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江蘇高中人教版新教材是建構在初中教材注重通史基礎上的專題史。在使用新教材中,碰到了許多問題,特別是歷史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聽課或無精打采,或一問三不知。課前課后也沒有多少學生關注歷史。為了改變現狀,在課后我多次找學生交流,并在各年級作了關于《中學生歷史學習現狀及心理特征》的調查。這其中反映比較突出的表現在學生對專題史的不適應,對歷史課堂缺乏自主學習,歷史教學中沒有體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面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我在歷史課堂中開始嘗試以教材內容為載體,設置更多的學生感興趣、貼近現實生活以及突出教材重點知識的問題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以便豐富歷史課堂、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以及培養學生思維探究的能力。
二、問題解決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的對象采取研究的態度”。歷史探究性學習,是要把教材以及自然、社會、自我都作為探究的對象,也可以采取多種多樣的方法,比如社會調查、現場觀察、采訪人物、體驗學習、課堂討論、查閱資料等等。
江蘇人教版必修3部分是思想史專題,內容相對比較枯燥,難于理解。在講解過程別需要采用探究學習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講授《“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時,給學生展示孔子、老子、韓非子、墨子等頭像;孔林、孔府、孔廟等圖片;孔子講學圖;三字經書影及部分內容。然后組織探究性學習:(1)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所學知識,敘述有關孔子的小故事、孔子的著名言論等;(2)背誦“三字經”并找出與儒家思想的聯系;(3)“百家爭鳴”時的儒、墨、道、法四家思想不僅在古代產生重大影響,而且影響到現代社會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等方面。請結合今天社會的實際找找看能夠體現四家思想的內容。學生在課堂展開激烈的交流討論,特別是對第三個探究題討論的異常活躍。但探究不夠深入,學生的探究能力、思維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培養。所以,最終發言的同學也只有兩三個,學生得到的僅僅是“放松”。
這讓我進一步認識到探究學習不是隨意發揮,自由表現。而是需要充分的課前準備,課堂組織要有序,要注意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要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究。例如,在學習必修3《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這一課前,布置學生復習前面三課的主要知識點,預習課文,并查閱收集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四位進步思想家的相關資料。課堂上將學生分成八個小組進行交流討論。然后選擇其中四組的四位同學分別代表李贄、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等四位進步思想家,讓他們結合時代背景闡述自己的思想觀點。其余四組同學可以派代表及時補充前面同學的不足。在此基礎上再設置探究問題:(1)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2)明清之際活躍的儒家思想與傳統儒家思想之間有什么關系?如何體現?教師引導學生從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角度思考。給學生5―8分鐘時間交流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講述的基礎上加以點評和補充。這堂課上下來我感覺很輕松。因為,在課堂上學生可以體驗授課的感覺,也可以培養學生動手、思維以及創新能力。
此外,為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在授課中還注重以學生感興趣的影片為背景,結合教材相關知識,組織學生探究。例如,在講到選修4第一單元《古代中國的政治家》中的三位中國古代帝王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時,結合當前熱播的歷史劇,如《英雄》、《隋唐演義》、《康熙微服私訪記》、《康熙大帝》等。設置探究問題:(1)這些影片中大臣見皇帝時都行跪拜禮,但是否每個朝代的朝政禮儀都如此呢?(2)電視劇中皇帝出現時大多數身穿黃色龍袍,但黃色成為皇家的專用顏色是什么時候呢?在電視劇中,我們還常常看到在先秦時代的大街上有土豆、五顏六色的布匹等買賣的景象,歷史中這些現象應當出現在什么時候呢?(3)電視電影中常常設計出皇帝御駕親征的場景,那時皇帝和武官必然會穿上威武的鎧甲出發。而且這些場面的出現都給人以莊嚴肅穆的感覺。但歷史發展真是如此嗎?因為在電視劇中這種現象是經常性的,教師提出以后,學生會感到奇怪:“難道不是這樣嗎?”“為什么教科書跟電視劇上的不一樣呢?哪一個是真實的呢?”有了這樣的疑問,才有探究的必要,學生才有探究的動力。學生的課堂表現也比之前有了較大的改觀,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歷史課堂中來,提升了歷史課堂的教學質量。
這些課堂體驗讓我感覺到探究性學習在歷史課堂的魅力。所以,在之后的授課中我經常以相適的學習內容為載體設置學生感興趣、聯系社會以及注重教材重點知識的探究性問題。從中我收獲了很多。
三、問題延伸
作為歷史教師要想豐富自己的歷史課堂,要想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必須具有接受挑戰的勇氣和能力,必須具備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必須善于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
1.關注《考試說明》以及教材的重點知識。設置探究問題時要以此為重點,以便充分把握高考方向,關注高考熱點。
2.了解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習興趣、愛好。這是我們選擇探究性學習內容的前提和基礎。這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參與探究的熱情。
3.賦予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權利。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積極學習的學習態度;
關鍵字:中國園林;和合精神;道家;儒家;佛家
1、“和合”概念
“和合”觀既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也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哲學概念,對中國文化的發展具有廣泛而久遠的影響。
關于“和”的概念,早在我國西周時期就已提出。在《左傳。昭公二十年》中,晏嬰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火單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這就是說“和”是一種由不同要素所構成的和諧狀態,就像魚、肉摻和水、火、鹽、梅等,經過廚師的烹調與加工而成為另一種新質的食品存在狀態。同時,晏嬰還指出“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其意是指:如果以水加水,仍然是水,構不成佳肴美食,誰愿去吃呢?同之,琴瑟如果只彈奏一個音符,沒有其他音符相配,終不能組成悅耳動聽的樂章,誰又愿意去聽呢?可見,“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與聚合,更不是單個要素的存在狀態。
晏嬰之后,思想家史伯進一步地深化了“和”的概念。史伯說:“夫和實生物,……,以他平他謂之和,故能豐長而物歸之”??梢?,“和”這一概念包含著矛盾的對立與統一,也就是說“和”是矛盾多樣性的統一,是事物產生和發展的源泉,是萬物存在的基礎。
隨后,先秦時期的“和”被賦予了“合”的含義,從而出現了完整的“和合”概念。《國語。鄭語》最早出現“和合”一詞:“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該文記錄了殷商朝官員——契為使平民百姓安身立命。遂將五種不同的人倫之教加以融合,實施于社會。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冊,就在于他能和合五教。由此可見,“和合”表明的是多樣性的統一。“和”、“合”聯用,不僅突出了不同要素組成中的融合作用,強調了矛盾的事物中和諧與協調的重要性,而且從此以后,“和合”成了不同要素融合最為理想的結構存在形式,普遍受到各派思想家的推崇和重視。“和合”這一傳統哲學概念,從此便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廣泛而深入地融合于中國文化之中。
如中國文化奠基初始時期,孔子創立的儒學就是對殷周時代禮樂文明的“和合”;隋唐時期,禪宗的出現,便是佛教與老莊理論及魏晉玄學相“和合”的結果?!皬哪撤N意義上說,中國文化是”和合“的產物”,惟其如此,中國文化才能如此地源遠流長,充滿活力。
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儒、道、佛等歷經諸多歷史階段的流變,成為三股宏大的思想文化洪流,有力地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心理與民族性格,給中國一切文化科06學藝術,包括園林文化以持久而深刻的影響。
2、中國的園林具有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背景
歷經三千年的不斷發展,中國園林能形成在世界園林史上十分獨特的藝術形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園林文化能以道家思想為底蘊,融合儒家禮教、佛家禪宗等多種思想流派的精華,即始終貫穿和合文化的精神。
2.1道家與中國園林
中國園林是自然式山水園林,其山水藝術風格形成于魏晉南北朝道家隱逸思想盛行的時期,所以在儒、道、佛三大思想流派中,以道家思想對中國園林的影響最為深遠。
道家思想的淵源復雜,“可以說是混合漢族各種原始的思想所成的宗教”(許地山,《道教史》)。在道家的發展史上最能體現道家思想的當推老子及其《老子》(唐玄宗時代,尊稱它為《道德經》)、莊子及其《莊子》(唐玄宗時代,尊稱它為《南華經》),《老子》的“道論”是其全部思想的根據?!暗馈钡闹行暮x就是“無為”,即任其自然的意思,即“治人事天莫如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道德經》),也就是指一切都取法自然的意思。
魏晉時期在中國歷史上是政治最混亂、思想最活躍的時代。由于戰爭的頻繁、政局的動蕩、門閥制度的實行,以至中央集權瓦解、權威信仰動搖,儒家經學逐漸解體,道家思想逐漸深入人心。人們開始推崇道家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的觀念,開始崇尚隱逸、隱居山林,希望過著陶淵明筆下所描繪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由此,人們通過接近大自然、欣賞大自然,進而喜愛大自然、摹仿大自然。于是,山水詩、山水畫的藝術形式涌現。這時期,人們“不專流蕩,又不偏華上;卜居動靜之間,不以山水為忘”(《洛陽伽藍記。城東。正始寺》,引姜質《庭山賦》),為了時時享受山林野趣,社會上掀起了構筑庭園的熱潮。在這種藝術氛圍里,中國園林初步形成了自然山水式園林的藝術格局。這時的山水園林一改過去“單純地摹仿自然山水進而至于適當地加以概括、提煉,但始終保持著'有若自然'的基調”,以山水為園林的基本構架,將對山水的欣賞提高到審美的高度??梢?,我國古典園林初步確立再現自然山水的基本藝術原則,是與魏晉時期道家隱逸思潮的流行有極大的關聯。如果按照規模、數量以及藝術成就劃分,中國園林大致可分為四類: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寺觀園林及風景名勝區園林。然而,無論這四類園林如何風格迥異,它們卻大都屬于自然或人工山水園林。正如明代造園大師計成在《園冶》中提出的“雖由人作,宛自天開”,這即是中國園林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家的“師法自然”在造園中的精妙體現。不僅如此,中國園林的許多藝術手法都和道家思想有著深厚的淵源。
老子說:“道常無為”(《老子》第三十七章)。無為是道家根本的人生態度,它要求人們要因循事物的自然狀況,順應萬物的本性及其內在規律?!盁o為”觀念折射到政治上,便是“無為而治”,便有了漢初“文景之治”的歷史佳話?!盁o為”觀念折射到造園中,造園手法中便有了“宜亭斯亭,宜榭斯榭”、“高方欲就廳臺,低凹可開池沼”等。“無為”觀念折射到生活態度上,便導致文人們退隱山林、淡泊沖和的出世人生觀。中國造園歷代都大有文人參與,于是園林文化中滲透著許多道家情懷。從景園的題名上,有“拙政園”、網師園“,甚至皇家園林中都有暗示隱逸的”濠濮間“;從造園的要素中,舫或舟這一構景要素的重復出現等等,無不在營造園林的隱逸氛圍。因此,中國園林”雖由人作“,其哲學與美學底蘊卻在于道家的無為思想。
老莊哲學的另一重要思想是貴柔、尚靜。老子多次強調“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另一位道家重要人物王弼說:“動起于靜”,認為靜是動之本。反觀我國園林,無論是平面布局、空間造型還是疊山理水,均以曲致為上,甚至連人工味極重的建筑也可以達到“如翬斯飛”(《詩經-小雅-斯干》)的效果。與道家之虛靜觀相對應的是中國園林文化主靜,以水景的營造最能充分說明。在我國古典園林中多以靜態的水面作為園林布局中心,以形成質樸淡雅、含蓄深沉的園林氛圍;而西方規則式園林以“動”水為美,注重水法的千奇百態,多以噴涌、流動的水體為構園重心,以形成熱鬧、活潑的園林環境。中國園林的這些構圖手法無不印證著道家思想,其中,尤以私家園林為最。
2.2儒家與中國園林
儒家發源于華夏上古文化,確立于孔子。儒家思想一直被尊為中國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又被稱為官方哲學,給予了中國歷史以最深刻的影響。相對于道家的“無為而治”,儒家采取的是一種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推崇“學而優則仕”,主張以禮制來維系社會。所謂的“禮”主要是指社會的等級制度、法律規定以及倫理道德規范。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禮是無所不在的,禮滲透于一切人生領域。
周朝是重“禮”的時代,講究“名位不同,禮亦異數”(《左傳。莊公十八年》)。其時,諸侯城、都城與王城的規模各不相同,據《考工記》中記載:“天子城方九里,公蓋七里,侯伯蓋五里”。不僅如此,周朝還規定了囿(園林的最初形式)的等級,天子之囿百里,諸侯之囿四十里。這些,正是恪守禮制的具體表現。
園林建筑的體量與用材,也應依禮而定?!睹魇贰分杏涊d:“一品二品廳堂五間九架”、“三品至五品廳堂五間七架”、“庶民廬舍不過三間五架”。在園林裝飾藝術上,禮制也有很多約束,《禮記》中有“楹:天子丹,諸侯黝,大夫蒼,士黃主”,至明清時期建筑裝飾用色按等級來定,明黃最為顯貴,為皇室所獨有,而黑、灰、白則為民居的專用色。此外,在非寺廟園林及建筑的整體布局中,為體現森嚴的禮制觀念,自古以來便存在著強調“尊者居中”、皇權至上的作對稱均衡布置的中軸線,比如明清北京紫禁城的城市中軸線、頤和園仁壽殿建筑群中軸線等。在中軸線上,儒家重禮之傾向體現得最為充分。
同時,作為官方哲學,作為封建統治者所推崇的思想工具,儒家思想在皇家園林中較之私家園林等其他類型園林有更充分的體現,如蘇州的拙政園、留園等庭園平面布局中很少有中軸線的存在。而避暑山莊,作為現存的最大的皇家園林,雖在整體上是自然式山水園林,但其宮殿區由于是皇帝理政的要地,均采用中軸對稱、數進院落布局,以此體現皇權獨尊。
2.3佛家與中國園林
佛家文化對中國園林的影響不僅在于形成了一個園林類型——寺觀園林,更在于佛家最主要的宗派——禪宗對中國園林藝術的興發。
禪宗是佛教傳入中國,與中國本土的老莊思想及魏晉玄學相和合而形成的宗教流派。唐高宗時期,以慧能呈偈為標志,禪宗正式形成。禪,在梵語中是沉思的意思。中國的禪宗既保留有印度佛教“梵我合一”的世界觀——“本心論”,又發展了一套自心覺悟的解脫方法,即通過直覺觀察、沉思冥想、瞬間頓悟達到“梵我合一”、物我交融的境界。同時,禪宗文化還宣揚以追求自我精神解脫為核心的適意人生哲學以及自然澹泊、清靜高雅的生活情趣。禪宗在傳承教義時提倡“以心傳心,兼不立文字”。故禪者在談禪論道時或拈花示眾、或羚羊掛角,起諦聽者在清靜本心中尋覓真意。
禪宗追求的是自我精神的解脫,通過直覺的靜默觀照與沉思冥想,達到“梵我合一”、心物交融的境界。深得禪宗之妙的蘇軾有詩云:“欲令詩語妙,無厭空與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梢?,禪宗的思維方式已深入到文人的創作境界。在這種空心澄慮、心物交融之際,心海中萬象奔騰、聯想萬千,所有的象外之意、景外之致盡悉陳列于前。于是,中唐以后尤其是宋代的中國藝術,重內在情感的表現而不重物象的再現,重主觀情感與客觀景物的交融互滲,即重意境的表現。于是,就有了宋代文人寫意園的產生和興盛。這是繼魏晉南北朝之后,造園風格產生了又一大轉變——注重完整“意境”的營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