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習慣的重要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數學;驗算習慣;正確率
數學計算是小學數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計算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數學教學質量的好壞?!读x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小學生在計算方面達到“熟練”“正確”“會”三個層次。驗算是解決數學問題的最后一步,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環節,掌握驗算的方法,養成驗算的習慣是學好數學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從培養學生驗算意識入手,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可以有效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驗算可以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解答問題時出現的錯誤,并能迅速糾正。驗算可以有效幫助學生克服“粗心”的缺點。提高學生計算能力的關鍵是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驗算習慣。驗算在培養學生計算能力中的地位和作用可見一斑。學生受其認知能力的影響,往往認為驗算沒有必要,把驗算當成完成任務,只是應付教師的檢查,自覺驗算的意識非常薄弱,“粗心”已經成為當前小學生共有的一種特征,絕大部分學生認為做錯計算的原因是因為粗心造成的。現實中很多學生基本沒有驗算的習慣。由此可見,加強驗算能力的培養迫在眉睫。
《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作者汪中求老師認為:“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功夫,這種功夫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談到日積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習慣,因為人的行為的95%都是受習慣影響的,在習慣中積累功夫,培養素質,勉強成習慣,習慣成自然。”事實上,習慣的確是靠一點一滴積淀的,單憑苦口婆心的講大道理是沒有太大作用的,要從細節中讓學生切身體會到好處。因此,教師應當從細節入手,來培養學生的驗算習慣。
要想讓學生養成自覺驗算的習慣,應當從以下六個方面入手。
一、教師多做驗算示范
總有不少小學生有著嚴重的浮躁情緒,出錯的幾率較大。通過教師在黑板上的示范驗算,經常將每道題的驗算過程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一個記憶鞏固的過程。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講例題及練習時就有意為之,在耳濡目染中學生就能養成自覺驗算的習慣,比教師苦口婆心的勸說更有效。
二、留給學生充足的驗算時間
教師有時為了趕教學進度,追求教學環節的順利進行,趕時間,總會用催促的語氣要求學生加快速度做題目。學生在心情緊張的情況下,往往草草完成作業,驗算環節流于形式。至于書寫是否整潔清楚,計算結果是否正確,驗算方法正確與否都不去注意,長此下去惡性循環,學生就養成了完成作業草草了事的壞習慣。所以,一定要給學生充裕的做業時間,讓他們有足夠的時間去驗算。
三、持之以恒地培養學生驗算習慣
習慣不是短時間就能培養起來的,認真驗算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有些學生做數學計算題總是會出錯,你天天幫他糾正,他還是會出錯。因此,教師要不斷地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慢慢將良好的驗算習慣滲透進學生的腦海里,使學生自主、自覺、長時間地認真驗算,從而習慣成自然。
四、運用合適的方法去驗算
在進行加法驗算時可以交換兩個加數在豎式中的位置看看計算的結果和第一次計算的結果是否相同;當然也可以用和減去一個加數等于另一個加數的方法來驗算。減法的驗算一般可以用差加減數是否等于被減數的方法來進行,也可以用被減數減差是否等于減數的方法來驗算。簡單的加減乘除的計算都可以有不同的驗算方法,至于學生喜歡用哪一種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不必強調一致。如果遇到解方程的試題的方法則是唯一的,必須把方程的解帶入原方程,否則容易出現錯誤。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要把計算的結果帶入到原題中進行檢驗看看是否符合題意,把結果帶入自己列的解題算式中檢驗是不妥當的,甚至是錯誤的。
五、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進行驗算
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理解題意的基礎上先估一估計算結果大約會是多少,結果會在什么范圍,并問一問學生是怎么想的。這樣既節省了時間,又達到了驗算的效果,用估算來“監控”結果的范圍。比如,536+89=525,驗算的時候可能一下子發現和比536小,從而發現錯誤?;蛘?36加89結果應是600多,現在是525,肯定錯了。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遇到算黃豆等油料榨油時,榨出的油如果比黃豆等油料多了肯定就錯了,要知道油是從油料中榨出的油必須比油料少。
六、對學生分組進行指導
教師先對全班學生進行比較全面的了解,把學生分為兩個大組,驗算習慣很好的作為一組,驗算習慣差甚至不驗算的學生作為一組,讓學生自己評價。時間長了,不同小組學生能從整體的驗算水平差距上產生想法,認識到驗算的重要性。當然,教師在訓練期間,要根據學生取得的成績及時予以獎勵,激發學生自我培養驗算習慣的熱情。
在實際教學中,要使學生意識到驗算的作用,認真地去驗算,這樣可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當然,驗算只是彌補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不足,我們也不必花過多的時間和精力。在學習數學時還是應該從一開始就認真思考、認真計算、認真解答。忽視驗算,和過分強調驗算都是不妥的。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養學生自覺驗算的習慣,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只要教師能遵循教育教學規律,從教學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就一定能使小學生形成良好的驗算習慣,從而收到得事半功倍的計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習慣,是指在某個時間和某種條件、環境下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的一種定型動作和行為。在小學義務教育階段,這是學生可塑性極強的時期,教師要利用好這個關鍵時期,加強語文課堂中學生書寫訓練。在此基礎上,教師要讓學生有主動識字的愿望,這就要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堂形式使學生通過玩樂來愛上識字,將教學內容由抽象轉變為具體生動,將學生引入書寫識字天地。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寫字教學中,要重視對學生寫字姿勢的指導,使學生能夠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小學生正處于一個不斷成長發育的階段,因此書寫的姿勢會直接影響學生的發育情況。對此,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記兒歌的形式來記住書寫姿勢的一些要求。例如,坐姿歌:“頭放正,肩擺平,小腰挺直勿前傾……”握姿歌:“老大老二對對齊,手指之間留縫隙……”通過簡短有針對性的兒歌來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書寫姿勢,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同時能夠健康發育。
無規矩不成方圓。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對于學生書寫自然也要有其要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所學的漢字當成一個個“機器”來看,這樣每個漢字的筆畫部首就是其“零件”,如果“零件”組裝不夠精確,那么“機器”也就難以運行。通過這種比喻帶入方式讓學生了解正確書寫漢字的重要性,從而規范學生的學習情況。
字帖對于學生的書寫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要讓學生在下筆之前先觀察字帖的書寫格式,找準每個筆畫在方格中的位置,注意每個筆畫在書寫結構中長短粗細的變化,使學生能夠養成認真讀帖再下筆的習慣,在模板的不斷練習下,逐漸寫出一手規范的正楷字。
【關鍵詞】小學生 良好習慣 培養 途徑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0-0101-02
行為習慣的養成,對一個人的終生發展有著重要影響。一般來說,很多習慣都在人的早年形成,好習慣能受益一生,壞習慣會貽害終生?!蛾P于改革和加強中小學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中小學教育階段是青少年兒童長身體、長知識的時期,是對他們進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最佳時期。”所以,我們必須積極探索新路子、創新方法,始終把培養小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當作一項重要內容常抓不懈。
一 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極其重要
習慣是指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貫的、穩定的行為方式。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美國哈佛大學前校長伊勒阿特也說:“成功的習慣其本身就是成功的最大原動力?!笨梢?,習慣對于一個人的一生發展尤為重要。
小學是人形成終身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小學生還處于人生發展的起步階段,孩子們的行為方式尚未定型,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強。和成人相比,孩子們更易受社會不良行為的影響。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悲觀的情緒比積極的情感更容易影響人;面對不良行為,小學生常常會不加區分地一味接受,并逐漸內化為自身行為。一個人習慣的好壞,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這個人素質的高低,因此,加強對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對小學教育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
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就是要讓他們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
培養習慣是個長期的過程,好習慣養成需要漫長的時間,是一個持之以恒的過程。習慣是經過反復訓練而形成的思維和行為等生活的方式,是在重復出現而又有規律的刺激下形成的。一旦形成習慣,就能變成人的一種需求,成為一種自然的行為,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習慣成自然”。
二 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內容
1.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切良好習慣的基礎,言談舉止、待人接物等生活細節,看起來是小事,但若不加以重視,一旦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就會影響自己也會影響他人。特別是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的溺愛中很容易養成一些不良生活習慣,這對孩子們將來的學習、生活都是不利的,所以必須培養孩子們有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小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作息習慣,要讓孩子們自覺養成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的習慣;(2)飲食習慣,要做到定時、定量飲食,不挑食,不吃對身體有害的食物;(3)衛生習慣,要自覺養成洗手、洗臉、勤洗澡以及勤換衣、勤刷牙漱口的習慣;(4)勞動習慣,經常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從小養成吃苦的精神;(5)鍛煉習慣,讓孩子們經常參加各種有益的運動,鍛煉身體,增強抵抗力。
2.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良好的學習習慣如課前預習、上課專心聽講、認真完成作業等,這種習慣能讓孩子們輕松快捷地學好科學文化知識;不好的學習習慣如書寫潦草、做題馬虎等,這種習慣會使孩子們增加學習負擔,對身體健康也會有害。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要注重以下五方面:(1)家長要給孩子有針對性地制訂每天的學習計劃;(2)要養成主動、有興趣、快樂地學習的習慣;(3)要合理安排好學習時間,讓孩子樹立良好的時間觀念;(4)要讓孩子廣泛閱讀,擴大知識面;(5)要根據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鼓勵他們多獨立思考,積極提高學習能力。
3.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慣
品德是人之魂,品德習慣是行為之魂。小學生正處于道德品格的形成階段,從此時起必須讓孩子逐漸培養良好的品德習慣。品德習慣內容豐富,其中有四點對小學生十分重要:(1)懂得關愛他人,要教會孩子們學會用簡單的禮貌用語,引導他們懂得感恩;(2)學會與別人交往,盡量讓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多交流、多玩耍,保持活潑、開朗的性格;(3)學會自我管理,必須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才能很好地走向社會;(4)端正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觀念,避免不良惡習的侵蝕。
三 培養小學生良好習慣的做法
1.教師要以身作則,發揮表率作用
要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教師首先要自己做表率。凡是要求學生去做的,教師自己一定要身體力行,做到言行一致,發揮表率作用。教師自身的良好行為,會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如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衛生習慣,教師自己必須做一個講究衛生的人,穿著整潔,板書干凈有條理,學生逐漸就會養成講衛生的好習慣,平時做作業也能認真書寫,注意整潔。
2.遵循科學規律,循序漸進
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必須遵循科學規律,循序漸進,不能一蹴而就。教師要有針對性地注重學生個體差異,制訂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計劃,設置培養習慣的恰當方式,有計劃地逐步實施,并形成一個個習慣。比如,在一年級時就要求學生書寫必須認真,讓他們形成良好的書寫習慣。隨著學習內容的升級和年齡的增長,就要求學生做作業必須認真仔細,形成做事嚴謹的良好習慣。在這過程中,教師要看到學生身上的點滴進步,不斷地進行鼓勵。
3.家庭、學校和社會相結合
良好習慣是在學校教育和學生生活實踐中不斷反復訓練形成的,小學生的一部分時間在學校度過,另一部分時間在家中度過。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單純依靠學校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家庭與社會諸方面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學校需要定期召開家長會,及時與家長溝通,了解學生在家的情況,逐步規范學生的日常行為。同時還要與社會各部門建立聯系,及時反饋學生在社會上的各種表現。然后,根據學生具體情況認真分析,做到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
四 結束語
培養未來高素質的人才,我們必須重視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習慣,從日常生活細節入手,讓孩子們從小就學會做事、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持之以恒,直到形成好習慣,否則好習慣也只能是曇花一現。
參考文獻
[1]張廣君.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保證[J].教育革新,2007(3)
關鍵詞:學生;寢室文化;行為習慣;重要性
現代的社會,不僅需要高素質的人才,更需要高素質的國民,高素質的國民教育要從學生抓起,這對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面向全體學生,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睘榫拍炅x務教育階段農村初中教育指明了德育培養方向。
一、寢室文化是住校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
教育不僅教給學生知識,更要培養學生高尚的行為習慣,讓學生運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美化生活,提高審美能力,但現在的農村中學學生行為習慣在校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缺點:一是寢室衛生差:床上床下亂七八糟,不會打理;一片混
亂。二是個人衛生習慣、環保意識差:亂丟紙屑、
瓜皮果殼、食品包裝袋;亂倒臟水;隨地吐痰。三是學習行為習慣差:不會預習新課;沒有時間觀念,上課鈴響后仍在操場上游逛;不按時作業,隨心所欲;人生沒有奮斗目標;得過且過混日子等等。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習慣決定素養,素養鑄就人生?!辈缓眯袨榱晳T有損學生的健康,有損學生的文明形象,降低了自己的人品,這無疑給學校的德育工作帶來了巨大沖擊,阻礙了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為了使學生接受良好教育環境的熏陶,我們深感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寄宿制學校是學生除了學校規定和法定放假休息時間以外的所有時間原則上都將在所在的學校。寄宿制學校的寢室文化是由住校生在生活領域的相互作用所創造出來的一切物質、精神的產物,以及其創造過程的總和;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住校生生活、交往的最基本場所;是學生群體的一種組織形式;是住校生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陣地,這個陣地的活動方式、內容,如何才有利于學生發展,有待于我們探究、歸納、總結應用。行為習慣是指出于無數次的重復或練習而逐步固定下來的、高度自覺的行為方式。行為習慣的好與壞,是關系到學生個性品質發展,關系到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增強學生的體質,使學生的精神面貌得到改善,關系到促進學生其他良好行為習慣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對學生后期的發展起至關重大的作用。
二、寢室文化能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
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又強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焙昧晳T,會讓人終生受益;壞習慣,就會在不知不覺中讓人陷入惡習深淵,影響人一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僅有利于體現學生的精神風貌,同時也體現著一個學生的道德修養,初中階段是形成各種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如何把握好這一黃金時期,如何讓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學寄宿制學校寢室文化建設有效地促進學生行為習慣變化、健康發展,值得我們一線教育者深思。
學生的生活能力、行為習慣從小父母就開始培養,經歷學前班、小學的幾年教育,具有初步感悟、領會行為是非的能力,慢慢地形成了一些簡單的行為習慣。進入初中,環境發生改化,社會視野逐步擴大,開始了寄宿生活,要整理床鋪、收拾房間、又要參加戶外活動,增大了勞動量,由于身心處于發展時期,好奇心強,加之多數家庭只有一兩個孩子,父母常年在外,學生成了“留守兒童”,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看管,既特別關心,又十分溺愛。這樣,“惰性”行為漸漸產生,思想上的“固執、任性、不聽話、”,成了今天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學教育的難題。在教育過程中,教師要課內外結合,創設適合寢室文化教育的情景、場面,培養學生的行為意識,對寄宿制學校要利用學生朝夕相處的寢室場所,形成有特色的寢室文化,傳播先進思想、名人文化,循循善誘,潛移默化,因人而教,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生活、學習行為習慣,全方位地發展健康的思想意識。
結語:
總之,初中時期是青少年生理、心里急劇發育變化的重要時期,是增長知識、接受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重要時期,同時也是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時期,可塑性大,叛逆心理嚴重,抗挫折意識和能力極其薄弱,所以抓好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關鍵詞:高中體育 行為習慣 全面發展 終身受益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63-01
所謂的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幾班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特征的教育。近年來許多的教育工作者在不斷的探索和創新教育教學的方式。然而體育教學也是作為其中研究的學科之一。體育教學的課堂目標是讓學生促進身體素質和運動能力的發展;傳授體育基本知識和運動技術,培養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優秀的思想品質與良好的作風寓教于體。體育教學課堂中就不僅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還要培養學生在鍛煉方面能力和意識。
1 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鍛煉的行為習慣
新課改下教育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生能力方面,而不在把重心放在學生的基礎知識上。然而體育教學依舊改變不了以往的傳統教學方式,許多體育教師只重視學生在基本技能上的訓練,而忽視了學生在其他體育能力上的訓練,那些所謂的基本技能也只是學生在學校內的訓練,但是離開學校后那些所謂的技能就難以在社會上好好的利用。因此,新課程的改革引起了許多教師的思考,體育教師也要把重心轉移到學生體能上的鍛煉,還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自我鍛煉的行為習慣。體育教師也要多花心思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上,教師要為學生多創造一些新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體育鍛煉對自身的重要性,注重學生在體育能力上的訓練,為學生今后的體育能力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 加強學生在體育課中自我鍛煉的意識
高中階段是學生非常艱巨的學習階段,許多學生會因為高中的知識以及學習任務的重要性,而一味的重視其他學科的知識能力,從而忽視了學生在體育技能上的訓練。教師就要為學生講解體育鍛煉對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懂得在緊抓的學習氛圍中懂得用體育鍛煉來釋放自己。因為學業緊張、工作忙碌等原因多數人忽視了體育鍛煉,哪怕都清楚體育的鍛煉與人們的健康是相互聯系的。如果人們忽視了體育方面的鍛煉就會給身體帶來許多疾病,還會使學生的肌肉得不到鍛煉。要引導學生重視體育鍛煉,制定明確鍛煉計劃,能夠運用自己的方法去實施自己的鍛煉計劃,加強自己對體育鍛煉的意識。
3 體育鍛煉中的行為習慣的養成
高中體育教學課堂的過程中,依舊是以運動技能為教學的目標,為增強學生的體制為目標。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學生在技能方面也是大大降低。體育鍛煉可以讓學生在體育課程中養成遵守課堂紀律的行為習慣,體育課程中的鍛煉還可以培養學生不怕吃苦的精神。體育教學的課堂中可以讓學生養成團隊合作的精神,明白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體育教學課堂可以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方面都得到發展,還對學生在今后的生活是有幫助的,體育教學課堂主要是讓學生多方面的品質得到鍛煉。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開設形式多樣的體育教學內容,讓學生在體育教學中具有選擇的權利而不是在壓迫中接受知識,新課程的改革主要是需要老師重視學生個性化的發展以及明白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體育教師也要在體育教學課的過程中運用多種方式進行對學生的教學,讓學生學生行為習慣得到全面的發展,還能加強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讓學生在養成行為習慣的時候知道體育鍛煉的重要性,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各項體育活動。
4 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組織能力
在高中體育教學中主要是培養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的組織能力,這些能力還可以運用到其他教學活動當中去,體育課程可以讓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能力。傳張教學只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新課改后教師從多方面來對學生進行評價,學生也學會了自評。體育教學課堂是最能鍛煉學生在組織方面的能力,體育教學課堂也是最能體現團隊合作的精神,因此這也是做為評價學生的方法之一。教師在教學課堂中要充分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進行組織體育活動的開展,還可以設置多種多樣的教學活動,這不僅僅讓學生在思維能力得到發展,還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能力,也提高了體育教學課堂的氛圍,使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以及體育鍛煉中來,使學生在組織能力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和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