹽離子、重金屬等,不僅嚴重污染地表水體、地下水源。而且造成水源的嚴重浪費。通過技術處理,將廢水凈化,土地整治工作中可將這部分水資源用于礦區植被恢復或農業灌溉,用以緩解當地水資源短缺的壓力。
四、礦區土地整治的模式
礦區呈斑塊狀分布在各個土地整治區中,目前山西省的采礦方式主要是井工開采和露天開采。
1.露天礦區的土地整治模式。以平朔煤礦為代表,露天采礦造成地面挖損、地表壓占、植被破壞、土地利用格局改變等,因此露天煤礦土地整治時主要的任務是采取相應的工程措施和植被措施,實現礦區生態修復,保護生物多樣性。
――礦區土地整治按照“地貌重塑、土壤重構、植被重建、景觀重現、生物多樣性重組與保護”鏈條,重點是以人工植被建設為核心,迅速恢復礦區生態環境。
――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牧業,按照人工林草種植一土壤熟化一恢復地力一耕地戰略儲Or--生態農業良性循環模式為主線,首先林草業種植,重建生態環境,為整個農業生態系統建立綠色保護屏障,通過育林、植樹載果,有效的控制風沙和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
――建設以生態旅游休閑為中心,帶動綜合服務業發展。建設以礦區生態農業、休閑旅游、礦區主題樂園、生態餐廳、博物館等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景點,開發礦區復墾生態旅游項目。
2.采煤沉陷區土地整治模式。采煤沉陷區治理要本著綜合規劃、全面推進、加快建設的實施原則。以解決采煤沉陷區人居環境突出問題為重點,全面實施采煤沉陷區搬遷安置、土地復墾、地災治理、生態恢復等,恢復和改善采煤沉陷區生態環境,改善受災群眾的居住條件、生產條件、生活質量等。
計劃到2017年底,完成全省21.8萬戶、65.5萬人的搬遷安置任務。到2018年底,完成59個采煤沉陷區礦山環境恢復治理項目。歷史遺留礦山環境綜合治理率達到35%,完成40個重點復墾區的土地復墾任務,復墾土地面積達到310平方公里。
――采煤沉陷區治理,堅持環境治理與環境保護相統一、生態恢復與生態區劃相統一、土地整治與地質環境治理相統一、旅游開發與城鎮化建設相統一、產業開發與資源配置相統一,依據礦山地質環境所處的地理條件、災害環境類型,遵循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塘則塘、宜游則游、宜建則建。
――采煤沉陷區土地整治要采用多N新技術模式,如淺層沉陷區復墾耕地技術模式、深層沉陷區水產養殖技術模式、沉陷整治區人工林種植技術模式、沉陷區多元高效生態農業技術模式、沉陷區興建生態公園等休閑功能技術模式、沉陷區建設光伏農業模式等。
關鍵字 生態河道河道生態整治生態護岸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nd progres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and symbio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GongQi gradually revealed. And river ecological system is the human activities of the interference and damage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the society at present, damaged the ecological regulation river research and practice by people gradually extensive attention. This paper, from the concept of ecological river, the river ecological regulation related theory, method and progress are analyzed.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huangpu river of Shanghai minhang district being part of the river regulation, river ecological regulation for the town and management to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and construction.
Keywords: ecological river ecological regulation river ecological riverbank
中圖分類號:TV8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研究背景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城市化、工業化迅速發展,而長期忽視生態保護和環境整治,使得河流生態系統受到嚴重脅迫。傳統的河道施工方法,對天然河流產生了一系列影響,如自然河流渠道化、橫斷面呈規則幾何型、河床材料硬質化、筑壩等水利工程導致的非連續化等。破壞了河流原有的天然和生態特性,生態河道的概念也逐漸引起人們的重視。
生態河道,是以修復受損河道為目的,通過生態河床和生態護岸等工程技術手段,形成自然生態和諧,生態系統健康,安全穩定性高,生物多樣性高,河道功能健全的非自然原生型河道,不僅包括結構穩定等水力學內涵,還包括生態健康、生態安全、景觀協調等生態學內涵。
2 研究進展
近年來,有學者對河道生態整治進行了大量研究。針對河流水體污染嚴重的事實,在河道整治生態水工技術的開發和推廣方面,研發了一些生態型護岸技術和產品,如開建設人工濕地、穩定塘、生物浮床、生物廊道、生物格柵等,并提出種植水生植物、采用生物膜處理、生物操縱等技術措施修復受污染水體[1-3]。
也有學者從河岸邊坡的角度對河流治理進行了探索[4-6],王超、王沛芳[7]對城市水生態系統建設中的生態河床和生態護岸構建技術進行了詳細的闡述,總結了河道斷面的基本形式,生態河床構建和修復的手段,生態型護岸的種類、具體結構形式及新型生態型材料。萬勇[8]通過生態型護岸在觀瀾河綜合整治中的應用,論述了生態護岸的結構、形式、材料選取與水力條件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類型,分析了生態型護岸的特點和應用原則。
近幾年各地媒體相應出現了有關生態河道治理的報道,上海蘇州河、成都府南河、紹興護城河以及蘇州金雞湖等國內治河的成功范例,均是工程水利、資源水利、環境水利和生態水利有機結合的實現。
3 研究實例
3.1研究概況
上海市閔行區三友河位于浦江高科技園區中部,北起立躍路,南至友誼河。三友河居于浦東片水利分片中間偏西位置,北連周浦塘干河,南通友誼河,在水系分片中有很重要的位置。擬整治的三友河河段水系位置如圖1所示。
圖1 擬整治的三友河河道段水系位置圖
三友河河道整治工程是以解決河道達到規劃要求(規劃河口寬30.0~42.0m,目前擬整治河段河口寬約20m左右),同時能改善沿河周邊環境為目的的水利工程。工程實施后,將拓寬河道,使水流通暢,提高整個水系的排澇蓄洪能力,為浦東片防洪除澇起著重要作用;提高河道自凈能力,較大程度地改善水質;改善水生態環境和當地景觀;做到河道整齊,水清岸綠,與工業區高起點的要求相適宜。
3.2河道斷面布置
考慮到河道生態性要求等,僅有對水流沖刷部位及橋梁的上下游連接段采用一部分硬質結構擋墻,其余均按生態河道進行考慮。沿河道水面線附近采用生態石籠護岸的擋土結構,水下及吳淞高程2.80m以上均采用土坡邊坡斷面,人工修坡。吳淞高程2.80m以上坡面上種植地被植物,防止水土流失。設計河口寬33.00~42.00m,河底寬8.00~14.00m,河底高程-0.50m。邊坡采用1:2.5。
該方案斷面生態性較好,擋土護坡,能形成長期穩定的河道岸線,施工方便,將來的河道管理也非常方便。此斷面適合于城市化地區的河道,雖然增加了部分工程造價,但為將來河道的管理維護創造了很好的條件,因而本設計方案中采用此斷面形式。
3.3河道護岸設計
為滿足現代城鎮對景觀及生態河道的要求,充分體現河道生態系統的特點,本實例護岸設計采用有利于生態平衡的護砌結構,通過方案比選,選擇生態石籠護岸結構。基礎采用20cm厚碎石鋪墊,分上下兩層壘砌石籠體,石籠寬0.75m,高0.75m,石籠長度方向尺寸根據施工能力及市場上采購的材料來確定。下層采用兩箱石籠結構體并列,上層基層采用一箱石籠結構體壓頂。石籠施工時橫縱向均要求騎縫壘砌。石籠結構體頂吳淞高程為2.80m。吳淞高程2.80m設1:2.5的土坡,土坡上種植綠化。水下河床也采用1:2.5的土坡。
該種護岸能適應于地基基礎不是很好的河段。能解決底板前局部沖刷問題,也能解決墻后水平壓差作用下而影響到臨河土坡等安全的問題。護岸施工時進行河道開挖,待河道開挖完成后再進行護岸結構的施工。采用生態石籠護岸,結構及施工極其簡易,生態性極好,與鋼筋混凝土L墻(仿木式裝飾)、M10漿砌塊石結構相比,生態性好,施工進度快。
3.4 植物生態修復
結合生態斷面和生態護岸工程技術,考慮到水土保持,凈化水質,建設環境的生態需求。沿河道護岸岸邊、坡面及坡頂均采用便于管理的麥冬作為地被植物,點綴瓜子黃楊及柳樹和香樟樹等。水生植物則種植黃菖蒲、玉嬋花、水蔥等,以達到地被全覆蓋,避免水土流失,兼顧景觀要求。
4 結語
開展河道整治是恢復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隨著現代化建設的推進,要在繼承傳統整治技術的基礎上,改變只重視防洪抗旱的河流水利工程建設。就上海而言,作為以率先實現現代化為目標的城市,在城鎮河道整治設計施工中,應該有更生態更經濟的方案。使河道在滿足行洪排澇要求和保證岸坡結構穩定的前提下,能與周圍的生態系統協同發展,做到既保證河道的穩定、滿足河道行洪排澇的要求,又可以提高河道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自我平衡能力,以維系良好的生態系統,推進水利和經濟社會的協同發展,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水環境,
[1]周德培,張俊云.植物護坡工程技術[M].北京,2003,7-11.
[2]應聰慧,韓玉玲.淺論植物措施在河道整治中的應用[J].浙江水利科技.2005,9(5):49-53
[3]李睿華,管運濤,何苗.河岸混合植物帶改善河水水質的現場研究[J].環境工程學報,2007,
l(6):60-64
[4]吳義鋒,呂錫武,陳楊輝等,生態護砌改善河道水質的中試研究[J].中國給水排水.2007,23(11):6.
[5]夏繼紅,嚴忠民.國內外城市河道生態型護岸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水土保持.2004(3):1.
[6]趙良舉.城市河道生態護坡技術研究.北京交通大學碩士論文[D],2005.
1.1技術方案
在中小河流整治工程生態修復等設計和應用中,根據河流形態、斷面、流速和風浪沖刷等特點,在進行廣泛調查研究和認真細致的分析、計算、論證基礎上,并借助廠家引進的德國先進技術生產線(Masa-Handuk),設計出符合河道生態護坡要求的生態環保機壓護坡磚產品,特別是對這些建材產品的強度、抗河流沖刷、整體穩定性、適應變形、草本植物及水生物生存條件、空隙率(滲透性能)等以及相應的規格尺寸、厚度、形狀、型式、聯鎖式自鎖裝置結合力和允許誤差等技術指標提出了要求。
1.2設計內容
⑴在河道護坡設計中,生態環保磚的規格尺寸、厚度,應通過安全、經濟分析、計算,滿足有關規范要求。
2生態環保磚與國內傳統產品的比較
生態環保護坡磚與國內以往傳統上較普遍采用的干砌石(或漿砌石)、預制混凝土塊(如六角磚)或現澆混凝土板護坡進行比較(詳見表1)。通過比較,本項目選用生態環保磚比傳統產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和特點。主要有:⑴在產品的骨料使用方面,具有廢物利用、節約土地、保護環境、節能減排等優點。⑵在產品生產工藝方面,不需燒結,無三廢排放、無需鋼筋,水泥用量少(水泥用量僅為普通現澆混凝土板的25%),從而可以節約大量砂、石、水泥和鋼材等資源。⑶在產品的應用方面,具有強度高、整體穩定性好、抗沖刷能力強、耐久性,適應變形、人性化,有利排洪、安裝方便、施工效率高,以及具有生態、凈化水體和美化景觀的效果。
3生態環保磚的技術特征
3.1產品研制過程破解了廢陶瓷顆粒與膠凝材料難結合的關鍵問題
解決了由于廢陶瓷顆粒存在釉面,難于與水泥等膠凝材料良好結合,從而影響生產技術穩定性和產品質量及其強度等問題。
3.2產品消化大量固體廢陶瓷
陶瓷廢渣在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過程中,利用廢陶瓷顆粒作為骨料代替砂、石料,其替代率達到100%,達到廢物循環再利用效果。
3.3產品大大降低生產能耗和成本
產品僅須壓制成型、自然養護等工序,無需蒸壓養護、高溫燒結等工序,不但無三廢排放,而且能夠大大降低了生產能耗和成本。
4生態環保磚的應用實例
根據設計的要求,在中小河流整治項目中,選用強度C30、規格450×302×100mm(編號HL-HB-001)的生態環保護坡磚對河道岸坡進行護坡(詳見圖2)。目前,生態環保磚在潮州市中小河流整治項目—潮安縣西山溪(登塘段、古巷段)整治工程,鳳凰溪(下埔段、鳳凰段、歸湖段)整治工程以及梅州市蕉嶺縣新埔鎮柚樹河治理工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應用效果良好。
XX村位于蘇州高新區最南部,全村占地面積約2.7平方公里,下轄8個自然村,常住戶268戶,常住人口992人,黨員52名,擁有4支志愿者隊伍計40余名志愿者。(青年、團員志愿者,計生、社保專線志愿者,村民自治志愿者,應急突擊志愿者)
全村行政辦公用房500多平方米,并配有集計生、社保、民政、綜治為一體的一站式便民服務大廳、社區衛生服務站、健身娛樂場所等。
為鞏固和完善新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村配備28名保潔員,分成4個日常保潔小組組成聯動保潔隊伍。近幾年,隨著城鄉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村外來人員逐漸增多,對本村新農村長效管理帶來了一定難度,部分基礎設施出現損壞需要及時更新和修復。2011年村投入200多萬元粉刷墻面,修復破損道路1300平方米,增設停車位350平方米,修補綠化300平方米。
今年4月份開始,為貫徹落實全省城鄉建設暨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會議精神,按照市建設“三區三城”和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體要求,為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改善村莊環境面貌和農村生產生活生態條件,我村圍繞“六整治,六提升”的要求,結合《江蘇省村莊環境整治二星級康居鄉村考核標準》,投入198萬余元在6月底前全面完成了村莊環境整治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村容村貌更加整潔
1、改建二個垃圾收集點及一個公共廁所,澆筑垃圾桶擺放點60處。
2、整修沿線電力、有線電視、通訊線路,遷移電線桿7根,緩解了村莊內線路亂拉亂掛的現象。
二、生態環境更加優良
1、新增綠化3770平方米,其中包括常綠喬木143棵,花木(球)155棵,色塊230平方米,新增綠化隔離帶430米。
2、逐步實行雨、污水分離,目前已鋪設雨水管550米,污水管650米,新增雨、污水井各35只、雨水邊井67只。
3、新建、清理農用溝渠各400余米,河道清淤870米。
三、鄉村特色更加鮮明
1、道路水平得到提升,修繕破損路面并鋪設瀝青3150平方米,新增硬化水泥路面600多平方米,修復破損路面400多平方米。
2、重新粉刷民宅外墻墻面,翻新主干道路旁民宅門頭,統一“著裝”,實現了“粉墻黛瓦”的蘇式風格。
3、新增村莊標識9個分布在各個自然村口。
四、公共服務更加配套
1、新增停車場地2850平方米,鋪設草坪磚標準停車位95個,修復停車位17個。
2、在主干道路安裝路燈26盞。
3、修復健身場地和健身器材。
為鞏固和完善村莊環境整治成效,杜絕出現整治后反彈現象,我村積極思考,主要圍繞以下幾方面開展新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工作:
1、加強組織領導。新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為鞏固和完善村莊整治效果,村及時成立新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領導小組,由村書記擔任組長,下設日常檢查組、定期考核組,明確各人職責,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2、統一思想認識。召開黨員干部代表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發揮老黨員、老干部和村民代表的帶頭作用,組織志愿者走訪每家每戶發放告村民書,開展各類健康教育宣傳工作,積極引導村民群眾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創新機制,加強保潔隊伍管理。結合本村實際,制定新農村長效管理暫行辦法,對保潔員實行績效工資,組織村委相關人員定期開展考核檢查(每月不少于3次),根據考核結果確定保潔員的考核獎,充分調動保潔員工作的積極性和責任感,逐步提高保潔員工資報酬。做到對保潔員管理的“五定”,即:定人員、定區域、定責任、定期督查、定保障,力求發現問題立即解決。
4、積極探索,完善村莊管理機制。提升村莊管理水平,制定和完善村民群眾普遍接受和遵守的村規民約,通過與上級部門溝通,研究制定外來人員管理辦法,規范外來租住戶與本村村民的租賃合同。
5、深化環境整治,進一步構建宜居生活環境。以此次村莊環境整治為契機,繼續深化環境整治,根據需要不斷擴大環境整治范圍、力度,使全體村民都能享受到新農村環境整治的成果。繼續做好破損基礎設施的修復和更新,逐步做到雨、污水徹底分離,將全村雨、污水管道全部接入吳越路沿線管網,由市污水廠統一處理,杜絕村民群眾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入河,保護村內水源地,打造山青水秀、生活宜居的新農村環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