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各種護理診斷及護理措施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護理風險是指對護理人員在臨床護理過程中,可能導致的患者及護理人員本身發生的護理目的之外的不良事件。急診科屬于高風險科室,而急診留觀室又是急診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急診留觀患者隨機性強,流動性大,病種多而且病情復雜多變,存在很大的護理安全隱患,為了減少護理工作的安全隱患,保障患者的安全,現將急診留觀患者的護理風險分析及防范措施介紹如下。
急診留觀患者存在的護理風險
病種多,病情復雜多變[1]:留觀病房內收治的患者包括內、外、神經等各種各樣的患者,大部分患者未明確診斷,只是以癥狀收入留觀,如“發熱原因”、“腹痛原因”等,需在留觀室邊治療邊觀察,并進行一些相應的檢查,以便明確診斷而轉入專科治療。以“腹痛原因”收入的留觀患者,往往要根據腹痛性質的變化、伴隨癥狀的出現、治療效果的觀察、某些生化指標的動態變化以及B超、X線、CT等檢查結果才能明確診斷。還有一些外傷患者,在留觀時神志完全清醒,留觀過程中出現神志改變,需及時收入專科治療。
患者多,流動性大:留觀患者中部分病情較輕者,輸完液體后就要求回家休息,第2天或第3天感覺沒有好轉,又返院要求繼續治療。而部分患者留觀后病情發生變化,需要收入專科治療,另有部分患者留觀后要進行各種檢查以明確診斷和及時采取相應處理,所以留觀病房內來來往往,不斷流動,存在著潛在的安全隱患和護理風險。
起病急,患者和家屬承受的打擊大:根據統計,急診留觀患者中以各種外傷患者最多,而大部分患者又都是以年輕力壯的中青年男性居多,正處于事業、家庭的關鍵時期。這些意外傷害給患者和家屬造成了極大的身體和精神的痛苦和負擔,患者、家屬多表現為煩躁不安、恐懼、焦慮、易怒、情緒極不穩定。
患者家屬多,管理難度大:急診留觀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及家屬因對疾病認識的缺乏,往往表現得非常緊張、恐懼,紛紛涌入留觀室陪伴、探視。尤其是某些車禍傷、打架糾紛的患者,往往把醫院作為他們與肇事方解決問題的一個跳板或平臺,擾亂了留觀室秩序,影響了患者自身及其他患者的診療和休息,給護理和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難度。
護理風險的防范措施
加強入院宣教:對收入留觀室的患者,要求護士對患者及其家屬做好環境介紹,介紹經管醫生、經管護士、并教會患者使用床頭呼叫器。
加強對重患者的觀察:急診留觀患者病情復雜,病情變化快,急診護士應積極主動配合醫生工作,積極參加留觀患者的查房和病例討論,加強留觀患者的巡視,做到勤觀察、勤詢問、勤了解、勤溝通,不放過任何蛛絲馬跡,及時向醫生報告病情變化,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促進患者康復。
強調患者護送制度:對收入專科治療的患者,首先電話通知相關科室做好準備,輕患者可由護工護送,重患者必須由醫生或護士親自護送送入病房,同時建立患者護送交接登記本,請接收科室的值班護士簽字。對患者進行的各種檢查均由工作人員陪同,以確保患者的安全。
做好留觀病歷的管理:凡需急診留觀的患者,必須建立急診留觀病歷,留觀患者的病歷包括門診病歷本和留觀病歷兩部分。接診醫生必須認真填寫急診病歷首頁、詳細記錄患者就診時間、臨床表現、各種檢驗項目的陽性指標、初步診斷、治療措施、患者轉歸、特殊情況加以注明。
加強對患者的健康宣教:急診留觀患者周轉快,要求護士要利用接觸患者的所有機會不斷向患者宣傳相關的健康知識,如患者的飲食、休息、特殊的、某些特殊檢查前后的注意事項、藥物的使用及注意事項。
做好陪護和探視人員的管理:急診留觀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和家屬因對疾病認識缺乏,往往表現得非常緊張、恐懼。故患者留觀后,醫護人員應積極主動為其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做好基礎護理、滿足患者的基本需要,嚴格限制陪護,落實探視制度,耐心的向患者、家屬、探視人員做好解釋工作。
做好心理護理:急診患者大多數是外傷或交通事故,特別是多發刀砍傷、外傷性休克的患者,常因創傷和出血而感到不安、焦慮和驚恐。對此類患者,護士要鎮靜,忙而不亂,操作準確無誤,還有部分患者因中毒而就診,其特點是精神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創傷,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憂慮和煩惱,因此在護理過程中,要根據患者的情緒變化和思想波動情況,用溫和、體貼、同情的語言勸導患者,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及配合,使其早日康復。
強化護士的護理安全意識:要求值班護士必須定時巡視病房,發現問題及時匯報。針對年輕護士處理問題能力較差的特點,加強對年輕護士的培訓,提高他們對病情的判斷能力、應急能力、與患者的溝通能力以及處理問題的綜合能力。此外,利用開展科室講座、參加醫生查房等形式不斷提高護士的綜合知識能力,強化護士的安全意識。
總之,急診科是醫院面向社會的窗口,人流量大,病情復雜多變,患者及家屬的期望值高,是醫療護理糾紛的易發地。在市場經濟與醫療改革的進程中,只有充分認識到護理糾紛發生的原因,并加以分析,找出有效的防范措施,逐步完善急診護理管理機制,加強內涵建設,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才能最大限度地減少護理投訴的發生。
一、首診負責制度
(一)第一次接診的醫師或科室為首診醫師和首診科室,首診醫師對患者的檢查、診斷、治療、搶救、轉院和轉科等工作負責。
(二)首診醫師必須詳細詢問病史,進行體格檢查、必要的輔助檢查和處理,并認真記錄病歷。對診斷明確的患者應積極治療或提出處理意見;對診斷尚未明確的患者應在對癥治療的同時,應及時請上級醫師或有關科室醫師會診。
(三)首診醫師下班前,應將患者移交接班醫師,把患者的病情及需注意的事項交待清楚,并認真做好交接班記錄。
(四)對急、危、重患者,首診醫師應采取積極措施負責實施搶救。如為非所屬專業疾病或多科疾病,應組織相關科室會診或報告醫院主管部門組織會診。危重癥患者如需檢查、住院或轉院者,首診醫師應陪同或安排醫務人員陪同護送;如接診醫院條件所限,需轉院者,首診醫師應與所轉醫院聯系安排后再予轉院。
(五)首診醫師在處理患者,特別是急、危、重患者時,有組織相關人員會診、決定患者收住科室等醫療行為的決定權,任何科室、任何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推諉或拒絕。
二、三級醫師查房制度
(一)醫療機構應建立三級醫師治療體系,實行主任醫師(或副主任醫師)、主治醫師和住院醫師三級醫師查房制度。
(二)科主任、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或主治醫師查房,應有住院醫師、護士長和相關人員參加。科主任、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查房每周1-2次;主治醫師查房每日1次。住院醫師對所管患者實行24小時負責制,實行早晚查房。
(三)對急危重患者,住院醫師應隨時觀察病情變化并及時處理,必要時可請主治醫師、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臨時檢查患者。
(四)對新入院患者,住院醫師應在入院8小時內查看患者,主治醫師應在48小時內查看患者并提出處理意見,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應在72小時內查看患者并對患者的診斷、治療、處理提出指導意見。
(五)查房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如病歷、X光片、各項有關檢查報告及所需要的檢查器材等。查房時,住院醫師要報告病歷摘要、目前病情、檢查化驗結果及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上級醫師可根據情況做必要的檢查,提出診治意見,并做出明確的指示。
(六)查房內容:
1.住院醫師查房,要求重點巡視急危重、疑難、待診斷、新入院、手術后的患者,同時巡視一般患者;檢查化驗報告單,分析檢查結果,提出進一步檢查或治療意見;核查當天醫囑執行情況;給予必要的臨時醫囑、次晨特殊檢查的醫囑;詢問、檢查患者飲食情況;主動征求患者對醫療、飲食等方面的意見。
2.主治醫師查房,要求對所管患者進行系統查房。尤其對新入院、急危重、診斷未明及治療效果不佳的患者進行重點檢查與討論;聽取住院醫師和護士的意見;傾聽患者的陳述;檢查病歷;了解患者病情變化并征求對醫療、護理、飲食等的意見;核查醫囑執行情況及治療效果。
3.主任醫師(副主任醫師)查房,要解決疑難病例及問題;審查對新入院、重危患者的診斷、診療計劃;決定重大手術及特殊檢查治療;抽查醫囑、病歷、醫療、護理質量;聽取醫師、護士對診療護理的意見;進行必要的教學工作;決定患者出院、轉院等。
三、分級護理制度
(一)分級護理是指患者在住院期間,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確定并實施不同級別的護理。分級護理分為四個級別:特級護理、一級護理、二級護理和三級護理。
(二)醫院臨床護士根據患者的護理級別和醫師制訂的診療計劃,為患者提供基礎護理服務和護理專業技術服務。
(三)醫院應當根據本指導原則,結合實際制定并落實醫院分級護理的規章制度、護理規范和工作標準,保障患者安全,提高護理質量。
(四)確定患者的護理級別,應當以患者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為依據,并根據患者的情況變化進行動態調整。
具備以下情況之一的患者,可以確定為特級護理:
1.病情危重,隨時可能發生病情變化需要進行搶救的患者;
2.重癥監護患者;
3.各種復雜或者大手術后的患者;
4.嚴重創傷或大面積燒傷的患者;
5.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并需要嚴密監護病情的患者;
6.實施連續性腎臟替代治療(CRRT),并需要嚴密監護生命體征的患者;
7.其他有生命危險,需要嚴密監護生命體征的患者。
具備以下情況之一的患者,可以確定為一級護理:
1.病情趨向穩定的重癥患者;
2.手術后或者治療期間需要嚴格臥床的患者;
3.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且病情不穩定的患者;
4.生活部分自理,病情隨時可能發生變化的患者。
具備以下情況之一的患者,可以確定為二級護理:
1.病情穩定,仍需臥床的患者;
2.生活部分自理的患者。
具備以下情況之一的患者,可以確定為三級護理:
1.生活完全自理且病情穩定的患者;
2.生活完全自理且處于康復期的患者。
(五)對特級護理患者的護理包括以下要點:
1.嚴密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
2.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
3.根據醫囑,準確測量出入量;
4.根據患者病情,正確實施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如口腔護理、壓瘡護理、氣道護理及管路護理等,實施安全措施;
5.保持患者的舒適和功能;
6.實施床旁交接班。
(六)對一級護理患者的護理包括以下要點:
1.每小時巡視患者,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2.根據患者病情,測量生命體征;
3.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
4.根據患者病情,正確實施基礎護理和專科護理,如口腔護理、壓瘡護理、氣道護理及管路護理等,實施安全措施;
5.提供護理相關的健康指導。
(七)對二級護理患者的護理包括以下要點:
1.每2小時巡視患者,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2.根據患者病情,測量生命體征;
3.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
4.根據患者病情,正確實施護理措施和安全措施;
5.提供護理相關的健康指導。
(八)對三級護理患者的護理包括以下要點:
1.每3小時巡視患者,觀察患者病情變化;
2.根據患者病情,測量生命體征;
3.根據醫囑,正確實施治療、給藥措施;
4.提供護理相關的健康指導。
四、術前討論制度
(一)對重大、疑難、致殘、重要器官摘除及新開展的手術,必須進行術前討論。
(二)術前討論會由科主任主持,科內所有醫師參加,手術醫師、護士長和責任護士必須參加。
(三)討論內容包括:診斷及其依據;手術適應證;手術方式、要點及注意事項;手術可能發生的危險、意外、并發癥及其預防措施;是否履行了手術同意書簽字手續(需本院主管醫師負責談話簽字);醫學專用方式的選擇,手術室的配合要求;術后注意事項,患者思想情況與要求等;檢查術前各項準備工作的完成情況。討論情況記入病歷。
關鍵詞 老年 骨質疏松癥 護理
骨質疏松癥(OP)是一種以骨量減少、質量改變、骨強度降低、脆性增加及易致骨折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的代謝性骨病。目前,全世界患OP總人數超過2億,是位居第6位的常見病、多發病[1],也是一種重要的老年性疾病[2]。通過綜合性的護理措施,指導與管理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取得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老年骨質疏松癥患者80例,診斷均符合合中國老年學學會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學科組建議的診斷標準,年齡50~80歲,均無骨折,以腰背痛為主就診[3]。隨機分為實驗組40例和對照組4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臨床表現、病程長短等比較均無顯著性差異(P均>0.05)。
方法:對照組患者予內分泌科常規護理。實驗組患者除給予常規護理措施外,給予綜合性的護理指導與管理措施,隨訪觀察腰背痛緩解情況,骨密度改善情況以及骨折發生情況。①健康教育:維在骨質疏松的治療及預防藥物中,活性維生素D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該藥物既能增進人體對鈣的吸收利用,促進新骨形成,又能減少骨量的丟失。②飲食管理:為了維持骨骼健康,延緩骨量流失,人體需要每天從飲食中攝入足量的鈣和維生素D。老年人每天鈣的攝入量應不少于800~1000mg,含鈣高的食物包括各種奶制品、豆制品、芝麻醬、海帶、蝦米等,富含維生素D的食品有禽類、蛋類、動物肝臟等。③運動指導:維持每天適量的運動是不可缺少的,特別是適量的戶外運動,并保證充分的日光照射,在預防骨質疏松中具有重要作用。④用藥護理:指導患者應根據不同的疏松程度,按醫囑及時、正規用藥,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掌握合理的用藥途徑;每種藥的用法、注意事項詳細告知患者。鈣劑服用最佳時間在晚上臨睡前比較好[4],因甲狀旁腺介導的骨吸收主要發生在晚上空腹時;服用鈣劑要多飲水,減少泌尿系結石的機會。繼發性骨質疏松患者骨密度改善較慢,在服藥的同時,提醒積極治療原發病,以免影響療效。⑤并發癥預防:入院即加強安全防護的指導,幫助評估誘發跌倒因素,告知跌倒的不良后果及預防措施,提供安全的住院環境:房內設施簡單,病床高矮適合,房間設防滑標志,衛生間設坐廁并安扶手,走廊設扶手。指導老人起臥緩慢,站穩后移步,提高動作協調性。
觀察指標:隨訪1年,觀察腰背痛情況,骨密度改善情況以及骨折發生情況。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
結 果
實驗組再發腰背痛,骨折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實驗組骨密度改善優于對照組。兩組再發腰背痛、骨折發生、骨密度改善發生情況比較,見表1。
討 論
老年OP又稱二型OP,屬于原發性OP的一種,男性在70歲以后出現,女性在絕經后20年出現,女性發病率為男性的2倍,活動不足、日照減少、微量元素、維生素D缺乏等都是老年OP的誘因。采取系統化、有針對性的護理指導與管理,不僅能有效防止患者發生各種并發癥,更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對患者康復及預防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給予積極的綜合性的護理措管理及干預措施,能有效預防和治療骨質疏松,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南登昆.康復醫學[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231.
2 陳灝珠,主編.實用內科學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7:2118.
【關鍵詞】 急性胰腺炎; 急診護理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9.026
急性胰腺炎是臨床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具有發病急、進展快、并發癥多、病死率高及治療棘手等特點[1]。嚴密觀察和護理、早期診斷及早期治療是降低急性胰腺炎病死率的關鍵措施,因此,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急診救治護理工作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2]。本研究采用回顧性分析方法對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搶救室治療的3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從入急診搶救室至各項生命體征平穩后轉送期間的搶救方法及護理措施進行整理和分析,旨在為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急診護理措施提供參考依據。現將結果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筆者所在醫院急診科搶救室治療的37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符合中華醫學會胰腺炎外科組2002年公布的急性胰腺炎診斷標準[3]。男性18例,女性19例;年齡36~68歲,平均年齡(49.16±12.89)歲。
1.2 急診護理方法
1.2.1 監測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生命體征 監測患者的血壓、心率、血氧飽和度及呼吸等生命體征,隨時掌握患者的病情變化情況,為搶救措施的實施提供參考依據。
1.2.2 觀察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的進展情況 急性胰腺炎腹痛常在急性胰腺炎患者飽餐或飲酒后突然發作,出現持續性鈍痛、刀割樣痛、鉆痛或絞痛,故在對急性胰腺炎患者進行護理時,嚴密觀察急性胰腺炎患者腹痛的程度、部位及性質。疼痛劇烈時,因嗎啡可引起Oddi括約肌痙攣而加重胰腺損傷而忌用嗎啡,選用度冷丁止痛。若對疼痛判斷尚未明確,則不輕易使用止痛劑,以免掩蓋患者病情,不利于疾病的診斷。
1.2.3 觀察急性胰腺炎患者惡心、嘔吐情況 急性胰腺炎患者多數伴有惡心、嘔吐。頻繁、劇烈的嘔吐可導致患者出現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紊亂,故應給予禁食,并行胃腸減壓,以減少胰腺酶的分泌。此時,觀察患者胃液的顏色和量,并保持胃管的通暢和有效的負壓。如果患者出現大量咖啡色液體,及時報告醫生。必要時,護理人員盡早進行靜脈穿刺置管,監測中心靜脈壓。根據患者患者的血壓、中心靜脈壓和尿量調整輸液的速度和量,以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為入院后的進一步治療創造條件。
1.2.4 低血容量休克 常見于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患者可突然出現煩躁不安,大理石樣皮膚,斑狀青紫,四肢發冷,脈搏快,血壓下降等血容量不足的表現。此時,護理人員應迅速建立靜脈通路,按醫囑給予藥物,盡快補充血容量。
1.2.5 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的變化 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意識及瞳孔的變化。意識狀態是判斷治療效果的重要依據,隨時觀察患者血壓和尿量的變化情況,記錄24 h出入液體量,定時測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嚴密觀察患者意識障礙的程度。
1.2.6 做好急性胰腺炎患者檢查與入院的護送 患者在急診室時,醫生為了早期診斷,常需要進行血、尿淀粉酶及生化的測定,必要時還要進行B超或CT檢查,護理人員應盡早給予急性胰腺炎患者抽血化驗,并協助取小便標本。在檢查和入院途中要給予舒適的,并保持各種管道的通暢,保證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安全轉送。
2 結果
本研究所有患者全部收住院治療,內科治療17例,外科治療20例。內科治療中有2例患者出現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1例出現肺功能衰竭死亡,1例出現休克死亡。外科手術治療中,有4例為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手術后2例患者死亡。
3 討論
加強急性胰腺炎患者的急診護理,為進一步的住院治療爭取了寶貴的時間,可減少患者發生各種并發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效延長患者的生存時間及提高其生活質量[4-5]。
參考文獻
[1] 韋惠云.重癥急性胰腺炎的治療和護理若干進展[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1(1):85-87.
[2] 韓慶海.重癥急性胰腺炎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實用醫藥,2011,6(2):48-49.
[3] 徐有富.重癥急性胰腺炎的非手術治療進展[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6):28-29.
[4] 龐元龍,王細文.急性胰腺炎106例治療體會[J].激光雜志,2011,32(4):75-76.
【關鍵詞】OREM護理理論;腦出血;預防院內感染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133-02
腦出血患者由于意識障礙和長期臥床,極易發生醫院內感染。我國長期以來采取分級護理,由醫生根據病情決定護理級別,護士根據護理內容去完成護理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對部分患者缺乏針對性。使病人處于被動接受的地步,不能主動參與,造成院內感染的高發率。自理理論重視“自我”在護理與保健中的主導作用。自我護理可增強病人的主動參與意識,體現自我價值,可縮短住院時間或減少病人院內感染率
1資料
1.1一般資料:2005年12月-2006年12月我院內科收治的根據臨床表現和CT掃描結果診斷為腦出血的住院患者200例,其中男性114例,女性86例,年齡45-80歲,住院天數4-83天。
1.2 診斷標準:所有院內感染患者均按照國家衛生部醫政司醫院感染監控小組制定的醫院感染診斷標準,根據病歷中病程記錄、醫囑單、檢驗單等病史記錄來判定醫院感染。
1.3 統計方法:數據采用X2檢驗
2方法
2.1對照組應用分級護理方法
2.2觀察組采用OREM護理,其中通過對患者進行評估,根據其自理情況,分別實行完全補償性護理,即當患者處于昏迷狀態時,完全沒有自理能力,需要我們滿足其所有需要,包括密切觀察患者意識,保持呼吸道通暢,做好各種基礎護理。注意個人衛生,排泄,營養等;以及部分補償性護理,即當患者意識清醒,需要護士和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制定護理計劃,進行指導并協助實施護理措施,幫助患者及家屬盡早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還有支持與教育系統即在疾病的各個階段,患者都有特定的不同程度的知識缺乏,護士必須經常地、反復地向患者及家屬提供有關信息的知識及專業護理指導。
3 討論
Orem認為自理是為了保持生命和健康,從疾病和損傷中得到恢復,以及對付所造成的影響而持續提供和安排的自我護理活動,根據病人的自理能力,護士通過3個護理系統完全補償系統、部分補償系統、輔助教育系統以替代指導支持教育的方法來滿足他們的治療性自理需要,最終達到由病人自己滿足自理需要。在完全補償系統中護士隨時觀察瞳孔及生命體征變化,每15~30巡視1次。預防肺部感染:每日胸部體療兩次,每次15~20, , 霧化吸入每日2次,清理呼吸道防止呼吸道阻塞,必要時給予吸痰。保持皮膚完整性:每1~2小時翻身1次,保持床鋪平整干燥無碎屑,勤換衣服。每日更換尿袋,尿液及時送檢,警惕泌尿系感染。做好口腔護理及鼻飼管道的護理。規范正確地對各種管道進行管理,如氧氣管、胃管、尿管、氣管插管等,保持各管道通暢,按照制度消毒滅菌以確保患者的安全;在部分補償系統中護理重點在于飲食指導,進食前后注意口腔衛生,以促進食欲,同時拔除尿管訓練自行排尿,鼓勵自己翻身,經常變化,做深呼吸訓練有效的咳嗽,以利分泌物排出在出血穩定期指導患者適當做床上活動,以利肺部擴張,依照患者能做自己去做的原則,鼓勵和訓練患者自己進行各種日常生活活動;而在支持與教育系統中護士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幫助他們建立有效的知識體系。根據病人的年齡、文 化程度、職業等制定具體的方法,注重因人施教,如 各種導管的管理與指導、合理的飲食指導、有效的 咳嗽、排痰的指導、泌尿系感染的預防、皮膚完整性 護理指導、疾病不同時期的鍛煉方法等。
由過去的被動狀態轉為主動,顯示出護理活動的獨立性、專業性,有利于實現護理共同目標,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思想。自理理論為臨床提供了一個獨特的方法。通過臨床大量病例顯示,開展OREM護理模式的腦出血患者逐漸形成了健康的自我行為習慣,主動規避感染風險,同時也增強病人的主動參與意識,體現自我價值,可減少院內感染率的發生,縮短住院時間。
參考文獻:
[1] 衛生部醫政司院內感染控制小組.醫院感染的診斷標準[S].中華醫院感染管理,1990,6(5):306.
[2] 許雯,蓋書君.腦出血患者醫院感染因素及護理對策[J].齊魯護理雜志,2003;10(10):766-767.
[3] 丁亞芬等.OREM自理理論在內科腦出血患者整體護理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05;2(11):103-104.
[4] 夏引芳.OREM自理模式應用于腦梗塞病人的效果探討[J].護理研究,2003;10(17):1142-1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