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核安全文化基本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核電企業是我國電力生產的主力軍,但是核電生產本身具有較大的危險性,因此做好核安全管理工作至關重要。實際管理中,核電企業可以構建核安全文化評價體系,促使核電營運組織充分發揮人的積極因素,保證核電安全生產。
一、核安全文化評價體系構建原則
(一)科學性及可行性相結合原則
雖說現階段核安全文化評價依舊停留在管理人員主觀判斷及專家判斷基礎上,但是判斷的依據卻往往不明確。因此科學性是核安全文化評價的基本要求,通過對營運組織各個層級人員行為進行觀察、記錄以及評估,使評價結果真實有效。
在科學性的基礎上,還應充分結合可行性原則,評價過程往往需要進行大范圍的調研,這涉及到成本控制問題,因此在評價體系的設計上,應盡可能簡化評價程序,以方便數據分析以及資料收集。
(二)系統性及全面性相結合原則
核安全文化評價體系復雜、系統,因此評價方法的選擇上也應遵循系統性原則,可以采取層次分析的方法,將安全評價的總體目標劃分為層級目標,層級目標細化成三級或者四級指標,以保證評價的合理性。
為保證評價因素具有代表性的特點,在滿足系統優化原則基礎上,需要結合全面性的原則,進行評價對象的全方位考察,以保證評價體系滿足系統優化的具體要求。
(三)動態性及穩定性相結合原則
核安全文化評價是動態的過程,要求評價體系既要體現當前的運營狀況,還應預判未來可能出現的狀況。因此評價體系需要具有動態性。同時為了保證評價體系使用性,還應該結合穩定性原則,確保評價的真實性。
二、核安全文化評價體系的構建方法
(一)評價目標確定
核電生產企業安全評價體系構建的最終目的是充分發揮安全文化對人的操作及管理行為的引導作用,將安全生產這一理念內化成核電企業所有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在這一評價基礎上,需要制定一些階段性的目標任務作為指導,以發現實際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二)系統分析
系統分析構成主要包括統一思想、協調立場以及確定評價的范圍及時間三個基本內容。(1)統一思想。安全文化的建設以及評價工作都是由核電企業指派專門的人進行,但是受不同人的性格、文化背景以及思維方式差異的影響,使得在安全文化這一理論的理解上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非常有必要建立統一的評價體系,統一不同人員之間的思想認知,使整體成員的安全文化都達到一定的水平。(2)協調立場。如果安全文化評價涉及到企業內部各方利益的時候,如何保證評價的客觀公正非常重要,一般采取高層推動的方式,設置企業獨立的第三方評價執行機構,預判在評價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利益訴求問題,并且明確安全利益的最高地位,以期協調各方立場。(3)評價范圍及時間。評價的對象主要為核電廠、生產設施以及放射源等,所以在評價工程中要對評價對象的影響范圍進行控制,并且在評價過程中還要充分結合現有的法律法規、政策監管以及行業規范等間接影響。而對于評價時間,明確核安全文化評價應在核電企業運用到比較成熟的時期才能夠進行,因為只有在這一時間,企業領導以及企業員工才能充分意識到和安全的重要性,配合的積極性不斷提升,使用效果也會大大提升。
(三)系統構建
根據各種影響因素,建立相關的評價指標體系,同時還應該選用一定的評價方法以及評價模型,進行?u價數據的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在內容上具體包括目標層、準則層、指標層以及方案層,其中目標層也就是評價指標體系的總目標;而準則層則根據不用層級的評價對象設計相應的準則;指標層則從宏觀以及微觀的層面進行核安全的綜合歸納;方案層是具體的評價指標。在指標體系的構建上,需要體現多層面、多視角以及多方位特點,保證評價標準的統一性。而在評價方法的選擇上,通常包括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法以及數據分析法等。
(四)系統實施
評價系統構建完成后,最后要做的就是安全文化評價的具體實施,對評價的結果進行檢驗,主要檢驗的是評價結果的準確性、合理性,最終形成相應的分析報告。
Abstract: In coal production process, roof, earth pressure, gas, fire and water, and coal dust are threat to the safety of the employee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production. The coal industry belongs to the high—risk industry, so safety is the primary condition of coal min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 form a new concept of valu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safety.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develop propaganda education, post training, accident warning education for promoting safety culture construction,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oductive forces, and promote safe production.
關鍵詞: 煤炭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實踐;探討
Key words: coal enterprises;safety culture;construction practice;explore
中圖分類號:G2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2)27—0149—02
0 引言
煤炭生產中頂板、地壓、瓦斯、水火、煤塵等時刻威脅著員工及礦井的安全,煤炭生產的特殊性、高危性,要求煤礦加強安全管理;經濟的發展,人們的價值觀產生了重大變化,全新的價值觀念,更務實地關注安全、珍惜生命,以人為本已成為一種弘揚和倡導安全文化、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質的主流,安全文化建設不僅保護和發展生產力,而且是建立煤礦安全生產長效機制,實現和諧礦區的關鍵。煤礦以安全文化建設推進安全生產勢在必行。
1 企業安全文化建設
1.1 安全文化的起源與演變 “安全文化”這一術語是國際核安全顧問團(INSAG)在1986年國際原子能機構以安全叢書NO.75—INSAG—1名義出版的《關于切爾諾貝利事故的事故后審議會議總結報告》中首次引入,之后在起安全叢書NO.75—INSAG—3《核動力廠的基本安全原則》中被進一步擴展,在安全叢書NO.75—INSAG—4中定義和論述了這一概念。它的產生與核能界安全管理思想的演變和發展息息相關,一脈相承,是安全管理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同時也是現代管理思想和方法在諸多領域,尤其在核能界的具體應用和實踐。
切爾諾貝利事故在核能界引起了強烈的震撼,人們分析事故的根本原因,重新探討核安全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則。與此同時,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企業文化”這一管理思想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應用。結合“企業文化”的管理思想,國際原子能機構INSAG組織提出了安全文化這一新的安全管理思想和原則。因此,90年代核安全管理思想的體現就是安全文化建設,既強調組織建設(安全水平取決于決策、管理、執行多個層次),又注重個人對安全的貢獻。“安全文化”作為安全管理的基本原則,是核能界核安全管理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和要求,是對70年代80年代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原則的繼承和發揚。當今進行安全管理時,必須堅持并實踐70年代和80年代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原則,再加上堅持不懈地進行安全文化建設,集中于總目標和關鍵點,不斷發展、改進和評價安全文化,才能保持并且持續地提高電站的安全水平,并向著最高的安全目標邁進。
1.2 安全文化發展的三個階段 由于安全文化的重要性,INSAG—4中介紹的安全文化的定義和概念已廣為人知,也由于安全文化原則的實際應用和特征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總結或廣泛的傳播,因此為了使組織能正確地認識現有安全文化的現狀和渴望達到的狀況來指導安全文化的發展,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在1998年出版了第11號安全報告叢書。在這份報告中,根據人對核安全的行為和態度的不同認識和接受水平,把安全文化的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只以規則和條例為基礎的安全;
第二階段——良好的安全績效成為組織的一個目標;
第三階段——安全績效總是持續改進的。
每個階段安全文化的典型表現特征:
第一階段意識淡薄,安全視為外部要求,是技術問題,不愿意考慮不對問題加以預料,各部門交流協作很差,只遵守規則,講安全被看作令人討厭的事情。
第二階段初步意識,很少實施行動當局重視安全績效,行為問題被忽視,開始考慮安全績效停滯不前的原因,愿意尋求其他組織的建議。
第三階段明確的意識付諸行動組織采用不斷改進的方法,強調交流培訓管理方式以及提高效率和有效性。每個人都能作出貢獻,認識到行為問題對安全的影響。
關鍵詞:楊伙盤煤礦 安全文化 精細化管理
隨著安全意識的不斷提升,安全文化逐漸被企業所重視,安全文化建設便成為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重要一環。安全文化建設是煤炭企業實現跨越和發展的基石,在安全面前,生產和效益都要為之讓路。榆林市楊伙盤煤礦一直將安全視為“天字”號工程,在創建本質安全型煤礦企業過程中,將文化、培訓、教育、管理、制度所形成的“軟件”,與設備、科技等“硬件”相結合,實現以科技為支撐,以標準化建設為推進,以人性化管理為宗旨,以安全精細化管理為手段的長效安全生產機制。
一、安全文化理論綜述
(一)安全文化的發展與內涵
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于1986年首次針對核電站的安全問題提出安全文化的概念。1991年出版的(INSAG-4)報告即《安全文化》給出了安全文化的定義: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素質和態度的總和 。1992年國際核安全咨詢組織的《安全文化》小冊子被譯成中文并在國內出版,之后我國迅速興起了對于安全文化研究的熱潮。1993年我國勞動部部長李伯勇指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來認識”。安全文化主要適用于高技術含量、高風險操作型企業,在能源、電力、化工等行業內重要性尤為突出。2009年我國頒布行業標準《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導則》,標志了我國企業安全文化建設已經走向法制化。
楊伙盤煤礦結合安全文化產生和發展的歷程將安全文化定義為:“企業內與安全相關的精神方面(安全理念、安全制度、安全行為等)和物質方面(安全技術、安全裝備等)的總和。”
(二)安全文化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建設安全文化是企業文化建設發展的需要,是從屬于企業文化的一個子系統,是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文化建設必須依賴于企業文化這個基礎,沒有企業文化的發展,安全文化也就沒有了根基[3]。因此,在搞好安全文化建設的同時,必須抓好企業文化建設。通過安全文化以有形或無形的渠道,正式或非正式的傳播方式在企業員工中樹立一種全新的“安全生產、以人文本”的企業文化理念,以此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向深層次發展。
(三)楊伙盤煤礦安全文化與企業文化
楊伙盤煤礦是陜西榆林煤炭出口(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是榆林市政府唯一獨立擁有全部產權的地方國有煤炭生產企業。近年來,楊伙盤煤礦在實踐與發展中形成了“6S1H”的企業文化模式,即Safety:安全, Sincerity:誠信;Sacrifice:奉獻;Stakeholder:利益相關者;Sharing :共享;Seeking:追求卓越;Harmonious:和諧。安全文化作為楊伙盤煤礦企業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文化理念的指導下,旨在樹立“以人為本”的安全理念,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養成良好的安全行為習慣,形成人人“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生產環境,通過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企業文化,真正推動楊伙盤煤礦安全和諧發展。
二、楊伙盤煤礦安全文化體系建設
(一)楊伙盤煤礦安全文化體系建設概況
安全文化體系建設是創造安全生產環境和建立有效安全事故預防機制的客觀要求,是實現安全生產科學化管理的重要途徑,也是滲透安全工作理念、規范員工操作行為、提升員工操作技能的有效平臺。
楊伙盤煤礦每年開展安全宣教活動,通過“安全生產月”、“安全知識競賽”、“安全演講比賽”、“組織員工系統學習 和安全知識”等活動,努力營造一種“關愛生命,關注安全”的濃厚氛圍,培育煤礦安全文化,塑造本質型安全人,全面提高員工隊伍的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
楊伙盤煤礦還十分重視安全文化體系的構建,通過加大安全投入力度,以數字化、信息化礦井建設推進礦井預控管理和信息化精細管理,完成了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通信系統、緊急避險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壓風自救系統六大系統建設。通過調度信息中心和地面安防大廳,做到了全礦井無盲區的數字化管理,達到了信息技術和精細管理的完美融合,有效地促進了各項管理工作的掌控和落實,基本實現了調度指揮信息化。
(二)“軟件”建設
1.理念引導,實踐落實
楊伙盤煤礦將安全理念視為安全文化最為核心的部分,并且以此為指導對員工進行安全教育、培訓和管理,通過宣傳教育、行為規范、制度守則等方式將安全理念深入每位員工心中,使他們在生產中踐行安全理念,避免理念成為一紙空文。為保證安全工作落到實處,明確安全責任,楊伙盤煤礦成立了安全工作領導小組,加大安全管理力度,保障安全生產。
1.1全方位提煉安全理念
楊伙盤煤礦以“引領地方煤炭企業安全生產發展潮流”為安全愿景,在“安全第一,生產、建設第二”安全價值觀指引下,形成 “以安全觀念鑄魂、以安全責任筑防、以安全環境強基、以安全機制嚴控”的總安全理念;分別從安全責任、安全預控、安全工作、安全管理等18個方面提出具體安全理念,構建了一個豐富的安全理念體系,從安全的各個方面引導員工行為,把安全生產規范要求自覺貫穿于工作每一個細小的環節中。
1.2定期進行培訓教育
楊伙盤煤礦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根據級別、工作性質的不同對員工進行不同內容的安全教育。管理層上至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例如礦長以及分管安全、生產、技術工作的副職,下至班、組安全管理人員。特殊作業人員包括新入礦人員、非煤特種作業人員、井下特種作業人員等。
安全教育培訓內容主要有思想教育和安全技術知識教育。思想教育包括安全生產方針政策教育,安全法制教育,勞動紀律教育,安全規章制度教育等。安全技術知識教育必須和生產技術知識教育結合起來進行。
1.3安全信息傳播
楊伙盤煤礦將安全信息的傳播渠道分為視覺傳播和視聽傳播。視覺傳播形式包括:宣傳欄、企業文化手冊、企業簡報、企業網站、室內宣傳、企業安全生產活動、井下安全文化長廊;聽覺傳播形式主要包括:企業 宣傳片、內部影像資料等。通過傳播,干部職工的安全意識得到了增強,實現從“要我安全”轉向“我要安全”、“我應安全”、“我能安全”、“我懂安全”,是安全意識的飛躍。
1.4建立基本安全制度
為保證安全理念的落實,使安全管理有章可循,根據本質安全文化建設的要求,楊伙盤煤礦建立了完整的安全制度體系。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監察制度、現場管理制度等基本安全制度,將作業規范化與考核標準化相結合,責任區域化與獎懲明晰化相結合,將安全與生產、生產與效益相結合,通過制度規范員工行為,使其內化為員工良好的安全生產習慣,從根本上杜絕了“只顧生產,不顧安全”的現象。
2. 以人為本,精細化管理
2.1親情管理
楊伙盤煤礦實施“一人安全,全家幸福;一人違章,全家遭殃”的親情管理理念,并且把每位職工都當作大家庭中的一員對待。尤其對于井下作業人員,給予了親情般的關懷,做到了真正從員工的角度去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楊伙盤煤礦建立了“井下超市”和礦工休息區,為井下礦工免費提供咖啡、茶水及小吃;值班期間,還為正在工作的員工提供“班中餐”,以避免因勞動過度而造成的傷害;此外,楊伙盤煤礦還為員工建立了完備的洗浴設施,為員工從井下作業完后提供清洗和放松的場所,真正做到了以人為本,善待員工。
2.2精細化管理
楊伙盤煤礦全面推行目標管理,將企業的一切活動納入目標管理、評價、決策的循環過程,實行統一標準,做到工資、獎金等利益分配與安全、產量、業績掛鉤。各項工作實行礦領導分片負責,各崗位進行總結、評比、考核、獎罰,同時嚴控各項支出,將噸煤成本控制在預算內,實現成本最小化和利潤最大化,各項工作做到了事事有安排,事事有標準,事事有人管,事事有人考核,促進了企業健康穩步地發展。
(三)“硬件”建設
1.數字信息化礦井
楊伙盤煤礦以數字化、信息化礦井建設推進礦井的預控管理和信息化精細管理,完成了監控系統、人員定位系統、通信系統、緊急避險系統、供水施救系統、壓風自救系統六大系統建設,通過調度信息中心和地面安防大廳,全礦井無盲區的數字化管理,楊伙盤煤礦了實現信息技術和精細管理的完美融合,有效地促進了各項管理工作的掌控和落實,基本實現了調度指揮信息化。而且設備都預留端口,將各種數據反饋調度中心,目標是實現井下生產井上操作,使煤礦真正成為了本質安全型礦井。
2.產業升級改造
楊伙盤煤礦邊生產邊擴建,大膽引進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備,堅持以機械化帶安全,信息化促安全的理念,以完善的技術管理制度為保障,采掘系統使用規模化綜采設備和最先進的無人化工作面開采,優化機電運輸設備和排水設備,提高數字化水平,實現變電所、水泵房、運輸系統等崗位的無人化或少人化值守,極大的保障了員工的安全。
三、楊伙盤煤礦安全文化建設的成效
楊伙盤煤礦始終把安全工作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不安全不生產,形成了“誠信安全、本質安全、系統安全”的安全文化,以標準化和數字化礦井建設為支撐,著力打造“思想無懈怠、管理無空檔、設備無隱患、系統無死角、質量零缺陷、安全無事故”的本質安全型礦井。
自從楊伙盤煤礦進行安全文化建設以來,員工的安全意識得到了加強,安全技術技能得到了提升,生產操作規范化程度越來越高,安全責任按照規則得到了落實。在安全生產方面提出“零死亡”的目標后,楊伙盤煤礦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運行。
此外,安全文化建設還為楊伙盤煤礦贏得了多次殊榮。其中,曾先后多次被評為“市百強企業”,獲得“省安全生產先進集體”、“市安全生產先進集體”、“省資源管理先進單位”、“市壁式采煤示范礦”、“一級安全質量標準化礦井”等榮譽。
四、結束語
煤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在我國一次性能源生產和消費結構中始終占70%左右[4]。作為傳統高危行業的煤礦,安全生產一直是一個制約煤炭行業發展的熱點問題和難點問題。搞好安全生產工作,不但對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直接關系到在目前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的生存力和競爭力。
楊伙盤煤礦圍繞企業管理契約化、礦井管理人性化、巷道管理車間化、調度指揮數字化、礦區管理園林化的目標,不斷建設、完善,傾力打造綠色礦區、人文礦區、數字化礦區,以科技為支撐,以標準化建設為動力,以人性化管理為宗旨,以綠色、節能減排為目的,以村礦和諧發展為根本,著力推進本質安全型生產礦井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推進新型文明礦山建設。楊伙盤煤礦為中小型地方煤礦企業樹立了示范標桿作用,對于促進榆林煤炭行業又好又快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紀倫.神華集團安全文化建設的實踐[J].中國煤炭,2011,(12):115.
[2] 盧山冰,劉俊,任婷等.楊伙盤煤礦安全文化讀本. 榆林楊伙盤煤礦內部資料,2013.
關鍵詞:國內;商用核電站;核燃料;制造現狀;制造標準 ;
中圖分類號:TL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1-00-01
引言
核電是和平利用核能的重要形式。核電和火電、水電一起,是世界上三大電力支柱,截至2013年底,核電總裝機容量3.7億千瓦,年發電量常年約占世界發電量的16%,近年占14%。核電是當今世界上大規模可持續供應的主要能源之一。我國現行核電建設中采用規模化發展的軌道,尤其是在核技術的利用方面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而此時,核燃料制造標準的不完善對核燃料制造的國際化發展產生了制約,加強核燃料制造標準體系的完善勢在必行。
一、當前國內商用核電燃料制造現狀分析
從世界范圍內核電的主要堆型和代表國家來說,壓水堆主要以美國、法國、日本和俄國等國家為代表,數量合計為269個。二十一世紀以來,世界經濟開始進入快速發展的新時期,面臨越來越嚴重的能源危機和環境危機,核電燃料以其清潔、綠色的優勢而在國際上獲得了關注,再加上隨著多年的發展,核燃料的制造技術也逐漸成熟,其發展也開始進入復蘇期,展現了廣闊的發展前景。在這一背景下,世界各國都制定了積極的核電發展規劃,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的推動下,“第三代”核電站開始投入商業運行。現在,我國有26臺核電機組正處于在建的狀態,在國際范圍內是最多的,已經投入商業運行的核電機組也已達22臺。一直以來,22臺核電機組都處于穩定運行狀態,累計發電量比2013年增加了18.89%;累計上網電量為1226.84億千瓦時。全年各運行核電廠放射性排出流的排放量均遠低于國家標準限值。
現在國內商用核電站核電燃料制造技術先有技術以法國、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為主,而主要商業堆型為壓水堆核電,基本為法國和美國核電技術,由于其知識產權保護和技術秘密等原因核燃料制造標準基本為企業標準,僅有部分檢測標準為行標或國標,而國內兩家核燃料制造企業分別按照自己的標準進行核燃料制造[1]。我國的核燃料在發展中以我國的基本國情為依據,并跟隨者我國核燃料產業的發展而不斷的創新和改革。現今國內已經開始研制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和“CAP1400”兩種核電技術,其核燃料制造也由國內自行生產。
二、國內商用核電站核燃料制造未來發展方向分析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核電產業獲得了非常迅速的進步,核能的開發和利用使我國能源供應體系變得更加多元化。一直以來,我國都非常重視核產業的發展,對核設施的安全質量和核安全工作一直都給予嚴格的監督,嚴格的控制了在建核設施的安全質量以及核設施周圍輻射水平[2]。除此之外,現階段我國在核電產業的發展中開始重點提倡“走出去”戰略,并積極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其中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華龍一號”三代核電技術已經開始在我國得到了應用。2015年1月16日,中國核工業科技館舉辦了活動對我國近60年來的核工業成就進行了展示,其中就重點展示了核電的發展、核燃料循環、核技術應用以及核科技創新體系等,是對這一階段我國核電發展的總結以及對未來的展望。
根據最新的核電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核電在運機組5800萬千瓦,在建3000萬千瓦。以此計算,2015年到2020年6年時間需新建裝機4000萬千瓦,每年平均需要開工6臺機組。預計未來10年,每年核電建設投資規模將達700億元[3]。
作為國內自主研制的三代核電技術,要想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就要形成一套自主三代核電燃料制造的標準體系,才能有利于核燃料制造產業的快速發展,將自主知識產權的三代核電向國際發展。
三、加強商用核電站核燃料制造標準的完善
2015年1月15日,我國了《核安全文化政策聲明》,其中明確指出核安全要樹立“理性、協調、并進”的理念,由此可以看出我國政府對確保核安全的高度重視。在這一聲明的背景下,核電行業開始全面開展核安全文化的宣傳和貫徹落實,以期能夠規范核燃料制造標準,實現對核燃料制造違規的“零容忍”[5]。
對于核燃制造行業,目前現有的標準體系為基本適應和可操作的,但是對于新引進的核電技術和自主化核電技術的發展更新也日益突顯其不足。而且國內壓水堆核燃料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多以檢測標準為主,相關產品和制造標準基本為企業標準。要形成自主品牌和適應核電發展新安全要求的標準,必須不斷探索和開發,制定或修訂一些重要標準對燃料制造標準進行完善和補充。
四、總結語
總的來說,面對越來越嚴重的霧霾等環境污染和能源結構調整的壓力,加快核電發展已經是全社會的共識。核電作為一種安全、清潔、低碳、可靠的能源,與煤電、風電、太陽能比較,具有明顯的經濟優勢,開始受到國際各國的關注和重視。在這一背景下,各國紛紛增加對核燃料產業的投入,在開發新技術和擴大產能的同時積極進行體制機制創新。
參考文獻:
[1]劉海永. 第三代核電燃料和堆芯設計軟件系統的研究[J]. 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14:198+200.
[2]劉向陽. 我國核電技術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J]. 電器工業,2010,06:59-66.
[3]張明,朱文斌,劉松華,孫福榮. 提高核電比例,減少溫室氣體排放[J]. 能源技術經濟,2010,05:14-16+32.
關鍵詞:走錯間隔;人因事件;防人因失誤
1 概述
隨著核電發展,設備的可靠性和冗余度水平越來越高,但運行操作和檢修維護多是由人來完成的,其與生俱來的不確定性和內在的弱點直接影響到人員行為,可能會偏離預期產生人因失誤,據統計和研究結果顯示,核電廠發生的各類事件中直接或間接與人因相關的占事件總數的60%~70%,這表明人因失誤是導致事件發生的重要貢獻因素[1]。
走錯間隔是眾多人因失誤的類型之一,此類事件過后看似簡單,但因其發生機理和場景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要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遠非想象的那樣簡單。從表面上看,發生走錯間隔事件是由于工作人員責任心不強,但深刻剖析會發現,還存在有管理缺陷、不嚴格遵守規定、現場監督不到位等原因。
2 走錯間隔人因事件的整理與分析
2003年8月16日,某廠1號機組功率運行。維修人員根據1號機組預防性維修計劃,開展1#停堆系統D通道的主系統四個回路低流量變送器的標定工作。在批準工作票后,作為安措要求,主控室操縱員將1#停堆系統D通道置于脫扣位置。在工作過程中,儀控維修人員弄錯了通道,關閉了E通道流量變送器隔離閥,使得E通道因低流量脫扣,2/3邏輯滿足,反應堆自動停堆。
2013年1月24日,某廠3號機組功率運行,4號機組正在大修。按照大修計劃,準備實施4號機組主給水泵液力藕合器控制柜電源的雙路改造,現場運行人員對4號機組主給水泵液力耦合器供電電源實施隔離操作,本應在大修的4號機組執行操作,卻誤入3號機組斷開了正在運行的3#主給泵3APA泵液力耦合器控制電源,導致3#機組停機停堆。
2013年8月1日,某廠1號機組500KV開關站某斷路器跳閘,500KV保護相關保護、1號機組發變組保護均未動作,相關開關測控屏上第一組跳閘三相分閘指示紅燈亮。經查,在當天有開展的2號機組發變組保護查線工作,工作人員誤入1號機組保護柜間隔測信號導致斷路器跳閘。
2013年10月26號,某廠運行人員對3號機組實施的臨時變更進行現場核實,需核實內容為:3號機組硼回收系統閥門715VP與717VP之間是否已增加短管連接。經過現場檢查后發現,負責實施該工作的工作人員走錯間隔,誤將3號機組的臨時變更實施到4號機組上。
2014年4月20日,某廠2號機組大修期間,運行人員在停運48V DC整流器2-5561-RF1A的操作過程中,操作人員本應斷開48V DC整流器2-5561-RF1A的直流輸出開關Q2,但錯誤的斷開了48V DC直流配電盤2-5561-PL555A的供電開關2-5561-BUYA/03(Q2),從而使得電站控制計算機DCCX自檢程序失效而停運。
2014年3月14日,某廠運行人員執行試驗,現場本應關閉1號機核取樣系統閥門191/192VL,但現場人員誤操作將2號機組核取樣系統閥門191/192VL關閉,造成2號機組出現電廠輻射監測系統報警,事件造成2號機組蒸汽發生器排污水γ活度監測通道短時不可用。
2015年4月15日,某廠1號機組功率運行,化學取樣人員按計劃執行現場取樣任務,本應對2號機組定子冷卻水進行取樣,卻誤入1號機組定子冷卻水取樣點的位置,打開取樣閥進行溶解氧測量,引起1號機組的定子冷卻水水位從44%下降到39%,觸發1號機組定子水箱低液位報警。
2015年8月17日,某廠核清潔人員執行“2K053房間地坑2RPE013/023PS清淤”工作。按工單要求應進入K053房間對地坑清淤工作,誤入K052房間,未找到地坑的設備標牌,也未仔細確認地坑編號,當其移開地坑蓋板上的液位計時,觸發了高液位報警,地坑泵自啟動。
利用根本原因分析方法對以上走錯間隔人因事件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些事件的直接原因是:走錯間隔,誤操作設備或工作實施對象錯誤;根本原因是:在工作前沒有確認工作對象,遇到不確定情況時沒有暫停,操作中沒有監護,未嚴格按照規程執行,安全意識淡薄,憑經驗走捷徑,溝通/接令環節存在偏差,使用防人因工具不足;促成原因是:工作時間緊張,人力資源不足,計劃安排不合理,受高溫噪聲等環境影響,設備人機接口差,廠房區域控制、鑰匙管理不足,工作人員精神狀態差,設備標識不規范,現場布局不合理,對現場運行方式不熟悉。
3 應對措施
按照三級行為模型,以人的行為特征為依據,將人的行為劃分為技能型、規則型及知識型三種類別[2],它代表了人的三種不同認知水平,走錯隔間則屬于典型的技能型人因失誤。它是在一些經常的、簡單的、熟練的操作過程中所犯的錯誤,以及溝通協調不暢導致的工作失誤,這類人因失誤一般是非意向性的。導致這類失誤的原因通常是:熟悉的環境和頻繁的日常工作使大腦處于放松狀態,注意力未集中在當前的工作上,或注意力僅集中于某一點而忽視其他方面,也就是通常的“一時疏忽”[3]。
同時美國核電運行研究所(INPO)的人員績效理論指出:員工知識、技能的提高可以使失誤概率降低(圖1虛線1),防人因失誤工具的使用也可以使失誤概率降低(圖1虛線2),實際情況是這兩項工作的綜合效應(圖1實線)[4]。
根以上走錯間隔人因事件分析得出的結論,再結合INPO的人員績效改進圖,可以采取如下糾正行動。
3.1 增加技術防范屏障
技術屏障是防止人因失誤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采用實體隔離的方式,避免人員誤入其他錯誤廠房;提高冗余度確保重要系統誤操作時,具有相同功能的另一個系統仍能發揮功能,從而保證核電站的安全;提高自動化的程度及其可靠性,提供有效的和明晰的監測及診斷手段使操作人員較容易做出正確的決定;在硬件設施上采取友好便捷的人機界面和設計符合人體工學要求的操縱裝置、合理的作業空間和環境條件;通過機械閉鎖、電氣連鎖、實體隔離等技術措施防止人因失誤或避免人因失誤產生的嚴重后果;同時在不同機組邊界入口處加裝語音提示器,讓通行者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
3.2 防人因失誤工具理論培訓
及時開展防人因失誤工具理論培訓,將課程都納入到新員工的崗位授權培訓中,對老員工進行復訓,通過理論培訓讓每位員工掌握人因管理的基本知識和防人因失誤工具(自檢、他檢、監護、獨立驗證、三向交流、使用規程、工前會、工后會、質疑的態度、不確定時暫停、工作交接、觀察指導和兩分鐘檢查等)的定義、目的和使用方法。
3.3 人因實驗室操作培訓
在公司人因實驗室中對運行領域和維修領域開展操作培訓,即在實驗室中模擬現場實際場景,通過運行、維修人員模擬操作,把防人因失誤理論知識融入到工作實踐中。人因實驗室可建立以機械、電氣、儀控模擬體為核心,通用防人因失誤實驗室為輔的四大實驗室,來綜合提升人員技能。根據新發生的人因事件和人因管理報告不斷編制新的實驗室教案,通過在模擬體上操作的方式對防人因失誤工具練習,提高防人因失誤工具實際應用技能,規范生產人員日常工作行為,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效降低人因事件和安全事故的發生。人因實驗室不僅對本公司的運行和檢修人員開展培訓,同時還應針對大修支持人員、承包商人員培訓。
機械模擬體參照機組某二回路系統,使各設備個體均能夠實現解體、檢修和回裝。借助該平臺可以對運行現場操作人員進行系統巡檢、隔離和在線操作等行為規范的培養;同時可以對維修人員進行維修工作組織過程的行為規范培養,并貫穿進行防人因失誤工具的演練和培訓[1]。
電氣開關模擬體選取與工藝系統對應直流、交流開關柜。借助該平臺可以進行運行人員電氣操作、開展維修人員電氣檢修培訓,同時貫穿進行防人因失誤工具的演練和培訓[1]。
儀控系統模擬體參照某重要保護系統。通過在該平臺上進行功能測試、故障查找、模件更換以及邏輯修改等模擬操作,全程貫穿防人因失誤工具,從而達到訓練儀控人員的行為規范、減少人因失誤[1]。
通用防人因實驗室中設置各種趣味性的項目,例如電子積木、迷宮格、七巧板、記憶旗、疊疊高等游戲,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將防人因失誤工具潛移默化地灌輸給培訓學員。
3.4 推廣核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組織和個人中的種種特征和態度的總和,它建立一種超出一切之上的觀念,即核電廠的安全問題同它的重要性要得到足夠地重視[5]。安全文化也是核電企業文化建設的重點,安全理念只有真正融入員工的工作行為中,成為公司員工的做事方式,才是真正的安全[6]。通過多種活動方式,多元化推廣防人因失誤工具應用,編制防人因失誤工具的手冊和卡片,供日常學習和工作過程中參考;拍攝防人因失誤工具的教學視頻,生動形象地來展示防人因失誤工具具體使用方法;始終把核安全擺在首要位置,牢記“安全是事業的生命線,企業的生存線,員工的幸福線”;開展每日一條安全信息活動,并同時宣貫“做一名有高度責任心的核電工作者”這一核安全文化價值理念;在全公司范圍內開展查找人因失誤陷阱、防人因失誤技能競賽和無人因失誤時鐘等活動,讓所有員工牢記防人因失誤是一場沒有終點的馬拉松。
3.5 完善管理屏障
強化計劃并建立工作風險分析制度,做到每天的工作風險可知可控,優化重要高風險操作的執行時間,合理分配人力資源,減輕一線員工的工作負擔和時間壓力;完善規程使工作從知識型任務轉變為規則型行為;適時開展對標和評估,將行業高標準與現有的理念、制度以及行為等進行比較,從而找到待改進提高的方面,并建立反饋、溝通、改進問題的渠道;對于有停機停堆風險的設備缺陷和故障提前做好運行決策,避免在狀況惡化后臨時處理;增加廠房踢腳線標識、地面標識、指路箭頭標識和機組狀態提示牌,規范多機組廠房區域和設備防走錯間隔提醒內容;建立統一的顏色體系來區分機組,通過視覺效果提醒人員防止走錯機組。
4 結束語
對于核電站而言,安全、可靠和高效地運行是我們追求的必然目標。核電行業本身擁有防人因失誤工具、狀態報告、觀察指導、質保監察等管理措施,也有著“人人都是最后一道屏障”的核安全理念。但在工作現場的大熔爐里造就技能的時候,生產人員會主動或者被動地染上了或多或少的不良工作習慣,從而埋下了人因失誤的隱患。這就要求我們不斷對人員行為和行為結果進行研究,掌握防范人因事件的方法,完善人因事件防范體系,持續提高管理水平,加強保持人員的知識、技能和安全文化素養,穩步提升電站的安全性能。
參考文獻
[1]喬志國.防人因失誤工具在田灣核電站的應用推廣[J].北京:中國核電,2013,6(4):356-358.
[2]Rasmussen J. Skills, rules and knowledge; signals , signs and symbols, and other distinctions in human performance models[J].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MC-13 1983:257-266.
[3]鄭麗馨,等.對因工作人員走錯機組隔間導致的核電廠人因事件的探討[J].北京:核安全,2013,12(2).
[4]INPO.Human Performance Reference Manual,Manual INPO 06-003.October 20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