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范文第1篇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人格;理論

      中圖分類號: DF79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6-92-2

      1 概述

      青少年犯罪是社會普遍關注的社會重點問題,單一事件就能夠在社會中引起強烈反響,相關部門也積極配合并協調采取措施預防青少年犯罪問題。但是,青少年犯罪影響因素復雜,并且對社會的影響遠遠超出其他犯罪。探究影響青少年犯罪的具體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是亟須探討的課題之一[1]。很多研究表明,在同樣容易導致犯罪的環境下,不同個體是否犯罪存在很大差異[2],而人格是最重要的個體差異變量。對影響青少年犯罪行為的人格因素的探討,有利于對青少年犯罪行為的深入了解,從而為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塑造提供可能性。不同流派的心理學家對影響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因素進行了理論探討,有關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理論比較有影響的主要是心理動力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和艾森克的犯罪理論。

      2 心理動力理論

      有關犯罪的心理動力理論是較早從人格角度闡釋青少年犯罪原因的理論,對少年司法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產生了深刻影響。心理動力理論與最初由Sigmund Freud創立的精神分析有直接的聯系,尤其是與其主要概念相關,包括內部心理過程、童年經歷、心理發展,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間的沖突,防御機制等,該理論的重要前提是人類行為是由意識和無意識的影響決定的。

      一般而言,犯罪是一種不正常人格結構的產物,這種不正常的人格結構是早年生活中深層未解決的早期沖突引發的結果。正是這些沖突,通過無意識精神性痛的力量,驅使人們去侵犯和攻擊。因此,暴力行為被解釋為解決早期沖突的一種嘗試。Erik Erikson在他的著作《新的同一性維度》里把找到解決內在沖突方式作為青春期的特征,強調同一性危機的驅動力。在此背景下,青少年犯罪反映了同一性形成過程中的一個側面,即青少年認知和社會化情緒的不成熟使他們不能夠通過適當的社會途徑來完成同一性任務。這種青少年犯罪的“正常化”受到Aichorn的挑戰。他引入了潛伏性少年犯罪的概念,認為除非個人已有犯罪的傾向或稟賦,否則就不會產生犯罪行為。Aichorn稱,困難的家庭生活和兒童早期發展性沖突是潛伏性少年和其他青少年之間差異的來源。家庭是貫穿于其他社會功能中的媒介,通過該媒介兒童能夠發展使他/她平衡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個人資源,并能應對來自外部社會的壓力。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是復雜的動態過程,這些動態過程扭曲的不同的副產品(例如,不為人所愛的感覺,缺憾感和應受懲罰感),被認為是暴力、侵犯或特定的心理狀態(例如精神病)的無意識觸發器,它們最終導致暴力和侵犯。

      心理動力理論已經在青少年罪犯心理學與精神病學的治療和評估方面得以廣泛應用,它對少年司法系統最顯著的影響就是它的評估技術,即投射技術。可以說,人格投射技術為洞察青少年人格的深層結構,了解其犯罪軌跡的復雜性起了很大作用。特別流行的投射評估技術有主題統覺測驗和羅夏墨跡測驗[3]。

      3 社會認知理論

      隨著青少年行為理論應用的發展,社會認知理論對推動青少年犯罪心理學和精神病學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人格是社會環境、個體認知和情感過程的交互作用的產物。這一理論的一般假設是兒童根據積極或消極的反饋來模仿他人的行為。這里的“他人”主要是指兒童接觸的成年人,無論他們是真實的(例如,父母,老師,教練等)還是虛擬的(例如,在電視、電影、電子游戲等大眾傳播媒體中的成年人)。換句話說,孩子通過觀察這些行為類型的獎懲結果,學習并遵循由真實或虛擬的角色榜樣示范的行為范例。因此,如果在兒童的生活中暴力行為被很多榜樣所示范,兒童就可能相信暴力和攻擊行為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有獎勵的。通常,兒童首先在家里開始練習暴力和攻擊行為,將其指向于兄弟姐妹和其他家庭成員,并尋求父母的反饋。因此,社會學習理論的另一個一般假設是替代學習的作用――兒童學習他人的行為并且試圖在模仿示范中避免犯錯。換句話說,兒童觀察其他人的行為并且模仿他們,模仿成功的程度,行為的獲得是根據兒童自我效能感(兒童對觀察和模仿能力的自我評估)的程度來調節的。替代學習是社會學習的一個方面,社會學習不僅包括觀察和模仿,而且還包括經驗的掌握、身體和情緒狀態的自我調節,這樣可以更加有效地學習,并獲得他人的言語鼓勵。

      社會認知人格理論對青少年犯罪心理學最大的貢獻就是重視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這要求我們從人格角度闡釋青少年犯罪原因時,不僅要考慮到青少年人格特點,還要考慮到社會情境,最重要地是考慮他們的認知情感及其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這樣才能真正了解青少年以往犯罪行為的本質。

      4 艾森克的犯罪理論

      艾森克的犯罪理論是有關青少年犯罪的人格研究的主要理論,對青少年罪犯,乃至成人罪犯的人格研究產生了較大影響。艾森克于1964年提出了這一專門解釋犯罪機制的人格理論,試圖解釋某些人不能服從社會規則的原因。他認為,存在著犯罪人格,即實施犯罪行為的一種傾向。個體間的人格在與氣質相關的三個獨立維度上存在差異:神經質(Neuroticism,N)、精神質(Psychoticism,P)和外傾性(Extroversion,E),犯罪青少年具有與正常青少年截然不同的犯罪人格。例如,在艾森克人格問卷的P維度上得分高的個體可能會發展出行為;犯罪者也更可能是外傾者;犯罪者在N維度上的得分也會較高,表現出情緒性和非理性特征,具有強烈的傾向;犯罪者一般還會在效度量表(Lie scale,L)上得分較低,因為高分表明個體在進行印象管理,低分表明個體對社會期望漠不關心,常常被解釋為個體社會化很弱。后來有犯罪心理學家企圖找到某種“犯罪人格”,但是大多數研究者并不關注是否存在犯罪人格,而是采納了艾森克的基本人格特質會影響犯罪的觀點,考察易于引起犯罪的人格特點[4]。

      5 展望

      以上主要介紹了有關青少年犯罪的三種人格理論,即心理動力理論、社會認知理論和艾森克的犯罪理論。這些理論分別從不同的視角深入揭示了人格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對科學地解釋、預防和矯治青少年犯罪做出了重大貢獻。但是從任何一個特定的角度都無法解釋人類一般行為和違法行為的復雜性,以上三種人格理論只是從各自的視角闡釋了影響青少年犯罪的人格因素,而真正將這些理論應用于少年司法日常工作中,要從實際情況出發,各取所長,這樣才能更加深刻地看待青少年犯罪行為,從而理解與有效應對青少年犯罪行為。

      在現時代,社會、家庭、互聯網等的交互插錯,使得青少年所處環境混亂而復雜,因此,單一的強調人格,或者單一的強調環境的影響,并不能真正了解到青少年的問題[5]。人格與環境的交互作用才是青少年問題的探究點,其中,家庭中父母的教養行為與日常行為習慣以及青少年同伴間的互動交往對青少年犯罪影響最大,親子關系與同伴效應是從小開始影響孩子的一些因素,潛移默化中遺留部分問題[6]。于是,在關注青少年犯罪的同時,我們也要注意到影響青少年犯罪的某種人格特征本身的發生發展特點,從而有效地預防與解決青少年犯罪,為青少年的人格健康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參 考 文 獻

      [1] 康樹華.青少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概念的界定與涵義[J].公安學刊,2000(12). [2]Romero E, Luengo M A, Sobral J. Personality and antisocial behavior: study of temperamental dimension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1, 31: 329-348.

      [3] 蔣俊梅.青年罪犯的人格特征研究[J].心理科學,2005(01).

      [4] 鄧蕓菁,竇剛,張鋒.少年犯人格的基本特征及其相關因素的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2000(03).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文化 犯罪亞文化 青少年犯罪

      Abstract: The house of criminal teenagers rate has becme high, which is the one of most serious social problem that affects the security of society of our country .The reason that causes teenagers gang to commit a crime is extremely complex, In which the development for teenagers, the influence of criminal inferior cultural environment takes affect to come, is more firm , more direct , more important.Criminal inferior culture is caused commit a crime in teenagers, from aspect cannot appraise take affect.Criminal inferior culture what commit a crime with teenagers relation is a important program that we are faced with.The examination accessary crime inferior culture of this paper as in teenagers, criminal cause is discussed , from this, puts forward prevention and decreasing for teenagers, the criminal measure of specific aim.

      Key words: culture criminal inferior culture criminal teenagers

      一、犯罪亞文化概述

      青少年犯罪已成為世界的三大社會問題之一,自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青少年犯罪比例一直高居不下,且犯罪形式日益多樣化,從暴力型犯罪如殺人、搶劫、乃至智能型犯罪如計算機犯罪等均有參與,犯罪數量日增,嚴重影響了社會安定以及廣大人民群眾人身和財產的安全。青少年正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犯罪行為大多由社會因素引起。其中犯罪亞文化對青少年犯罪行為的作用最直接、最明顯。

      亞文化概念是美國人類學家A.W.林德對越軌行為的研究中首次提出的,這一理論主要被應用在越軌行為和犯罪行為的研究中。亞文化最一般的含意是某一主體文化中較小的一個組成部分,其概念構成要素包括如下幾個方面:(1)它們是主體社會可以辨認出的組織部分,在某些方面而不是在所有方面不同于主體社會;(2)作為主體社會的一個組織部分,它們至少服從該社會的一部分準則和法律;(3)作為與主體社會有顯著差異的集團,它們為其成員規定了自己特有的行為規范;(4)它們是一個發揮功能的單位——就是說,它們至少能夠為了某些目標而作為一個整體行動;(5)它們意識到自己是在某些方面與主體社會離異的單位。[1]

      根據文化在社會上所占的地位不同,可將文化分為主文化和亞文化。主文化是在社會上占主導地位的,為社會上多數人所接受的文化。主文化對社會上大多數成員的價值觀、行為方式、思維方式影響極大。亞文化指僅為社會上一部分成員所接受的或為某一社會群體特有的文化。亞文化一般不與主文化相抵觸或對抗。犯罪亞文化屬于亞文化的范疇,但二者之間不能等同。亞文化與犯罪之間不存在一種決定或必然的關系。除非亞文化沿其負向走向極端,發展,成為極端亞文化一犯罪亞文化,一般不直接產生犯罪。

      改革開放后,我國生產方式的轉變,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在整個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背景下,社會結構發生了變化,社會本位主義弱化,外來異質文化的沖擊,加之我國自身文化的變革,使部分亞文化勢力不斷泛起,特別是青少年由于其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的特殊性,使青少年犯罪亞文化表現突出,并在與我國傳統文化、主流文化共存中頑強地表現著自己。犯罪亞文化是指一種逆主流文化而動的反文化、反社會的危害統治秩序的最極端行為。如青少年的暴力行為、破壞行為、吸毒等均為犯罪亞文化。[2]這種犯罪亞文化,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生理特點,往往表現出不同于成人犯罪亞文化的特征:一是強烈的反叛精神或無罪惡感的心理特征;二是實施所選擇的最極端的反文化、反社會的一系列活動;三是通過各種渠道將犯罪的技術和方法傳授給其他人,以期強化青少年這個弱勢群體的地位。

      二、青少年犯罪的亞文化特征

      犯罪亞文化實質上是一種極端的越軌活動,它與青少年犯罪活動接壤,有的本身就是青少年犯罪活動,因而對青少年犯罪的實施起推動與促進作用是必然的。犯罪亞文化對青少年犯罪方法的傳播起著渲染、擴展與教化作用。任何文化都具有傳播性和傳遞性,犯罪亞文化也是如此,它在自身的傳播與傳遞過程中,必然起著渲染、擴展與教化作用,從而使犯罪手法得以四處蔓延。犯罪亞文化對青少年犯罪規模的發展起著加劇與擴展作用。這主要表現在犯罪亞文化的滲透性上,通過滲透,犯罪亞文化的影響與推動下,青少年犯罪規模必然進一步蔓延與擴展。犯罪亞文化對青少年的犯罪起著群體化作用。文化在人與人之間起著凝聚與聯系的作用,它是同一文化群體內交往的紐帶和共同的價值標準。犯罪亞文化在這一點上表現更為突出,它為青少年團伙犯罪提供的“智力”與“犯罪場”支持就能說明這一點。[3]犯罪亞文化影響作用下的個體,以亞文化的標準相互之間產生認同感,從而出現青少年犯罪群體化。

      由于犯罪亞文化沒有主文化那樣系統、規范,也不具有高度的理論化形態,因而更容易被社會的一般成員,尤其是青少年所接受和傳播。犯罪青少年是社會上特殊的一個群體,犯罪亞文化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犯罪不是無緣無故發生的,總有一定的導因,形成犯罪動機才能產生犯罪行為。對于青少年的犯罪動機和犯罪行為這種內化與外化的過程,犯罪亞文化環境常常是其發生的導因,而犯罪動機往往就直接導源于犯罪亞文化。比如在犯罪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由于享樂主義思潮的刺激而無視法律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行為過程,就是因為在青少年中大量傳播著的人的本質是自私的、“人生不樂等于白活”、人與人的關系就是一種弱肉強食的關系等等犯罪亞文化的導源。于是,他們一方面極力追求個人的享樂,私欲極度澎脹;另一方面,當他們明顯地不具備這個條件,用正當的手段也難以達到的時候,就必然地陷入到享受的無止境欲求和違法犯罪、遭受打擊的冒險這兩難選擇之中,為了獲得個人幸福,往往不惜犧牲別人,損害他人,以身試法,走向犯罪。

      考察青少年違法犯罪的道路,有著一個明顯的從量變到質變的發展過程。[4]首先,他們常常都是從所處環境中接受了一些不良習慣,出現小過失開始,因為得不到及時的矯正和教育,得不到更多的關心和愛護,甚至遭受冷漠和歧視,自尊心受到了極大的挫傷。在自己的犯罪亞文化圈中最終獲得了情感上的慰藉和對犯罪的認同感,受到周圍人群的支持、姑息、縱容,而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其次,犯罪亞文化是青少年犯罪的精神支柱。在青少年犯罪中突出表現出來的暴力性、兇殘性、反復性和不擇手段、不計后果等特性,除了青少年追求刺激、富于冒險的原因之外,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犯罪亞文化環境的影響。[5]他們在追求享受,追求自我表現,為了“出人頭地”的時候,其價值標準和行為規范便是:目的是主要的,手段是第二位的。他們為了達到非法的目的,膽大妄為,無所顧忌,花天酒地為目標,交友結盟論英雄,視法為兒戲,把犯罪、坐牢看成追求“人生價值”的英雄行為,從而強化了犯罪的勇氣和決心,并在犯罪亞文化精神紐帶的連結下,聚合得更緊,破壞性更大。青少年犯罪的這一特點,正像是犯罪的各種動因在亞文化這個風渦中攪起的一個個旋風一樣橫沖直撞,不可一世。對犯罪亞文化在青少年犯罪中這個不動聲色卻推波助瀾的作用,不可忽視,不可小視。

      再次,犯罪亞文化的轉型又決定著青少年犯罪的基本特點。犯罪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是在不斷地變化著的,犯罪亞文化作為一種社會文化同樣也在發生變化、轉型。而亞文化的轉型又直接決定著青少年犯罪基本特點的變化可以看到,近些年來,青少年犯罪中出現的大案增多,有組織犯罪增多,追求享樂和財產型犯罪增多,公開、激情犯罪增多,犯罪、性犯罪增多等等,與犯罪亞文化的轉型變化不無一定的關系。[6]

      此外,犯罪亞文化的傳播,也常常使犯罪青少年在犯罪心理上被激活、被強化。比如在思維方式上出現的反常病態,憂煩狂燥而不能自拔,易于興奮,粗暴成習,相信“命中注定”,強調自我中心,追求“男子漢氣慨”,只顧眼前利益,把社會視為危險,迷信只有用極端手段才能解決問題等,在思想及文化中強調只顧物質利益而不顧手段是否合法,唯利是圖,不擇手段等,加上人際關系的疏遠和社會結構的松散等,都為青少年犯罪提供了相當大的文化環境空間。

      犯罪亞文化的功能,最直接地表現為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和作用上。犯罪亞文化對青少年犯罪的產生起著直接性的條件與環境作用。文化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而存在,并且指引著人們的社會行為。犯罪亞文化對社會的發展與穩定起著消極作用,這是其與主文化不同的一點。因此犯罪亞文化是犯罪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影響著犯罪的變化與發展。犯罪亞文化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起著誘導、盅惑和強化作用。犯罪心理的形成是青少年的主客觀原因相互作用的結果,除主觀原因外,客觀原因就是犯罪亞文化的熏染與誘導,由此導致了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與不斷強化。犯罪亞文化對青少年犯罪活動的實施起著決定性的推動與促進作用。[7]

      反思我國青少年犯罪的現狀和發展歷史,應該犯罪亞文化環境對青少年的影響。人的本質說到底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因此,與生理因素相比,社會因素在人的心理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青少年的發展來說,犯罪亞文化的影響作用來得更多、更快、更直接、更重要青少年活動能量大,求知欲望強,好獵奇、愛刺激、敢冒險,可塑性大,但他們缺乏知識,經驗不足,辨別是非和抵制消極影響的能力差,容易接受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犯罪亞文化的狀況將深刻地折射在他們的頭腦之中,并直接影響他們的社會化程度。[8]對于犯罪青少年來說,對于犯罪青少年來說,他們社會化缺陷的形成,或者是因為錯誤的外界影響,或者是由于社會化進程中的脫節所致,這些負面影響阻礙了他們社會道德和法律規范的內化過程,形成了他們不完全的社會化人格。犯罪亞文化環境的負面影響越多,青少年不完全的社會化程度就越大,導致其違法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三、祛除犯罪亞文化,預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是國家的希望,民族的未來,青少年的特性決定了他們需要社會給予更多、更好、更及時的關心和愛護,給予科學、健康的教育、引導和規范,給予豐富多彩而又昂揚向上的文化滋養,以使他們在作為國家主人和接班人的同時,能在一個良好的社會文化環境中健康地成長、發展這無疑是全社會的期望,同時也是全社會的責任。為使青少年遠離犯罪亞文化,要從下幾個方面著手:

      (一)家庭教育科學化。家庭是青少年社會化過程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方法失當,是導致青少年受犯罪亞文化影響,違法犯罪的主要因素之一。為了預防青少年產生不良行為,防止因教育不當而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就需要提高和加強家庭在預防違法犯罪方面的職能,要通過家庭教育來加強對青少年早期智力的開發和良好心理品質的開導。加強家庭教育,必須采取科學的教育方法,首先要營造民主平和的家庭氣氛。父母與子女平等相處,在相互交流中,父母對子女的思想和情感就能及時掌握,并通過及時的分析評價,幫助子女樹立正確的思想意識和社會道德規范;而子女的歸屬的需要、愛的需要、獲得理解需要得到滿足,產生愉快積極的情緒,有助于養成良好的性格傾向。其次,幫助子女構建正確的需要結構。對已有違法犯罪行為的子女,家庭成員應充滿愛心地去了解、感化他們,耐心地幫助他們轉變思想行為方式。

      (二)加強學校教育,改革現有的教育制度。學校是青少年社會化的主要課堂。學校教育成功與否發揮學校素質教育作用。學校要把應試教育改為素質教育,要把法制教育作為對學生的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方面,教育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法制觀;切實抓緊抓好,要營造一個學法、知法、用法的氛圍。加強對后進生的幫助教育,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改變片面追求升學率的作法,注重教書,更重育人,不要把“雙差生”推向社會犯罪的邊緣。[9]

      (三)加強政府監管,還青少年一片凈土。有關部門應大力加強對社會娛樂性場所的管理,嚴禁青少年進入營業性舞廳、歌廳、游戲廳、網吧;堅決整頓文化市場,凈化社會環境,加大“打黃掃非',力度,禁止向青少年出售轉播音像光盤、圖書,掃黃打非、禁賭、禁毒,徹底清除誘發青少年違法犯罪的毒根,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加強主流文化的宣傳,弱化消除不良亞文化的影響。大眾傳媒應擔負起對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重責。報紙、廣播、電視等大眾新聞媒介,要自覺地向青少年傳播法律知識,宣傳法律意識,使自己真正成為傳播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園地。

      (四)針對城市社區青少年犯罪,要建立一系列的機構組織,預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發生。強化社區功能,鼓勵社區擴建或新建娛樂設施,利用俱樂部和討論小組等形式弘揚社會主流文化,加速少年的社會化過程,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通過利用普法教育和社會道德教改變社區舊有的觀念,號召社區成員積極參與社會活動。通過這些活動把少年從不良群體中解救出來,并且培養他們與社會主流文化相一致的社區意識。[10]通過有組織地看望即將釋放的青少年違法犯罪者,加強他們與社區的聯系,使他們感覺到自己是社區完完全全的成員。如果能夠解決青少年犯罪人的再社會化問題,就能夠減少青少年重新犯罪的可能性。為他們回歸社會和重新社會化提供生活和成長環境,控制、預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弗蘭西斯·C·瓦克斯勒。越軌社會學概論[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

      [2] 王洛。我國青少年犯罪預防[C]。北京:群眾出版社,1989.

      [3] 陳樹恒。怎樣預測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M]。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1989.

      [4] 張小虎。轉型期中國社會犯罪探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5] 戴宜生。中國青少年犯罪情況概述[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0(2)。

      [6] 趙可,白嵐。青少年越軌行為概論[M]。重慶:重慶出版社,1996.

      [7] 肖建國。維護青少年權益中的誤區探究[J]。青少年犯罪研究,2001(1)。

      [8] 梅德衡。預防犯罪對策[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1995.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范文第3篇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犯罪心理問題;預防和矯治

      我國的法律制度對青少年的犯罪問題歷來持寬容的態度,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處遇原則。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率卻呈現出了明顯的增長趨勢,青少年犯罪問題日益受到國家、社會的關注。家庭、學校、社會和國家作為青少年成長的監護群體都希望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遵紀守法,對青少年的輕微違反犯罪行為也是“寬容多于嚴厲”。但是,這種“博愛”不僅未達到預防和減少青少年犯罪的效果,反而還成為青少年犯罪狀況的惡化的誘因。有效解決青少年犯罪問題的關鍵是重視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預防和矯治,因此,以青少年犯罪的特點為材料基礎,進而了解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狀況并據此予以矯治,才能夠實現有效防止青少年違法犯罪的目標。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一)青少年的界定

      對青少年界定的年齡標準各個國家是不同的,例如,《日本少年法》規定青少年是指14歲以上20歲以下的少年;《德國青少年刑法》規定是指從“14歲到18歲”,《德國青少年法庭法》規定“18歲到21歲”的群體也可適用《青少年刑法》。青少年的范圍應該界定為13歲到25歲比較合適。

      (二)我國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點

      1. 暴力犯罪突出。近年來,我國青少年犯罪率在總體上呈現出不斷上升的趨勢(江西等省份由于采取有效應對措施,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下降),犯罪情節愈發惡劣,犯罪類型趨于復雜。暴力文化的傳播對處在青春期的青少年來說充滿了刺激性和吸引力,搶劫、盜竊、、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等暴力型犯罪極為突出,造成的社會危害性日益嚴重,青少年暴力犯罪成為影響社會治安的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2. 智能化的犯罪手段。青少年犯罪的手段日趨成人化、智能化,利用手機、電腦、網絡等現代化的通訊工具作案的情形也日益增多。青少年的年齡雖然小,但具有較強的認識能力、模仿能力,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較為突出,其犯罪手段的智能化比較明顯。

      3. 團伙犯罪突出。人具有集群的意識,青少年表現的更為突出。青少年一般喜歡拉幫結派、組成小團伙,在這樣的小群體中,具有各種不良行為和心理傾向的人混跡一起,便會誘使成員之間互相模仿、交叉感染,強化共同犯罪案件的不斷發生。近幾年各地發現了不少在校生和社會不良青年組成的帶有封建行幫和黑社會性質的犯罪團伙,也是青少年犯罪的新動向。

      二、青少年犯罪的心理成因

      (一)內部成因:心理發育與生理發育、外界環境的矛盾

      青少年在青春期的生理發育和心理發育是不均衡的,生理發育迅速,而心理發育緩慢,由此產生了如下的矛盾:一是生理發育和心理水平發展不均衡。心理的發展要具有一定的生理基礎,青少年的生理發育迅速,而緩慢的心理發育不能與之相適應,使他們缺乏調節和支配自己的能力,常表現為無法正確處理過于旺盛的精力,甚至在不良因素的影響下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二是青少年心理發育狀況與外界環境不相適應。容易誘發犯罪的青少年時期,青少年的自我心理不成熟,心理調節能力差,往往不能很好的承受外部環境帶來的壓力。特別在中學階段,來自家庭、學校、社會的壓力不能依靠自身進行心理調節,也無法通過與他人進行有效的交流、溝通來宣泄,青少年往往會選擇尋找刺激、欺負他人等外部行為來緩解,在不知不覺中去犯罪。

      (二)外部成因:成長環境

      1. 家庭環境。家庭是社會教化的起始場所,是社會構成的基本單位,是社會的縮影。各種社會影響可以通過家庭這個中介反射到孩子身上而發生作用。從我國現階段來看,不良家庭環境對青少年違法犯罪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家庭結構存在缺陷。不完整的家庭結構是青少年犯罪的“催化劑”。夫妻關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礎,當夫妻雙方感情破裂,或者因為離婚、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失去了夫妻中的一方或雙方時,致使家庭結構的完整性遭到破壞,極易導致青少年放任自流,誤入歧途。二是家庭教育方式不當。家庭教育方式直接關系到教育的成敗,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態度表現為兩個方面,要么過分寵溺、驕縱,要么過于嚴厲的管教、動輒打罵。在這兩種家庭環境下成長的孩子,極易產生逃避和叛逆的心理,當壓力超過他們心理的承受能力時,就很可能受偏激心理的影響而誤入歧途。三是父母行為不良。家庭中的社會化很多都是在無形中進行的,父母的言談舉止、性格態度等對青少年產生著較大的影響,父母的不良行為會給子女的心理以某種消極的“暗示”。

      2. 學校環境。良好的學校教育,可以對家庭不當教育的影響起到彌補和矯正的作用,幫助青少年抵制和消除不良因素的影響。但是,學校教育也存在不利于青少年的社會化的方面,對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一是忽視思想品德教育。由于在教育觀念上片面強調智育的重要性,學校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和培養,即使有這方面的教育也往往是方法簡單、陳舊,并且內容空洞、脫離實際,對學生缺乏吸引力,這樣很容易使成長中的青少年排斥主流文化,而對不良亞文化產生認同。二是法制教育效果不好。學校法制教育效果不好,學生法制觀念淡薄也是導致青少年犯罪的一個重要原因。學生的價值觀與法律規范的要求不相適應,不能使法律規范的要求內化為學生自己的需要和行為進而形成守法的行為習慣,達不到預防犯罪的效果。三是青春期性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滯后。目前,學校的青春期性教育基本上仍是空白。而青少年的青春期基本都是在學校度過的,青少年對性的理解具有模糊性,由于未獲得正確性知識和性教育,得不到及時的教育和指導,使得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把“探索”的目光投向了、書籍等,加上自我控制能力不強,往往會出現越軌行為。

      3. 人際交往環境。差異交往理論認為,一個人參與系統的犯罪行為的幾率,大致上是由他與犯罪行為模式進行接觸的頻率和持續性決定的。同齡人的相互交往在青少年的社會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青少年之所以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并惡性發展,與其同同齡群體的不良交往息息相關。團伙犯罪一直在青少年犯罪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不良交往往往是青少年走上團伙犯罪道路的起點。一些被家庭和學校排斥和拋棄的“不良青少年”,在不良文化的“感召”下,基于相同的感受聚集起來,使錯誤的社會意識、不良的個性品質和行為習慣得到強化,而且還可能形成地域性的不良群體或犯罪團伙。

      (三)個體成因:個性的偏傾

      個性是個體在一定社會條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傾向的比較穩定而獨特的個性心理特征的總和。個性的形成主要受社會生活條件、教育以及個體的社會實踐和個體主觀能動性的影響。由于青少年心理和人格的不成熟,身心發展矛盾的復雜性以及外界的影響,使青少年容易形成錯誤的思想意識、造成心理畸形發展,甚至形成頹廢、腐敗的思想觀念。

      三、青少年犯罪的心理特征

      (一)認知特征

      青少年常表現出認知能力低下、認知結構畸形、認知標準模糊的特點,缺乏應有的社會生活經驗。犯罪青少年當中的大多數人具有顛倒的、錯誤的是非標準和道德觀念;缺乏正確的法制觀念,甚至藐視法律,缺乏對法律的敬畏和恐懼,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在極低的認知水平和消極的生活體驗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與犯罪行為有因果關系的腐朽沒落的人生觀:封建主義的“哥們義氣”、剝削階級吃喝玩樂的“享樂主義”、“亡命稱霸”的英雄觀和“無政府主義”的自由觀是引發犯罪的錯誤認知內容。

      (二)動機特征

      動機產生于需要。青少年的犯罪動機特征主要有以下三點:(1)情境性,青少年本身具有喜愛模仿、好奇心強等特點,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再加上自身意志的薄弱,易形成犯罪動機;(2)情緒性,犯罪青少年的動機與其情感具有極為密切的關系,犯罪動機的產生、變化和轉移易受情緒的影響;(3)隱蔽性,青少年對犯罪動機本身很模糊或者不清楚,開始是屬于未被意識到的動機,后來才發展成為意識到的動機。

      四、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和矯治

      (一)犯罪心理預防

      犯罪心理預防是運用犯罪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消除誘發犯罪心理的相關因素,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與犯罪行為的發生。對于青少年犯罪心理預防的基本途徑有:

      1. 依靠外界力量。犯罪行為是犯罪心理形成之后在一定犯罪情境中產生的,所以需要改善外界環境以排除和減少外在環境中的消極因素:(1)營造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學校作為傳授知識的重要場所,應當完善教育內容,注重素質教育,加強學校管理,切實關心每一個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家庭作為社會的基本細胞,家庭教育對于青少年發展起著極大的影響,父母必須不斷加強自身的道德文化修養,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作為大眾傳播媒介,可以迅速而廣泛地反映社會的風氣和文化,所以應加強對文化市場的管理和控制,消除不利于青少年身心成長的各種不良資訊。(2)重視開展心理衛生工作。開展心理衛生工作,是維護心理健康、培養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徑,如果能有效地消除犯罪心理,或者防止犯罪心理的形成,就可以減少犯罪行為的發生。

      2. 依靠自身力量。個體心理包括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如果消極因素占據主導地位,就有可能演變為犯罪心理。因此,加強青少年的自我意識,引導他們積極地進行自我完善,增強自我控制能力:(1)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自我認識水平的高低決定著自我意識完善的程度,因此,培養青少年的自我意識,首先應提高自我認識的水平,增強其自我認識的主動性。(2)促進自我意向的發展。自我意向,即自我對待意向,它表現在對自己的期待、要求與控制的水平以及對自我意向的內容方面。促進青少年自我意向的進一步發展,引導其形成比較遠大的抱負和理想,根據實現自我理想的需要,合理安排社會生活。(3)發展自我控制的能力。自我控制能力主要表現在自覺性上,要促使青少年形成合理的需要和遠大的理想以及對自己選定的奮斗目標堅持不懈的精神,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

      (二)犯罪心理矯治

      1. 社區矯正。社區矯正在美國最先適用,采用非監禁刑(社區矯正)為主的模式,基于民主自由的理念和塑造守法公民的目標,把非監禁刑作為改造罪犯的主要形式。對青少年實行社區矯正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矯治,與成年人罪犯隔離改造避免了交叉感染,讓其充分的意識到自己罪過的同時還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調整心理狀態,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避免誤入歧途。

      2. 再犯心理評估預測。再犯心理評估預測在香港得以廣泛適用,方便了法定機關作出多項以資料為依據的決定,有助于降低再犯風險和實現暴力行為的矯治目標,對暴力罪犯的更生工作至為重要。對青少年采用再犯心理評估預測的方法,可以及時地掌握其犯罪心理意向,在其做出危害社會的行為之前予以有效預防。

      參考文獻

      [1] 梅傳強.犯罪心理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

      [2] 曾赟,孔一,張崇脈.犯罪原因分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

      [3] 李玫瑾.犯罪心理研究——在犯罪防控中的作用[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0.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范文第4篇

      關鍵詞:青少年犯罪;人格因素;預防;藥家鑫

      中圖分類號:D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9-0097-03

      曾經喧囂一時的藥家鑫案雖已成定局,但我們的反省之路不應就此止步。本該是未來棟梁的大學生,為何會漠視生命,成為兇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筆者認為,青少年的犯罪行為是其犯罪人格的外在表現,而犯罪人格并非與生俱來,其形成緣于一般的人格障礙,與其成長的環境密切相關,在得不到正確引導的前提下,逐漸演變成犯罪人格。在誘因面前,犯罪人格最終爆發,并在其犯罪行為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一、青少年犯罪的人格概述

      (一)青少年犯罪的界定

      青少年犯罪在我國尚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法律規定,但在社會學、犯罪學、犯罪心理學等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中經常使用。青少年犯罪,指青少年這一特殊主體實施的犯罪,亦指主體由兒童向成年過渡這個特定階段,由于主客觀原因而實施的各種犯罪行為的通稱。由于我國刑法規定不滿14周歲的人,不管實施何種危害社會的行為,都不負刑事責任。因此,我們可以將其定義為:己滿14周歲至25周歲的人實施了危害社會、觸犯法律、依法應受刑事懲罰的行為,叫做青少年犯罪。

      (二) 犯罪人格概述

      在筆者看來,人格是一個含義較廣的心理學范疇。作為犯罪人,既包含與社會上沒有犯罪之人相同的人格,即一般人格,又包括犯罪人自身所特有的特殊人格。為了將其區分開來,筆者將后者稱之為犯罪人格,特指犯罪人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的特定身心組織。國內外犯罪學者、心理學家的大量實證研究證明,犯罪者實施犯罪行為同其存在人格障礙相關,尤其是嚴重偏離正常人格的具有致罪性的人格障礙,即為犯罪人格。

      它具有以下幾個顯著特點:1、性。犯罪人格的本質在于其性。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由犯罪行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決定的。實際上,一切犯罪行為都從不同側面并在不同程度上對國家、社會和公民利益造成了危害。另一方面,是由犯罪人需要內容的性決定的;2、多因性。犯罪人格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除了個人遺傳的性格特質,主要包括家庭、學校和社會交往因素;3、內外統一性。人的行為與其人格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犯罪人格決定著行為人對外界的反應方式,并形成人的犯罪行為;4、恒久性。犯罪人格作為一種本質上的人格,其形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經過了長時間的內心體驗。

      (三)青少年犯罪人格中的主要類型

      人格障礙與犯罪存在著一定的聯系,但并非具有人格障礙的行為人都容易犯罪,只有那些具有犯罪人格也即嚴重人格障礙的行為人才會有犯罪的傾向。根據國際精神疾病分類資料顯示,人格障礙大致可以區分為十種,結合青少年犯罪的特點,筆者認為以下四種與青少年犯罪行為最為相關:

      1、偏執型人格障礙。偏執型人格障礙又稱妄想型人格障礙,主要表現為敏感多疑,報復心強,總以為別人要對他進行迫害和攻擊,容易把別人的友好看做敵視或蔑視的行為,往往尋機泄憤;主觀固執,聽不進別人的意見和勸解;無自知之明,對自己評價過高而又狂妄自大,愛空想和幻想,認為自己懷才不遇,常無理取鬧;易產生嫉妒的妄想,可能產生報復型或攻擊行為,多見于男性。

      2、型人格障礙。型人格障礙又稱為悖德型人格障礙,該類人格障礙與犯罪密切相關,倍受犯罪學領域關注。主要表現為性格暴躁,具有高度的沖動性和很強的攻擊性,對外界充滿敵意;對他人和社會缺乏責任感,冷漠,不會體諒幫助他人;辨別是非的能力低下,通常不能從錯誤中吸取教訓,屢教不改,麻木不仁,對自身行為沒有恥辱感和悔恨之意;對欲望的自控能力差;性關系隨便。該人格一旦形成,難以矯正。型人格障礙患者易進行殘酷行為犯罪。

      3、沖動型人格障礙。沖動型人格障礙又稱爆發型人格障礙。該類型人格障礙者個性極強,過分主觀,易被激惹,聽不得別人的勸告,常因為細微的精神刺激而引起過強的情緒反應,行為無度,不顧后果;患者行動前,心情緊張,且愈演愈烈,付諸行動后,會產生極大,同時緊張情緒消失;在發病期間可能因為某些原因而犯罪,但在間歇期間內可以恢復正常,并為自己的爆發結果而感到后悔內疚。

      4、分裂型人格障礙:該類型人格障礙者多內向孤僻、言行怪異、喜歡脫離現實的幻想、人際關系有明顯缺陷缺陷關系大,同時緊張情緒消失。,對人冷漠,為人處世不通情理;情緒易波動,好無事生非。患者在不良境遇的刺激下,能產生較短暫的精神病發作,進行違法犯罪行為。但事過境遷之后,他們又能恢復原來的精神活動水平。

      二、影響青少年犯罪人格形成的因素

      一個人的人格由多種特質組成,并在家庭、學校、社會等因素共同作用影響下形成穩定的復合體。由此可見,人格具有差異性與多樣性,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研究影響青少年犯罪人格形成的因素,查找犯罪人格的形成原因,有針對性地防微杜漸,對防止青少年犯罪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實踐指導意義。

      (一) 家庭因素

      青少年犯罪的心理原因范文第5篇

      從近幾年情況來看,未成年人犯罪中已占70%。主要是團伙盜竊、搶劫等案件,團伙內成員分工明確,有的已經形成比較穩定的集團。青少年由于受生理、心理、智力、閱歷等因素的影響,作案時容易相互依附,借勢壯膽,結成團伙進行作案。根據統計資料表明,近幾年來,團伙犯罪在青少年犯罪中的比例呈上升趨勢,值得注意的是團伙成員趨復雜化,成年人與青少年相互結伙作案增多。這種團伙犯罪形式對社會的危害性更大。

      二、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青少年犯罪在整個刑事犯罪案件中所占比率較高,它與青少年自身的特點是密不可分的。人的舉止行為肯定是受心理和社會因素決定的,在這個前提下,每個人才能按自己的意志行事,而不是出于他們的需要。年輕人實施違法犯罪行為不能說完全出于自覺。究其青少年犯罪的原因,可分為主觀和客觀兩個方面。

      (一)青少年自身的一些因素

      青少年由兒童向成年人過度時期,正是青春期發育的變化時期,心理學家稱為“危險年齡”時期,他們在這一時期生理發育迅速,身體開始趨向成熟,個人意識和獨立意識增強,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追求欲望,表現過分固執,缺乏自控能力。一旦感情沖動,便會不顧一切,鋌而走險。青少年自身素質的好壞是決定其是否違法犯罪的關鍵。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質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游手好閑、好逸惡勞、無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嚴得不到滿足,加上法制觀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道路。

      (二)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個性的基礎。這主要有幾種情況:一是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不會管,出了問題,往往棍棒相加,缺乏耐心細致的說服教育;二是子女長期養成的不良習性,父母管不了,因為沒有從早期教育入手、管得晚了;三是父母對子女喪失信心,不愿管,順其自然,放任自流;四是單親家庭父母離異后,孩子無人管,使之浪跡社會;五是父母自身行為不端直接影響孩子,使之效仿父母,小偷小摸,打架斗毆。人們總結的一句話:“問題家庭出問題少年”,確實不無道理!

      (三)學校教育因素

      學校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至關重要。學校教育方法不當,是導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會、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現在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1.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指導思想

      現在很多學校存在著嚴重的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一個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壞,一個學校教育質量的高低,一個學校領導的政績如何,一個教師的水平怎么樣,都要由“升學率”來衡量,來體現。好學生一旦考試落榜,則感前途無望,萬念懼毀;差學生則破灌破摔,厭學、輟學,這兩種情況都容易出現問題。他們一旦流向社會,受到不良因素的誘發和影響,就會發生違法犯罪行為。

      2.對學生處分缺乏慎重考慮和處分后對處分生放棄教育

      對違犯校規校紀的學生進行處分,是教育、挽救學生的一種手段,若運用得好,可以對有不良行為的學生起到警告、震懾作用,使之不敢、不會再犯;若運用不好,則會使受處分的學生產生悲觀、消極情緒,從此自暴自棄,在邪道上越走越遠,從而滑向犯罪的泥潭。

      (四)社會因素

      1.文化市場的“黃色污染”

      低級、庸俗的文化會侵害、腐蝕人們的靈魂。目前,在文化市場上,圖書報刊、音像制品中充斥著一些不健康的內容,對社會文化造成了比較嚴重的污染。一些青少年沉湎于游戲廳、歌舞廳、錄像廳等,心靈遭受扭曲。

      2.以腐敗現象為代表的“灰色污染”

      當前,絕大多數青少年犯罪系出于非法占有公共或他人財物的犯罪動機,其中相當一部分犯罪人是為了追求享樂、滿足膨脹的物欲而實施犯罪行為。游戲機廳、網吧甚至很多高消費的洗浴中心、歌廳均向未成年人開放,而這些人的經濟收入有限,往往借助盜竊、搶劫等犯罪手段獲取財物滿足高消費的需求。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 亚洲色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激情亚洲一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第一区二区| 国产亚洲综合色就色|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日韩激情无码一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 亚洲午夜未满十八勿入网站2| 在线观看亚洲成人|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理论片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ⅴ香蕉| 亚洲欧洲日本在线|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第1页| 国产亚洲色视频在线| 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综合在线二区|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 亚洲欧洲无卡二区视頻| 亚洲国产成人AV网站| 亚洲无码高清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综合成人91精品| 久久精品亚洲中文字幕无码麻豆 | 亚洲1区2区3区精华液|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亚洲性久久久影院| 精品亚洲永久免费精品|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 亚洲女人18毛片水真多| 亚洲愉拍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 久久久久国产成人精品亚洲午夜| 久久亚洲高清观看| 亚洲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乱码卡三乱码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