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

      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

      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范文第1篇

      目前亞健康狀態還沒有建立統一的判斷標準,中、西醫對亞健康狀態的理解和界定范圍存在很大差異。圍繞亞健康狀態的內涵,還包括中醫臨床辨識、分類、中醫藥干預等關鍵科學問題,這些均是臨床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1亞健康狀態的內涵和定義

      中醫學的現代概念是狀態醫學,它研究的是人的生命體和生命力在大生態環境下某一時間所表現出來的情狀勢態,包括正常運轉的健康狀態、疾病狀態和亞健康狀態[1]。

      中醫學的傳統概念也是狀態醫學,只不過是“不病疾病”的二分狀態醫學。

      亞健康狀態的提出,標志著傳統二分狀態醫學向現代三分狀態醫學演化。在狀態醫學的框架內特別是三分狀態框架內,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屬健康狀還是亞健康狀態;或是疾病狀態。這有利于調攝、保養、防病和治療。

      在“不病疾病”的二分狀態中,“不病”代表著“健康”。就健康與疾病言,“平人”即健康[2]者。《素問·平人氣象論篇第十八》有云:“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調病人,醫不病,故為病人平息以調之為法。”

      亞健康概念插入“不病疾病”二分狀態模式,必然引發了三種爭議。①“疾病”狀態繼承并保留;“不病”狀態一分為二,隨之也細化了健康概念,即“健康狀態”和“健康低質狀態”。②亞健康狀態上、下擴展而居中。中之上與“不病”狀態部分重疊;中之下與“疾病”狀態部分重疊。③“不病”狀態繼承并保留;“疾病”狀態一分為二,隨之又細化了疾病概念,即“疾病亞臨床狀態”和“疾病狀態”。

      目前許多學者都認為,亞健康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和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3]。

      王琦[4]指出,亞健康狀態是指人的身心處于疾病與健康之間的一種健康低質狀態,是機體雖無明確的疾病,但在軀體上、心理上出現種種不適應的感覺和癥狀,從而呈現活力和對外界適應力降低的一種生理狀態。亞健康狀態的范疇可以包括以下方面:①是泛指身心上不適應的感覺所反映出來的種種癥狀,在相當時期內往往難以確診的狀況;②是某些疾病的臨床前期表現,如已有心血管、腦血管、呼吸、消化系統和某些代謝性疾病的癥狀,而未形成確鑿的病理改變;③一時難以明確其臨床病理意義的“癥”,如疲勞綜合征、神經衰弱癥、憂郁癥、更年期綜合征等;④某些重病、慢性病已臨床治愈進入恢復期,而表現為虛弱及種種不適;⑤在人體生命周期中衰老引起的組織結構老化與生理機能減退所出現的虛弱癥狀。上述方面有共同特點是,患者有多種異常表現和體驗,而通過物理、化學檢查不能檢出陽性結果,難以作出對疾病的診斷。

      趙瑞芹,宋振峰卻認為,亞健康狀態也包括:無自覺癥狀或癥狀輕微,但已有潛在病理信息者;亞臨床的帶菌者、帶病毒者;有免疫狀態改變者……等[5]。

      楊麗莎[6]提出“HBV攜帶亞健康狀態”的概念。

      人體在健康和疾病之間,有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狀態,一般被稱作“亞健康狀態”。但張全明,鄧麗絹[7]之編著就赫然書名《亞健康疾病》。

      王洪蓓、傅延齡[8]也認為,亞健康的癥狀和體征由病變而產生,那么亞健康就是疾病。王洪蓓、傅延齡解釋說,要清晰地給亞健康定義,關鍵看我們是如何給疾病定義的。什么是疾病呢?王洪蓓、傅延齡借用了《大不列顛百科全書》的疾病解說,疾病是指“足以產生癥狀或體征的異常生理或心理狀態”。因為“亞健康”具有異常的生理或心理癥狀,也多有體征,如異常的面色、舌象和脈象,那么“亞健康”基本就是疾病。“亞健康性疾病”在多數情況下程度較輕,但是也有程度較重的情況。由于科學條件的限制,醫學暫時認識不到或認識不清其病變,于是便不把它當成疾病看待。所以他們認為亞健康是非疾病的觀點有失偏頗。

      其實,亞健康狀態是在“二分狀態”的基礎上,深入細化的一種上下游移的中間大狀態。其游移區間上涉健康低質狀態;下及疾病亞臨床狀態。

      前蘇聯學者N.Beckman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人體在健康(第一狀態)和疾病(第二狀態)之間,有一種非健康非疾病的狀態,即“第三狀態”。也可稱為臨界狀態、灰色狀態、亞疾病狀態、亞臨床狀態、半健康狀態、次健康狀態、臨床前期、潛病期、誘病態、游移態或病前狀態、中間狀態等等。

      中國學者王育學首先使用了“亞健康(Sub-Health)”這一概念

      1995年5月,在北京召開的“首屆亞健康學術研討會”正式確定了“亞健康狀態”這一名稱。

      王育學[9]認為:亞健康狀態就是不健康但又沒有疾病的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狀態之間的一種中間狀態,是一種動態過程,又是一個獨立的階段。主要指人體開始有癥狀或體征,但還未達到疾病的診斷標準。在多數情況下:健康、亞健康、疾病狀態是一個不間斷的連續過程,亞健康狀態居中,其上游部分與健康狀態重疊,其下游部分又與疾病相重疊,在重疊部分可能與健康或疾病狀態模糊而難以區分。

      亞健康狀態通常指機體雖無明顯的疾病診斷,卻有各種身體不適的主觀癥狀;包括自體生活能力降低;社會適應能力減退等。必須指出,這只是亞健康狀態中最主要的一大類。

      可以預言,隨著醫學事業的不斷發展,亞健康狀態的范圍將會逐步擴大。主要是向下游疾病方向;其次是向上游健康方向擴展。

      向上游健康狀態擴展的部分,不斷演化為健康低質狀態。其擴展程度體現了現代醫學診斷手段的超前性日益提高,許多疾患在萌芽之時就能檢查出來。

      向下游疾病狀態擴展的部分,不斷演化為疾病亞臨床狀態。現代醫學技術的病控性、矯正性和彌補治療性越來越強。殘病對人類的威脅和影響有所降低。

      健康、亞健康、疾病狀態是一個連續過程。亞健康狀態居中,臨床具體為一緩慢的伸縮過程;上下游移的動態過程。

      “疾病”和“健康”的定義有著明顯的時代性。從“不病疾病”二分狀態發展到現代的“健康亞健康疾病”三分狀態,狹義“疾病”的范圍縮小了;新“健康”的標準提高了;原先上、下相鄰的,現今被細化了的“健康低質狀態”及“疾病亞臨床狀態”共同組成“亞健康狀態”。

      基于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基于亞健康狀態的游移特性,亞健康狀態的內涵可表達為中間游移大狀態。其游移區間上涉健康低質狀態;下及疾病亞臨床狀態。因此,理論上有必要從上游界定健康狀態與健康低質狀態;從下游界定疾病亞臨床狀態與疾病狀態,進而完善亞健康狀態的中醫學定義。

      1.1辨析“疾病”而定義亞健康狀態

      日常生活中“病”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人們有時從“癥”論病;有時從“證”或“征”論病;中醫多數場合是“癥、證”合參論病。廣義疾病包括三類不同的概念。即:主觀性疾病、診斷性疾病和已病性疾病。

      習慣上,癥狀、體征和社會行為異常通稱為癥狀,即廣義的癥狀。故《醫學源流·脈癥于病相及論》曰:“癥者,病之發現也。”

      正是廣義的“癥”刻畫出了廣義疾病—三類疾病概念[10]。

      ①主觀性疾病,包括主觀自覺疾病和主觀他覺疾病。它強調憑主觀不適感而自定的疾病或因異常的行為表現而被主觀他定的疾病。

      ②診斷性疾病,醫者憑籍臨床診斷標準而認定的疾病。此標準既包括西醫診斷標準,又包括中醫診斷標準。

      ③診斷性疾病若能分析、解釋主觀性疾病,則綜合為已病性疾病。已病性疾病即為狹義疾病。狹義疾病—“已病”,是最規范的疾病描述。已病性疾病既能綜合且又能區別診斷性疾病和主觀性疾病。

      理解了三類“疾病”概念,那么亞健康是否為“疾病”的爭論就自然化解。王育學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就是不健康但又沒有疾病的狀態”,此“疾病”主要是指“狹義的已病性疾病”。而張全明,鄧麗絹、王洪蓓、和傅延齡等認為“亞健康也是疾病”,此“疾病”則或是單一“主觀性疾病”;或是單一“診斷性疾病”。因此“亞健康疾病”與“亞健康狀態就是不健康但又沒有疾病的狀態”的提法并行不悖,都能成立。

      現辨析疾病而定義亞健康狀態:

      ①有主觀性疾病但無診斷性疾病是屬亞健康。

      ②有診斷性疾病但無主觀性疾病是屬亞健康。這一方面是現代診斷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使許多疾患在發作之前就能診斷出來。如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隱匿性糖尿病等。另一方面是各人的耐受程度不同所造成。

      亞健康亦可稱亞健康疾病。如主觀性亞健康疾病和診斷性亞健康疾病。《醫學源流論·病同因別論》曰:“凡人之所苦,謂之病;所以致病者,謂之因。”

      亞健康疾病,其概念又近似等同于古代“小疾”。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疾”是指不易診察的小病;且為非急性發作的小病。

      中醫臨床既辨病又辨證。田德祿主編《中醫內科學》21世紀課程教材中40類疾病的診斷,都是主觀、廣泛地辨病;客觀、標準地辨證。從某種意義講,主觀性疾病和診斷性疾病的二一狀態才屬亞健康狀態。

      ③患有狹義性疾病或殘疾,但此疾病是可控制的;殘疾是可彌補的;人們的基本工作和基本生活得以維持,是屬亞健康狀態。

      現代醫學技術的病控性、矯正性和彌補性越來越強。殘病對人類的威脅和影響有所降低。中國選手王楠奪得北京奧運會乒乓球女單銀牌后,中央電視臺披露了一條令人震驚的消息:2005年,27歲的王楠患了甲狀腺癌。當時,王楠一邊接受治療,一邊還不耽誤備戰北京奧運會的訓練,這其中的艱辛只有她自己最清楚。中國乒乓球女隊主帥施之皓說:“她走過了這三年多,很不容易,不是一般人可以想象的!”幸運的是,王楠的甲狀腺癌在她參加北京奧運會比賽之前治愈了,王楠和醫學都證明了自己的實力。筆者亦為王楠慶幸;同時也思量:“一邊接受治療,一邊還不耽誤備戰北京奧運會的訓練。”此時的王楠是屬疾病狀態?還是亞健康狀態呢?此外,參加北京殘奧會的運動員們又該歸屬什么狀態?在不耽誤基本工作和影響基本生活的前題下,可控制的疾病和可矯正殘疾,統統應屬亞健康狀態。否則驅使疾病狀態的人登臺竟技也就太不人道了。

      ④持續三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的亞健康疾病,即為亞健康狀態。包括主觀性亞健康狀態和診斷性亞健康狀態。人們一般都將亞健康與亞健康狀態等同看待。二者集合基本吻合,卻小有差別,就像點與線的關系一樣。

      劉保延[11]提出亞健康狀態的概念時附有一條時間限制:“持續三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的不適狀態或適應能力顯著減退而無明確疾病診斷。”其義就是強調亞健康狀態的“持續性或反復性”。

      “疾病”一般是短期的即時狀態;也可能是長期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狀態。而“疾病狀態”則社會地強調長時期內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性。有時二者意義完全相同,當頻繁“反復”或延綿“持續”地發作,“疾病”點點成線,就等同于“疾病狀態”。[12]

      借助三類“疾病”概念能較通俗地界定已病狀態與亞健康狀態;人們不必囁囁嚅嚅把病人加上引號來表示亞健康了,徑改稱為亞健康疾病是何等直捷爽快。以“疾病”來界定的亞健康狀態又適用于臨床診斷,且臨床可操作性強。

      1.2辨析“健康”而定義亞健康狀態

      在不病疾病二分狀態中,“不病”代表著“健康”。而“亞健康”概念的提出,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健康與亞健康”的界定。

      人們稱謂的“疾病”有三類不同的概念。同理,“健康”亦有三種不同的概念,即主觀性健康、診斷性健康和未病性健康。診斷性健康若能應證并支持主觀性健康,此時未病性健康也就自然成立。《內經》中提出了三種未病態,其中就有“健康未病態”[13]。

      中醫理論認為健康人應是陰陽平秘協調的有機體。平人既是無病人;平人又是健康人;更是理想的標準的不病人或健康人。《素問·調經論》定義平人:“陰陽勻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

      “人一呼脈再動,一吸脈亦再動,呼吸定息脈五動,閏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

      脈有胃氣。“平人之常氣稟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脈象不浮不沉,不急不徐,從容和緩,節律一致。

      心氣充,宗氣積于胸中。“胃之大絡,名曰虛里。貫鬲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虛里按之應手,動而不緊,緩而不怠,動氣聚而不散,節律清晰一致,一息4—5至。

      這些均可為診斷性健康標準。

      診斷性健康標準須充分兼容人類一切最新科技成果。

      中醫學常常將理想體質的標志融于健康的標志之中。健康的具體標志,包括生理和心理[14]兩個方面:

      生理健康的標志:形體壯實,眼睛有神,面色紅潤,呼吸微徐,聲音洪亮,須發潤澤,雙耳聰敏,牙齒緊固,腰腿靈便,二便正常,脈象緩勻。

      心理健康的標志:精神飽滿,情緒和調,性格隨和,記憶良好。

      這些均可為主觀性健康標準。

      主觀性健康概念的相對性極強,在不同的年齡段和不同的環境條件下,其標準波動性很大。因此周邊廣大的、相同年齡段的隨機人群為必不可少的參照系。

      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創立時在[15]中指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在軀體、精神和社會交往上的完美狀態。”這個多維度的定義克服了以往健康概念的片面性,把精神納入健康的范疇,并強調健康與社會環境有關,需要社會的共同努力來維系。

      1975年,WHO強調,健康是個體在一定環境、遺傳條件下,能夠恰當表達自身行為功能的狀態。正式提出行為功能是健康的基礎。

      1978年,WHO在阿拉木圖宣言中制定了健康的10條標準,強調健康不僅是人的生理健康,而且必須包含該人在當時的心理狀態和社會環境都處在一個較完滿的狀態。

      1990年WHO又提出了“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會適應良好”四個方面的健康新標準,把道德修養納入了健康的范疇。即按照社會認可的道德行為準則約束、支配自己的言談舉止,不損害他人利益來滿足個人需要。

      2000年,WHO增加了“生殖健康”內容,只有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個方面都具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只有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良好、道德健康、和生殖健康五個方面都具備才算真正意義上的健康。

      對WHO所定的健康標準,臨床但作參考便是,不必悉具。在如此嚴格的健康指標下,則天下無有健康人。WHO塑造了一個完美無缺的健康人,可用作理想健康狀態的標準。

      仿“辨析疾病而定義亞健康狀態”的原理,現辨析健康而定義亞健康狀態:

      ①有主觀性健康但無診斷性健康是屬亞健康。

      ②有診斷性健康但無主觀性健康是屬亞健康。

      ③診斷性健康若能映證主觀性健康,則綜合為未病性健康。未病性健康是最規范的健康描述。

      ④持續3個月以上反復出現的亞健康疾病,即屬亞健康狀態。同理,持續3個月以上的健康均時狀態,才屬健康狀態。發作性疾病的認定,如癲癇病發作其反復或持續時間還得另作討論。

      ⑤“健康”一般是長期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狀態;也可能是短期的即時狀態。而“健康狀態”則社會地強調長時期內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性。有時二者意義完全相同,當頻繁“反復”或延綿“持續”地發生,“健康”點點成線,就等同于“健康狀態”。

      嚴格地說,“疾病”與“疾病狀態”有所不同;“亞健康”與“亞健康狀態;”;“健康”與“健康狀態”也都有所不同。“健康狀態”并不排斥所有的“疾病”;可控的“疾病”必然歸屬亞健康狀態。王楠患有癌癥仍帶病堅持訓練。我們只能說①王楠患有疾病;②但此時的王楠不屬于疾病狀態而屬于亞健康狀態。因為有效的治療控制了疾病;因為王楠還能堅持訓練。簡而言之,持續或反復發作的疾病直接影響著人的“體質”;直接影響著人的“長期均時狀態”。所以疾病狀態的診斷和健康體診都須有一個“持續性或反復性的時態”標準。如某大學畢業生參加全國公務員招考,其成績優良,可在公務員體檢的前夜隅感小病—感冒了。好在該大學生一貫身體健康,公務員體檢各項指標也都合格,所以該大學生規范的體檢結果應是“健康狀態”而不應該是“健康”。

      人事部、衛生部2004年聯合的《公務員錄用體檢通用標準(試行)》第六條“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已愈合,1年內無出血史,1年以上無癥狀者,合格。”第十條“甲狀腺機能亢進治愈后1年無癥狀和體征者,合格。”

      此標準強調的“合格”須持續1年以上的健康狀態。

      在新《標準》中,肝病的檢查指標得到區別對待,其規定為:急性肝炎恢復后,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持續正常半年以上者;慢性肝炎恢復后,ALT和AST持續正常2年以上者,均合格。甲狀腺腫是我國常見的疾病,但在以往,不少省份的公務員考試體檢標準將身患此病的人拒于門外。這種情況在新《標準》中得到改善:甲狀腺機能亢進治愈后1年無癥狀和體征者,合格。

      這些合格的“健康狀態”均社會地強調長時期內的持續或反復的均時性。

      2狀態醫學與體質學說的關系

      日常生活語言對“狀態”的表述很不規范。人們有時把“狀態”特指為“持續狀態”;有時又混同為“即時狀態”。而“狀態醫學”中的“狀態”,其一是強調“持續或反復的均時狀態”。有關健康體檢的“狀態”陳述更應是如此。因為處于健康狀態的人也可能感病;偉人也可能犯錯。亞健康與亞健康狀態的表述確實不同。二者應區別看待。

      中醫體質學說是以中醫理論為主導,研究人類體質內涵、體質類型;并以此分析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的體質特征及演變趨向;從而指導預防和治療的學說。

      “體質,是人體生命過程中在先天稟賦和后天調養的基礎上所形成的形態結構、生理機能和心理狀態方面綜合的相對和穩定的固有特性。”[16]

      體質強調了人體有生以來,綜合、穩定的均時狀態。

      “形神俱備,乃為全體”(《類經·臟象類》)。基于形神合一的生命觀,人體的體質既包括“體”要素,又包括“用”要素。所以,體質是人類個體有生以來,質體和用體的綜合、平均狀態的全體。[17]

      中醫學常常將理想體質的標志融于健康的標志之中。健康的具體標志,包括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

      有關體質的分類,目前眾多學者較一致的看法是:除了健康體質之外,尚有病理體質。

      何裕民[18]認為:除正常體質外的不同體質類型,其實也即是種種不同的次健康類型的組合。體質的調整、優化,可起到預防疾病的作用,以保持或促進健康狀態。

      匡調元[19]將人類體質分為六大類:正常質、晦澀質、膩滯質、燥紅質、遲冷質、倦恍質,其中后五型均為病理性體質。

      王利敏等[20]旗幟鮮明地表白:病理性體質亦屬亞健康狀態,其根本原因在于亞健康狀態雖為無病,但其體內的病機已啟動,產生了陰陽偏盛偏衰,或氣血虧損,或氣血疲滯,或有病理性產物的積聚。

      病理體質其實就等同于亞健康狀態。

      王琦[21]經過近20多年的深入研究,在完善原有分類法的基礎上,結合臨床觀察以及古代和現代體質分類的有關認識,對原有7分法進行了增補,從而將中醫體質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等9種基本類型。

      根據現代漢語詞典[22]對體質的解釋:“人體的健康水平和對外界的適應能力”。不難理解,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則表述著三種不同的健康水平和適應能力。

      除正常體質、病理體質(亞健康體質)外,應該還有一種體質類型—疾病體質。這種體質類型王琦教授已提出過,原稱“特稟質”。“特稟質”基本對應著疾病體質。湖南“人魚寶寶”,一個只存活了38天的小生命,全球首例“美人魚”男嬰,世界上第三個“美人魚綜合癥”患者,就屬疾病體質。

      王琦[23]認為:“中醫體質類型是對個體在未病狀態下所表現的陰陽氣血津液偏頗狀態的描述”;“證與個體的體質特征、病邪性質、受邪輕重、病邪部位等因素密切相關,但起決定作用的是個體的體質特征。證常隨體質而轉移”。

      果如是說,“美人魚”男嬰體質類型還能辨別嗎?若說不能,“證常隨體質而轉移”其根基何在?若說能,也只能特殊問題特殊對待而特定為“特稟質”。足見“中醫體質類型是對個體在未病狀態下所表現的陰陽氣血津液偏頗狀態的描述,”也有例外。特別于健康體質和病理體質(亞健康體質)的“特稟質”,若非特指“疾病體質”,能有其它乎?王琦[24]對“特稟質”的定義是:“表現為一種特異性體質,多指由于先天性和遺傳因素造成的一種體質缺陷,包括先天性、遺傳性的生理缺陷,先天性、遺傳性疾病,過敏反應,原發性免疫缺陷等。”

      所以,“體質是人類個體有生以來,質體和用體的綜合、平均狀態的全體”。

      “體質”定義如此一作調整,羞答答的“特稟質”便可堂而皇之以“疾病體質”自居。“美人魚”男嬰肯定屬特稟質;但為何不直說是疾病體質呢?據報道,“美人魚”男嬰在他38天的生命中,歷經了兩次手術;身上插滿各種管子;進行著漫無止境的治療與搶救;靠現代化儀器維持著生命。“美人魚”重病男嬰決不屬病理體質。因為,“病理性體質亦屬亞健康狀態”。所以“特稟質”必須另立門戶直呼“疾病體質”。

      體質類型有許多,但主要有三大類:健康體質、病理體質(亞健康體質)和疾病體質。嚴重殘病,長年難控或功能無法彌補者,均屬疾病體質。

      健康體質的人也會患病。患病者不一定都屬疾病狀態;病理體質和疾病體質的人幾乎不可能有健康狀態。除非體質轉變,體質是可改變的。

      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變化,直接影響著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的演變;也直接影響著人的體質—直接影響著人的“長期均時狀態”。人們研究的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狀態的“狀態醫學”,特指長期的線型均時狀態。從這種意義講,“狀態醫學”就等同于體質醫學;病理體質亦可稱亞健康狀態。

      有必要設定健康、亞健康和疾病為短期的點型即時狀態;而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還包括體質均為長期的線型均時狀態。

      3亞健康狀態與未病學的關系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內經》在醫學防治方面的一個重要命題。“治未病”學術思想包含了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發、治其未傳、瘥后防復等五個方面的內容。

      《內經》所謂未病“有三層含義:一是“病未生者”,即健康沒有病變,此時應注重預防。二是“病未成者”,即自覺不適,但還沒有形成診斷性的癥狀。三是“病未發”,即查有病變,因未發作而不自知覺。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兵,不亦晚乎!”很顯然我們的祖先已深刻認識到“未病先防”的重要性。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論診候第四》亦云:“古人善為攻者,上醫醫未理之病,中醫攻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若不加心用意,于事混淆,即病者難以救矣。”圣人預防之道,治于未形故用力少而成功多,以見其安不忘危也。

      《靈樞·玉版》:“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病未成者”可能已有明顯不適,但還沒有形成明顯的診斷性癥狀。此屬亞健康或亞健康狀態。

      《素問·刺熱》:“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說“未發”,亦屬亞健康或亞健康狀態。實際已有明顯的診斷性癥狀,只是尚未發作、自我感受不明顯而已。

      龔婕寧、宋為民[25]評價:“《內經》中提出了三種未病態,即健康未病態、潛病未病態、前病未病態,并有相應的治療大法,雖然尚較粗略和籠統,但基本概括了未病的種類和主要內容。

      張仲景在《內經》基礎上發展了“治未病”的理論和實踐。其主要貢獻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既病防變;二是瘥后防復。

      根據五行相傳的規律,臟腑在生理上彼此相互聯系,相互為用,其在病理上相互影響,相互傳變,所謂“五臟相通,移皆有次,五臟有變,則各傳其所勝”,“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

      陰陽毒要在疫毒未盛時及早救治,阻斷病勢的發展。熱結腑實證用大承氣湯急下存陰,防止變證的發生。“適中經絡,未流傳臟腑,即醫治之”。

      太陽證“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既病防變,此處的“病”是復數概念,如傷寒的合病和并病。《內經》中提出了三種未病態即健康未病態、潛病未病態、前病未病態,此中的“病”是單數概念。

      “傷寒差以后,更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大病差后,從腰以下有水氣者,牡蠣澤瀉散主之。”

      “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者,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傷寒解后,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病人脈已解,而日暮微煩,以病新差,人強與谷,脾胃氣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煩,損谷則愈。”

      傷寒或中風的病人,在大病初愈,正氣還沒完全恢復時。正宜將息調理,瘥后防復。

      宋為民[26]認為中醫學由三大板塊組成一是臨床醫學;二是養生保健,三是“治未病”。并指出目前“未病學”的任務就是要促進亞健康狀態向健康態轉化。

      龔婕寧、宋為民[27]認為:“目前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基本上可包括潛病未病態和前病未病態在內,其中又以前病未病態為主。也就是說,機體因各種原因出現潛在的病理變化及輕微的臨床癥狀,但尚無明顯的“患病”依據時,皆可稱為亞健康,這是未病范疇之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內容”。

      中醫未病學的范疇包容了亞健康的內容;未病學的重點就是亞健康狀態。“治未病”學術內容有治其未生、治其未成、治其未發、治其未傳、瘥后防復等五個方面。其中治其未成、治其未發、瘥后防復等三方面必然歸屬于亞健康或亞健康狀態。

      未病學說與亞健康學說的不同,主要有:

      ①未病學的根基是傳統的‘不病疾病”二分狀態醫學;而亞健康學說則基于現代的“健康亞健康疾病”三分狀態醫學。

      ②傳變未病態則無相應的“亞健康”表述。

      中國傳統醫學歷史悠久,淵遠流長。要充分發揮中醫“治未病”的優勢,對亞健康狀態實施有效干預。

      4亞健康狀態的分類

      亞健康狀態又可稱為第三狀態、臨界狀態、灰色狀態、亞疾病狀態、亞臨床狀態、半健康狀態、次健康狀態、臨床前期、潛病期、誘病態、游移態或病前狀態等等。王育學在20世紀90年代就建立“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模型并進行理論探討。

      4.1亞健康狀態的動態分類

      為形象揭示三者之間動態轉化和相互重疊的過程,“灰色狀態”、“欲病狀態”、“綠色狀態”和“瘥后狀態”四個名稱有必要啟用。

      主觀性亞健康狀態(SubjectiveSubhealthStatus),簡約為S。

      診斷性亞健康狀態(DiagnosticSubhealthStatus),簡約為D。

      健康狀態(Healthstatus),簡約為Hs。

      亞健康狀態(Subhealthstatus),簡約為Ss。

      疾病狀態(Morbidstate),簡約為Ms。

      “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理解為“灰色狀態”,讀作“HsSs”。

      “健康狀態亞健康狀態”理解為“綠色狀態”,讀作“HsSh”。

      “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理解為“欲病狀態”,讀作“SsMs”。

      “亞健康狀態疾病狀態”理解為“瘥后狀態”,讀作“SsMs”。

      如:S;HsSs表示主觀性亞健康灰色狀態。

      如:D;SsMs表示診斷性亞健康瘥后狀態。

      這更能突出亞健康狀態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中間游移狀態;動態地表達亞健康狀態的轉歸。

      4.2亞健康狀態的綜合分類

      ①生命生理亞健康狀態

      如軀體亞健康狀態。主要表現為非常態的體力疲勞、虛弱、周身不適等;病理體質,包括先天性或遺傳性亞健康狀態,后天營養性亞健康狀態。日常生活能力減低,需要醫療幫助。

      ②生殖生理亞健康狀態

      如相對的異常、不應時的生育功能下降等。

      ③心身亞健康狀態

      主要表現為非常態的腦力疲勞和睡眠不佳;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益下降。情緒波動;行為草率;過度關注自我。病理性格亞健康,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上有著明顯的損人害己的認知偏差。

      ④環境適應性亞健康狀態

      如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狀態。突出表現為對工作、生活、學習等環境難以適應,對人際關系難以協調。角色錯位和不適應是社會適應性亞健康狀態的集中表現。自然環境適應性亞健康。如地方病前、潛態;水土不服;時差不適等。內環境適應性亞健康狀態,如發育期、更年期和老年期亞健康狀態。

      ⑤交互型亞健康狀態

      生命生理因素、生殖生理因素、心身因素和環境適應性因素相互影響而形成的亞健康狀態。

      4.3主觀性亞健康狀態的分類

      何裕民[28]將人群體質分型為:失調質、協調質、緊張質、虛弱質。其中失調質又分為郁滯質和內熱質,虛弱質又分為氣虛質、陽虛質、精虧質、津虧質,且郁滯質又有肝郁質、痰濕質及瘀阻質之分,氣虛質也有肺氣虛、脾氣虛及心氣血虛之分。并對亞健康狀態做出模糊聚類分析,亞健康群體主要屬于中醫所說的郁證、痰濕和虛證三大類。

      根據1947年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而是在軀體、精神和社會交往上的完美狀態。”陳復平、李強等[29]強調,“其實世界衛生組織對亞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確不過的定義了,那就是除了健康與疾病之外,還有一種狀態就是虛弱現象,這種虛弱現象就是亞健康,亞健康的本質就是虛弱現象。這是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確定下來的概念。”要知現象就現象;本質就是本質,二者不可混淆。人們常說,透過現象看本質嘛!如果現象等同于本質,亞健康的命題那就太膚淺了。王育學[30]則謹慎地表明:“我們說這種虛弱表現就是亞健康的主要內容之一,應該是順理成章的。虛弱與中醫所講的虛證在大的概念上有驚人的相似,虛證比虛弱的涵蓋面還要廣,而且自成體系。”

      誠然這種虛弱現象就是亞健康的主要內容之一,但虛弱現象的本質是什么?“我們說這種虛弱表現就是亞健康的主要內容之一”,那么亞健康的主要內容之

      二、之三又是什么?王育學似乎意猶未盡。

      筆者基本贊同陳復平、李強的觀點,建議稍作修改:“世界衛生組織對亞健康早已下了再明確不過的定義了,那就是除了健康與疾病之外,還有一種狀態就是虛弱,亞健康的本質就是虛弱。這是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已確定下來的概念。”

      亞健康狀態之虛弱,有虛證虛弱、實證虛弱和虛實兼雜證虛弱。虛證有虛象;實證亦有虛象,如“大實亦有羸狀”。虛實兼雜證自然也有虛弱。“小疾”之虛弱,其虛證未必太虛;實證未必太實;是小虛小實兼雜的狀態。

      虛證有陰虛、陽虛、氣虛和血虛等。虛證宜補,主觀性亞健康狀態之虛重在調補脾胃。因為①“小疾”之虛,其虛未必太虛。②彌散性狀態之虛,氣虛、血虛、陰虛、陽虛未必太分明。③土藏萬物,兼容四行。脾胃為后天之本,故脾胃者,五臟之宗也。

      亞健康的本質就是虛弱。主觀性亞健康狀態主要歸屬郁證、痰濕和虛證三大類。三大證型的劃分,特別實用于主觀性亞健康狀態。臨床研究表明[31],在調補脾胃前題下的理郁、消導、開胃,為主觀性亞健康狀態治療大法;療效良好。

      主觀性亞健康之痰濕常兼夾氣滯、血瘀,食積、水停。臨床宜標本兼顧,健脾、行氣、化濕、消積;痰、瘀并治。其實津血同源;痰飲同類也。當氣、血、痰、濕、食等膠著壅結則積滯痞塊是以成。“小疾”之痰濕,未必就形成了積滯痞塊。但臨床須充分認識其發展的嚴重性,嚴加防治。因為“如心腦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腫瘤等,其產生大都經歷了緩慢漸進的‘亞健康’過程[32]。”且五臟之疾患俱能生痰濕,然無不由乎脾胃[33]。治痰濕不理脾胃,非其治也。

      “郁證的發生,是由于情志所傷,肝氣郁結,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但主要是肝、脾、心三臟受累以及氣血失調而成。”[34]丹溪立越鞠丸總治六郁,開郁利氣為主。謂氣郁則濕郁,濕郁則熱郁,熱郁則痰郁,痰郁則血郁,血郁則食郁,皆相因為病也。然主觀性亞健康狀態之郁證多屬正氣虛弱,六郁錯雜的模糊之候。臨床當識治肝理脾之要妙也。

      夫治肝郁者,首調脾胃。張錫純云:“《內經》謂:‘厥陰不治,求之陽明。’《金匱》謂:‘見肝之病當先實脾。’先圣后圣其揆如一,此誠為治肝者之不二法門也。惜自漢、唐來,還未有發明其理者。獨至黃坤載,深明其理謂:‘肝氣宜升,膽火宜降。然非脾氣之上行,則肝氣不升,非胃氣之下行,則膽火不降。’旨哉此言,誠窺《內經》、《金匱》之精奧矣。由斯觀之,欲治肝者,原當升脾降胃,培養中宮,俾中宮氣化敦厚,以聽肝木之自理,即有時少用理肝之藥,亦不過為調理脾胃劑中輔佐之品。所以然者,五行之土原能包括金木水火四行,人之脾胃屬土,其氣化之敷布,亦能包括金木水火諸臟腑。所以脾氣上行則肝氣上升,胃氣下行則膽火自隨之下降也。又《內經》論厥陰治法,有‘調其中氣,使之和平’之語。所謂調其中氣者,即升脾胃之謂也。所謂使之和平者,即升脾胃而肝氣自和平也[35]。”

      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范文第2篇

      【關鍵詞】亞健康;未病學;養生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觀的變化,醫療模式由單純的疾病治療轉變為預防、保健、治療、康復相結合的模式。20世紀末,全球醫學界大討論的最終結論是:最好的醫學不是治好病的醫學,而是使人不生病的醫學。人類的健康理念發生了轉變,健康被賦予新的內涵。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的有關健康的概念為:健康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不虛弱,而且是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能力上三方面的完美狀態。

      1亞健康的基本概念

      臨床上存在有一組以疲乏無力、精力不夠、肌肉關節痠痛、心悸胸悶、頭暈頭痛、記憶力下降、學習困難、睡眠異常、情緒低落、煩躁不安、人際關系緊張、社會交往困難等種種軀體或心理不適為主訴來就診的人群,通過運用現代的儀器或方法檢測卻未發現陽性指標,或者雖有部分指標的改變,但尚未達到西醫學疾病的診斷標準。這種處于健康和疾病之間的狀態,自80年代被前蘇聯學者稱為“第三狀態”這個新概念以來,得到國內越來越多學者的認同與重視,并將其稱之為“亞健康狀態”。

      亞健康是指人在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出現各種不健康的問題,有可能向疾病發展的一種過渡狀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即身體亞健康、心理亞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亞健康。亞健康狀態是一種人體生命活力和功能的低下狀態,不僅表現在生理功能或代謝功能的低下,也包含了心理狀態的不適應和社會適應能力的低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尚無確切的病變的客觀指征,但卻有明顯的臨床癥狀。

      亞健康在人群中有很高的發生率和多方面不良影響,給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尤其是工作效率明顯降低。亞健康狀態已成為困擾人們健康的重大社會問題之一。中醫藥歷來重視治未病,對亞健康積累了豐富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經驗,醫療過程中顯示了肯定的療效優勢。

      2中醫學的“未病”學說

      中醫學的健康觀念是“天人相應”和“陰平陽秘,精神乃至”,就是注重人與自然環境及外界社會之間及其體內陰陽和諧的動態平衡。受時代所限中醫學的術語中雖無亞健康一詞,但早在2000多年前成書的中醫學經典《內經》中就已經明確地提出了“未病”的概念和“治未病”的觀念,如《四氣調神大論》中提出了“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所謂“未病”、“未亂”就是產生疾病前之狀態或征兆,是質變成為疾病的量變過程,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亞健康狀態。唐代大醫家孫思邈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認為:“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醫之于無事之前。”亞健康則應屬“未病”、“欲病”層次。中醫“未病學”的醫學思想,其主要體現于治病之未成、治其未傳、瘥后防復三個方面。可見中醫學是極其重視養生的。

      3亞健康狀態與中醫未病觀的異同

      “未病”的概念是與“已病”的概念相對而言,即非已具有明顯體征的疾病,亦非無病,而是指機體的陰陽氣血、臟腑功能失調所導致的疾病前態或征兆。因此未病學主要討論的是疾病的潛伏期、前驅期及疾病的轉變或轉歸期等的機體變化。其宗旨可概括為“未病先防、既病防變”,從這一點上看可以說中醫“未病”的內涵應當是包括了亞健康狀態在內的所有機體陰陽失調但尚未至病的狀態。

      中醫學認為,亞健康形成的主要機理與中醫“三因”學說密切相關,其成因是飲食不節、起居無常、情志不遂、勞逸無度、年老體衰等原因導致臟腑陰陽氣血失調或正氣耗傷。而現代醫學則認為導致亞健康的主要原因是生活和工作節奏加快、心理和社會壓力加重、飲食不規律、長期處于緊張狀態、睡眠不足和自然衰老等,并指出人類疾病的50%是與不良生活方式有關。由此可見中醫學與現代醫學對亞健康產生的認識是相近的。

      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的定義是,健康是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適應上的完好狀態,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和虛弱。衡量健康的具體標志是:

      1、精力充沛,能從容不迫地應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處事樂觀,態度積極,樂于承擔任務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應變能力強,能適應各種環境的變化;

      5、對一般感冒和傳染病有一定抵抗力;

      6、體重適當,體態勻稱,頭、臂、臀比例協調;

      7、眼睛明亮,反應敏銳,眼瞼不發炎;

      8、牙齒清潔,無缺損,無疼痛,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

      9、頭發光潔,無頭屑;

      10、肌肉、皮膚富彈性,走路輕松。

      亞健康的概念、標準和表現

      亞健康是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動態變化的中間狀態,即健康一亞健康一疾病。亞健康既與上面的健康狀態之間有重疊交叉狀態,又與下面的疾病之間存在重疊交叉,因此,亞健康既可以向健康的好的方向發展,又可以向不健康的壞的方向發展。這種發展變化是雙向的。

      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許多說不明道不清的身體或精神上的不舒服,這種似病非病的狀態就是亞健康。注意力難以集中、精神不振、多夢、疲勞、情緒不穩定、用腦后疲勞、缺乏耐心等癥狀,

      而且亞健康還有其他一些常見表現,例如,易感冒、嗜睡、四肢乏力、不愉、頭暈、目眩、抑郁、頭痛、腰膝酸痛、脫發。同時還有胃腸脹氣、筋疲力盡感、消化不良、便秘、減退、面部褐斑等。

      但是,男性和女性的亞健康表現略有不同。男性的亞健康表現前15項分別為:記憶力減退、對自己的健康擔心、注意力難集中、精神不振、疲勞、耐力下降、用腦后疲勞、多夢、困倦、情緒不穩定、健忘、虛弱、煩躁、活動后疲勞、易激動。

      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范文第4篇

      關鍵詞:亞健康狀態;評估方法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11)04-0707-03

      The Commonly Used Assessment Methods for Sub-health State

      Zhao Xin,Chen Jia-xu,Wang Li-min,Cui Hua-ting,Cui Hai-zhen, Kang Chun-jie

      (Beijing University of TCM, Beijing 100029)

      Abstract:The academia has made a lot of research for the sub-health concept,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diagnostic criteria, detection,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since the emergencing of the Sub-health concep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domestic commonly used methods about the assessment of the sub-health state. Mainly the following three areas: symptoms diagnostic criteria, rating scal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diagnosis. These three methods of sub-health state have shown a certain respect, but also defect exists in many areas. This paper makes a consolidation of the main assessment methods of the sub-health to find the most effective method of determination and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using it in the next step of study, then exploring further about the mechanism ,physiology, or pathology of sub-health state.

      Key words:Sub-health State;assessment methods

      隨著人類科學技術以及思想認識的發展,20世紀以來,現代醫學由原有的生物醫學模式開始向新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溫飽問題解決以后,人類對于健康的關注已由單純的關注“是否有疾病”,過渡到了關注“自身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各方面的健康狀況”。20世紀80年代,前蘇聯學者N.布赫曼(Berkman)教授首次提出除健康狀態和疾病狀態外,人體還存在一種既非健康亦非患病的中間狀態,即“第三狀態”,我國學者王育學將其稱為“亞健康狀態”【sup】[1]【/sup】。有關亞健康的研究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國內受到重視。學術界對于亞健康的概念、內涵與外延、診斷標準、測定方法、預防與治療,特別是應用我國傳統的中醫藥學理論防治亞健康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在此基礎上,200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正式了《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sup】[2]【/sup】,該指南認為:“如果存在目前醫學上不能解釋的癥狀表現,且持續3個月或以上者,可判定為亞健康”。此標準目前在國內有關中醫藥防治亞健康的研究中使用較為廣泛。但迄今為止,國內外的學術界對亞健康的概念、內涵與外延、評估方法等尚無公認的統一標準。本文對目前國內有關亞健康的主要評估方法進行整理,以期尋找最有效的測定方法和檢測技術,將其應用到下一步課題研究中,進一步探究亞健康狀態的發生機制或生理、病理變化。

      1 亞健康狀態評估方法

      目前國內有關亞健康狀態評估方法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癥狀標準診斷法、量表評估法和生理生化指標診斷法。這三類方法在亞健康狀態的研究中都表現出了某方面的優勢,但同樣存在多方面的不足。

      1.1 癥狀標準診斷法

      癥狀標準診斷法即采用專家咨詢法制定亞健康狀態相關癥狀的診斷標準,由醫生或研究人員依此標準進行判斷。專家咨詢法又稱德爾斐(Delphi)法,1964年美國蘭德(Land)公司首先將其用于技術預測中,是以專家作為索取信息的對象,由專家通過調查研究作出對問題的判斷、評估和預測的一種方法。是在專家個人判斷和專家會議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直觀預測方法,特別適用于缺少客觀信息資料和歷史數據,而又較多地受到社會的、政治的、人為的因素影響的信息分析與預測課題。實踐證明,采用德爾菲法進行信息分析與預測,可以較好地揭示出研究對象本身所固有的規律,并可據以對研究對象的未來發展做出概率估計【sup】[3-4]【/sup】。亞健康狀態的研究是在20世紀末才發展起來的,命名至今亦只有20年時間,歷史數據嚴重不足。且目前國內外研究中尚沒有公認的統一標準;亞健康的癥狀以亞健康狀態者自覺不適為主,受到社會、政治、心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缺乏可明確定量的客觀信息資料。這種研究現狀符合德爾斐(Delphi)法本身的特點。通過專家咨詢法制定的亞健康診斷標準,診斷癥狀均以軀體癥狀和心理癥狀為主,臨床使用中認為具有流行病學的診斷價值,在研究中廣泛應用。如陳青山等按照Delphi法原理咨詢專家,計算亞健康診斷標準的有關評價指標,并將擬訂的亞健康診斷標準用于人群流行病學調查,取得較可信的結果【sup】[5]【/sup】。

      1.2 量表評價法

      量表評價法是根據事先設計的等級評價量表來對被評價者進行評價的方法。實踐證明,量表測量的結果作為對具體事物的研究是可以計算和評價的。亞健康狀態人群表現出的癥狀以自覺不適為主,包括軀體癥狀和心理癥狀。人的精神、心理、情志等活動狀態可以通過量表進行評估,在研究中能夠成為客觀的證據。因此將量表評估法引入到亞健康領域,把自覺癥狀按照一定規則進行量化測量,從得到的數據來判斷嚴重程度,能夠相對客觀的反映主觀感覺性指標,很大程度上加強了目前對于亞健康狀態的評估,從而有效地判斷和測量亞健康狀態【sup】[3-4]【/sup】。

      1.2.1 常用量表評價 亞健康狀態判斷的前提是確定并剔除健康與疾病狀態。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下的定義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只是沒有疾病和虛弱現象。其中軀體疾病狀態可以通過各項臨床檢查實現,有各種癥狀、體征和客觀指標檢查支持,排除并不困難。而某些尚未被患者意識到的心理疾病、社會適應性不良等狀態如何被界定為“不健康”曾經是研究人員面臨的難題。目前國內外已有大量的已開發成形的健康測量工具,如健康測量量表、生存質量量表、心理測量量表、癥狀評測量表等,使用頻率較高的量表包括心理社會應激評定量表(PSAS)、康奈爾醫學指數(CM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目前國內亞健康相關研究中廣泛使用【sup】[6]【/sup】。但將這些測量工具應用于亞健康研究時,仍有許多關鍵性的問題亟待解決。由于我國相關研究起步較晚,目前國內采用的量表仍以從國外引入的為主。經過一系列步驟譯出量表的中文版后,需要以我國人群狀況建立相應的常模數據,才能使之對特定地區、特定人群的相關狀況具有判別能力。特別是一些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指標受到文化傳統、社會狀態以及政治經濟情況等多方面影響,量表的“正常值范圍”是否適合我國人群尚需大樣本檢驗。另外,量表評價法有時由于過于追求量化,要求受試者嚴格劃分等級、程度,操作起來有一定困難。

      1.2.2 自制量表 量表的設計直接引導著評價方向,量表的質量也直接影響著評價的質量。國內外廣泛使用的心理社會應激評定量表(PSAS)、康奈爾醫學指數(CMI)、焦慮自評量表(SAS)、抑郁自評量表(SDS)等量表都是針對健康或疾病狀態評估而設計的,并非亞健康狀態專用量表,很多方面不能滿足亞健康狀態的臨床評估和研究需要。近年來,國內學者在研究過程中,參考以上量表,根據課題需要研制了多種自制亞健康狀態量表。如胡先明等參考其他診斷量表,制訂出了亞健康癥狀標準診斷量表,對部分人群進行亞健康狀態的評估,并分析了其相關社會心理影響因素【sup】[7]【/sup】。范存欣等在對廣東高校教師心理亞健康狀態進行研究時,參照了WHO生存質量和有關健康的內涵,并結合廣東地區高校教師工作、生活、學習等各方面實際情況,自行設計調查問卷,主要包括與亞健康診斷有關的軀體、心理、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亞健康的各種影響因素、疾病現狀以及對亞健康的認知等54個條目,結果顯示:高校教師心理亞健康發生率為43.90%【sup】[8]【/sup】。龐軍等利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對482例亞健康人群進行研究,研究項目包括反映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癥狀、焦慮癥狀、敵對情緒、恐怖癥狀、偏執癥狀、精神病性和其它等10個方面,結果顯示亞健康人群存在諸多心理癥狀和不同程度的心理衛生問題【sup】[9]【/sup】。

      從目前的研究來看,由于亞健康本身的定義、范疇等還很不規范,尚未形成統一的判斷標準,諸多自制量表雖有一定共性,但具體評定方法、條目等與該課題組研究方向聯系密切,置于其他類型研究時可推廣性和可重復性欠佳。因此國內亦尚未形成業內公認的亞健康評定量表。

      1.3 檢測評定法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在疾病臨床和亞臨床診治方面的廣泛運用的設備、儀器和技術,也逐漸用于亞健康狀態的檢測和評估。目前常用的方法如運用腦像檢查(EEQG)【sup】[10]【/sup】、心電圖、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機體免疫細胞功能檢測、超高倍顯微診斷儀(MDI)評估法【sup】[11]【/sup】、多媒體顯微診斷儀(THMMDI)檢測法【sup】[12]【/sup】、活體血液分析(LBA)【sup】[13]【/sup】、血液細胞阻抗測量【sup】[14]【/sup】、福貝斯遠程健康檢測系統(TDS)【sup】[15]【/sup】、量子共振檢測法(QRS)【sup】[16]【/sup】等。

      生理生化指標量化檢測直觀、準確,最大可能的避免了人為因素影響,利于進行數據分析比較研究。但目前研究中健康人群參考值很難界定。處于亞健康狀態的人會有諸多自覺不適癥狀,實驗室檢查可能有某些指標的變化,但尚未達到相應疾病的診斷標準,即仍處于正常值范圍之內。如何在正常值范圍內劃分出健康人群和亞健康人群的參考值仍是研究人員亟待解決的難題。

      1.4 中醫學評估方法

      亞健康狀態是一種生理功能異常或衰退的狀態,而非器質性病變,發展下去又會逐步進入疾病狀態。這種認識與中醫學中的“未病”有很多相似之處。“治未病”首見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之。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之后又相繼提出了“消患于未兆”、“濟贏劣以獲安”等,所謂“未兆”、“贏劣”都是對“未病”的解釋,即不“健康”卻又不屬于“疾病”的虛弱或向疾病發展的狀態。中醫未病學中,所謂“未兆”即未有顯著疾病征兆之時,而“贏劣”則是指虛損或不太健康,但不一定有病的狀態,而這些內容,與現代所說的亞健康狀態有很多相似之處。目前多認為“治未病”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①未病養生,防病于先;②欲病救萌,防微杜漸;③已病早治,防其傳變;④瘥后調攝,防其復發。因此,中醫“未病”的范疇比亞健康的范疇要廣泛的多,包括了對健康、亞健康、疾病及病后康復階段的人群的調治,而亞健康狀態只是中醫“未病學”研究的重要范疇之一,與“未病”中的“欲病”狀態更為接近【sup】[17]【/sup】。

      同時亞健康狀態是一種生理功能異常或衰退的狀態,而非器質性病變,對于這種“狀態”的認識與中醫學中的“證”有很多相似之處。中醫學診療過程中重視人體的主觀感覺,認為亞健康狀態主要是由勞逸過度、起居失常、飲食不節等原因,引起機體陰陽失調,臟腑氣血不和所致,常出現疲乏無力,精神不振,食欲不振,心煩多夢,睡眠不安,抑郁或焦躁,記憶力減退,減退,工作效率降低等現象。綜合分析這些癥狀雖然不能達到西醫某種疾病的診斷標準,但在中醫診斷中可以辨為某類證候,繼而可以通過中醫辨證立法處方進行調理和治療。由此可見,亞健康狀態的研究與中醫“未病”和“證”的研究密切相關。因此探索亞健康狀態的主要生理指標,進一步建立亞健康狀態測評系統,增強人們的自我保健意識,及時糾正生理功能的偏頗,有效地防病于未然對于中醫研究人員更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課題【sup】[18]【/sup】。

      2006年,中華中醫藥學會了《亞健康中醫臨床指南》,規范了中醫藥防治亞健康研究中常見的一些問題。如亞健康的定義和范疇、亞健康的常見臨床表現與中醫辨證分型等,為中醫、中西醫結合與相關學科研究及干預亞健康狀態提供了參考。應用此指南中的標準,更多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細致的研究。因而近年來的臨床實踐中也出現了一些中醫診斷評估方法。如中醫四診模擬檢測、觀指甲測亞健康、觀舌測亞健康、觀面測亞健康等。近年來的研究中亦出現了將多種中醫診法相結合試圖建立全面的研究體系的文章。如亞健康的“九診綜合評估”包括望診、聞、問、切、甲診、心診、子午診、經絡診、臟腑診等【sup】[19]【/sup】。費兆馥等在中醫脈診、舌診客觀檢測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應用中西醫學的相關知識,選用多種生理指標進行檢測,并使用圖像法進行分析,以期探討亞健康狀態的形成機制,建立一種多指標綜合分析、客觀評估亞健康狀態的方法【sup】[20]【/sup】。韋玉科等應用模糊神經網絡技術開發的亞健康狀態常見癥狀臨床診斷系統,在測定人體亞健康狀況時,可以得到同中醫專家診斷的實際情況基本相符的結果,也顯示了較好的應用前景【sup】[21]【/sup】。

      2 分析

      健康和亞健康的概念范文第5篇

      亞健康好比是“鐘擺”,可以擺向健康,也可以擺向疾病,擺向健康還是擺向疾病,就看你如何珍惜惟一的生命了。

      科學認識“亞健康”

      追根溯源,現代醫學所稱的“亞健康”,在祖國醫學中早有類同的描述。現在,我們通常說患了何種疾病,是指已經生病的狀態。但在古代,“疾”與“病”含義不同,所指亦不同。“疾”是指不易察覺的小病,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就會發展到可見的程度,便稱為“病”。古代,這種患“疾”的狀態在中醫學中稱“未病”,現代醫學被稱為“亞健康”或“第三狀態”。

      “未病”不是無病,也不是可見的大病,按中醫學觀點而論,是指身體已經出現的陰陽、氣血、臟腑、營衛的不平衡狀態。《黃帝內經》中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這表明我們的祖先已經認識到對疾病應采取“未雨綢繆,防患未然”的重要性。

      20世紀以前,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就是不生病。直到20世紀80年代,人類開始重新認識軀體的健康與社會生活和思維方式的關系。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認為人體的疾病不僅是某種生物因素引起生物學變量的結果,而且是生理、心理活動與社會活動之間的正常關系遭到破壞的結果。從此,心理和社會因素對健康與疾病的影響作用引起了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由于這一醫學新思維的出現,人們發現在健康(第一狀態)與疾病(第二狀態)之間確實存在一種非病非健康的第三狀態,稱為亞健康。其共同的特點:說是沒病,卻有疲勞、失眠、情緒不穩定等種種不適;說是有病,常規化驗等醫學檢查卻找不到生物學變量的結果。醫學界將此“亞健康”狀態定義為“介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生理功能低下的狀態”,也是大病來臨之前身體機能發出的信號。

      由于亞健康的潛伏期一般是5~8年之間,加之人們對其認識不足,往往不予重視,結果延誤了防治的最佳時期。處于亞健康狀態,還是心腦血管病、肝炎、癌癥等許多疾病的前期征兆。據社會調查表明,在上海市具有高級職稱的中年知識分子中,75%的人處于亞健康狀態 ;北京中關村高科技人員的人均壽命僅53.34歲,明顯低于全國人均期望壽命。

      你是“泡沫健康”嗎

      經亞健康研究人員分析,隨著現代化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人際關系復雜,人的思維(認知)方式容易出現錯誤或心理容易失衡。所以,亞健康首先是思維方式因素所致。例如,有些人想問題、處理事情的角度過于偏激,而引發人際關系緊張;也有些人過于刻板而難以適應社會變化;還有些人凡事拿不定主意而處于無所適從的狀態。其次,亞健康也與飲食結構和生活習慣有著重要的關系,比如攝取的維生素減少,脂肪含量增高,生活不規律,運動與休息安排不當等。另外,吸煙、酗酒以及環境污染也是重要外因。

      遺憾的是,盡管科學家們找到了亞健康的原因,卻找不到治療亞健康的藥物。有些亞健康人群以為多服用保健品就能擺脫亞健康、重新走向健康,這其實是一個心理誤區。也許有的保健品能給你帶來短暫的緩解,但這可能形成“泡沫健康”。因為單一的對抗性手段,解決的僅僅是局部問題,尤其是中年正是養護生命之根的關鍵時期。真正的健康是持久的穩態,是自我調節能力的不斷提高,只有這樣才能筑起健康的銅墻鐵壁。

      從社會科學的視角來看,建立社會的合理性空間是擺脫亞健康狀態的最有效的出路。所謂生命的合理性,不是任何社會崇尚的價值目標和行為方式,而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運動方式和適合于自然平衡的生存方式。

      健康是一項投資什么是健康?

      健康就是不生病。這種概念是不完全的,是偏頗的。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下了定義:“健康不僅意味著疾病和虛弱的消除,健康是體格、精神和社會的完全健全與和諧的狀態”。即軀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四個要素完整。現在是四個要素,以后可能還會出現其他的要素。比如目前比較流行的“健商”(簡稱HQ)概念就是一種。

      “健商”是指一個人所具有的健康智慧與維護健康的能力。代表著一個人所具有的健康意識、健康知識、健康能力和水平。

      在過去知識落后、營養貧乏、生產勞累的時代,人們普遍不了解復雜的身體和生命現象,健康只能被動地靠醫生、靠醫院、靠休養,是消費支出和享受。21世紀是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健康的性質隨之改變,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健康靠自己、靠知識、靠管理、靠習慣、靠合作,健康已逐漸轉變為個人的主動投資行為和社會性增值服務。

      所以,越來越多的人對“人類最大的財富是健康”,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

      學會科學的生活方式

      如何對待亞健康?任意地夸大身體的不適,到處求醫問藥,是消極的;聽之任之,無視生命發出的預警信號,最終只能自食惡果,這是更消極的。

      我認為,哲學家尹繼佐教授提倡的“以心療為核心,以體療為基礎,以醫療為保障的現代健康實踐模式”,與我國的國情民意是切實而可行的。

      1.心療 就是提倡健康的思維方法,將精神分析和精神治療作為輔助的核心模式。通過心理咨詢和科學剖析,消除心理上、精神上、情感上障礙,以達到心平氣和、心身健康。遇到想不開的事,情緒激動、憤怒、抑郁、悲憤、傷感等,可以向至愛親朋傾訴,可以大大方方地請教精神科醫生或求助于心理醫生的幫助。

      2.體療 在《黃帝內經》中,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了“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保健論述。三國時代的名醫華佗,創造了著名的“五禽戲”健身法。體療,蘊藏著豐富的修心健體的內涵,注意吐納傳導,修性以保神,安心于全身的要旨。這樣,即可以起到通經活絡,和順氣血,舒筋壯骨的療效。哪怕您再忙,也要記住多運動、多散步、多呼吸新鮮空氣,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醫療保障 心療和體療在防止亞健康和不少疾病的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不可以代替醫療的作用。將心療、體療和醫療有機的合理的結合起來,才可能形成真正辯證的、科學的實踐模式。

      4.調順睡眠,消除疲勞 高質量的睡眠,可以調節各種生理機能、穩定神經系統平衡,是恢復體力的主要途徑。睡眠是一種主動的休息方法。實踐表明,睡眠本身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生命質量。

      5.飲食調攝 飲食宜清淡、多樣化,不能偏食,烹調有口味,這樣能增進食欲,促進營養物質的細化和吸收,提倡利用藥膳方法,做到祛疾療病,一舉兩得。

      6.藥物調養 對于積累性疲勞綜合征,先需要用藥物改善人體各種機能,排除疲勞,恢復體能。這需要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實施,不要自以為是地盲目購買各種各樣的保健品,那樣恐怕只會花了錢傷了身體。

      重視藥食補身,如在大米中加入藥物煮成藥粥,也是一種很好的養生食品。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AA| 亚洲第一区二区快射影院|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秋霞1 | 亚洲人成电影网站|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综合网| 亚洲AV午夜成人影院老师机影院| 不卡精品国产_亚洲人成在线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午夜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亚洲人成网址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麻豆| 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第一精品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久a亚洲欧洲AV| 亚洲成年轻人电影网站www| 亚洲av鲁丝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成人精品久久|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地址|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亚洲av产在线精品亚洲第一站|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亚洲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色精品三区二区一区| 亚洲丰满熟女一区二区哦| 国产精品亚洲AV三区| 亚洲成aⅴ人片久青草影院|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日韩在线| 亚洲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妇熟XXXX妇色黄| 夜夜亚洲天天久久| 亚洲人成777在线播放|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 亚洲码和欧洲码一码二码三码 |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影院网站| 亚洲免费观看视频|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