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肩關節術后康復訓練

      肩關節術后康復訓練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肩關節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肩關節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1篇

      [關鍵詞] 激進康復訓練;神經肌肉電刺激;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

      [中圖分類號] R687.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6)12(c)-0121-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joint function recovery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72 cases of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under arthroscopy in Drum Tower Hospital Affiliated to Nanjing University School of Medicine from September 2014 to March 2016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ccording to whether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r no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combination group, each group had 36 cases. The patients in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nd patients in combination group were given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on the basis of control group. All patients were treated for 6 weeks and followed up for 6 weeks. The degree of joint motion and joint function before treatment, and after treatment of 2, 4 and 6 weeks, and adverse reaction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degrees of joint mo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Before treatmen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core of joint function between two groups (P > 0.05). After treatment 2, 4 and 6 weeks, scores of joint function in two groups were high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which of combination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trol group at the same time (P < 0.05). There was no adverse reaction in two groups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follow-up period, the treatment had good safety. Conclusion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mbined with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can faster to get satisfactory function, with no adverse reactions. It is worthy for promoting in clinic.

      [Key words] Aggressive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Nerve muscle electrical stimulation; Degree of joint motion; Joint function

      前交叉韌帶損傷是臨床上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常見于劇烈運動或各種交通事故,損傷或斷裂后引起關節前后方向及旋轉不穩[1-2]。若未采取及時治療,則直接影響廣大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的關節功能、運動能力和日常生活,提示臨床上采取及時的手術治療及術后康復訓練尤為重要。當前,臨床上存在多種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康復功能訓練方案,但何時采用何種強度、頻率的訓練尚未明晰,臨床醫生應充分考慮患者的性別、年齡、損傷程度、骨質情況等因素,綜合分析患者病情[3-4],為患者制訂高效且安全的術后康復治療方案。本研究主要探討激進康復訓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對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4年9月~2016年3月在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以下簡稱“我院”)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的72例患者資料,患者均采用激進康復,根據是否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聯合組,各36例。其中,對照組男23例,女13例;年齡24~65歲,平均(48.32±7.61)歲;損傷原因:運動跌傷8例,交通事故25例,其他3例;損傷類型:單純前交叉22例,合并外側半月板6例。聯合組男22例,女14例;年齡23~64歲,平均(47.96±7.32)歲;損傷原因:運動跌傷7例,交通事故26例,其他2例;損傷類型:單純前交叉20例,合并外側半月板7例。兩組性別、年齡、損傷原因、損傷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外傷史明確;②均為單側膝關節損傷;③符合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標準[5]。排除標準:①合并骨折;②合并后交叉韌帶和/或側副韌帶損傷;③嚴重骨質疏松者;④因自身身體原因,不能堅持本研究者。

      1.3 方法

      兩組均采用相同手術方法,且所有手術均由同一組醫生完成。康復治療中對照組采用激進康復訓練,聯合組在對照組基礎上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具體操作方法如下。

      1.3.1 激進康復訓練 結合患者實際病情,患者術前適量進行踝關節、足趾的屈伸活動,在活動中,若疼痛并不明顯,則練習股四頭肌收縮運動。術后2周內麻醉消退后開始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時間持續5 s,每組25次,每天進行6組;踝泵訓練需用力、緩慢全范圍屈伸踝關節,25次/組,6組/d。術后24 h在疼痛可耐受的情況下患者拄拐患肢部分負重行走,不限制膝關節被動及主動活動度、閉鏈式及開鏈式活動,負重3次/d,5 min/次;膝關節活動度為0°~50°。術后2周,告知患者被動屈曲達到100°,并強化肌力訓練,盡量伸直患肢,訓練達到健側水平。術后3~4周,被動屈曲角度達110°,逐步加強患肢關節及肌肉力量主動屈伸訓練,并嘗試脫離拐杖協助下行走;術后5~6周,可調整患者夾板活動范圍達110°,若活動時,出現關節不穩狀況,則及時調整夾板角度及活動范圍,并及時糾正行走步態,避免異常步態對關節功能和結構產生重大影響,夜間可不帶夾板。每次康復訓練后給予30 min冰敷,如有必要g隔1 h后繼續冰敷,以減少康復訓練后關節滲出、腫脹及疼痛。應用支具固定期間,休息時支具固定膝關節于伸直位,防止因膝關節伸直功能缺失而致行走困難。

      1.3.2 神經肌肉電刺激 取患者仰臥頭中立位,綜合考慮患者實際病情,采用神經肌肉電刺激治療儀,于患側上肢取肩部三角肌-岡上肌、旋前方肌-旋前圓肌,患側下肢取臀中肌-縫匠肌、脛骨肌-腓骨肌,患側軀干取胸鎖乳突肌-胸大肌、菱形肌-斜方肌,將電極均放置在患者機體上,肉眼可觀察到肌肉顫動收縮,上肢出現肩外展,腕背伸動作,踝輕度背曲且松弛等,在電刺激中應調整好電刺參數,單向方波,并控制間歇時間10~15 s,脈寬300 μs,電刺激頻率30 Hz,刺激強度20~30 mA,自動刺激,30 min/次,1次/d,7 d為1個療程,連續6個療程。

      1.4 觀察指標及評定標準

      所有患者治療后均進行6周隨訪,比較兩組治療前及治療后2、4、6周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及不良反應情況。關節活動度評價采用關節活動度尺,將測量臂與脛骨方向一致,分別測定最大伸直角度、最大屈伸角度,準確記錄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評價采用Lysholm膝關節功能評分量表,總分為100分,評分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8.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活動度比較

      治療前,兩組關節活動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2、4、6周,兩組關節活動度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聯合組關節活動度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關節功能比較

      治療前,兩組關節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治療后2、4、6周,兩組關節功能評分均較治療前提高,且聯合組關節功能評分高于同期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

      2.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情況

      兩組在治療及隨訪期均未出現任何不良反應情況,安全性好。

      3 討論

      關節韌帶損傷在臨床上常表現為關節腫脹、疼痛,伸曲活動受到限制,且陳舊性韌帶損傷患者不能進行劇烈運動[6],嚴重影響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量。當前,臨床上常采用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進行治療,具有微創、恢復快等特點[7],正逐步應用于關節韌帶損傷的臨床治療。為進一步提高術后效果,采用激進康復訓練及神經肌肉電刺激等術后延續治療方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激進康復訓練是臨床上一種術后有效且安全的康復訓練方案,是手術治療的一種延續方案,又是關節功能快速恢復的有力保證[8]。臨床上多數關節韌帶損傷術后患者需接受康復護理,經適度運動刺激機體通路上各個神經元,并重建反射條件,調節興奮性,以防止肌肉萎縮,改善患者的機體功能。相關研究表明,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采用有效康復訓練,可有效改善患者關節功能,幫助患者早日康復[9-11]。在康復訓練中,應綜合考慮患者實際病情,合理并科學地安排康復訓練,避免過度勞累及超負荷運動,減少康復訓練中的關節損傷,并告知廣大患者康復訓練前,做好熱身準備,特別是在機體各個關節部位;康復訓練中佩戴護膝,適度加強膝關節穩定性訓練,并加強雙下肢肌肉的平時力量訓練,保持機體各關節的靈敏與穩定。

      神經肌肉電刺激是將肌電生物反饋技術與神經肌肉電刺激相結合一種治療方式,經預先設定程序的電刺激與支配肌肉的神經上發揮作用,引起肌肉收縮,同時提高機體的運動功能[12-15]。主動或被動的激進康復功能訓練,源于皮膚,機體關節各處深、淺感受器的信息傳入,可加速患肢處的血液循環,并促進病灶患肢周圍組織代償與重組,利于各機體關節組織發揮正常功能[14]。在激進康復訓練的基礎上,給予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神經肌肉電刺激可將適度康復訓練與機體反射相結合,有效促進形成運動反應,經反復結合減輕突觸阻力,在中樞神經系統中建立神經通路,有效緩解神經元麻痹,有效促進患肢恢復關節功能[16-20]。本研究結果顯示,聯合組經神經肌肉電刺激和激進康復訓練后,關節活動度、關節功能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治療期及隨訪期未出現不良反應。

      蒙延雄[21]研究中,對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分別采用漸進康復與激進康復,并比較兩組康復效果,結果顯示,與漸進康復訓練相比,激進康復訓練可以更早地恢復關節活動度,更快獲得良好的膝關節功能,并縮短了康復時間;但激進康復訓練存在患者早期主觀痛感較明顯的缺點,不利于患者的主觀依從。而漸進康復訓練較為溫和,更利于患者的主觀依從。本研究H采用激進康復,明確了激進康復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的協同作用,為臨床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患者的激進康復治療提供參考。但缺少漸進康復與激進康復的比較研究,望在后續研究中進一步完善,以探討更完善、更適用于臨床的康復方法。

      綜上所述,激進康復訓練聯合神經肌肉電刺激可明顯改善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患者的關節功能,提高關節活動度,且無不良反應,在前交叉韌帶損傷臨床上具有良好的應用價值和前景,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師東良,李靖龍,孟涵,等.前交叉韌帶損傷后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重塑[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59-62.

      [2] 柯迪峰,宋洋,蔣歡.關節鏡治療膝關節前交叉韌帶損傷合并內側半月板Ramp損傷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6,23(18):47-50.

      [3] 涂慶生,程建斌,吳康盛.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治療前交叉韌帶斷裂的臨床研究[J].中國當代醫藥,2013, 20(29):183,185.

      [4] Janssen RP,Reijman M,Janssen DM,et al. Arterial complications,venous thromboembolism and deep venous thrombosis prophylaxi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systematic review [J]. World J Orthop,2016,7(9):604-617.

      [5] 張洪志,劉愛國,馮寶華,等.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診斷與治療[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3,21(2):146-149.

      [6] 王旭,馬昕,張超,等.三角韌帶損傷在旋后-外旋型踝關節骨折治療中的意義[J].中國骨與關節外科,2012,5(4):315-319.

      [7] Harbell MW,Cohen JM,Kolodzie K,et al. Combined preoperative femoral and sciatic nerve blockade improves analgesia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J]. J Clin Anesth,2016,9(33):68-74.

      [8] 劉書芳,矯瑋,張曉輝.不同康復方案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運動員骨隧道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6, 35(2):141-146,125.

      [9] 柳東旭,姚建華,孫天勝,等.急性前交叉韌帶損傷合并內側副韌帶損傷治療后的康復訓練[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18):66-67,71.

      [10] 何榕真,吳松,曹旭,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2,12(7):1274-1276,1269.

      [11] 高海燕.膝關節韌帶損傷關節鏡手術患者的康復訓練及護理[J].實用醫藥雜志,2013,30(10):52-53.

      [12] Kawakami M,Fujiwara T,Ushiba J,et al. A new therapeutic application of brain-machine interface(BMI)training followed by hybrid assistive neuromuscular dynamic stimulation(HANDS)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severe hemiparetic stroke:a proof of concept study [J]. Restor Neurol Neurosci,2016,34(5):789-797.

      [13] 蔣春國,崔瑞花,李社玲.神經肌肉電刺激結合康復療法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4):354-356.

      [14] Ocampo-Trujillo A,Carbonell-González J,Martínez-Blanco A,et al. Pre-operative training induces changes in the histomorphometry and muscle function of the pelvic floor in patients with indication of radical prostatectomy [J]. Actas Urol Esp,2014,38(6):378-384.

      [15] 李水琴,李小玲,罾潁等.神經肌肉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對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影響[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24(12):1338-1339,1349.

      [16] 陳建,周敬濱,解強,等.神經肌肉電刺激對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N繩肌功能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6,35(8):750-753.

      [17] 王加利,張燕,藺偉,等.早期康復訓練對髕骨外脫位微創術后膝關節功能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4,36(8):639-640.

      [18] 冼祖新,楊延硯,周謀望,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股四頭肌肌力訓練方式的選擇――開鏈還是閉鏈[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2):1174-1177.

      [19] 朱洪江,鄭祥,關健,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不同康復方案臨床療效對比[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 36(10):2442-2444.

      [20] 許磊,劉寧.系統康復訓練對青年人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運動功能恢復的意義[J].哈爾濱醫科大學學報,2013, 47(3):265-268.

      肩關節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肩袖損傷 關節鏡 護理 康復訓練

      肩袖為包繞于肩關節周圍的岡上肌、岡下肌、小圓肌和肩胛下肌的總稱,參與肩關節外展、外旋、上舉等活動。肩袖損傷后,患者出現肩關節功能障礙,主要臨床體征為肩部外展、上舉困難,或外展、上舉時疼痛,部分患者有夜間疼痛,是一種多發病、常見病。傳統手術方式對肩關節軟組織干擾大,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不理想。隨著關節鏡技術的日趨發展,關節鏡微創治療肩袖損傷成為替代傳統手術的重要手段。2008年3月~2010年12月采用肩關節鏡下治療肩袖損傷患者16例,療效顯著。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12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齡21~56歲,平均34歲;刀砍刺傷5例,鈍器損傷5例,車禍傷6例,均為單肩損傷;右側10例,左側6例;伴肩峰骨折5例,肱骨頭骨折3例。

      療效評定標準:評分標準采用美國加州大學肩袖損傷專業評分系統(UCLA)[1]評分,總分為35分,其中疼痛10分、功能10分、主動前屈功能5分、前屈力量測試5分、患者滿意度5分。34~35分為優,29~33分為良,<29分為差。

      護 理

      術前心理護理:患者住院后,對醫院環境陌生,對手術感到恐懼,擔心手術后恢復效果不理想,加之傷后的疼痛,極易使患者產生煩躁及焦慮等不良心里。根據患者心理狀況,應主動接近患者,細致了解患者的思想狀況,詳細講解關節鏡治療的優點,使患者全面了解及正確對待自己的病情,積極配合治療及護理。

      術后護理:①生命體征監測: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予以心電監護,保持呼吸道通暢,給予持續氧氣吸入(流量為2L/分),使血氧飽和度保持>90%,每30分鐘測血壓1次。②護理:術后為恢復患肢功能,減輕術后傷口張力,患肢置于外展60°、前屈30°,根據情況在患者平臥時于患肢下墊棉墊或軟枕,使患者舒適為度。③疼痛護理:術后24小時內可限制患肢活動,避免引起疼痛加劇,如患者感覺疼痛不能耐受,可采取變換、局部冷敷減輕痛苦。必要時遵醫囑給予藥物鎮痛或持續應用止痛泵止痛。④患肢的觀察與護理:術后嚴密觀察患肢末梢血運和手指感覺、活動情況,如發現患肢嚴重腫脹,手指發紺、麻木、發涼、橈動脈搏動減弱甚至消失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

      術后康復:①第1階段(術后0~6周):注意相鄰關節手指、腕、前臂及肘關節的主動活動,肩關節以被動活動為主,術后第2天開始三角肌的等長收縮。除訓練時間外,均需配帶肩關節外展支具固定。②第2階段(術后7~12周):以主動訓練為主,訓練可以使患肢消腫、促進靜脈回流和淋巴回流(如手泵作用),保持肩關節活動范圍,防止肩部肌肉萎縮,還可以避免由于制動、疼痛活動減少所致的肩手綜合征的發生[2]。鼓勵患者參與日常生活活動,如洗臉、刷牙、洗澡、如廁等。強化肩關節周圍力量的訓練。③第3階段(手術12周后):以抗阻訓練為主,可以繼續肩關節各個方向的牽拉訓練,恢復最大關節活動范圍。

      結 果

      本組術后平均隨訪8個月,優8例,良2例,差2例,優良率為83.3%。

      討 論

      肩關節是人體中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因此包圍在肩關節周圍的肩袖損傷后容易遺留下肩關節活動受限、肩關節周圍軟組織粘連等后遺癥,給患者生活帶來極大的痛苦和不便。肩關節鏡下肩袖修復術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三角肌在肩峰的附著點,手術創傷小、視野廣、對關節內干擾少,有利于術后早期功能鍛煉和康復[3]。術后積極指導患者及早、科學的進行關節功能鍛煉,可促使患者盡快恢復肩關節功能。在告知患者出院指導時,應把詳細的鍛煉計劃及可能遇到的問題詳細告知患者及家屬,并將相關宣傳資料分發給患者,提高患者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在進行隨訪的過程中,詢問肩關節活動情況,及下一步要注意的要點。總之,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才是促進患者早日康復的重要保證。

      參考文獻

      1 Ellman H,Hanker G,Bayer M.Repair of the rotator cuff:End-resultstudy of factotrs influenction[J].J Bone Joint Surg(Am),1998,68:1136-1144.

      肩關節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3篇

      正常的肩關節有外展、內收、前舉、后伸及旋轉等功能,易受手術影響的主要是外展功能。乳腺癌患者在手術后只要按以下方法進行康復訓練,一般肩關節功能都能恢復如初。

      拆線前

      術后當天不必進行上肢功能訓練。

      術后第2~3天進行握拳、松手的反復訓練,每次10~20遍,每天4~6次以訓練手指各個小關節的功能。

      術后第4~5天旋轉腕關節,每次10~20遍,每天5~6次。還可在健手的幫助下作屈、伸肘的動作訓練肘關節,并輕微嘗試肩關節的前伸、后舉、內收、外展。

      術后第6~7天幫助術側上肢做向前上舉動作,直到與頭部相持平,每次3~5遍,每天3~4次,至有輕微痛時即可停止。

      術后第8~10天先幫助術側上肢上舉、外展,直至逐步超過頭部,然后讓術側上肢單獨上舉、后伸、外展、內收。每次3~5遍,每天3~4次。

      術后10~14天讓術側肩外展,直至手掌能高過頭頂,并逐步摸到對側耳朵。每天做3~5次,每次做4~5遍。

      術后第14~20天可做肩關節的旋轉動作,轉的幅度逐漸增大。如果在術后1月內完成上述動作,肩關節的活動便能恢復正常。

      拆線后

      一般術后14天開始拆線,7天后拆完,拆線后堅持以下鍛煉方法――

      伸腰:站立,雙手握拳屈肘,左右手相對,向上一起伸展,然后握拳收回,做10~20遍。接著左手上,右手下,反復訓練,每次10~20遍,每天2~3次。

      爬墻面對墻壁,分足站立,雙肘彎曲,雙手掌以約雙肩的高度扶壁,然后通過手指的屈伸向上移動,直至雙上臂完全伸展。每天做3~4次,每次做2~3遍。

      轉繩面對房門,系繩于門把,患者手抓繩端,健手放在腰部,術側上肢外展90度,與地面平行,盡可能大范圍旋轉繩子,轉速逐漸加快。每天2~3次,每次20~30圈。

      棒操取1米長的木棒,雙手相距約65厘米握棒,雙臂伸直舉棒過頭,然后曲肘,將棒置于頭后,再伸直,反復訓練。每天2~3次,每次15~20遍。

      滑杠取轉繩用過的繩子,扔過窗簾桿或門框上,人站其下,雙手各持繩的一端,伸直手臂,左右臂上下交替滑動,反復鍛練,有利于恢復上肢各關節的活動度及肌力。

      術后鍛煉須盡早,如3個月后還未開始,關節很可能已發生粘連、僵直和固定,就很難完全恢復正常。以上訓練的前提是傷口愈合良好,如皮下有較多積血、積液,皮片粘合不佳或發生大范圍皮片壞死,康復訓練應延遲進行。

      相關鏈接

      肩關節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肘關節骨折;肘關節功能;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6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7210(2010)06(b)-082-03

      Impa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 recovery in elbow fracture

      XIE Liyun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iyang City in Hu′nan Province, Yiyang413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rehabilitation nursing on postoperative function recovery in elbow fracture. Methods: 260 cases of elbow fractur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n=150) and control group (n=110).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the routine therapy and nursing, while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received individualized rehabilitation nursing interventions. Results: The elbow scores of the pain, movement range and activity ability were markedly higher in the rehabilitation group 3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elbow ROM was considerably improved, demonstrating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P

      [Key words] Elbow fracture; Elbow function; Rehabilitation nursing

      肘關節骨折是影響肢體關節功能的常見損傷。與上肢其他關節相比,肘關節因其解剖特性,創傷后更易發生功能障礙[1]。康復護理在臨床護理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目的是使患者的殘存功能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重建患者身心平衡,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生活自理的能力。正確的康復護理是骨科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2],對恢復肘關節骨折患者的肘關節功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防止肘關節骨折后并發功能障礙,作者對150例肘關節骨折患者實施個體化的康復護理,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選擇2007年8月~2009年8月收治260例肘關節骨折患者。康復組:為我院2008年8月~2009年8月收治的行康復護理的肘關節骨折患者150例,其中,男103例,女47例,年齡10~79(39.8±11.6)歲;骨折類型:肱骨遠端骨折107例,鷹嘴骨折30例,冠突骨折9例,橈骨小頭骨折4例。對照組:為我院2007年8月~2008年7月收治但未行康復護理的肘關節骨折患者110例。其中,男69例,女41例,年齡12~75(41.2±13.3)歲;骨折類型:肱骨遠端骨折72例,尺骨鷹嘴骨折33例,尺骨冠突骨折8例,橈骨小頭骨折3例。手術患者均于受傷后6 h~2周內手術。兩組在年齡、性別、麻醉方式、治療方法、骨折類型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和護理,康復組接受個體化康復護理。

      1.2.1心理康復

      向患者詳細講解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必要性和長期制動的不良后果,指導患者掌握有效的訓練方法。在充分評估和分析患者的心理狀態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實施心理護理干預,消除患者不良心理,提高患者對術后早期康復訓練的依從性。同時對患者家屬進行心理干預,取得理解和支持,為患者營造一個良好環境。

      1.2.2個體化功能鍛煉

      根據運動療法安全評定表[3],按骨折穩定性、固定可靠性和軟組織完整性三因素對患者進行評分,并按評分大小實施個性化的功能鍛煉。

      1.2.2.1評分大于7分的患者術后1~3 d即開始患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長收縮訓練,15次/組,3組/d。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肩關節、腕關節及手指各關節進行主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術后3~6 d開始肘關節持續被動活動(CPM)機訓練,活動幅度由無痛可動范圍開始,酌情增加。訓練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7~10 d對患者實施肘關節的被動屈伸運動,3次/組/d。活動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2~4周,繼續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及CPM機訓練。患者疼痛可耐受時可行肘關節主動關節活動度訓練,15次/組,3組/d;術后4~8周患者在繼續以上練習基礎上進行漸進性抗阻力訓練;術后9~20周繼續進行患肢肌力、關節活動(ROM)及日常生活活動能力(ADL)訓練。

      1.2.2.2評分介于4~7分的患者 術后1~3 d患者即開始患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長收縮訓練,15次/組,3組/d。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肩關節、腕關節及手指各關節進行主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制動解除后開始肘關節被動關節活動練習,由管床護士指導患者實施關節的被動屈伸運動, 3次/組/d,訓練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5~8周,繼續以上訓練,并進行漸進性抗阻力訓練;術后9~20周繼續進行患肢肌力、關節活動及ADL訓練。

      1.2.2.3評分小于4分的患者術后1~3 d患者即開始患肢肱二頭肌、肱三頭肌等長收縮訓練,15次/組,3組/d。指導患者進行患側肩關節、腕關節及手指各關節主被動關節活動度訓練;制動解除后開始肘關節被動關節活動練習,由管床護士指導患者實施關節的被動屈伸運動, 3次/組/d,訓練結束后予以冰敷15 min;術后6~8周繼續以上訓練,并進行漸進性抗阻力練習;術后9~20周,繼續進行患肢肌力、ROM及ADL訓練。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3評估方法

      于術后3個月按Mayo評分標準[4]對兩組患者進行肘關節功能評定,并進行ROM評定。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計分析軟件包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平均值±標準差(x±s)表示,組間數據比較采用t或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Pearson卡方檢驗,以P

      2 結果

      2.1兩組術后3個月Mayo肘關節評分比較

      術后3個月,康復組的疼痛、活動范圍、活動能力等肘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術后3個月Mayo肘關節評分比較(x±s,分)

      2.2兩組術后3個月肘關節ROM比較

      術后3個月,康復組在肘關節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關節ROM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明顯統計學意義,P

      表2兩組術后3個月肘關節ROM比較(x±s,°)

      3 討論

      康復護理是在對原發病治療的基礎上著重強調功能恢復的護理活動,康復方案的制訂越早越好,最佳康復訓練的時機原則上應在取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積極配合的基礎上與治療同時并進。石榮光等[5]調查發現,85.8%的創傷骨折患者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如恐懼、憂慮、抑郁等。因此,護理人員應給予患者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幫助患者有效應對各種負性情緒和生活應激事件[6],使其建立起康復信心,積極配合康復治療。骨科的康復訓練是是手術或非手術治療的延續,是骨科傷病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患者功能恢復必不可少的手段。骨科康復訓練可預防患者的功能障礙,促進其功能恢復,繼而達到恢復運動功能的目的。肘關節是協調肩關節、前臂和腕關節活動的一個重要復合關節。肘關節骨折及其軟組織創傷后,骨骼的解剖形態出現異常,關節軟骨受損,關節內出現粘連,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受損后瘢痕形成,患者易發生關節攣縮,造成關節僵直。骨科護士應早期介入患者的功能鍛煉,承擔起照顧者、健康宣傳者、督促康復的治療執行者、患者和家屬的咨詢者等任務,避免患者肘關節功能出現障礙,為患者的康復提供強有力的保障[7]。運動康復訓練是一種利用力學因素緩解癥狀或改善功能的肌肉運動鍛煉。其作用機制是通過刺激軟骨細胞促進膠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連和血管翳的形成,促進膠原纖維按功能需要有規律地排列,促進關節骨折的愈合,增加關節活動度和恢復關節功能。術后早期進行肌肉等長收縮功能訓練不僅能促進患者血液和淋巴循環,防止廢用性萎縮,而且肌肉收縮所產生的生物電有助于鈣離子沉積,促進骨折愈合,防止骨萎縮。早期肘關節ROM運動能促進關節內滑液的分泌與循環,防止或減輕關節內的粘連,而早期CPM治療可促進滑膜分泌和吸收,改善關節營養代謝,修復受損的關節軟骨,促進周圍組織的修復。卞榮等[8]的研究結果表明,治療2個月后,CPM組患者肘關節活動范圍及有效率均明顯優于對照組,認為CPM能顯著提高骨折后肘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陳麗文等[9]研究證實,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患者手術后實施系統的康復訓練和護理能促進髖關節功能康復。骨折康復訓練的實施療效取決于骨折的穩定性、固定的可靠性和軟組織的完整性三個方面。考慮到肘關節骨折康復訓練的安全性問題,本研究采用運動療法安全評定表對患者進行康復鍛煉評估,并針對不同評分的患者進行了包括肌肉等長收縮功能訓練、ROM運動和CPM治療在內的個體化康復訓練,結果顯示,康復組術后3個月的疼痛、活動范圍、活動能力等肘關節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且在肘關節屈曲、伸直、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等肘關節ROM方面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早期合理的個體化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促進肘關節功能康復。

      綜上所述,個體化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改善肘關節骨折患者術后關節功能,促進肘關節功能康復。

      [參考文獻]

      [1]劉銳,李姝.綜合康復療法預防肘部骨折術后肘關節功能障礙[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1):22.

      [2]陳建珍,李藝芳,王瓊芳,等.早期護理干預對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功能康復護理[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8,14(16):133-135.

      [3]戴閩.實用骨科治療與康復[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38-46.

      [4]Modabber MR, Jupiter JB. Reconstruction for post-traumatic conditions of the elbow joint[J]. J Bone Joint Surg Am, 1995,77(9):1431-1446.

      [5]石榮光,李冬梅,王琳,等.創傷骨折住院患者心理健康狀態調查與心理干預[J].護士進修雜志, 2006,21(1):21-23.

      [6]葛向煜,王君俏,劉邦忠,等.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術后肢體功能恢復的康復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護理雜志, 2008,43(6):550-553.

      [7]李娟,徐燕.上海市部分醫院骨科護士康復護理行為現狀及其影響因素[J].護理雜志,2008,25(3):3-6.

      [8]卞榮,萬里,王國新.CPM對骨折后肘關節功能障礙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 2009,24(1):39.

      [9]陳麗文,吳欲曉,郎史文,等.康復護理程序在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手術后髖關節功能康復中的應用[J].護理與康復,2008,7(9):696-697.

      肩關節術后康復訓練范文第5篇

      2007年12月1日,我院骨科成功地為1例高齡合并全身多處骨折患者實施了全肩關節置換術,經過有計劃的康復護理,取得了滿意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患者女,76歲,2007年12月4日入院,診斷為左股骨干骨折、右脛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右肱骨外科頸骨折伴肩關節脫位。入院3天后在全麻下行左股骨干骨折、右脛腓骨上段粉碎性骨折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入院8天后在全麻下行右側人工肩關節置換術,術后48小時拔出切口引流管,2周后切口愈合良好拆線,住院31天出院。

      1.2 手術方法:患者置于半沙灘椅位,右肩墊高10 cm,全麻起效后,常規消毒鋪無菌單,取右肩前側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組織,鈍性分離暴露三角肌及胸大肌,找到肌間溝及頭靜脈,用cielpi拉鉤內側拉開保護頭靜脈,切開胸大肌止點部分約2 cm,找出肱二頭肌長頭,于腋下找出爆裂的肱骨頭,注意勿傷及腋神經,術中無肩袖損傷嚴重,大結節已分離,用縫線包繞肱骨截骨,擴髓,準備合適肱骨干模具及肱骨頭復位滿意后反復多次沖洗。取大結節為最高點,定位肱骨干后頸20度植入假體模具滿意,多次沖洗術區,灌注骨水泥植入肱骨干假體,把大結節捆于假體最高點,植骨,用美國線環繞2周,滿意后植入選好的肱骨頭假體,復位肩關節滿意后縫合已損傷的肩袖,多次沖洗,注意勿損傷腋神經,放置持續引流管,逐層縫合。

      2 結果

      患者術后兩周,肩關節周圍無腫脹、無感染等并發癥發生,肩關節活動度達到預期效果,術區無明顯疼痛。出院后隨訪3個月,患者過度活動時偶爾出現疼痛,肩關節活動進一步擴大,采用Neer評分和美國矯形外科學會評定標準,術后Neer評分為88.5分,評定滿意,達到生活自理。肩關節活動度見表1。

      3 護理

      3.1 術前護理

      3.1.1 心理護理:意外創傷使患者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加之對全肩關節置換術缺乏了解,擔心術后效果不滿意,產生緊張、恐懼心理。給予安慰,加強溝通,讓患者了解手術的方法、目的、術后效果及配合方法,消除患者的心理負擔。當了解到手術能恢復關節功能、解除疼痛后,患者主動配合手術,并愿意堅持完成術后嚴格長期的肩關節康復鍛煉,以提高手術成功率及功能康復。

      3.1.2 加強營養、預防術后并發癥的訓練:針對患者年齡大、多處骨折、行多次手術、體質差的特點,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保證患者睡眠。術前晚,患者因疼痛入睡困難,遵醫囑給予冬眠合劑2 ml肌內注射后,睡眠良好。給予高蛋白、高維生素、豐富植物纖維、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積蓄體力提高機體應激能力。遵醫囑輸同型血600 ml,提高患者對手術的耐受能力 ;指導患者訓練深呼吸、有效咳嗽及床上大小便,以利于術后保持呼吸道通暢和防止術后便秘、尿潴留的發生;協助患者翻身,行皮膚護理,防止發生褥瘡,以減少術后感染誘因。

      3.1.3 認真作好術前準備:配合醫生作好患者術前各項常規檢查:如出、凝血時間測定、血常規、肝腎功能檢查,及X線片、心電圖檢查等。遵醫囑作好術區備皮、備血、各種藥物的過敏試驗,囑患者術前禁食12小時、禁飲4小時。

      3.2 術后護理

      3.2.1 一般護理:密切觀察記錄血壓、脈搏、呼吸、體溫、神志變化及術區敷料滲血情況,有異常情況及時報告醫生。術后6小時病情穩定后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飲食,增加體質,提高抗感染能力。為減輕患者的疼痛,術后靜脈接鎮痛泵,準確評估鎮痛效果,24小時內患者疼痛劇烈時,遵醫囑按動手工按扭增加鎮痛藥物劑量,減輕疼痛,以利于休息。

      3.2.2 護理:患者回病房后,安置在鋪有氣墊的三節活動床上,使患者舒適、保持受壓部位皮膚完整,去枕平臥位6小時,肩部用軟枕墊高10 cm,患肢外展50度~60度,前屈45度,前臂置于中立位,并用外展支架固定制動。平臥位時保持外支架與床平行,防止外支架螺絲松動、位置滑動,避免假體脫位。肩關節置換術由于分離三角肌、胸大肌間溝時易損傷頭靜脈,以及外翻及牽引時易損傷支配三角肌的神經及血管,術后48小時內密切觀察患肢血液循環和感覺情況,如患肢的色澤、溫度、腫脹情況及指端有無麻木等。本例患者術后12小時患肢腫脹,遵醫囑給予20%甘露醇250 ml,30分鐘內靜脈滴注,2次/日,保持輸液過程順利,防止藥液外滲,淤血處用紅花油按摩,72小時后腫脹逐漸消退;協助患者健側翻身,避免壓迫患肢,影響血運及假體脫位。

      3.2.3 預防感染:術后易發生切口、肺部、秘尿系統感染等。切口感染是肩關節假體置換術后最嚴重的并發癥,可導致關節置換術失敗[2],而肺部感染、秘尿系統感染等易誘發切口感染,因此,預防感染尤為重要。術后注意觀察術區滲血情況,及時更換術區敷料,作好切口引流管的護理,監測體溫變化,遵醫囑應用抗生素治療并觀察用藥反應,預防切口感染;協助翻身、拍背排痰,遵醫囑給予霧化吸入,2次/日,保持呼吸道通暢,防止肺部感染;作好留置導尿管的護理,防止秘尿系統感染的發生。

      4 功能鍛煉指導

      4.1 心理指導:患者存在不利于功能訓練的心理因素,認為手術成功就是成功的結束,過早活動會使切口裂開或影響愈合;懼痛,患者因為合并多處骨折,行多次手術,疼痛閥大大降低,加之家屬心疼和不忍心,經度疼痛即停止鍛煉。因此,在早期康復鍛煉中,要做好心理護理,向患者和家屬耐心說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鼓勵患者樹立信心,指導督促患者鍛煉,促進關節功能的恢復。

      4.2 肢體功能鍛煉指導:患者術后肩關節用支具外展90度固定2周,此后僅在夜間固定1個月,以后4周用三角巾固定。患者術后第一天即開始按照計劃進行康復訓練。

      5 護理體會

      肩關節是上肢活動最廣泛的關節,要求有靈活的功能和活動,肩周肌肉豐富,肱骨頭幾乎是由肩軟組織懸吊于肩胛上,手術易造成周圍組織破壞,術后出現肌肉腫脹、關節內積血,如不鍛煉易發生肌肉纖維化、粘連,影響關節活動。但是,康復鍛煉必須有計劃、循序漸進的進行,過于保守的康復訓練會導致關節僵硬,而過于積極又會使關節囊、肩袖的愈合受到損害,從而影響肩關節的穩定性和關節功能[3]。人工全肩關節置換術后的康復鍛煉需要持續12~18個月之久,應制定完備的計劃,向患者說明配合并定期隨訪給予具體指導。本例患者通過細心的專科護理和有計劃的康復護理,傷口愈合良好,無并發癥發生,患者理解康復鍛煉的重要性,積極配合練習、出院后仍能按計劃進行康復鍛煉,術后3個月,肩關節穩定性良好,完成活動性預期目標,達到了生活自理,效果令人滿意。

      參考文獻:

      [1] 呂厚山.人工關節外科學[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436.

      [2] 鄒興建,劉昌風.人工肩關節置換術后病人的觀察及護理[J].四川醫學,2005,26(8):909.

      相關期刊更多

      中華肩肘外科電子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頸腰痛

      統計源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安徽省教育廳

      按摩與導引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東省中醫藥局

      亚洲开心婷婷中文字幕| 婷婷亚洲天堂影院| 亚洲真人日本在线| 亚洲精品久久久久无码AV片软件|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免费在线观看| 99ri精品国产亚洲| 亚洲美女大bbbbbbbbb|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视频|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绿巨人| 亚洲国产精品特色大片观看完整版| 亚洲欧洲∨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 亚洲国产美女在线观看| 亚洲老熟女@TubeumTV| 亚洲无砖砖区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07|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字幕|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电影成人|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一区| 亚洲美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免费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亚洲6080yy久久无码产自国产 | 在线观看亚洲免费|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中文字幕久久亚洲一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水牛影视|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秋霞| 亚洲中文无码线在线观看|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亚洲| 色欲aⅴ亚洲情无码AV蜜桃|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久久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校园春色小说|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久久久| 亚洲黄片毛片在线观看|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