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延遲退休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據了解,目前,江蘇在全國范圍內已率先推出企業職工延遲退休方案。經本人申請、用人單位同意,報人社部門備案,參保人員可推遲退休,推遲退休的時間最短不少于一年。
舉個例子,一個人到了退休年齡,但是他能力特別強,公司不希望他退休,他本人也想接著干。那么他就可以和公司協商,延遲退休。
這種模式更加科學,也更人性化。員工可以在公司和職工協商一致的情況下,申請延遲退休,不是一刀切,企業和個人都能接受。
據悉,中國現行法定退休年齡是男職工60周歲,女干部55周歲,女工人50周歲。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約有2.64億,占總人口的18.7%;65歲以上人口約有1.9億,占總人口的13.5%;“十四五”期間,我國老年人口將超過3億人。
一則消息稱,延遲退休每月可多拿948元。經簡化公式計算,無論月薪多少,多繳的5年社保都會在不超過3年的時間“回籠”,延遲退休似乎并不是虧損的經濟賬。
不過,對于活不到人均壽命的人來說,可能是雞飛蛋打,白白多交。
為什么要延遲退休?
(一)勞動人口連續3年下降 人口紅利消失
(二)老齡化加速 未富先老
(三)職工養老保險的撫養比下降 老年撫養比上升
人口研究專家易富賢表示,兒童撫養比是投資,老年撫養比是還債。
在人口老齡化的壓力下,延遲退休是必行措施,那么早點延遲就比晚點延遲要好。至于為什么有很多人反對或者抵觸,其實很正常,因為表面上看它直接損害了未退休人的利益。
70、80后受延遲退休方案影響大
根據人社部方案將實行“漸進式”延遲退休:每年延長幾個月退休年齡,直到經過相當長時間達到新擬定的法定退休年齡。據此推算,受延遲退休方案影響較大的是70后和80后。
世界其他各國的延遲退休方案
近年來,凡是已進入人口老齡化的國家,都已實施或準備實施延遲退休年齡政策。
2030年延長到67歲退休
從2012年1月1日起,前12年,退休年齡一年延長一個月;后6年,退休年齡一年延長兩個月;到2030年,退休年齡延長到67歲。
67歲退休才可獲全額退休金
2010年,法國將法定退休年齡提高至62歲,不過,退休者要想獲得100%的退休金必須年滿67歲退休。延長過程是漸進的,每年延長退休年齡4個月,最遲在2018年完成。
男女分批延至65歲退休
逐步把領取養老金的年齡提高到65歲,男女分別從2013年和2018年開始實行,男性每3年增加1歲,從60歲推遲到65歲,女性晚5年實行。
67歲退休,每年延長3個月
2012年6月,波蘭決定將女性60歲退休和男性65歲退休一律延至67歲退休。延長實行遞進式,即每年延長3個月,男性2020年實現67歲退休,女性2040年實現67歲退休。
有些事可以等,有些則不。所謂,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親不待,說的就是最不能等的一件事養老。缺口擴大,有心無力。沒錢養老,老無所依。
隱憂似正漸漸變現,昨三條相關新聞,都脫胎于這一養老焦慮的母題:媒體:當前養老金存量3.5萬億 十幾年后即用光養老金隱形缺口擴大 個人稅延型養老險政策年內或落地專家:延遲退休不會直接影響就業 避免一刀切。
乍看第三條似關聯不甚明顯,其實多年前提議延遲退休方案,一個主因就是養老金缺口壓力。還記得從學界專家提議,到進入公共視野,被正式提升到公共政策層面討論,輿論最初的不解和抵觸情緒。最樸素的想法就是,自己養老金沒少交,政府兜底,財政補貼,養老金整體基本面為啥還會有缺口?
當然,你從人口基數和結構、老齡化加劇、平均壽命增長、城市化和經濟增速節奏、參保繳費人數的下降等方面,確實可以得出延遲退休是綜合應對中國老齡化和緩解養老壓力的無奈舉措之一。
在情感接受上,至少整體社會共識達成之前,或還需要一定時間緩沖磨合。按照兩會定的時間表,職工養老保險全國統籌方案年內出臺;延遲退休方案今年制定,明年上報,2019年正式推出。
而說到年年喊赤字、缺口的養老金,去年首次出現拐點,當期繳費收不抵支,真正的收支赤字。賬面雖有結余,看似還不少,三萬多億,但以去年支出比例換算,最多也就能撐十幾年。
最值得憂心的是,這種吃老本的存量資金難以為繼的壓力,還只是明面上的。隱形缺口,不得不察:老齡化情勢下,真正的領取養老金的峰值還未到來,支付壓力延后了,而一旦到達那個臨界點兒,領取人數和金額,將雙雙增加,缺口到時若仍在擴大,那個扎堆到來的峰值或讓現在保守預期的可再接續十年都顯得樂觀了些。
以延遲退休來抵御養老金缺口的擴大化,雖然是不得不為,但仍然不是治本之策。延遲退休導致的間接的就業影響,也是不容回避的一大問題。不一刀切,盡量柔性介入,讓勞動者有選擇權,讓退休政策最大體現正向激勵價值,是一大著力點。
國內有關退休延遲問題的討論
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雖然尚未達到西方發達國家的程度,但由于人口基數大,加之近年來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人們對生育觀念的改變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了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速度比發達國家快得多。老年人口增多,必然會影響到社會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面。核心家庭占社會的比重增加,導致“倒金字塔”現象越發突出,將出現兩個年輕人養活四個老人的狀況,這一方面意味著有更多的人領取養老金,另一方面意味著為養老金提供經費的在職職工比例下降。[3]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無法完全承擔起日益嚴重的養老負擔,老有所養的問題顯得異常突出。現今我國處于養老保險制度的新舊模式轉軌同時又面臨人口老齡化的時期[4],正在工作的一代所繳的費用不僅要滿足自身的養老基金還要支付現在已經退休的老職工的養老金,也就是一代人要承受兩代甚至兩代人以上的繳費份額,以償還幾十年現收現付留下的養老金欠債。[5]借鑒國外遠高于我國的退休年齡以及我國的現實狀況,延長退休年齡在部分人看來不失為一種緩解養老保險基金運營壓力的一個有效方法,但這一做法面臨著激烈的爭論。
1.反對延遲退休的觀點
其一,從年輕人就業狀況的角度。自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就業形勢異常嚴峻,有人指出延遲退休政策不利于新生代年輕人就業。延遲退休政策雖然能夠推遲即將退休的工作人員領取養老金的年限,但同時在職時間的延長,導致工作周期的延長,就會使得本應退休的人員繼續停留在工作崗位而影響到年輕人的就業,如機關事業單位工作崗位基本固定,只有遇到退休者才會招收新人。
其二,從企業經營者的角度。從目前我國各行各業減員的方式來看,退休、調離、辭退等方式是企業員工更新的主要渠道,而“退休”占據著主要地位,假如這種減員的力度被降低,可能會造成新的就業壓力。對于延遲退休企業經營者持反對意見,因為老員工由于資歷等原因,其工資遠高于新進年輕人的工資水平,而對于崗位的創新能力卻遠不如年輕人好。
其三,從生活負擔較重人群的角度。對于早年失業一直沒有正式穩定收入來源的下崗工人,對退休延遲政策持反對態度。下崗工人的醫療養老等保險費用都是自己繳納,延遲退休對于他們來說是雪上加霜,并且退休年齡延遲則其享受退休生活年限將減少。有些國家或地區出臺退休延遲政策,其動機不只是為了緩解社會養老保險金的支付壓力,還有解決勞動力緊缺的目的。而在我國勞動力過剩的現實面前,不少地區為了給年輕人更多的就業機會與發展空間,采取了對老職工內退方式來解決問題,延遲退休政策與這種舉措構成了極大的矛盾。女性對延遲退休的反對呼聲也是普遍的,經調查發現,持反對意見的女性占大多數。
2.支持延遲退休的觀點
其一,從我國勞動力資源利用程度的角度。(1)一些即將達到退休年齡的職工明顯地支持退休延遲政策的出臺,特別是一些對技術和經驗要求較高的職業,如技術人員、醫生、會計等具有年齡優勢的職業。例如醫生這個職業,醫院中“專家”與“主任醫師”更吃香,而年輕的大夫不被患者所信任。當一名醫生經過畢生的努力終于達到了“老專家”資歷時,往往法定退休日期就在眼前了,走到這一步的他們是巴望退休延遲的。(2)人均壽命延長,從數據上也支持退休延遲。如我國人均壽命1957年為57歲,現在達到了73歲,五十多年間增幅接近16歲。(3)受教育期限的延長,支持退休延遲。有報道預測,到2050年,中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可到85歲,人均受教育的年限將從現在的8.2年提升到14年以上。未來人的平均壽命和受教育年限增長的趨勢,也支持退休延遲政策的實施。如果工作年限過短而領取養老金年限過長,這將是很不平衡的難以維持的狀況。目前在現實中,很多精神狀況很好的退休人員在退休數年之內接受“返聘”或“它聘”的情況也很普遍。
其二,從實際的養老金收益的角度。在延遲退休的情況下,作為一名職工多工作幾年,所帶來的不利面并不像人們所想象的那樣難以接受,如從養老金總量來看并不會減少,一是有了更多的在職直接的工資收入,二是繳納養老金越多、時間越長,將來返還的基數就越高。就目前的養老金計算公式,繳費多基數就高,繳費時間越長帶來的養老金的收益也會隨之增加。并且40歲退休和65歲退休的計發月數是不同的,比如某人40歲退休,其計發月數就是233個月;若其65歲退休,其計發月數為101個月。個人賬戶養老金按照本人個人賬戶的累計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確定,這意味著分母越小,每月的養老金拿得就越多。[6]從養老金的收支平衡來看退休年齡的延遲,意味著本該拿養老金的人群會繼續繳納養老金,從而彌補虧空,緩解壓力。有專家測算,從全國來看,這樣做可以使我國養老統籌基金一年增加40億元、減支160億元,減緩基金缺口約200億元。[7]
其三,從老年人的工作延長對促進年輕人就業的角度。有人指出,延遲退休,養老統籌基金“省”出的錢足夠開發新崗位。以我國某東部城市的實際養老金情況作為參考依據,假設往后推遲一年,該市以每年至少有2萬人辦理新退休手續、養老金的月平均水平1386元來計,全市養老統籌基金一年至少可多出3.3億元,足夠開發新崗位供年輕人就業。[8]
3.綜合評述
綜上所述,無論是反對者還是支持者其所關注的焦點,都是我們所面臨的問題。無論是出于什么樣的考慮,每一個觀點都代表了很大一部分群體的切身利益,都是需要考慮并解決的。但綜觀各家觀點,以及借鑒國外的改革政策及趨勢可以發現,延遲退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所帶來的各種問題是需要我們進一步加以解決的。實際上,養老金的壓力更多地是來自于人口老齡化。不是因為社保基金不夠才延遲退休年齡,而是延遲退休的確對充實養老基金有好處,延遲退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從68歲提高到現在的73歲[9],隨著國家對醫療衛生事業的關注以及人們健康意識的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也隨之提高,老年人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好,那么作為社會的一分子的每個個體也要增強對社會的貢獻意識,而不只是一味地寄希望于國家或者社會的養老福利,坐等養老。延長退休年齡,的確可以適當地增加養老保險基金,但根本上還是基于對每一個職工的長遠利益來考量的,基金充實了,實際受益者還是參保人。考慮延長職工的法定退休年齡,因素是多方面的,減少政府對養老金的支付壓力只是其中的一個方面,目前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2歲左右,其中城鎮人均預期壽命已經超過75歲,[8]而很多達到了法定退休年齡的職工,多半處于“退而不休”的狀態。從這一現實來看延遲退休并非難以實施,而是順應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更能夠為社會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
有關延遲退休政策推行的建議
其一,延遲退休政策的實施要考慮時機。延遲退休年齡可以增加養老基金的收入并且減少養老金的支出額,從而減少養老金支出的逆漏斗效應。日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危機,使得延遲退休政策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可采取適當適時、循序漸進、區別對待的方式,考慮不同行業、不同工種的具體情況,予以區別對待。所謂適當適時,就是制定和實施延遲退休方案時,進行科學的預算和精算,分階段有步驟地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以確保延遲退休政策能夠最大限度地為大家所接受,[10]并且能夠促進經濟穩定發展,保證養老保險制度的正常運營。考慮到不同行業、工種的不同需求,可以針對各行各業進行不同的延遲幅度,對于諸如高技術要求行業等一些年齡優勢的行業可以較快地推行延遲退休政策,其幅度可以相對較大。可以仿照瑞典等西方國家,制定出一個退休年齡的范圍,在范圍內的不同年齡享受不同的養老金待遇。亦可參照美國考慮實施彈性退休制度。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胡曉義表示,為保證平穩過渡,不對當前的就業狀況造成太大影響,中國將采取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的方式。
所謂“漸進式延遲退休年齡”,第一,要有一個預告期,提前幾年告知社會,而不能今年才宣布,明年就延遲退休年齡;第二,要分步驟,可能會首先考慮從現在規定退休年齡最低的群體開始起步;第三,延遲退休年齡一定要“邁小步”,以“一年提高幾個月”的方式,一步一步來,用較長一段時間逐步完成平滑過渡;第四,在延遲退休的同時,國家還將嚴格控制提前退休,強化養老保險激勵機制,調整產業結構,開發更多適合中老年人、又不與青年人爭奪工作機會的崗位,加強中老年人技能培訓等,最大限度降低延遲退休的不利影響。
根據現行規定,國家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從事井下、高溫、高空、特別繁重體力勞動或其他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退休年齡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按照這一規定,男50歲和女45歲是目前現行規定的最低退休年齡,可能會成為延遲退休政策的先行者。但實際上不難看出,退休年齡低的群體基本都屬于重體力勞動者。
解決養老“雙軌制”須提上日程
退休金雙軌制,是計劃經濟時代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特殊產物,指不同用工性質的人員采取不同的退休養老金制度。企業職工實行由企業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退休金由國家財政統一發放。
目前各國對公務員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制度安排,有的是統一制度(單軌),有的是分別建立制度(雙軌)。但總趨勢是在基本制度上逐步合并,在具體政策上體現職業差別。
中國養老保險“雙軌制”由于籌資渠道、保障方式、待遇確定機制不同,在一些同類人員的待遇水平上也出現明顯差別,形成了社會上熱議的“雙軌制”現象。而“雙軌制”的長期存在引發了社會矛盾,顯然不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因此,不論國際上的各種制度安排如何,從中國國情出發,解決“雙軌制”問題必須提上改革日程。
以房養老時間表日漸清晰 試點暫不涉及農村住房
近期,幸福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孟曉蘇在多場合公開表示,相關部門已讓保險(放心保)公司12月份拿出試點方案,1月份推出相應的保險產品。“以房養老”的時間表日漸清晰。
從廣義上來講,任何利用自有住房以取得或增加養老資金的做法都是“以房養老”,但狹義上來講即是“倒按揭”,也就是通過金融或房屋機構買斷老年人自有住房產權,通過測算定期給予養老補貼,老年人仍然可以在自己住房里終生居住。
目前,“以房養老”在技術和法律上已不成問題,但我國現行的房產制度使得最有養老需求的農村老人暫難參與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