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藥發展存在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我國醫藥物流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概念模糊,對醫藥物流的認識存在誤區。由于受傳統體制等影響,人們對醫藥物流存在一些誤區。典型的錯誤認識有以下幾種:(1)醫藥物流就是醫藥經營企業;(2)醫藥物流就是藥品配送;(3)設備和技術決定競爭能力;(4)物流業就是儲運業。不少業內人士的觀念仍停留在傳統物流階段,把現代物流簡單理解為運輸貨物,把配送中心理解為倉庫。
2.體制上的障礙。醫藥物流的發展還存在體制上的障礙。如醫藥市場行政分割、地方保護嚴重,與現代物流業是相排斥的。在市場分割狀態下,往往形成“大而全”、“小而全”的批發企業,其物流組織形式分散、低效、高耗,這樣勢必對醫藥企業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跨所有制的大型企業集團產生不利影響。
3.政策和標準不到位。對于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的審核制度仍不明確。政府對第三方物流企業沒有一個新的評估體系,而原有的GSP只是適合醫藥經營企業,對于第三方醫藥物流企業GSP的很多內容都不再適用。
沒有出臺統一的藥品編碼、企業編碼等醫藥行業編碼標準。各領域制訂自己的物流編碼,其結果是編碼只能在各自的系統內使用,相互之間不能兼容,不能實現信息共享,勢必會造成信息處理和流通效率低下。因此妨礙了系統物流管理的有效實施。物流標準的不統一成為制約我國醫藥物流向規范化、高效化并與國際接軌的一大障礙。
4.物流企業信息化技術水平落后。很多醫藥企業的管理軟件多停留在物料需求計劃和制造資源計劃階段,缺乏推行企業資源計劃(ERP)的意識,使企業的信息管理鏈只能圍繞企業內部進行,而對企業內外資源一體化的趨勢則難以適應。
5.投資過熱、過散,缺乏有效整合。醫藥物流企業在物流建設中均以單個企業為主體,呈現點多、規模大、投資大的狀況。設計規模要求往往是企業現有業務規模的3到5倍,動輒要求能夠支持上百億元的銷售。然而,由于國內醫藥行業供應鏈整合的環境還沒有形成,第三方醫藥物流也不成熟,各搞一塊、重復投資的結果就是各家都吃不飽、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6.第三方醫藥物流發育不成熟。第三方物流企業目前在中國的醫藥行業沒有形成規模和氣候,影響力很小,醫藥配送通常都是由醫藥批發企業完成的,沒有大規模的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能力的不足表現在:(1)配送網絡單一,沒有從第三方物流系統規劃配送網絡的角度設計。(2)信息化能力低下,許多企業還沒有能力利用信息化來提高效率。(3)醫藥物流企業采用的是倉庫、車輛和人員的堆積方式,當面對更大的商品吞吐,效率、速度、準確與成本等因素對發展造成影響。
藥品生產或經營企業自建醫藥物流體系并不具有規模優勢,同時由于供應鏈中多種企業復雜的競爭關系也不具有激勵其他藥品生產或經營企業的委托物流配送的積極性。而第三方物流,前提是既不生產也不經營藥品,所以一開始就能夠保證“清白之身”,有了公信度,才能發揮公用性,才能形成規模效益并發揮其專業性。
二、發展我國醫藥物流的對策
1.加強現代醫藥物流的基礎設施的建設。網絡化、信息化是現代醫藥物流的基礎。在發達國家,網絡建設已很完善,支撐物流的信息系統也非常廣泛,主要有:利用衛星的全球定位系統(GPS),電子數據交換系統(EDI),自動連續補貨系統(CRP),電子訂貨系統(EOS),銷售時點實時控制系統(POS),高速道路交通系統(ITS),尋車尋貨系統(KIT),資金快速支付系統(EFl),以及實現信息快速輸入的條形碼技術、管理信息系統以及射頻技術、企業資源計劃、供應鏈管理等物流技術和網上交易技術等信息應用系統。我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傳輸速度慢,使用費用高,直接阻礙了企業信息化的進程。政府在進一步推進信息網絡基礎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信息應用系統的建設。
2.建設與培育規范化、法制化的醫藥物流市場。政府需要制訂相應的行業標準及行業法規。政府應組織制定醫藥物流企業統一的規范標準。積極推進物流標準化工作。如藥品編碼的標準化,物流作業中使用的設備、包裝、運輸、裝卸工具、使用的托盤等的標準化等。引導醫藥物流業逐步走上規范化、科學化的發展軌道。
3.加強政策引導,建立縮短醫藥商品供應鏈等鼓勵醫藥物流發展的政策。出臺鼓勵醫藥產品從批發多級分銷向實行總、總經銷制形式發展的政策和藥品生產企業直接將藥品銷售給醫療機構和零售藥店以縮短供應鏈扶持醫藥物流發展的政策。鼓勵少數醫藥批發企業實力不斷強大,逐步成為區域內的行業龍頭,市場覆蓋率程度越來越高,產品服務形成區域化優勢,為減少中間環節,提高產品周轉頻次,促使藥品生產企業的市場策略逐漸從在將自身產品分銷若干批發企業的做法中逐步轉向尋找區域內實力物流企業作為產品的區域物流的方式來實現,并使這種方式逐步成為重點產品的主要流通渠道。
4.建立高標準準入制度,對過散的醫藥物流投資進行有效整合。鼓勵物流企業做大做強。根據國家實行的醫藥采購集中招投標的政策,其結果必然是醫藥采購電子商務化。國家在這方面政策導向應在進行藥品招標采購時,一并進行物流配送的招標,這樣可以促使醫藥物流企業更加注重物流運作能力上,而非硬件及規模上。另外,建立高標準的醫藥物流企業準入制度。對醫藥物流公司提出資質的要求,包括:(1)GSP認證,但應該比GSP認證的要求還高;(2)企業要求有相當的規模,并且有與醫藥采購招標電子商務平臺直接聯網的信息平臺;(3)要有優質的藥品倉庫和強大及時的配送能力。嚴格考核醫藥物流企業的資質,尤其是從其他行業轉變而來的醫藥第三方物流的運作資質,這是專業化的前提和保障。
5.做好醫藥物流規劃和審批。我國醫藥物流的現狀為地域分割,客戶獨立,信息不暢,品種不全,地域價格差大。據我國現有的體制條件和面臨的環境,實現醫藥物流市場結構由分散競爭到寡頭壟斷的轉換,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結構轉換中的重要作用。根據我國醫藥行業的實際情況,由一級物流中心和二級配送中心(包括下設的配送服務站)所構成的兩級物流網絡是比較理想的選擇。根據區域規劃的要求做好重點醫藥物流建設項目的審批。
6.鼓勵企業進行藥品配送,大力發展第三方物流。政府應將具有現代物流體系作為新開辦藥品批發企業的準入條件,而且從政策上向具有現代物流條件的藥品批發企業傾斜,允許其接受已持有藥品經營許可證的企業委托進行藥品的儲存、配送服務業務;將藥品物流配送向有實力并具有現代物流基礎設施及技術的非藥品經營企業開放。但非藥品經營企業在內部條件不滿足和不能有效規避外部威脅的情況下,一時還難以進入醫藥物流領域。
鼓勵藥品批發企業向專業化的物流企業發展,鼓勵藥品經營企業進行藥品配送。藥品實行配送是藥品交易雙方將藥品實物的流動進行外包,由第三方物流服務企業承擔藥品的運輸、倉儲和配送。社會物流服務企業依靠自身的專業優勢、規模優勢和信息優勢為藥品供需雙方提供及時、準確、快速的“門到門”、“門到庫”、“門到點”的送藥服務,并附加包裝加工等增值服務,為企業快速響應市場變化創造有利的條件。配送是物流專業化的重要形式,是物流業社會化發展的必然產物。
7.醫藥批發企業應積極轉型并加強信息化建設。我國醫藥流通領域的發展趨勢就是提高市場集中度、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流通效率、縮短藥品供應鏈以降低藥品價格。醫藥批發企業應充分認識到醫藥流通領域的發展格局和現代信息技術對醫藥流通領域的影響,積極向醫藥物流企業轉型,逐漸從單獨的藥品批發業務、藥品經營與醫藥物流兼營向專業化的第三方醫藥物流業務過渡。同時必須大力推進網絡技術、電子數據交換系統、訂單管理系統、運輸控制系統、條形碼和無線電設備的自動化運作設施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庫存管理、裝卸運輸、采購、訂貨、配送、訂單處理等的自動化水平。
參考文獻:
[1]楊國民:醫藥電子商務何時走上陽光大道.經濟日報, 2005~07~22
[2]徐應云:醫藥物流積弊與對策大起底.醫藥經濟報, 2006~10~18
[3]宋遠方 宋 華:醫藥物流與醫療供應鏈管理.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05:266
一、工作開展情況
(一)加強領導,健全組織。為做好我縣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工作,成立了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工作領導小組和項目指導專家組,明確了我縣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的牽頭單位和具體責任人,明確工作職責,將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工作納入我縣衛生工作年度目標管理考核的內容,引導和指導全縣各醫療機構作好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工作。
(二)加強培訓,提高服務質量。為規范全縣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服務項目的管理,在6月中旬聯合公共衛生科舉辦了全縣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培訓,本次培訓參訓人員有縣直公共衛生部門相關負責同志、鄉鎮衛生院負責公共衛生服務的工作人員以及全縣各村鄉村醫生,共培訓200余人次,培訓為期一個星期,會上邀請了縣人民醫院中醫科主任進行授課。通過對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服務管理工作的培訓,有效提升了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促進了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再生新臺階。
一、存在問題
1. 部分鄉鎮對65歲以上老年人和0-3歲兒童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工作重視不夠,登記表還存在個別缺漏項,檔案填寫不完整、不夠規范。
2. 個別鄉鎮衛生院基本公共衛生中醫藥健康管理服務負責人員更換頻繁,導致工作出現斷檔,跟不上工作要求。
關鍵詞:中藥飲片;質量管理;問題及對策
Study on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Quality 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Pieces
WANG Le-ra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angchun 130117,Jilin,China)
Abstract:Depth analysis of low-quality Chinese medicine Pieces Hospital of reasons,mainly from the low quality Chinese medicine Pieces,pharmacy staff technical weakness,the purchase is not strict checks Pieces,Pieces cooked not in place,the Treasury and low level storage management aspects.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against the existence of these problem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from the hospital pharmacy staff professional training,strict purchase quality,processing quality,improve drug storage management level,aimed at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hinese medicine Pieces Hospital of,strengthening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Pieces Hospital.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Pieces;Quality management;Problems and Solutions
1醫院中藥飲片質量管理存在問題
1.1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不過關目前我國中藥飲片在檢驗過程中所依據的標準主要是《中國藥典》2010年版,《衛生部進口藥材標準》(中藥材),《全國中藥炮制規范》1988年版等,但此類法律依據大都是針對原藥材而言,對中藥飲片的檢驗標準要求較低。這種法律法規的不健全,導致了中藥飲片質量較低,檢測部門的監管力度不健全,最終造成中藥飲片質量失控,以假充真,使假劣中藥飲片充斥市場,危害消費者。
1.2從業人員技術力量薄弱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不斷發展,中醫藥人才也不斷涌現,但是大多具有較高技能的中醫藥人才更加傾向于實力雄厚的大醫院謀求自身的發展,這就造成基層醫院的中醫藥人才嚴重缺乏,對中藥飲片的性能、品質、加工、儲存等缺乏全面的認識,從而影響到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導致中醫藥事業在基層醫院的發展步履維艱。
1.3醫院進貨質量把關不嚴格想要保證中藥飲片的質量,首要的前提就是杜絕不良藥品流入醫院,但是在競爭日益激烈的中醫藥市場,某些醫院為了謀取高額的經濟利潤,往往在醫院采購藥品的環節開通"綠色通道",與藥材供應商相互聯合,以一些假藥,劣藥,欺騙消費者。
1.4中藥飲片炮制不到位近年來,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使我國的中藥需求量不斷加大,質量要求也不斷提高,一些中藥飲片加工廠,為了謀求私利,在沒有配置相關設備的情況下,利用價格低廉、質量不過關的輔料,擅自對中藥進行炮制,造成中藥飲片的質量嚴重不過關。
1.5醫院貯藏條件不達標中藥在貯藏過程中如果管理不當、養護不善,就會出現變異現象,直接影響藥物的質量與療效。醫院對藥房重視力度不夠,中藥飲片倉儲設施條件不夠,藥品貯藏管理不完善是使中藥飲片質量出現問題的重要原因。
2對醫院中藥飲片質量管理存在問題的建議
2.1健立中藥飲片質量標準由于監管力度不夠,中藥飲片的質量無法得到保障,直接關系到服用者的生命健康。為有效解決中藥飲品的偽品、混淆品問題,有關部門應加強對中藥飲片的監督管理,建立中藥飲片的質量標準,提高專業執法人員的專業知識,嚴厲打擊中藥飲品制假售假現象,從藥材的源頭和流通抓起,控制中藥飲片質量。
2.2提高醫院藥學人員的業務水平醫院應加強對藥房工作人員的專業知識培訓及舉辦藥學知識講座,并定期進行考核測評;實行從業資格認證制度;組織醫院藥學人員定期參加學術交流活動,吸取先進經驗,提高職業素質;加大醫德教育力度,提高工作人員的責任意識,杜絕工作中的失職行為。
2.3醫院嚴把飲片入庫質量
2.3.1嚴把中藥飲片的購進渠道為保證中藥飲片的質量,首先要保證醫院購進中藥飲片的渠道正規。醫院購進中藥飲片應從源頭抓起,對生產中藥飲片的生產或經營企業進行細致全面的了解。堅持從持有經營資格合法性的制藥企業購進,并由專業人員對中藥飲片的產地、來源、品種等逐一驗收,做好購進、驗收記錄,質優藥品方可入庫。
2.3.2有計劃的采購中藥飲片我國疆域遼闊,由于自然條件的不同,各地藥材質量優劣不同。醫院采購人員進藥時應考慮品種優良、臨床療效突出的藥品。同時,根據醫院用藥情況、藥房庫存情況、藥品有效期限以及外界影響因素來控制飲片入庫數量。既要做到保證滿足用藥需求,又能做到管理妥當藥房不積壓藥品。
【關鍵詞】 帕金森病 中成藥 中藥研究與開發
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又稱震顫麻痹(paralysis agitans),是一種老年常見的慢性進展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有資料顯示,我國的帕金森病患者已經超過200萬[1]。目前的國內外治療現狀給中成藥的研制提供了良好的機遇,同時也面臨一定的挑戰。
1 治療現狀
1.1 現代醫學
1817年,parkinson首次描述帕金森病近190年來,無論是傳統的經典治療,還是新近的治療指南[2],均顯示帕金森病的治療沒有絕對的固定模式,目前尚缺乏特異性的治療方法,既應遵循一般原則,又應強調個體化特點。
迄今為止,以左旋多巴制劑為代表的藥物替代療法一直處于主導地位,被譽為治療帕金森病的“金標準”,具有起效快、減輕癥狀明顯等優點。但“替代療法”只能改善癥狀,不能控制疾病的進程,更不能徹底治愈,而且隨著左旋多巴制劑應用時間的延長和用量的加大,其治療作用越來越小、毒副作用反而越來越大[3-4],以致出現一系列難以克服的不良反應,其中樞性不良反應多為遠期的。目前,國外臨床上廣泛應用的多巴胺受體激動劑價格昂貴,因病情重或/和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等所采取的藥物合用的研究還不十分理想。同時,市場和需求顯示,抗帕金森病藥物的價格和增長率不斷攀升,目前市場的復合增長率已經達到了平均13%的速度,到2010年全球市場規模有望突破23億美元。左旋多巴仍是這一領域的基礎用藥,臨床治療藥物以左旋多巴復方制劑和多巴胺激動劑為主,且主要市場份額均由進口藥與合資藥把持,國產藥品的市場較少[5]。
外科立體定向蒼白球毀損術、丘腦毀損術,雖然近期療效較好,但風險較大,遠期療效大多不理想,因病例尚少,療效難以肯定。腦深部刺激術費用昂貴,尚難普及;組織移植術還處于實驗室階段,基因療法研究雖然提示了美好前景,但應用于臨床為期遙遠[6]。
2006年6月,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全森病學組了《帕金森病治療指南》,必將對規范我國的帕金森病西醫規范治療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2]。
1.2 中醫藥
傳統中醫對帕金森病的認識主要散見對“顫病”等疾病的論述中。近10年來中醫藥(包括針灸)治療帕金森病臨床應用研究顯示,辨證論治仍是其特色和精華,滋補肝腎法、熄風止顫法、益氣養血熄風法、活血化瘀通絡熄風法及滌痰法等為主要治法,并顯示出一定的療效和可能存在的前景[7]。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效果明確、良好,藥性平和,不良反應小,但中醫藥臨床試驗在方法學、療效評價等方面亟待提高[8],尤其缺乏具有自主知識產權、適宜長期服用的治療帕金森病中成藥制劑。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4年12月31日公布的2004年《國家基本藥物》(國食藥監安[2004]266號)制劑品種目錄中有“抗震顫麻痹”(二級類別)的化學藥品10種,沒有專用于抗震顫麻痹(二級類別)的中成藥[9],表明我國帕金森病中成藥研發的滯后現狀。
2 中成藥研制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2.1 機遇
由于帕金森病是一種進展性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的終身疾病,目前尚無控制其進程的有效藥物,而中醫藥的臨床實踐顯示出一定的療效及潛在的可能優勢。
《中醫藥事業發展“十一五”規劃》中指出:“充分發揮中醫藥防治重大疑難疾病的優勢,對這些疾病的中醫藥診療方案、療效評價體系進行研究、優化和推廣,研制安全、有效、可控的創新藥物,提升中醫藥自主創新能力和中藥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是實現促進中醫藥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更好地為人民健康服務的重點任務和項目。”帕金森病中醫藥研究已經被列入“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重大疑難疾病中醫防治研究”課題[10]。
而目前帕金森病的臨床治療特點是以藥物為主,用藥市場上揚加速,市場份額均由進口藥與合資藥把持,沒有專用于抗帕金森病的中成藥,這是我國諸多疾病領域的用藥現狀和困惑。因此,應針對帕金森病的臨床特點,通過規范研制確有療效、不良反應小的中成藥制劑。按目前我國有200萬帕金森病患者計算,如30%~50%的患者需要或尋求中醫藥(包括中成藥)治療,那么,至少有60~100萬患者的中醫藥長期治療市場需求。
2.2 挑戰
2.2.1 抗帕金森病中成藥的治療目標問題
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有一定的療效和潛在市場前景,其辨證論治的特點既是優勢,也是如何評價其療效的難點所在。如控制其核心癥狀(震顫、僵直等),還是改善其它的臨床癥狀或/和體征?或者是針對其長期用藥的并發癥問題對抗其藥物不良反應?或是通過中西醫結合加強抗帕金森病治療(增效)?或單純提高其生活質量?
2.2.2 開發何種劑型的抗帕金森病中成藥
中醫藥有其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辨證論治方法,不同的中成藥制劑其可能產生的作用效果可能完全不一致,鑒于帕金森病本身發生的特點以及需要終身治療的現狀,在進行臨床(新藥開發)研究時,應考慮何種劑型(最)有可能產生治療作用,并且易被患者(長期)接受。是(單味藥或復方)提取物還是復方制劑?是通過臨床經驗從古方直接開發?還是從抗帕金森病藥物作用機制的中藥基礎研究入手?
2.2.3 如何施行高質量的抗帕金森病中成藥研發
隨著我國加入wto,醫藥產業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中成藥的開發是發展中醫藥產業的重要方向,是我國鞏固和爭奪醫藥市場的必然選擇,而中成藥的研究現狀也存在如產業集中度低、低水平重復嚴重、研發能力較弱等問題,尤其是中成藥普遍技術含量低、缺乏相關的質量標準、質檢手段落后等因素,嚴重影響高質量的中成藥研制。
除了產品本身的質量控制外,其臨床試驗的設計及質量控制同樣直接影響到療效的評價。本院曾對1979-2000年帕金森病中醫藥“對照試驗”文獻(15篇)進行評價,顯示2/3(10篇)的文獻對隨機情況未作任何描述,1/3(5篇)的文獻提及為隨機研究,但其隨機化分配亦存在問題;沒有文獻述及退出與失訪病例情況,未見文獻給出病例篩選記錄,樣本同質性、結局指標選擇、結論推導等重要環節亦存在著一些問題,影響了隨機對照試驗的質量及其可信度[8]。
3 結語
通過上述分析,筆者認為,面臨挑戰,抓住機遇,發揮優勢,通過國家層面,以產學研聯合來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提高產業的技術創新能力,以更加安全有效的產品質量為根本,配合產業政策、市場策略,立足帕金森病臨床實際,尋找中成藥治療的目標和突破口,研究、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帕金森病中成藥,不斷提高中醫藥在帕金森病治療領域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吳 江.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45-246.
[2]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運動障礙及帕金森病學組.帕金森病治療指南[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6,39(6):409-412.
[3] gjerstad md, alves g, wentzel-larsen t, et al. 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rkinson disease:is it the drugs or the disease[j]. neurology,2006,67:853-858.
[4] matsui h,nishinaka k,oda m,et al.excessive daytime sleepiness in parkinson disease:a spect study[j].sleep,2006,29:917-920.
[5] 帕金森病用藥市場上揚加速[eb/ol]./html/
dirdu/2006/08/04/13/15/30.htm.2006-09-21.
[6] diamond a, jankovic j. treatment of advanced parkinson's disease[j]. expert rev neurother,2006,6:1181-1197
[7] 鮑曉東.試論中醫藥治療帕金森病的綜合優勢[j].中醫雜志,2006, 47(8):619-620.
[8] 楊志敏,湯湘江,老膺榮.帕金森病中醫藥治療性文獻的系統評價[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5,25(7):612-615.
[9]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國家基本藥物(2004)[eb/ol].app1.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 中醫藥 服務能力
中圖分類號:R19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02-0020-05
Analysis of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communit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Shanghai
ZHAO Xinping, LI Wenhua, HUANG Bin, CHU Jue
(1. Department of Health Statistics and Social Medicine of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2, China;
2. Beizh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Zhabei District, Shanghai 20007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learn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in Shanghai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TCM services in the community. Methods: By adopting the combination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ways, the community TCM service capabilities were analyzed through collecting the qualitative data from 8 national TCM characteristic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demonstrative districts, 33 TCM demonstrativ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and 160 TCM community services demonstrative stations in Shanghai, and the qualitative interviews were held in the fiv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extracted. Results: Before and afte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n Shanghai, the number of services and home beds, service contents and forms were all improved. Conclusion: The service capac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community health centers is general better. But there is a gap compared with the country’s capacity requirements.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capability
長期以來中醫藥在社區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隨著人們經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對于健康水平有了更高的追求,對于中醫藥的需求亦日益擴大。由于中醫診療技術簡便、方法靈活,中醫資源豐富,成本相對低廉,適合進行社區醫療活動。將中醫藥的適宜技術融入社區衛生服務,符合低收入、高效益、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加強基層社區中醫服務能力的提升,對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探索建立群眾支付得起、政府承受得了、財政可持續的中西醫相互補充的中國特色醫藥衛生體制,提高人民群眾健康水平,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分析上海市社區中醫服務的現有資料和定性訪談,了解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達標建設點提供中醫藥服務的能力,以及存在的問題,為加快和加強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能力提供建議。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方法
1.1.1 定量資料搜集
常規資料搜集:搜集1997-2012年的相關國家和上海市相關社區和中醫藥管理政策文件,以及上海市相關衛生統計資料。
專項調查資料:收集2009-2012年參加上海市社區中醫藥服務達標建設的16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標點相關的中醫藥衛生服務資料。
1.1.2 定性調查
通過目的抽樣,選取中心城區和郊區的相關人員進行定性訪談,對5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主任,藥房負責人和中醫科醫生開展半結構式定性訪談。其中3家來自中心城區(分別由A、B、C表示),2家來自郊區(分別由D、E表示)。共計訪問1位區衛生局中醫藥負責人,4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負責人,4位藥房負責人,7位醫生和6位患者。
1.2 研究內容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狀況及中醫藥衛生資源服務提供狀況:中醫藥“六位一體”服務內容、服務形式、服務數量(包括中醫預防與養生保健、中醫醫療、中醫康復、中醫健康教育、中醫計劃生育指導)等;中醫適宜技術;中醫“治未病”;中醫健康檔案等;相關人員對社區中醫藥服務現狀及工作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1.3 資料分析
定量資料:采用Excel 2007進行錄入,用SPSS 18.0進行統計描述和單因素、多因素統計分析。定性資料:輸入Word文檔,采用分層分析,以引語、圖表等方式進行描述和分析。
2 結果
2.1 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基本情況
16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面積平均為22.79 km2,中心城區為3.79 km2,郊區縣為33.02 km2;服務人口平均為10.59萬,中心城區為10.05萬,郊區縣為10.88萬;轄區內≥60歲人口平均為2.10萬,占平均人口數的19.83%,其中中心城區為2.06萬人(20.50%),郊區縣為1.55萬人(14.25%)。
2.2 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能力
2.2.1 中醫藥服務提供和利用情況
160家達標建設單位達標前門診總服務量達8 502 687人次,其中中醫診療服務量為1 272 542人次,占14.97%;達標后門診總服務量達11 014 154人次,中醫診療服務量為1 929 003人次,占17.51%(表1)。
2.2.2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病床情況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都開展了中醫、中西醫結合家庭病床工作。達標前家庭病床建床總數27 573張,其中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建床14 805張,占家庭病床建床總數的53.69%,達標后家庭病床建床總數減少為23 317張,其中中醫及中西醫結合建床14 855張,占63.71%,上升了10.02%,但是床位的絕對數中心城區有所減少,以郊區床位的增加為主(表2)。
根據定性訪談的結果,得知在不同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管理家床的醫師并不相同。例如E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由專人負責,而B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由門診醫生兼任。
2.2.3 開展中醫適宜技術服務項目
100.00%的達標建設單位開展了專科專病和6種以上的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項目。根據資料,達標后中醫藥適宜技術治療總計502 437人次,其中中心城區總計219 619人次,郊區縣總計282 818人次。前6位分別是針灸、敷貼、火罐、推拿、穴位注射、熏洗(表3)。
2.2.4 中醫藥上門服務及慢性病防治一體化菜單式服務情況
100.00%的達標建設單位開展6項上門服務,63.93%的達標建設單位開展8項中醫藥上門服務;98.75%的達標建設單位開展高血壓中醫藥防治一體化服務,85.50%的達標建設單位開展糖尿病中醫藥防治一體化服務(表4)。
2.2.5 中醫藥提供服務內容、能力和方式情況
160家中醫藥達標建設單位均開展了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相對而言,中醫的計劃生育工作、中醫預防和中醫康復開設的較低(表5)。
160家單位達標后開展的康復服務達310 457人次,其中院內康復服務占總人次的81.33%,社區衛生服務站康復服務占總人次的15.77%(表6),居家康復僅極少數。
2.3 中醫藥健康檔案和健康教育情況
160家單位100.00%建立了居民健康檔案,在健康檔案中增加了中醫藥的內容。100.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重視健康教育工作,開展了多種各具特色的中醫健康宣傳教育活動,最廣泛的是設立健康教育宣傳欄、免費發放宣傳品、健康講座、健康咨詢、播放錄像和口頭教育與咨詢,深受社區居民歡迎。根據定性訪談,各居委都能主動聯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展健康教育活動,而中心開展的學打太極、做頸椎操、中醫營養與養生講座等,也因形式多樣而深受歡迎。但是中醫的健康檔案,大部分仍為紙質檔案,如未及時輸入電腦和更新,極有可能成為死檔(表7)。
3 討論
中醫藥是我國獨具特色的衛生資源,其臨床療效確切、預防保健作用獨特、治療方式靈活多樣、費用較為低廉,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受廣大城鄉居民的歡迎。加強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建設,充分發揮中醫藥在基層衛生工作中的優勢和作用,對控制醫藥費用過快增長,減輕國家和群眾負擔,促進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順利實施均有積極作用。
目前,我國的基層服務機構中75.6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66.50%的鄉鎮衛生院、51.60%的社區衛生服務站、57.50%的村衛生室都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群眾看中醫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得到了初步改善。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實施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見》中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間將中醫藥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開展各種形式和內容的中醫服務,推廣適宜技術,必須要讓看中醫更方便、更有效、更便宜,通過中醫預防保健不生病、少生病、延緩生病。通過本次調查旨在分析上海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中醫服務能力上的問題和不足。
3.1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服務內容較為單一
通過調查發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服務提供和利用的數量明顯提升,但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仍然以醫療為主,未來應該更多體現預防保健,康復的功能。中心可以嘗試信息化建設,例如C社區將舌苔成像記錄在病史檔案中,可成為以后治療的依據。要不斷更新健康檔案的內容,將“死檔”變“活檔”,真正做到及時跟蹤,及時干預。
3.2 缺乏相應的質量控制和監督機制
近年來中醫藥適宜技術項目逐漸增多,作為醫療項目需要一套嚴格的標準加以規范。中醫受歡迎的原因歸結于療效,很多患者因為口碑效應前來就診,但社區普遍存在中醫技術缺乏嚴格的質量控制標準。建立和完善中醫適宜技術的操作規范和質控標準,對提高中醫適宜技術的推廣效果,減少不良反應具有重要意義。
3.3 中醫開展服務的可持續性問題
社區中醫康復是指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通過針灸、推拿、中藥等中醫藥康復手段,組織康復對象及其家屬和社區共同參加,幫助病、傷、殘者逐步改善軀體、心理、精神和社會的功能,改善或恢復其獨立生活、學習和工作的能力,以期更好地適應環境,提高生活質量。根據訪談,某些達標單位剛開始有殘疾人康復項目,但開展兩年后參與康復的人數越來越少。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覺得不方便,也有因為療效甚微。所以在確定中醫康復項目時,最好先進行調研,選擇優勢病種和最佳康復措施,尤其在家庭也能進行自我康復訓練的項目,探索適合社區的最佳康復治療途徑。
3.4 與國家制定的目標存在一定差距
在2012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的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啟動工作視頻會議上提出:到2015年,力爭在95.0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中醫藥服務,70.00%以上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提供中醫藥服務。而上海的站點的中醫服務比例普遍較低,還有一定的差距。
為了提升上海社區中醫藥服務的能力,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應加強中醫藥設備配置、中醫藥人員配備和培訓、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服務內容的拓展以及中醫重點(特色)專科建設和信息化建設,讓上海社區的中醫藥服務上一個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 王海東. 新形勢下中醫藥產業國際化之研究[D]. 南京: 南京中醫藥大學, 2009: 1-3
[2] 黃燕, 王倩, 李昌琪. 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 2010, 10(14): 2795-2800.
[3] 顧競春. 上海市中醫藥服務社區示范點建設單位機構資源現狀調查與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06, 9(19): 1589-1591.
[4] 陸超娣, 施永興, 嚴非. 上海市中心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藥服務現狀調查-附中心城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日門診分析[J]. 中國全科醫學, 2006, 9(21): 1786-1788.
[5] 施永興, 季偉蘋, 王光榮, 等. 社區中醫藥服務工作指南2009年版(試行)編寫過程的研究[J]. 中醫藥管理雜志, 2009, 17(9): 804-807, 810.
[6] 王崢, 鞠丹丹, 施永興, 等. 上海市224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中醫科現狀調查分析[J]. 上海預防醫學雜志, 2007, 19(12): 608-610.
[7] 施永興, 孫行軍, 季曉穎, 等. 上海市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現狀調查-上海市中醫藥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與利用研究總報告[J]. 中國全科醫學, 2006, 9(17): 1442-1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