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前庭康復訓練的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的治療
人的內耳有5個與平衡功能關系密切的結構,它們是3個半規管(前、后、水平)、橢圓囊和球囊。在橢圓囊和球囊各有一層稱為耳石膜的膠質膜,內有大量的碳酸鈣結晶顆粒(醫學上稱為“耳石”)。年齡增大、頭部外傷、某些藥物的毒性以及其他疾病的影響,可引起耳石顆粒發生退變及脫落,掉入半規管或黏附在壺腹嵴上。當患者在抬頭、低頭、起床、躺下、翻身或彎腰后直立時,隨著頭部的運動,掉入半規管的耳石也一起運動,刺激半規管或壺腹嵴,改變了前庭的興奮性從而導致眩暈和眼震。
所以,耳石癥治療基本原理就是通過手法擺正頭位、轉正身體,將位置錯誤的耳石回復并黏附到正確的位置(耳石膜)上。醫學上稱為手法復位,該技術簡單、經濟且有效。由于耳石可掉入不同的半規管,故需要根據相應的誘發試驗進行定位后再做相應的復位技術。
手法復位 后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最常見,誘發試驗為Dix-Hallpike試驗,常用的手法復位為Epley復位法。水平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較常見,誘發試驗為Roll試驗。其中管結石癥常用的復位方式為Barbecue復位法或者采用強迫側臥法(FPP),即向健側連續側臥12 h。如果是壺腹嵴帽結石癥,先用Guforfi法或左右側頭訓練將黏附在壺腹嵴帽的耳石掙脫掉入水平半規管內,再進行Barbecue或者強迫側臥法復位。
前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最少見,誘發試驗為Dix-Hal岫ike試驗,治療該類型的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尚無有效的方法,可以參考的方法有改良Yacovino復位法,即頭部快速后仰再向前屈曲,盡可能呈貼胸姿態。
其他非手術治療 部分患者可有明顯的惡心、嘔吐或緊張,可先予以鎮靜和止吐后再行復位。復位后,如果有頭暈或漂浮感等殘余癥狀,可使用倍他司汀藥物改善癥狀。經反復復位效果不佳者或存在殘余癥狀者,可做前庭康復訓練(Brandt-Daroff練習法)。
手術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一般不需要手術治療。僅有極個別患者經過多次的正規手法復位治療和藥物治療后眩暈仍然頻繁發作,且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時才考慮手術。
梅尼埃病的治療
梅尼埃病也是較為常見外周性眩暈疾病,好發年齡為40~60歲的中青年人,男性和女性發病率相近。本病的核心特征是反復發作的旋轉性眩暈,波動性和漸進性聽力下降,耳鳴。
急性發作期的治療 使用藥物控制眩暈癥狀及惡心嘔吐等相關癥狀。包括苯二氮zhuo類(如安定)、抗組胺類和抗膽堿能藥物(如苯海拉明)、抗多巴胺藥物(如甲氧氯普胺)等。但需要注意的藥物不良反應是,苯二氮zhuo類可能會影響前庭代償,故僅用于眩暈急性發作期(通常不超過1周)。青光眼和前列腺疾病者應慎用抗膽堿能藥物。大劑量和長期使用抗多巴胺藥物可引起錐體外系癥狀和內分泌障礙。
慢性期的治療
飲食和生活方式調整 低鹽飲食,避免咖啡因、巧克力、酒精等食物,可選用高蛋白和高維生素食物。同時避免誘發因素,對久病、頻繁發作、伴神經癥者應耐心解釋,舒緩心理壓力,消除心理憂慮。
藥物治療 主要是利尿劑,包括噻嗪類、保鉀利尿類等,目的是減輕內耳壓力和積水。倍他司汀可通過改善內耳血液循環、減少神經放電率及促進前庭中樞代償來治療梅尼埃病。
鼓室內藥物注射 目前常用的有慶大霉素和糖皮質激素。鼓室內注射慶大霉素主要是利用了該藥物的耳毒性作用來控制眩暈,但對聽力的損害不可避免。目前推薦滴定法注射,即小劑量單次注射,根據眩暈控制的情況以及聽力變化來確定是否繼續注射。該技術簡單經濟,目前針對單側梅尼埃病頑固性眩暈的患者已廣泛應用于臨床。鼓室內注射糖皮質激素可以減少梅尼埃病的發作次數和程度,其對聽力無影響,但缺乏長期療效證據。
手術治療 適合眩暈發作頻繁、劇烈、長期保守治療無效、耳鳴和耳聾嚴重者。手術方法較多,宜先選用破壞性較小又能保存聽力的術式。
前庭神經炎的治療
前庭神經炎是較為常見的前庭外周性眩暈疾病。該病的特征是急性發作性眩暈和平衡障礙,同時伴有惡心、嘔吐、出冷汗等癥狀,但通常無聽力變化及神經系統癥狀。前庭神經炎的治療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對癥支持療法 急性發作期可針對惡心、嘔吐癥狀給予鎮靜和止吐,必要時給予輸液,糾正酸堿平衡失調。
糖皮質激素治療 主要采用甲潑尼龍早期大劑量后逐步遞減的治療方法。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發現,激素治療對前庭神經炎有效,而抗病毒藥物治療無效。并且在激素應用的基礎上,聯合使用抗病毒藥物并不能增加臨床療效。
前庭康復訓練 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中樞前庭代償,有很重要的治療意義。訓練越早越規律,臨床療效就越好。最早使用的方法有Cawthome-Cooksey訓練法,經濟方便。目前,國內外提倡根據患者平衡功能的缺陷情況來擬定個體化的訓練方案,并利用最新的3D立體投影系統及訓練設備實現患者與虛擬世界的視覺交互,更具針對性,效果更好。
倍他司汀長期服用有助于提高和加快前庭代償。
前庭型偏頭痛的治療
前庭偏頭痛的核心表現是偏頭痛和眩暈,但在不同患者問和同一患者的不同階段差異很大。眩暈往往發生在偏頭痛發作期,但也可發生在偏頭痛間期或前期。且頭痛和眩暈的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間也變換多樣。
絕經期女性發病時則往往僅有眩暈而無頭痛。較多患者在發作時有畏光、畏聲、畏嗅或典型的偏頭痛視覺先兆。本病在國內外尚沒有統一的治療方案,內容主要包括教育咨詢、預防治療和急性期治療,目標是盡量減少發作次數。
教育和咨詢 向患者詳細解釋前庭性偏頭痛發作的情況及注意事項,減輕不必要的緊張情緒。告知需避免已知的明確誘因,注意規律的睡眠和飲食習慣。其中,部分患者經合理的身體鍛煉和前庭功能訓練可能較藥物治療更為有效。
關鍵詞:培智學校 特殊教育學校 設計要點
1、 前言
我國人口眾多,殘疾人口、殘疾家庭戶基數大,九年義務教育的學齡殘疾兒童人數多。據2006年第二次全國殘疾人抽樣調查領導小組和國家統計局殘疾人抽樣調查顯示,全國各類殘疾人(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精神和多重殘疾)的總數為8296萬人。全國殘疾人口中,0~14歲的殘疾兒童為387萬人,占4.66%。其中,6~14歲學齡殘疾兒童為246萬人,占全部殘疾人口的2.96%。學齡殘疾兒童中,63.19%正在普通教育或特殊教育學校接受義務教育。目前我國特殊教育學校的布局模式基本按照“省辦盲校、市辦聾校、區縣(市)辦培智學?!钡男问?,就數量上來說,培智學校占有很大比例。但培智學校與盲校、聾校不同的是,因收治學生的殘疾特點及學校覆蓋的服務范圍有限,培智學校內每班的學生人數不應超過8人。據殘疾人聯合會統計,我國6~14歲學齡智力殘疾兒童入學比例僅為64.86%。除家庭及社會原因外,特殊教育學?;A建設不足也成為影響學生入學的因素之一。
國務院2009年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快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在通知中明確提出,要“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在人口30萬以上或殘疾兒童少年相對較多,尚無特殊教育學校的縣,獨立建設一所特殊教育學校;不足30萬人口的縣,在地市范圍內,統籌建設一所或幾所特殊教育學校。各地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堅持標準,確保質量。東部地區也要加大投入,按照本地區特殊教育規劃和國家有關建設標準做好特殊教育學校建設工作。”
隨著國家政策的提出,今后幾年將成為特殊教育學校建設的黃金時期,培智學校的建設也將得到長足的發展,因此對培智學校校園建筑的研究具有極強的時代意義和鮮明的指導性。
2、 培智學校簡介
目前我國殘疾兒童義務教育發展的格局是:以大量隨班就讀和特教班為主體,以特教學校為骨干,使我國特殊教育從過去舉辦特殊教育學校單一的辦學形式,轉變為多種辦學形式,為殘疾兒童少年入學提供更多的機會。特殊教育學校的設立具有鮮明的示范性和指導意義,為多層次辦學和培養學生提供各種幫助和支持,輻射社區和社會,帶動殘疾兒童教育的發展。
培智學校的服務范圍為區縣級,不同的培智學校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隨著特教理論的發展和社會意識的提高,培智學校的建設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3、 培智學校主要用房組成
培智學校校舍建筑由教學及輔助用房、公共活動及康復用房、辦公用房、生活用房四個基本部分組成。其中教學及輔助用房是培智學校內最主要的室內空間,包括普通教學空間和專用教室以及活動教室等,包括唱游教室、勞技教室、以及律動教室及輔助用房、樂器室、情景教室等;公共活動及康復用房強調受學生的特殊性和教育場所的專用性,包括圖書閱覽室、多功能活動室、電教器材室等公用空間及針對具體康復需要設計的體育康復訓練室、心理咨詢室、感統訓練室等用房;辦公用房及生活用房與普通學校相似,包括行政辦公室、教師辦公室、學生宿舍、學生食堂、學生浴室等用房,具體設計要點上,與普通學校有所區別,需考慮使用學生的特殊性,進行特殊設計。
4、 主要用房設計要點
下面以培智學校內最具有特點的幾個建筑用房為例,分析具體用房的設計要點。
(1)心理咨詢室
根據《特殊教育學校建設標準》,新建特殊教育學校所需面積不應小于30M2。廣義的心理咨詢室一般包括接待室、心理閱覽室、心理測量室、個體心理咨詢室、團體心理咨詢室、沙盤游戲室、宣泄室、放松室等功能單元;狹義的心理咨詢室就是指個體心理咨詢。
心理咨詢室的一般設計要求:1安靜隔音,減少噪音對房間使用的影響,應避開音樂活動室、體育場地、律動場地、食堂等場所,要達到一定的隔音標準(<40db),符合GB/T17249.1-1998的要求;2明亮舒適,室內采光充足,通風良好,冬暖夏涼,室內主體色調采用歡快明亮的色系,暗示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3便于來訪,但出入不明顯,避免給來使用的同學造成心理壓力;
個體咨詢室承擔一對一的個別咨詢功能或者一對多的家庭咨詢。指導教師與學生的座位可成L形擺放,這樣雙方既能夠互相捕捉到對方的目光,又不至于因為目光直視導致學生緊張,來訪者能夠在一種相對安全舒適的環境下真實的表露自己。室內可放無聲計時器,有利于掌握和調整咨詢時間。在來訪學生位置附近擺放可以直接抓抱的毛絨玩具或柔軟物件,有助于放松學生心情,轉移壓抑感。
團體心理咨詢是一種多人心理咨詢形式。是開展團體心理咨詢、集體活動、心理健康課、拓展訓練的場所,面積大約50-60 平方米,室內桌椅應方便移動,地面鋪木地板,墻壁可解除范圍內軟包,配有多媒體影像設備及團體心理輔導活動器材。
沙盤游戲室是借助沙盤,以游戲的方式呈現其內心的互動方式,進而了解學生情感與情緒的真實狀況,并使之在游戲過程中產生創傷愈合的效果。沙盤游戲室要設置在與個體咨詢室臨近的地方,兩者相互獨立,但又方便聯系。當指導教師發現需要對學生進行沙盤治療時能夠很方便的來到沙盤游戲室。沙盤一般包括沙箱、沙具、沙柜和細沙四樣。
宣泄室是指供學生宣泄內心情緒的場地,殘疾學生容易產生不穩定情緒。設立宣泄室有助于將學生的負性情緒通過一個安全合適的途徑和方式排解、宣泄出來,如運動、吶喊、涂鴉、擊打等,再結合指導教師的引導,達到心理健康。宣泄室以舒適、安全為前提,應設置視頻監控系統。面積不宜過大,為單人使用,墻壁要求軟包,鋪地板,并配有宣泄器材如宣泄人、宣泄墻和宣泄棒等。室內色彩不宜過于刺激,以平靜色調為主。
(2)體育康復訓練室及體育器材室
體育康復訓練室及體育器材室根據班別及建設標準不同,面積設置可由56M2至183M2不等。房間最好設置在底層,并有獨立出入口。室內應為完整的規則空間,矩形為宜,空間凈高不應低于3.8米,方便學生進行各類活動。室內保持寬敞明亮,避免空間內有突出物,界面材質應使用柔性和彈性材質,1.2M以下墻面采用軟性材料包裝。注意保持房間內適宜的通風及保溫條件。
培智學校體育康復訓練室由于活動的學生較特殊,其康復訓練內容,主要根據現代康復醫學作業療法的原理,對肌力、耐力、關節活動度、柔韌性、協調性和靈活性等身體素質進行康復訓練,同時包括知覺、認知等心理功能的恢復。因此其康復器材的配置與其他學校差別較大。按照康復訓練的內容可將體育康復訓練室空間分區為上肢訓練區、下肢訓練區、肌力及耐力訓練區、行走平衡能力訓練區、協調功能訓練區。按康復器材特點可分為大型器械、小型器械區、軟墊滾筒類器械使用區。康復訓練室內應有老師和陪護人員的休息區,在入口設置休息及等候區域,還應有器材儲藏空間及一對一教學及小組教學空間。對智障學生來說,活潑好動、喜愛鮮艷顏色是他們的天性,所以環境影響非常重要,空間環境顏色應采用明快鮮艷的色彩。
(3)多感官訓練室
多感官訓練室透過精心設計的燈光、聲音與各式各樣高科技手段,營造出富有吸引力的舒適的學習環境,給予學生充分的觸覺、前庭覺、本體覺、視覺、聽覺等多感官刺激,借由教學環境與訓練課程的安排,學習探索環境、減緩不正常張力變化、減低學生焦慮不安的情緒,提升注意力、加強人際互動等,由此提供兒童更多的學習刺激。房間的設置應注重燈光、聲音與高科技設施的綜合設計,可設置光震球池、光纖瀑布、情景燈光、放松軟墊等多個區域,房間面積應較大,以滿足分區設置各種不同訓練項目,同時避免各種光聲刺激的互相干擾。
(4)普通教室
培智學校普通教室平均每個班級的使用面積與盲校相同,為54M2。
由于智力殘疾學生在智力上發展遲緩,在低年級時接受文化課的學習一定困難,因此低年級的教學應結合生活、游戲進行,在游戲中培育和啟發其智力。因而教室空間的設計中,要有按學習需要進行多種布置座位的可能,也要設置有游戲活動的空間,教室可按四個區域來考慮:前面為教師授課區,設黑板、講臺及電子教具(幻燈、投影儀、電視機);中間靠前為學生學習區域,每班學生數量不應多于8個,因此課桌的擺放可靈活處理,可擺成2排,每排四個,也可圍成一圈,教學形式相對靈活。單人課桌尺寸按照1000mm×500mm設置;中間靠后為學生活動休息區,要留夠的足夠的空間,并進行適當的裝飾;教室后部為儲物區。因學生生活自理能力有限,教室內可考慮設置洗手池和面鏡。有條件的學??砂凑沼變簣@的布局模式,在兩個普通教室中間設置洗手間,盡量減少學生在建筑內的頻繁穿行。一般情況下,教室內不應出現完全沒有教師看護的情況,每個班級除一個正常授課教師外,還有一個生活老師,因此,教室內應設教師休息辦公區,可兼做一對一教學區,此區域可設在教室前部或后部,用辦公隔斷與普通教學區域分開。
5、 結論
關鍵詞: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干預;神經行為
中圖分類號: R722.1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8-2409(2007)06-1258-02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IE)是圍生期窒息缺氧引起腦缺氧性損傷,是造成新生兒死亡和傷殘的重要原因。隨著圍產醫學和新生兒急救技術的發展,圍產兒腦損傷死亡率有了明顯下降,要努力達到“無后遺癥生存”,最大限度挖掘大腦潛能,開發智力,促進代償性康復,減少傷殘和智力低下成為兒科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探討早期干預對HIE患兒智能發育的影響,改善其預后,現將HIE患兒進行早期、綜合干預的臨床療效進行對比,總結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我院轄區2001~2003年出生后48h住院的HIE患兒4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6年杭州會議修訂的HIE的診斷及臨床、CT分度標準[1]為中重度的足月適齡兒,其中男30例,女18例,隨機分成干預組26例,對照組22例(常規治療組);兩組在生活環境、家庭經濟、文化背景方面相當。
1.2 方法
1.2.1 加強圍產醫療 全部病例患兒入院后均給予系統規范地“3項支持治療和3項對癥處理”,恢復期使用腦代謝激活劑(腦活素)治療2~3個療程。
1.2.2 干預治療 干預組對進入恢復期患兒即開始干預,盡早母嬰同室,堅持行新生兒撫觸,根據小兒運動、語言、認知和社會行為能力發育等方面制定早期干預計劃和內容;參照《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2]“新生兒期后的干預――教學訓練”制定干預措施,給每個家長印發新生兒期后的教學訓練資料,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針對性的訓練,根據每個月齡發育標準教會家長如何進行嬰兒運動、語言、認知和個人社會能力的訓練,按計劃、有針對性的進行視覺、聽覺、觸覺和前庭運動的剌激訓練;在新生兒期主要是對感覺的剌激、環境變更的剌激,在嬰幼兒期為育兒剌激和玩耍綜合干預治療,以家庭訓練為主,對有運動發育落后、肌張力和反射異常、出現異常運動患兒則進行物理康復治療。由康復師采用以Bobath法為主的功能訓練,并將方法交給家長,以便家中康復訓練。對照組給予一般的指導。
1.2.3 定期隨訪 由專人負責,隨訪月齡干預組為3月、6月、12月、18月,對照組為6月、12月。發現異常者,每1個月隨訪1次。
1.3 評價方法
①新生兒期采用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定法測查,以便早期發現行為神經異常兒,評分>35分為正常,<35分為異常。②嬰幼兒期采用Gesell發育量表測查精神運動發育商(DQ)(中國標準化)測試法分別對3歲以內小兒運動、應物、言語、應人四個能區進行評價(其中DQ>80為正常,70~79為可疑、
1.4 統計學方法
選用SPSS軟件進行分析處理,分別采用χ2檢驗和t檢驗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一般情況比較
兩組患兒在環境因素(性別、父母文化背景、家庭居住條件、經濟狀況)和生物學評價(臨床分度、CT分度及14d NBNA評分)方面無顯著差異(P均>0.05);6和12個月時體重、身高、頭圍無顯著差異(P均>0.05)。
2.2 發育商評估
干預組各月齡DQ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
2.3 預后比較
干預組后遺癥發生率為7.7%,腦癱1例,精神發育遲滯1例,康復率為92.3%;對照組后遺癥發生率為27.2%,腦癱2例,精神發育遲滯2例,癲癇1例,康復率為72.7%,干預組神經系統后遺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2)。
3 討論
HIE是新生兒窒息后的嚴重并發癥,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障礙,對患兒最大危害是智殘、腦癱等神經系統后遺癥,嚴重者給家庭和社會帶來負擔,因此早期診斷和早期干預顯得十分重要。
大量研究證實了0~2歲是大腦發育最迅速和代償能力最強的時期,早期開始感知剌激和動作訓練可促進腦結構和功能的代償,富有剌激的環境對腦有積極而有利的影響,因為未成熟腦可塑能力最強,雖然由于有害因素的影響,神經細胞生理學死亡增多,但腦的某些區域甚至在出生后還能再生新的神經細胞,在某些情況下,神經元的皮層結構受到了損害,但仍能在功能上形成通路,使其得到功能上的代償 。如能從新生兒期開始對腦損傷兒早期行為評價和早期智能干預,以期能最大限度挖掘大腦潛能開發智力,促進代償性康復,對預防心理社會因素和圍產損傷所致的智力低下等傷殘,均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6]。
本研究包括在新生兒期干預、對新生兒家長指導、出院后干預、定期隨訪、康復中心治療等。早期干預特點是從新生兒期開始, 早期行為評價和早期智能干預,而且使用新生兒20項行為神經測定篩查法,能夠早期發現輕微腦損傷,有利于早期干預。本研究結果顯示,早期干預可明顯改善HIE患兒智力發育水平,干預組6個月、1歲時的DQ比常規育兒組明顯高,差異均有顯著意義,從兩組患兒預后來看,干預組康復率92.3%,而常規育兒組為72.7%,說明早期干預對促進HIE患兒智力發育,防治智力低下、腦癱等后遺癥有一定的療效。
通過對HIE兒管理及干預治療,提示:①對HIE兒實行新生兒期后的制度性的隨訪和管理, 使孩子異常癥狀在最早的時間內得到發現及控制,是減少腦損傷神經系統后遺癥的關鍵。②強調家長參與配合的重要性:首先提高家長對孩子康復的信心,取得家長積極參與與配合,其次干預方案個體化,應給每個家長印發新生兒期后的教學訓練資料,教育家長懂得正常兒童的發育順序,把正確的干預方法認真教給家長,指導家長對患兒進行針對性的訓練,共同促進患兒智力發育及運動發育,并取得較好的效果;③推廣嬰兒撫觸、爬行訓練是腦損傷康復的重要方法,通過撫觸嬰兒全身的皮膚,加上輕柔按摩及嬰兒期的爬行訓練可促進腦損傷康復;臨床證實對不會爬的腦損傷患兒,進行模擬爬行的被動模式運動,可有效促進爬行動作出現,糾正錯誤運動姿勢,調節肌張力,改善感知覺。④運動康復的時機應在輕微病變早期,有針對性地對這些患兒及時采用Bobath法等物理康復指導與訓練, 這些康復方法能調整患兒肌張力,矯正異常運動模式,訓練正常運動技能,并對孩子進行“評估-干預”的反復循環,調整干預方法,指導家長進行配合可達到完全康復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兒科學會新生兒學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依據和臨床分度[J].中華兒科雜志,1997,35(2):99-100.
[2] “九五”攻關項目HIE治療協作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治療方案(試行稿)[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9(6):381-382.
[3] 鮑秀蘭.新生兒行為和0~3歲教育[M].北京:中國少年兒童出版社,1995:240-278.
[4] 韓玉昆,許植之,虞人杰.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31-240.
[5] 楊華姿,施玉琪,楊冰巖,等.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早期干預及預后分析[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0,15(6):359-360.
[6] 李勇,程銳,許植之,等.早期干預對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預后的影響[J].臨床兒科雜志,2006,24(3):188-189.
【關鍵詞】 綜合干預治療;針刺療法;兒童孤獨癥;療效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4.042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4-1842-02
兒童孤獨癥Childhood Autian(CA)是廣泛發育障礙中最常見的一種發育障礙,起病于3歲以前,男孩多見。主要以社交障礙、語言交流障礙、行為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2]。在康復治療過程中發現,這類患兒早期主要是由于對外在反應模式的異常和基礎學習能力的不足或缺陷,妨礙了信息的輸入、處理和輸出[3]。其發病原因尚不明確,無特效治療藥物,國內外公認綜合康復治療是改善孤獨癥患兒預后的重要措施[4-5]。患兒常以無語言或語言發育滯后[6],呼名不應,不聽指令為首要就診原因。該病預后較差,給社會及患兒家庭造成極大負擔,臨床治療主要以改善癥狀,提高交流能力及生活能力為目標。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來自于2012年3月――2013年6月在我院兒童康復科治療的40例兒童孤獨癥患兒,符合CCMD-3孤獨癥診斷標準,其中男37例,女3例,年齡2-5歲,男女之比為37:3,男孩明顯多于女孩,訓練時間為6個月。
1.2 方法 治療前對所有的患兒進行ABC及心理教育量表(Psycho Educational Profile,PEP-3)評估,治療6個月后使用相同評定量表再次進行評估,對治療前后效果對比。治療方案以結構化教學理念為基礎,根據治療前評定結果制定,針對患兒注意力、認知、模仿等障礙,采取步驟分解、根據從易到難的原則,制定個體化訓練方案,主要方式為DTT回合式教育,反復強化,訓練孤獨癥患兒固定模式的指令聽從及認知,其中輔以行為分析法技巧,行為方式確定后,進行適當的泛化,增加指令的方式。出現或有模仿發音的患兒,可直接誘導主動發音。感覺統合治療分一對一和小組課兩種形式,初次進行感統統合治療的患兒,給予一對一指導,首先適應訓練環境,隨著接受能力的提高,逐漸融入感統小組課中,增加訓練的興趣,在小組課上延伸開展互動、模仿、游戲等訓練科目,以提高協作、交流、表現的機會,改善社交能力。以上各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正強化、負強化、厭惡等手段。針刺所選穴位參考“靳三針療法” [7]之“自閉八項”。針刺取穴為四神針(百會前后左右各1.5寸)、智三針(神庭、本神)、定神針(印堂、陽白上5分)、語言一區、語言三區、腦戶,點刺手智針(內關、神門、勞宮)、涌泉、通里。有語言模仿及表達者去腦戶,加風府、風池;語言合并智力落后加心腧;多動、脾氣暴躁者加肝腧;肥胖、舌苔厚、喉間有痰者加豐隆等。以上穴位根據患兒情況適當加減。
1.3 統計學分析 應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用配對資料t檢驗比較治療前后ABC及PEP-3中的分項目。
2 結 果
治療前后患兒家長自測ABC量表得分降低(P
3 討 論
3.1 分解式操作教學(Discrete Trial Training-DTT)是應用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框架下的一種教學方法,用于特定的時間和封閉的環境內,專注教授某種特定概念或技能。DTT的主要特點包括:細分化、反復練習、無錯誤教學和使用強化手段。對于自閉癥孩子,將概念或技能細分,然后重復練習,是一種練習新技能、了解新概念的有效模式。DTT“設計”痕跡明顯,過于機械化,持續調動孩子學習動機、激發孩子學習興趣、保持孩子注意力對老師是一項重大挑戰[8]。我們在訓練中根據每位患兒的智力水平、語言、認知、行為等方面能力制定訓練計劃,分步驟,一步步的進行一對一治療,對所掌握的內容進行反復練習,又稱“回合式教學”。初次接觸康復訓練的孤獨癥患兒,首先完成準備學習技能,如“坐好、手放好、看我”等,患兒能坐好、出現簡單配合,聽指令是訓練的前提。再根據評定結果,分析患兒所處的水平,制定有針對性的訓練課程,通過以上措施能提高患兒認知、社交能力,減少多動、刻板行為的出現。
3.2 語言表達能力是人類的一種本能,孤獨癥兒童大部分都存在無有意義語言及語言發育落后的問題,他們開始說話的時間往往遲于同齡兒童,有些兒童盡管有少量語言,卻不會運用,而且經常用詞不當,有些無語言表達。因此,無法正確使用語言與他人溝通成了他們融入社會的最大問題。語言訓練根據患兒所處水平,給予適當游戲引導、實物指認、模仿發音等訓練方案,在言語理解及表達上會得到較好改善。對無語言能力或智力嚴重落后(DQ
3.3 大部分孤獨癥患兒伴隨著不同程度的感知覺、本體覺等淺深感覺障礙,協調能力差等問題,感覺統合訓練能使患兒的本體感覺與神經進行多次磨合、協調,能改善其視覺、聽覺、觸覺功能障礙及語言交流障礙。尤其是加強前庭功能的訓練,使患兒中樞神經系統得到發展,對改善患兒對周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身體的運動能力有重要作用[9],可明顯提高小肌肉協調、大肌肉運動能力。感覺統合小組課程由治療師和患兒母親共同完成,患兒母親負責輔助患兒完成訓練項目,進行鼓勵和幫助,更能提高積極性。有關報道指出母親的關懷和贊揚與孤獨癥患兒的癥狀緩解有關[10];小組課還能很好的培養孤獨癥兒童社交意識,提高社交能力。以上三項訓練過程中,給予適當的強化物,能更好的調動患兒的積極性,提高注意力,增強治療效果。同時強調,患兒的配合是行為訓練的前提,提高患兒的注意力、積極性,強化物作用明顯。
3.4 中醫針刺方法治療孤獨癥,效果得到證實[11]。四神針、智三針均位于頭部,可起到填精益髓、提高智力、疏通腦絡、改善肢體的協調及平衡的作用;定神針位于督脈和足少陽經,督脈直通于腦,足少陽經與肝經相表里,可平肝熄風潛陽,肝腧能調節肝氣、疏通氣機,減少多動行為,改善注意力不集中、脾氣暴躁等癥狀,手智針、涌泉位于心經及腎經,心主神志,腎開竅于腦,能改善認知與交流。語言一區為運動性語言區,語言三區為感覺性語言區,通里為心經絡穴,心主語言、神志,開竅于舌,與語言發育有關。心腧主神,調節情志;風府、風池等可改善腦部血液循環,促進大腦發育。以上穴位結合,提高認知、理解能力,肢體運動功能,促進言語功能和智力的提高,減少注意力不集中、多動及刻板行為的發生。中醫針刺治療以調神、養神、定神為主。
3.5 ABC家長評測量表分析各項分值比較均P
4 結 論
分解式操作教學、語言訓練、感覺統合治療結合針刺療法,方法實用,便于實施,經SPSS18.0分析,以上比值對比均具有統計學意義。兒童孤獨癥治療不是單一方法的治療,綜合干預治療效果明顯[12]。經過PEP-3對治療前后的評定對比,綜合干預治療結合針刺療法治療兒童孤獨癥療效顯著。
參考文獻
[1] 金凈,劉盈,孫麗靜,劉業平.DTT聯合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兒童孤獨癥的療效研究[J].中國婦幼保健,2011,26:204-206.
[2] 張明園.臨床診療指南精神病學分冊[M].第1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99-101.
[3] 陳夏堯,李丹,冬雪等.綜合性康復訓練策略用于學齡前孤獨癥兒童康復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68-70.
[4] Monday NI,Anthony CA,Muideen OB,et al.Assessment of knowledge about childhood autism among paediatric and psychiat-ric nurses in Ebonyi state,Nigeria[J].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nd Mental Health,2011,5:1.
[5] Man dell DS,Morales KH,Xie M,et al.Age of diagnosis a-mong Medicaid - enrolled children with autism,2001――2004[J].Psychiatr Serv,2010,61(8):822.
[6] 劉靜,徐瓊,張穎,徐秀.兒童孤獨癥192例臨床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1.19(3):278-280.
[7] 彭增福.靳三針療法[M].上??茖W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
[8] John O.Cooper、Timothy E.HeronWilliam L.Heward.應用行為分析[M]. 武漢大學出版社,2012.
[9] 張俊蕾,張會敏,李榮.感覺統合訓練治療孤獨癥的療效[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2.27(8).
[10] Smith LE,Greenberg JS,Seltzer MM,eral.Symptoms and behavior problems of adolescents and adults with autism:effects ofmother-chilfre-lationship quality,warmth,and praise[J].Am J Metard,2008,113:387-402.
關鍵詞:家庭護理;安全指導;運動功能障礙;跌倒
腦梗死是腦血管病中多發和常見的疾病,好發于中老年人,具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致死率高、復發率高和并發癥多"四高一多"的特點。多數腦梗死患者經過及時、積極的治療后,脫離了生命危險,往往會伴有不同程度的認知、情感和肢體運動功能障礙,但是后期由于患者自身不重視早期康復訓練等原因,造成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在一定的治療后,患者將回到家庭,使得家庭成為主要的休養場所,而跌倒也成為了這類患者的嚴重隱患,是家庭護理安全管理的重要環節。(跌倒是指,不能控制或非故意地倒在地上或其他較低平面上,除外遭到猛烈的打擊、意識喪失、突然癱瘓或癲癇發作等原因[1])。據報道,跌倒是老年人常見的意外,在我國跌倒是65歲以上老年人的首位傷害因素,其年發生率為30%[2],而約40%的腦卒中患者在病后的6個月出現過跌倒[3],跌倒可引發或加重老年人原有疾病,引起骨折、致殘、心理創傷、降低其靈活性和獨立性,進而減少自主活動,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跌倒甚至可以導致死亡。在患者治療出院后,對于預防患者跌倒、墜床發生的管理容易被忽視,且患者跌倒的原因很復雜,除個體因素(疾病致功能障礙,活動不靈)外,多與生活的環境有關,有報道,老年人約3/4的跌倒發生在家中。因此,如何建立安全有效的家庭護理安全指導,對于腦梗死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尤為重要。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隨機選擇2012年、2013從我科出院的腦梗死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進行自制的調查表回訪調查,調查對象共100例。病例均經CT或MRI檢查確診并且符合中國醫學會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制定的各類腦血管病診斷標準[4]。所有患者均無意識障礙,為首次發病,且伴有不同程度的肢體運動功能障礙。其中,男性62例,女性38例,年齡53~78歲,平均(64±3.6)歲。將2012年的5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2013年的50例患者作實驗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程度、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程度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神經內科常規治療、護理及鍛煉,實驗組在此基礎上出院前進行家庭護理安全指導,具體措施如下:
1.2.1創造良好的環境 有條件者可對患者生活活動空間進行一定的改造,使其成為患者進得去、出得來、轉的開、用得上的合理而科學無障礙的生活環境,充分考慮患者運動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需求,室內光線充足,使用防滑地磚,廁所、浴室安裝墻壁扶手,扶手高度與患者腰平齊,廁所及浴室加裝防滑墊,儲物高度適當,床高度適宜(平膝蓋高度,約45~50cm),照明開關安裝于近門口顯眼處且高度適宜,通道內無障礙物堆放[5];
1.2.2日常生活指導 指導患者生活起居應緩慢改變,穿合適的鞋及衣服,夜間使用床旁便器;
1.2.3心理指導 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給予適時鼓勵;鼓勵正確采取自我保護的措施,減少生活依賴性,提高自理能力;
1.2.4服藥指導 對于長期服藥的患者,要按時復診并確認是否仍有使用的必要,盡可能限制同時使用多種藥物;
1.2.5鍛煉指導 鼓勵患者堅持參加規律的、個體化的鍛煉,以增強肌肉力量、平衡能力、步態穩定性與靈活性,運動鍛煉在家屬等陪同下進行,活動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切忌急于求成;
1.2.6飲食指導 老年人預防性服用維生素D和鈣劑,每天堅持喝牛奶、骨頭湯、魚類等可通過補鈣增強骨質,對預防跌倒有較好的效果[6];
1.2.7家庭支持系統的指導增強家屬等陪護人員對跌倒的防范意識。
1.3觀察指標 兩組患者均在其出院后1、2、3、6月時進行回訪調查,調查內容包括發生跌倒的例數及跌倒發生的原因:過高估計、行為忽視、不良心理、藥物使用、鍛煉不適、夜間入廁、上下床、個體因素、環境因素。
1.4數據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記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出院1、2、3、6月跌倒發生例數比較見表1,實驗組與對照組跌倒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出院6月內跌倒發生原因比較見表2。
3討論
本研究將100例腦梗死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出院前對實驗組患者實施家庭護理安全指導,對照組患者未進行任何家庭護理指導,出院后1、2、3、6月對兩組患者跌倒發生進行比較,結果通過調查分析此類患者跌倒原因主要有:①自我估計過高:對自身能力過高估計,對危險性認識不足,不愿麻煩家人,所有事均勉強為之,可增加跌倒的危險[7];②有預防意識,但行為上忽視:患者有一定的預防跌倒的意識,但在行為上有時會忽略[8];③不良心理:沮喪、抑郁、焦慮等心理狀態可削弱患者對環境和他人的注意力,從而增加跌倒的危險;④藥物使用:患者需長期服藥治療(如降壓藥、利尿劑、血管擴張劑、鎮靜劑等),影響患者意識、精神、前庭正常功能、步態和血壓,使患者反應時間延長,從而增加了跌倒危險[9];⑤運動鍛煉過程中出現不適致跌倒;⑥夜間入廁時跌倒(此類情況下的跌倒占跌倒總數的34%);⑦下床時跌倒;⑧個體因素:疾病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或視力減退,生活自理能力下降;⑨環境原因:光線不足、床邊雜物影響行走及上下床、地面潮濕或不平、床或座椅高度過低、樓梯梯級過高、通道內有障礙物、物品放置不便取用而需要登高取物、衛生間內使用蹲坑且未安裝扶手或坐便器、獨居。
本研究通過對此類患者跌倒原因的分析,采取有效的家庭護理安全指導,使患者跌倒的發生率由對照組(2012年) 的46%,下降到實驗組的24%。結果顯示,腦梗死致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的患者在院期間進行正確有效的家庭護理安全指導,其出院后跌倒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所以患者在院期間采取積極有效的家庭護理安全指導措施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
[本文轉自DylW.Net專業提供寫作本科論文和小學教學論文的服務,歡迎光臨Www.DylW.NET點擊進入DyLw.NeT 第一 論 文網]
參考文獻:
[1]白利穎,王貴芝,李湘萍.老年患者對跌倒危險因素認知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11):1025-1027.
[2]張玉,陳蔚.老年跌倒研究概況與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5):929-931.
[3]張通.中國腦卒中康復治療指南(2011完全版)[J].中國醫學前沿雜志,2012,4(6):55-76.
[4]王茂斌.腦卒中的康復治療[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52-169.
[5]童敏,李寶香.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全科護理,2009,7(12):3322-3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