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國外內部控制研究現狀綜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信息披露;影響因素;規則研究;內控質量
隨著中外公司因為虛假列報造成公司倒閉的實例的增加,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及其有效性備受質疑,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薩班斯法案出臺4年后,我國分別于2006年6月5日和9月28日頒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指引,使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問題的研究再度提上日程。
一、國內文獻綜述
(一)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規則研究
美國的薩班斯法案出臺后,中國學術界開始了是否制定規則、強制性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討論。周勤業、王嘯從財務報告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視角指出我國需構建包括披露內容、評價及審核標準在內的一整套披露規則。繆艷娟在分析我國上市公司內控信息披露規則存在的問題基礎上,建議借鑒英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規則中的合理理念,建立一套相互銜接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規則體系。楊陳敏、邵志高針對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缺乏硬性要求、格式和內容不詳細、評價缺乏統一標準以及責任主體不完全到位等問題,提出通過借鑒美國經驗完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議。
(二)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及改進研究
我國強制性披露規則出臺前,除金融類上市公司外,均屬自愿性披露。盡管年報中的披露位置多,內容差異大,內部控制信息的提取帶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形式化問題已達成共識。2006年中國版的薩班斯法案出臺后,國內學者多以上交所內控指引、深交所內控指引為分析框架,以非金融類上市公司年報為研究對象描述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并提出改進意見。秦冬梅按照時間順序分析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要求,發現2006年僅有6家上市公司按要求披露了內部控制自評報告及會計師事務所的核實意見;且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格式不一,內容簡單。
(三)內部控制評價及審核研究
內部控制評價及審核是制約對外披露的內部控制信息質量的兩個重要因素。
基于會計視角:周春喜利用層次分析法建立了內部會計控制多層次指標體系,討論了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并對內部會計控制進行綜合評價,對定性指標進行定量化處理。池國華認為企業財務內部控制評價工作指引缺少對內部環境的評價,缺乏細化每一項指標的計分方法,建議將將內部環境要素納入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之中。
基于審計視角:張龍平、朱錦余指出內部控制評價屬于注冊會計師的審核業務,應從內部控制評價的性質、評價標準、責任劃分等方面探討與內部控制評價相關的理論問題,為我國注冊會計師相關鑒證準則的制定和實務工作提供參考。楊金、張凌云從審計視角提出了計算機信息系統內部控制評價的十大步驟,用以評價計算機系統內部控制的有效性,對其弱點進行檢查,并提出內部管理建議書。
(四)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
我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以上市公司年報為依據,從內部治理、注冊會計師審計質量角度進行研究。李明輝、何海發現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財務報告質量、公司質量之間可能存在一定的關聯,高質量的公司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力高于低質量的公司,標準無保留審計意見的公司披露情況好于非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公司。林斌、饒靜發現內部控制資源充裕、快速成長、設立了內審部門的上市公司以及有再融資計劃的公司更愿意披露內部控制鑒證報告,而上市年限長、財務狀況差、組織變革程度高及發生違規的公司則不愿意披露鑒證報告。
二、國外文獻綜述
薩班斯法案的頒布強化了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責任,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有著重要影響。Hollis等發現上市公司在按照《薩班斯法案》404條款進行披露時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組織結構的臨近調整和由于不披露內部控制問題而導致較多的審計人員辭職等。Chan等通過證據表明那些按照404條款披露內部控制實質性缺陷的公司相對于其他公司有更多的盈余質量管理和更低的投資回報。
(二)關于內部控制報告及其影響的研究
Wilis認為公司管理層的內部控制報告為在年報中無法提供的內容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公司可以在內部控制報告中與現有的和潛在的股東討論公司實施的戰略和公司采用的政策,從而使他們確信公司處于有效的控制之下,進而使內部控制報告增加企業價值,并且證明了良好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股價有正相關性。Hermanso通過調查顯示被調查者非常認可內部控制的重要性,并且認為內部控制能為公司的長遠發展提供更好的保證。
三、國內外研究述評及未來研究展望
目前我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現狀分析和內部控制報告評價方面,如何結合我國的上市公司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經驗,特別是《薩班斯法案》在內部控制信息強制性披露的要求顯得尤為重要。從研究現狀來看國外對影響因素已經有研究,但是沒有形成比較公認的綜合性觀點,國內的研究更少。信息披露方面,現行規范中僅僅要求將審計師的評價報告上報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并未要求其公開對外披露。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審計師對內部控制評價的嚴肅性和不利于審計師執業水平的提高,同時影響了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可信度。
參考文獻:
[1]周勤業,王嘯.美國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發展及其借鑒[J].會計研究,2005(2)
[2]繆艷娟.英美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對我國的啟示[J].會計研究,2007(9)
[3]楊華.淺議美國內控鑒證業務的新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財務與會計,2007(8)
[4]陳敏,邵志高.借鑒美國經驗,完善我國企業內部控制信息披露[J].財務與會計,2008(1)
【關鍵詞】內部控制,缺陷認定,缺陷披露
一、內部控制缺陷的概念界定
《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第1211 號——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明確提出了內部控制缺陷的概念,并將內部控制重大缺陷定義為“內部控制設計或執行存在的嚴重不足,使被審計單位管理層或員工無法在正常執行的過程中及時發現和糾正錯誤或舞弊引起的財務報告重大錯報”。
根據《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內部控制缺陷是指“內部控制的設計存在漏洞、不能有效防范錯誤與舞弊,或內部控制的運行存在弱點和偏差、不能及時發現并糾正錯誤與舞弊的情形?!?/p>
二、內部控制缺陷的認定
(一)理論困境。南京大學會計與財務研究院課題(2010年)研究認為,目前國內外對于內控缺陷具體認定是按其“發生可能性”和“導致后果的程度”來分的,在此基礎上劃分為三類:一般、重要和重大控制缺陷。我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指引》也基本借鑒了這一定義和分類,不同的是,我國提出的是公司層面的內控缺陷,因此把結果也界定為控制目標的偏離,指出內控缺陷分為一般、重要和重大缺陷,重大缺陷是指“一個或多個控制缺陷的組合,可能導致企業嚴重偏離控制目標”;重要缺陷是指“一個或多個控制缺陷的組合,其嚴重程度和經濟后果低于重大缺陷,但仍有可能導致企業偏離控制目標”;一般缺陷是指“除重大缺陷、重要缺陷之外的其他缺陷”。
(二)操作困境。王惠芳(2011年)認為,已有規范雖然對內控缺陷認定提供了一定的指導,但仍存在下列操作性難題:
1、按照內控缺陷發生可能性以及導致后果的程度把內控缺陷分為三類,其邏輯固然清晰合理,但明顯缺乏可操作性。如什么是較小可能性,什么是較大可能性,什么是合理可能性,財務錯報以及企業目標偏離的程度又是什么?
2、判斷三類內控缺陷導致后果的標準是財務錯報還是企業目標的偏離,如果是后者,是什么樣的目標?
3、一般控制缺陷與重要缺陷的區分有無必要?將內控缺陷按照其影響程度分為高、中、低固然全面合理,但中、低兩個層次的內控缺陷目前又缺乏明確清晰的標準,這種“模糊”無疑增加了公司的操作難度和成本。
三、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
(一)內控缺陷披露的規范研究文獻綜述
田繼高(2010年)認為,自愿性內部控制披露的內容分為管理層內部控制報告的披露和SOX302節生效后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對自愿性披露影響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人們認識公司主動披露背后的動機。就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而言,管理者愿意主動披露正面的內部控制信息,以降低再融資成本、糾正股票價格中任何的低估和增加基于股票的薪酬與補償。同樣,管理當局也會選擇一些負面的內部控制信息以“及時”的方式進行主動披露,以降低訴訟風險和獲得市場的寬容。
李越冬(2012年)通過研究發現國外學者對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研究主要以內控信息披露中最為重要、最具實質性的方面——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為切入點,并從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影響因素和市場反應兩個方面進行研究??梢姡瑑炔靠刂菩畔⑴杜c內部控制缺陷披露屬于母子集關系,
結合我國的上市公司實際情況,借鑒國外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經驗,顯得尤為重要,如:原規范中僅僅要求將審計師的評價報告上報證監會和證券交易所,并未要求其公開對外披露。
(二)內控缺陷披露的實證研究文獻綜述
國外的研究可以歸納為以下兩方面:一是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的主要財務特征。Ashbaugh、Collins和Kinney發現,擁有大量的存貨和規模增長快的公司、小公司和經常報告虧損的公司更多披露內部控制缺陷,注冊會計師辭職與公司內部控制缺陷披露正相關。Krishnan和Visvanathan研究發現,審計委員會會議越多、審計委員會里財務專家比例越小,具有頻繁的事務所變更特征的公司報告內部控制缺陷越多;沒有內部控制缺陷的公司將會更多地進行財務預告,審計任期和審計費用與內部控制缺陷的報告沒有顯著的關系。
田高良等(2010年)利用2008年深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的缺陷披露數據構建了內部控制缺陷指標,并實證發現經歷審計師變更和財務報告重述的公司更可能披露內部控制缺陷。筆者認為,國內鮮見企業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主要是受內部控制信息質量所限。
Jams以收益揮發度和交易量作為市場反應的變量研究了SOX法案302和404條款下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信息含量,發現這兩個信息含量指標都與內部控制重大缺陷顯著正相關,這表明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為投資者的資源分配提供了有用的決策信息。
反觀國內,雖然近年來國內內部控制領域的研究不斷深入(如方紅星等,2011;李萬福等,2011等),但是已有的國內文獻主要通過構建內部控制指數或采用間接的替代變量等方式研究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問題,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自我披露的關注較少。
林斌等(2012年)發現:第一,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遠遠低于美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重大缺陷的披露比例;第二,內部控制質量、內部控制試點、內控審計投入、上市年限是影響企業內部控制缺陷披露的重要因素。
參考文獻:
[1]李越冬,劉偉偉.2012.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會計之友,8
[2]瞿旭,李明,楊丹,葉建明.2009.上市銀行內部控制實質性漏洞披露現狀研究.會計研究,4
[3]田高良,齊保壘,李留闖.2010.基于財務報告的內部控制缺陷的披露影響因素研究.南開管理評論,4
[4]王惠芳.2011.上市公司內部控制缺陷認定:困境破解及框架構建.審計研究,2
[關鍵詞]上市公司 內部控制 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一直都是理論界和實務界關注的熱點話題。特別是從我國的《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有關研究更是眾多。經過整理分析,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基礎理論及影響因素研究
有關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基礎理論的研究很少。主要是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自愿性披露與強制性披露)進行探討。李(2008)研究發現,內部控制信息強制性信息披露可以從決策有用理論和信息不對稱的角度進行理論分析。周芳(2011)研究試圖用經濟學的公平與效率理論分析內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轉變背后的原因,并得出披露方式的轉變是促進資本市場效率向保障資本市場公平的轉變這一結論。
有關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的研究比較豐富,且多上市公司的經驗數據進行實證研究,少有規范性研究。李明輝、何海、馬夕奎(2003)通過對我國2001 年上市公司年報中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狀況進行分析發現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與財務報告質量、公司質量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蔡吉甫(2005)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受到公司盈利能力、財務報告質量以及財務狀況是否異常的顯著影響。宋紹清、張俠(2009)研究發現統計年度、公司規模、上市時間、上市地點以及年報時間等因素對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程度有顯著影響。向宏志(2012)研究發現,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受到宏觀環境和微觀環境等復雜因素的影響。 更多還原
總之,影響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因素眾多,且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地域、不同上市板塊的上市公司有關影響因素的影響方向與大小也是不同的。因此,對上市公司的進一步細分研究會逐漸成為未來研究的發展趨勢。
二、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問題分析及改進意見研究
有關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的研究主要是針對現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內容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再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評價,最后就凸顯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意見。李華、陳麗娜(2004)發現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基本上流于形式,并沒有任何實質內容。并且這種披露是非自愿的、非真實的,完全是對證監會上述規定的一種敷衍而已。如果沒有證監會的強制要求,上市公司并沒有自動披露內部控制信息的動力,并就此提出改進意見。陳淑榮(2007)運用規范研究方法,站在構建內部控制報告的角度,指出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較簡單,缺乏自愿披露的動力,這既有外部原因也有內部機制問題。應建立由管理當局強制上市公司披露內部控制報告的機制,以加強證券市場信息披露的透明度,促使上市公司注重內部控制管理,進而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蔡叢光(2011)對美國、英國等國家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進行了梳理和比較,對中國內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提出了政策建議。楊慧文、顧鎮同(2013)發現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開始注重披露內部控制體系建設和履行情況;大部分上市公司能夠比較規范和完整地披露內部控制信息,但仍有一些上市公司不能按要求披露內部控制信息,披露體系和控制活動有待完善。
從上可見,雖然有關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現狀的研究眾多,但缺少一個有效的評價標準框架。同時多數研究是根據具體行業、特殊地域甚至特別公司進行研究,從而提出問題和改進意見,其問題及意見的推廣性受到質疑。因此以后的研究有必要向建立內容統一、內在邏輯結構一致的評價框架、改進指引展開推進。
三、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場效應研究
黃壽昌、李蕓達、陳圣飛(2010)從信息不對稱的視角研究了內部控制報告自愿披露的市場效應。研究發現,自愿披露內部控制報告的上市公司有著更活躍的股票交易以及更低的股票價格波動,意味著內部控制報告的自愿披露確實降低了市場主體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內部控制報告的自愿披露行為在2006至2007年度尚不存在顯著的持續性,暗示內部控制報告的自愿披露可能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機會主義傾向。
從上可知,有關上市公司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場效應的研究很少,主要原因可能是之前對內部控制信息披露并未進行強制性要求,因此有關數據比較難以獲取。但2012年1月1日起開始,我國的《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和《內部控制配套指引》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主板上市公司施行,內部控制信息作為披露的重要內容勢必會引起新的的市場反應,會成為未來內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的新方向和監管部門監管上市公司的重要內容。
關鍵詞:審計質量控制準則 變遷動因 發展趨勢
一、我國目前審計質量控制準則執行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尚未形成完善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以至于內部控制審計的高效性職能無法充分發揮。針對于這一現狀,筆者指出,我國相關部門需吸取發達國家的優秀做法,結合我國的市場特點和需求,在《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鑒證業務準則》中新增更為全面的內部控制審計準則,之后將其與《中國注冊會計師審閱準則》、《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及《中國注冊會計師其他鑒證業務準則》相融合,最終將其確定為《中國注冊會計師內部控制審計準則》。除此之外,相關部門可結合實際狀況,將《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更名為《中國注冊師財務報表審計準則》,并制定《中國注冊會計師內部控制審計準則 XX 號———審計計劃/審計方法/控制測試/缺陷評估/審計意見/審計報告/特殊事項考慮/……》。同時,為滿足財務報表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的需求,相關部門也可依據美國的PCAOB AS No. 5,結合國內市場現狀制定《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和財務報表審計相整合的審計準則》。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可構建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體系,從而為完善和調整內部控制審計準則提供有力平臺。
美國PCAOB AS No. 5中對財務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報告作出了規定,我國相關部門可依據這一規定,結合國內財務報表審計報告的格式,推進內部控制審計準則改革。在內部控制審計準則改革過程中,筆者認為,應將《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后附中的“審計師已嚴格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的相關要求執行了內部控制審計。”改為“審計師已依據《中國注冊會計師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執行了內部控制審計”?,F階段,對于跨國的上市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冊會計師嚴格依據國際審計準則開展內部控制審計活動;對于在中美同時上市的公司而言,要求其注冊會計師嚴格依據PCAOB AS No. 5下的審計準則開展內部控制審計活動,以此才能夠確保公司穩而快發展。
二、意識形態的思想動因
內部控制審計準則制定問題一直是國內外學者密切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筆者調查研究發現,現階段,國內部分審計師以多種不同的執業準則為依據開展內部控制審計活動。受諸多不穩定性因素的影響,部分執業準則在目標定位方面已嚴重脫離現行實際狀況,無法滿足內部控制審計的要求。2010年,我國政府部門出臺《內部控制審計指引》,這一文獻雖對審計師更好的執行內部控制審計起到借鑒意義,但仍未明確審計師在執行內部控制審計時所要依據的準則,只是在后附中簡單提到:“審計師已嚴格按照《企業內部控制審計指引》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執業準則》的相關要求執行了內部控制審計。”
在經濟發展向前到一定程度,人們的思想也隨之發生轉變,因此人們感到現行審計質量控制已不適用經濟的發展;或人們了解現行準則的漏洞,讓審計報告不夠可靠,人的思想便催化了準則變遷。當然,在準則變遷的過程中,思想需求造成不一定全是有利影響。意識形態推動準則變遷可能成功,還有可能失敗。所以說,在準則變遷過程中,如何將各個利益主體的認識統一就是能否順利進行準則變遷的關鍵。
三、追逐潛在利潤的經濟動因
(1)上升了的邊際效益?!秾徲嫓蕜t》頒布之際,其邊際效益與準則成本均呈現上升趨勢,而邊際效益上升速度遠遠高于準則成本上升速度,為此多數人都十分贊同《審計準則》頒布與執行這一行為。然而,當某一制度從原來的軌跡步入另一軌跡時,即轉變為另外一種制度,此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成本。
(2)審計準則變遷完成后,準則轉換成本逐漸向不變成本、“沉沒”成本演變,此時關于準則的相關成本主要表現為準則運行成本。值得注意的是受準則變遷效率取向的影響,所以準則運行成本通常相對較低。除此之外,摩擦成本也是審計準則的重要成本。
(3)自審計準則實施以來,摩擦成本逐漸轉換為不變成本,之前反饋審計準則頒布與實施的少部分人開始重新認識與接受新審計準則,其原因在于,與舊審計準則相比,新審計準則更加完善與成熟,并且能夠給人們帶來更多的收益。此外,新審計準則背景下,效率取向約束發生變遷,即使變遷收益難以完全彌補成本,此時通常也難以出現變遷現象。
(4)下降了的邊際效益。隨著更多的人逐漸認識與接受新審計準則,而新審計準則存在的邊際效益優勢逐漸消失,而受邊際效益優勢影響所帶來的相關收益逐漸減少。久而久之更多的人又會對新審計準則產生厭倦,投入積極性大幅度降低,與此同時社會大環境也時刻在發生著變化,新審計準則越來越難以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為規避上述問題,則需要保證新審計準則具備環境適應性特征,能夠根據社會環境變化進行自主調整優化,始終保證人們對其具有新鮮感。
四、新審計質量控制準則的發展趨勢
深入分析研究發現,審計準則之所以發生變遷,其關鍵原因在于利益主體對潛在利益追逐的結果。實際上,利益主體對審計準則變遷的作用取決于利益主體潛在收益與變遷成本之間的關系,即若利益主體潛在收益大于變遷成本,則利益主體對審計準則具備促進作用;反之若利益主體潛在收益小于變遷成本,則利益主體對審計準則具備抑制作用。
參考文獻:
摘 要
ABSTRACT
1 緒 論
1.1 研究背景與意義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義
1.2 研究內容和方法
1.2.1 研究內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4 本文創新之處
2 文獻綜述
2.1 國外研究現狀
2.2 國內研究現狀
2.3 研究綜合評價
3 S 民辦高校預算管理現狀與問題
3.1 S 民辦高校及其財務部門概況
3.1.1 S 民辦高校概況
3.1.2 S 民辦高校財務部門現狀
3.2 S 民辦高校預算管理現狀
3.2.1 預算編制原則
3.2.2 預算編制方法
3.2.3 預算內容的分類及填報
3.2.4 預算編制要求
3.2.5 預算執行與控制
3.2.6 預算追加和調整
3.2.7 預算監督與財務決算
3.3 S 民辦高校預算管理現存問題
3.3.1 預算管理體制問題
3.3.2 預算編制問題
3.3.3 預算執行問題
3.3.4 預算控制問題
3.3.5 預算績效評價問題
4 S 民辦高校預算管理現存問題的原因分析
4.1 預算管理模式滯后
4.1.1 管理層缺乏預算全局意識和責任意識
4.1.2 預算管理組織機構管理權限不清
4.1.3 財務預算崗位設置重視不足
4.1.4 預算內部控制建設亟待提高
4.2 預算管理體系不夠健全
4.2.1 預算編制方法不科學
4.2.2 預算執行漏洞較多
4.2.3 預算分配不合理
4.2.4 缺乏有效的監督考核機制
4.2.5 缺乏有效的預算績效評價體系
4.3 預算管理信息化建設相對落后
4.3.1 預算信息化系統與財務核算系統不相匹配
4.3.2 預算管理系統未能實現資金的精細化管理
5 S 民辦高校預算管理問題的解決辦法
5.1 建立健全預算管理制度
5.1.1 設立閉合式的預算管理組織網絡
5.1.2 建立校內經濟責任制
5.1.3 完善獎懲機制和體系
5.2 基于 PDCA 循環的預算動態流程模式
5.2.1 計劃階段(Plan)---預算編制
5.2.2 實施階段(Do)---預算執行及監督
5.2.3 檢查階段(Check)---預算分析評價
5.2.4 處理階段(Action)---預算評價結果應用
5.3 加強對預算執行的監督和控制
5.4 建立信息化形式下高校的預算新模式
5.4.1 以財務系統為依托的預算管理新模式
5.4.2 預算管理系統的內部設置
5.4.3 預算管理系統的內部運轉
5.5 編制預算管理效果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