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臨床獸醫學和獸醫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鴨瘟;鴨瘟病毒;分離;鑒定
中圖分類號:S852.65+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4)19-4644-03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4.19.036
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One Duck Plague Virus Strain
FU Shu-lin1, CHEN Xia-bing1, QIAN Yun-guo2, ZHANG Da-bing3, YANG Wen-hai1, HE Bin1, JIN Er-guang1, TONG Wei-wen1, YE Sheng-qiang1, LIU Wu1, TAO Bi-fei1, CHEN Jie1
(1. Wuhan Institute of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Science, Wuhan 430208,China; 2.Wuhan Vegetable Research Institute, Wuhan 430208, China; 3. College of Veterinary Medicine,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One virus strain was isolated from the liver of the dead ducks in a farm of Wuhan city, Hubei province. Combined with epidemiological investigation and autopsy pathology, it was initially diagnosed as duck plague virus infection. Based on the sequences of plague virus gene in GenBank of UL6 gene, one pair of primers was designed and used to PCR amplification of extracted viral nucleic acids DNA. The PCR products were 416 bp and the similarity was 99% compared with the gene sequence of the Duck Plague Virus UL6 gene published. The duck embryo infection experiment showed that duck embryos began to die in the first four days, with typical symptoms of the duck plague virus infection. It is indicated that the case was the infection of duck plague virus.
Key words: duck plague; duck plague virus; isolation; identification
鴨瘟(Duck plague),又名鴨病毒性腸炎(Duck virusenteritis, DVE),是鴨、鵝和其他雁形目禽類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傳染病[1]。其特征是流行廣泛,傳播較迅速,發病率和死亡率較高。鴨瘟臨床表現為精神沉郁、高熱稽留、兩腿麻痹、下痢、流淚和部分發病鴨頭頸腫大[2]。該病病原為鴨瘟病毒(Duck plague virus),屬于皰疹病毒科α皰疹病毒亞科,核酸類型為線狀雙股DNA[3]。由于對鴨瘟病毒的分子生物學研究相對滯后,基因的功能研究嚴重滯后,因此目前該病的診斷主要依賴于流行病學、臨床癥狀、病理變化和病毒的分離、鑒定。但是目前國內外學者已經建立了一些分子生物學方法對鴨瘟病毒進行鑒別診斷。陳安莉等[4]建立了二重PCR方法能夠區別新城疫病毒和鴨瘟病毒的感染,張艷芳等[5]建立了二重熒光定量RT-PCR方法區分鴨黃病毒和鴨瘟病毒的感染。
本研究根據GenBank上公布的鴨瘟病毒UL6基因序列設計一對PCR引物,成功擴增出目的基因,并通過鴨胚感染試驗證實了鴨瘟病毒在臨床上的感染。
1 材料與方法
1.1 材料
試驗用9~10日齡櫻桃谷鴨胚由武漢市畜牧獸醫科學研究所自行孵化;病毒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為OMEGA公司產品;DL Marker 2000、Taq酶均為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產品。
1.2 方法
1.2.1 病料收集與處理 送檢病料來自湖北省武漢市某種鴨場40周齡櫻桃谷種鴨。采集病鴨的肝臟組織搗碎,并按照質量體積比1∶5的比例加入無菌的PBS液混勻進行組織勻漿,然后以4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并用無菌PBS液稀釋作為接種鴨胚的材料。
1.2.2 病毒DNA提取 取送檢死亡的病鴨肝臟,加入無菌的PBS液進行組織勻漿,以4 000 r/min離心10 min,取上清液,然后按照病毒基因組DNA提取試劑盒的說明書進行操作。
1.2.3 引物設計與合成 根據GenBank上公布的鴨瘟病毒UL6基因序列設計一對PCR引物,引物由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合成。上游引物P1:5′-GAGCGTATTTAGATGAAACTGC-3′,下游引物P2:5′-TGTTGTGATTGTTCC-3′。目的片段大小為416 bp。
1.2.4 PCR擴增 PCR擴增反應體系采用25 μL反應體系。2×Premix Taq DNA酶12.5 μL,上下游引物(20 μmol/mL)各1 μL,DNA模板5 μL,滅菌水5.5 μL。PCR擴增程序為:94 ℃預變性2 min;94 ℃變性50 s,54 ℃退火90 s,72 ℃延伸2 min,35個循環;72 ℃延伸5 min;4 ℃ 30 min。PCR產物于0.8%的瓊脂糖凝膠中進行電泳分析。
1.2.5 測序與序列分析 將PCR產物用DNA回收試劑盒進行純化回收,并送寶生物工程(大連)有限公司進行測序。使用DNA Star軟件將測序結果與GenBank上公布的UL6基因序列進行比對分析。
1.2.6 鴨胚感染試驗 將16只9~10日齡的鴨胚隨機分為2組,每組8只。第一組每只鴨胚接種0.2 mL的病毒稀釋液。第二組每只鴨胚接種0.2 mL的無菌PBS液(陰性對照)。培養并觀察鴨胚死亡情況和病變情況。
2 結果與分析
2.1 鴨瘟病毒的PCR鑒定結果
用設計合成的針對鴨瘟病毒UL6基因核苷酸序列擴增引物對提取的鴨瘟病毒DNA進行PCR擴增后,擴增產物出現一條約416 bp大小的條帶,與預期片段大小相符(圖1)。
2.2 鴨瘟病毒UL6基因序列測定分析結果
將所測定的序列通過DNAMAN軟件與GenBank上公布的鴨瘟病毒UL6基因序列進行比對分析,結果表明所鑒定病毒的UL6基因序列與GenBank上公布的鴨瘟病毒UL6基因序列的相似性達到99%(圖2)。
2.3 鴨胚感染試驗結果
接種后4 d,攻毒組的鴨胚開始出現死亡,在第六天8只鴨胚全部死亡,而陰性對照組的鴨胚沒有出現死亡(圖3)。死亡的鴨胚全身水腫,出血,絨毛尿囊膜有灰白色壞死點,肝臟有壞死灶出現。
3 小結與討論
鴨瘟病毒在臨床上造成的死亡情況有較大的差別。不同年齡、性別和品種的鴨均易感。鴨瘟病毒感染鴨后,可侵害鴨的多種組織器官,為全身各組織感染和廣泛的組織嗜性創造條件[6]。本研究中送檢的病鴨拉綠色稀糞,泄殖腔嚴重充血、出血、水腫;食道黏膜出血,肝臟腫大,表面有灰白色的壞死點,心內膜與心外膜有出血斑點,這與報道的鴨瘟的臨床癥狀、病理變化等相一致[7]。進一步通過擴增鴨瘟的UL6基因和鴨胚感染試驗證實送檢的病例為鴨瘟病毒感染。
鴨瘟病毒的天然宿主為鴨、鵝和天鵝,7日齡到成年種鴨均可感染[1]。鴨瘟病毒不能直接使用于雞胚,因此本研究中感染動物為鴨胚。在本研究中,感染病毒的鴨胚在感染后4~6 d內全部死亡,鴨胚感染后出現典型的鴨瘟病毒感染的病理變化特征。
本研究中根據GenBank上已經公布的鴨瘟病毒UL6基因序列,設計合成一對引物,通過PCR方法特異性擴增出416 bp的片段。將擴增出的基因片段與公布的基因序列相比較,兩者的相似性為99%。但是,鴨瘟病毒的UL6基因序列在鴨瘟病毒的致病過程中起何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SANDHU T S, SHAWKY S A. Duck virus enteritis (duck plague)[M]. Ames: Iowa State University Press, 2003.354-363.
[2] 張 坤,刁有祥,程彥麗,等.鴨瘟病毒強毒株感染SPF鴨后動態病理組織學變化[J].中國獸醫學報,2013,33(1):9-15.
[3] 郭玉璞,蔣金書.鴨病[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88. 21-28.
[4] 陳安莉,謝芝勛,謝麗基,等.新城疫病毒和鴨瘟病毒二重PCR檢測方法的建立及初步應用[J].中國畜牧獸醫,2013,40(11): 192-195.
[5] 張艷芳,謝芝勛,謝麗基,等.鴨黃病毒和鴨瘟病毒二重熒光定量RT-PCR方法的建立[A].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家畜傳染病學分會第十五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畜牧獸醫學會傳染病學分會,2013.899-903.
貓咪耳朵什么樣?
所謂耳朵就是動物身上的聽覺器官,貓咪的耳朵當然也不例外,單憑肉眼觀察,它們的耳朵就和人類的耳朵有很大差別呢。
耳朵的構造
貓咪的耳朵分為外耳、中耳和內耳,外耳收集聲音,向內傳到鼓膜,通過鼓膜的振動,聲音達到中耳部分。耳蝸將聲音轉化成電脈沖,通過聽覺神經傳達到大腦,內耳則負責保持身體平衡。貓咪的耳朵和人耳構成相似,但聽力和平衡能力都比人類好得多。
耳外構成
然而我們更多看到的是貓咪的耳翼(或耳瓣)部分,貓咪的耳朵外面被一層薄薄的被毛覆蓋,有些品種的貓咪耳尖還有一些飾毛。而貓咪的外耳內側也有一些耳毛,就像一道屏障,幫耳朵隔絕了很多臟東西。
聽力很好的貓咪
聽覺是貓咪五感中最優秀的一種,它們在高音方面的聽力特別優秀,遠高于人類,它們可以分辨頻率高達6萬赫茲的超聲波,這有助于幫助它們在戶外捕捉獵物。它們定位聲源的能力也很強,角度誤差只有0.5°。所以無論你如何躡手躡腳,貓咪都會很快探知你發出聲音的位置。
如果你的貓咪聽不到
一些情況下,貓咪也許會暫時性或永久性失聰。
天生失聰
一些貓咪會有天生的遺傳性失聰或重聽現象,比如白毛藍眼睛的貓咪就有很大的失聰幾率,甚至占到了失聰貓的40%。鴛鴦眼的白毛貓咪,藍色眼睛側的耳朵很可能是失聰的。
后天失聰
嚴重的中耳炎最終導致內耳感染,也可能破壞貓咪的聽力,這種影響有些會隨著疾病的治愈而緩解,但有些則是終身性的。另外,貓咪進入老年期后,聽力也會下降得越來越快。
如何檢查貓咪聽力?
當你懷疑貓咪的聽力可能已經受損,可以在不同的方位發出聲音,看貓咪是否有反應,要特別注意貓咪耳朵轉動的方位和形態,如果貓咪基本沒反應,很可能是聽不到聲音。當然,最妥當的還是去醫院請醫生幫貓咪做一些聽力檢查。
Attention!
會對貓咪造成很大影響嗎?
失去聽力的貓咪,生活上會有一些困擾。特別是先天失聰的貓咪,和其他貓咪在溝通時會有少許障礙,叫的聲音也很難聽。不過如果只是生活在固定的場所,沒有天敵或意外干擾,對貓咪來說并沒有大礙。所以有聽力障礙的貓除了不適合生活在戶外,生活上并不需要特殊照顧。
看狀態!初步判定耳朵健康程度
有時我們僅憑肉眼觀察就能知道貓咪是否有耳道疾病,是否需要送醫。
正常情況
翻開貓咪的耳朵,如果在耳廓附近看不到耳垢(允許有少量淡色耳垢),貓咪的精神狀態、動作都無異樣,耳朵周圍也沒有破損,這種情況就是正常的。
不適情況
有時貓咪會表現得特別不適,不停抓撓或摩擦耳朵,表現得特別痛苦。這說明貓咪可能痛癢難忍,很可能有耳螨或其他耳道損傷。
外傷情況
有時肉眼就可以看到貓咪耳廓甚至耳朵邊緣有異常,比如耳朵邊緣可能有曬傷或皮膚病,耳廓內也可能腫起、充血,這可能是因為抓撓耳螨或打架導致的耳血腫。
環境和品種的影響
貓咪的耳道疾病會受到貓咪品種和環境的影響。
這些品種易得病
根據耳朵形態不同,貓咪可以分為立耳貓、折耳貓、卷耳貓。相對一般的立耳貓咪,折耳貓的耳朵構造導致它的耳道通風性差、潮濕,更容易滋生細菌。而卷耳貓耳朵外翻,耳朵更容易跑進臟東西。
潮濕環境易生病
無論是螨蟲還是細菌、病毒都喜歡溫暖而潮濕的環境,這就導致南方濕熱地帶的貓咪更容易患耳道疾病。而一年四季都比較炎熱、溫暖的地區,更容易令貓咪感染寄生蟲。如果你所處的環境有這些特征,就更要注意貓咪耳道健康。
年齡小易患病
幼貓比較容易感染耳螨,其中不少都是通過貓媽媽傳染的。而耳炎等疾病則是全年齡的貓都會患的耳道疾病。一些成年貓咪也可能會患耳部腫瘤,嚴重時會危及生命。
SOS!警惕貓咪耳道疾病
貓咪可能會患各種與耳朵有關的疾病,其中以耳道疾病為主,然而從診斷辨別疾病開始,很多主人就開始犯迷糊,因而導致了疾病進一步發展。
常見的耳道疾病種類
貓咪常見的耳道疾病大致分為這幾種,它們從診斷到治療都有很大區別。
劉欣
美聯眾合
北京愛康動物醫院獸醫師
中國農業大學動物醫學院臨床獸醫學博士,北京農學院畜牧獸醫系校外指導教師。擅長各種疑難皮膚病和內科病的診治,多次到歐洲進修獸醫課程,長期在全國各大城市為寵物醫師進行皮膚病培訓,并在國內首先開展了細胞學診斷技術。
根據劉欣醫生介紹,養貓人對于貓的耳道疾病有很多誤區,而正確的診斷和準確的用藥才能讓耳道疾病的治療少走彎路。
耳螨?其實不是最多的
在貓咪的幾種常見耳道疾病中,人們往往一看到貓咪耳朵內有深色耳垢,就認為是耳螨,結果經常自行用藥用了很久,貓咪也不見好轉。資深皮膚科獸醫告訴我們,其實馬拉色菌導致的外耳炎的數量才是最多的,只是癥狀和耳螨有一些相似,從而導致經驗少的主人區分不清。所以貓咪到底患的是什么耳道疾病,最好還是去醫院確診一下。
關鍵詞 仔豬副傷寒;中西藥結合;流行特點;癥狀;治療方法
中圖分類號 S858.2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8-0243-01
豬副傷寒主要是由沙門氏菌屬中的豬霍亂沙門氏桿菌和豬傷寒沙門氏桿菌引起的一種豬傳染病,又稱豬沙門氏菌病,各種年齡段的豬都有可能感染,但它主要侵害1~4月齡的仔豬,是仔豬的一種常見的腸道傳染病,其特征是大腸的壞死性炎癥。在多年的獸醫工作實踐中,總結了一些治療該病的方法,尤其是應用中西藥結合治療該病,效果更好。但該病診斷比較困難,特別是急性發病初期,發病急、死亡快,易與豬瘟等混淆,所以快速準確診斷是有效治療獵副傷寒病的關鍵環節。現將豬副傷寒病的診斷與治療防治總結如下。
1 流行特點
豬副傷寒病的主要傳染源是病豬和帶菌的豬。一般有2 種傳染方式:一種是健康豬體內存在的病菌在豬的體質變差、抵抗力下降時乘機繁殖而導致發病;另一種是健康的豬采食了被病豬污染過的飼料、水等,經過消化道感染而發病。該病的潛伏期為7~30 d,一般發生于1~4月齡的仔豬上,成年豬及哺乳豬很少發病。一般該病都是散狀發生,但是若有不利因素的嚴重刺激也會出現緩慢性地方流行。該病一年四季都可以發生,但是多發于寒冷、陰雨連綿季節及季節交替等情r下。在仔豬的飼養過程中,如果管理不當,出現飼料不豐富、圈舍潮濕、缺乏運動、氣候突變等情況時容易引發該病[1-2]。
2 臨床癥狀
2.1 急性型(敗血癥)
該種類型一般是發生在斷奶后不久的仔豬身上。發病的仔豬體溫升高至41~42 ℃,精神差,厭食或無食欲;發病初期便秘,后期下痢;糞便呈惡臭味,有時帶血;腹痛,弓腰尖叫;耳、腰部及四肢皮膚呈紫紅色,后期呈青紫色;病豬最后呼吸困難,體溫下降;偶爾咳嗽、痙攣,一般3~5 d死亡。此型由于發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易被誤診為豬瘟,發病5 d后未死亡的豬轉為慢性[3]。
2.2 慢性型(結腸炎型)
此型最為常見,病豬表現為精神不振,體溫略升高,便秘和下痢交替出現,排出灰白色、淡黃色、暗綠色糞便,糞便形同稀粥狀,有時糞便中混有血液和假膜;皮膚出現痂狀濕疹;后期消瘦,生長停滯,貧血,并伴有眼結膜炎或有濃性分泌物;精神萎靡、拱背縮腰,有一部分病豬還會繼發慢性肺炎而咳嗽不止,死前皮膚出現紫斑;病程長達2~3周,最后衰竭死亡。
3 剖檢特征
3.1 急性型
主要是敗血癥變化。肝、脾腫大,邊緣變鈍、呈暗紫色;肝臟有針尖至米粒大灰白色壞死灶;喉頭、腎、胃腸和膀胱黏膜充血或出血;肺臟表面有小出血點,小葉充血發紅,切面有淡紅色滲出液。胃腸黏膜有卡他性炎癥,腸壁淋巴結腫大[4-5]。
3.2 慢性型
主要特征為盲腸、結腸、回腸的壞死性腸炎,大腸黏膜表面形成片狀的灰黃色潰瘍,表面一層烏灰色假膜,腸壁增厚;肝、脾、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切面,有時可見點狀壞死灶,這是豬副傷寒的特征性病變。肺部有時有卡他性或干酪樣肺炎病灶。
4 診斷要點
多發生于2~4月齡仔豬,臨床上以腹瀉為主,耳、尾、蹄等處的皮膚為青紫色,大腸及肝、脾有干酪樣壞死灶,據此可作出初步診斷。但需與豬瘟、豬肺疫、豬丹毒、豬痢疾、傳染性胃腸炎、流行性腹瀉相區別[6-7]。有時為了排除上述幾種病的可能,特別是豬瘟,還可用青霉素針劑進行試治療性確診,因為該病用青霉素治療無效。在實際治療過程中,如果無法確診,就先用青霉素試治,在使用青霉素治療無效后,即可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而且療效顯著,治愈率也高。
5 治療方法
5.1 中藥治療
治療原則是溫中散寒、理氣止痛、健脾止瀉,對已確診為仔豬副傷寒的病豬,運用以下中藥方劑:茯苓15~30 g,陳皮10~20 g,厚樸15~30 g,枳殼20~40 g,川芎10~22 g,藿香15~30 g,云木香5~15 g,蘇子10~20 g,蒼術10~30 g,白術10~15 g,黃白皮15~30 g,黃芩15~30 g,黨參15~30 g,柴胡20~40 g,甘草20~40 g。將藥加水煎3次,3 次藥液混勻后用胃導管一次灌服。
5.2 西藥治療
復方新諾明(SMZ-TMP),肌注0.2 mL/kg體重,首次用量要加倍,連注3~7 d;如用片劑,應內服 70 mg/kg體重(單用首次用藥量加倍),每天2次,連服3~7 d,直到痊愈為止。
6 治療效果
2003年4月,利用中西藥結合對永善縣馬楠鄉冷水村農
戶養殖的患病生豬301頭進行治療,發病初期116頭,治愈109頭,治愈率達94%;發病中期155頭生豬治愈121頭,治愈率78%;發病后期30頭治愈9頭,治愈率30%。24 h內灌服1次中藥、2次西藥,此后只服西藥,3~5 d后痊愈(表1)。
2005年3月,溪洛渡鎮桐堡辦事處海田二隊一農戶家40 kg左右的2頭豬生病,經診斷確診為豬副傷寒。第1天按上述中藥方劑購買1付中藥,用水煎3次后與西藥復方新諾明(SMZ-TMP)片劑按70 mg/kg體重與中藥湯劑一起灌服,晚上單獨按復方新諾明片劑70 mg/kg體重灌服1次,第2天基本恢復正常,再繼續服西藥1 d后痊愈,治愈率100%。
7 體會
筆者通過對臨床301頭副傷寒病豬的治療效果看,中藥結合西藥復方新諾明對沙門氏菌屬的抗菌作用比氯霉素、金霉素、合霉素及其他磺胺類藥物單用的效果好得多,而且對仔豬副傷寒早期和中期的病豬治愈率較高,早期治愈率比中期高16個百分點、比晚期高64個百分點,且平均治愈率仍然可達79.4%。因此,筆者認為中西藥結合治療仔豬副傷寒不但治療成本低,而且療效好,治愈率也高,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治療方法,臨床實踐中可供廣大畜牧獸醫工作者參考。
8 參考文獻
[1] 馬進文.小香豬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治療[J].中獸醫醫藥雜志,2016(1):61.
[2] 劉新軍.仔豬副傷寒的診斷與防治[J].湖北畜牧獸醫,2014(2):45-46.
[3] 左其東.仔豬副傷寒的流行、診斷與綜合防治[J].養殖技術顧問,2013(8):90-92.
[4] 王博,崔敏.仔豬副傷寒的流行特點及防治策略[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1(11):118-119.
[5] 江玉香.仔豬副傷寒的診治[J].現代農業科技,2010(2):362.
關鍵詞:布氏桿菌;檢測技術
中圖分類號:S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004
布氏桿菌病亦稱馬耳他熱或波狀熱病,是由布氏桿菌屬引起的以家畜為主的多種動物互為傳染源的人畜共患病。由于傳染性極強,且感染后根治困難,因此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全世界每年因該病造成的經濟損失約30億美元。在中國受布氏桿菌病威脅的人口約有35億。因此,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將其列為B類動物疫病,中國將其列為二類動物疫病。
鑒于布氏桿菌病引起的巨大危害,在布病感染早期做出快速診斷對于緩解由此造成的損失尤為重要。目前,臨床布氏桿菌檢測主要是細菌學檢測,費時費力, 不能做到早期快速診斷。隨著免疫學的發展,基于免疫技術建立起來的酶聯免疫吸附技術的出現大大提高了布氏桿菌病檢測的準確性和檢測速度。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特別是微生物基因組測定技術、生物信息學分析技術的發展,以PCR和基因檢測技術為主的布氏桿菌病檢測技術,以其簡單快速、穩定高效、易于自動化操作等特點,成為流行病檢測的研究熱點。
1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
主要包括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和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自1976 年Carlsson首次使用間接ELISA法檢測人布氏桿菌病后,已經建立了牛、羊和豬等多種動物的間接ELISA檢測布氏桿菌病的方法。目前,已經有商用間接ELISA問世。但是間接ELISA不能區分抗體是疫苗免疫產生還是病株感染引起。因此,不能作為免疫家畜的檢測方法。競爭酶聯免疫吸附試驗能區分疫苗免疫產生的抗體和病株感染引起抗體,且靈敏度高。但目前尚無公認的診斷標準。膠體金免疫層析技術是近年發展起來的新型標記技術,操作更為簡便,更適合于布氏桿菌病的診斷。特別是近年來熒光探針分析技術[1-3]在免疫技術中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通過免疫試驗檢測布氏桿菌病的靈敏度和準確度且成為研究的熱點。
2 PCR法
聚合酶鏈式反應(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 PCR)是體外擴增DNA序列的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的關鍵技術,它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分子生物學的快速發展,并應用到生命科學的不同領域。隨著PCR技術及儀器的發展,PCR的擴增效率增加,自動化程度提高,并且發明了多種PCR技術。PCR技術被引進到包括微生物的檢測和鑒定在內的多種領域。和傳統的微生物的檢測和鑒定技術相比,PCR技術具有快速、高效、準確,不破壞樣本等優勢,成為研究者研究的熱點。
利用PCR方法檢測病原體,目的基因的選擇非常關鍵。1978 年PCR技術首次用于布氏桿菌檢測,是針對布氏桿菌上高度保守的單個基因如BCSP31 和16SrRNA 基因設計的。檢測特異性和靈敏度較低。隨后,不同的基因被選擇進行擴增檢測。1990 年Fekete首次報道了成功的利用PCR擴增編碼43-KDS19 牛布氏桿菌外膜蛋白的序列的方法快速檢測布氏桿菌。1992 年Baily 采用低聚核甙酸引物擴增BCSP31 的基因223bp片段,對牛和羊布氏桿菌有較高特異性。1999年,金紅等[4]建立了IS6501 錨定PCR 法, 不僅可以鑒定布氏桿菌并區分不同毒株和生物型, 還可以可鑒別野毒株與疫苗株。2002 年E.Navarro等[5]報道了用PCR 法通過擴增了人布氏桿菌編碼牛布氏桿菌抗原31kDa 、16SrRNA和外膜蛋白的基因對人布氏桿菌進行檢測。2003 年王勝昌等[6]根據布氏桿菌蛋BSCP31基因設計引物進行布氏桿菌的檢測,最低可檢測到1pg的布氏桿菌DNA,且特異性非常好。
2013年,王素華等[7]根據GenBank上公布的牛布氏桿菌外膜蛋白OMP31的基因序列設計特異性引物,擴增特異性好的602bp基因片段,建立的檢測牛皮布氏桿菌PCR檢測方法,敏感性高,最低能夠檢測到0.9pg/μL的布氏桿菌DNA,并顯示出良好的特異性。2014年,Kang等[8]根據布氏桿菌基因組上的BCAN 0548-0549區域基因序列設計特異性引物,擴增約300-bp的片段,首次用于狗的布氏桿菌的專一性檢測,檢測限為3pg/μL。
3 基因檢測技術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對微生物基因組進行檢測,測定微生物基因的GC含量、Tm值,以及利用核酸雜交技術可以快速的鑒定微生物菌株,并可以輕而易舉的精確分辨微生物的類型,講微生物鑒定到種,亞種或不同的菌株型。因此,基因檢測技術如果引物病原微生物的檢測,具有準確高效的優勢。郭秀蘭[9]等將基因檢測技術應用到了布氏桿菌的檢測。用細菌DNA( 脫氧核糖核酸) 分子熱變性法和DNA 液相分子雜交法測定了布氏桿菌,使得應用細菌DNA 基因測定技術是區別布氏桿菌與非布氏桿菌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4 展望
由于布氏桿菌病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流行趨勢日趨嚴重,容易傳染,并且會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甚至造成人員的死亡,給畜牧業生產和公共衛生安全帶來極大的挑戰。因此在早期檢測布氏桿菌對于緩解由布氏桿菌病帶來的危害尤為重要。但是,盡管目前可以在早期進行布氏桿菌病的檢測,但這不是應對布氏桿菌病的最佳方式。對待布氏桿菌病,應該從以下幾方面開展研究。
4.1 應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積極全面地對抗布病
開展布氏桿菌病防治知識宣傳教育,提高人們對布氏桿菌病的認識。
4.2 積極開展布氏桿菌病疫苗的研制,特別是基因工程疫苗的研制
獲得穩定安全的布氏桿菌病疫苗,是布氏桿菌病的防治的關鍵步驟。
4.3 進一步開發快速高效、原位布氏桿菌病檢測技術
對于布氏桿菌病的調查和治療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McGiven J A,Tucker J D, Perrett L L.Validation of FPA and cELISA for the detection of antibodies to Brucella abortus in cattlesera and comparison to SAT,CFT,and iELISA[J].Journal of Immunological ethods,2003(278):171-178.
[2] Burriel A R,Christodoulopoulos G,Bisias G.,et al. Comparison of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ssay, indirect ELISA and competitive ELISA methods for diagnosis of Brucella melitensis-infection in small ruminants[J].Small Ruminant Research,2004(54):243-247.
[3]Nielsen K,Gall D.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brucellosis[J].a review Immunoassay,2001(22):183-201.
[4]金紅,于康震.布氏桿菌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J].預防獸醫學進展,1999(1):1-4.
[5] Navarro E,Escribano J,Fernández J A,et al. Comparison of three different PCR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Brucella, spp.in human blood samples[J].Fems Immunology & Medical Microbiology,2002,34(2):147-151.
[6]王勝昌,邵諱娟,謝建云,等.布氏桿菌 PCR 檢測方法的建立[J].上海實驗動物科學,2003,23(3):154-157.
[7]王素華,王忠才,杜愛芳.牛布氏桿菌PCR檢測方法的建立[J].中國畜牧獸醫,2012(4):79-82.
[8] Kang S I,Lee S E,Kim J Y,et al. A new Brucella canis, species-specific PCR assay for the diagnosis of canine brucellosis[J].Comparative Immunology Microbiology & Infectious Diseases,2014,37(4):237-241.
[關鍵詞] 人文精神;醫學教育;病理學
[中圖分類號] R-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4(a)-103-02
醫學面對的對象是同時具有生物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人,關注的不應僅是受病痛折磨的患者,還應包括患者的家庭、社會和民族。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醫學從單純的偏重于生物學因素探尋病因和治療轉向不僅重視患者生物層面的診治,還要關注患者的心理、社會病因,進行心理干預、調適與撫慰。1977年,美國學者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雖然新的醫學模式已經提出30余年,國內的醫學院校也相應的進行了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的改革,但是傳統的生物醫學模式和觀念對當今醫療衛生實踐和教育的影響仍然存在,缺乏人文精神,主要體現在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而醫學生就業形勢嚴峻,趨向去大醫院,不愿去老百姓最需要的基層衛生機構。醫學模式的轉變存在著相當程度的滯后性。
1 醫學人文精神的內涵
人文指的是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人文教育即培養人文精神的教育,核心是強調人性教育、注重人格完善、以實現和促進個體身心的和諧發展。醫學人文精神是對人的生命神圣、生命質量、生命價值和人類未來的健康與幸福的關注,是對人類身心健康與自然、社會及人之間的和諧互動和可持續性發展的關注。從人類社會的需求出發,強化人文教育對培養有高度責任感、健康人格、創造型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2 醫學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現代醫療實踐缺乏人文精神的具體表現主要有三點:一是技術化,即醫生治病不治人,患者是疾病的載體,是醫療技術施予的對象,醫患之間缺乏富有人性關懷的交流和溝通。有些大型醫院專科門類齊全,專業特色明顯,但有些醫生只對本學科專業內的疾病精通、感興趣、深入研究,對其他學科的疾病診治進展關注不足,了解不夠。患者出現其他系統癥狀、體征時,往往不能及時準確地予以診治,通常要請相關學科的醫生會診。二是市場化,即醫院認錢不認人,患者是消費的主體,是到醫院來消費的,是賺錢的機會。大處方、重復檢查、小病大看等現象屢見不鮮。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認為“醫術是一切技術中最美和最高尚的”,而由醫院、藥商、醫療器械商等構成的利益集團,制造市場,誘導消費,導致社會不同層面的醫療負擔加重。三是指標化,即醫院、科室和醫生每年要完成一定數額醫療評價指標,有些醫院的醫生除了要完成繁重的醫療指標外,還要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分出一部分投入到科研、教學、申請基金獎項、論文寫作等指標的完成上去,而且這些評價指標在逐年加碼,不堪重負。
雖然人文教育在醫學教育中的重要性得到肯定,但在實踐中,其重要性又往往被忽視和淡化。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制度不健全,重視程度不夠。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我國長期實施文理分科的專長教育,這種教育方式也同樣體現在醫學教育中,普通存在重醫學輕人文的弊端,只注重醫學專業知識的傳授,對于哲學、文學、歷史學等人文學科的知識關注不足,有些醫學院校很少甚至沒有開設人文課程,從而造成醫學生人文知識與人文精神匱乏。二是師資不到位,投入力度不足。醫學人文教育橫跨醫學和人文兩個不同門類的學科領域,對師資素質的要求很高。而醫學教育面臨的現狀是從事醫學教育的教師大部分是傳統醫學教育模式下培養的醫學生,同樣缺乏人文科學修養;專業從事醫學人文教育工作的教育工作者缺乏醫學知識和醫學實踐經驗,教學目的不明確;開設的人文教育課程門數少、學時少、設置亂,教學質量和教學的時效性難以得到控制和保證。三是作風不端正,社會風氣不良。醫學生將來從事的是“健康所系、生命所托”的崇高事業,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而有些醫學生學習目的、態度不明,學風、考風渙散,畢業千方百計留在大城市、大醫院;報考研究生人數臨床多于基礎,外科多于醫技;當前醫療領域中確實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如收受回扣、紅包等)對醫學生有著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課堂說教與現實社會的矛盾沖突,讓學生的心理失衡、茫然,人生觀、價值觀模糊不清。我國醫學人文教育的水平離它應承擔的責任還相距甚遠。
3 加強醫學人文教育的舉措
3.1 健全法律,加強制度建設
醫學是公益事業,享受公平、合理、安全、及時、有效的醫療服務是基本人權。隨著依法治國步伐的加速,患者依法維權意識日益增強,要求從醫人員和機構必須懂得如何尊重和維護患者的正當權益,真正能夠做到“以患者為中心”,世界醫學教育會議通過的《愛丁堡宣言》明確指出:“患者理應指望把醫生培養成為一個專心的傾聽者、仔細的觀察者、敏銳的交談者和有效的臨床醫生,而不再滿足于僅僅治療某些疾病”,這是改善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狀況的關鍵。因此,必須建立健全保護醫患權利、責任、義務的法律法規和制度,嚴厲打擊醫療過程中各個環節的違法違規和不良現象,在法制層面上予以切實的保障。同時,進一步完善和改進評價標準,使之更加科學合理,讓病患和社會能夠從中得到實惠。
3.2 增進修養,加強師資建設
醫學的使命是對人從生到死的全過程的關愛和尊重,人文關懷是醫學的核心,是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一位專家曾經說過:“假如醫學教育僅僅從生物學角度講授人體及和疾病有關的知識,或者說僅僅為醫學生提供有關人體和疾病的純生物科學的知識,那么醫學院校與獸醫學校就沒有什么本質區別。”醫生所面對的不僅僅是病癥,而是一個個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人。醫患關系是一種復雜的社會關系,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需要醫務人員從心理、精神、技術上給患者以關心、指導、撫慰和治療。同時,醫務人員也希望患者從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們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有利于疾病的診治[1]。只有富于人文修養的醫務人員,才有能力構建良好的醫患關系。醫學院校的師生必須順應醫學和社會發展的需求,全面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培養和增進人文精神和理念,不斷更新人文觀念意識和知識結構。醫學院校則需構建融人文和醫學于一體的課程體系,培養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在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歷史背景下學習和理解醫學專業知識,增強師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2]。
3.3 弘揚傳統,加強德育建設
為醫者仁心仁術,對患者要有仁愛之心、同情之心。我國傳統文化充分肯定生命的神圣性,尊重人的生存權。唐代藥王孫思邈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人命至貴,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逾于此”,并將自己的醫著都冠以“千金”兩字,體現了傳統醫學的人文精神,是傳統醫學的一部分[3]。現代醫學教育應學貫中西,博采古今,大力弘揚傳統醫學的人文精髓,營造健康的人文環境,注重醫生和教師的表率作用和形象,尊重個性發展,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和榮辱觀教育,以先進生動的事例感染人、教育人、啟發人、塑造人,增強醫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4-5]。
4 將人文教育融入病理學教學
4.1 言傳身教,踐行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品質
教師的思想境界和學識修養直接影響學生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在病理學教學中,教師對本職工作的熱愛和熱情可以感染學生。例如,在講解呼吸系統疾病時,由于病變性質和病理基礎不同會導致患者咳出不同性狀痰,如白色泡沫狀痰、紅色泡沫狀痰、鐵銹色痰、黃色濃痰、膿血臭痰等,雖然這些痰液又臟又臭,但通過對痰仔細地觀察可以幫助我們提供對疾病的診斷依據,了解疾病的嚴重程度和轉歸,擔任救死扶傷的醫護人員應時刻為患者著想,臟一些、臭一些又有什么。又如,我教研室擔負本市部分醫療糾紛尸檢任務,讓醫學生參加、觀摩尸體解剖過程是十分難得的學習機會,不但可以實踐書本里的理論知識,還可以從中吸取醫療實踐的經驗教訓。由于尸體保存時間有限,經常需要加班加點;有時由于腐敗等原因,尸體散發著惡臭;有些死者生前患有傳染性疾病,給解剖人員帶來一定的風險。但是我們在尸解過程中從不怕臟、怕累、怕辛苦、怕危險,認真解剖,仔細觀察,耐心細致地查找死因;解剖結束為死者擦拭血跡,整理衣物。我們用實際行動影響和教育著我們的學生要熱愛所從事的醫學事業,關愛病患的疾苦,哪怕他已逝去。
4.2 關注細節,養成求真務實、細致嚴謹的作風
患者將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給醫生,醫務人員在診治的過程中微小的疏忽和失誤,就有可能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和后果。我們在實施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除了要求學生掌握疾病的病理變化,還幫助他們樹立“生命至上”、“細節決定成敗”的觀念。例如,在講解肉芽腫的概念時,反復強調要和肉芽組織相區別,雖然他們字形相似,但卻是病變性質、組織結構、臨床診治意義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若將之混淆會導致誤診誤治。又如,在病理實葉性肺炎紅色肝樣變期時,強調要與慢性肺淤血相鑒別,雖然顯微鏡下的表現十分相似,但是肺泡腔內滲出物的成分卻不完全相同,要通過認真觀察、仔細對比、體會琢磨才能真正掌握鑒別要點,做出準確的診斷。通過對相似易混的概念、病變的講解、強調,除了加深和鞏固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認識外,還使他們認識到“失之毫厘、謬以千里”、“醫者無小事”的道理,促使他們養成嚴謹求實的作風。
4.3 聯系實際,宣揚預防為先、人文關懷的操守
病理學是一門研究疾病本質和發生發展規律的醫學基礎學科,可是這些規律的背后是經歷無數人的艱辛痛苦得來的,我們在學習和掌握規律的同時,要利用規律為人民的健康謀福祉;在深入了解疾病的危害性后果和高危的同時,要宣講“預防為先”的理念和重要性。例如,許多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都與吸煙、飲食習慣和結構、體育鍛煉、心理活動等相關,在授課的過程中,我們向學生宣揚醫學發展的目的是防病勝于治病,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是預防疾病的重要內容。病理工作者面對的是冷冰冰、散發著刺鼻甲醇氣味的標本,雖然不與患者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但我們能深刻體會到他們飽受著生理和心理的苦痛和折磨,我們不計名利得失,對每一例標本都給予及時準確的診斷,為患者及時得到有效的救治提供依據。今天內窺鏡技術和微創技術非常發達,離不開病理學的輔助。病理診斷被冠以“診斷的終點”、“金標準”等頭銜,給有些醫學生和醫務工作者造成一種印象:懷疑哪里有病變或腫瘤,能做內窺鏡就做,不能做的就做穿刺活檢。可是這些操作都是要讓患者冒著一定的醫療風險和痛苦,承受一定的經濟負擔的。有些脫落細胞學檢查雖然費時費力,檢出率不高,但卻可以避免上述的弊端。應結合臨床實際,權衡利弊,為患者選擇最適合的檢查方法。
5 結語
醫療活動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組成部分,必須和人文社會科學緊密結合。只重視醫學科學知識而輕視醫學人文教育的觀念和行為是與時代的發展進步背道而馳的。現代醫學模式呼喚人文精神在醫學的回歸,要求醫學生不僅具備精湛的醫學專業知識和技能,還應具備高尚的人文素養和人文關懷理念。我們要深刻認識到醫學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根據我國的實情,加大醫學人文教育投入力度,促進醫學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培養出社會滿意、人民放心的高素質醫學人才。
[參考文獻]
[1]趙陽.加強醫患溝通,減少醫療糾紛[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5,21(6):373-374.
[2]李情.理解醫學人文教育的幾個關鍵[J].西北醫學教育,2006,14(5):516-517.
[3]楊小麗,劉曉村.重塑醫學人文精神[J].醫學教育探索,2006,5(11):1066-1068.
[4]張振興.醫學人文問題的探討與思考[J].中國醫藥導報,2007,4(16):164-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