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消費者的概念和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 Through an analysis of the implication and characteritics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design of conceptual marketing in real estate market , with an example of Pan Shiyi’s SOHO.
在20 世紀90 年代末,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取得了大發展。房地產企業超過萬家,年產值達到500 億元。每年在開發項目和擬開發項目超過2 000 多個。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廣大的購房者面對眾多的樓盤以及大版面的廣告,不知該選購何處樓盤;開發商面對有限的目標客戶,對采用何種銷售手段和營銷方式來解決最終的銷售問題感到困難重重。概念營銷為開發商架起了一座通向消費者的橋梁。本文通過闡述概念營銷的內涵和特征,并結合潘石屹“SOHO”之例,說明在房地產市場中概念營銷的構思和設計
一、概念營銷的內涵與特征分析
概念營銷是基于全員營銷的一種營銷觀念和戰略性策略,是一種整合營銷策略,它是對市場需求科學預測的基礎上賦予企業或產品以豐富的開拓性內涵,以喚起消費者對新的消費方式的向往,對企業的認同和對新產品的期待,同時樹立企業全員創新的目標和動力。
概念營銷著眼于消費者的需求,在產品的設計、創新以及營銷過程中始終圍繞消費者。它著眼于消費者的理性認識與情感因素的結合,通過引導消費者的消費新觀念或依據其基本的傳統思想,創造新產品并進行產品宣傳和銷售。因此,概念營銷是正確地對市場進行細分、開發、把握的成果,也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必然結果。
潘石屹推出的概念營銷“SOHO”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潘石屹發現: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以及網絡的發展,家、辦公室不再是傳統的家、辦公室,它們的功能、界限日益模糊。由于信息文明的發展,人們對房地產產生了個性化的需求:他們希望在互聯網上暢游,了解世界開拓思維;有的喜歡下班后“泡吧”,與朋友同事聊天交流感情;有的喜歡家庭生活,與家人、孩子在花園中散步。正是看到了這種新式需求,潘石屹推出了通過信息技術將居住與辦公聯系起來的個性化房產品,運用概念營銷“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 將房產品極為成功地開發出來,并掀起了“SOHO”營銷狂潮,樹立了概念營銷在房地產業中的典范。概念營銷不單是指項目所采用的先進技術或小區的寧靜、優美環境,而是項目各部分的有機綜合體。概念營銷是對產品的內涵和外延的挖掘,通過智慧的綜合,實現整合營銷,達到營銷目的。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概念營銷也是一種知識營銷,實質是通過產品的市場定位來體現產品的核心價值。另外,概念營銷還強有力地促進產品的創新、營銷的創新以及企業機制的創新。
概念營銷區別于一般營銷,它立足于消費者需求,通過抓住產品的本質特征,找準產品的核心價值,最后明確而有效地將概念集中,在消費者心目中生根。概念營銷區別于一般營銷。它強調產品概念營銷的下列特征:
(一) 正向性
由于房地產項目的開發是為消費者而進行的,所以項目的開發與建設必須貼近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滿足消費者的欲望,給消費者帶來的是安全、溫馨。它不僅強調房產品的知名度,而且要求有良好的消費者信任度和美譽度。
(二) 創新性
概念營銷不是陳詞濫調,是一種嶄新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著重倡導一種別樣的家居式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時尚潮流。如“綠色營銷”在環境保護運動中產生,體現了21 世紀的經營理念。房地產開發商,在樹立環保意識的時候,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境地,積極應用環保型材料,改善小區的環境,建設生意盎然、綠樹榮榮的景象。因此,概念營銷是對傳統營銷的創新。
(三) 周期性
概念營銷中所倡導的“概念”并不是長盛不衰的,它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因此,隨著時代的變遷,也就意味著它的生命的終結。潘石屹所塑造的“SOHO”體現了一個信息文明時代。當SOHO 走向大眾化的時候,概念營銷降低了它的價值,并最終完全消失。
(四) 延展性
概念營銷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一個好的概念營銷是隨著一個開發項目的完成而宣告它的使命的終結。概念營銷的延展性使它可以突破時間、空間上的限制。萬科倡導的“萬科四季花園”在廣州等地取得的成功就是一個例證。
二、在房地產市場中進行概念營銷的設計
(一) 建立概念營銷信息系統
概念營銷信息系統是指能夠為決策者及時準確地收集、處理,分析評估并分送傳達的人員和程序。企業收集消費者的消費信息和住房需求信息。概念營銷信息是指在一定時間條件與概念營銷有關的各種信息、情報資料和數據的統稱。它包括了技術信息、消費信息和文化信息等。信息意味著市場。通過信息的收集,了解和掌握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費新觀念。
(二) 制定概念營銷的產品戰略
房地產企業在市場調研信息的基礎上,對消費者市場進行細分,并進行市場定位。在產品設計上推行創新,即加強產品第四層次(第四層次為產品增加的利益和服務) 的構思和設計。傳統產品的設計僅考慮產品的基本功能,如功能、質量、壽命、成本,很少考慮產品能為消費者增加的利益和服務。概念營銷設計是一種創造新居家生活方式、是提供額外的利益和服務的設計。它將價值工程理論應用于產品、工藝的開發之中;并且,將目標市場中消費者的心理需求與項目核心價值對比,有效評價設計對產品的實現程度。
(三) 概念營銷宣傳活動
房地產企業圍繞概念產品的核心價值展開宣傳活動:如展銷,通過銷售人員直接向消費者宣傳產品特點,宣傳產品的增加的價值性和服務性;作廣告時,應強調本企業產品的新消費特征,宣傳企業的創新形象,將概念營銷信息傳遞給廣大的消費者,刺激消費者需求;加強公關力度,企業應通過良好的公共關系顯示自己的努力與實力,在公眾中樹立良好形象。
三、結論
由上可知,概念營銷在房地產市場有其重要意義。目前我國的房地產市場還不是很成熟,因此必須通過各種營銷手段,特別是新穎的營銷思維模式,促進房地產業的發展。概念營銷有機地結合了消費者的需求,并推進了房產品的創新設計,對促進房地產市場成熟有一定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田新. 論概念營銷在企業中的運用〔J 〕. 商業研究,2001 , (4) :156 - 158.
〔2〕 夏春陽. 概念營銷拼的就是智慧〔J 〕. 中外管理,2000 , (10) :46 - 48.
〔3〕 高重恒. 房地產營銷反思〔J 〕. 銷售與市場. 2001 ,(7) :72 - 73.
〔4〕 喻穎正,章偉杰,林旭東. 現代房地產營銷實錄〔M〕. 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老齡消費;新特征;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7685(2013)04-0043-04
目前,我國老齡化進程加速推進。預計到2020年,全國老年人將達到2.43億,約占總人口的17%。這將形成一個龐大的老齡消費群體,老齡產業潛力巨大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同時,隨著社會與經濟的發展,老齡消費需求也開始向個性化、多元化方向轉變,更加專注產品的質量、附加值、個性等品牌特有要素,并逐漸形成了成熟的品牌意識和品牌消費習慣。這些都與我們所認為的我國老年人保守、刻板的消費形象相去甚遠。因此,有必要重新審視這一特殊群體的消費行為新特征。從主觀因素出發,目前學界對于消費特征的最新研究主要集中于三個方面:一是對消費者自我認知與產品形象認知一致性傾向的形成與概念的闡述。二是探討消費者消費心理特點與品牌購買之間的關系。三是消費者消費心理對消費行為的影響。但是,這些都是根據年輕消費群體展開的研究,而對老齡消費特征進行的本土化定量研究尚不多見。從客觀因素看,目前關于老齡消費行為的研究,多數認同我國老齡消費行為更加理性與保守,其購物決策具有明顯的功能傾向。但真正將老齡消費者內在情感訴求與外在產品功能期望對其消費行為的影響進行對比研究的還比較少。目前,相對于我國人口老齡化快速推進,我國老齡消費產業發展嚴重滯后,品牌化程度較低,老齡消費市場已經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消費需要。本文引入消費行為學部分概念,基于調查問卷及實證研究,總結現階段我國老齡消費的新特征,從而為引導我國老齡消費市場及老年產業的發展提供理論支持。
一、老齡消費理論研究基礎及相關綜述
(一)自我概念一致性研究
自我概念是指個體把自己看做一個對象時,所產生的整體看法和感覺,即一個人通過本人的反省和他人的反饋,逐漸增強對自己本身的了解。賈馬爾認為,消費行為往往受到產品形象或產品象征意義的影響,消費者更偏好產品形象與消費者自我概念相一致的產品。埃斯卡拉和貝特曼認為,自我——品牌契合性反映了消費者對特定品牌與其自我概念的符合程度的評價,而自我概念一致性則是指消費者對通過購買決策來追求品牌所代表的象征性意義與自我概念相契合的程度。在自我概念一致性維度的劃分上,目前得到較多學者認可的是多利斯提出的二維度學說,即自我概念包含兩個維度——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而與此相對應的,自我一致性也分為真實自我一致性與理想自我一致性兩個維度。消費者通過消費來表達實際或理想的自我與品牌個性相一致,真實自我一致性反映消費者感知該品牌個性與真實自我相一致,理想自我一致性是指消費者認為該品牌個性與理想自我相一致。
(二)功能一致性研究
功能感知是指產品能否履行其職能,并能滿足與產品相關的功能需求。瑟治將功能一致性引入自我一致性研究領域,并將其定義為消費者認為產品所具有的性能和他所期望的產品性能間的一致性。消費者對產品的性能特點往往會有一定的期望和要求,如質量、價格、使用方便、售后服務等,在每個方面都有一定的可接受范圍。如果消費者認為該產品特性符合自己的要求,他就會對這一產品感到滿意。產品功能和消費者的理想水平越相近,消費者的滿意度就越大。消費者對所評價的產品功能感到越滿意,這個產品與消費者的期望就越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越高,消費者購買的可能性就越大。
(三)品牌關系質量研究
品牌關系概念的正式提出始于布萊克斯通的研究成果。布萊克斯通認為,品牌關系是由一連串消費者接觸品牌的經歷發展而來的。消費者會賦予無生命的品牌一些人格特性,如活潑、穩重等,同時選擇性地賦予某些情感、思想等方面的人性特質。消費者從企業營銷活動中構建的品牌個性與其本身個性互動后,就會形成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而信任與親密度有關,親密度是衡量品牌與顧客關聯程度的指標。這為品牌關系質量的測量指明了方向。也有學者強調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關系不一定是顯性的,還可能是潛在的,而這種情況多存在于服務企業,即顧客與服務企業間存在著潛在交換。富尼耶借鑒人際關系研究中關系質量的理論,在品牌關系研究領域首次引入了品牌關系質量模型,以此衡量品牌關系的強度、穩定性和持續性。
(四)顧客重復購買行為研究
國內外學者幾乎一致認同重復購買行為的發生是顧客行為忠誠的表現。在此基礎上,很多國外學者從轉移障礙、顧客價值及顧客滿意等方面分析了影響顧客行為忠誠的因素。國內學者馬力行、蔣馥通過定量研究,對重復購買行為、交叉購買行為等對企業的積極影響進行了深入研究,認為重復購買行為會給企業和客戶都帶來巨大收益。吳國華和潘德惠通過實證研究,得出顧客購買決策、前后兩次購買間隔時間、顧客重購行為和顧客逃逸等因素對顧客購買行為影響較大,并將這些因素綜合考慮,提出預測日用消費品重購概率的研究方法。
二、我國老齡消費特征的實證研究
本次研究選取北京、沈陽、長春等幾大城市老齡人口為樣本對象。考慮到老年人居住、活動場所的特殊性與局限性,本研究主要在公園、住宅小區、老干部活動中心等老年人相對集中的地方進行問卷調查。本次調查選取樣本310份,共收回有效問卷268份,有效回收率達到86.45%。樣本特征表現為;女性占比43.4%,男性占比56.6%;從年齡分布看,55-65歲之間的人數最多,占樣本總數的46.2%;從婚姻狀況看,老伴尚在的已婚者占總人數的89.1%,喪偶、離異和未婚者占10.9%;從工作情況看,在職人員與離退休人員占比分別為41.6%和48.8%,無業人員占9.6%;在收入水平方面,收入在1000-2000元的老年人居多,占總樣本量的35.2%。本文采用信度(Cronbach’s α)值來檢驗量表的可靠性,采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分析,并運用AMOS7.0軟件對研究提出的模型及假設進行檢驗。研究結果顯示,理想自我一致性、現實自我一致性和功能一致性對老齡消費的重購行為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其中功能一致性的影響最大,現實自我一致性次之,理想自我一致性影響最小。品牌關系質量對老齡消費重購行為也有顯著的正向影響。研究結果證實,自我一致性的兩個維度及功能一致性對老齡消費品牌關系質量具有直接的正向影響。通過路徑系數的比較發現,功能一致性對老齡消費品牌關系質量的影響明顯低于現實自我一致性。在加入品牌關系質量后,自我一致性和功能一致性對老齡消費重購行為的直接作用明顯下降,但仍然顯著。這說明品牌關系質量在自我一致性、功能一致性與老齡消費重購行為的正相關關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
三、我國老齡消費行為的新特征
(一)老齡消費需求層次逐步提高,自我性消費補償心理強化
實證研究表明,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時代的進步,我國老齡消費不再滿足于“吃飽穿暖”的傳統消費需求,而是表現為品牌意識的日益增強。同時,老齡消費甚至不再滿足于消費本身,而是更多地希望通過消費實現社會交流和自我表達、自我實現的目的。如,重拍婚紗照、老年旅行團等補償性消費,就是老齡消費者試圖補償以前因為家庭經濟條件受限或傳統觀念束縛而未能實現的消費需求和愿望。
(二)老齡消費心理趨向成熟,“物有所值”是其消費的重要特征
我國老齡消費一般屬于理智型和習慣型消費,比較偏愛以前經常購買的商品。在幾十年的消費實踐中,我國老年人形成了比較穩定的消費方式。他們在消費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著自己的習慣,對哪些商品能夠滿足自己的需要也有較深刻的理解。所以,老齡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一旦形成,他們就會由于這種消費慣性而一直保持對該品牌產品的強烈消費愿望。與年輕人相比,由于老年人心理及生理的原因,他們對于價格適當、使用方便、質量好等產品功能性因素更為看重。在產品性能方面,老齡消費者往往要求商品便于購買和使用,而且比年輕人更注重商品是否有好的功能和效用。總之,“物有所值”是老齡消費的重要特征。
(三)老齡消費的消費心理和購買行為存在階段性更迭特征
就目前來看,我國老齡消費者主要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前。他們從出生開始受到以“聽老人言”為準則的教育,深受中國幾千年尊老文化認知的影響,使其即使到了晚年時生理功能減退,仍然具有很強的責任意識和更高的自我認同感。因此,這些老齡消費者的消費行為一般以“生活條件允許”和“為子女著想”為前提。而上世紀50年代后出生的未來老齡消費者,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他們到了晚年將保有比上代人更多的固定資產,受到生活條件的約束較小,有著更加開放的思想,因而將會有更加豐富多樣的個性化消費需求。由此可見,受到不同階段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理念的影響,我國老齡消費呈現消費心理和購買行為的階段性更迭特征。
四、促進我國老齡消費發展的對策
(一)以老年人情感需求為導向,積極引導老齡消費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相比功能一致性,我國老齡消費的現實自我概念對消費的影響更大,理想自我概念與品牌個性的契合度也顯著影響著老齡消費的品牌消費及其購后行為。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老齡消費需求開始追求產品的質量、附加值、個性等品牌特有要素,通過消費達到自我滿足與實現的目的。因此,企業應在產品研發、流通、銷售環節充分考慮老齡消費的需求變化。應當按照老齡消費需求進行市場細分,打造更加富有人文關懷的老齡品牌,即無論在產品設計上還是服務管理上都應該照顧到老年人所特有的情感需求。
(二)以“物有所值”作為產品及服務的標準,推動老齡消費規模的擴張
研究結果表明,產品功能是否與消費者期望相一致是影響老年人重復購買行為的重要因素。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現代老年人的消費習慣和消費意識與以前相比發生了很大變化。現代老年人的消費心態更加年輕化、時尚化、實用化,因此,企業應該根據現代老年人的消費特點,適時調整產品結構,以“物有所值”作為產品及服務的標準,注重產品和服務的實用性與新穎性。由于對老年人需求了解最為深刻的莫過于老年人自己,所以針對老年人的產品和服務設計,可以更多地讓老年人參與其中。一方面,可以增加老年人重新就業的機會,實現其自身價值;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提供適合老齡消費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提升老齡消費者滿意度。
一、概念營銷的社會背景和理論基礎
社會背景: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理需求日趨滿足,這時心理需求顯得特別突出。當今的消費者對產品的訴求已不僅僅停留在一般的功能上,更多地出現于觀念上的動機,需要向消費者陳述某種理由,實現感情溝通,在消費者心中確立明確的概念,使消費者獲得心理上的滿足。
理論基礎:消費心理的可影響性是概念營銷最重要的理論前提。概念營銷以消費觀念的可引導性和消費心理的可影響性作為理論基石,以此來引導消費觀念進而創造需求;概念營銷的另一個理論基礎就是信息的不對稱性。由于專業化分工的深化,人們專注的領域越來越狹小,這就產生了信息的不對稱。因此就需要企業抓住消費者的潛在需求,創造概念,來引導消費者。
二、概念營銷的作用
有利于縮短市場進入的時間,加大投資回報率。概念營銷從產品的新、奇、美、便利等特征宣傳入手,適應了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理,為消費者提供了新的選擇及時間上的決策余地,使消費者產生對新產品的心理期待。一旦新產品上市,潛在需求很快會轉化為現實的購買活動。
有利于塑造名牌。名牌產品是那些具有高知名度和高美譽度的產品,它是感性市場的主要購買對象。概念賦予了產品以感人的內涵,它不僅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要,同時還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要。概念在人們心中產生了生動的形象,使產品有了靈魂,產品活了起來。“金利來,男人的世界”,它就使顧客感到所購買的不僅僅是一條領帶,還是成熟男人的標志。
三、概念營銷的實施
1.概念的創造
(1)企業必須立足于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趨勢:營銷策劃的首要目標是贏得顧客,是通過贏得顧客而取得對競爭對手的相對優勢。這樣,了解和理解消費者,研究消費者需求特征的變化規律就成為營銷策劃的首要任務。今天的營銷必須考慮你所銷售的商品能不能在消費者心中確立明確的概念。當消費者接受了你所陳述的理由,在頭腦中確立起某種概念,也就產生了購買動機。可口可樂雄踞美國市場,后起的百事可樂能分割出屬于自己的一塊市場,就因為它向其所定位的消費者灌輸這樣的概念:“如果你老了,請喝可口可樂;如果你覺得自己還年輕,請喝百事可樂”。
(2)企業所提出的消費概念還要兼顧前瞻性與經濟性:前瞻性保證了消費概念的先進性和理念性的拔高,一方面使消費者產生一種心理期待,有利于消費者認可甚至接受;另一方面,可防止競爭對手的快速跟進,使企業的產品在市場上一枝獨秀。經濟性就是要考慮企業的成本和收益。因此在進行一項產品概念的實施過程中,它要考慮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系。如果一個概念非常好,但需要一筆很大的營銷費用,而它的市場范圍狹小,并且獲利的空間非常的小,這種概念是不可取的。
(3)分析市場環境和產品特點。現今的市場環境風云多變,要求企業要根據變化的環境來考慮市場需求變化的趨勢,從而創造出概念來適應變化了的需求趨勢。產品是概念的載體,即使概念對消費者來說非常具有吸引力,如果不和產品本身的功能相匹配,不會具有長久的生命力。比如“巨人腦黃金”強調其含有DHA,口號是“讓一億先聰明起來”,其“健腦、改善記憶功能”的宣傳著實讓中國消費者驚喜和迷信了一段時間,但沒過多久就在市場上消失了。
2.概念的傳播
現代營銷要求產品有很好的概念訴求點的同時,還要求與現行的和潛在的顧客,供應商,其他利益方進行溝通。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怎樣才能有效的把概念傳播出去,這就需要采取拉引戰略,要求在廣告和消費者促銷方面使用較多的費用,建立消費者的消費欲望。這樣,消費者就會向零售商購買這一產品,零售商就會向批發商購買這一產品。
在消費者準備接受概念的階段 ,廣告在創聲譽方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廣告是一種高度公開的信息傳播方式,是一種普及性的媒體,它允許銷售者多次重復這一信息,并具有夸張的表現力,因此能使目標群體在很短的時間內了解公司所要表達的產品概念。一方面能建立產品的形象;另一方面它能促進快速銷售。如果廣告提供了購買的理由,而銷售促進則提供了購買的刺激。在通過廣告使用確立起產品概念后,還要采取一系列促銷手段來加強這種效果,刺激消費者的購買,在短時期內提升產品的銷量。愛國者“E-006”MP3產品借用“大話西游”的愛情故事,利用節日進行促銷,在全國范圍展開了“送給最愛的人”促銷活動,讓自己的9大系列產品全新亮相,成為青年人節假日贈送禮品的IT類流行品。最后要加強概念傳播的強度。加強概念傳播的強度的好處是可以吸引新的消費者,增強原有顧客的忠誠度,提高偶然性用戶的重復購買率,提高市場份額,抵御同類產品的競爭和挑戰。
3.概念實施過程中應該注意的問題
(1)在消費者心目中確立新概念,首先要求不能將某種概念強加給消費者。它必須是在調查的基礎上,覺察道消費者存在某種需求的欲望,只不過這種需求是朦朧的,還不能將某種需求與某種產品聯系起來。
(2)概念營銷不是單純地事件炒作。許多企業把概念營銷錯誤地理解為抓住社會熱點進行炒作來吸引消費者眼光,在產品質量和功能上并沒有太大的創新,由于社會事件具有很強的時效性,消費者對其關注程度也會很快降低,這種炒作出來的商品其吸引力也會很快降低。
(3)概念營銷不能脫離品牌的核心理念,概念營銷的最終目的在于把企業想要傳播的信息傳播給公眾。在傳播的過程中要把公眾的關注點,概念的核心點,品牌的訴求點結合起來,形成三點一線,貫穿一致。
飲料分男女,這并非是一個很新鮮的“概念”。2004年,由北京匯源果汁集團開發的“她-他+”飲料亮相糖酒會,配合高廣告投放,一時間飲料分男女飲用,成為一種時尚。但到了2005年,這種飲料似乎“寒冬”來臨太早,不但在很多市場難尋其蹤影,就連曾經大手筆的廣告投放也沒有了。這并非出乎于很多人的“意外”。筆者在“她-他+”飲料廣告進入市場興奮期時,曾與某媒體的記者就聊及過:“如果只在乎于品牌概念上的新、奇、獨、特,而缺乏打動消費者心智和促進消費者忠誠的實質理由,比如說在具備品牌概念個性化的同時,如何建立產品個性化、營銷個性化特征,顯得特別重要,并且這是決定它能否從新鮮感走向忠誠度的關鍵所在”。
一個有個性的產品或者品牌,我們不否認它具備很多“市場先機”,比如說能夠在短期內讓消費者記住,并會產生相應的“好奇心”和“沖動嘗試欲望”。在飲料市場,健力寶集團的“第五季”,是典型的以個性化品牌概念搶得市場認知先機的品牌。“第五季”與“她-他+”同樣死得年輕,其問題出在“后續營銷跟進不力”上。不管是有人認為,“第五季”出問題在于渠道營銷出現錯誤;還是有人將“第五季”的夭折歸結為健力寶集團前總裁張海,我以為,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錯誤地把消費者,理解成是“感性跟隨者”的品牌定義范圍。而忽略了消費者在注重感性消費(比如說,順勢廣告牽引,認識和接受新事物;受他人影響,接受新事物或者接受其他竟品;受新奇獨特改變消費態度----等等)時,仍然有理性消費的存在。當產品進入實質消費,即消費者從媒介認知到感觀體驗后,最終征服消費者的是“品質”和“品位”。前者為產品核心質量的感官評介;后者為基于產品特點和品牌個性的溢價評定。“如果說廣告、傳播甚至出奇的概念,是吸引消費者注意力的前提條件的話,那產品質量則是留住消費者心智的唯一”。筆者以為,不管是跨國著名品牌,還是新鮮出爐的品牌,都是基于某一實質產品或者服務核心上的有形事物。既然如此,有形的產品或者服務,其核心價值,即產品或服務的內在質量,就顯得十分重要。因此,概念化產品背后,必須注意“注意力傳播”和“品質塑造”之間的有機協調發展。
2005年,當五糧液集團保健酒業有限公司一款命名為“花酒”的女性白酒上市后,頓時在白酒業掀起一陣“女性白酒熱”,紛紛有酒廠不斷跟進。筆者以為,不管是“花酒”也好,還是其他女性白酒也罷,需要借鑒的是“飲料分男女”的“營銷經驗”。
我以為,“女性白酒”市場前景仍然明朗。隨著女性在商務活動、社交活動以及在政界的頻繁出現,她們需要融入整個社會,包括走進一向認為是男性專利的各種商務和社交、禮儀舞臺。這自然不可能逃離中國五千年傳統禮儀文化的“包圍”——以酒交友、舉杯相約。滿足獨特消費群體,這勢必為女性酒得以發展的根本所在。
基于“女性飲酒”氛圍和場合的獨特環境,筆者以為,“女性酒”不要是僅僅停留在“概念”上的炒作產品,而應該開發出適應“她時代”對酒類飲品需求的個性化產品和品牌。“女性飲酒”較“男性飲酒”而言,存在獨特的消費氛圍和場合。一般來說,“女性飲酒”大多在商務、社交等應酬等飲酒場合。她們特別注重“健康”和“忌諱”喝醉。因此,在開發“女性酒”時,應該充分考慮這兩個特征。“低度、低酒精度、健康”,是“女性酒”發展的主要趨勢和產品主要特征。
在愈來愈多的夜場、商務宴請上,為什么愈來愈多的女性鐘情于葡萄酒、洋酒?筆者以為,葡萄酒的低酒精度和標榜的養顏、美膚、舒筋活血等“健康特征”,是女性鐘情于葡萄酒的根本所在。而“女性白酒”,注定是滿足于女性消費者的獨特產品。既然是有別于大眾白酒產品,應該在產品個性化特征上做足功夫,找個理由打動女性消費者:或養顏,或美體,或舒筋活血,或健康------!于是,“女性白酒”應該具備以下產品特征:第一,低酒精度;第二,有健康的理由;第三,有個性化訴求;第三,對女性消費群有個性化的視覺吸引力。
■“白酒當化妝品賣”——女性白酒,個性化營銷攻略
俗話說:“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再言者,“女性更愛美”。走進分部在全國各地繁華都市的A/K商場、連鎖超市,以及品牌專賣店,沒有人會躲閃開各大裝飾考究,魅力、誘惑力極強,占據主要黃金位置的“化妝品專柜”或者“XXX品牌專賣店”。川流不息的“愛美簇”,總是忙碌穿梭于其間。有機構調查數據顯示,女性在服裝、飾品、化妝品的支出,占個人每月總支出的第一位。也就是說,在“美”上,女人最懂得消費和最舍得消費。
以什么樣的思維“賣女性白酒”?于是,筆者提出“把白酒當化妝品賣”的營銷思維。這并非是告訴女性白酒品牌,單純地把白酒擺進賣化妝品的渠道中去,而是要借鑒“化妝品”在“營銷她時代”上的思維和方法,即“圍繞美,賣美”。
第一,區隔或死亡,是確保“女性白酒”品牌,以個性化走出白酒消費陰影和品牌包圍的“核心戰略思維”。
要讓女性消費者在接受某一款“女性白酒”的同時,還要讓她們首先就接受某一個“女性白酒品牌”。這是“搶先者”進入“處女地市場”的重要戰略思維,即在塑造產品的同時,要塑造品牌。如何通過獨特產品市場,建立起品牌呢?
答案是,像“血爾”、“太太口服液”、“勁酒”等獨特“女性產品”或者“以女性為市場訴求點的產品”那樣,讓品牌依附在產品上,始終以一個清晰的,與競爭者(包括同類競爭品和關聯競爭品)不同的概念主張,來打動女性消費者。“血爾”較其他補血產品,獲得長期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所在,就是始終如一保持個性化的區隔主張,即“補血持久”。它為什么針對女性消費者提出這樣的品牌區隔主張?原因在于它的最大競爭者——“紅桃K”提出“補血快”品牌主張。作為競爭者的“血爾”,顯然強調“補血快”是不可取的品牌主張,其根源在于無法與“紅桃K”形成區隔,這樣做的直接結果是“死”。基于補血產品市場的需求特征,“血爾”提出“補血持久”品牌區隔主張,以無聲勝有聲,“不僅補血快,而且補血持久”。這是基于產品特征上的“品牌區隔”方法。
這種方法,在酒類品牌塑造中也有成功者。比如說,“國酒茅臺,喝出健康來”。盡管至今有人還在肆意批判“茅臺的健康說”。但不可否認的是,根據“區隔或死亡”的“品牌定位戰略”,“喝出健康來”不失為基于茅臺酒本身具備健康,至少可以比起大多數白酒產品,具備對人體健康少傷害的特征,而讓“茅臺酒”品牌,與其他品牌尤其是處于同一競爭領域的競爭者品牌,建立起了個性化的“區隔特征”。消費者的認可,就是對營銷思維和方法的證明。愈來愈多的消費者,愈來愈認為喝茅臺酒,就是健康飲酒,這種趨勢印證了“茅臺,喝出健康來”的品牌區隔是正確的。
針對女性白酒,應該用“區隔或死亡”的“定位思維”,為品牌首先找到一個準確的位置,或者在即將掀起的女性白酒市場,首先找到一個群能發展為忠誠消費者的目標消費群體。透過當酒很多標榜是“女性白酒”的品牌,絕大部分都誤以為“女性白酒”成為一個品牌的訴求點。殊不知,“女性白酒”是一個“公地資源”,不能成為建立個性化特征的品牌賣點。“女性白酒”,只是一個“產品賣點”,而不能作為一個女性白酒品牌的“個性主張”。筆者以為,“女性白酒品牌”的個性化區隔思路,應該基于女性白酒本身固有的特點,以及女性白酒消費者和消費市場具有的特征,結合品牌提煉出個性化的區隔主張。以“勁酒”為例,它是保健酒,但它沒有僅僅把“保健酒”作為唯一“賣點”,而是透過保健酒眾多保健功能,重點圍繞保健酒對人體腎功能提煉品牌主張——“勁酒雖好,可不要貪杯哦”!并配合以女性人物為載體的“品牌夸張形式”,給消費者以“個性化品牌聯想”——“勁酒,護腎首選”!
就“女性白酒”而言,個性化的“區隔主張”,應該圍繞商務、保健、健康等因素展開。“找準目標再射擊----”,女性白酒品牌塑造的第一步。“沒有個性,就去死吧”,這是“品牌區隔或死亡”的唯一檢驗標準。女性白酒,也不例外!
第二,圍繞“女性”作營銷,女性白酒的“她營銷4P實戰”。
不管營銷理論如何發展,也不管人們如何熱中于炒賣概念營銷,真正決定一個品牌走出競爭包圍的核心營銷,仍然是最本質的“4P營銷”,即“產品”、“價格”、“分銷”和“促銷”。基于這一核心,而演化出來的創新營銷思維和方法,比如說“目錄營銷”、“公關營銷”、“終端營銷”等等,不外乎是具體的營銷執行手段而已。
女性白酒,是給女性喝的酒。這是最為明晰的營銷方向。如何做女性白酒營銷?筆者以為,“營銷她或者營銷她時代”為最好的營銷方法。除了要做好針對女性白酒消費市場的產品和個性品牌為,為迎合女性消費者的營銷組合模式和夸張方式,也尤為重要。比如說,“女性”對價格的敏感性極強,圍繞目標市場而給出的價格定位策略很重要,其目的是既能對目標消費者產生足夠誘惑力,同時確保產品有相應的利潤空間;在渠道選擇上,“女性喝酒”主要集中在商務和社交宴會中,做好餐飲渠道、夜場以及針對女性商務酒市場的分銷渠道,應該是女性白酒要著力做好的核心。同時結合女性經常接觸的快速消費品市場,不失為女性白酒借力的有效渠道之一,比如說如何與化妝品品牌建立聯合促銷---等等;在“促銷策略”上,女性白酒的營銷策略和夸張方式,就極為重要了。比如說,在包裝設計上,盡力參考女性商品的特點,突出表現視覺美感;在品牌張揚上,時尚、健康、情趣,都是極好的“賣點”之一,如何結合產品特征和品牌個性,找到極富誘惑力和注意力的傳播方式,是女性白酒吸引女性消費者最好的出路。
【關鍵詞】 品牌 品牌形象 品牌個性 代言人
美國營銷學會(American Marketing Association)把品牌定義為“名稱、名詞、標記、符號、設計或上述的組合,以辨別賣方的產品或服務,以與競爭者的產品或服務作區別”。隨著上世紀初企業開始廣告銷售及宣傳活動,品牌作為辨別產品的標記自然成為宣傳的重點,企業清楚品牌在市場的重要性,務求經由廣告將品牌在消費者的心目中,建立一個特殊地位。Chernatony、McWilliam(1989)總結了品牌的內涵,指出品牌除了是可識別的圖案以區別競爭者外,品牌還發展了三類無形的內涵:質量一致的承諾與保證;自我形象投射,是顧客用來看自己與別人的象征;一組有關產品的相對定位,提供顧客決策的有力線索與輔助工具。David Aaker(1996)也指出品牌不但為企業傳遞了產品的范圍、屬性、質量、用途等功能性利益外,其內涵還包含品牌自己的個性、與使用者之間的關系、使用者形象、來源國、企業組織聯想、符號、情感利益、自我表達利益等信息。
總括而言,營銷活動的發展賦予品牌多方面功能,品牌的作用也超越了其最初的識別功能,企業利用品牌這平臺為產品建立更多價值以滿足顧客群,品牌也代表了企業在市場積累下來的信用及質量承諾,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品牌的內涵意義或其對企業和消費者的作用,由最初的辨識不同產品的供應企業,發展到代表企業的信用及提供質量保證承諾的標記。隨著產品的同質化,企業在營銷活動上有更大的投入,品牌更發展出很多非產品功能屬性的意義,如情感性的利益、個性等。
一、品牌個性理論的發展
品牌形象和品牌個性理論是最先受學者及業界研究的理論課題。形象是企業對品牌的一項包裝工程,個性則是品牌自身的內涵。品牌形象是企業經由宣傳活動,為品牌帶來的一種知覺現象,是消費者解讀與詮釋品牌符號后所得到的知覺,這些知覺令消費者更了解品牌及其建立的形象。有很多學者認為品牌形象比品牌個性的概念范圍較廣泛,品牌個性僅是品牌形象的其中一部份。Keller(2001)指出品牌形象是消費者對品牌的知覺,涉及從產品相關屬性而來的功能性品牌聯想,以及從非產品相關屬性而來的象征化品牌聯想,而品牌個性只是象征化品牌聯想的來源之一。Aaker(1991)認為品牌形象是任何與品牌記憶相聯結的事物,是人們對品牌的想法、感受及期望等一連串的集合,品牌個性是品牌的人格特質(personality),是組成品牌形象的其中一個要素。其后Aaker(1995)將品牌形象分為感知價值、品牌個性、和組織形象這三個維度;品牌個性是指由品牌而產生的象征的、符號的和情感的利益。可見學者普遍將品牌個性包括在品牌的形象概念內,個性只是形象的其中一部分。
盡管筆者同意品牌形象和品牌個性是兩個不同概念,但卻不認同只將品牌個性定性為品牌形象概念內的其中一部分。綜合學者對品牌形象的演譯,品牌形象經由一組與品牌相連結的聯想使品牌發生效力,其主要作用其實也只是為品牌提供識別,品牌經由更多的相關聯想而令其品牌形象的識別更為獨特,雖然這識別不單是辨別產品和品牌,它是帶有感情意義而可能影響消費者行為,但畢竟影響只會是間接的影響。但品牌的個性是品牌的內涵(Aaker 1996;Kolter 1999),個性對消費者的影響卻是更直接而深入,企業將品牌人格化,為品牌建立個性,包括建立其價值觀、性格、外觀、行為、精神面貌等特征,能使消費者對品牌的整個“個性”與某種具有象征意義的人或事物聯系起來,形成明確而生動的印象,植根于腦海之中,實現更佳的傳意目的及溝通效果,所以品牌個性比品牌形象更深入一層,形象只是造成有形或無形的識別,個性卻能與消費者加強溝通,甚至可以引致親密關系的建立。可見品牌個性并非品牌形象概念內的小部分,相反,品牌形象可算只是品牌個性的載體,其聯想的內涵令消費者進一步了解和認知品牌的個性。
二、品牌個性的內涵及定義
隨著上世紀初西方市場經濟發展,企業為求有利競爭,紛紛為其產品及品牌發展差異化的特性,所以將品牌個性化及把品牌形象套上人格特質是企業常用的營銷策略。在心理學研究文獻中,“個性”與“人格”通常是指相同的概念,可以互相替代使用。個性是指一個人的整個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總和,它反映了每個個體的差異,不同的人可以有明顯不同的個性,而且個性是特久的。個性令人在面臨相似情況時會做出的特征反應的傾向,對個人生活的各方面都有重要的影響力;個人在不同的時空環境下,因受到個性的影響,都會有著相似的生活與行為方式,所以心理學學者認為從人的個性就可以判斷該人所為。
1、品牌個性的內涵
個性的內涵及定義在心理學理論上已有廣泛討論,品牌個性是市場學學者及企業將品牌擬人化,把心理學的個性應用到品牌管理理論上,令人格化的品牌有更佳的品牌聯想強度及獨特性;David Ogilvy早已提出企業必須要令品牌有自己的個性,因最終決定品牌的市場地位的是品牌總體上的性格,而不是產品間的微不足道的差異。但其實Ogilvy雖然有談及個性,但他強調的重點只是外在的品牌形象,他并沒有在品牌個性的內涵上作深入討論。早期學者對品牌個性的內涵及定義鮮有深入討論,一般都是在研究品牌形象時,將品牌個性并入其中,如Reynolds、Gutman(1984)認為品牌形象包括:產品特性與感受、產品知覺、信念與態度、品牌個性、和產品特性與情緒感受間的聯結。
品牌個性是學者將人類心理學上的“個性理論”應用到品牌管理理論中,個性本來是指人的個性,由于人類有一種將物體擬人化的傾向。根據印象形成理論,消費者會把接觸到的形象與相關事物翻澤成人類的語言,以便進行人格化的解釋;將理論應用于品牌管理上,企業會因應消費者將物體擬人化的傾向而賦予無生命的品牌以人類的特性,所以品牌就如人一樣,既有外表的個體形象,也有屬于自己的個性。因此,對于品牌個性的研究中,學者也基于這基礎,把心理學中已經相對成熟和完整的個性理論直接延伸到品牌理論中。如Plummer(1985)認為品牌個性屬品牌的特征屬性,品牌是可以用人性化的個性陳述來描述,如優雅的、迷人的等,品牌個性正反映出經由品牌所引發的情感與情緒,從而有助了解消費者作產品選擇的因素。Keller(1993)把品牌個性定義為“有關品牌之人格特質組合”;其他著名的品牌理論學者也有相似的定義:如D.Aaker 把品牌個性定義為“與一個品牌相關的所有個性特征”;Kolter把品牌個性定義為“可以歸屬于被人類的個性特征所吸引的一個品牌特質的組合體”;J.L.Aaker 認為品牌個性是指“與品牌有關的人格特質”。
2、品牌個性的形成
至于品牌個性的形成,品牌個性是經由消費者與品牌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形來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聯想,如使用者形象、企業形象及產品代言人等(Plummer,1985);也可以是來自與品牌相關的屬性,如產品類別聯想、品牌名稱、象征或商標、廣告、價格和通路等(Batra,Lehmann and Singhl,1993);亦可能是源于廣告的創意或是消費者對使用者及使用情境所做之推論(Pitta and Katsanis 1995);Kolter(1993)認為品牌個性亦可藉由廣告代言人來表現。J.L.Aaker將影響品牌個性的因素分為直接與間接兩種:直接因素包括消費者對品牌相關人士例如使用者意象、企業員工或總裁特質、代言人等的聯想,間接因素包括消費者對產品屬性、產品類別、包裝、價格、通路、廣告、品牌名稱、符號或商標等的聯想。何佳訊(2006)認為影響品牌個性的因素來自兩方面,一是與產品相關的因素,包括產品類別、包裝、價格和產品屬性;二是與產品無關的因素,含使用者形象、公共關系、象征符號、產品上市時間長短、廣告風格、生產國、公司形象、總裁特質和名人代言。可見學者普遍認同代言人是影響品牌個性的因素之一。
總括而言,大部份品牌個性來源的因素,都是企業可以直接利用市場營銷策略操控的,如產品屬性、產品類別、包裝、價格、通路、廣告、品牌名稱、符號或商標、宣傳策略、公關、廣告風格、名人為品牌產品證言等,也有些因素是企業不能直接控制,但可以間接地掌握,如使用者形象、使用情境、企業形象、企業員工或總裁特質等,這些因素可以經由有效利用傳意的平臺,在消費者心目中形成有利的印象。企業從外部建立了品牌的人格形象后,品牌便會流露其自身的精神氣質,這種由內而外流露的性質便是品牌個性。品牌是沒有生命的符號,但其個性卻是有變化的,并非完全由品牌主所操控,原因是品牌個性的感知有著消費者的主觀性因素,而個性的形成又會受消費者與品牌的交流所影響。所以在形成品牌個性前,企業或品牌主要從外操控,以反映品牌的內涵;但在品牌個性形成后,企業的營銷策略便會經由品牌個性向外展現并與消費者作交流。
品牌個性雖然有一定程度的自主性,但畢竟跟個人的個性有分別,比較品牌個性與個體個性之異同,品牌個性不只是心理學的個性內涵,它還包括消費者自身從品牌中獲得的情感利益,及反映了消費者的自我特征的投射;品牌個性相對較少注重品牌的產品功能屬性,個性主要表達了品牌的情感利益,或者能令使用者表現某些象征意義。事實上品牌的象征性形象也令消費者將品牌成為自我形象的投射工具,令品牌在本質上早已帶有人性化的一面(McWilliam、Chernatony,1989)。此外,兩者成因不同,人格特質來自文化、社會階層、家庭、態度與信念、遺傳與體型等,品牌個性則是經由品牌營銷活動所塑造,加上消費者與品牌互動而成的,即品牌個性的人性化特質,是由消費者在認知品牌時,與品牌產生情感反應,進而將這特質賦予該品牌的。但品牌個性與人的特質也有相同,兩者均有一致性與可預測性的特性(Alt、Steve,1998)。品牌的個性也好像人類的人格特質一樣,具有長時間的穩定性(Wee,2004)。
3、品牌個性與代言人
根據品牌理論,當消費者購買產品時,他并不是購買產品,而是購買產品所帶來之實質及心理上的利益,所以在企業推廣時,形容擁有產品是代表什么,遠比強調產品的實質特性更為重要;而品牌個性便是企業賦予品牌產品之性格,并希望經由品牌傳達到消費者,即當消費者擁有及使用該品牌產品時,他會因品牌的個性而令其心理產生的獨特利益。從以上品牌個性的形成因素可見,學者普遍認同代言人是形成品牌個性的來源之一。此外,因應競爭環境的轉變或產品周期的不同,企業對其品牌的策略也會改變,尤其品牌在消費者心理層面的利益,代言人尤其是名人擁有鮮明的象征意義及形象,令名人成了企業塑造或轉型品牌個性的方便工具。
代言人能為品牌創造顯著的個性(McCraken,1989);名人代言能把其特色轉移到代言的品牌(Debavec、Lyer,1986;Langmeyer、Walker,1991)及提高品牌形象(Keller,2003)。一直以來品牌形象及個性都是企業在市場營銷的重要策略,品牌個性跟品牌形象一樣,都是與個體具聯想性的網絡記憶模式有關,是有關于消費者對品牌的一種知覺,反應在消費者的品牌聯想網絡中,所以品牌個性的建立是由消費者對品牌的聯想來達成。品牌聯想的強度、偏好度和獨特性,在品牌個性能否成功是極其關鏈的;當企業利用名人塑造品牌個性時,目的除了希望消費者能將名人的形象聯想到品牌外,代言人因曝光率高,也會令品牌被聯想的機會增加,最重要是把代言人的個性轉到品牌上,塑造一個獨特的個性。正如人的個性有其獨特性,品牌個性也是獨特的,獨特的品牌聯想正是眾企業要利用代言人為品牌達到的目標。
三、品牌個性的意義
品牌個性是品牌在市場上向消費者展示的人性化特質,是品牌與消費者作聯系的紐帶,能與消費者進行“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品牌個性也是整體品牌管理上的內在聯系,令企業為形成品牌個性而創造品牌的綜合形象作一個行動指標。品牌擁有獨特的品牌個性,能為企業帶來多方面的競爭優勢:個性能提升消費者偏好,促成對產品的使用(Sirgy,1982);效益會展現在市占率上,也為廣告策略作創作指引(Alt、Griggs,1988);引發消費者情感反應(Biel,1993);增加消費者對品牌的信任,提升忠誠度(Fournier,1994);品牌個性在與消費者的個性產生互動后,可進一步形成品牌關系(Fournier,1998);品牌個性能為產品產生差異效果(Halliday,1996);Aaker(1995)也同意品牌個性能強化消費者對品牌的了解,產生差異化,為品牌與其他產品有所區隔,創造品牌價值。雖然品牌個性一般是表達品牌的情感利益,但Aaker(1996)指出即使是功能性利益的產品,如果品牌個性特征愈鮮明,不但愈容易與消費者建立關系,而且更會增加關系深度、感覺與喜愛度。
Keller(1993,1998)指出品牌個性對消費者具有象征性意義和表達自我的功能,他認為如消費者能明確描繪這品牌個性或認同品牌個性可表達消費者的自我,他/她對該品牌可能會持較正面的態度,甚至可能會促成其購買行為。相較于產品相關屬性所提供的實用,品牌個性能為消費者提供象征性價值與自我表達功能。
總括而言,品牌個性理論令品牌擁有人性化的生命和個性,令品牌符號變成一個活生生的人,品牌不只是一個名稱,它本身有像人類一樣的內涵,使品牌能像人一樣,與消費者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品牌個性是經由與消費者直接或間接接觸而形來的,是消費者對品牌的聯想,如使用者形象、企業形象及產品代言人,也可以是來自與品牌相關的屬性,如產品類別聯想、品牌名稱、象征或商標、廣告、價格和通路等,亦可能是源于廣告的創意或是消費者對使用者及使用情境所做之推論。品牌個性能為消費者提供象征性價值與自我表達功能(Keller,1998)。
四、品牌個性與自我概念一致性理論
學者普遍認同自我概念一致性對消費者行為有影響,至于影響的運作機制,Sirgy曾先后在兩篇研究文獻作分析。Sirgy(1982)指出影響是經由產品形象激發具有相同形象的自我基模而起,當個體的自我基模被激發后,其評價會影響對產品形象的評價。若個體對被激發的自我基模具有正向評價,則此正向評價將會被投射到產品上,進而影響消費者行為。自我概念對消費行為有重要意義,兩者關系也很密切,個體會將自我投射到他物,以界定自我(Belk,1988);當持有物與個體的自我概念被認為是一致時,持有物便會被個體視為自我的界定及延伸,可見持有物可以向他人表達自我的某些概念,對消費者具有重大意義。Hawkins、Best、Coney(2001)的研究指出社會中的理想自我是會透過他人眼中來評價自己,而他人所看到的往往主要是個體的持有物,所以個體會經由消費或擁有產品而形成自我概念。
根據自我概念一致性理論,消費者將品牌的象征性意涵與自我概念與比較,如能產生一致性或自我提升經驗,品牌便成為消費者定義、維持與提升自我概念的重要工具。品牌個性是一組與品牌有關的人格特質,為品牌供象征性價值,也有為消費者自我表達的功能(Keller,1998),Plummer(2000)認為品牌個性在消費者的品牌選擇方面,扮演著“這是屬于我的品牌”或“我在品牌上看到我自己”的關鍵角色。所以消費者與品牌個性之間應該存有一致性的經驗或品牌能為消費者帶來自我提升效果,才能影響其行為和態度。當消費者覺得自己的個性與品牌的個性相似時,會認同該品牌并利用品牌是凸顯自己個性,因使用與自己真實個性相似的品牌會有自我延伸的效果,而使用與理想自己的個性相似的品牌則會有自我提升的效果。Parker(2005)探討品牌個性與自我概念一致性理論,結果發現品牌個性與真實自我之一致性,及品牌個性與理想自我之一致性皆顯著影響品牌態度。個人根據自我認識和他人對自己的認識,形成對自我的概念,品牌購買與使用成為消費者實現自我認同和他人認同的手段之一。
五、總結
品牌個性在過去幾十年間得到了廣泛的研究,學者及眾多營銷專材均致力對品牌個性理論作探討、發展和運用,使品牌個性的理論進展很快,在市場營銷的應用也很多,研究由最初的個性理論及其操作應用研究,發展對品牌個性與品牌資產及品牌關系的發展等各方面。D. Aaker 在文獻研究的基礎上,總結出品牌個性驅動品牌資產的三個模型:自我表達出模型、關系模型、及功能利益模型。自我表達模型是解釋消費者是如何通過消費及擁有品牌來表達現實的自我(Belk,1988),理想的自我(Malhotra,1988),或自我的概念的某一維度(Klein Kernan,1993);而在關系模型中,品牌與人之間的關系就像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一樣,品牌個性就如人的個性般,能吸引人與它建立連系,消費者可以通過品牌消費表達這種關系;功能利益模型則認為品牌個性為消費者帶來訊息,間接地表示著產品的功能利益和品牌特性。
在市場經濟下,企業為滿足市場需求而不斷加大生產規模,當到達供應過剩時,企業為求競爭,將產品及品牌發展差異化的特性,把品牌個性化便是要發展差異。品牌個性理論的提出正是反映營銷方向已由大規模的促銷轉向差異化及個性化的營銷趨勢,品牌個性強調個性化的消費行為,為企業的市場規劃提供了新方向。此外,品牌個性理論令品牌擁有人性化的生命和個性,品牌本身像人類一樣的內涵,能像人一樣,與消費者建立更加密切的關系,這都令品牌的管理更有獨特性。
【參考文獻】
[1] Aaker,David A,Biel, Alexander L.:創造品牌資產的戰略:品牌經營[M].臺北:朝陽堂文化,1995.
[2] Arnold, David:品牌保姆手冊[M].臺北:時報文化,1995.
[3] Geoffrey Randall:塑造品牌的威力[M].臺北:小知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0.
[4] Lynn B Upshaw:塑造品牌特征[M].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5] 黃勝兵、盧泰宏:品牌個性的緯度本土化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3(1).
[6] 黃勝兵、盧泰宏:品牌的陰陽二重性[J].南開管理評論,2000(2).
[7] 盧泰宏、黃勝兵、羅紀寧:論品牌資產的定義[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4).
[8] 范秀成:基于顧客的品牌權益測評:品牌聯想結構分析法[J].南開管理評論,2000(6).
[9] 趙艷輝:基于消費者的品牌個性塑造[D].吉林大學商學院企業管理碩士論文,2005.
[10] 林嘉威:品牌忠誠者之品牌認同研究――以運動鞋品牌NIKE為例[D].國立政治大學廣告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
[11] 陳俐琦:品牌個性構成向度之研究[D].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
[12] 徐明郁:消費者自我概念與品牌個性之一致性對購買意愿之影響[D].國立成功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
[13] Aaker, J. L.Dimensions of Brand Persona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 Research,Vol.34,1997.
[14] Borkeanau, P.Implicitly Personality Theory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J]. Journal of Personality,Vol.60,1992.
[15] Chernatony, L.D.,McWilliam.Branding Terminology The Real Debate[J].Marketing Inteligence and Planning , Vol.7, No7,1989.
[16] Cattell, R.B.Th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Basic Trait Resolved into Clusters[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38,1943.
[17] Fiske, D.W.Consistency of the Factorial Structures of Personality Ratings from Different Source[J].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44,1947.
[18] Goldberg.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 Five Factory Structure[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Vol.59, No.1,1990.
[19] Hough, L.M. & Schneider, R.J.Personality Traits, Taxonomies, and Applications in Organizations. In K.R. Murphy (E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and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Z].San Francisco, Jossey-Bass,1996.
[20] Jeffrey F.Durgee. Understanding brand personality[J].The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Summer1988,Vol. 5 No.3.
[21] McCrae, R.R., Costa, P.T. & Busch, C.M.Evaluating Comprehensiveness Personality Systems: The Califormia Q-Set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J].Journal of Personality, vol.54,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