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創新意識的基本構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創新心理素質是個體在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與發展并在創新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的心理品質,有關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目前尚存在分歧[1-2]。創新意識是創新活動的內部心理傾向,表現為好奇心、求知欲、懷疑感、創新需求、思維的獨立性等方面,它是創新心理素質形成的必要前提。創新能力是創新活動中所達到的能力水平,表現為創造性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是創新心理素質的核心,是衡量個體創新心理素質高低的重要標志。競爭心是不甘落后積極進取的內在動力,是創新個性的重要表現方面之一,擁有強烈的競爭意識是創新人才在社會競爭中不斷前進的重要因素。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雖然在創新心理素質的構成中具有不同的作用,但三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創新意識是形成創新能力的前提,可支配和強化創新能力;競爭心可激發創新意識,促使創新能力更好的發揮和運用;創新能力反過來又能增強創新意識和競爭心。我們認為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是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重要構成部分,它們水平的高低可在相當程度上決定著個體創新心理素質的高低。
心理健康狀況作為影響個體學習、工作與生活的心理因素,必然會對創新活動產生一定的影響作用。國內有關創新素質的理論探討比較多[3-4],具體的實證性研究比較少,而有關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雖有報道,但缺乏深入系統的實證研究[5-6]。鑒于此,本研究擬對我國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與其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進行初步探討,以期為學校創新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理論依據。
2研究方法
2.1被試北京市、河北省兩普通中學學生558人,其中男生278人,女生280人,初一生108人,初二生179人,高一生161人,高二生110人。
2.2測評工具
2.2.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該量表為王極盛編制,包括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競爭心三個子量表,每個子量表初步由20個項目組成,采用5級評分作答,從1~5分別表示從無、偶爾、時有、經常、總是。
2.2.2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該量表由60個項目組成,共有十個分量表,分別為強迫(MH1)、偏執(MH2)、敵對(MH3)、人際關系敏感(MH4)、抑郁(MH5)、焦慮(MH6)、學習壓力(MH7)、適應不良(MH8)、情緒不穩定(MH9)、心理不平衡性(MH10)。該量表為王極盛(1997)專門針對我國中學生所編制,信度、效度較高[7]。
2.3施測與數據處理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法抽取被試,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團體施測。采集的數據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管理與統計處理。
3結果
3.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的信度、效度分析
3.1.1項目與總分的相關
分別計算三個子量表各項目得分與其相應的子量表總分的相關。創新意識各項目與其總分的相關在0.41~0.69之間,創新能力子量表中各項目與其總分的相關在0.45~0.76之間,競爭心子量表中,除第58項與其總分的相關為0.31,其余各項目與總分的相關在0.42~0.79之間。
3.1.2因素分析和結構效度
分別對這三個子量表進行初步的因素分析,將區分度及共通性偏低的8個項目剔除后再次進行主成分分析。根據卡特爾“陡階檢驗”原理,結合碎石圖可以看出,創新意識子量表中除因素1的特征值為7.45,其余特征值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41.4%,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8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4。對創新能力子量表進行同樣的分析,發現其因素1的特征值為8.65,其余因素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48.1%,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8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1。對競爭心子量表的分析表明,其因素1的特征值為8.66,其余因素較小可以舍棄,因素1所能解釋的變異數為54.1%,該子量表進行因素分析的16個項目在因素1上均有負荷且負荷量均高于0.59。
3.1.3信度分析
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三個子量表的同質性信度(Cronbacha)分別為0.91、0.93、0.94,分半信度(Spearman-Brown)分別為0.87、0.88、0.91。
3.2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整體特點
將三個子量表所含項目的評分之和除以其項目數作為該子量表得分,中學生在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上的得分分別為3.38±.76、3.32±.81、3.52±.83。
3.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3.3.1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得分與其心理健康各因子及總均分的得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見表1。創新意識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呈顯著負相關;創新能力與抑郁、學習壓力呈顯著負相關,與適應不良呈顯著正相關;競爭心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總均分呈顯著負相關。
表1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的相關系數
附圖
注:*p<0.05,**p<0.01,***p<0.001,下同
3.3.2不同心理健康水平者創新心理素質的差異比較
選擇在心理健康總均分上得分最低和最高的27%的被試各153人,分成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兩組,對這兩組學生在創新心理素質子量表上的得分進行t檢驗,結果見表2。由表2可見,兩組在創新意識和競爭心上均有顯著差異。
表2心理健康水平高低兩組被試創新心理素質的比較
心理健康水平高組心理健康水平低組
MSDMSDtp
創新意識3.540.863.270.673.03**.003
創新能力3.420.923.280.761.41**.159
競爭心3.680.973.430.722.60**.010
3.3.3心理健康因子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回歸分析
分別以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子量表得分為因變量,與之顯著相關的心理健康因子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回歸分析結果見表3,學習壓力分別進入了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回歸方程,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則依次進入對創新能力的回歸方程。
表3心理健康水平與創新心理素質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
因素BR[2]Betatp
創新意識學習壓力-.183.032-.1804.315.000
創新能力學習壓力-.210.014-.1953.436.001
適應不良.376.055.3065.534.000
抑郁-.185.066-.1562.612.009
競爭心學習壓力-.242.047-.2185.255.000
4討論
4.1創新心理素質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對創新心理素質三個子量表分別進行項目一總分相關分析,正式項目與其對應子量表總分的相關均在0.50以上,表明這些項目均有較好的鑒別力。因素分析結果表明,三個子量表均有一個特征值最大的因素可以說明該子量表的主要成分,且每個子量表的項目在該子量表的這一因素上均有較高的負荷,這一結果與我們編制量表時的理論構思基本吻合,從而表明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具有較好的結構效度。對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的信度進行考察,發現其同質性信度均在0.90以上,分半信度均在0.85以上,表明三個子量表的信度較高。
4.2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一般特點
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各子量表得分均在3分以上,表明中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創新心理素質整體狀況不錯。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廣泛、熱情奔放、敢想敢做、不畏權威,具有很大的創新潛力。青少年時期是人生的黃金時期,處于一生創造力最佳發展年齡區的前端,可塑性較強,因此大力開發青少年的創新潛能,使其具備更為強烈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這應是我國創新教育的努力方向。
4.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的關系
研究結果表明,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強的個體,體驗到的學習壓力、抑郁、焦慮等心理問題較少,心理健康水平高的個體在創新意識和競爭心上要顯著優于心理健康水平低的學生。創新能力屬于創新心理素質的認知結構,創新意識和競爭心則屬于創新心理素質的動力結構,因此相對而言后兩者與心理健康的關系要比前者更為密切些。已有學者[5-6]對創新素質和心理健康的關系進行了理論探討,本研究從實證的角度進一步證明兩者關系緊密。創新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因子的回歸分析表明,學習壓力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影響作用較大,創新能力受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的影響作用較大。現在中學生的主要壓力來自學習方面,巨大的升學壓力、繁重的學業任務使他們體驗到較強的壓力感,從而引發焦慮、抑郁等不良應激反應。健康的心理狀態可以充分發揮智力效應,思維活躍,聯想豐富,提高創新敏感性,對有關創新的事物保持濃厚的興趣,從而極大的提高創新效應。時常處于抑郁、焦慮、緊張狀態下的個體,其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和競爭心受到抑制,難于保持較高的水平。學習壓力對創新心理素質的三個方面均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這就提示我們,如何將學習壓力調控到一個較為合適的水平,以便促進學生創新心理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這是創新教育中值得特別關注的問題。另外,本研究還發現創新能力與適應不良因子存在一定的正相關關系,適應不良對創新能力具有一定的預測作用,這一結果較為有趣和費解。我們推測這可能與創新能力愈高,個體行為方式獨特性愈強,導致有時與外界的常規不太適應有關,具體的原因尚有待今后進一步的探索。總而言之,健康心理是創新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心理條件,健康心理的培養和維護有利于促進創新性人才的快速成長。
5結論
5.1自編創新心理素質量表包括三個子量表即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與競爭心,經檢驗這三個子量表均具有較高的信度、效度。
5.2中學生的創新心理素質整體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5.3中學生創新心理素質與心理健康水平較為密切,創新意識與學習壓力、抑郁、焦慮顯著負相關,創新能力與學習壓力、抑郁顯著負相關,與適應不良顯著正相關,競爭心與抑郁、焦慮、學習壓力、總均分顯著負相關;心理健康水平高者其創新意識和競爭心較心理健康水平低者高;學習壓力對創新意識和競爭心的預測作用較大,學習壓力、適應不良和抑郁對創新能力的預測作用較大。
【參考文獻】
1戴春林.創新心理素質淺論.教育發展研究,2000:6:80-83
2崔景貴.論心理科學視野下的學校創新教育.教育探索,2001;126(12):17-19
3林崇德.培養和造就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151(1):5-13
4顧明遠.基礎教育與創新精神.中國教育學刊,1999;94(2):23-25
5王極盛.創新時代.北京:中國世界語出版社,1999:125-146
關鍵詞:語文教學;創新意識;和諧氛圍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2-0093-01創新教育是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的教育,而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是根據學科性質、語言特點來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挖掘學生的創新潛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創新人格的教學實踐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只有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從而保證教學質量的提高。那么,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又怎樣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根據我平常的教學經驗談一談以下幾點做法:
1.積累必須的基礎知識
創新是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的,語文基礎知識是學生學習專業知識,掌握技能的支點和工具,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實踐證明,沒有充足的知識營養,創新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如《詹天佑》一文中,在教學開鑿隧道一段時,要想讓學生思考提高開鑿速度的方法,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我就引導學生歸納總結,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發展他們的主體精神,敢于并善于拓破常規,注重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語文學科這片沃土上得到培養與提高。
2.營造寬松和諧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對其把握不住,往往會磨滅他們的求知欲和想象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想方設法創設各種條件,讓每個學生都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機會,讓他們積極參與主動地學習。這樣,才能使學生敢于暴露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對一些疑難問題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一方面讓他們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另一方面培養他們探索精神和獨立的個性。例如:在《為人民服務》一文中,學生對"張思德同志就是我們這個隊伍中的一個同志"的問題提出了疑問,我就通過鼓勵,使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得到了保護、激勵和提高。
3.提倡質疑,培養學生思維的判斷性
要創新就必須有質疑,主要表現為不輕信,不隨聲附和。學生在學習中敢于質疑,教學效果才很好。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指導學生質疑,可以在講讀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學生有一定的基礎知識,并通過實踐具備一定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后,引導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與技巧培養求異思維和創新能力。例如在作文教學中,進行聯想作文訓練、延續作文訓練等,都有助于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全面提高學生思維的判斷性。
4.以"創造性思維"為目標,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
創造力來自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性思維是培養創造力成長的關鍵。因此,教師在教育教學中,不僅要啟發學生有求異思維,更要鼓勵學生對自己要充滿信心,具有求異思維,逆向思維,敢于標新立異,不盲從以往結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并在已有的科學技術成果上進行創新。創造性思維是創造人才具備的基本特征,教師在教學中還要重視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指導和訓練,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想象思維、聯想思維、類比思維和逆向思維的訓練,讓學生通過這些思維方法,結合所學的知識,嘗試拓展創新設想,充分利用學校的知識競賽等活動的開展,達到既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利用學生掌握初步方法的目的,激發學生構成創造力的因素,促進其創造性潛能的發展。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應讓學生處于主體地位,創造和諧的氛氛,大力激發興趣,多渠道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啟迪學生創新思維極其重要。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必須不斷積累知識與經驗,打破教學中"填鴨式"的傳統教育模式,以科學創新意識武裝頭腦,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努力抓住培養創新能力的方向,去創造教學工作的靈感,才能為培養新世紀的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
關鍵詞: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課程體系
作者簡介:戴憲濱(1964-),男,遼寧朝陽人,沈陽工程學院電氣工程系,副教授。(遼寧 沈陽 110136)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立項課題“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課程體系的研究與實踐”(課題批準號:JG12DB349)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20-0013-02
同志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強調,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要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適應社會需要作為衡量人才培養水平的根本標準,要注重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努力為培養造就更多新知識的創造者、新技術的發明者、新學科的創建者作出積極貢獻。《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 年)》中也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突出培養創新型人才,這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和迫切需要。因此,創新是當今社會發展和高等教育的主題,實施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創新人才,是時代賦予高等教育的歷史使命。如何培養高質的應用型創新人才是我國普通高等院校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一、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應用型人才是新建本科院校根據社會需求培養的、面向實際、面向生產一線,掌握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將相應的科研成果進行轉化的人才。而創新人才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創新品格及個性全面發展的人才。著名化學家施開良結合幾十年的教育實踐提出,我國創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應表現在“知識結構”、“能力結構”、“思維構成”、“培養過程”四個方面。[1]應用型創新人才所具備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應全面體現創新性和應用性。而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動力,應用則是在實踐的基礎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對于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也要有“知識、能力和素質”三維度要求。電氣工程是現代科技領域中的核心學科之一,自身特點是強弱電結合、電工技術與電子技術結合、軟件與硬件結合、元件與系統結合;專業面寬,既具有電氣工程方面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又有自動化和信息技術方面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其培養的學生應受到電工、電子、信息、控制及計算機技術方面的基本訓練。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知識結構(包括自然科學知識、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文學藝術、基礎科學知識、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知識)應突破學科之間的界限,實現文工、理工之間的交叉和滲透,使學生既有扎實的基礎理論知識又有寬廣的知識面及一定的知識深度。也應具備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自學能力、社會適應能力、技術開發及科技成果轉換等技術創新能力。也應具備寬厚的知識基礎、創新思維、創新方法、合作意識、健康人格等方面的素質。總之,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必須具備“寬與厚”的知識結構、“應用與創新”的實踐能力及“獨立與合作”的良好素質。
二、創新人才培養的基本途徑
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決定其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以實踐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獨具特色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做好以下工作:
1.實施創新教育
創新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創新人才,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創新教育是現代創造學與教育學相結合的一個分支。[2]創新教育包括發明創造的技巧與經驗、創新能力訓練及創造性教育內容。創新教育應該貫穿于普通高等本科教育四年各個階段,其核心是培養創新能力。創新教育要充分體現被教育者的主體性地位,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提高學生在激烈競爭中的生存能力。
2.創新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決定著人才培養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結構,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保證。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基礎課按學科大類設置,專業課按年級設置,專業方向課預留學分新型的結構模式。專業方向課依據社會和企業需求靈活設置,逐步實現學術課程、技術課程與職業證書課程相結合。因此,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課程體系如下構成:
(1)公共基礎課平臺。它由文化類課程、工具類課程、能力培養類課程構成。本課程平臺注重雙基教育即基礎知識、基本技能與能力;注重和加強課程的基礎性和廣博性,注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知識的有機結合,注重學生所必需的知識和基礎,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
(2)專業基礎課平臺。它由強電類課程(電路原理、電機學、電力電子技術)、弱電類課程(模擬電子技術、數字電子技術)、控制類課程(自動控制理論)、信息類課程(信號處理技術)構成。主要養成學生的基本學術素養和行為能力。
(3)專業課程平臺。它由專業方向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拓展課構成。專業方向課為本專業方向的主干課程,有理論、有實驗、有課程設計;專業必修課針對本專業方向所需技術開設的必備的專業知識課程;專業拓展課不再按專業方向設課,鼓勵學生跨學科交叉選修。
3.加強創新型師資隊伍的建設
教師在“教學、創造性研究和服務性工作”等領域對創新人才培養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師應該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強烈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健康的身心素質以及深厚的專業知識和精湛的職業技能。積極引進高層次人才,改善師資隊伍的學歷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引入并參與課堂教學,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對接。組建教學團隊,加強跨學科、跨專業教師間的協作,優勢互補。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加快青年教師的培養,提高青年教師的業務素質。進一步加強“雙師型”隊伍建設工作,根據各專業及學科的實際情況有計劃地安排教師到企業實習和調研,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以及科技創新活動,使教師及時了解企業的新技術、新成果;另外,鼓勵教師參與校內外實驗、實習基地建設,積累工程經驗。
4.構建創新型實踐教學體系
創新源于實踐,實踐教學是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高素質人才的重要途徑。[3]科學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不僅在于向學生傳授實驗知識、驗證理論、培養實踐技能,更重要的是實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引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動手能力。
因此,多層次、模塊化的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實踐教學體系由如下部分構成:基礎實驗模塊(大學物理、電路原理、電機學、電子技術、金工實習、電工實習、電子工藝實習等基礎課程實驗和基本技能實訓)、應用實驗模塊(繼電保護、高壓、自動裝置、認識實習、畢業實習、變電站設備裝配實習等專業課程和工程應用能力實訓)、綜合實驗模塊(電力系統、變電站仿真、電網仿真)、設計實驗模塊(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創新實驗模塊(學科、科技、技能競賽、學生研究計劃等各項創新活動)及社會實踐模塊(軍事訓練、公益勞動、思想政治實踐、文化藝術實踐等)六部分組成。其中,基礎實驗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基本技能和基礎實驗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綜合實驗模塊強調學生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團隊合作精神的培養;設計實驗模塊重點培養學生個性與專長為出發點,強調學生創新能力的充分發揮,培養獨立解決問題、科學探索的精神;創新實驗模塊重點培養學生初步科研能力、綜合應用能力及創新能力;社會實踐模塊是培養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及相應的社會實踐能力。借助課程實驗平臺、集中實踐平臺、科技創新平臺和社會實踐平臺,使課內、課外、社會三大課堂有機結合,并始終貫穿于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
5.走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途徑
校企合作、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指以高校為技術依托、以學生為主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及企業、高校、政府共同參與教學活動、“做中有學、學中有做”的一種教育培養模式。電氣工程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必須以能源電力行業和輸配電裝備制造業需求為導向,堅持實踐能力培養與職業素質教育結合,建立校企聯盟,將產學研合作打造成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使學生順利實現從理論到實踐的過渡,實現從大學到“職場”的無縫對接。
6.構建創新教育評價體系
(1)教育觀念評價。包括院系創新教育的定位與規劃;培養目標是否體現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設計;課內外創新教育途徑、方式設計與培養模式構建等。
(2)課程體系和課程設置評價。課程結構、內容評價包括創新課程數、各類創新型實踐環節開展情況、實驗項目的綜合性、設計性比例、綜合性、設計性實驗的內容學科跨度等。
(3)學生科研能力評價。承擔科研課題、參加學術活動、撰寫學術論文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有效方法。
(4)教學效果評價。評價實施以創新為核心的素質教育所取得的效果。包括: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生的創新教育學術成果、開展創新教育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學生的就業、創業情況。
(5)對教師的評價。框架由能力、積極性與工作態度、業績三項構成。評價內容包括:教師對教科書、日常生活、人生道路等方面的指導能力;教師對教育工作的態度和熱愛程度、教師的責任感等等。
7.其他方面
邀請國內外知名教授開設高水平的專業基礎課,給學生以學術智慧的啟迪。舉辦前沿領域專題研討班,為學生參與學術研究活動做準備。資助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下開展創新性的科學實踐活動。搭建國際交流平臺,通過資助學生赴海外高校交流學習,開闊學生的國際化視野。
三、結論
現代電子科學和計算機技術飛速發展,并迅速滲透到傳統的電工學科的各個領域,使電工學科的理論和技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應用型高級技術人才的需求量將會越來越大。美、日、歐發達國家重視人才培養的創造性,強調人的自由發展是人才具有創新意識的前提,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從國家、社會和大學三個層面制定了完善的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教學的科學體系。這些對于我國當前在科學發展觀背景下加大創新人才的培養力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參考文獻:
[1]許勁松,朱蓉蓉,洪林.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培養:理念·原則·機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2):3-5.
【關鍵詞】教學 增強 創新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in physics teaching
Liu HaitaoMa Haiting
【Abstract】In physics teaching, arousing the interest can improve students’ learning go-aheadism and strengthen the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creating the platform for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science research can strengthen the participating quality, cultivate students’ researching spirit,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encouraging students’ curiosity and strengthening students’ question quality can strengthen their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Keywords】TeachingStrengtheningInnovation
物理課程標準明確要求,重視學生終身學習愿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及科學精神的培養。怎樣在物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筆者做了如下的嘗試:
1.激發興趣,提高主動性。大千世界,五彩繽紛,美妙和諧而又奧秘無窮。構成這美妙世界的基本元素是物質。研究物質結構、相互作用及運動規律的物理學,是一門有著激發學生興趣得天獨厚條件的自然科學。物理教學過程中,恰到好處適量地運用身邊的自然、生活現象,引入到對物理知識的認識學習,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并使學生領略自然現象的美妙與和諧,培養其終身的探索興趣,增強其創新意識。“光的色散”教學中,筆者以“赤橙黃綠藍靛紫,誰持彩筆當空舞?”的豪邁詩句引入,告訴學生:夏秋季節,雨后初晴,精美的彩虹何處而來?通過本節的學習,學生不僅知道彩虹的成因,還會自己制造出一道美麗的小彩虹。同學們興趣盎然,學習積極性高漲,主動參與各種演示、探究實驗。
【關鍵詞】點、線、面 情態構形 創意思維
一、點、線、面的創意思維訓練及其教學策略
1.點、線、面的內涵理解
“依賴于對藝術單個的精神考察,這種元素分析是通向作品內在律動的橋梁。”——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任何一門藝術都含有它自身的語言,對平面構成而言,探討的則是二維空間的視覺語言。點、線、面作為平面構成的基本元素,其基礎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需要放在構成的框架下進行透徹的理解。比如對線的理解,在認識線的同時也要關注線的形態(直線和曲線)、線的性格或情感、線的特征(運動和方向性)、線的構成(有序和無序),以及線與構圖等。此外,為了更好地理解還應參看相關的理論,拓展自己的認知,比如威廉·賀加斯在《美的分析》中提出了“美的線條”“優雅的線條”。畫家克利在包豪斯授課期間,也曾經將線形象地分成三種基本類型——積極的線、消極的線和中性的線。從有關線的各種理論探討中,也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對線有了更深的認知和理解,這樣才能將其作為一種形式語言更好地進行畫面的構成。
2.挖掘新的圖形元素
藝術創作是有目的的創造活動,首先要有針對性地收集與主題相關的資料,并深入探究主題思想,找到契合點,之后則要從中發掘新的形式語言,這也是造型活動的重要一步。所謂新的圖形元素可以是全新的,也可以是舊有的,新的即是之前不曾有過或出現的,而舊的則是指在司空見慣的物品上,由于改變了觀察的角度,而從中發現新的足以吸引人眼球的元素,從而在觀者面前呈現出新的姿態。挖掘新的圖形元素是讓學生走出簡單模仿的怪圈,不斷尋求新的創意表現,使作品給人以全新的感受。
3.從具象到抽象的語言轉化
任何一種藝術的表現都來源于現實生活,都是以具象形為出發點,同時,加之以創作者的主觀意念,最后,運用不同的媒介進行表現。這其中隱藏著一個重要的環節,具象形的轉化。藝術的表現不是簡單的摹寫、再現,而是把生活中的具象形態進行整理、取舍、夸張或者變形,得到有藝術性的語言形式。而在平面構成——點、線、面的情態構成中,正是指從具象到抽象的語言轉化,所以在教學中,要鼓勵學生主動去觀察生活,挖掘美的形態,然后引導學生進行具象形的分析,之后根據需要嘗試將現有的具體的物象徹底打破,然后將其中的幾種基本的視覺元素根據構成的基本規律進行重構,以求最終設計制作出獨特、創新的構成形式。
4.主題性設計教學
教學內容的設置應針對創意思維訓練,點、線、面作為平面構成的基本元素之一,當它們獨立存在時,似乎并不構成什么“語言”,但是如果將其貫穿于課程實踐中,并通過創意思維表現將其構成某一主題,則賦予了它們新的生命。將傳統的單一的點、線、面的構成與主題性創意思維訓練相結合,以此來增強學生的設計能力。主題性的創作訓練是一種提高學生創意思維的實踐模式,面對同一事物,由于主觀認知的不同,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態度,由于主觀的閱歷、經歷、情感的不同,則會表現出不同的理念。
二、從點、線、面情態訓練中引發的教學思考
1.因勢利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正確理解學生自身所具有的特點,比如,學生的社會閱歷較淺,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不足,但也應看到沒有成年人固有的偏見和思維定勢的束縛,聯想豐富,無拘無束。所以要正確看待學生的優缺點,因勢利導,發揮優勢,彌補劣勢。如果在教學中展開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創意思維練習,一定會激發學生的思維創新。
2.觀察意識的建構
設計屬于視覺藝術的范疇,大多數形象和信息都是通過視覺獲得,創作者通過觀察取得了對物象的認知,所以在訓練過程中,要使學生有意識地觀察客觀世界,從生活中積累知識,發現新的創意點。敏銳的觀察力是成為一個成功設計者的關鍵,要善于把觀察與創意聯系起來,捕捉有價值的信息。
3.引導學生建立靈活的思維方式
創意思維是指解決問題的一種特有的思維形式,它并不是一個抽象的名詞,而是一種確實可行的訓練模式,而它的實現則需要通過不同的思維方式來實現,也可以說,創意思維是創意過程中按照一定思維模式進行的創造性的思維活動。創新意識的培養過程就是運用不同的思維方式來對問題尋求各種不同的、獨特的解決方法,以適當的思維方式來尋求意想不到的視覺表現。而在眾多的思維方式中,如何進行恰當的選擇則需要教師有意識地引導,因為大部分學生在之前的教育模式中只接觸過傳統的素描、色彩的訓練,很容易用定勢思維慣性去想一個事物,訓練學生運用多種思維方式,讓學生不能僅停留在理論上,應更多地運用到實踐中,讓學生思維開闊,不斷標新立異,尋找有別于常規的觀察角度,設計有意趣的作品。
4.正確認識創意思維與技法技術
在早期的教學中大多存在著重技術、輕創意,重手段、輕構思的教學模式。而隨著創新意識在構成中的重要性凸顯,又呈現出創新思維高于一切的教學理念。這兩種模式的跨越都沒有很好地把握創意思維與技法技術的關系,兩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創意思維固然需要強調,但多練也是至關重要的,僅有多看多想是不夠的,想得出不一定做得出,手上的功夫技巧是在不斷實踐總結中提高的。因此正確處理好創意思維與技法技術的關系也是極為重要的。
參考文獻:
[1]伍立峰,設計思維實踐[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