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規劃與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20-00-02
環境規劃與管理是高校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作為環境專業的基礎課程,其內容涉及管理學、規劃學、經濟學、系統學與環境學等諸多學科領域,重點介紹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礎理論與技術方法,具有鮮明的邊緣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點[1]。以往傳統的“教師-教材-課堂”三位一體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適應課程的特點,已不能滿足該課程教學發展的需要。
案例教學是通過對一些真實、典型案例的講解、分析和討論,使學生掌握有關專業技能、知識和理論的教學方法和過程[1]。案例教學自1870年蘭格德爾在美國哈佛大學法學院首次提出以來,已被廣泛地用于各種專業和職業教育,成為國內外教學研究運用的熱點[2]。環境規劃與管理領域中許多問題都有很強的現實背景,具有區域性、綜合性、整體性和實踐性的特點[3],“填鴨式”教學模式枯燥乏味,缺乏真實感、親切感,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筆者在多年從事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教學實踐中,結合課程目標和教學內容,開展了案例教學研究。教學中,選擇典型案例進行生動和深入淺出的分析,揭示案例中運用的基本理論與技術方法,使抽象的理論與方法變成具體的“實物”,加深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使他們真正掌握和領會課堂所講的內容,理解了理論是如何指導實踐的。在參與案例的分析和討論中,需要學生主動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變被動接受知識為主動探索知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得到了充分的激發與調動,教學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因此,開展案例教學對提高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的教學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案例教學也是學生了解現實環境問題的重要途徑,這樣有利于學生掌握解決現實環境問題的方法,為今后科研、教學和工作夯實基礎。
一、案例選取原則
(一)真實性、典型性和完整性
案例應來自現實生活,具有真實性,而不是憑借個人想象杜撰出來,且案例從開始到結束必須有一個完整的情節。通常案例應由一個或幾個問題組成,具有一定代表性,代表著某一類事物或現象的本質屬性,概括和輻射許多理論知識,包括學生在實踐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不僅掌握有關的原理和方法,而且也為他們將這些理論和方法運用于實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4]。
(二)啟發性與實踐性
案例選取應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而不僅僅是通過案例讓學生死記硬背某些概念與理論,且一聽了之。通過案例教學,使學生能夠建立一套從宏觀角度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并在今后的實際工作中受用。
(三)時空性與隨機性
針對不同地區的自然資源、經濟結構和環境狀況,各案例中的事件特征也不相同,同時,環境問題也可能隨時突發。因此,在案例選擇上要注重其時空性與隨機性,盡量選擇和環境規劃與管理結合最緊密的觀點、熱點案例。
二、案例來源
在環境規劃與管理課中,環境規劃部分的內容突出技術性,而環境管理部分則強調政策性,二者均與實際結合緊密。因此,案例的選擇在案例教學中至關重要,案例的合適與否直接影響案例教學的效果。目前案例的來源主要有兩種[5]:一是利用現有案例,通過查閱期刊、報紙、調查報告、研究成果等獲取適宜的案例。國內外有關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案例很多,且都是在實際中發生的,通過對這些案例的分析、總結和篩選,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為教學內容。這種來源目前是教師獲取案例的主要途徑;另一種來源是任課教師自己編寫案例,目前環境規劃與管理科研成果較多,且大多數從事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的教師都參與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因此,教師將自己的科研成果編寫成案例,作為課堂教學的內容。這種案例的運用更有利于讓學生了解本領域最新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研究方向與發展趨勢。
三、案例教學方法
案例教學法是借助與課程相關的案例,讓學生就案例內容,通過分析、討論來進行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是一種激發學生積極的連鎖思考和反應,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學方法[6]。具有突出的“以學生為主、師生互動”的特點。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案例教學中,筆者運用啟發型、主動型、專業型和互動型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及多媒體課件與視頻結合等教學手段來開展案例教學,收到了滿意的效果。
(一)互動型教學
互動型教學包含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在案例的分析與討論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思考、去討論,提示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角度,探索現象背后的規律。形成良好師生互動氛圍。教師在講完每個章節之后,可以安排學生之間開展學習互動。根據教學需要選定一個題目留給學生,學生分成對立兩組,在課后對問題進行資料查詢,然后在課堂進行討論。如在學習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關系的內容時,安排學生開展分組討論,一組同學認為應先發展經濟,這樣可以改善公眾的生活質量,待環境問題出現在治理,否則會影響經濟的發展;另一組同學則認為應先保護環境,然后在發展經濟,這樣不至于使環境遭受破壞,花大量資金治理環境。通過這樣正反兩個方面的課堂辯論,學生即懂得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同等重要,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達到事半功倍效果。
(二)啟發型教學
啟發性教學是教師在課堂上結合講課內容引進一些典型案例,說明某些問題為什么會產生、怎樣產生、產生效果如何,這些問題與課本內容有何關系等。如在循環經濟講授中引入德青源農業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市延慶縣的“沒有雞糞的養雞場”視頻案例,通過這個視頻案例學生可清楚地了解了養雞的全過程,養雞過程中產生何種污染,污染怎樣產生,這些污染的危害是什么,什么是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如何構建、循環經濟的作用等。視頻教學具有真實、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7],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視頻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但目前在環境規劃與管理教學中的視頻還不多見,教師可根據自己的經驗制作視頻,也可以利用網上有關視頻。
(三)主動型教學
主動型教學就是讓學生自己當老師。在學生學習和掌握了一定量基本知識的基礎上,教師給學生布置相關題目,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和資料的查詢來完成報告,并制作成PPT,在課堂上進行分析講述。如在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內容中留給學生的題目是“假如我是哈工大的校長應如何實現學校的環保目標”,學生就這個題目進行資料查詢,調查學校存在的環境問題,然后完成報告在課堂中進行講解,這樣即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增加其榮譽感,又對前面所學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的概念、目標管理過程、形式和特點以及工作程序等內容進行了加深與鞏固。
(四)專業型教學
由于環境管理教學內容政策性較強,且與實際聯系緊密,如果教師沒有研究過此類問題或實際案例,在開展案例教學中很難把握其理論、技術實質,教學效果不理想。為此,可在開展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環保政策與制度方面的教學中,開辟“第二課堂”,聘請當地環保部門有理論與實際經驗的專業人員進行講解。專業人員天天接觸實際環境問題、經常運用環保法律、法規與政策,對其內容理解更為透徹。通過他們的生動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相關概念,掌握相關法律法規與政策制度的運用,同時,學生也可以提一些較為關心的環境問題請他們回答,達到課堂互動效果。如環境事件較多的建筑工地夜間施工存在噪聲影響的實際問題,專業人員從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收費制度和限期治理制度等進行分析,怎樣解決這一實際問題,通過分析講解學生對這些制度的概念和運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四、結束語
上述案例教學方法在環境規劃與管理的教學實踐中已取得了滿意的教學效果,一方面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對所學的專業知識有所加深和鞏固,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后參加工作打下基礎;另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實現了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熱情,培養了學生自信心、主動性和互。然而,目前有關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典型案例不是很多,這就需要任課教師在實踐中不斷地摸索和積累,只有把案例與教學相關內容結合起來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勇,趙雯,王東宇等.環境規劃與管理類課程加強案例教學的實踐和建議[J].高等理科教育.2011(4):129-131.
[2]施琰茹,唐虎兵.中美高校課堂案例教學的比較.教育與職業[J].2012(26):145-146.
[3]王慧雅.環境規劃與管理課程中結合案例教學的重要性[J].廣東化工.2012(11):209-211.
[4]張家軍,靳玉樂.論案例教學的本質與特點[J].中國教育學刊.2004(1):48-62.
[5]甄翠敏,楊潔.基于能力培養的案例教學方案[J].河北聯合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89-92.
【關鍵詞】資源環境;城市規劃管理;美麗中國;課程體系
當前,我國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矛盾突出,為了解決矛盾沖突,更好的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國家教委于1988年特設了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并以此對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引起社會重視。但高校學科體系的開設與構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地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影響,因此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這也是我國高校中開設的專業難以滿足當前社會發展需求、人才戰略、創新意識等的主要原因之一。
針對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對教育教學的專門性進行研究探索,找到培養學生在專業領域的創新精神的最佳方法,使專業課程體系更加完善。
一、資源環境與城鄉管理規劃專業設置存在問題及不足
針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目標,如當前有很多高校是將該專業的學生培養成既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又能在研究院、高校或是企事業單位進行深造或是從事研究的高級復合型人才,能夠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解決社會實際問題。而對于以后所從事的工作主要是集中于資源的開發利用、環境檢測與保護以及城鄉區域規劃等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相對應的工作領域主要是環保、國土資源、城鄉建設、交通等關系社會發展的政府機構。
1.專業設置不合理,實踐性不明晰
當前,環境科學、環境工程等專業的人才主要是為環境部門培養,房地產開發或是項目管理專業主要是為房地產部門培養人才,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主要是為國土部門培養人才,城市規劃和建筑專業則主要是為城建部門培養人才。這些專業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為專門部門培養人才,沒有進行交叉人才的培養,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有對口的就業方向。而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則是在專業課的設置上進行了交叉,對學生進行的是多方面的培養而不是專門的培養,這一方面增加了學生就業選擇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學生的就業難度,就業方向沒有針對性。
2.課程設計不嚴謹,特色性不明顯
盡管有不少學習開始了這一專業,但從所開始改專業的高校的課程設計來看,還存在兩個突出的問題。一方面該專業的主要課程是由地理、環境與規劃等專業領域的主要課程構成的,課程設計的主要標準之一是全而不是專業性,因此課程設計沒有突出點;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環節,并沒有針對該專業選擇合適的實踐課程或是創新。此外,專業選修課雜而亂,且比重過大;必修課與選修課安排不合理,選修課主要集中于5、6兩個學期,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
二、優化環境專業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對策
該專業針對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低等問題進行了課程優化改革,使得該專業課程設計更符合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利用涉及面廣的優勢著重社會民生問題的研究與解決,不僅為社會培養出實用型的復合人才,使學生具有更高的素質和專業技能,而且關注社會問題,將與我們生活關系最密切的問題作為研究的重點,與時代接軌,與社會接軌。
1.優化設計課程體系,提高科學性
根據該學科的特點,對選修課劃分了三大類:城市地理學、城市生態學、鄉鎮規劃、鄉土地理學、景觀設計、社區規劃與管理和居住區規劃等課程各2個學分,30學時,這是第一大類城鄉規劃與管理課程;環境規劃管理、環境質量分析與評價、人居環境評價、土地評價與管理和環境生態學構成了第二大類,即環境規劃管理,每門課程都是30學時,相應的也是2個學分;最后第三大類則是由土地經濟學、房地產經濟學、產業經濟學、項目評估、生態經濟等經濟學領域相關課程構成的經濟管理科學,每門課程30學時,共2個學分。另外,對選修課的選課,學生在6、7、8三個學期根據已有的專業的知識和自己的特長與未來的就業選擇進行課程選擇,自主性更大。除了這些課程可供選擇外,學生也可以選修其他院系的課程,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2.建立完善專業實踐機制,提高實操性
該專業的主要目的是解決社會實際問題,因此需要更加注重實踐教學,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踐教學一般有學校實驗和社會實習兩個方面,任課教師課根據實際需要,讓學生參與到自己的科研中或是讓學生到社會單位中實習。如齊齊哈爾大學于2010年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課程進行了調整,在專業必修課總學時不變的情況下,將實驗課時增加10學時;而對房地產測量學和地籍管理學也增加了實驗課時,前者增加12個學時,后者增加了16個學時,但這兩門課總的學時保持不變。從課程學時調整中可以看出,該學校更加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的調整更有利于學生以后的就業。
三、結束語
通過本文的論述,特別是對目前我國一些高校在資源環境和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了解和研究剖析,進一步弄清了該專業在我國的發展現狀,為了結合國家倡導美麗中國建設的戰略目標,筆者認為當前有必要重視和完善對該專業課程體系結構的重構和優化,進而為培養具有資源環境和城鄉管理專業性知識和實戰型人才的培養做些有益的實踐與嘗試。
參考文獻
[1]郭文炯等.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構想[J].山西大學師范學院學報,2000年02期
關鍵詞: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水岸處理
濕地是自然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生態功能最穩定的生態系統之一,濕地為人類的生產、生活與休閑提供了多種資源,是人類最寶貴的生態資源之一。濕地固定了大量的CO2,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中也具有重大的作用。此外,在調節水量平衡、凈化水系統以及保護生物多樣性等方面也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被譽為“地球之腎”。城市濕地作為城市中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不僅有著重要的生態意義,還起到了一定的社會服務功能。城市濕地對于城市的環境調節、資源供應、災害防治以及人居環境的美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合理開發和利用城市濕地資源是確保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建設城市濕地公園是保護城市濕地資源和構建低碳城市的必然選擇[1-3]。
1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
1.1植物選擇
城市濕地公園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應利用或恢復原有自然濕地生態系統的植物種類,構造原有植被系統,盡量避免外來種[4]。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比如:水生植物對重金屬的忍受能力大小因植物的生活類型不同而異,一般為:挺水植物>漂浮、浮葉植物>沉水植物,比如考慮水質凈化的功能,有研究表明對于污染物的吸收積累能力為:沉水植物>漂浮、浮葉植物>挺水植物;根系發達的植物>根系不發達的水生植物。
濕地公園中常采用的去污效果比較好的挺水植物有茭白、蘆葦、菖蒲、香蒲、水蔥、燈芯草、石菖蒲、慈菇、美人蕉等;漂浮植物主要有滿江紅、菱、水鱉、浮萍、馬來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主要有金魚藻、伊樂藻、輪葉黑藻等;森林沼澤主要樹種有水杉、杞柳、楓香、青岡、冬青、石楠、黃連木、黃檀、山合歡、化香、栓皮櫟等地帶性植被種類;草本沼澤類較多,如莎草群系、蘆葦群系、蓮群系、菱群系、浮萍群系、鳳眼蓮群系等濕地景觀植物。如西溪濕地公園的濕地植物觀賞區,處于煙水漁莊和深潭口之間,這里有大片池塘,生長著形形的水生植物,如菖蒲、水茭白、水蔥、浮萍、野芹菜等。長長的親水棧道在塘邊環繞,一路走去,幽幽的荷香伴著陣陣水波的清爽,讓人樂而忘返。
2.2植物景觀規劃
城市濕地公園內的植物規劃一般分為三個部分[5]:水上叢林區、人工濕地植物觀賞區、休閑森林植被區。水上叢林區主要采用緩坡護岸的方式,植物在種植形式上形成“喬木+濕地植物”的水路結合配置方式。此外,大型喬木的種植不但可以凈化水源,還可以為水生生物提供多樣性的生存空間,保持濕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在水生植物觀賞區,主要采用觀賞效果好的菖蒲、鳶尾、玉簪等耐水濕的植物和蘆葦、荷花等凈化功能強的植物一起搭配。在湖心小島上主要種植水杉和雞爪槭,地被主要種植八角金盤、鳶尾、睡蓮等觀賞植物。此外,在人工浮島上種植鳶尾、美人蕉等植物。休閑森林植被區除了以喬木為主的植物群體外,林下可增加玉簪、蝴蝶花、紫萼等耐陰濕的植物;路邊或草地中間可布置一些觀花的地被植物及自播繁衍能力強的波斯菊、蛇目菊等[6];濱水低濕地帶可以種植水生鳶尾、美人蕉等,并配以成片的開花地被植物,形成突出季相色彩和林面倒影水面的景觀效果。
(1)整體植被景觀規劃的要點
植被景觀應突出規模與季相變化[7]:春天,狗牙根、荻等呈現滿目嫩綠的顏色,毛茛、碎米薺、堇菜等植物鑲嵌期間形成五顏六色的小斑塊,成片的紫云英更是展現一派美麗的田園風光;春夏是大多數濕地植物開花的季節,蘆葦和荻花白茫茫的一片顯得格外壯觀,水蓼的花朵開起來則更像一座座花壇,荷花、鳳眼蓮的花朵大而美麗,空心蓮子草、菱等植物的花朵與水交相輝映顯得別具一格;秋天,水杉葉開始變黃變紅,漂浮植物滿江紅、槐葉萍等又給水面添上一片五彩斑斕的外衣,若草等在清澈的秋水下形成的“水下森林”若隱若現;冬天,禾草呈現出紅褐色景觀[8]。
營造濕地公園植物景觀時,應突出植物群體美,強調遠觀,成帶狀或大片栽植,形成一定規模,展現群落整體美。比如在營造水港沿岸的植物景觀時,可以采用早園竹和旱柳大面積片植,充分展現其群體美,形成優良的景觀;如果過分強調植物種類的豐富,則會使景觀顯得雜亂且沒有重點。應注意遠、中、近景的協調搭配,避免過多主體,有時只需一種或幾種植物,便可形成優美的天際線,構成宜人的景色。
要利用遠山、水面、地被等各種處于不同空間層次的景觀元素,營造出層次豐富的植物景觀。我們可以想像,以遠山為背景,堤岸的柳樹為中景,錯落栽植勾勒出豐富的天際線;近處水面中形成柳樹的倒影,恰如一副優美的水彩畫,給人虛實結合的美;游人所到之處都可以欣賞到地被和路邊植物帶來的美景。
(2)局部植被景觀設計的要點
濕地公園是一個以自然景觀為主的休閑場所,不可能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都能引起游客的強烈關注和興趣。因此,研究在不同季節、不同時間、不同氣候條件下適合游客欣賞的景觀也是濕地公園景觀營造的任務之一。從游客的角度出發,根據不同的季節、氣象條件合理安排游線,并在適宜的賞景點安排引導游客眺望的設施顯得頗為重要。
在設計濕地邊緣植物時,可考慮栽植如薔薇、枸骨等人不易靠近、枝繁葉茂的灌木叢,作為動物棲息場所;或在濕地周圍種植可供鳥類等動物食用果實或種子的植物,如梨、山楂及杏等;在生態駁岸上配置生長繁茂的綠樹草叢,不僅能為陸上昆蟲、鳥類等提供覓食、繁衍的好場所,而且進入水中的柳枝、根系為魚類產卵、幼魚避難、覓食等提供了場所。園路兩側可采用部分留空或適當疏植旱柳、木槿等,以留出透景線,不宜密植灌木綠籬,以遮擋游人視線,從而導致原本優美的景色無法充分展現。
2 城市濕地公園水岸環境處理
水岸環境是濕地系統與其他環境的過渡,水岸環境的設計是濕地景觀設計需要精心考慮的一個方面。科學合理和自然化的水岸處理,是城市濕地公園有別于其它公園的特征,對建設多樣化的濕地景觀作用重大。
2.1水岸環境
水體形狀是濕地公園的造景要素,自然水體一般分溪流和池塘兩種類型。對溪流或河流應嚴禁截彎取直。公園水體形狀也應符合自然界水流運行規律,使設計出的形狀成為自然界的一部分,滿足人們親近自然的心理需求[9]。
(1)目前水岸設計的不足之處
在有些水體景觀設計中,為避免池水漫溢,岸線護坡采用混凝土砌筑的方法。這種設計破壞了天然濕地對自然環境所起的過濾、滲透等作用,破壞了自然景觀[10]。有些設計在岸邊一律鋪以大片草坪,這樣的做法只是盲目地追求綠化視覺效果,而沒有考慮到生態與環境的作用[11]。人工草坪的自我調節能力很弱,需要大量的養護管理工作,如人工澆灌、清除雜草、噴灑藥劑等,殘余化學物質被雨水沖刷,又流入水體,造成人工污染。因此,草坪不僅不是一個人工濕地系統的有機組成,相反加劇了濕地的生態負荷[12]。
另外,濕地公園水體底部盡量不做或少做防滲處理。因為濕地的三個特點中包含水多導致土壤潛育化,有明顯的潛育層,甚至有泥炭層,為水成土[13]。因此,創造濕地生境時,濕地水池的池底不能使用任何人工材料阻隔水體、植物與深層土壤及地下水的物質交換。
(2)水岸設計的科學做法
對濕地公園的水岸環境進行生態駁岸設計的科學做法是:以自然升起的濕地的基質土壤沙礫代替人工砌筑,建立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種植濕地植物的區域。這樣做可使水面與水岸呈現一種自然的交接與過渡,既能加強濕地的自然調節功能,又能為鳥類、兩棲爬行類動物提供理想的生活環境。此外,還能充分利用濕地的滲透及過濾作用,從而帶來良好的生態效應。并且從視覺效果上來說,這種過渡區域能帶來一種豐富、自然、和諧又富有生機的景觀。
沼澤地表由于過濕或薄層積水,大量成炭植物殘體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下不能徹底分解,逐漸累積形成了厚薄不一的潛育層或泥炭層,它是濕地生態系統的組成部分,為植物提供了養分,為動物、微生物以及厭氧群落提供了棲息地,因此必須加以保護。如有保持水位的需要,最好設定0.5~1 m高的最低和最高水位差。將最低設計水位以下部分鋪設防滲層,最低設計水位至最高設計水位之間可做自然式護坡[14]。
在形態設計上,應按原自然系統的形狀和生物系統的分布格局進行設計。自然濕地有凹岸、曲流、河心島、淺灘、沙洲與深潭的交替,這種地形地貌和植被為各種生物繁衍創造了適宜的生境,可減低水流速度、蓄水涵水、削弱洪水的破壞力。設計時,應隨地形盡量保護自然彎曲形態,并力求做到濕地區域收放有致,以符合美學法則中的統一和諧、自然均衡原則[15]。縱斷面的形態設計,對濕地的生態多樣性至關重要,應根據需要設計一定量的異質空間,濕地內有長年不竭的水道及能夠應付不同水位、水量的塘床系統,其底部要多孔質化,造出水體流動的多樣性,以利發展生物的多樣性。
2.2具體生態駁岸的營造
目前使用較多的生態駁岸有三種做法:自然原型駁岸、自然型駁岸、多種人工自然駁岸。
(1)自然原型駁岸:主要采用植被保護河堤,以保持自然堤岸特性,如種植柳樹、楊柳、烏柏等喬木以及蘆葦、葛蒲、香蒲等水生植物,由這些植物的根系來穩固堤岸,保護河堤。這種方法多用于坡度小堤岸設計中,豐富了河堤的景觀,還為多種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間,緩坡有利于加強水陸聯系。這種駁岸可以滿足人們對親水性的滿足。
(2)自然型駁岸:這種注重自然形態與親水性水邊置石式藝術駁岸一駁坎,不僅種植植被,還采用天然石材、木材護底,以增強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腳采用石籠、木樁或石塊(設有魚巢) 等護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種植植被,實行喬灌草相結合,固堤護岸。這種形式在我國傳統園林中有很好的應用。
(3)多種人工自然駁岸:在自然型護堤的基礎上,再用鋼筋混凝土等材料,確保大的抗洪能力,如將鋼筋混凝土柱或耐水園木制成梯形箱狀框架,并向其中投入大的石塊,或是插入不同直徑的混凝土管,形成很深的魚巢,再在箱狀框架內埋入大柳枝、水楊枝等;鄰水側種植蘆葦、葛蒲等水生植物,使其在縫中長出繁茂、蔥綠的草木。
這幾種駁岸形式對于不同的坡度的岸線采用不同技術處理方法,目的都是保護濕地生物多樣性的棲息地和柔和僵直的岸線。在大水面的環境中,采用緩坡入水的形式,形成自然岸線,并栽植高低不同的植物,完成水面與陸地的過渡,這種自然原型駁岸的方式適宜自然界的各種生物生活繁殖。對于岸邊空間小的駁岸可以采用自然型駁岸或是人工自然駁岸。例如,杭州西溪的駁岸,在大的水面用自然原型駁岸的形式,在主河道則采用自然型駁岸,用塊石和松木護坡,山石或卵石點綴岸邊環境,石縫間種植植物十分親切[16]。
3 小結與展望
(1)在城市濕地公園景觀生態規劃的過程中要以構建濕地植物景觀為核心,濕地植物景觀一方面是城市濕地公園的景觀主體,在其景觀體系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同時,濕地植物景觀更是濕地公園發揮水質凈化、水土保持等生態功能的最主要載體;
(2)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時,應根據濕地公園現有植被類型和總體布局的要求,在盡可能保留現有植被的前提下,進行濕地植被種植,既考慮保證濕地生境的多樣性,又追求營造出不同季相及林相變化的濕地植物景觀,使公園濕地生態系統多樣性與景觀多樣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水岸環境的生態化處理方式是城市濕地公園有別于其他城市公園的重要特征,科學合理的駁岸做法是水體岸線以自然升起的濕地基質的土壤沙礫代替人工砌筑,并建立一個水與岸自然過渡的區域,種植濕地植物,建立生態的自然式駁岸;
(4)在進行具體的城市濕地公園景觀規劃時,除了需要考慮當地的自然生態條件外,在規劃思想中更應融入地方的文化傳統,強調景觀的精神特質,打造高品質的人文景觀生態。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區域分布 專業定位 課程設置
科學須為社會服務,要促進人類的進步與社會的發展。高校的人才培養應符合時代的需求,專業的設置要緊密聯系社會的發展。自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也日趨嚴重[1]。城鎮體系建設、城市規劃缺乏長遠目標,嚴重滯后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的發展,尤其是廣大的鄉鎮地域甚至沒有科學合理的規劃。這一系列的問題的解決都亟需具備地理科學、資源環境科學、生態科學、管理科學和城鄉規劃技能的綜合型人才,因此,對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的辦學要求、培養模式、教學質量需要有更高的要求,來進一步滿足國家社會和區域的發展目標[3~4]。
1 專業存在問題
1.1 專業定位不明確
該專業在我國開設10多年來,逐漸暴露出一系列問題。如專業定位模糊、課程體系欠缺、實踐能力不足、畢業生去向不明確。高校不能回答諸如該專業培育什么樣的人才,要開設什么樣的課程,人才培養如何滿足社會市場需求等問題。在相關研究中有學者指出,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培育出來的人才面臨以下幾個方面的尷尬境遇:論規劃繪圖功底,不如工科的城市規劃及建筑學專業的學生;論空間綜合分析能力,不如地理科學專業的學生;論資源環境評價及管理能力,不如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及資源經濟學等專業的學生[1]。
1.2 課程設置不科學
受學校傳統專業特色及片面追求學科完整性的影響,學校按照各院校師資優勢開設了不同的方向并設置了不同的課程體系,各院校在構建的專業課程體系中存在許多盲目性和隨意性。部分院校在設置課程體系時遵循“多學科、寬口徑”的培養模式,力求面面俱到,由此導致學生通而不專,課程體系過于寬泛。強調計算機以及軟件應用,但忽視相關的基本理論;重視規劃設計的課程,但忽略了地理類課程的基礎地位,這種狀況必然導致畢業生知識結構的不完整,學科綜合性不強的局面。
2 專業辦學建議
2.1 合理布局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人口、資源、環境、城鄉規劃以及社會協調發展等問題是我國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城鎮體系規劃嚴重滯后于城市建設和經濟的發展,這種現象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廣大鄉鎮地區尤為突出。規劃不是一種理論上的規劃,而是規劃要素在空間上的科學合理地分布,是一種區域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實踐科學。在廣大的西部地區,許多大型的規劃包括區域規劃和城市規劃,都由國內著名的規劃機構來完成,而這些大型的規劃團隊往往都不是本土機構,因此所作的規劃并不能符合區域特色。因此,從一定意義上來講,這種規劃偏離了規劃的根本目的,所作的規劃也僅停留在理論層面上,可操作性也不強。因此,要從根本上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需要壯大本土的規劃隊伍,這樣更能科學有效地制定相關的規劃策略,從而避免了異地規劃隊伍制定規劃時背離區域實際情況的種種弊端。
2.2 明確專業的辦學理念,準確定位學科方向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要求較高,需要學生掌握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實際操作的技能,能解決資源環境評價與管理及城鄉規劃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在教學之中,該專業所開設的課程非常多也非常雜,既有地理學也有規劃學所的眾多的規劃課程。但是蜻蜓點水式的教學方式,形成了什么都學實際上什么都不會的尷尬境遇,在一定程度上掩蓋了本科教學的目的,忽略了當今社會需要的是綜合性的應用型人才,而非高級專門人才這一實際情況。應根據學校特色和師資狀況,確定實踐教學環節主干課程體系,加強動手和實踐能力的鍛煉,增強實踐教學環節的應用性,加大實習和集中實踐環節的學時,進一步增強學生實踐動手能力,課程設置要為畢業生未來可能從事的工作準備。
2.3 根據學校特色完善課程設置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作為地理學的一個學科方向,培養的大學生需要對區域的規劃特點、對地理區劃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并能掌握大量當地區的經濟背景和社會背景等相關的專業知識。東中部經濟發達地區所開辦的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更注重城市建設、土地及房地產市場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創建、循環經濟的發展、人居環境的改善,而在西部地區高校開辦的專業更應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如山地生態保護、地質災害勘察、荒漠化防治、水土流失防治、資源環境調查、城鎮建設等[1]。
從辦學特色來講,不同的學派辦學重點也應有所不同。測繪學派應為數字城市、國土資源調查、資源環境管理與開發為主要研究方向;地理學派應以國土規劃、城鎮體系規劃、產業規劃、生態保護與規劃為發展重點;資源學派以農業產業規劃、新農村建設為特色;規劃學派應以城鎮體系規劃、新農村規劃、居住區規劃、旅游規劃為主要特色;經管類的學校必須發揮其在經濟、管理上的優勢,強化資源管理、房地產評估與管理能力的培養等等。
參考文獻
[1] 趙小風,黃賢金,陸汝成.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教學改革探討[J].高等農業教育,2009(7):58~60.
宋戈,袁兆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問題的探索[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3(2):81~82.
錢宏勝,王磊.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0(1):86~87.
【關鍵詞】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 景觀設計課程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西安科技大學教改項目(地礦類院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編號:JG10058)。
景觀設計是一門新興學科,其與城市規劃、建筑學密切關聯,同時涉及地理學、社會學、美學、藝術學、植物學、生態學等多學科知識,是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交叉學科,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1,2]。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屬于基礎理論與應用實踐緊密結合型的專業,如何在學生培養過程中體現專業特色、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社會需要的應用型人才是專業培養方案調整中需要不斷探索和完善的問題,實踐教學環節的不斷改革和實施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優化和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是增強學生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創業能力和實施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和關鍵。
西安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2007年開設的新專業,專業開設以來就依托我校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等專業的優勢進行專業課程的設置和實踐教學的安排,同時積極引進規劃行業人才,進行城鄉規劃實踐課程的開設,景觀設計課程即為我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關鍵一環。鑒于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理論知識豐厚、動手能力普遍較弱等特點,本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景觀設計課程開設中存在的問題為出發點,探討該課程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如何綜合學生知識、突出實踐教學環節,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基礎上,重點掌握景觀設計的方法、技能等,著力培養理論結合實踐的現代新型應用型人才,為高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該課程的開設提供一定的借鑒。
景觀設計課程開設的必要性
當前,國內的景觀設計課程主要針對城市規劃、園林規劃設計、建筑學和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開設,景觀設計相關聯課程的開設也主要以規劃、園林、建筑和藝術為主,而與生態學、地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的銜接相對較少,對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也主要以培養設計型人才為主。[3]但景觀設計課程本身是屬于文科和理工科相互交叉的專業課程,是一門建立在廣泛的自然科學和人文與藝術學科基礎上的應用學科,其知識結構復雜且綜合性較強,需要初學者具有深厚的相關專業知識積淀。[4]
而我校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設置中開設了地理學、經濟學、生態學、城市規劃、居住區規劃、城鎮規劃等專業基礎課程,同時開設了AutoCAD、ArcGIS、3DMax、Photoshop等設計專用軟件和輔助軟件,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體系已經形成,并掌握了設計必備軟件。在大三大四期間開設景觀設計課程,一方面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實踐動手能力,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育社會需要的景觀設計人才和城鄉規劃管理人才,將大學教育教書育人和服務社會的雙重功能有效結合起來。
現有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校景觀設計課程考慮到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專業性質,在課程安排上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室內輕室外、重計算機輕手繪等問題。
1.重理論輕實踐
盡管我校景觀設計課程的教學遵循的是課堂理論教學+實例設計的教學方法,但在學時的安排上理論教學占據了絕對的主導,以48課時為例,理論講授占據了40課時,設計實踐僅學期末的8課時。
這種教學模式的安排使學生更多的獲得的是對景觀設計的感性認識和理論知識,但因為設計實習安排在學期末,在具體設計的過程中學生不免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過于陌生,不能夠將理論很好地應用于具體的設計中。同時,景觀設計的內容包含居住區景觀設計、廣場景觀設計、公園景觀設計、街道景觀設計、濱河景觀設計等多種主題和類型,但鑒于課時的安排,只能選擇一種類型的選題進行設計實訓,很難培養綜合性、高素質景觀設計人才。
2.重室內輕室外
景觀設計的理論教學均以室內為主,對景觀案例的賞析、景觀美學的體現、景觀要素的結合均以圖片和幻燈片的形式獲取,但這種方式獲取的信息很難反映實際情況。如對景觀空間尺度、景觀要素尺度和人的尺度很難準確把握;學生很難獲取以自身尺度為標準的景觀空間感受;同時對于自然要素作用下的很多光影色彩也難以獲得真實的直觀的感受。[5]缺乏了實際觀察和體會的景觀設計作品往往是理想化的設計成果,其現實操作性較差,這也就是當前學習過景觀設計的學生甚至景觀相關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并不能一走出校園就能進行實際景觀設計的原因。
3.重計算機輕手繪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學生的手繪功底普遍較為薄弱,故而在景觀設計實訓中更多的是借助計算機進行相關圖件的繪制。但手繪仍然是從事建筑、城市規劃、景觀設計和環境藝術設計的重要基礎必修課程,手繪表達是設計思維從大腦向手的延伸,并最終藝術化表達出來的過程。手繪表現是判斷把握環境物象的空間、形態、材質、色彩特征的心理體驗過程,是感受形態的尺度與比例、材質的特征與表象、色彩的統一與豐富的有效方法,其對環境空間的遠、中、近景層次的先后處理、體面與體量關系的掌握、色彩與色調關系的理解、環境氣氛與藝術效果都能做到縝密的安排。計算機手段固然在很多設計效果圖的制作方面更有表現力,在手繪仍然是進行景觀設計所需掌握的一個基本技能。
景觀設計課程教學法探討
1.教學內容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