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的區別

      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的區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的區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的區別范文第1篇

      1可視化技術

      可視化技術就是應用監控攝像頭采集到的實時圖像通過傳輸系統顯示在電腦顯示屏上,為工作人員的決策提供參考。通過可視化技術可以有效規范現場工作人員的行為,保證工作人員按規范操作,并且當發現病蟲害或其他問題時,可通過調取監控錄像來找到發生問題的確切時間,便于對癥下藥,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性。

      2光技術

      農作物的生長需要不斷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與光照情況有很大關系,在大棚等設施工業的實際生產中,自然光很難完全滿足所有農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為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可充分利用人工光來改善農作物生長的光環境。當前常用的人工光源包括白熾燈、鈉燈、日光燈以及其他特殊光源等。對于不同的農作物來說,其需要的光源種類和光強度也有很大區別,因此實際工作中在選擇光源之前要首先對農作物的喜光性進行充分了解,科學選擇光源,通過透光膜等技術將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光投射,而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光進行過濾,同時根據農作物生長的需求隨時調整光強度,一方面使光合作用的效率達到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節約能源。另外,通過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可利用光源吸引害蟲,從而進行捕殺,可有效降低農藥的施用量,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技術支持。

      3生物技術

      3.1組織培養技術組織培養技術就是將農作物從種子到幼苗的生長階段置于無菌環境下通過人工誘導的方式完成,可極大縮短這一階段的生長周期,由于種子到幼苗階段植株的抗病能力較差,而通過組織培養技術可有效防止細菌、病毒等對幼苗的侵害,對于發展良種經濟作物種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3.2生物農藥技術由于傳統化學農藥的長期施用給人們的身體健康帶來的嚴重的威脅,因此發展綠色環保的殺蟲技術成為必然趨勢。生物農藥技術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生物農藥技術就是通過利用生物的新陳代謝產物作為農藥的主要成分,因此不僅可以起到殺蟲的作用,而且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最大限度保證農作物不受藥害,對于人體健康幾乎無危害。但由于生物農藥技術成本較高,阻礙了其實際應用的大面積推廣。

      3.3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是近年來討論最為熱烈的生物技術之一,是通過提取某些動植物的優良基因,將其轉移到農作物中,完成對基因的重組和再造,因此可使農作物具備植入基因的某些特性,如提高農作物的抗凍性、抗蟲性和抗倒伏性等,然而有關轉基因技術的安全性問題還具有較大的爭議,目前尚無確切的結論,因此這項技術的推廣應當以嚴謹和負責任的態度來對待,使其為人類服務的同時,避免對人類健康造成潛在危害。

      4結束語

      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的區別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收集;地域狀況;實施做法;成效;湖北陽新

      中圖分類號 S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01-0063-03

      以山、丘、河、湖、江為格局的山丘湖區的縣域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簡稱“作物普查”),既與平原、高原縣(市)不十分雷同,又與山區、湖區、丘陵縣(市)有所區別。山丘湖區的鄂東南陽新縣生物多樣性有其多彩的特色,作物普查有其獨具的地域與特點、實施與作法、成效與建議。本文所論僅供商榷,以促進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及其可持續發展。

      1 地域狀況與特點

      1.1 狀況

      1.1.1 地形復雜――山丘河湖江相互交錯區。陽新縣位于幕阜山北麓,湖北省東南部。父子山橫陳縣北,七峰山等10余座大山綿亙縣西、南邊界。長江流過縣東北邊緣,富水河自西向東橫穿縣境,網湖等100余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縣中部及沿江濱湖地域多平原、崗地。“多山之鄉,百湖之縣,富河連長江”,推進了境內峰巒疊翠、湖泊縱橫、丘陵崗地、沖積平原、濱湖洼地相互交錯區的形成。

      1.1.2 氣候獨特――亞熱帶北緣地區季風區。陽新縣年均溫16.2~21.0 ℃,年總降雨量1 281~1 821 mm,無霜期240~300 d。絕對最低氣溫-11.0~1.1 ℃,7月平均氣溫27.7~29.2 ℃。僅從1981―2014年相隔33年相比,年總降雨量、年均氣溫每年分別以5.718 18 mm和0.048 49 ℃的速度遞增。不容忽視的小變化加劇了獨特氣候的形成[1-2]。

      陽新縣屬于亞熱帶季風區,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分布不勻,冬寒夏熱,四季分明。這種獨特的地貌、氣候造就了境內生物多樣性,特別是果樹各類資源豐富多種,屬于亞熱帶常綠果樹帶北緣地區。境內既適合柑橘、枇杷等常綠果樹種植,又適合某些落葉果樹中南方品種群的種植,如桃、李、棗、柿、板栗、石榴等。

      依據我國果樹帶的劃分,陽新縣處于亞熱帶常綠果樹帶北緣地區。因此,陽新縣既具有亞熱帶季風區的共性,又具有熱帶北緣季風區的特殊性,對農作物種植、引種等更具有境內氣候的嚴格敏感性。中稻是20世紀陽新境內最大宗糧食作物,為了順應氣候的特殊性,群眾自覺改為“早二季”。

      1.1.3 生態脆弱――災害頻發的地域貧困區。陽新縣的山崩、地陷時有發生,丘陵地區的水土流失現象普遍而嚴重。雨量充沛,但分配極不均勻,常常有洪澇和干旱發生。氣候溫和,但往往有周期性凍害威脅常綠果樹和農作物[3-4]。脆弱的生態環境所引起的災害頻發、強度大、持續時間長是導致陽新縣多年來未脫貧的重要因素之一。

      1.2 特點

      1.2.1 農業大縣,多鄉之縣。全縣海拔為8.7~860.0 m,地理坐標為東經114°43′~115°30′、北緯29°30′~30°9′。全縣22個鎮區場418個村。全縣人口105.94萬人,其中農業人口78.75萬人。土地面積2 782.80 km2,其中耕地6.53萬hm2。2014年農業總產值288.20億元,占生產總值460.58億元的62.57%,“農業大縣”特點十分突出。

      在地域狀況歷史條件下形成的“農業大縣”及其“油菜大縣”“水產大縣”基礎上,還是全國、全省有名的“多鄉之縣”,如雜糧之鄉、“紅薯半年糧”之鄉、花果之鄉、枇杷之鄉、柑橘故鄉、苧麻之鄉、國家地理標志――陽新山茶油之鄉、金竹云霧茶之鄉、陽新豚(番鴨)之鄉、陽新豬(獅子頭)之鄉。這是糧、油、果、麻、茶、飼等品種資源多樣性的生存基礎[5]。

      1.2.2 生態退化,資源流失。在20世紀90年代多次調查,并撰寫“淺談‘自然生態角’的保護問題”一文。文中指出:湖北省陽新縣農作物資源逐年下降,其中33%的資源是自然生態角上養育的資源。

      農作物及其野生資源流失源于20世紀60年代“森林亂砍亂伐,水土流失”造成的生態破壞、70年代“以稻為綱,全面遭殃”的人為破壞和“管理體制多次變更,網湖水域大量縮減”的生態功能逐步退化、濕地生物總量減少[6]。湖北網湖濕地原有維管束植物131科397屬595種,現存在不多,其中假稻、歪頭菜、野芝麻、野豌豆等名貴珍稀資源近乎滅絕。

      1.2.3 污染嚴重,結構變化。隨著縣域經濟的工業化快速發展,加之意識淡薄、重視不夠,規劃缺位、管理落后,投入不足、扶持乏力,各種污染交叉、疊加,造成了農業環境污染現狀的嚴重性[5]、土壤酸化的廣泛性、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加劇性[7]。特別是近些年來的農業發展,如農業新品種更新、經濟作物快速發展、農業集約化不斷提高、土地流轉速度加快、規?;B殖迅猛發展[5]等。所有這些因素,動搖了農、飼作物當地品種抗逆性全面、適應性廣、質量好的優勢,放大了“追求產量的人”說其產量低的缺陷,導致了其數量由多變少、面積由大面積連片種植為小面積零星分散種植等品種資源結構變化。受這種“結構變化”的影響,該縣在1981年第二次農作物資源普查中有大量種植的陽新御谷、木港大麥、洋港白玉米、糯高粱、中棉、魚籽黃油菜、細葉綠苧麻等名牌品種消失殆盡。

      總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結構調整及氣候環境變化,導致野生近緣植物資源因棲息地環境變化而急劇減少,一些地方品種和特異資源瀕臨滅絕,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8]。

      2 具體實施與做法

      2.1 實施

      2.1.1 宣傳發動,統一認識。在宣傳發動中,首先學習國家三部委頒發的“農種發[2015]2號文件”、農業部辦公廳印發的“農發辦[2015]26號文件”及其有關《技術規范》。通過學習,統一了認識,進一步認識到作物普查的必要性、重要性。農作物種質資源是農業科技原始創新、現代種業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保障食品安全、建設生態文明、支撐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性資源。加大對瀕臨滅絕的野生種質資源進行搶救性調查和收集,深化基礎研究,確保種質資源安全保存,實現可持續共享利用[8]。豐富我國農作物種資源基因庫,能夠為未來國家生物產業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資源,提升國際競爭力。全縣種質資源豐富,應為我國的基因庫進一步完善做出貢獻,選出優質高產的地方品種作為本縣的“精準扶貧”提出新的思路。

      2.1.2 培訓學習,熟悉業務。在認真學習的基礎上,辦好各種培訓班,并動用縣域內廣播、電視、各種行政會議、系統內業務骨干會議和科技網站、種子網站精心廣泛宣傳,為本次普查打下輿論基礎。

      2.1.3 做好采購,備足物質。嚴格按照“技術規范”的規定,采購和備足電子設備類、工具類、文具類、交通工具共4類、42種及其他系統調查所需物質,以保障作物普查工作的順利開展。

      2.1.4 加強領導,成立專班。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縣農業局成立了“陽新縣農作物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行動領導小組”專班。同時,種子管理局還聘請了2名長期在農村蹲點駐隊的農學、果蔬方面品德好、身體好的退休老專家為顧問,以提高普查效果。

      2.1.5 查閱資料,明晰種源。聘請人員查閱了在20世紀在區、公社農技站工作時不定期組織開展的種質資源調查原始資料、著作、論文匯集;保存的《陽新縣志》(2本)、《陽新縣農業志》(1本)。熟悉思路,明晰種源,制定《陽新縣農業品種資源普查與收集初稿》,以提高普查效能。

      2.1.6 制定方案,明確目標。制定“作物普查”方案(預案),主要內容是普點的18個鎮場區關于糧、棉、油、麻、絲、茶、糖、菜、煙、果、藥、雜、綠肥、飼料等14類作物地方品種及其野生近緣品種312個;制定普查路線,走訪干群;預約座談人員;采收(購)標本、種子對象等。明確、鎖定基本目標后,不走或少走彎路,以提高普查效率。

      2.2 做法

      2.2.1 搞好部門調查,認真填表分析。按照《作物普查表》的要求,組織專班在全縣12個部門及有關單位,著重對1956年、1981年、2014年的縣名、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系統、人口及民族狀況、土地狀況、經濟狀況、特有資源與農業生產狀況等8個方面進行了詳細、反復而認真的15 d調查、填表和分析,為以后的普查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2.2.2 因縣制宜展開,重點村組普查??h域“作物普查”方法:一是因縣制宜,普查8個區有關村組,即開發區、托管區、旅游區、高山區、丘陵區、濕地區、經緯度邊緣區、海拔最高與最低區的2~3個重點村組。二是因地制宜,重點普查縣域內水稻、紅薯、豆類、蔬菜4種主要作物。三是因特制宜,注重果樹、r麻、桑茶、濕地植物4個方面的特異資源尋找。本階段對8個鎮區場16個村進行了普查。

      2.2.3 資源收集整理。及時鑒定上交。普查農作物當地老品種、特異資源時,就地商定、確認、編號、區位登記、植株包扎、種子(果實)晾曬和枝條封蠟收集,嚴防漏登、損耗。收集后,及時送交省農科院鑒定、保管(貯存)、入庫、入圃。

      2.2.4 翌年四季復查,全面系統總結。由于農作物有春、夏、秋、冬四季播種、收獲等區別,故此次歷時逾2個月的第一階段普查不能代表全面普查,有許多遺漏的農作物資源品種,必須進行翌年四季復查,并進行系統全面總結。

      3 普查成效與建議

      3.1 成效

      3.1.1 完善與糾錯。在完成作物普查1956年、1981年、2014年《基本情況普查表》和第三次《作物普查》的種質資源征集表及其全部數據錄入電腦數據庫基礎上,完善了1956年第一次普查應補登的種質資源203份,糾錯了1981年第二次普查登記“新品種選育”人為造成的錯處3份、漏處6份。填補了全縣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歷史空白和遺誤。

      3.1.2 普查與征集。本次第1階段普查全縣共征集農作物種質資源122份,其中已登記、定位、編號79份,目前回收送省入庫的種子(果實)、塊莖、枝條等40份,超額完成了上級標定的任務20~30份。

      3.1.3 名優與珍稀品種。在本階段“作物普查”中,征集到陽新名優與珍稀品種資源30份,如黃顙菖湖晚糯105、洋港車虐卓橋礎⒀蟾墼律醬罅E礎⒀蟾鄢怕懿肥懟⒀蟾鄢哦燙俸炱ず煨氖懟⒒乞菖湖綠豆、洋港車帕月爆黃豆、龍港大力冬豆(小蠶豆)、洋港月山青皮黃豆(七月綠)、洋港月山黑皮黃豆、楓林月朗雞眼豆(背虱豆)、洋港大力秤砣結(齊頭黃)白芝麻、黃顙菖湖紅禾芋頭、洋港車拋蝦逃笸貳⒒乞花果絲瓜、紅扁豆等。

      3.1.4 古老與特有品種。在第1次、第2次“作物普查”中未捕捉到的古老與特有的本地果樹品種資源,本次本階段已征集到14份,其中100年以上的果樹品種有黃顙花果朱紅橘(常橘)、川橘、臭柑、甜橙(橘紅)、朱砂李和沙港撐皮柑;200年以上的有黃顙花果土枇杷、沙港園枇杷、沙港洋枇杷(大金鐘)、沙港石滾棗、牛奶棗、花果棉絮坨棗、鳳凰酸棗、雞心棗。

      3.1.5 野生與近緣品種。本次查獲到的野生資源共有56份,其中已定位、入數據庫的有33份。如:黃顙菖湖野蓮藕和野生桑葉樹(百年古神樹)及其附著生長3個野生大靈芝、龍港月山老蟹眼野綠豆(黑豆)、洋港車乓笆磷?、粮蹘r泉野生八月撐(炸)獼猴桃和野生茶葉樹、楓林五合野生板栗和野生山茶(油)樹、源堯治多角型野菱角、多粉型野蓮藕和野菱白、網湖五爪咀(光葉)野豇豆和金蓮苞(芡實)、網湖金湖野參和野蔥(胡蔥)、群生野r麻、野椿刁樹、綜合新塘網湖野湖蒿(蔞蒿)和野黃豆、野綠豆、野牡蒿、野芥菜(油菜)等。陽新獨特的古老野生近緣品種有2個:黃顙花果花紅和(野)柿子。

      3.1.6 選育與其他品種。近些年來,陽新縣干群通過嫁接、單株選擇等方法或與省有關單位、院校合作而長期選育成的新品種有5個:陽新軍墾柑桔“新興雜柑”(愛緩28號)、陽新吳茱萸、陽新油茶、陽新金竹尖云霧茶、陽新浮屠山下華陽1號竹筍。其共同特點是產高質優,深受群眾歡迎。其他方面還有陽新有本地的地方品種和野生的綠肥、飼料、藥材類品種資源100余個。

      3.2 建議

      3.2.1 調查表格應科學設計。調查表格要切合縣情、科學設計。3年調查表中土地狀況、經濟狀況、受教育狀況不是設計者想象的有資料來源而好填。原來只有農民人均純收入統計,缺少人均收入的統計。“年均降雨量”提法不妥,氣象部門只有“年總雨量”的數據資料。

      3.2.2 上級加大支持力度。在普查旺季的專班、專車、專時、??詈弯浺艄P、攝像機、記錄、收集、登記等“四?!薄拔迮涮住北U蠁栴}及其“縣域兩套普查專班”等難度較大,應在再宣傳發動、爭取上級支持等方面加大力度和普查人員的刻苦工作下功夫。

      3.2.3 植物檢索表發送基層。植物(作物)分類檢索表應作為作物普查必備工具下發基層或電腦信息傳遞給縣種子管理局“種子資料庫”網站。否則,無法填表。因資源復雜,原大學教科書無法查全,電腦無法進入高校圖書館查找。

      3.2.4 制定精準扶貧品種規劃。利用縣域農作物當地農家品種資源優勢,制定精準扶貧品種規劃與實施方案。

      3.2.5 完善種子法規建設。制定縣域《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以完善種子法律法規建設。在全國《種子法》《農作物種質資源管理辦法》和《生物多樣性公約》《國際植物新品種保護公約》的基礎上,省區級、地市級,特別是縣(市)級的法規建設與完善問題,應加快步伐,為我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和利用提供法律保障。

      3.2.6 設立作物普查獎懲機制。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應設立“作物普查”獎懲機制,如作物重大資源“發現獎”“青年貢獻獎”“老年奉獻獎”或“特殊貢獻獎”;對工作失誤者進行批評教育、責任追責制;對纂改成果者進行行政記過、職稱警告處分等。

      4 參考文獻

      [1] 方達福.山丘湖區種植業生產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鄂東南貧困山區陽新縣為例[J].現代農業科技,2014(14):312-313.

      [2] 黃石市統計局.黃石市統計年鑒(2006―2014)[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7-2015.

      [3] 湖北省陽新縣縣志編纂委員會.陽新縣志[M].武漢:崇文書局(長江出版傳媒),1986-2005.

      [4] 趙知維,方永陽,方向亮,等.桃樹流膠病與立地環境的關系[J].現代農業科技,2012(4):219.

      [5] 方達福,方向亮,方永陽,等.鄂東南貧困山區陽新縣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的思考[J].湖北農業科學,2012,51(3):629-632.

      [6] 方向亮,董明鋒,方達福.關于完善湖北網湖濕地生態與農業生態建設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15(5):291-293.

      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的區別范文第3篇

      【關鍵詞】小麥 生產風險區劃 分層聚類分析法 保險費率厘定

      新疆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造就了新疆小麥高產優質的特性,另一方面,又導致各種自然災害頻發,小麥種植的風險很大。2007年在中央財政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啟動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試點并取得了初步的成功,{1}2015年新疆小麥的純收益為201.84元/畝,較玉米棉花等作物相比,是近兩年農民選擇的優勢經濟作物。{2}2015年新疆承保小麥1398.13萬畝,參保率達到77.67%,初步起到了分散種植業風險、保障小麥種植業可持續發展的作用。但由于缺乏保險精算技術的支持,新疆農業保險一直實行統一費率的政策,這不僅和風險與保費相一致的原則相悖,而且會導致逆向選擇使保險保障作用弱化。因此,對新疆小麥主產區進行生產風險評估及保險費率厘定十分必要。

      目前,國外農業保險開展較為成功的國家都進行了農業生產風險評估及費率厘定,這方面的研究也較為深。Justand Weninger(1999)認為農作物產量服從正態分布。除此之外,由于種植技術、自然條件等因素的影響,農作物產量還可能服從其他分布,他們先后提出了Beta分布(Nelson and Preckel,1989)、Gamma分布(Gallagher,1987)、Weibull分布(Sherrick,1997)、雙曲線反正旋分布(Ramirez,1997)、the Burr分布Chen and Miranda,2004)和對數正態分布(Goodwin,Roberts and Coble,2000)。Ozakiet.al(2008)利用分層貝葉斯模型對樣本縣1990~2002年的玉米單產數據進行擬合時發現,由于數據樣本量較小,厘定的費率對2002年的產量數據很敏感。在國內,邢鸝和鐘甫寧(2007)選擇了單產變異系數、效率指數、專業化指數、受災率>30%的發生概率4個風險區劃主導指標,運用聚類分析法對全國糧食產地進行了風險等級劃分[1];王克(2010)對新疆莎車縣、沙雅縣和阿克蘇市的棉花單產分布模型進行了研究,通過參數方法和保險精算技術[2];李琴英(2016)對河南省18個地市小麥使用非參數信息擴散模型分別對三大類風險區域進行費率厘定,并求得在95%和100%的保障水平下各風險區域的期望損失率,以此作為各風險區域小麥產量保險的純費率[3]。

      一、樣本數據來源及分析

      本文的數據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新疆統計年鑒》、《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新疆調查年鑒》,搜集整理了新疆各縣(含兵團)53個縣和5個師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小麥種植面積、小麥單產、受災面積的時間序列。由于其余縣及兵團師的種植規模較小且小麥種植年份不連續;不具備從事玉米生產的氣候條件,故其余區域未納入本文研究范圍。

      二、新疆小麥種植業生產風險區劃

      (一)主導指標的選擇

      根據“農作物生產風U程度大致類似“和”農作物發展方向基本相同“的原則及聚類分析的要求,本文選擇了4個具體的風險分區指標,即單產變異系數、受災率超過30%的概率、專業化指數、效率指數[4]。

      單產變異系數是衡量各種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年際變動幅度的綜合型指標,計算公式為:■,CV為單產變異系數,Yit為實際單產;■表示趨勢單產;■為平均單產,T為年數。

      專業化指數計算公式為:■,其中,SAIij為專業化指數,GSij為i區j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i為i區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j為全國j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GS為全國所有農作物的播種面積。SAIij>1,表明i區j種農作物生產規模較大。

      效率指數計算公式為:■,式中:EAIij為i區j種農作物的效率指數;APij為i區j種作物單產;APj為全國j種作物平均單產。EAIij>1,表明i區j作物生產具有效率優勢。

      (二)聚類分析法

      聚類分析法[5]:實質上就是需要把相似度較高的區域聚合成一類,將其與差異性較大的地區區別開來,形成不同的集合。其基本原理是在分析各樣本屬性特征的基礎上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度量的樣本的親疏關系(差異性、相似性),按其親疏程度確定不同的類別。聚類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兩階段聚類法、K―均值聚類法和分層聚類法。由于K―均值聚類法適合用于處理大樣本,本文采用聚類分析中應用最廣泛的分層聚類法。運用SPSS軟件以上述4個指標為分類依據,將新疆各縣(含兵團)58個作物生產區域分為農業生產風險等級分別為低、中、高的三類生產區。

      (三)實證結果

      表1 新疆小麥各縣(含兵團)風險指標及其分區結果及純費率

      注:數據由1988~2016年《新疆統計年鑒》、1989~2016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1981~2016年《中國統計年鑒》計算所得。

      三、新疆小麥主產區保險費率厘定

      純保險費率的厘定方法通常分為參數估計法和非參數估計法兩類,但運用非參數估計法需要預先知道總體分布的相關信息、分布函數、選取足夠大樣本容量。對于非參數方法來說,直方圖法過于粗糙且極不穩定;而非參數密度估計,則由于數據收集方面的原因,對有記錄的災害統計,即災害損失的樣本量相對較小,在小樣本條件下進行非參數密度估計缺乏穩健性。相比之下,參數估計法能夠在相對較大的樣本中選擇損失擬合最好的分布,有了損失分布即概率密度函數可輕松計算出單產的期望損失即保險純費率。鑒于此,本文選擇參數法厘定小麥保險的純費率。

      (一)參數法

      運用八種參數方法(正態分布、Beta分布、三參數Weibull、Logitic分布、兩參數指數分布、Lognormal分布、三參數Gamma分布、三參數的Logitic分布)對新疆58個縣(含兵團)的小麥去趨勢相對單產進行擬合,通過AD檢驗及相應P值確定最優分布。在估計出各樣本的最優擬合分布模型后,將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MLE)估計出各樣本最優擬合分布的具體參數值并得出相應概率密度。最后根據公式,利用MATLAB軟件測算出最優純費率。

      (二)實證結果

      1.趨勢單產的擬合。計算期望損失E(Loss)時,需要有各縣、兵團師各期的勢單產數據。本文采用趨勢方程擬合法,取1988~2016年各年的t為1-29(其中,新疆各縣t為1-29,兵團各師t為1-28)。通過擬合優度及誤差系數MAPE判定其回歸是否成立。

      2.去趨勢相對單產計算。去趨勢單產=(實際單產-擬合單產)/擬合單產,目的是為了去除單位量綱,以相對量計算更方便和科學。

      3.純費率計算?!錾鲜街?,Ep[Loss]為預期損失百分比即為保險純費率,y為作物去趨勢單產分布序列,f(y)為根據參數擬合確定的最優的一種分布概率密度函數,yc為保障水平,本文假定保障比例為100%。

      根據上述公式計算出各個縣及兵團的純費率,為便于政策制定及實施,將費率按照風險區劃分,最后按照低中高風險區給出三個保險純費率作為參考。計算結果見上表1。

      四、研究結論及政策建議

      研究發現:第一,小麥保險的純費率在全疆區域內呈現出北疆地區偏高、南疆地區較低的分布特點,這與全疆各地州(縣)、師風險發生的現實狀況相一致。第二,相同地州內不同縣城的小麥純費率差別較大,例如,在100%保障水平下,昭蘇縣的純費率為9.78%,新源縣竟然高達24.52%,相差14.74個百分點。第三,小麥主產區的純費率相對偏高。

      新疆小麥種植保險采用統一費率的模式,這可能引發種植風險高的農民踴躍參保而種植風險低的退保或不參保,導致保險公司經營風險驟增、保險保障作用弱化。因此,根據以上研究結論:建議新疆根據種植風險重新厘定小麥主產區保險費率,根據不同風險區實行差別費率,從而有效分散小麥生產風險,穩定小麥種植,確保國家小麥生產安全。

      注釋

      {1}新疆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成本局歷年農牧產品成本收益資料匯編2016.

      {2}中國保險年鑒及新疆保監局.

      參考文獻

      [1]鐘甫寧,寧滿秀,邢鸝.我國政策性種植業保險制度的可行性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7.

      [2]王克,張峭.農作物單產風險分布對保險費率厘定的影響――以新疆3縣(市)棉花單產保險為例[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0,15(2):114-120.

      [3]李琴英.小麥區域產量保險費率厘定實證研究――以河南省為例[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3:67-72.

      [4]邢鸝.中國種植業生產風險與政策性農業保險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04

      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的區別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業種植;現代化技術;基本特征

      1 現代種植業的基本特征

      隨著現代化技術的快速發展,應用的范圍越來越廣,農業種植是現代化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人口相對較多,但是耕地面積卻很少,因此,一定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提高農產品的產量,以滿足我國人口的生活需要。加快發展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是推進我國農業發展強有力的保障。

      現代化農業是以現代工業裝備農業,以現代科技武裝農業,以現代管理理論和方法經營農業。其基本特征是科學化、集約化、商品化和市場化。根本目的是提高土地生產率、資源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產品商品率,實現農業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種植業是農業的基礎,關系國家糧食安全大計,關乎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當前,我國正處于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推進種植業現代化進程,對于夯實現代農業根基、促進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農業種植中現代化技術的應用

      1、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應用

      隨著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其在國民生產中多個領域均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在農業種植中,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的應用前景十分可觀,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數據庫技術

      運用計算機技術,建設農業信息系統是實現農業種植信息化的重要舉措,而農業信息系統需要數據庫的支撐,通過建立農業信息數據庫,可以對農業種植過程做到信息化的管理,方便農業信息的查詢和共享,并且基于數據庫技術可以建立農業專家系統和種植模擬系統等,其中農業專家系統是將本行業眾多專家的專業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式等輸入到數據庫中,當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之時即可通過專家系統給出解決問題的方案,而不必請專家本人到場即可完成,因此更為高效;農業種植模擬系統是通過將農業種植中各項參數輸入到系統中,通過系統的分析和模擬可直觀地看到按當前參數會出現的各類問題,以便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糾正,因此效率極高。

      (2)無線傳感器監控技術

      農作物的生長對于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光照時間、土壤pH值等環境條件要求較為苛刻,尤其是在反季采用塑料大棚種植過程中,由于外界環境條件無法滿足農作物的生長需要,必須通過人為營造才能達到目的,因此就需要對農作物的生長環境進行監測。如果是人工監測,不但會耗費大量的物力和人力,還具有精度差的劣勢,而采用無線傳感器監控技術則可以在整個過程中實現無人值守,并且傳感器可將農作物生長環境的實時數據第一時間反饋到處理器,通過預先設定好的條件控制動作器的動作,動作器負責控制灌溉、通風、供暖等系統的運行,使農業種植實現精細化管理。

      (3)可視化技術

      可視化技術就是應用監控攝像頭采集到的實時圖像通過傳輸系統顯示在電腦顯示屏上,為工作人員的決策提供參考。通過可視化技術可以有效規范現場工作人員的行為,保證工作人員按規范操作,并且當發現病蟲害或其他問題時,可通過調取監控錄像來找到發生問題的確切時間,便于對癥下藥,降低農業生產的風險性。

      2、光技術的應用

      農作物的生長需要不斷的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與光照情況有很大關系,在大棚等設施工業的實際生產中,自然光很難完全滿足所有農作物光合作用的需要,為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質量,可充分利用人工光來改善農作物生長的光環境。當前常用的人工光源包括白熾燈、鈉燈、日光燈以及其他特殊光源等。對于不同的農作物來說,其需要的光源種類和光強度也有很大區別,因此實際工作中在選擇光源之前要首先對農作物的喜光性進行充分了解,科學選擇光源,通過透光膜等技術將有利于農業生產的光投射,而不利于農業生產的光進行過濾,同時根據農作物生長的需求隨時調整光強度,一方面使光合作用的效率達到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節約能源。另外,通過利用害蟲的趨光性可利用光源吸引害蟲,從而進行捕殺,可有效降低農藥的施用量,為發展生態農業提供了技術支持。

      3、生物技術的應用

      (1)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組織培養技術

      組織培養技術在農業中的利用,不僅可以增加植物生長的速度,而且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培育出更好的優良品種。利用組織培養技術,可以有效地防止病毒對作物農作物的侵害,保證植物種苗無病毒,促進良種經濟作物的快速發展。

      在現在農業種植中,對于組織培養技術的應用,其主要是建立在細胞的全能性的基礎之上,是通過人工的誘導,保證植物組織在無菌狀態下進行良好的發育,最終成為完整的一種生物技術。

      在應用組織培養技術要注意保證在培養基組成、pH值、滲透壓等各種化學環境條件,及植物組織培養中溫度、光照以及濕度等各種環境條件,使得能夠有效地促進組織培養育苗的生長和發育。當組織培養技術擴散到培養基后,就會抑制其他酶的活性,從而影響所接種外植體的培養。所以一定要加強對這個環節的處理。關于初代培養旨在獲得無菌材料和無性繁殖系,即接種某種外植體后,最初的幾代培養。要用誘導或分化的培養基,就是培養基中含有較多的細胞分裂素與少量的生長素。

      (2)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制作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是農業種植中生物技術的一部分,它的形成,簡單來說,就是利用生物的新陳代謝,將它作為制作農藥制品的有效成分,通過化學手段制作農藥的方法,可以起到達到良好的使用效果,還可以良好的保護環境的作用,更加重要的是提高了植株的耐藥性,可見利用生物技術制作農藥,在具農業種植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農業生產中,很多藥品的生產就是從生物組織中提取的。但大都受材料來源限制,致使其產量有限,價格也是非常的昂貴。而微生物生長的迅速比較快,容易被控制,適于大規模工業化的生產。所以我們可將生物合成相應藥物成分的基因,最后導入微生物細胞內,使其產生相應的藥物,這樣不僅能夠解決產量問題,也能降低生產的成本。避免了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同時也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現代化新技術在農業種植生產中的應用為農業種植業的發展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目前已經有多項新技術投放到農業種植領域,并取得了較大成果。在我國實現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業現代化是非常重要的環節之一。隨著科技的進一步發展與創新,各種先進技術在各個行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推廣。當前,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較快,在農業種植中使用各種現代化技術,促進了農業生產效率與農產品產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秦麗萍,黃夏英. 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實踐應用分析[J]. 福建農業. 2015(05)

      [2] 王麗波. 論現代化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應用[J]. 科技致富向導. 2014(03)

      [3] 張平平,劉大為. 探討生物技術在農業種植中的推廣和應用[J]. 黑龍江科技信息. 2014(36)

      經濟作物和農作物的區別范文第5篇

      (1四川省瀘州市農業局四川瀘州646000; 2四川省合江縣農業局四川合江646200)

      1 選育經過

      ‘ 真龍柚’是四川省瀘州市經濟作物站、合江縣甜橙辦和合江縣經濟作物站等單位于20 世紀80 年代開展瀘州市良種柚提純選優工作中,在合江縣發現的‘沙田柚’優良芽變單株,該單株自花結實,果肉綠白色、肉質細嫩化渣、清甜、無核,與普通的沙田柚(果肉乳白色、肉質較粗、汁較少、核多)相比,有明顯區別,1982—1987 年,先后在合江縣榕山鎮、先市鎮、九支鎮,龍馬潭區安寧鄉等地試栽;1996年重慶市忠縣引進接穗0.6 萬枝試栽;1997 年開始規模繁育嫁接苗在合江縣白米鄉、堯壩鎮等地栽培。1995—2012 年,瀘州市經作站、合江縣甜橙辦、合江縣經作站先后在合江縣、龍馬潭區、納溪區等不同生態區布置品種比較試驗、區域試驗和生產適應性試驗。經過多年多代區域試驗結果表明,該品種性狀穩定,農藝性狀優良。2013 年11 月通過四川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編號:川審果樹2013010。

      2 主要性狀

      2.1 植物學特征

      ‘真龍柚’樹勢中等,樹冠圓頭形。樹姿開張,枝條披散、光滑、皮薄,春梢葉片橢圓形,葉尖漸尖,葉基廣楔形,葉緣全緣、鈍齒,葉脈凸起,葉片平展、光滑、質薄,葉色深綠色,葉柄長粗壯,翼葉倒闊卵形,翼葉與葉身有明顯關節??偁罨ㄐ颍加袉位?,花為完全花,花較大,白色,五瓣,花絲粗,花藥黃色,花粉多。

      2.2 果實經濟性狀

      果實倒卵形,大小適中,平均單果質量920 克。果頸較粗,果梗深凹,有放射溝紋,果頂廣圓,中心淺凹,果皮黃色,果面較粗糙,有乳狀凸起,油胞中大,密生、平或微凸,海綿層白色、中等厚,易剝離。囊瓣梳形,每果囊瓣數14~17 瓣,中心柱較充實,白色較硬,彈性差。果實汁胞綠白色,披針形,層次多,排列緊密整齊,脆嫩化渣、、無核,無苦麻味,風味清甜,品質極佳,易裂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1.4%,總糖含量8.55%(w),總酸含量0.206%(w),維生素C 含量717.0 毫克/千克,固酸比55.33,糖酸比41.5 ,可食率44.15%。

      2.3 生長結果特性

      幼樹1 年抽生3~4 次梢,管理好的可抽發晚秋梢;成年結果樹抽生春、秋梢為主。成年樹以內膛春梢、秋梢為主要結果母枝?!纨堣帧呓用绲? 年可試花掛果,第4 年投產,容器苗第4 年試花掛果,第5年投產;多以內膛枝結果,自花結實率較高,但果實偏小,易裂果。經異花授粉后,果實增大,種子數增加,坐果率高,果面光滑,不裂果,尤其以脆香甜柚、矮晚柚作授粉品種,‘真龍柚’品質優,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5 年生酸柚砧嫁接樹自花授粉平均株產9.06 千克,產量2 989.8 千克/公頃;異花授粉單株產量19.22千克,產量6 342.6 千克/公頃。10 年生酸柚砧嫁接樹自花授粉平均株產57.65 千克,產量19 024.5 千克/公頃;異花授粉平均株產88.03 千克,產量29 049.9 千克/公頃,比沙田柚提高9.58%。

      2.4 物候期

      ‘真龍柚’2 月下旬至3 月初開始萌芽,4 月初現蕾,4 月中下旬開花,第1 次生理落果期5 月上旬,第2 次生理落果高峰在6 月上旬。春梢期3 月上旬至4 月中旬,夏梢期5 月上旬至6 月底,8 月下旬抽秋梢;果實膨大期7 月初至8 月底。果實9 月上旬開始轉色,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成熟。

      2.5 適應性和抗逆性

      ‘真龍柚’適應性較強,對土壤要求不嚴,pH 值5.5~6.5 的紫色土、紅黃壤土、沙壤土等均適宜栽植,與區試地區的其他柚品種相比,無特異的病蟲害癥狀,旱澇適應性與其他柚一致。

      3 栽培技術要點

      3.1 定植

      一般在春、秋季定植。春植在2 月下旬至3 月上旬,秋植一般在9月中旬至10 月上旬。株行距5 米×6 米,每畝栽22 株為宜。

      3.2 授粉樹配置

      應按10%~20%配置以‘脆香甜柚’、‘矮晚柚’等為主的授粉樹,‘使真龍柚’品質優,產量高,經濟效益顯著。

      3.3 肥水管理

      施肥應重施壯果肥和采果肥,輕施萌芽肥,視情況施用穩果肥和根外追肥,上半年略輕,下半年略重。肥料以農家肥為主,‘真龍柚’專用有機配方肥為輔,合理搭配發酵油枯、微量元素和礦物質。

      ‘真龍柚’要求土壤相對濕度保持在60%~80%。萌芽期、孕花期,果實膨大期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在此期間發生干旱要及時灌溉。在多雨季節要及時清淤,疏通排水系統,以免果園積澇。

      3.4 花果管理

      看樹疏花,進行花前復剪,強枝適當多留花,弱枝少留或不留,有葉單花多留,無葉花少留或不留,抹除畸形花,病蟲花。疏果分2 次進行,第1 次生理落果后,及時疏除病蟲果、畸形果、密生果;第2 次生理落果后,根據葉果比(80~100)∶1 進行疏果,弱樹葉果比適度加大,樹冠較大的可多留果。

      3.5 病蟲害防治

      ‘真龍柚’較抗病蟲害。主要抓好春季紅(黃)蜘蛛和夏、秋季矢尖蚧的防治。同時注意防治螨類、潛葉蛾、銹壁虱、炭疽病等危害。采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積極開展病蟲預測預報工作,優先選用農業及生物防治等綜合措施,將病蟲害控制在最低水平,生產無公害果品。

      3.6 適時采收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绿色| 亚洲AV色欲色欲WWW|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久久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av第一网站久章草| 天堂亚洲国产中文在线| 久久久久久久综合日本亚洲| 亚洲性在线看高清h片| 成人亚洲国产va天堂| 在线观看亚洲AV日韩AV| 亚洲国产香蕉碰碰人人| 亚洲无码黄色网址|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下载|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一本二本 | 亚洲综合色自拍一区| 亚洲狠狠婷婷综合久久|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久久影院| 亚洲人成色7777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VA|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亚洲一级二级三级不卡| 亚洲色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乱码中文字幕综合| 国产国拍亚洲精品福利| 国产亚洲免费的视频看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语音 |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亚洲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激情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 亚洲欧洲AV无码专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