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現代化機械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現階段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最重要的就是要轉變農業發展的方式,由原有的數量上的增長轉變為質量的提升,在轉變農業機械化發展方式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六個方面的關系,必須從以下六個方面促進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第一,提高我國農機質量水平,提高農機質量。不僅僅要實現我國農機的數量的增長,更要提高質量,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中質量同數量之間的關系。第二,要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水平,要和諧發展糧食油料作物的農業機械化水平與其他農副產品機械化發展水平的關系,要做到綜合全面的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第三,要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科技創新能力,要學會用科學技術推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高農業機械化的科技創新能力,對于一些難以突破的的技術瓶頸以及農機發展過程中的困難要不斷地鉆研,能夠使得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提高層次。第四,要實現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協調共同發展。要對我國的大部分農場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進行扶持,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對于重點與難點要加大開發力度進行突破工作。努力縮小不同地區之間農場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差距。第五,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對社會的服務能力,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中要堅持以社會主義市場作為發展的最基本的導向,提高農業機械化的服務質量與服務全社會的水平。第六,要確保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過程中要做到安全生產,質量上要有一定的保證。加大對于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過程中的監督與管理,完善監督機制,要做到農機的使用要進行一定的安全培訓工作,使得農業生產的過程中能夠正確的使用農機促進農業生產,農機的質量也能夠得到一定的保障。總之,只有從這六個方面發展才能夠促進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發展能夠走科學發展觀的道路,實現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科學發展的道路,立足于我國的社會實踐,促進我國的農業現代化建設。
2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具體措施
第一,要貫徹與落實我國新頒布的《農業機械化促進法》,推動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的貫徹與發展。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對于農機購置的補貼與優惠政策,利用好國家與政府手中的宏觀調控的作用。此外,要抓住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機遇,能夠使得各個方面都能夠促進我國的農業機械化發展,為農民提供進行農機購置上的各種保障措施,建設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服務水平。第二,要不斷提高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提高農機的科技創新能力,要全面突破我國農機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的難題,加大科學技術的投入,培養一批又一批的高科技人才投入到農機生產的過程中去,以保證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的不斷發展與不斷的提高。第三,要展開多種形式的農機技術的使用與培訓工作,大力推廣農機技術,充分利用好農機企業的作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農機使用技術的培訓工作,提高農業生產人員對于農機使用的認識程度,提高農業生產人員對于農機的熟練操作程度,提高生產質量。第四,加強我國對于農機生產過程中的監督與管理工作,提高農機生產隊伍的素質,加強生產隊伍的建設工作,提高農業機械化發展對于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保障我國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在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有一個強有力的保障措施,促進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
3結語
1.農業機械化是促進生產發展的關鍵要素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范圍很廣,農業機械化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而建設新農村中,發展生產力是第一要務,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力是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是在新起點上的生產發展,不是沿襲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發展,而是改造傳統農業生產,強化農業基礎地位的生產發展。傳統農業的生產要素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主要憑經驗和體力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者和土地、水等自然資源,勞動資料是傳統的人、畜力和生產工具,生產方式落后,生產力低,經濟效益差,對人力、水、土地等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很低,對自然的依賴大。而現代農業的生產要素則發生了顯著變化,勞動者數量大幅度減少,受教育程度和科學文化素質明顯提高,轉變為應用科學技術和先進生產裝備進行生產,農業機械化代替了傳統手工工具,生產能力、效率大幅度提高,科學技術、信息管理等新興生產要素的作用增大。目前在農村的農機戶,尤其是農機大戶在一定程度上已成為新農村建設的帶頭人和新型農民的代表,一些有文化、有知識、年富力強的新型農民已成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由于農業生產要素的變革,現代農業生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了幾十倍、上百倍,因此,推進農業機械化已成為解放和發展生產力,促進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2.農業機械化是實現科技進步、農民富裕的重要保障
生活富裕要靠收入增加,農民增收必須靠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農業機械化提高生產率,是減少農業勞動力投入的根本途徑和有效手段。
農業勞動生產率低,農民生活不富裕,是農村貧困的根本原因。實踐證明:農業機械化的裝備水平和應用程度是影響勞動生產率的關鍵因素,是保障和實現農民增收和生活富裕的物質基礎。農業機械化過程是新裝備、新科學知識和手段對傳統農業進行改造的過程,由傳統農民變為掌握現代化農業機械的新型農民,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得到提高,新知識、新裝備、新技術應用水平的提高,加快了科技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投資效益。由此可見依靠科技進步,實現農業機械化,農業增長方式轉變,對農業、農村經濟的長期高效發展和農民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有了生產經營自,農民主動加大對農業機械的投入,現在的農機戶、農機手已成為農村發展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和勤勞致富的帶頭人。
我國現代農業是以農業機械化為物質技術基礎的農業。農業機械化水平的高低,是國家農業工業化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農業機械化作為農業生物高新技術研究成果得以有效實施和推廣的關鍵載體,對于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勞動力的轉移,逐步發展農業規模經營,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建設現代化農業必須實現農業機械化
1 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基礎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機械是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是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成分。發展農業機械化實質上是一場生產手段的技術革命。農業機械裝備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擔的農業生產規模的限制,機械作業實施了人工所不能達到的現代科學農藝要求,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提高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和生產力水平、擴大生產規模,農產品品質提高。形成專業化、商品化生產提供了可能。
2 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重要內容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過程將產生內生增長的良性循環效應。農業現代化是農村工業化過程,其中包含農業機械化過程。從各國推進農業機械化的內容和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形式看。盡管各國選擇了不同的發展模式和途徑,但共同點都要解決農業機械化問題。由于農業機械化是對傳統農業改造的技術進步過程,農業機械化投入是農業生產方式推陳出新的新陳代謝過程。根據現代經濟增長理論,農業機械化投資會引致知識的積累,農業機械投入與知識積累形成一種有形投入與內生增長相結合的復合物,又將加快技術進步的進程,技術進步又可以提高農業機械化投資的效益,使農業經濟系統出現增長的良性循環,從而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促進長期經濟增長,提高競爭能力。
3 建設現代化農業的重要標志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為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衡量農業現代化水平的主要指標是農業勞動生產率,而農業機械化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有效措施。
二、建設現代化農業中農業機械化的作用
1 實現業農業產業化的首要條件是農業機械化。農業要實行產業化,向商品經濟社會化大生產方向發展,就必須逐步改善農業生產基本條件,提高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水平,因此就離不開農業機械化。在農作物產出的諸多環節中,農業機械化都發揮出了先進生產力的作用。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農良越來越重視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調整。結構調整為農業產業化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農業產業化又為結構調整增添了新的內容。在此過程中,必須以農業機械化裝各和技術為依托,將農作物產出的各個環節聯結,建立農業支柱產業和主導產品基地。實施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管理、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因此,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對農業機械化有著必然的要求。
2 實現農業科學發展的根本保證是農業機械化。農業機械化促使農民生產、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促進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營造和建設和諧農村,建立學科學、用科學、學技術、用技術的良好氛圍。農業機械化是解放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提高人口素質與修養、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連接城鄉互動的橋梁與紐帶。在農村科學發展觀又具體表現為農民收入增長、農民健康、農業生產條件改善,以及實現農業與工業、第三產業共同發展,進一步縮小城鄉差別、工農差別,實現共同富裕,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逐步向農業、農村的現代化、產業化、工業化和城鎮化邁進。
3 實現節約型農業發展的重要基礎是農業機械化。農村節約型農業發展主要表現在勞動力、農業用耕地、能源、水以及種子、化肥、農藥的綜合節約等方面。發展節約型農業,農業機械化是關鍵。農業機械化的廣泛使用,勞動生產率的大幅度提高,就會大幅度地減少人力和畜力的使用,就會實現農業的節地、節能和節水,提高利用率,從而推動節約型農業發展。
4 實現農業產業化結構調整的根本途徑是農業機械化。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機械化是強大的物質支撐。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中,要提高種養業的產出率的比重,農業機械化將為此提供技術和保障。農業機械化能保障人力無法完成或無法規模完成的農藝技術得以順利實施;實現機械化作業的規模性、、規范性保障農業的標準化管理、集約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機械化的高效性保障農村勞動力非農化、城鎮化。實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關鍵詞] 農業機械化 現代化農業 作用
一、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現狀
目前,許多農民對科技含量高的農業新機具、新技術的接受處在猶豫觀望狀態,一些農民購買農業機械很大程度上是為了臉面,為了在人前抬起頭,這種思想與市場經濟的觀念是格格不入的。農業機械裝備結構不合理。大中型農機具較少,小型農機具居多,配套率過低,農機作業范圍狹窄,致使其整體功能的發揮受到限制。在種植業和農產品粗加丁領域,機械化基本上取代了傳統的役畜生產,但機械多以小型為主,對農業增產增效的促進作用明顯減弱,從而影響了農業由粗放型生產向集約化生產的轉變。農戶經營規模小型化和大中型機械大規模作業的矛盾突出。土地屬分散經營,大片作業受到限制。作業成本居高,農民熱情降低。由于油料漲價、機車空行程多、機車老化耗油增大等諸多因素,使農民使用農業機械的積極性降低、在調查中發現,目前構成農機作業各項成本中,油料成本已變成主要成本。油料的價格變動對農機生產成本的影響最大,若成本過高,則農民對發展農業機械化的熱情急劇降低。農機化服務體系尚未健全。農機社會化服務程度不高,服務體系不健全。縣、鄉、村二級農機服務網絡缺乏服務手段,特別是在農機具作業過程小更顯得無所作為,使服務水平與農機現代化水平不相適應,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嚴重不適應市場化、國際化需要。
二、農業機械化在現代農業的作用
1.農業機械化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
農業機械是農業設施裝備的基本組成部分,是建設現代農業的重要物質基礎。現代農業是從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就是從這個意義上講的。農業設施裝備,從狹義上講就是農業機械裝備,從廣義上講,涵蓋了農業機械裝備制造、農業機械的推廣使用、配套設施建設和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等各個方面。農業機械已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領域,不僅在加快推進糧食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還積極發展經濟作物生產機械化,進一步提高畜牧業、漁業、林果業、設施農業、農產品加工業機械化水平;不僅大力推動農作物耕種收環節機械化,還推動種子處理、灌溉、植保、烘干、貯藏等各個生產環節的機械化,全面提高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后等各領域機械化水平。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已成為提升現代農業設施裝備水平的推動力,促進了農業集約生產、安全生產和可持續發展。
2.農業機械化推動了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應用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難和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科技體制創新滯后,農業內部缺乏科技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缺乏有活力的科技創新主體。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科技推廣的有效載體,健全農機化技術推廣機制,加快農業機械化科技創新,促進農機化科技進步,實現農藝與農機緊密的結合,是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的有效途徑。現代農業是技術密集型產業,從這個意義上說,農業科技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又一重要標志。堅持基礎理論研究和產品應用開發相結合,適應農業精準化、設施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要求,加快開發多功能、智能化、經濟型農業裝備設施,集中力量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新型農機產品。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科研、制造、教學、推廣等單位緊密銜接的農機科技創新體系,探索完善多方協作、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農機化科技創新機制。積極探索農機化技術推廣方式創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農業機械化已成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與創新的主體,通過引進推廣農業機械化技術,提高現代農業的生產技術、生產手段、生產管理和生產組織水平。
3.農業機械化促進了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注重開發農業的多種功能,向農業的廣度和深度進軍,促進農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設施農業的快速發展,打破了農業生產的季節和空間限制,使得在任何地方進行農業生產成為可能,尤其在發展特色優勢農業產業和開發特色優勢農產品方面發揮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說,農業設施化是農業現代化的第3個重要標志。設施農業推動了農業工業化的發展,對農業機械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設施農業的發展客觀上為農業工廠化生產、智能化控制、機械化操作創造了條件,奠定了基礎,成為廣泛應用農業機械裝備的重要平臺,各種現代化的農業機械裝備大量集成應用于設施農業。現代農業又是一體化產業,農業關聯產業通過產業化經營的利益紐帶連接為一個整體,不斷將新技術、新方法,以及工商資本注入農業,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將農業帶入現代化發展的軌道。因此,農業產業化是農業現代化的第4個重要標志。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的首要任務就是實現農機產業化。通過農機產業化經營,鼓勵農機服務組織承包經營閑置和流轉土地,為農戶、種養大戶、農業企業提供代耕代種代收等系列化農機作業服務,促進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4]。
4.農業機械化為培養新型農民搭建了平臺
發展現代農業,最終要靠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隨著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農機裝備的快速增長,相當一部分新機手缺乏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的系統培訓,科技人員、管理人員的知識結構、綜合素質亟待豐富和提高。充分利用現有的農機化教育資源,結合各類培訓項目,加大對農民機手的教育和培訓;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學科、科研基地,加強農機化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培育農機化科研領軍人才;堅持在實踐中鍛煉人才,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努力建設一支理論功底扎實、結構合理、業務精通、技能嫻熟、素質全面、充滿活力、開拓創新的農機化技術推廣和管理人才隊伍。
三、綜上所述,農業機械化在建設現代農業進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農業機械化可大幅度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勞動者文化素質和農民收入提高,加快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使農業經濟系統出現增長的良性循環,為農業和國民經濟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加快現代農業建設進程。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較低,嚴重滯后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制約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主要癥結,與黨的十六大提出的建設現代農業的戰略目標還有很大差距。因此,為更好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國家必須進一步加大對農業機械化的財政投入力度,解決農業機械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依法促進農業機械化快速、健康發展。
參 考 文 獻
[1]劉麗鳳,宋揚,陳紅艷,等.農業機械工程現狀與發展趨勢[J].農業裝備技術,2010(1):4-5.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意義;存在問題;建議
1農業機械化對于農業生產的重要意義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要求,目前,由于我國的農業種植面積在不斷縮小,土地流轉促進了農業規模化集中經營。所以,提高農業生產力和農田產出率是農業生產的首要任務。同時,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也在不斷推進。只有農業生產實現機械化,才能夠不斷提高我國農業生產力,做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因此,農業生產機械化對于我國農業綜合競爭力的提高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存在的問題
2.1農機裝備結構不合理,農機化發展水平較低
近年來,由于國家對農業生產機械化的不斷重視,各種農機補貼政策也相繼推出,推進了我國農農業生產機械化的不斷發展。與此同時,對應的農業機械裝備發展也非常迅速,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業機械裝備的研發與生產也取得了快速發展,農業機械的種類也日益增加,農機的科技含量和質量也在不斷提高。但是由于長期以來重工輕農的思想影響,與工業生產機械化相比,農業機械裝備的生產規模較小,產品科技含量相對比較低,農機裝備的結構不合理,新技術和新設備的應用推廣跟不上。同時,農機裝備制造還僅僅是處于初級生產階段,企業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最新科學技術不能應用于農機裝備生產與研發,農業機械裝備不能滿足當前農業快速發展的需求。
2.2農業生產機械化作業水平比較低,不能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規模生產
隨著我國目前農業土地流轉的全面開展,農業生產的土地集中經營和規模化生產也隨之迅速發展,但是由于農村經濟的發展速度還是相對較慢,還不能全面實現農業規模化生產,農業社會化組織程度仍然很低,農業生產率沒有得到很大的提高,農民的生產效益也沒有增長,加之政府的扶持力度不夠。因此,對于農業機械化生產要求的大中型農機具購買能力無法承受,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業生產機械化生產水平的提高。
2.3目前我國農機化服務體系不健全
由于農業生產機械化在我國起步比較晚,目前還處于逐步推廣的階段,與之相配套的農業機械化公共服務體系建設也隨之滯后,不能滿足當前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的需求,農機化服務還不能做到完全市場化、專業化,而且農機化服務體系建設不健全,農技服務企業、網點和技術人員多集中在縣鄉級,多數不能覆蓋到村屯或田間,嚴重制約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同時,由于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存在區域不平衡現象,農機服務體系的組織化程度不高,農機社會化服務規模非常小,很難滿足當前農業生產機械化發展的需求。
3促進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建議
3.1建立健全我國農業生產機械化的發展機制
加大財政扶持力度。要建立健全農機化發展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加大農機化發展公共財政投入力度,實施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完善農機購置補貼管理辦法,完善經銷商管理制度,嚴格程序,規范操作,嚴肅紀律,強化監管;落實相關優惠政策。正付應針對農機購買、農機安全、農機合作社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讓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得到實惠,拉動農機市場長效發展;強化金融信貸支持。大力發展農機小額信貸,對農機具庫棚建設、1維修設備購置、購置農機具等提供便捷的貸款支持,解決農民或農業專業合作社購買農機或農機相關配套設施等資金短缺的問題。
3.2發展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
針對我國農業機械化服務體系不健全的現狀,發揮當前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不斷創新農機服務體系的各項模式,逐步形成以市場主導的農機社會服務機制,引導各類新型農機服務組織發展,促進農機社會服務化體系與農業生產機械化相匹配。加快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機社會化服務網絡建設,加強農業機械化信息化建設,構建農業信息化平臺,提高組織化和集約化水平,提升產業化經營水平。
3.3促進農業機械化區域化發展
由于我國廣大農村的地域復雜,種植作物的品種繁多,各種作物不同環節的機械化程度差異很大,各地氣候條件以及農業生產機械化水平也存在各種差異。因此,農業機械化勢必并已經朝著非均衡方向發展。這就在很大程度上要求農業生產的機械化一定根據社會需求和發展條件,因地制宜,突出重點,將緊緊圍繞各區域優勢農產品布局和特色農業而發展。
3.4構建農機科技創新體系,提高農業機械制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