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能源環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能源;經濟;環境;耦合協調度;水泥行業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5.02.08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409(2015)02-0033-04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a deep research on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issues between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ement industry. At firs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be established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and then the objective analytical methods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indexes, and calculat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ement industry. According to the model of the coupling development level, the result reveales tha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erg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n cement industry improved obviously, and the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of energy and economy, economy and environment is in unharmonious status.
Key words:energy; economy; environment; coupling coordination degree; cement industry
引言
水泥行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水泥混凝土產品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最重要的基礎材料。至今為止,尚未發現有其他材料能完全取代其重要位置。近年來,我國水泥行業的從業人數均居于世界首位[1]。然而,水泥混凝土產品屬于“三高一低”,即高成本、高污染、高能耗和低附加值,嚴重依賴石灰石礦山資源,消耗著大量的資源和能源,污染環境,每生產1噸水泥熟料,向大氣中排放的CO2約為1噸。水泥行業的發展所面臨的能源、經濟和環境問題矛盾日益突出。資源方面,水泥行業消耗大量的砂石,資源日益枯竭;能源方面,水泥行業一直是高耗能行業;環境方面,非潔凈能源的使用,產生大量的廢水、廢氣和固體廢棄物,會導致環境惡化。當前,我國宏觀經濟調控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強調改善發展環境,促進轉型升級,大力提倡發展節能環保型循環經濟,已成為企業未來發展強弱存亡的關鍵。由于國家基礎設施和城鎮化建設的需求,水泥工業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還將保持較高的產能。因此,促進水泥行業能源、經濟以及環境之間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戰略問題。
1998年,Venkateswaran和Lowitt[2]發表了研究報告“從能源視角看美國的水泥混凝土產業”,從能源消費和能源保護的角度對美國水泥混凝土制造業的發展現狀進行了調查,提出了美國水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2003年9月,在英國鄧迪大學召開的“水泥科學在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國際研討會上,Thielen[3]等提出了“水泥生產和使用的可持續發展的貢獻”。Deussner[4]對現代水泥生產和水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倡議。Howard和Elaine Coles[5]在研究水泥行業可持續發展中指出,水泥行業可以通過改變它的業務方式來對可持續發展做出響應,進而負起環境保護的社會責任。葛建波[6]利用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思路,對水泥行業上下游產業鏈間的循環模式進行了初步探索。韓仲琦[7]指出應加強水泥行業產業結構調整,淘汰落后產能,實現可持續發展。劉志江[8]對中國水泥行業正面臨的資源、環境與社會進步矛盾,指出了當前水泥行業發展必須合理地利用資源,最大限度地降低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滿足與社會協調發展的生態要求。趙蔚[9]指出我國水泥行業應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充分利用廢棄物,減少或者避免污染物產生,水泥清潔生產技術不僅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環保措施,而且也是節約能源、降低成本、提高產品質量的經濟措施。劉成[10]在歸納國內外水泥行業發展特性的基礎上,探討了我國水泥行業的發展趨勢,并重點分析了新疆水泥行業發展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提出了通過實施循環經濟推進新疆水泥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具體戰略和政策建議。
可以看出,水泥行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涉及到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方面。構建能源-經濟-環境系統是對可持續發展思想很好的詮釋。白華[11]、李善同[12]等從理論的角度研究了區域“經濟、資源、環境”復合系統的協調機理,指出資源的配置應滿足經濟與環境的協調性,實現可持續發展。柯健[13]、李勇[14]等從實證角度出發,對國內資源、環境與經濟可持續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本文在資源、能源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15~17],將水泥行業與資源、經濟和環境結合起來綜合分析,實證研究山東省水泥行業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度,以期為相關部門更好地引導水泥行業實現可持續性發展提供理論參考和決策支持。
1耦合度測度方法
本文綜合考慮能源、經濟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機理,借鑒廖重斌[18]提出的協調耦合度計算模型,對水泥行業的能源、資源和環境之間的協調耦合度進行評價研究。
11構建指標體系
從水泥行業的能源、經濟和環境視角出發,結合數據選取滿足科學性、可操作性、廣泛性和完備性的原則,從能源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三個方面選取14個指標,構建水泥行業能源-經濟-環境耦合協調發展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13耦合度模型
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可定量化分析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協調情況。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子系統的綜合效益評價函數為:u(x)=∑ni=1aixi,v(y)=∑ni=1biyi和h(z)=∑ni=1cizi。式中,u(x),v(y),h(z)分別表示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生態環境綜合發展水平,ai,bi和ci為指標權重。參照物理學中耦合系數模型,則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耦合度計算模型可表示為:
C=u(x)×v(y)×h(z)u(x)+v(x)+h(z)3313(4)
式中,C為反映經濟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重要指標。容易證明,0≤C≤1,當C=0,說明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發展不協調,當C=1,說明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發展呈現最佳協調狀態。C值越大說明能源、經濟和環境三者越協調,反之,則越不協調。當能源、經濟和環境綜合發展水平相接近且數值較小的情況下,有可能出現協調度C較高的錯誤結論。因此,為了真實地反應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水平的高低,定義了系統耦合發展度作為度量指標,它綜合反映了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子系統的耦合作用[20]。
2水泥行業能源-經濟-環境耦合關系的實證研究
21數據來源與處理
本文所用指標數據主要來源于《山東統計年鑒》和山東省環境保護廳數據庫,所有指標數據均為政府部門公開發表數據,保證了指標數據的權威性與可信性。
由于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子系統內以及系統間指標的量綱和對系統的指向不同,此外,為了消除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子系統指標數據間的屏蔽效應和量綱差異,需要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
22結果分析
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系統的綜合效益函數值、協調度及耦合協調發展度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221水泥行業綜合效益分析
從能源、經濟和環境綜合效益函數值來看,一方面,水泥行業能源和經濟系統呈現出上升的態勢。在2005~2010年度間山東省水泥行業能源和經濟基本保持同一增長速度穩定增長。另一方面,水泥行業環境系統的發展情況呈現出波動狀態,在2007年環境系統效益值最大。在近幾年水泥行業消耗能源和發展經濟的同時,與水泥行業相關的環境保護并沒有得到最優的發展,在降低水泥行業的能源消耗和發展經濟的同時,更要關注水泥行業廢棄物的排放和對環境的污染,在環境保護能力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加強,使水泥行業的發展兼顧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方面,實現可持續發展。
222協調度和耦合協調發展度分析
從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系統的協調度來看,2005~2010年間水泥行業的能源與經濟協調度、能源與環境協調度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經濟與環境協調度總體上呈上升態勢,在2008年和2009年略有下降,而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度在2005~2010年間呈現波動狀態,水泥行業2007年的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度最低。相比較能源與經濟協調度、能源與環境協調度和能源與環境協調發展度而言,山東省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系統協調度數值較大,在考慮到水泥行業發展的同時,關注了能源和環境的約束作用。
從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系統的耦合協調度來看,經濟與環境,能源與環境,能源、經濟與環境系統的耦合協調度發展態勢相同,能源與經濟耦合協調度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山東省水泥行業能源經濟耦合度2005~2010年間為極度失調型;2010年為嚴重失調型。山東省水泥行業經濟與環境耦合度2005~2010年間出現波動,在嚴重失調型與輕度失調型之間波動。山東省水泥行業能源與環境耦合度2005~2010年間與經濟和環境耦合度變化態勢相同,在嚴重失調型與輕度失調型之間波動。2005年山東省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耦合度數值為0172,耦合度等級為嚴重失調;2005~2010年,耦合度等級為中度失調;2010年為輕度失調。可以看出,山東省水泥行業的發展在保護環境方面加入了投入,只關注“三廢”的排放,沒有注重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三者協調發展。
3促進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建議
31轉變生產觀念和政府調控
轉變傳統生產觀念,注重水泥生產與社會環境協調發展,加強環境監督和保護,建立適應我國市場經濟的新型環境和資源管理機制。大力推動水泥行業的自主創新,制止犧牲生態環境來換取眼前經濟利益的粗放式發展,實施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生態環境,強化人們的環境意識,不斷完善和調整水泥行業稅收政策。對水泥行業實行差別稅收,用政府的稅收杠桿,鼓勵水泥企業淘汰落后生產工藝和產能。
32發展循環經濟,開展清潔生產
水泥行業可持續發展要做到能源、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利用工業廢棄物和城市生活垃圾。開展清潔生產,將環境保護策略應用于生產過程和產品消費之中,減少“三廢”的排放量,控制水泥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研發水泥產品種類,加大特種水泥的開發,提高水泥強度和質量。通過資源的綜合利用,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減少對環境的危害性。對水泥行業來說,要嚴格實行資源回采率控制,杜絕石灰石開采過程中采富棄貧的行為。
33延伸水泥行業產業鏈,加強管理
要實現水泥行業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方面的可持續發展,還要轉變傳統的水泥生產和經營理念,有效整合資源,構建水泥行業生態工業園區,建立水泥行業戰略聯盟,改造和延伸水泥行業的產業鏈,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此外,應建立合作共贏的經營模式,加強服務創新,實現共贏。企業應該加強管理,樹立客戶至上的服務理念。采取多樣化的服務競爭策略,根據生命周期的原理,將水泥生產分解到水泥產品全生命過程,全面提高水泥行業生產技術和經營管理水平,建立標準化管理體系,為水泥行業可持續發展積累經驗。
4結論
水泥行業是一個高污染、高能耗的行業,污染環境,對資源和能源的依賴性強,根據2005~2010年山東省水泥行業的統計數據,從能源、經濟和環境三個方面去研究水泥行業的耦合度。倡導綠色經濟和低碳經濟,增加環保投資,實施相關法律法規保護生態環境,為水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決策提供理論依據和參考意見,做到水泥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數據獲取方面的因素,本文研究的跨度僅為6年,可能會對研究結果產生一定的影響,選取全面指標對水泥行業的能源、經濟和環境三者耦合協調度的研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參考文獻:
[1]戴顯明.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環境下,我國混凝土行業科學發展的策略分析[J].混凝土,2012(11):1-3.
[2]Venkateswaran S R, Lowitt H E. The US Cement Industry: An Energy Perspective [R].1998(1):DOE/RL/01830-T58.
[3]Thielen G, Locher G, Hauer B. Contribution of Cement Production and Use of Sustainable [A]. Ravindra K D. Role of Cement Scienc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L]. 2003:495-504.
[4]Deussner M. Modern Cement Manufacture and the Cement Industrys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 [A]. Ravindra K D Enited. Role of Cement Science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 2003:17-30.
[5]Howard K, Elains C. The Cement Sustainability Initiativeimplementing Change Across a Global Industry [J].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Environmental Mangement,2004,11(2):114-120.
[6]葛建波,劉艷.發展循環經濟,實現水泥及上下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 2011(4):146-148.
[7]韓仲琦.步入低碳時代的水泥工業[J].水泥技術, 2010(l):20-24.
[8]劉志江.中國水泥工業的可持續發展[J].水泥工業, 2004(5):11-14.
[9]趙蔚.水泥行業的清潔生產是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J].環境保護科學, 2006(6):61-63.
[10]劉成.新疆水泥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11.
[11]白華,韓文秀.區域經濟―資源―環境(EcREv)復合系統結構及其協調分析[J].系統工程, 1993,17(2):19-24.
[12]李善同,劉勇.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經濟學分析[J].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1(3):1-6.
[13]柯健,李超.基于DEA聚類分析的中國各地區資源、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研究[J].中國軟科學, 2005(2):144-148.
[14]李勇,王金南.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綜合指標與實證分析[J].環境科學研究, 2006(2):62-65.
[15]曹廣喜,楊靈娟.基于間接碳排放的中國經濟增長、能源消耗與碳排放的關系研究[J].軟科學, 2012,26(9): 1-6.
[16]Sondes K B. Technological Learning in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Modeling: A Survey[J]. Energy Policy, 2008, (36) :138-162.
[17]崔立志.能源、經濟和環境復合系統演化路徑實證分析[J].軟科學, 2013,27(7):37-41.
[18]廖重斌.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定量評判及其分類體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為例[J].熱帶地理, 1999(2):171-177.
關鍵詞:農村;能源技術;環境經濟
一、社會福利模型
在農村地區推廣農村能源技術的最終目的是促進農村地區的發展,或者用目前流行的詞語說,是促進農村地區的可持續發展。這里用的是“發展”,而不是“經濟增長”。“發展”和“經濟增長”的含義是不同的,經濟增長通常指的是國內生產總值(GDP)的變化,而發展通常指的是社會福利的改善。或者說,經濟增長通常是用國內生產總值來測量的,而發展通常是用社會福利來測量的。這樣,如果我們要評價農村能源技術對農村地區發展的貢獻,我們必須首先了解社會福利的構成及其產生過程。
生產性的環境資源是福利的一個決定因素。環境效用的數量和質量是環境系統的輸出。環境系統包括所有的自然資源,不管它們是否是在市場上購買和出售的。除了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系統的投入創造福利外,環境舒適性本身就是福利的組成成分。
社會經濟系統中的生產和消費過程同樣會對環境系統產生影響,影響的大小取決于生產和消費規模的大小。過度使用稀缺的環境資源和服務,會導致環境生產力和環境舒適度質量的下降,從而對長期社會福利機會產生負影響。總之,社會福利是社會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相互作用的結果。
二、農村能源技術對社會福利影響模型
根據農村能源技術的功能特點和上面的社會福利模型,我們就可以建立起農村能源技術對社會福利影響的概念模型,農村能源技術項目建設可以通過四種途徑對社會福利產生影響:
(1)農村能源技術一社會經濟系統一社會福利;(2)農村能源技術-社會經濟系統一環境系統一社會福利;(3)農村能源技術一環境系統一社會福利;(4)農村能源技術一環境系統一社會經濟系統一社會福利。
下面以戶用沼氣項目建設為例,對以上四種途徑給予具體說明。
首先,沼氣項目生產出的產品可以改善社會經濟系統中人工商品和服務的消費。沼氣可以作為炊事燃料替代煤、薪柴等,不但為農戶節約燃料開支,而且可以為農戶提供清潔、高效、方便的燃料。生產沼氣的副產品——沼渣和沼液是優質有機肥料,可以替代化學肥料,為農戶節約肥料開支。因此,沼氣項目建設可以直接改善農戶的消費質量,增加農戶的消費機會,從而使社會福利得到改善。
另外,沼氣項目建設會減少煤、薪柴等的消耗,因而減少社會經濟系統CO2、SO2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從而對環境系統產生有利的影響。也就是說,沼氣項目建設可以通過社會經濟系統減少或避兔環境資本的損害,從而使社會福利得到改善。
再有,沼氣項目可以對人、畜糞便等其他有機廢棄物進行處理,不但可以改善環境衛生,還可以改善自然景觀,使環境資本升值,從而使社會福利得到改善。
最后,生產沼氣的副產品沼渣和沼液作為肥料使用后,可以改善土壤的養分結構。土壤的養分結構的改善不但可以提高農作物單位面積產量,還可以提高農作物的品質,最終增加農民的收入和消費機會,從而使社會福利得到改善。農村能源技術對社會福利影響模型,是我們科學評價農對能源技術項目對社會發展貢獻的基礎。
與財務評價、經濟評價不同,環境經濟評價是從經濟和環境兩個方面綜合考察農村能源項目對農村地區發展的貢獻。在環境經濟分析中,環境經濟凈現值是最重要的評價指標,它從經濟和環境兩個角度綜合反映了農村能源項目對社會發展的貢獻。與財務凈現值和經濟凈現值相比,環境經濟凈現值更能真實反映農村能源項目建設帶來的社會福利變化。環境經濟成本代表在農村能源項目建設或運行過程中投入的經濟資源和環境資源的經濟價值。對農村能源項目來說,環境經濟成本的計算是比較簡單的,關鍵是環境經濟效益的計算。
三、環境資產的量化和取值技術
環境資產的量化和取值既是當前環境經濟學研究的一個中心課題,又是環境經濟學研究進展的一個重要體現。環境經濟學作為一個學者在20世紀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現在北美。在70年代,有關環境經濟學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在發達國家中得到加強。有關發展中國家經濟學的文獻出現在80年代中后期,然而把環境問題包括在發展規劃中還是一個很新的事情,這方面的文獻也非常少。環境影響量化和取值是環境經濟分析的核心內容。環境經濟分析是由傳統決策技術到最近出現的環境敏感決策技術的橋梁。
可以利用不同的取值技術量化上面的價值概念,但所有的量化技術都是以個體對環境服務或資源的支付意愿為基礎的。一個角度是看取值技術依據的市場的類型;另一個角度是看取值技術依據的是實際行為,還是潛在行為。有些取值技術是直接根據市場價格或生產率決定環境資產的價值,屬于常規市場類的取值技術,包括生產率改變技術、收入損失技術、預防開支技術、替代成本技術和影子項目技術。有些取值技術是靠間接地利用市場信息來決定環境資產的價值,屬于隱性市場類的取值技術,如旅行成本技術、工資差異技術和產權價值技術。當不知道人們對環境資產的偏好時,可以通過構造市場類的取值技術來測定人們對環境資產的意愿支付,包括自然取值技術和人工市場技術。我們在對農村能源技術的環境影響進行經濟取值時,視具體的技術和應用場合,可選擇其中的一種或幾種取值技術。
參考文獻:
[1]李國柱 牛叔文 楊 振 張 馨 隴中黃土丘陵地區農村生活能源消費的環境經濟成本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 2008年第01期.
關鍵詞:3E系統;和諧度;評價模型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2)09-0094-04
能源是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的重要物質基礎,是關系國家經濟命脈和國防安全的重要戰略物資,是現代文明的物質基礎。經濟增長依靠能源支持,而以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又不具有長久性和可持續性;而保護環境或者僅僅保護環境不考慮能源問題,也是無本止水,缺少物質基礎;能源、經濟和環境三方面一體論已經被大家所接受,而以能源為媒介,通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技術創新,尤其是能源開發和節約技術的創新,進而提升經濟的高速發展,在由政府頒布各項經濟、環境和諧發展的政策措施,進而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的和諧發展,達到能源供需穩定、經濟發展、環境保護三個目標。
一、河北省能源—經濟—環境(3E)系統和諧度評價指標設計
能源、經濟和環境各自發展水平的測度首先需要建立一個能反映各自主要特征的指標,而現實中能源、經濟和環境又都是復雜的非線性的系統,用簡單的指標很難完全反映出各自的特征,因此能源、經濟和環境各自指標的建立需要有一定內在聯系的指標體系來表示。現實中常用的指標體系的建立使用多指標綜合分析法來進行,即由多個具有內在聯系的指標按一定的結構層次組合在一起構成指標體系。但是多指標綜合分析能更大程度上反映出要評價的指標特征,但是各指標的數據需要進行標準化處理或者標準化換算,然后方可使用。結合河北省3E發展的現狀構建(如表1)河北省能源—經濟—環境(3E)系統評價指標體系:
1. 能源水平指標。在能源水平指標的選取上,在充分考慮河北省能源類型的前提下,從總量指標、結構指標和效率指標三個方面考慮:
(1)在總量指標上選取能源生產總量、一次性能源生產總量和能源消費總量三方面,這主要是考慮河北省能源特征以及河北省經濟發展與能源關聯程度,通過此指標能一定程度的了解河北省能源總量水平和能源缺口或者剩余狀態。
(2)結構指標是為了反映河北省能源結構狀況,這里主要選取了水資源、石油資源、煤炭資源和天然氣資源各自所占比重,以此來了解河北省能源結構狀態,最后指標是能源消費彈性系數,該指標是反映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比例關系的指標,通常用兩者年平均增長率間的比值表示。
(3)效益指標選取了萬元能耗與規模以上工業萬元產值能耗,通過2006年到2009年這5年河北省GDP能耗和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的比較可以更好地反映河北省的耗能及節能狀況。
2. 經濟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從經濟規模指標和經濟增長指標兩大類來表示,選用指標如下:
(1)用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反映經濟總量水平,這里主要是從生產、投資、消費三大角度選擇指標來反映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
(2)用GDP增長率、工業產值增長率、居民收入增長率等指標更真實地反映經濟發展實力水平。
(3)用第一、二、三產業在地區生產總值中的比重反映了河北省的經濟結構狀況,即作為經濟結構指標,因為從第一、二、三大產業比重既可以得出產業結構,也可以看出河北省經濟的發展的主導產業。
(4)用GDP、固定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這三個指標的增長速度能夠反映一個地區的經濟增長速度,所以把它們作為經濟增長指標,這正好與經濟的總量指標相呼應。
3. 環境子系統。根據國家統計指標的設計,對于環境子系統這里我們從三個方面考慮,即排放強度、環境污染度和環保事業建設。選用的指標如下:
(1)排放強度指標主要是從三廢角度出發,選用了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排放量、廢水排放量來反映,以及人均廢氣、廢水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等方面來衡量,一方面這些指標數值可以從《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找到,保證指標數據的可獲得性,另一方面它們是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很具有代表性。
(2)環境污染程度指標是從溫室氣體排放方面著手,選用了工業SO2排放量、人均工業SO2排放量和粉塵和煙塵排放量以及人均粉塵和煙塵排放量等指標,考慮到工業SO2對環境污染最為嚴重,其處理情況直接影響著環境的好壞,因此選擇這幾個指標從側面反映了環境質量。
(3)環保事業建設指標選用了廢氣、廢水排放達標率來表示,而固體廢棄物一般情況可以回收利用,在此就不列為評價指標,同時環保事業產值也是用來衡量河北省環保事業建設的一個指標選擇。
二、河北省3E系統和諧度評價
河北省3E系統和諧度評價首先必須分別評價出能源子系統、經濟子系統和環境子系統的和諧度如何,以此為基礎才能核算出3E系統的整體和諧度,而要分別評價出各自子系統的和諧度,由于指標較多,同時又分為目標層、準則層、領域層和指標層,需要進行層次分析法。另外各指標分別是反應某一方面領域的狀態,這就很難保證各指標之間的可比性,為此需要對各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和權重的確定。
(一)指標權重和指標值標準化
1. 指標權重。層次分析法把復雜問題中的各種因素通過劃分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使之條理化。并把數據、專家意見和分析者的主客觀判斷直接而有效地結合起來,就每一層次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定量表示,然后用數學方法確定表達每一層次全部要素的相對重要性權數。
根據《河北統計年鑒》分別得出河北省能源子系統指標數值、經濟子系統指標數值和環境子系統指標數值。(見表2、表3和表4)
2. 指標值標準化。原始指標數據的標準化處理。由于各項指標數據的量綱不一致,在進行綜合評價前,通常為了消除變量之間在數量級上及量綱上的不同而產生的影響,需要對原始數據進行標準化根據上部分確定的各子系統指標的權重和個系統標準化處理后的得分,計算得出河北省3E系統和諧度如表5和圖1。
一、經濟發展所付出的能源消耗與環境污染代價
我國在取得巨大經濟發展成就之際,也為此付出了極大的能源與環境代價。從經濟增長方式而言,我國的經濟發展過分依賴生產要素的外延式擴張,這種增長方式過分強調了經濟總量的快速提高,而忽視了經濟增長過程中的資源耗費水平、環境影響狀況等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所要求的重要基本內容。依據2011年《國際統計年鑒》(中國)數據顯示,中國單位GDP能耗為7.9噸標準油/萬美元,分別是日本、美國、法國和德國的8.04、3.90、4.55、4.98倍,是全球平均的2.71倍,中國的單位GDP能耗遠遠高于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中國高能耗經濟發展態勢的形成實質上有著深刻的全球產業轉移的時代背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發達國家進一步加大了以鋼鐵、汽車、石化等重化工業等資本密集型為代表的產業轉移力度,而中國成為了這次國際產業轉移的主要承接國,承接此類產業的規模總量占全球產業轉移的50%以上,致使中國成為當前全球最大的制造業生產基地。以2010年為例,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產業構成比例分別第一產業10.10%、第二產業46.75%、第三產業43.14%,以工業為主體依然成為中國產業結構的基本特征,我國第三產業的發展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其所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遠遠低于目前世界高收入國家的72.7%與世界69.4%平均水平。2000年至2010年,中國能源消耗總量的年均增長速度高達8.36%,其中工業、建筑業能源消耗總量的年均增長速度分別為8.34%和11.07%,且2010年工業、建筑業能源消耗總量占當年全國能源消耗總量的比重為73.04%。可以說,以工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特征從根本上規定了我國單位GDP能耗高的經濟發展態勢。當然,各產業能源利用效率較低及其伴隨人均收入水平提高而產生的居民消費結構升級與電氣化的耐用消費品的比重提高,也是助推我國將在未來一段較長時期處于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長的重要因素。
與能源消耗高水平增長相對應,能源自給能力已成為影響我國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依據《中國統計年鑒2011》數據分析,自1992年中國能源自給能力出現缺口,能源缺口總量為1914萬噸標準煤,占當年國家能源消費總量的1.75%;至2010年能源能源缺口總量為28023萬噸標準煤,能源缺口總量年均增長速度為16.08%,占當年國家能源消費總量的8.62%。中國能源自給能力短缺主要源于石油供給能力不足,自1993年中國首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石油缺口總量為34269.3萬噸標準煤,占當年石油消費總量的1.62%;至2010年中國石油缺口總量為3264064.2萬噸標準煤,石油缺口總量年均增長速度為30.74%,占當年石油消費總量的52.87%。
一、經濟增長與環境的破壞
環境問題是由于人類不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所造成的。觸目驚心的環境問題主要有大氣污染、水質污染、噪聲污染、食品污染、不適當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這五大類。環境污染威脅著生態平衡,危害著人體健康,制約著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它讓人類陷入了困境,全世界各個大陸的農業資源基地都在退化。
二、經濟增長與能源的消耗
能源作為人類社會生產生活的先決條件,是一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又是能源消費的大國。雖然短期內我國各類能源沒有明顯的短缺問題,但同世界總體水平相比,中國能源產量進一步增加受到嚴重制約,每一種能源都存在著后備儲量不足的隱患。同時,能源生產結構與世界比有很大差異。
從分礦種三類能源礦產的儲采比上看,中國原油、天然氣和煤炭的儲采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原油產能增長受到資源稟賦本身的制約,中國原油的供應彈性相對其他國家較低。中國三類能源礦產產量僅次于美國、俄羅斯,居世界第三,同時產量上升勢頭較猛,上升幅度高于加拿大、美國、俄羅斯、南非等國,在世界所占的份額也在逐年上升。煤炭產量超過原油和天然氣的總和,2002年在煤炭、原油和天然氣的生產總量中,煤炭占77.8%、原油占18.8%、天然氣占3.51%;相比之下,世界能源生產結構則在多年來一直保持原油、煤炭、天然氣三分天下的格局并以原油為主,2002年在世界煤炭、原油和天然氣的生產結構中,煤炭、原油、天然氣各占總量的44%、28%和28%。
在中國,我們目前的能源結構中70%是煤炭,由于我國長期堅持能源自給的發展方針和我國豐富的煤炭儲量,形成了以煤炭為主的能源結構。我國在可再生能源開發方面,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部分技術實現了商業化,產業也有一定發展,但無論在技術、規模、水平還是在發展速度上,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水電、核電以及其它能源的儲備我國比較豐富,只是在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起來就不多了。隨著經濟發展對能源需求量的增加,能源供求矛盾突出。
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通過以上內容我們可以看出,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對能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壓力都在日益增加,要使能源發展滿足經濟增長的需求,同時使能源消費增長帶來的環境損失降低,必須采取環境和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一)走節約型經濟路線
提倡節約能源,把經濟的重心轉移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同時,能源生產、消費結構也呈現了相應調整。
至2009年底,全國累計關停小火電機組6006萬千瓦,提前一年半實現“十一五”關停5000萬千瓦的任務,每年可節約原煤6900萬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約120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39億噸。為鼓勵淘汰小火電,國家累計核準清潔、高效、環保的“上大壓小”項目6552萬千瓦,另有4260萬千瓦開展了前期工作。全國燃煤火電機組平均供電標準煤耗由2005年底的每千瓦時370克,降至目前的342克,累計降低28克。2006年至今,由于燃煤火電機組煤耗降低、能效提高,全國累計節約原煤約2.1億噸。南方電網區域內五省節能發電調度試點積極推進,兩年來累計減排二氧化碳1850萬噸、二氧化硫10萬噸。我國主要工農業產品單位產值能耗是世界上最高的國家之一,比發達國家高30―80%,平均高40%左右。因此,必須實施全方位的強制節能戰略,同時我國節能的潛力空間也是巨大的。其具體對策,應當以認真貫徹《節約能源法》為基礎,以促使節能落到實處,加大調整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能源消費結構的力度為目標,制定詳細的政策法規,規范和引導所有產品的設計、制造。
(二)新能源的使用
21世紀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減少環境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以及替代不可再生的礦物能源的必然要求,同時節約地利用不可再生能源的。我國可再生能源資源儲量豐富,生物質資源、地熱能資源、海洋能資源等等,都有著廣闊的開發前景。目前雖已部分開發利用,但利用程度還很不夠,在礦物能源減少、環境日益惡化的今天,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是我國21世紀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施可再生能源戰略,首先必須有一個科學合理的長遠規劃,明確每個時間段的工作目標,并實施一系列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工程”。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必須要增加對可再生能源開發的研究和投入。全世界新能源領域投資額也在近年來不斷增長從2004年的275億美元到2005年的496億美元再到2007年的850億美元,可見,加大新能源領域的投入是解決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
(三)調整能源結構
2009年全國原煤產量29.6億噸,比上年增長12.7%。全年發電量36506億千瓦時,增長7%;全社會用電量36430億千瓦時,增長5.96%。原油產量1.89億噸,大體持平,下降0.4 %;原油凈進口1.99億噸,增長13.6%。天然氣產量829.9億立方米,增長7.7%;煤層氣(瓦斯)抽采量達到71.8億立方米,利用量23.5億立方米,分別增長23.8%和36.6%。我國在保護環境、實施能源可持續發展方面采取了一系列行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能源生產和利用技術落后仍是環境污染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