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骨折術后康復療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上肢骨折;肘關節功能障礙;綜合康復療法;效果
我院選取收治的76例上肢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給予綜合康復療法治療與常規治療,總結分析了上肢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障礙患者采用綜合康復療法治療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對2014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76例上肢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障礙患者進行研究,男46例,女30例,年齡10~72歲,平均(29.4±8.1)歲,平均病程(5.1±0.8)w;其中尺骨鷹嘴骨折術后患者16例,尺骨冠突骨折術后患者30例,肱骨髁上骨折術后患者14例,肱骨髁間骨折術后等患者4例,橈骨小頭骨折術后患者6例,肘關節恐怖三聯征術后2例,肘關節恐怖三聯征術后2例,肘關節脫位伴尺骨鷹嘴骨折術后患者2例。將其隨機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各38例。本次所有研究均經X線片復查,且均已簽署知情同意書。兩組患者年齡、性別、原手術類型等方面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觀察組給予綜合康復療法治療,具體內容如下:①冷療與中藥熱療:選擇華盛昌專業儀表公司生產的非接觸式紅外額式體溫計對患者肘部皮膚溫度進行測量,患側肘關節溫度超過健側溫度1℃者,可先使用冰袋冷敷10~15min,再實施松懈手法。對于患側肘部皮膚與健側一致者,可采用中藥熱療。將配置好的中藥打碎,使用濃度為75%的酒精進行浸泡,約3d,隨后將其制成中藥奄包,將其蒸熱后置于患肘處熱敷,20min/次,1次/d,隨后進行關節松懈手法治療。②關節松解。對于早期患者,可從手向上依次對患側上肢進行推壓、按摩、揉捏,前后側各進行3次。在患者具體情況允許下可被動的進行肘關節功能鍛煉,10~15min/次,2次/d。對于中后期患者,可采用放松手法對患者相應部位進行揉捏,促進肩關節屈曲肌群、前壁屈伸肌群等放松。并用拇指點按壓患者小海、曲池、支正、手三里、內關、外觀以及孔最等穴位,每穴位點按時間為1min;并對肱二頭肌肌腹、肌腱進行彈撥,并對肱三頭肌肌腹、肌腱、尺側副韌帶中的條索狀物或硬結進行彈撥,在激動點彈撥時間為1min。隨后根據患者具體手術部位采用針對性的牽引手法治療。③運動療法。運動療法主要包括對屈肘肌群、伸肘肌群進行徒手牽伸,其牽伸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宜。隨后進行肌力鍛煉,可通過屈肘啞鈴訓練、伸肘啞鈴訓練、屈肘阻力帶訓練、伸肘阻力帶訓練等進行肌力鍛煉,促進患者肘關節肌力恢復。④冷療。患者在接受關節松懈治療及運動治療后繼續接受冷療,將冰袋敷在患者肘部,10~15min/次,1次/d。
對照組給予給予常規物理因子治療,并在治療期間叮囑患者自行實施肢體功能訓練。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2個月后進行療效判定。
1.3療效判斷[1,2] 治療前后,詳細測量兩組患者肘關節活動范圍(ROM),其中肘關節活動范圍在0~145°,其中60~120°是最佳的活動范圍。采用ADL(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滿分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日常生活能力越好。治療后,患者疼痛、腫脹等臨床癥狀消失,肘關節功能恢復正常,ROM超過110°,可視為痊愈;患者臨床癥狀、肘關節活動明顯改善,ROM在60~110°,可視為有效;患者關節粘連活動僵硬情況無明顯變化,肘關節活動受限,ROM小于60°,可視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有效)/例數×100%。
1.4統計學分析 數據選用SPSS19.0統計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x±s)表示,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用?字2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兩組患者ROM及ADL評分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ROM為(25.8±6.5)度,ADL評分為(69.2±2.3)分;對照組ROM為(24.5±6.4)度,ADL評分為(70.1±2.1)分;治療后,觀察組ROM為(120.4±11.1)度,ADL評分為(90.1±2.5)分;對照組ROM為(70.4±10.5)度,ADL評分為(77.1±2.4)分。治療前,兩組患者ROM及ADL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t=0.8214,P=0.25);治療后,觀察組ROM及ADL評分均高于對照組(t=3.827,P=0.04);有統計學意義.
3討論
肘關節功能障礙主要是肘關節外傷術后,因長期內、外固定制動、功能鍛煉不足造成的,主要是關節組織粘連以及瘢痕攣縮引起的功能障礙[3]。患者肘關節主動活動、被動活動范圍明顯受限為主要臨床表現,嚴重患者可對腕關節及肩關節造成影響。
中醫學認為,肘關節功能障礙是因創傷后筋骨嚴重受損,造成周圍組織氣滯血瘀、阻滯經絡,導致關節周圍氣血不暢,從而關節周圍組織出現僵硬、疼痛、活動障礙等癥狀[4,5]。采用綜合康復療法治療,給予患者冷療或熱療、關節松懈、運動療法以及冷療等干預,可顯著促進患者局部組織的新陳代謝能力,降低炎性反應,從而進一步緩解其局部疼痛、腫脹現象,預防周圍組織骨化,并防止再次發生軟組織黏連現象[6]。另外,還可顯著提高其肘關節肌肉功能,增加活動度。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ROM與ADL評分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參考文獻:
[1]吳利和,陳月卿,徐淑芬.早期綜合康復對肘關節骨折術后恢復的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3,31(6):1470-1472.
[2]梁麗華.肘關節功能障礙的康復護理效果[J].全科護理,2010,8(11):2935-2936.
[3]鄭翎紅.綜合康復療法預防膿骨睬間骨折術后功能障礙[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30(2):263-264.
[4]蔣擁軍,李克軍,陳穎.綜合康復治療小兒肱骨髁上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障礙[J].中醫正骨,2010,22(9):56-57.
通訊作者:李春平
【摘要】 目的 探討康復護理對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方法 接受常規治療和護理,接受個體化康復護理干預。結果 術后3個月,康復患者的疼痛和肘關節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活動方面明顯改善。結論 個體化康復護理干預有助于改善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促進肘關節功能康復。
【關鍵詞】 肘關節骨折; 肘關節功能; 康復護理
肘關節骨折是影響肢體關節功能最常見的損傷,與上肢其他關節相比,肘關節因其解剖特性,創傷后更易發生功能障礙[1]。康復護理在臨床護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患者的殘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自理的能力。正確的康復護理是骨科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對恢復肘關節骨折患者的肘關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防止肘關節骨折后并發功能障礙,筆者對患者實施個體化的康復護理,取得滿意療效[2]。
1 研究對象
選擇2008年8月~2010年6月收治150例肘關節骨折患者,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齡15~76歲,平均(42.8±11.6)歲,其中肱骨遠端骨折107例,鷹嘴骨折30例,冠突骨折9例,橈骨小頭骨折4例。
2 護理方法
采用常規治療并接受個體化康復護理。
2.1 心理康復 向患者詳細講解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和長期制動的不良后果,指導患者掌握有效的訓練方法。在充分評估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對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取得理解和支持,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2.2 個體化功能鍛煉 根據運動療法安全評定表131,按骨折穩定性、固定可靠性和軟組織完整性三因素,對患者進行評分,并按評分大小實施個性化的功能鍛煉。評分6分的患者術后1~3 d即開始患肢前臂肌群等長收縮訓練,15次/組,兩組/d。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肩關節、腕關節及手指各關節進行主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后3~6 d開始肘關節持續被動活動(CPM)機訓練,活動幅度由無痛可動范圍開始,酌情增加,訓練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6~9 d對患者實施肘關節的被動屈伸運動,1次/(組?d),活動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2~5周,繼續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及CPM機訓練,患者疼痛可耐受時可行肘關節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15次/組,兩組/ d;術后4~8周,患者在繼續以上練習基礎上進行漸進性抗阻力訓練;術后9~20周,繼續進行患肢肌力、關節活動(ROM)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訓練。
2.3 評估方法 于術后3個月對兩組患者進行肘關節功能評定,并進行ROM評定。
3 討論
康復護理是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功能恢復的護理活動。康復方案的制訂越早越好,最佳康復訓練的時機,原則上應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配合的基礎上,與治療同時進行。石榮光等調查發現,許多創傷骨折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恐懼、憂慮、抑郁等,因此,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有效應對各種負性情緒和生活應激事件,使其建立起康復信心,積極配合康復治療。骨科的康復訓練是手術或非手術治療的延續,可預防患者的功能障礙,繼而達到恢復運動功能的目的。肘關節是協調肩關節、前臂和腕關節活動的一個重要復合關節。肘關節骨折及其軟組織創傷后,骨骼的解剖形態出現異常,關節軟骨受損。關節內出現粘連,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受損后瘢痕形成,患者易發生關節攣縮,造成關節僵直[3]。骨科護士應早期介入患者的功能鍛煉,承擔起照顧者、健康宣傳者、督促康復的治療執行者、患者和家屬的咨詢者等任務。
運動康復訓練是一種利用力學因素緩解癥狀或改善功能的肌肉運動鍛煉。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刺激軟骨細胞促進膠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連的形成,促進膠原纖維按功能需要有規律地排列,促進關節骨折的愈合,增加關節活動度和恢復關節功能。術后早期進行肌肉等長收縮功能訓練不僅能促進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環,防止廢用性萎縮,而且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生物電有助于鈣離子沉積,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縮。早期肘關節ROM運動能促進關節內滑液的分泌與循環,防止或減輕關節內的粘連,而早期CPM治療可促進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關節營養代謝,修復受損的關節軟骨,促進周圍組織的修復[4]。卞榮等[5]研究結果表明,治療2個月后,CPM組患者肘關節活動范圍及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認為CPM能顯著提高骨折后肘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陳麗文等[6]研究證實,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后實施系統的康復訓練和護理,能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骨折康復訓練的實施療效取決于骨折的穩定性、固定的可靠性和軟組織的完整性三個方面。考慮到肘關節骨折康復訓練的安全性問題,本研究采用運動療法安全評定表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評估,并針對不同評分的患者進行了包括肌肉等長收縮功能訓練、ROM運動和CPM治療在內的個體化康復訓練,結果提示早期合理的個體化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促進肘關節功能康復。
綜上所述,個體化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促進肘關節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1] 劉銳,李姝.綜合康復療法預防肘部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障礙.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1):22.
[2] 陳建珍,李藝芳,王瓊芳,等.早期護理干預對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功能康復護理.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6):133-135.
[3] 戴閩.實用骨科治療與康復.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8-46.
[4] 謝立云.康復護理對肘關節骨折術后功能恢復的影響.中國醫藥導報,2010,5(17):82-83.
[5] 卞榮,萬里,王國新.CPM對骨折后肘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中國康復,2009,24(1):39.
關鍵詞:膝部骨折;關節功能障礙;關節松動術;等張收縮;等長收縮
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膝關節屈、伸運動角度受限。固定時間越長,治療效果越差,一般認為[1]術后4個月才開始康復治療的患者多數療效欠佳,且多數患者只能恢復部分膝關節功能。關節功能障礙的發生會給患者帶來嚴重的身體和心理負擔,影響患者正常生活,所以,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常以恢復患者膝關節功能為治療重點,現階段臨床上有多種治療膝部骨折后關節功能障礙的方法,然而單一的治療手段通常很難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所以,關節松動術等康復技術已經收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關節松動術等技術是針對關節內外攣縮和粘連最基本、有效的保守治療手段[2],能有效改善關節活動范圍,促進關節液的流動,增加關節軟骨的營養,緩解疼痛。關節松動術方法有:①被動伸屈手法,即患者保持俯臥或坐位,康復醫師輕輕伸拉患者股脛關節,并慢慢屈曲膝關節,直到患者出現酸脹感。30min/次,1次/d,10d為1個療程。②患膝股脛關節長軸牽引,即患者以仰臥位或坐位,由康復醫師抓住患者的小腿下部,順著脛骨的長軸來牽引患者膝關節,使其與關節面相分離。30min/次,1次/d,10d為1個療程。③髕骨松動,即患者保持仰臥姿勢并保持雙膝伸直,由康復醫師用雙拇指來按住患者的髕骨邊緣, 讓髕骨進行左、右、上、下各個方向的滑動。30min/次,1次/d,10d為1個療程[3]。
關節功能障礙后期的手術失敗原因之一是肌肉力量的缺失[4],所以被動治療后的肌力訓練尤為重要,良好的肌力對已改善的關節功能提供必要的動力學保障。肌力訓練方法有:①患者在術后初期要以腘繩肌和股四頭肌的訓練為主,訓練1min/次,每10次為一組,進行10組/d。②患者訓練的中后期要以器械訓練和等速運動為主,以此來訓練患者肌群,具體方法可以:通過靠墻靜蹲法來進行等速肌力訓練,1min/次,每10次為一組, 10組/d;通過作拉伸膝抗組訓練來鍛煉患者肌張力,按照患者實際承受能力來逐漸加大訓練量,從而增強患者膝關節的伸屈能力,每10次為一組,進行10組/d。
應用等速訓練對關節功能障礙病進行肌力訓練時,在顯著增強肌力的同時,亦非常有效地擴大ROM(關節活動度)。臨床肌力訓練可采用等張收縮方式,等張收縮是肌肉在沒有負重而又能自由縮短的情況下收縮時,肌肉的長度縮短而張力沒有改變,這種長度縮短而張力不變的收縮,稱為等張收縮。一般情況下等張收縮均為負荷訓練,由于力量損失明顯,患肢無法充分屈伸至最大角度,造成終末部分角度成為訓練的"盲區"。而等長收縮有"生理性溢流"效應[5],當肌肉被拉緊時,長度沒有改變,這就是等長收縮,或靜態收縮。可針對任何關節角度的肌力進行訓練,在近終末端行等長收縮可以有針對性地增強"盲區"的力量,逐漸增加的肌肉收縮力量也逐漸改善更大角度位置的活動狀況,彌補等張收縮的不足,能夠有效滿足關節全部主動運動范圍的力量需要。
在伸膝角度方面,一般情況下,爭取使關節活動范圍達到110°~115°以上的屈曲角度和伸膝達到-5°~5°,以及包括相鄰關節的各方向肌群的力量和協調是重要的長期目標?膝關節炎患者進行3~6 w的等長收縮可明顯改善肌肉功能,提高功能性步行能力,但因骨折固定時間很長的患者肌肉萎縮和肌力損失均很明顯,等長收縮訓練見效可能會較慢;再者,為了緩解關節內粘連組織等彈性結構的負向影響,即使關節活動范圍有很大的改善,其后的訓練也應該進行相當長一段時間。
使用關節松動術等康復技術治療膝部骨折后關節功能障礙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能夠有效防止患者術后結締組織粘連,并對患者的術后血液循化系統的改善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從而起到鞏固手術治療效果的目的。關節松動術等康復技術治療膝部骨折后關節功能障礙不僅能夠起到較為顯著的臨床治療效果,而且能夠極大地減輕患者的心理和經濟負擔,讓患者能夠盡快恢復膝關節功能,早日回歸到正常的社會活動中,這對于患者正常生活的恢復是十分有益的。
參考文獻:
[1]李萍,許寧.膝關節周圍骨折內固定術后72例早期康復護理體會[J].齊魯護理雜志,2007,13(8):60-61.
[2]楊丹丹,徐琳峰,陳麗娜,等.以運動療法為主治療膝關節骨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5):428-430.
[3]劉兵.綜合療法治療膝部骨折后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C].全軍中醫藥骨傷學術會議論文匯編, 2009:141.
【關鍵詞】 股骨骨折;骨折內固定術;膝關節功能;康復
作者單位:563000貴州省遵義醫學院附院康復科
筆者于2006年12月至2009年2月,對股骨中下段骨折內固定術后膝關節功能障礙患者60例行康復治療,30例術后以手法關節松動技術為主的綜合康復治療;同時與另30例未行手法關節松動技術患者對比。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康復組30例患者中,男19例,女11例;左側12例,右側14,雙側4例;年齡14~55歲;對照組30例中,男22例,女8例;左側14例,右側11例,雙側6例,年齡18~62歲。
1.2 康復方法 治療組術后即康復介入,病情平穩后在康復科行綜合康復。具體如下:①術后第2天即開始股四頭肌等長肌力訓練,用盡全力使股四頭肌收縮,持續6 s/次;由肌肉收縮20次開始,逐日增加10次至每次肌肉收縮50次維持,4次/d;②術后第3天開始持續性被動活動(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患肢置于CPM機上,設置起始、終止角度和周期位置,控制循環周期45 s~4 min; 活動速度調至1 s/次,根據關節活動范圍逐日增加活動度,2次/d,持續2~3周;同時指導患者行膝關節主動運動及主動助力運動;③2周后行手法關節松動技術,根據情況有針對性的選用4級手法,一般先用小級別手法(Ⅰ、Ⅱ級)緩解其疼痛和僵硬后,再用大級別手法(Ⅲ、Ⅳ級)改善其活動,治療過程中要根據患者反饋調節手法強度,并注意固定或保護骨折斷端,每種手法重復3次,每次治療時間20 min,1次/d。若患者關節活動度改善不理想者,每天治療最后;在運用第Ⅳ級手法接觸關節活動終末端達到痛點時,讓一治療師固定其骨折斷端,在超過痛點基礎上穩定、持續的直接牽拉關節周圍組織10~20 s;拮抗與放松反復2次(第一次讓患者用全力對抗治療師的力量、第2次則讓患者完全放松)。疼痛于第2天消失則強度適宜,治療后冷敷膝關節10 min后再行主動運動。加強坐位床邊鍛煉或坐位雙手抱膝訓練;④4周后根據骨折愈合情況可進行主動負重下蹲活動,并逐漸加強行走訓練及步態訓練。
對照組除不進行第③步治療外均同治療組。
1.3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膝關節活動度評價標準;優:膝關節屈伸正常,或伸正常,屈曲135°~145°;良:膝關節伸正常,屈曲120°~134°;可:膝關節伸正常,屈曲95°~119°;差:膝關節活動范圍
1.4 統計學分析 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60例患者在3個月治療期間,2組患者均未見傷口感染、骨折斷端錯位、骨髓炎、關節內感染、骨化性肌炎等并發癥;對2組患者3個月治療后膝關節功能評定結果進行對比,2組患者膝關節功能均有改善,但治療組患者膝關節功能表現出顯著療效,其膝關節優良率達到90%,明顯高于對照組的66.7%;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膝關節功能恢復效果比較(例)
組別例數
膝關節活動度評價標準(例數)
優良可差
康復組3024330
對照組3014673
表1示,康復組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股骨中下段骨折術后即刻行股四頭肌的有效等長收縮運動是后期膝關節主動和被動運動的基礎,可保持股四頭肌活力,是防止局部粘連與僵硬的有效措施。CPM的早期介入對關節功能恢復至關重要。由于關節的制動可引起關節粘連,軟骨失去營養,而早期活動可使關節液的正常循環得以保持,避免粘連。
膝關節功能障礙的治療關鍵在于改善局部循環,活血散瘀,解痙松粘,通利關節等。手法關節松動術的運用,能改善關節血液循環,消除關節內外粘連,防止肌肉萎縮和關節攣縮,改善關節活動功能;穩定持續及拮抗-放松的牽拉,可克服纖維組織內部粘滯性阻力,使組織得到較大的牽伸,有利于消除關節攣縮。運動療法中的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均有助于關節軟骨和關節囊組織形態學和韌帶抗張強度的恢復;同時還能促進運動條件的恢復,使肌肉收縮力增加,關節穩定性加強。
康復訓練應本著循序漸進、因病制宜的原則,切莫操之過急,運動過度,以避免不應有的損傷。若出現骨折斷端及關節嚴重腫脹、疼痛,應減緩訓練強度或暫停訓練,以等長肌力訓練維持;積極處理并發癥后盡快恢復訓練。根據患者個體差異,制定階段性目標,隨著各階段目標的實現而增加患者積極性,盡早恢復關節功能后回歸社會。
參 考 文 獻
[1] 莫永輝.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CPM的康復應用.按摩與導引,2008,8:35-36.
[2] 燕鐵斌.現代康復治療學.廣東科技出版社,2004,8:128.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醫政司.中國康復醫學診療規范(上冊).華夏出版社,1989:29.
【關鍵詞】 中藥涂擦;冷敷療法;腫脹;療效觀察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1.050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unction combined with cold compress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bone injury swell YUAN Qiao-ling, QIAO Yong-ping, LIU Shuo-jun. Shandong Province Wendeng Osteopathic Hospital, Weihai 2644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curative effect by curative effect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unction combined with cold compress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early bone injury swell. Methods A total of 80 patients with indication of early bone injury swell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with 40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conventional therapy by involved limb elevation and drug detumescence,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addi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unction combined with cold compress therapy. Comparison was made on swell in involved limb after 72 h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For mild swel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4 excellent cases, 1 effective case and 1 ineffective case; the control group had 0 excellent case, 5 effective cases and 3 ineffective cases. For moderate swel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15 excellent cases, 5 effective cases and 0 ineffective case; the control group had 8 excellent cases, 10 effective cases and 6 ineffective cases. For severe swell: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7 excellent cases, 7 effective cases and 0 ineffective case; the control group had 1 excellent case, 4 effective cases and 3 ineffective case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had obviously better curative effect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unction; Cold compress therapy; Swell; Observation of curative effect
肢體腫脹是四肢骨折患者早期常見的臨床表現, 嚴重的腫脹可導致骨筋膜室綜合征、深靜脈血栓[1]、延長手術及患者康復的時間、增加患者費用甚至其他并發癥, 因此早期盡快消除患肢腫脹, 爭取早日手術, 成為臨床護理工作解決的重要問題[2-5]。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匯總80例患肢腫脹的骨傷早期患者, 40例應用中藥涂擦聯合冷敷療法治療患肢腫脹效果顯著, 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1~8月入住本科有適應證的80例患肢腫脹的骨傷早期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每組40例。對照組中男27例, 女13例;年齡28~67歲, 平均年齡(44.30±7.57)歲;上肢骨折14例, 下肢骨折26例;輕度腫脹者8例, 中度腫脹者24例, 重度腫脹者8例。實驗組中男25例, 女15例, 年齡26~68歲, 平均年齡(37.14±13.51)歲;
上肢骨折13例, 下肢骨折27例;p度腫脹者6例, 中度腫脹者20例, 重度腫脹者14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損傷部位、受傷程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和功能障礙的癥狀。
1. 2 腫脹診斷標準評價[6] 患肢較正常皮膚腫脹, 皮紋存在, 皮膚有緊繃感, 不影響肢體活動為輕度腫脹;患肢皮膚腫脹, 皮紋消失, 無水泡, 皮膚顏色改變, 肢體感覺酸困或疼痛, 活動受影響為中度腫脹;患肢皮膚高度腫脹, 皮紋消失, 張力大, 有時可出現張力性水泡, 皮膚顏色改變, 疼痛明顯為重度腫脹。
1. 3 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抬高患肢、藥物消腫的方法治療, 實驗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中藥涂擦聯合冷敷的治療方法治療, 具體如下。
1. 3. 1 涂藥 ①涂藥前評估患者當前主要癥狀、臨床表現、既往史及藥物過敏史。②評估患者涂藥部位的皮膚情況, 皮膚有大水泡的部位不宜涂擦。③了解患者年齡、文化層次、目前心理狀態及對藥物氣味和疼痛的耐受程度。④向患者解釋操作的目的, 取得患者的配合。⑤清潔皮膚, 將活血通絡擦劑(活血通絡搽劑成分:醋乳香、醋沒藥、紅花、當歸、制馬錢子等。功能主治:活血化瘀, 祛風通絡, 消腫止痛, 用于各種損傷所致的關節、肌肉疼痛、腫脹屈伸不利, 慢性腰腿痛。)均勻噴灑于患處然后用棉簽將藥物涂抹均勻。面積較大時, 可用鑷子夾棉球蘸藥物涂抹, 蘸藥濕度適宜, 涂藥厚薄均勻并用紗布覆蓋, 每次涂藥前將前次的殘留藥液擦除干凈。⑥為患肢進行中藥涂擦, 2次/d, 觀察并記錄患肢腫脹消除的情況。⑦注意嬰幼兒顏面部及皮膚病變處如過敏、皮膚破損等禁忌中藥涂擦[8]。
1. 3. 2 冷敷早期合理的冷敷是臨床上治療骨傷腫脹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過局部冷敷可以有效減少和減緩組織胺的釋放, 降低對疼痛的敏感性, 此外還可以減緩局部微循環, 控制局部組織的滲出和腫脹[2]。①評估患者患肢腫脹的程度, 做好解釋取得患者配合。②根據患肢部位選擇冷敷袋的數量, 肢體腫脹面積較大者可用2~3個冷敷袋。③最佳冷敷時間在骨傷早期72 h內, 使用冷敷袋20~30 min, ≤30 min, 因為時間過短達不到冷敷的效果, 過長反而增加對患者的傷害。④冷敷頻次為2次/d, 通過中藥涂擦聯合冷敷進一步達到消腫止痛的目的。
1. 4 療效評定標準[9, 10] 腫脹程度明顯減輕, 出現皮紋, 患肢有彈性感, 疼痛明顯減輕為顯效;腫脹程度減輕, 皮紋不明顯, 患肢無緊繃感, 疼痛減輕為有效;腫脹程度無明顯變化, 患肢仍有緊繃感為無效。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
2 結果
輕度腫脹:實驗組患者顯效4例, 有效1例, 無效1例;對照組患者顯效0例, 有效5例, 無效3例。中度腫脹:實驗組患者顯效15例, 有效5例, 無效0例;對照組患者顯效8例, 有效10例, 無效6例。重度腫脹:實驗組患者顯效7例, 有效7例, 無效0例;對照組患者顯效1例, 有效4例, 無效3例。實驗組患者治療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中醫認為四肢骨折術后筋脈受損, 筋脈失養氣血運行受阻, 損傷日久, 水腫不消, 經脈受阻, 氣滯血瘀, 營衛不合發為腫脹, 故臨床應以活血化瘀, 利水消腫, 運氣活血為原則, 中藥涂擦是一種中醫外治療法, 通過皮膚吸收而發揮藥物作用, 達到減輕患肢腫脹的治療效果, 皮膚外用藥物無胃腸道反應, 增加了安全性, 避免了口服或注射治療的危險性, 對肝、腎功能的影響小, 副作用少, 給藥方便, 減輕患者因病患帶來的腫脹及疼痛等不適, 并且易于取材, 操作簡便[11-16]。聯合冷敷療法, 通過冷敷患肢降低患者的疼痛感, 減輕患者骨傷早期的組織腫脹, 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研究證實[3], 中藥涂擦聯合冷敷療法治療骨傷早期的腫脹, 通過局部皮膚用藥, 達到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祛風除濕、解毒止癢等治療效果, 從而達到治療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目的, 縮短手術日期, 減少早期并發癥的發生, 取得滿意效果。
綜上所述, 中藥涂擦聯合冷敷療法治療骨傷早期的腫脹, 操作簡單易行, 更好地發揮了中藥及冷敷對骨傷早期患肢的消腫止痛作用, 減輕患者的痛苦, 縮短等待手術的時間, 減少骨傷早期以及患者長期臥床的并發癥, 收到滿意效果, 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華穎, 王文政. 中藥涂擦在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治療中的療效觀察. 中國中醫急癥, 2012, 21(8):1339-1340.
[2] 鄧之平. 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中國醫藥導報, 2011, 8(32):109-110.
[3] 葉家旭. 中醫藥對骨折早期腫脹治療的研究進展. 中醫臨床研究, 2013(20):117-118.
[4] 黃智敏, 麗. 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現代臨床護理, 2010, 9(3):25-26.
[5] 何君華. 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中外醫學研究, 2014, 22(1):66-67.
[6] 陸文珍. 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吉林醫學, 2015(14):3153-3154.
[7] 何紅艷. 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延邊醫學, 2015(7):165-166.
[8] 劉玲. 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求醫問藥(學術版), 2012, 10(11):964.
[9] 姚俊旭. 中藥冷敷對四肢骨折早期腫脹疼痛的療效觀察. 臨床護理雜志, 2014(1):76-77.
[10] 鄧紅梅. 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心理醫生, 2016, 22(6):202-203.
[11] 方琴, 胡蝶燕. 中藥涂擦配合微波照射治療骨折術后腫脹的療效觀察. 醫學信息, 2014(26):231-232.
[12] 于俠. 護理干預對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分析. 醫學信息, 2015(44):194-195.
[13] 李群. 護理干預對50例四肢骨折術后肢體腫脹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4(12):101.
[14] 莫淑娟. 中藥冷敷對下肢骨折早期腫脹疼痛的療效觀察. 當代護士旬刊, 2015(10):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