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哲學的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目的: 探討環磷酰胺(CY)和環孢素A(CsA)對SLE患者外周血Th細胞亞群的免疫調節作用。方法: 以10例重度活動的SLE患者和6例正常對照的PBMC為研究對象, 將細胞懸液分為空白組、 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組、 PHA+CY組、 PHA+CsA組、 CY組和CsA組分別給藥, 體外細胞培養24 h后, 利用三色流式細胞術檢測CD4+IL10+T細胞、 CD4+IFNγ+T細胞比例和CD8+ IL10+ T細胞、 CD8+IFNγ+T細胞等比例, 同時記錄相應細胞的熒光強度。結果: CsA促進靜息和活化狀態下PBMC培養中表達CD4+IL10+T細胞比例增加, 同時CD4+T細胞表達IL10熒光強度增強。CY雖然促進SLE PBMC培養中表達CD4+IL10+T細胞比例增加, 但對CD4+T細胞表達IL10的熒光強度無明顯增強。CsA抑制PBMC培養中表達CD8+IL10+T細胞的比例, 同時CD8+T細胞表達IL10的熒光強度減弱。而CY雖然抑制SLE PBMC培養中表達CD8+IL10+T細胞的比例, 但CD8+T細胞表達IL10的熒光強度卻是減弱的。CsA對活化狀態下正常對照和SLE PBMC培養中表達CD4+IFNγ+T細胞比例的抑制作用優于CY, 且CY對SLE患者PBMC培養中CD4+T細胞表達IFNγ熒光強度抑制作用也是減弱的。CsA和CY均可抑制活化狀態下, 正常對照PBMC和靜息狀態下SLE PBMC培養中表達CD8+IFNγ+T亞群細胞的比例, 且CY的抑制作用優于CsA。但CY對SLE PBMC培養中CD8+T細胞表達IFNγ熒光強度的增強作用不如CsA。結論: CsA和CY均能使CD4+T細胞受抑, CD8+T細胞上升。但CsA對T細胞活化, 炎癥相關細胞因子表達啟動的反應更為敏感, 免疫調節作用更為顯著。
【關鍵詞】 環磷酰胺 環孢素A 紅斑狼瘡 系統性 流式細胞術
SLE是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其致病機制不僅涉及B細胞、 各種亞群T細胞(Th1, Th2)及樹突狀細胞(dendritic cells, DC), 還涉及復雜的細胞因子網絡[1, 2]。目前SLE的治療仍以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 GC)及環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 CY)等為主, 環孢素A(cyclosporine A, CsA)及霉酚酸酯(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等新型免疫抑制劑治療SLE及相關疾病亦偶見報導[3]。但對CsA、 MMF和CY等免疫抑制劑治療SLE的藥理作用具有針對性的實驗研究國內外罕見報導[4]。因此, 本研究中以SLE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 PBMC)為研究對象, 探討CsA、 CY兩種免疫抑制劑對CD4+和CD8+細胞亞群的作用, 探討CsA、 CY對SLE各個重要免疫病理環節的影響, 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實驗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10例活動性SLE患者來源于本院風濕科、 腎內科和血液科, 為本院2003-10/2004-08確診患者, 均符合美國風濕病學會1997年推薦的SLE分類標準。6例正常對照來源于健康獻血員。除1 例SLE患者為男性、 年齡為28歲外, 其余9例均為女性, 年齡13~55(28±6)歲。健康對照者6例, 均為女性, 年齡22~37(30±3)歲。
1.2 試劑 Ficoll分離液購自上海華精生物高科技有限公司。CY(1.0 g/支)購自Sigma公司(批號091K1176), 臨用前用RPMI1640溶解。CsA(5 mg/支)購自Sigma公司(批號093K4020), 臨用前用無水乙醇溶解。PHA購自廣州生物制品公司, 用RPMI1640配成濃度為1 g/L的工作液。藻紅蛋白(PE)Cy5標記的抗CD4單克隆抗體(mAb)(鼠抗人IgG1, κ, RPAT4克隆); PE標記的抗IL10 mAb(兔抗人IgG1, κ, JES39D7克隆); 異硫氰基熒光素(FITC)標記的抗IFNγ(鼠抗人IgG1, κ, 4S.B3克隆); PE標記的小鼠IgG1同種型對照免疫球蛋白(MOPC21克隆); FITC標記的小鼠IgG1同種型對照免疫球蛋白(MOPC21克隆); 蛋白質轉運抑制劑、 破膜劑及固定劑均購自еBioscience公司。
1.3 方法
1.3.1 PBMC分離培養 采集患者肝素抗凝血10 mL, 輕輕鋪于Ficoll分離液上(抗凝血與分離液體積比為2∶1), 2300 r/min離心20 min, 吸出中間細胞層(即PBMC), 用RPMI1640培養液(含100 mL/L胎牛血清, 青霉素100 U/mL, 鏈霉素100 U/mL)調整細胞密度為1×109/L, 加于24孔培養板中, 每孔1 mL細胞懸液。將細胞懸液分為空白組、 植物血凝素(PHA)刺激組、 PHA+CY組、 PHA+CsA組、 CY組和CsA組共6組, 在不同組中加入相應試劑, 其中CY至終濃度為160 μmol/L, CsA至終濃度為120 μmol/L, PHA至終濃度為10 mg/L, 空白組加入相應量的RPMI1640培養液。將細胞置于37℃、 50 mL/L CO2培養箱中培養24 h后, 1500 r/min離心5 min, 收集細胞進行流式細胞術檢測。
1.3.2 IFNγ陽性和IL10陽性細胞亞群檢測 應用三色流式細胞儀(EPICS XL Beckmancoulter公司), 根據前向散射光(FS)和側向散射光(SS)以淋巴細胞群設門, 并對FL1、 FL2和FL3通道設置熒光補償后, 對CD4+T細胞和CD8+T細胞釋放IL10和IFNγ的情況進行檢測, 同時記錄熒光強度。每一樣本淋巴細胞門內檢測10000個細胞。
1.3.3 統計學分析 SLE組與正常對照的不同藥物刺激組間差異比較用SPSS11.5軟件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 同一藥物處理組內與靜息狀態比較行配對t檢驗分析, 同一組內與未用藥比較行配對t檢驗。
2 結果
2.1 CsA及CY對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表達IL10的CD4+T細胞和CD8+T細胞亞群比例的影響 與正常對照相比, SLE PBMC培養中表達CD4+ IL10+T細胞比例均增高, 在PHA刺激(即活化狀態)下, 其比例進一步增加(表1)。CsA和CY均可抑制正常對照和SLE患者活化狀態下PBMC培養中表達CD4+ IL10+T細胞比例增多(P
表1 CsA及CY對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表達IL10的T細胞亞群比例的影響(略)
aP
(CD4+ IL10+T細胞為CD4+ IL10+IFNγ+與CD4+ IL10+ IFNγ-之和, CD8+IL10+T類推).
2.2 CsA及CY對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CD4+和CD8+T細胞亞群表達IL10熒光強度的影響
與正常對照相比, SLE PBMC培養中CD4+T細胞表達IL10的熒光強度均增高, PHA刺激可使其進一步增加(表2)。CsA可促進活化狀態下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CD4+T細胞表達IL10的熒光強度的增加(P
表2 CsA及CY對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T細胞亞群表達IL10熒光強度的影響(略)
aP
(CD4+ IL10+T細胞為CD4+ IL10+IFNγ+與CD4+ IL10+ IFNγ-之和, CD8+IL10+T類推).
2.3 CsA及CY對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表達IFNγ的CD4+T細胞和CD8+T細胞亞群比例的影響 與正常對照相比, SLE PBMC培養中表達CD4+IFNγ+T細胞比例有所增高(表3), PHA刺激可使其進一步增高(P
表3 CsA及CY對SLE PBMC培養中表達IFNγ不同T細胞亞群比例的影響(略)
aP
(CD4+ IL10+T細胞為CD4+ IL10+IFNγ+與CD4+ IL10+ IFNγ-之和, CD8+IL10+T類推).
2.4 CsA及CY對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CD4+T細胞和CD8+T細胞表達IFNγ熒光強度的影響 與正常對照相比, SLE PBMC培養中CD4+T細胞表達IFNγ的熒光強度變化不一致(表4)。但PHA刺激可使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CD4+T細胞表達IFNγ的熒光強度進一步增加。CsA可促進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CD4+T細胞表達IFNγ的熒光強度的增加, 而CY則對SLE PBMC培養中CD4+T細胞表達IFNγ的熒光強度影響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正常對照相比, 靜息狀態下, SLE自發分泌項PBMC培養中CD8+T細胞表達IFNγ熒光強度增高, 而PHA刺激項SLE PBMC的CD8+T細胞表達IFNγ的熒光強度反而下降。但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CD8+T細胞表達IFNγ的熒光強度下降無統計學意義。
表4 CsA及 CY對SLE和正常對照PBMC培養中CD8+T細胞表達IFNγ熒光強度的影響(略)
aP
(CD4+ IL10+T細胞為CD4+ IL10+IFNγ+與CD4+ IL10+ IFNγ-之和, CD8+IL10+T類推).
3 討論
目前SLE的治療仍以CG為主, 對重癥患者加用免疫抑制劑(如CY、 CsA或MMF)。CY是一種細胞周期非特異性免疫抑制劑, 主要作用于有大量DNA復制的增殖期細胞。CsA為鈣調磷酸酶拮抗劑, 其作用機制在于抑制T細胞活化核調控因子(NFAT)的活化和核轉位。因而與CY不同, CsA能在T細胞早期活化階段發揮作用, 抑制T細胞的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
本研究中, 在靜息和活化狀態下, SLE PBMC培養表達CD4+IL10+T細胞比例增加, 同時CD4+T細胞表達IL10的熒光強度增強。CsA刺激靜息和活化狀態下PBMC培養表達CD4+IL10+T細胞比例增加, 同時CD4+T細胞表達IL10熒光強度增強。CY雖然促進CD4+IL10+T細胞比例增加, 但對CD4+T細胞表達IL10的熒光強度增加作用不明顯。CsA抑制表達CD8+IL10+T細胞比例, 同時CD8+T細胞表達IL10的熒光強度增強。而CY雖抑制表達CD8+IL10+T細胞比例, 但CD8+T細胞表達IL10的熒光強度減弱。CsA和CY可顯著抑制活化狀態下PBMC培養中表達的CD4+IFNγ+T細胞比例, 同時CD4+T細胞表達IFNγ熒光強度也增高。CsA對活化狀態下正常對照和SLE PBMC培養中表達的CD4+IFNγ+T細胞比例的抑制作用優于CY, 且CY對CD4+T細胞表達IFNγ熒光強度也是減弱的。與之相反, CsA和CY可抑制活化狀態下, 正常對照PBMC和靜息狀態下PBMC培養中表達CD8+IFNγ+T亞群細胞比例, 且CY的抑制作用優于CsA。但CY對SLE PBMC培養中CD8+T細胞表達IFNγ熒光強度的增強作用不如CsA。
由此可見, 兩藥均能干擾SLE的免疫紊亂環節, 對炎癥相關細胞因子表達異常起到一定的修正作用[1], 但CsA能在T細胞早期活化階段發揮作用, 抑制T細胞的炎性細胞因子的表達, 這可能是CsA表現優于CY的原因之一; 另依Su等[4]研究報道MMF同樣可使SLE 患者IL10、 IFNγ及IL12異常增高的表達水平降低, 并抑制表達IL10和表達IFNγ的CD4+T細胞比例, 而地塞米松卻使IL10表達水平增高, 對IFNγ、 IL12無明顯影響, 因此推測, CsA具有MMF的部分優勢, 這是CG及CY所不具備的。
另本研究還觀察到一個令人感興趣的現象, 即CsA及CY的應用可使PHA刺激下活化的T細胞中表達IL10或IFNγ的CD8+T細胞比例明顯增高。這可能與CD4+T細胞亞群受到抑制有關。Wang等[5]發現SLE患者應用CG治療病情好轉, 但其CD8+T細胞增高, 或CD4+T細胞明顯下降而CD8+T細胞減少不明顯, 甚至出現CD4+/CD8+比例倒置, 這可能與CD8+T細胞的抑制性調節作用有關。即免疫抑制治療, 有助于抑制CD4+T細胞過度活化引起的異常自身免疫反應, 幫助CD8+T細胞發揮調節作用, 控制CD4+T細胞, 實現病理狀態下的免疫穩定。
參考文獻
[1] 姜玉章, 季曉輝, 李玉峰, 等. 體外環磷酰胺和環孢素A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細胞因子釋放及Th細胞亞群的作用研究[J]. 中華風濕病學雜志, 2006, 10(3): 161-165.
[2] Chae BS, Shin TY. Immunoregulatory abnormalities of T cells and hyperreactivity of B cells in the in vitro immune response in pristaneinduced lupus mice[J]. Arch Pharm Res, 2007, 30(2): 191-198.
[3] 曹建平, 張曉晨, 孟璐露, 等. 驍悉對系統性紅斑狼瘡患者免疫功能的影響[J]. 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 2001, 17(3): 259-260.
關鍵詞:哲學思維 掌握 創新
哲學是人類最高層次理論學問的哲學,超凡脫俗地反映人生、社會、現實世界,是社會意識的理論形態,統一在人類的社會生活實際中。具有哲學思維的個體往往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將各種雜亂無章、看似不存在聯系的事物聯系起來,透過事物的現象認識其本質。可以說,個人的哲學素質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社會實踐中有意識的培養和鍛煉起來的。但對哲學基本理論的學習何掌握,還必須回到文本當中,掌握其精神實質。尤其是對哲學的學習,要做到理解經典作家的原意,更需要回到經典作家的著作中,結合經典作家的實踐活動,掌握其精神實質。
一、關于哲學的掌握
我們學習哲學的目的不在于了解什么是哲學,而在于通過運用哲學思維解決現實中存在的問題,尤其是重大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哲學實際上是智慧之學,學習哲學能夠使人聰穎,使人富有理性思維。作為一個學習者,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了解哲學的基本內容,而且還要掌握哲學的精髓,尤其是作為時代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的哲學的精髓。因而,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當注意到:
首先,從以往的哲學中學習和掌握哲學。哲學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人類知識的歷程。一部哲學史,就是一部人類認識自然、人類社會歷史的過程。這種以愛智慧為面目表現出來的社會意識,不會隨著人類的發展而變得淡漠,反而人類的發展還要不斷從中吸取智慧的養分,才能夠對哲學基本問題有不斷的認識,進而理解哲學的創新發展歷程。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哲學,是階級社會走向衰落而向著無產階級轉變這一歷史時代的產物和武器,是這一時代的時代精神的精華和文明的活的靈魂。就目前而言,它既概括了時代精華,又未盡時代精華,它既推動了當代文明,又未充分發揮出重大的促進作用。學習者學習哲學,目的是為了推動哲學的發展。而學習以往人類哲學的發展歷程,就是為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哲學的發展歷程。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不僅要了解西方哲學和我們民族的哲學――中國哲學的發展歷程,而且還要了解哲學的發展歷程。這些都是我們進行創新的基礎,任何哲學的創新都是以以往的哲學為基礎的。否則,沒有了以往的哲學為基礎,創新將成為無源之水。現代的學者無論怎么樣對對哲學的進行創新,其基礎都是源于對哲學發展的深刻理解之上,尤其是對馬克思的經典文本的理解,如《費爾巴哈提綱》、《費爾巴哈論》、《反杜林論》的理解。
其次,立足于實踐進行思考和反思。學習哲學的目的絕對不是面對文本本身,而是面對時代、關注現實,研究新的實踐提出的新問題,開拓新的領域,得出新的結論,乃是哲學發展的根本。我們學習哲學不是為了解釋而是創新,回答當代社會生活對哲學提出的問題。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也不斷的給哲學提出了新的問題。這就需要哲學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現實問題進行解答。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的哲學,就必須為人類的實踐提供新的方法,進而為解決在實踐中遇到的問題。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了解什么是哲學,哲學絕不是傳統意義上哲學是關于世界觀的學說的那種觀點,而是哲學世界觀、歷史觀、人生觀相統一的理論體系的觀點。
二、關于哲學的創新
哲學要不斷發展,就必須有發展就有創新,創新是哲學發展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是哲學方法的創新。做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法。方法對頭,才能事半功倍。在哲學研究中,方法問題相當重要。在人類歷史上,有許多的哲學學派都建立了自己的方法論基礎,但是他們的方法論確沒有牢固的基礎,因為他們的方法論要么建立在唯心主義的基礎上,要么建立在樸素的唯物主義基礎之上,而沒有建立在唯物辯證法之上,只有建立在唯物辯證法之上的方法才有牢靠的基石。用唯物辯證法武裝頭腦,對每個哲學社會工作者都是十分必要的。建立在辨證唯物主義基礎上的方法論的創新,能夠讓我們看到了人與世界的關系,思維和存在的矛盾及其層面,思維和存在的矛盾轉化與系統運動等,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哲學的全景畫卷,使我們看到了哲學的博大精深,激發了我們從方法的角度,去探求哲學的發展。
其次,哲學思維的創新。一個人一旦形成思維定勢,將很難改變。如何對傳統思維進行創新,如何使一個人的思維保持與時俱進,與社會的發展有著適應的思維方式,這是每個人都面臨的事。一個形成了固定思維模式的人在一段時間內有可能不接受新的事物。因為他已經形成了固有的評價模式,習慣于將事物按照自己即有的思維方式對事物進行評價,可以說這種思維模式是危險的,因為它會被時代拋棄。可以說不能打破舊的思維模式、創新思維,就不能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一種新事物的發展,無不伴隨著思維創新的過程。在伽利略的自由落體運動中,在以牛頓命名的牛頓定律中,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中,無不伴隨著思維創新的歷程。他們正是以他們的思考,改變了人類社會的發展進程。可以說哲學的發展必須依賴于哲學思維的創新:第一,思維創新可以優化、改變哲學的思維方式和應用能力,鼓舞激發創新熱情。第二,思維創新不但影響哲學的發明創造,也影響著哲學進一步發展壯大,進而促進哲學的繁榮。所以創新是現代哲學不斷進步的決定因素。第三,思維創新是直接推動哲學變革的智慧先導。要想實現思維創新,推動哲學進一步發展,就必須要打破思維結構中既有的模式,從問題意識中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推進哲學的發展。
其三,哲學模式的創新。在我們學習哲學的時候,更多接觸的還是傳統的模式。即幾十年如一日的那種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習哲學讓人感覺哲學就是那么幾大版塊,如辯證法、唯物史觀、價值觀、人生觀等幾大塊,彼此間不存在聯系,久而久之就對哲學產生了思維定勢,在傳統的教材中我們的思維受到了限制。即使有的教師在上課時,穿插了唯物史觀與辯證法統一于人的社會實踐中的觀點,但是他們的步子是很慢的,仍然跳不出傳統的步子。他們開始的時候很可能是哲學是基于實踐的、歷史的、辨證的唯物主義,到后來就成了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兩大塊。而能將歷史唯物主義與辨證唯物主義這兩大塊,進行顛覆式的組合,在體例上重新安排,則能夠讓我們看到了一種與傳統不同的體系模式,感覺到內在的聯系是如此的緊密。
總支,哲學的掌握與創新,是時代對廣大哲學社會工作者提出的要求,是哲學自身發展的內在需要。我們必須樹立起與時代的發展相適宜的哲學觀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然后才能在社會實踐中發揮哲學的意義。
[參考書目]
關鍵詞:中國古代哲學;西方哲學;理性主義
中圖分類號:B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3)31-0079-02
一
很多人從不同的角度來對比解說中、西方哲學,例如有些人認為西方哲學重自然,中國哲學重精神;西方哲學重理論,中國哲學重倫理;西方哲學講“天人兩分”,中國哲學講“天人合一”等等,還可以列舉出許多類似的區別。
哲學是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一種思維方式貫穿于人類的文明史,哲學的發展之路就是人類的思想之路。在人類悠久的歷史長河中,出現了多條的思想之路,西方哲學和古代中國哲學就是其中重要的兩條。學習哲學不能僅僅學習一家一派的思想理論,而是必須將人類精神已經走過的路都走一遍,把人類精神已經思想過的東西都思想一遍,然后我們才有資格選擇或者開拓自己的路。所以,學習哲學的過程也就是我們與前人在思想上“對話”的過程,進而也可以看作是我們自己對自己的反思。當兩種思想之路走到現今社會,如果能夠在我們的兼收并用下達到遇合,那么,先哲的精神必然會更加熠熠生輝。
毫無疑問,哲學作為文明的靈魂,時代精神的精華,不僅與人類文明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不僅與其他所有的意識形態密切相關,而且與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密切相關。哲學不僅是時代精神的概括和總結,實際上也是時代精神的塑造者。因此,學習哲學必須深入了解形成于歷史上的哲學思想或理論的社會背景和廣泛的文化和意識形態的背景。在學習哲學的過程中,廣泛涉獵方式文化、社會生活及意識形態的有關文獻,這樣才能全面深入地了解哲學思想。
二
西方哲學發端于古代的小亞細亞和雅典,隨著歷史的變遷和文明的擴散,西方哲學延伸到古代和近代的歐洲和北美并在不同時期獲得了發展,出現了多種學說,為人類的進步做出了貢獻。這是一條歷史悠久、綿延不絕、絢麗多彩、歷久彌新的思想之路。這是一條理性主義的思想之路,因為他們的思維方式是理性的,邏輯論證型的,總體上看,西方哲學的主流是理性主義的。理性主義的前提是承認對象的可理解性,其核心是對人的理性能力的確信,即認為人的理性有能力認識研究的對象――這種對象也許是自然界,也許是人類社會秩序或許是人的本性,也許是科學知識和語言,諸如此類。并能夠把自己的認識和思想有邏輯地表達出來。西方哲學的發展之路崎嶇不平、曲折多變,它經歷了古希臘時期的繁榮,中世紀的“奴婢”階段,近現代的多種學說的興起、繁榮以及后現代時期逐漸地衰微,在此進程中理性主義一直是它的主導。在西方哲學發展歷程中,出現了多種不同的理性主義哲學表現形式。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唯心主義中又分主觀唯心主義和客觀唯心主義,唯物主義有機械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等;另外還出現了經驗主義的認識論和唯理論的認識論等,這些哲學流派均對西方哲學的發展起到促進作用;尤其是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使哲學產生了偉大的變革。
五千年的中國文明史造就了中國哲學的輝煌。先秦時期中國哲學就形成了一定的思想體系,其中儒家、道家和墨家的思想體系中體現的哲學理念有的至今仍對中華民族產生著影響。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儒釋道為主流的思想在不同時期統治著人們的思想領地,在中國發展史和人類發展史上發出了耀眼的光芒。隨后,兩漢的經學,魏晉的玄學,魏晉、隋唐以來的佛教以及宋明之際的心理學和心學都富有博大精深的內容。古代中國哲學是一條直覺主義的路,因為這些思想家的思維方式是直覺或體悟。在尤其是后,中國與世界的交流明顯增多,這就有了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的相遇、碰撞和整合,在一定意義上促進了現代中國哲學的出現。
中國古代文明和古希臘文明都是最古老的人類文明形式,都有著厚重的歷史文明并在之基礎上形成了各自的哲學體系。由于歷史發展中出現的種種原因,世界上的其他古老文明如古巴比倫文明等湮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這些古文明的中斷是世界文明和世界哲學的損失;有的雖然沒有中斷,但是迄今尚未開發出完整的具有世界意義的哲學系統,如印度哲學,它和西方的相遇幾乎與中國同時,目前也和中國一樣處在探索和形成新哲學的時期,還沒有成熟到成為范例的程度。與印度不同,猶太人的宗教傳統在與西方哲學相遇和碰撞后,進行了對話和整合并逐漸發展出自己的哲學體系,成為后來東西方哲學匯通的成功案例。與猶太哲學的發展背景類似,現代的中國也是在和西方哲學相遇、碰撞和對話的大背景下發展自己的哲學的。現代猶太哲學的發生與發展啟示著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的“相互對話”、“相互結合”之路是可行的,而現代猶太哲學也證明了,與外來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必須以本民族的文化作為基石,從而形成符合本民族特點的新文化,這些對于正在建設的中國哲學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三
人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兩種屬性,人們有共同生存、安全等共性需求也有宗教意識、精神追求等個性,由于所處歷史環境、自身所接受教育等不同,處于不同歷史環境、不同社會環境和不同階層的人對待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想和方式不同,這就形成了不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也就是哲學思想的多元化。這樣在對待中西哲學相遇時,我們要深入了解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形成的歷史,了解其具體觀點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發展軌跡,了解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共性與個性,從中學找出兩者的契合點,要全面地理解西方哲學的精神及其發展趨勢。我們要知道無論是中國哲學還是西方哲學都要具有現代問題意識,都是能夠運用于現代社會具有適應功能的思想體系,充分發揮中國哲學作為一個開放系統的本質特性,才能真正做到與西方哲學的相互對話、相互理解與吸收、融合,從而在更高境界和更深層次上詮釋中國哲學和發展中國新哲學。
在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中西哲學均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并形成了各有的特點。中國哲學注重思想的傳播,注重方法,具有知識學傳統,其哲學體系富含人生智慧和對生命的詮釋,注重人性、心理、和情感,但過于知性化。中國古代語言簡潔但富有寓意,每一種哲學思想都有其核心精神,每一種哲學體系的論證嚴密,邏輯清晰、思維性強,但相對于西方哲學而言概念的定義相對不明確。西方哲學理性主義強,概念清楚,但對于某些體系或學說來講,自身的論述邏輯又不是很嚴密。在西方哲學的歷史發展進程中,興起的某種哲學思想更多的是因為注重解決某一問題而出現的。雖然中西哲學的特點不同,但是不能簡單地用“是”與“非”、“好”與“壞”來評價。我們之所以深入了解西方哲學尤其是現當代西方哲學,是為了更好地發掘其精髓并對中國哲學反思,從而促進中國新哲學的發展。
四
在中國五千年的發展進程中,中國哲學積淀了深厚的底蘊,其哲學思想與哲學思維已經滲入社會的各個階層和社會的各個層面。當今的中國已不是閉關鎖國的中國,當今的世界也已經是多方位交流和互通的世界。中國的思維方式需要接納西方思維方式,而西方思維方式也需要中國思維方式的參與。這樣作為思維方式的哲學,如何處理好與西方哲學的關系則是當今中國哲學需要面對的問題。
長期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隨著思想枷鎖的解開,人們加強了對中西哲學關系的思考,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三種觀點,即“兩極對立”、“西體中用”和“綜合創新”。在這三種觀點中,最早被人所否定的是“兩極對立”,兩極對立也就是全盤肯定或全盤否定,最終事實證明這條路是行不通的;其后,有更多的人傾向于“西體中用”,但是這種“西體中用”存在的問題也較明顯,世界哲學不僅是西方哲學一種,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中國要面對的是多種的傳統和新型的文化與哲學思潮,而且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各自成體系,每一種哲學都以自己的特有的生命形態和生存經驗為基礎,用西方哲學的思維方式指導當代中國的思維與行為,不僅是與人們傳統觀念的嚴重沖突而且與社會的發展與前進也不相容;這樣“綜合創新”即“相互對話”、“相互結合”成為人們的新選擇,而這種中西哲學的“綜合創新”模式不僅是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的發展趨勢且是世界哲學的發展趨勢。“綜合創新”就是“洋為中用”,結合自身的發展基礎、環境和趨勢,分析自己的優劣勢,綜合評價西方哲學的觀點和思維模式,吸收其精華擯棄其糟粕,將其精華部分作為中國哲學的缺陷部分和不足部分的補充,最終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哲學。
在中國新哲學的形成進程中要以中國傳統哲學為基礎并體現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中國傳統哲學已經將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各種風俗習慣等全部社會基礎融合在一起,已經根植于中華民族心靈深處,影響著人們的行為觀念,成為維系中華民族的一種堅不可摧的力量,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哲學還是對時代精神的濃縮與總結,中國哲學的“綜合創新”不是簡單地吸收西方哲學的精華,更重要的是體現出與時展向適應性和前瞻性,這就要求中國哲學創新的腳步時刻不能停止。
在中華名民族向現代化的歷史時期,要發展中國哲學,就必須要提倡理性精神。我們要敞開胸懷,積極吸收西方哲學中的有益成果,這樣,我們更能發揚先哲的精神。從現代視野的角度,發揚時代精神,進一步審視中西哲學的精神內蘊及其內在價值的同時,挖掘中西哲學的精髓,進行中西“對話”,使中國哲學在“綜合創新”中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美學:第2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陸思賢.神話考古[M].北京:文物出版社,1955.
羅素的《西方哲學史》是第一部由一位重要的哲學家寫成的哲學著作。羅素將哲學看作某種介乎神學和宗教之間的東西,基于對哲學的這種理解,他認為西方哲學在發展過程中始終受到來自科學和宗教兩方面的影響,并據此把西方哲學發展史劃分為古代哲學、天主教哲學和近代哲學三個時期,揭示了在哲學的發展歷程中,科學與宗教、社會團結和個人自由是如何錯綜復雜地交織在一起與哲學交互作用的。羅素對哲學發展史有獨到的理解,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對西方哲學史發展的線索,及哲學史發展過程中的統一性的認識。他真不愧為數學家出身的哲學家,對于哲學的研究也像對待科學一樣認真,數學家的邏輯性和理性在《西方哲學史》這部著作中得到充分體現。他總是把自己放在一個常人的位置,從不忘記用常識去批判他們,對于哲學本身的理解,他永遠站在一個人本主義者的立場,不偏不倚。但由于羅素本人就是一個著名的現代哲學家,所以他的哲學史就會帶有更多的主觀色彩。在他的哲學史里,幾乎否定了一切的情感派哲學家,如盧梭、康德、叔本華、尼采、海德格爾,他只欣賞理智派、經驗派的哲學家,如休謨。他是一位永遠批判現實的理想主義者,但卻幾乎對所有通往理想的路徑都提出了懷疑,因此梁啟超稱贊他具有“真正學者獨立不懼的態度”,是“真正為人類自由而戰的豪杰”!
羅素在《西方哲學史》一書中不僅僅介紹了各個哲學家的生平和哲學觀點,而且注重對于歷史和社會性格及其與哲學家個人之間關系的分析,其敘述年代從古希臘的泰勒斯到中世紀的教會哲學一直到他本人的邏輯分析哲學,幾乎涵蓋了西方所有的重要哲學思想家與歷史沿革。在書中,羅素復述了沉落于歷史中的眾多大智者的精彩對話,不僅是對歷史上各種盛行的哲學體系和思想的一般表達,而且具備明暢的犀利文風。羅素說:“嚴格的說來,全部的西方哲學就是古希臘哲學。”中世紀的基督教哲學以古希臘羅馬哲學為前提,但沒有希臘哲學的修養。而近代哲學是西方哲學史上繼古希臘哲學后的第二個“黃金時代”。這一時期的哲學主要探討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關系,以洛克、休謨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和以斯賓諾莎、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理性主義不斷爭奪著真理的話語權。而盧梭、叔本華和尼采則把主觀主義的哲學思潮推向了政治學、倫理學與美學。如果說笛卡爾被稱為“近代哲學之父”的話,那么培根就是“近代哲學之母”,他開創了與唯理論相頡頏的經驗論思潮。德國古典哲學家康德實現了認識論上的“哥白尼革命”,改變了認識論的路線。黑格爾則是典型的甚至可以說哲學史上最大的建構者,他“建立了歷史上最龐大、最全面的哲學體系”,但羅素對德國思辨哲學的態度是相對貶低的。
二、選材視角獨辟蹊徑
羅素《西方哲學史》以其獨特的理論體系、視野來審視西方哲學的發展歷程。全面考察了從古希臘羅馬時期到20世紀中葉西方哲學思潮的發展歷程。從公元前6世紀人類第一個哲學學派——米利都學派開端,直到近代哲學的興起,幾乎任何一個重要的哲學觀點都可以在這部著作中找到清晰的評述。是一部智慧的史詩!既具藝術的美感,又有悲劇的震撼。
羅素的這部著作頗具特色。他把哲學家既看作果,也視為因,認為他們是他們時代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制度的結果,也可能是塑造后來時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正因如此,對論述的哲學家的選擇也與一般的哲學史有所區別。他不是完全以哲學方面的成就作為選擇標準,而是更看重哲學家的學說對西方哲學發展的影響的大小來決定詳略取舍。他只提到與他們的生平以及社會背景有關的東西,對于那些他認為似乎不值得詳盡處理的人物他就完全掠過不提。比如在此書中他專門分章討論了雅典和羅馬帝國與文化的關系、猶太人的宗教發展、黑暗時期的羅馬教皇制、意大利文藝復興,羅素選的人物,也包括了政治家和詩人,還有科學家,以及一些通常被認為與哲學并無太大關聯的人物如拜倫等,將公元6世紀至20世紀的哲學家和哲學派別作了詳盡的闡述。在這部哲學史中,羅素特別對他認為對西方哲學的發展有著重要影響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辟專章作了較詳細的論述。羅素在書的開頭的“美國版序言”的開始就這么寫道:目前已經有不少部哲學史了,我的目的并不是要僅僅在它們之中再加上一部。我的目的是要揭示,哲學乃是社會生活與政治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它并不是卓越的個人所做出的孤立的思考,而是曾經有各種體系盛行過的各種社會性格的產物與成因。這句話可以說是他整部書的提綱和寫這本書的目的。作為一個文化的大家而非純粹的哲學家在哲學學問上肯定沒有那些科班出身的哲學家來的深刻,但這并不影響他對哲學功用的理解深度。
三、哲學史是思想性的歷史
羅素《西方哲學史》是一部帶有濃厚思想史色彩的哲學史,羅素主張在哲學史中要插入一些純粹社會史性質的篇章,不這樣做就很難理解某一時期的哲學思潮,因而書中對一般歷史的敘述也比同類著作做得要多。只有在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中才能真正理解它的歷史地位、精神實質和內在關聯。
羅素認為,如果要想對一個哲學家有深入而同情的理解,也有必要敘述一般的歷史。這樣,比起標準哲學史來,羅素用較大的篇幅來敘述一般的歷史。他在《西方哲學史》序言中寫道“今天正象在已往任何時候是同樣地真確。要了解一個時代或一個民族,我們必須了解它的哲學;要了解它的哲學,我們必須在某種程度上自己就是哲學家。這里就有一種互為因果的關系,人們生活的環境在決定他們的哲學上起著很大的作用,然而反過來他們的哲學又在決定他們的環境上起著很大的作用。”羅素在本書中,把每一個哲學家看作是時代的產物,又考察他們對時代的影響。為了把哲學家放進特定的歷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該書用大量文字敘述了當時的社會和政治環境。在該書中,羅素特別強調了哲學家們是由其特定的時代所造成的這一基本觀點,并特別注意各種思想之間的歷史的關聯。它是在哲學與社會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聯系中講述西方哲學發展的歷史,而不是單純地講西方哲學自身的發展,不是講純哲學概念或哲學問題的發展。
正如孫正聿教授指出的“:哲學是歷史性的思想,哲學史則是思想性的歷史。哲學與史學是密不可分的”。哲學史雖然定義了其“哲學”的領域,但它終究還是“史”,所以哲學史的研究始終離不開歷史學的方法。把哲學史還原為歷史而加以考究是必要的。
四、總結
關鍵詞:形而上學;哲學;研究;運用
1 形而上學與哲學之緣
形而上學在西方的哲學中非常重要,是亞里士多德的一部書名,但是從誕生之日起,形而上學就和哲學有著緊密的不可分割的聯系。西方哲學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在這個歷史進程之中哲學在不斷的演變,很多的哲學家對形而上學都進行了自己的解說。
“康德說,形而上學是人的本性”[2]。他認為形而上學是人類的一種精神寄托,是人類不可缺少的一種理性的東西,人生如果沒有形而上學,就沒有了任何意義。這里的形而上學我認為康德的理解就是人類的精神方面的東西。在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每個不同的階段都有著不同的精神支柱,不同時期、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民族信仰,這樣人們根據這自己心中的信仰而在不斷的向前一代一代的發展和壯大。如中國的五千年的信仰就是儒家文化,也成為了很多人們在生活的時期的一種精神上的寄托,如在中國的古代,很多知識分子沒有豐厚的家業,沒有當官的背景,因此如果想當官,就要進行科舉考試,因此,科舉考試成為了他們的目標。而科舉考試的儒家倫理道德,也成為了每一個當時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信仰。因此,我舉例想要說明的就是,康德人為了形而上學是存在的,他認為的形而上學的哲學就是人類的精神支柱。只有這個支柱存在,人類才在不斷的發展中不斷向前。
2 康德對形而上學認識突破
在康德之前的很多哲學家,他們也認同形而上學的存在,但是在他們認為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單憑自己的理性就可以認識對象。其實這種理論是不正確的,是片面的。在西方近代哲學中開始著重研究認識論的問題時,就暴露出來了很多唯理論的存在弊端。在這個時刻形而上學的存在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但是,康德挽救了形而上學在哲學的地位。康德認為形而上學是有認識論部分和道德的部分,康德認為形而上學的對象是一種現象,他認為道德論的部分才是形而上學的核心部分。康德認為形而上學討論的一些問題,如情感、理智、理性等等都屬于形而上學的范疇,并且這些也都是屬于人類特有的情感和意志。所以應該以人為對象對其進行研究。[3]
因此,從康德的理論研究中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哲學中,形而上學應該是合理存在的,是人類哲學中不可缺少的。因為形而上學是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的。人類所擁有的一些情感和一些意志,都是人類的一些終極的追求。是伴隨著人類在不斷的發展。并且康德認為形而上學中的“道”是“存在”的。這種存在其實就是指人的“存在”。因為,只有人才是實實在在的東西。
3 結論
從上面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出來,康德認為的“形而上學”是在哲學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因為人是世界上實在存在的,人存在的感情,所謂的七情六欲都是人的情感,因此,人的這種情感康德就認為是道德的一部分,而道德的部分我們已經介紹過了就是屬于形而上學的部分。因此,我們可以通過上面的論述得知,形而上學在哲學中是占有著自己的位置,是存在的。從形而上學的角度上還可以更好的讓普通的人們了解哲學,這右哺容易的對哲學有一個深刻的認識和認知,從而也可以更好的得心應手的去悟哲學。
所以我認為形而上學是哲學的一部分,其存在也是有著自己的合理性。因此對于我們這些初學者,哲學是非常深刻和難懂的,但是作為哲學的一部分形而上學,就可以具體到現實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和情感,從而也可以更好的了解哲學。
參考文獻
1.秦龍,“形而上學”及其在文化重建過程中的意義考察[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陸杰榮,西方哲學研究重心的演進邏輯與形而上學的命運(概要)[A],全國外國哲學學術研討會――紀念“蕪湖會議”暨“兩學會”成立30周年論文集[C],2008年
3.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M],moonye出版社;2014年3月20日出版 (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