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康復護理

      中醫康復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康復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康復護理

      中醫康復護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風; 恢復期; 中醫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6-0101-02

      腦中風具有高達86.5%的致殘率,嚴重影響著社會和家庭的穩定,同時也對病人的生存和生活質量造成了一定的危害[1]。中風恢復期主要是指患者發病兩周后或者是一個月到半年以內的時間,其是向后遺癥期過渡的一個關鍵時期。在該時期對患者進行良好的治療和護理對整個疾病的治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院對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的32例中風恢復期患者進行了積極的治療和精心的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2010年10月-2011年10之間本院共收治到中風恢復期患者32例,將其全部作為本組實驗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為41-75歲,平均年齡為58.3±7.8歲;病程1個月以內的患者為18例,1-3個月的患者為9例,3-6個月的患者為5例;本組所有病例均排除血管性癡呆、乙醇中毒史、藥物依賴癥等;住院時間為30.3±10.7d。

      1.2 護理方法:對本組32例中風恢復期患者均采用情志護理、生活護理、飲食護理、功能鍛煉與康復護理、語言恢復護理等中醫康復護理方法,具體見下面。

      1.3 結果:經過精心的中醫康復護理,在病程一個月以內的18患者中,痊愈的為12例,顯效的為3例,有效的為2例,無效的為1例;病程1-3個月的9例患者中,痊愈6例,有效2例,無效1例;病程3-6個月的患者中,有效為3例,無效為2例。本組患者恢復的總有效率為87.5%。

      2 中醫康復護理

      2.1 情志護理:腦中風的發生、治療、護理和康復與患者的情志的變化有著緊密的關系。在中風的治療和護理過程中,首先要以調解患者的情志變化為主要點。一般患者中風后會落下肝腎虛的病根,如果此時患者的心理還存在一定的障礙,那么勢必更加影響患者的病情,甚至造成病情的惡化,因此心理輔導對腦中風患者顯得十分的重要,護理人員應該積極主動的與患者進行溝通和交流,建立友善的護患關系,并關心、體貼病人,給予病人同情和理解。并根據不同患者的心理特征因人制宜的進行心理疏導,以緩解患者的不良情緒,同時對患者講解必要的生理知識,增強患者對病情康復的信心。

      2.2 生活護理:對腦中風患者的生活護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病房環境的護理,應該盡量保持病房的安靜與清潔,同時保證空氣的流通,保證室內適宜的濕度,避免噪音或者其他不良的因素影響患者的住院生活。其次,應該注意保持病房內溫度的適宜,注意給患者進行保暖,并根據天氣變化的不同情況隨時給患者添減衣被,對于長期臥床的患者,應該定時的更換被單,并定時的對其進行口腔和皮膚的護理,保持患者皮膚的干凈與整潔,有效的預防壓瘡和肺部感染的發生。另外,對于眼瞼不能閉合的患者,應該用氯化鈉溶液浸漬的紗布對其眼睛進行覆蓋,并進行定時更換,以防止患者角膜的干燥。定時的為患者進行擦浴和更衣,并及時的清洗患者的糞便,保證患者的清潔。

      2.3 飲食護理:對于病情較輕的患者,應該讓其主要進食新鮮、衛生的蔬菜,盡量避免大量脂肪的攝入,嚴禁具有一定刺激性的濃茶、咖啡等;對患者進行喂食時,應該讓其處于半坐的姿勢,然后將食物送入患者的口中,使得食物容易下咽。

      2.4 功能訓練與康復護理:對患者加強患肢的功能鍛煉,能夠有效的降低半身不遂患者的致殘率,從而保證患者的基本正常生活。活動癱瘓肢的主要訓練體方法是由患者的健側轉變到患側,從而防止有效的肌肉關節攣縮,不能使肢體關節發生扭轉和彎曲,功能恢復的運動幅度應該由小慢慢加大,并使患者的癱肢進行一定的肌肉收縮,從而以促進患者癱肢神經功能的恢復。并鼓勵患者想象自己的癱肢能夠活動,從而要求患者先練習起坐以及翻身等簡單的動作,然后慢慢過渡到站立、行走等復雜的動作和活動;要求患者慢慢的學會刷牙、洗臉、進食、穿衣、如廁等常規的生活活動,從而讓患者恢復對其癱肢的認知和感覺;要求患者盡量使用患肢,指導患者健全的肢體進行活動;鼓勵患者定時的練習翻身和移動身體,訓練時以健側手抓住床邊、床欄或家人協助練習起坐;練習腰背肌和腹肌,要求患者下肢自由伸屈,立膝移動骨盆,下肢抬起離開床面,逐漸延長時間;作好坐起訓練、站立訓練、徒手訓練。患者訓練或與之交談時,應站在患者的患側,這樣不但可有效地幫助患者,還可以增加對患肢的感覺,有助于刺激患者使用患肢的作用[2]。

      2.5 語言康復護理:失語是腦中風患者常見的癥狀,失語的中風患者往往因為缺乏和家人、朋友的溝通而產生抑郁、孤獨的情懷,從而進一步影響其語言功能的有效恢復。對于此類患者,護理人員應該耐心的、積極的對其進行語言功能的恢復訓練,并且將其作為正常人一樣看待。在語言訓練的過程中應該保持緩慢的語速和清晰的口齒,從而教會患者通過聲音以及口型的支配,控制其舌唇的運動,不斷的練習發音,并且由簡到繁,逐漸加強患者的大腦皮層,建立新型的興奮灶。在進行語言功能的恢復時,護理人員應該密切關注患者的口型,當患者能夠發出一定的語言時應該給予積極的鼓勵,從而激發其恢復語言功能的積極性。

      3 討論與體會

      對腦中風患者進行中醫康復護理對其病情的康復具有重要的影響。通過對腦中風患者進行中藥康復鍛煉和護理能夠有效的預防和減輕患者的關節攣縮,從而改善其肌肉張力,減少中風并發癥的發生。對患者實施中醫康復護理的結果表明,大多數患者經過護理后其運動功能以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有效的減少了中風致殘率,進而減輕患者因中風導致的身心創傷,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中醫康復護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頸椎病;脊髓型;中醫護理;康復護理

      1臨床資料

      患者男,50歲,否認藥物食物過敏史及家族史,緣患者2018年4月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頸部疼痛伴雙上肢麻木,無頭暈頭痛,行走穩定性欠佳,后至當地醫院住院,查頸椎MR,提示:頸椎退行性變:C4-5、C5-6及C6-7椎間盤突出;診斷為脊髓型頸椎病,經對癥處理后,患者癥狀稍緩解予出院。出院后反復出現頸部疼痛伴雙上肢麻木,有站立不穩感,可行走但穩定性欠佳,休息后無明顯改善,予當地門診行理療等治療(具體資料未提供)癥狀仍反復。一周前患者自覺頸部疼痛伴上肢麻木較前加重,伴站立不穩加重,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工作,為求進一步診治,遂至我院門診就診,擬“脊髓型頸椎病”于2018年07月24日收入針灸科。入科查體:體溫36.4℃,脈搏74次/分,呼吸18次/分,血壓126/85mmHg。中醫望聞問切:神清,精神一般,情緒焦慮,表情自如,面色正常,形體適中;言語清晰,語聲正常,氣息平順,未聞及異常氣味;毛發濃密,有光澤,皮膚潤澤,膚色無異常,無斑疹白苔;舌暗淡,苔白膩,脈弦滑。小便調、三天未解大便。專科檢查:頸椎生理曲度變直,雙側頸肌稍緊張,C6/7頸椎橫突壓痛(+),活動度正常。扣頂試驗(-),轉移試驗(-)雙側臂叢神經牽拉試驗(+),肢體感覺對稱、正常。四肢肌力、反射對稱正常,余病理征未引出。入院中醫診斷:項痹病(痰瘀阻絡型);西醫診斷:脊髓型頸椎病。患者自理能力評估100分,無需依賴,生活完全能自理,營養風險最終篩查0分。疼痛評分(NRS)評分5分,輕度影響睡眠。焦慮評分(SAS)61.5分,屬中度焦慮。通過干預,患者疼痛較輕緩解,疼痛評分1分,頭暈、雙上肢麻木有所改善,焦慮評分(SAS)降至42分無焦慮。。

      2護理問題及干預措施

      患者護理重點是緩解頸部疼痛、雙上肢麻木等癥狀,提高活動耐力,加強頸部功能鍛練,防跌倒,指導患者掌握2個頸部保健運動操,為后期預防提高健康指導。通過中醫辨證患者屬“氣虛痰瘀”證型,中醫護理上以“虛則補之,緩則治其本”為原則,以“化痰祛瘀,通絡止痛”為法。

      2.1中醫護理技術配合子午流注

      2.1.1疼痛與脾失健運、氣血運行不暢,痰瘀阻絡有關。患者疼痛是目前主要的護理問題。西藥予以甲可彌保以營養支持,塞來昔布膠囊止痛,中藥以半夏天麻白術和桃紅健脾、祛濕、化痰。中醫技術可給予針灸、按摩、艾灸、刮痧等技術進行干預。五子散熱奄包熱熨法治療以溫經通絡、輸筋活血止痛。五子散熱熨:晨起半小時后活動肩部頸部關節,于肩頸部來回熱蘊,溫度以患者感覺適度為宜。藥熨法作為中醫學一個重要分支,是一種內證外治,由內透表,繼而實現舒筋通絡的治療手段[2]。加之中藥成分中含有萊菔子、紫蘇子、白芥子、菟絲子、補骨脂,具有加強局部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促進炎性物質代謝吸收[3]的作用,選擇在晨起半小時活動頸部關節后執行,是因幾小時睡眠中,頸部血流相對緩慢,頸部關節于晨起后處于一個僵硬狀態,活動開后給與一個局部熱熨,可緩解上訴癥狀促進局部血液循壞,改善疼痛。穴位按摩:藥物熱熨后給予患者者局部穴位按摩,穴位主要選擇肩井、風池、大椎、天宗、合谷、曲池外關等,采用推拿、提、搓、揉等按摩手法,20min/次,1次/天,一周為一個療程。刮痧治療:予巳時給予頸部大椎至肩頸局部刮痧治療,隔一天一次,用中藥制劑痹痛液為刮痧劑,手法選擇補法,以局部刮至微微泛紅即止,達到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的目的。艾灸療法:予酉時對痛點或取穴大椎、曲池,肩井穴施以溫灸,20min/次,1次/天,1周為一個療程。兩周后對患者進行疼痛評分(NRS)為0分,經過以上中醫治療手段,患者疼痛得到明顯改善。

      2.1.2感覺活動障礙與脾失健運、氣血運行阻滯、筋脈失養有關。針對患者雙上肢麻木的護理措施,可選擇拍打雙上肢及局部雙手關節牽拉活動配合冷熱水交替浸泡的方法。督促患者于晨起及午休后自上而下由外及內拍打雙上肢,持續時間為5min,達到促進局部血液循壞、刺激局部穴位及神經肌肉的目的。冷熱水交替浸泡雙手改善局部感覺障礙[5],熱水溫度為(40℃~50℃),冷水溫度為(5℃~10℃),先冷水浸泡10min,繼而熱水浸泡10min,再冷水浸泡10min,總共刺激30min。建議可配合中藥舒筋活絡洗劑進行冷熱療法。浸泡后配合局部手指關節牽拉活動及按摩雙手合谷穴及頸椎區,持續5min。患者自述此法明顯緩解其雙上肢及雙手麻木的癥狀且方便易行。一周后評價患者雙上肢麻木已消失,且雙手麻木明顯減輕。

      2.1.3子午流注配合五行音樂療法緩解失眠、焦慮、便秘、脾胃虧虛、脾失健運、氣血不足、心神失養患者可出現便秘、失眠、焦慮等癥狀。中醫干預措施以耳穴壓豆緩解失眠、腹部按摩改善便秘為主。耳穴壓豆選穴神門、交感、心、脾、胃等,選擇辰時巳時刺激脾、胃兩穴,改善脾胃功能,子時午時刺激神門、交感、心三穴,睡前1小時避免刺激。腹部按摩選穴中脘、天樞、氣海等進行順時針按摩20~30次,配合手法點按,達到疏通經絡、調理腸胃、補中益氣、促進腸蠕動從而緩解便秘,宜在飯后1小時或1個半小時后進行。子午流注配合五行音樂療法,在辰時(胃經當令)、巳時(脾經當令)或進餐時播放陶笛、塤演奏的宮調式音樂,即土樂,推薦曲目《十面埋伏》,通過刺激脾胃促進消化功能改善便秘。午時(心經當令11:00~13:00)、亥時(三焦經當令21:00~23:00)播放屬火的徵音即屬水的羽音,可補益陽氣、調養心經,緩解疲勞促進睡眠等,推薦曲目《紫竹調》、《催眠曲》、《夢幻曲》等。在以上治療的基礎上,選擇患者在進行中醫治療時播放《廣凌散》、《平湖秋月》、《胡笳十八拍》等音樂,達到健脾養血、益氣寧心安神、梳順肝氣等作用。經過以上治療措施患者失眠、焦慮、便秘等癥狀均有改善。

      2.2知識缺乏:與未接受過相關健康教育有關

      2.2.1頸部功能訓練①米子功:指導患者“米”字頸椎操訓練,即轉動脖子,用下巴寫“米”字,具體方法:使頭盡量向左上方拉伸成45°,而后斜行劃線拉伸至右下45°,頭回正;然后將頭盡量向右上方拉伸成45°,而后斜行劃線拉伸至右下45°,頭回正;接下來,使頭盡量向左邊轉,回正后再向右邊轉,回正;最后讓頭盡量向上拉伸,回正后再向下低,回正,整個過程需要緩慢進行,且保持頸部肌肉繃緊,幅度盡量大,每天兩次,每次5min。②抗衡米子功:本功法是米子功的延續,它在米子功的每個動作上都加以對抗的力,指導患者向前低頭時,用一手掌抵住下頜,用一定的力量向頭后用力推,即與低頭方向相反對抗用力。向后仰頭時,雙手抱頭枕部,向頭前方用力,與仰頭相對抗。以此類推。③頸椎生理曲度訓練:睡竹筒法:指導患者每天中午和晚上睡覺前仰臥床上,去枕,頸椎后面放一個用毛巾包裹的竹筒(高度與拳頭等高)或可樂瓶練習30~60min;頸部拉筋法,即仰臥床上,把肩胛骨的一半伸到床沿,雙手盡量向后伸展,頭部自然下垂堅持5~8min。在中醫護理干預的基礎上配合頸椎操聯合療法應用于頸椎病治療中效果顯著,對于緩解患者臨床癥狀有重要意義[6]。

      2.2.2飲食調護患者因久病,脾胃虧虛,脾失健運,易出現消化不良,便秘等癥狀。患者疾病屬痰瘀阻絡證型,應多食化痰祛濕通絡之品。告知患者需要補充多樣化飲食營養,將脂肪、維生素、有機綠色食品以及膳食纖維等物質,按照合理比例,均衡攝入。患者要保證每天攝入新鮮的水果、蔬菜以及粗糧等,防止出現暴飲暴食現象。補充蛋白通常應選擇豆制品、牛奶、蛋類、魚肉等若有患者出現便秘癥狀,需要攝入一些富含纖維素的食物,也可選用蜂蜜水促進胃腸蠕動,有助于新陳代謝。可選擇食療藥膳等治療方式,將大棗、枸杞子、黑芝麻、黑木耳等藥材放入食物中,使患者的抗病能力得到提高[7]。

      2.2.3延續性健康教育同患者一起制定出院后頸椎操執行小冊子,根據其工作生活習慣制定相應條目,與其家人一起建立交流群,讓家屬督促患者執行。制定復診計劃,在群內定時發送頸椎并預防及頸椎保健的相關知識,電話隨訪其掌握程度。在生活中告知患者一下幾點注意事項:①枕頭與睡眠姿勢:睡眠時保持頸、胸、腰椎自然曲度,髖膝部略屈為好。枕頭軟硬適中,高低適宜。側臥時枕頭的高度相當于一邊肩寬,仰臥位時枕頭高度一般為12~15cm,應置于頸后,保持頭部輕度后仰的姿勢,使其復合頸椎的生理曲度。②姿勢與時間:避免長時間低頭或伏案工作,長期伏案最好使用與桌面呈10~30°斜面的工作板,一般工作1小時,做1~2min鐘頸部活動或改變姿勢。③保暖與加強頸椎保健鍛煉:平時注意活動頸椎關節和頸部保暖,冬天最好床高領毛衣或系圍巾,夏天不要對頸部吹空調或電風扇。適當地進行頸部按摩,方法有捏頸法、摩頸法、搖頸法等。通過低頭仰頭、回頭望月、頸臂抗力、仰臥垂頭法、游泳等,長期堅持可預防頸椎病復發[8]。

      3評價

      經過以上護理措施,一周后、兩周后分別對患者進行護理評價,7月31日患者疼痛評分(NRS)降至3分,8月7日疼痛評分降至0分。患者雙上肢麻木逐漸減輕,兩周后僅有雙手指關節間斷麻木。患者排便恢復至一天一次,入睡時間提前至晚上10點,較前易入睡,且睡眠時間可達8小時。患者焦慮評分(SAS)由61.5分中度焦慮降至42分無焦慮。在功能鍛煉方面,患者掌握了頸部米子操及頸部抗衡米子功以及頸部關節活動牽拉等運動,并且能夠按照制定的頸椎保健操執行小冊子按時間段交替進行,對自身疾病也有一定的認識,能夠在功能鍛煉,飲食調護及生活起居等方面著手改善自身疾病及預防復發。

      中醫康復護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 中醫整體護理;中風后遺癥

      [中圖分類號] R248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06-0086-02

      中風也可稱為腦卒中,隨著現代飲食結構的改善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中風的發病率呈逐年升高的趨勢。患者常因后遺的肢體、運動、語言障礙而影響正常生活質量,因此中風后遺癥的康復護理日益受到重視[1]。本組研究探討中醫整體護理技術對中風后遺癥患者的護理效果,現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自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84例中風后遺癥患者,其中男46例,女38例;年齡42~85歲,平均 (64.3±2.1)歲。缺血性腦卒中81例,出血性腦卒中3例。均遺有不同程度的半身不遂、語言不利、口眼歪斜等。84例患者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疾病程度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顯著性(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治療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用中醫整體護理技術,包括飲食、情志、語言、中醫理療(中頻、耳穴埋豆、艾灸 、中醫按摩療法等)和健康教育。

      1.2.1 飲食護理 中風患者常年合并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同時此類患者年齡較高,甚至長期臥床,免疫力較弱,臟腑功能已經出現了衰退表現,因此營養豐富、易于消化吸收的飲食指導,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的恢復十分重要。患者由于長期疾病或臥床,脾胃功能較弱,因此飲食應以高蛋白、高纖維、低鹽、低脂、低糖、清淡易消化、軟爛、易吸收為主;高脂血癥者忌食動物內臟,少食花生等含油脂多、膽固醇高的食物;不宜采用油炸、煎炒、燒烤烹調;同時應少食多餐,切忌暴飲暴食。同時根據患者的病情體質進行辨證施膳。肝火旺的患者不可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蔥、蒜、姜、辣椒、咖啡等;肝腎不足,頭暈目眩者,可食白菜、黃瓜等,如紅棗、黑木耳湯;痰多的患者應忌食生冷、油膩、肥甘等生痰之品。陰虛者給予甘涼食物如綠豆、小米、黑魚等;陽虛者宜食甘溫食。對于長期臥床患者,應適當運動,多食用高纖維食物,避免便秘。口角歪斜者指導患者由健側進食,以利下咽、減少殘留。

      1.2.2 情志護理 中風患者經系統治療后,均會遺留不同程度的偏癱、失語等后遺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后遺癥程度較重者,甚至生活不能自理,不能自由活動而長期臥床。導致患者產生焦慮、恐懼、絕望的情緒,對生活失去信心,表現為脾氣爆燥、悲傷哭泣、情緒低沉,對疾病的治愈不報希望,不肯積極配合治療甚至對康復失去信心,拒絕治療及康復護理。素問書中指出,悲哀憂愁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因此對于中風后遺癥患者需加強心理開導,在康復護理過程中,要關心患者的情緒變化,對于不配合治療、悲觀失望的患者,要動之以情, 曉之以理,與其多溝通,對其不良情緒進行疏導,護理說教時不急躁,傾聽患者的煩惱。使患者從主觀的角度即能積極進行配合,從而改善后遺患者的生活狀態[2,3]。

      1.2.3 語言護理 語言康復護理對于中風患者恢復有重要意義。對有語言障礙者指導患者練習反復卷舌及舌的左右運動,促進患者舌及口腔肌肉的協調運動。后遺癥狀較輕者,從簡單的音節開始,由易至難循序增加語言的復雜性和數量;后遺癥狀較重者,從簡單音節開始訓練,患者適應后再增加語言的難度,逐級訓練強化大腦皮層對語言的敏感性。語言練習出現音調走音、語句不連貫者,猜測患者想要發的音,并給予糾正,增加患者練習的興趣,通過逐級訓練而逐步建立語言功能。

      1.2.4 中醫理療護理 ①電腦中頻 采用武漢市康本龍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制造的HL-Y5A溫熱中低頻治療儀,選用自動處方,即功能性電刺激處方,采用中號電極,4~6層清潔紗布襯墊,適量溫水浸透,以不滴水為度。治療部位:根據病情或者醫囑選用上肢,下肢局部或者阿是穴,劑量為感覺閾~運動閾,酌情過度。每日1~2次,10~15次1療程。②耳穴埋豆 取神門、皮質下、心、肝、交感、腦。消毒后將膠布固定王不留行籽貼于敏感穴位上,每次選取2~3 穴,囑患者每日自行按壓4~5 次,每次約按壓5 min,3 d 換貼1 次[4,5]。如并高血壓者,取穴降壓溝、耳尖、肝,便秘取穴大腸、小腸、交感、皮質下,失眠取穴、心、腎、肝、神門等。③艾灸護理 長期臥床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局部組織長期受到壓迫,血液循環障礙,容易發生褥瘡。艾灸通過局部輕微溫和的刺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溫經絡,散寒氣,對褥瘡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艾灸由專門護理人員操作,保持患者舒適的,以感覺溫熱或輕微灼痛感為宜。艾灸動作穩定,艾灸過程患者不可任意移動,以免移動燒傷皮膚。④中醫按摩療法護理 按摩是應用手法作用于人體穴位,疏通經絡、活血通絡、促進機體局部血液循環,增加機體免疫能力,增加機體抗病能力,以達到防病保健、促進患者恢復的功效。對于后遺癥狀較嚴重者,應鼓勵患者下床活動或幫助患者做局部運動。應盡早叮囑患者進行主動或被動運動,關節運動頻率以每日2~3次、關節向各個方向運動、每次30 min為宜,不可頻率過快,以免患者勞累,運動要輕柔,以免引起患者疼痛,而拒絕運動。協助患者進行肢體按摩,大小關節的內收、外展、屈伸、旋轉等活動,以防止肌肉萎縮、關節畸形[6]。

      1.2.5 中醫健康教育 平時注意攝生,根據個人情況進行散步或許打太極拳等。血壓高者,定期測量血壓,堅持長期服藥。慎起居,避風寒,調飲食,適勞逸,暢情志。

      1.3 療效標準[7]

      評價方法采用Berthel 指數評分法,評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DL)。優良:評分>60 分,患者基本自理;中:41~60 分,患者有功能障礙,稍依賴;差: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組間比較采用χ2比較,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臨床有效率為88.4%(38/43),對照組為48.8%(20/41),兩組臨床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5.35,P < 0.05)。見表1。

      3 討論

      中醫存在整體觀,認為人體是一個有機整體,而整體護理理念為中醫提供了良好的組織形式和指導方向[2]。中風實施中醫整體護理,針對患者具體證型進行辨證施護, 采用飲食、中藥熱敷,情志、語言、中醫按摩療法等,可以調節患者免疫情況,使患者陰陽平衡,氣血暢通,疏經通絡, 促進肢體、語言康復,減輕后遺癥,減少致殘率。

      本研究在飲食、情志、語言、中醫理療(中頻、耳穴埋豆、艾灸 、中醫按摩療法等)和健康教育方面對中風后遺癥患者實施護理,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護理的理念。與中風恢復期相比,中風后遺癥期患者恢復速度和程度相對較慢。中醫整體護理的實施,使患者全身心、全過程、全方位受到護理,既加快了患者康復的速度,也提高了患者的康復質量。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對照組臨床有效率為48.8%,觀察組臨床有效率為88.4%,兩組比較差異具有極顯著意義(χ2=15.35,P < 0.05),證明了中醫整體護理的優勢所在。

      綜上所述,中風后遺癥患者在康復護理中正確運用中醫整體護理模式,可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對預防并發癥和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有積極意義,值得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吳寧. 中風患者的中醫護理體會[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1, 9(16):68-69.

      [2] 李鎖芝,陳艷麗. 中醫護理在整體護理中的應用[J]. 護理研究,2005, 19(2):337-339.

      [3] 劉潔,黃霞. 中風康復期的中醫康復護理分析[J]. 實用中醫內科雜志,2009,23(9):92-94.

      [4] 勵建安,王彤. 康復醫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201.

      [5] 秦大平,張曉剛,宋敏,等. 手法配合中藥外敷治療皮神經卡壓綜合征[J]. 西部中醫藥,2011,24(11):75-77.

      [6] 于天源. 推拿按摩學[M].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5:121-122.

      中醫康復護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 中醫康復護理;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 應用

      中圖分類號 R248.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3)31-0098-02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口老齡化時代到來,老年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保守治療是骨折后最常采用的治療方法,由于患者具有臥床時間長,因此極易引發便秘、腹脹等并發癥[1]。這就要求臨床切實做好對該類患者的護理工作,為降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及致殘率,使患者的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復做出積極貢獻。本研究回顧性分析了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運用中醫康復護理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50例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其中男18例,女32例,年齡63~82歲,平均(72.5±3.6)歲;住院時間10~21 d,平均(13.6±4.3)d;致傷原因:跌撲傷20例,搬運重物致傷12例,坐車顛簸致傷8例,自主彎腰致傷4例,忽然坐下致傷3例,不明原因3例。隨機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2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護理,給予觀察組患者中醫康復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心理護理 多數情況下,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屬于突發性急性損傷,筋骨和經脈受到損傷,出現氣血瘀滯、經絡阻滯癥狀,造成一定程度的腫脹和功能障礙。由于對疾病預后極為擔憂,因此不可避免會產生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中醫認為,思傷脾,恐傷腎,脾腎俱損則氣機受阻,對機體的恢復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針對這種情況,要積極主動地加強與患者的溝通和交流,對患者的心態有一個深入的了解,將疾病的相關知識有重點地講解給患者,讓患者多臥床休息,并注意腰部墊枕,從而使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主動配合醫院的治療和護理工作。

      1.2.2 飲食護理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主要對膀胱經造成損傷,經脈淤阻,內穿臟腑,從而造成臟腑傳導功能失調,加上瘀血內聚、阻滯氣機,在腸中淤滯和燥屎結合,阻塞腸道,因此應該對患者進行辯證施食,在飲食方面對患者進行有效的指導,讓患者盡可能地少食多餐,多吃纖維素豐富、易消化的食物和水果,少吃甜食和牛奶、豆漿等易產氣的食物,禁食肥甘厚膩及辛辣刺激的食物等[2]。

      1.2.3 腹脹、便秘的護理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直接損傷了患者的神經系統,或造成血腫刺激對交感神經形成壓迫等,從而導致患者胃腸功能紊亂等造成患者腹腔內容物潴留,進而引發腹痛、腹脹等并發癥。由于骨折后患者多具有軀體功能障礙,大部分時間待在床上,很少運動,因此不可避免會心情郁悶不暢,從而造成氣機郁滯,大便秘結。針對這種情況,要在指導患者進行正確飲食的同時,對其腹部進行輕柔按摩或熱敷,督促患者進行有效的腹肌收縮訓練,從而使大便通暢得到切實的保障[3]。必要情況下依據醫囑給予患者通便劑,或讓患者服用復元活血湯加減,從而達到潤腸通便、活血化瘀的效果。如果患者并發癥極為嚴重,則可以依據醫囑給予患者肌肉注射新斯的明,或口服厚樸三物湯加減等。

      1.2.4 藥物護理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常會損傷患者的筋骨,并造成患者氣滯血瘀等,因此需要對此進行良好的治療。中醫多運用湯藥治療,這是因為患者對湯藥具有較快的吸收速度,同時湯藥具有較大的藥力。應對中藥湯藥正確的給藥途徑進行熟練的掌握,并且靈活應用,如果患者體寒,則給予其熱性湯藥;如果患者體熱,則給予其寒性湯藥等,從而將中藥湯劑的藥效最大限度地發揮出來[4]。此外,還可以運用中藥包對患者進行對癥治療,將溫度適宜的中藥包敷于患處,2次/d,從而達到促進患者血液循環、為患者疏通經絡的效果。

      1.2.5 功能鍛煉 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損傷了患者的胸腰椎,如果沒有及早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則會導致軟組織粘連和組織纖維化發生幾率的增加,從而造成胸腰背肌的廢用性萎縮。傷后1~2周,鼓勵患者運用仰臥,頭部、雙肘、雙足跟5點支撐法在床上做上肢和擴胸運動,使胸部活動得到有效的增加,有效鍛煉肺功能及胸腰背肌;傷后2~3周,在進行一周左右的早期功能鍛煉后,患者會出現腰痛腿軟、活動后局部隱痛等癥狀,這時應該鼓勵患者改用仰臥,頭部、雙足3點支撐法堅持進行功能鍛煉;傷后3~4周,讓患者用仰臥,雙手、雙足4點支撐法在床上進行功能鍛煉;傷后4~5周,讓患者俯臥,用飛燕點水法進行功能鍛煉[5]。同時,可以讓患者在腰部外固定器的保護下用電動起立床練習站立,這種被動站立能夠使患者由于長期臥床而造成的忽然站立頭暈等不適癥狀得到了有效緩解,對于老年患者具有顯著的效果。

      1.3 療效評價標準

      顯效:患者能正常大便,腹痛、腹脹等癥狀得到有效緩解;有效:患者有大便,腹痛、腹脹等癥狀有所減輕;無效:患者腹痛、腹脹等癥狀沒有減輕,甚至有加重的跡象。總有效=顯效+有效+無效。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6.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3 討論

      多數情況下,外界屈曲壓縮暴力導致胸腰椎壓縮性骨折進而損傷筋骨,使患者產生氣滯血瘀、肢體功能受限等不良反應。如果缺乏科學有效的護理,那么患者的預后將會受到嚴重的不良影響,造成諸多不良并發癥的發生,并留下后遺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因此,臨床十分有必要給予患者科學有效的護理。中醫康復護理中飲食護理能夠促進患者早期腹脹、便秘等并發癥發生率的有效降低;藥物護理能夠起到活血化瘀的效果,并能促進血腫吸收,使軟組織粘連及纖維化現象得到有效的減少,同時促進骨折愈合;功能鍛煉能夠使患者脊柱的穩定性得到有效的增強,并促使胸腰椎壓縮性骨折后遺癥發生率的顯著降低[6]。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總有效率(96.0%)明顯高于對照組(76.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熊桂華,趙軍.胸腰椎壓縮性骨折腹脹的中醫護理[J].中外醫療,2011,16(19):124.

      [2]王建紅.胸腰椎壓縮性骨折患者的康復指導[J].中國中醫急癥,2008,13(4):263-264.

      [3]許愛平.老年人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保守治療護理體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1,4(22):138.

      [4]楊芳梅,胡迎春.護理干預在老年胸腰椎壓縮性骨折保守治療中的應用[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33(6):881-882.

      [5]楊蓮花,李軍,張芳.胸腰椎骨折患者常見心理問題及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2):165-166.

      中醫康復護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中醫康復護理;中風偏癱;神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中風在神經內科疾病中是較為常見的,通常表現出認知功能障礙、口眼歪斜、言語不利等癥狀,嚴重者有可能因運動障礙而出現中風后偏癱,這就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由于中風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及再構造能力,通過對早期中風偏癱患者開展康復護理干預,特別是中西醫結合康復護理,在開展穴位推拿、針刺療法的同時,結合肢體康復鍛煉,對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的康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院就對2015年1月~12月診的早期中風偏癱患者39例開展中醫康復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作如下總結: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78例中風偏癱患者,入選標準[1]:經CT或MRI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中相關腦卒中診斷標準;有肢體功能障礙,神智、意識清晰,伴一側偏癱。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疾病者;有認知功能障礙者;重度癡呆者。隨機將本組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患者39例,男性24例,女性15例,年齡(62.5±1.8)歲,病程(1.3±0.4)月。觀察組患者39例,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齡(63.1±1.9)歲,病程(1.4±0.5)月。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如年齡、病程、性別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上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靜脈滴注銀杏達莫注射液(貴州益佰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2020032)25 ml+0.9%氯化鈉注射液500 ml,同時合理控制血糖、血壓。對照組行常規護理干預,開展健康宣教,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并保持良好心態,同時指導患者進行被動、主動康復鍛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開展中醫康復護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軟癱期 采取針刺療法,選取三陰交、水溝、委中等穴位,采取捻轉提插瀉法,針刺并持續30 min;穴位按摩,指導患者取俯臥位,取印堂、百會、頭維等頭部穴位,邊揉邊按壓,注意力度適宜,隨后取合谷、曲池、手三里等穴位,對手指、手掌、腕部等進行按摩,同時配合指間關節、腕關節屈伸被動活動,每次持續5 min,1次/d。

      1.2.2痙攣期 主要以按摩療法為主,采取按法對肩頸上肢進行按摩,按摩患側肩部及頸部兩側,同時配合肩關節外展內收被動活動;隨后采取拿法,從肩部拿至腕部,重復4~5次,并配合肘關節、肩關節、腕關節進行被動活動;最后采取搓法,從肩部搓至腕部,重復3~4次,持續3~45 min;下肢按摩,告知患者取健側臥位,采取滾法,對患側臀部、大腿及小腿進行按摩,尤其是膝關節、髖關節,持續約3 min,1次/d;腰背部按摩,患者取俯臥位,自上而下重復2~3次,首先背部脊柱兩側進行按壓,隨后向下至臀部、小腿后部。

      1.3觀察指標 采取神經功能缺損(NIHSS)評分標準對患者神經功能進行評定,分值越低越好;采取日常生活能力(ADL)評分標準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況進行評定,分值越高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選取版本為SPSS19.0的統計學軟件對本組計算機統計的數據結果進行分析處理,經χ2檢驗,完成組間計數資料的分析比較,采取t檢驗,完成組間相關臨床指標的比較,以(x±s)表示,設P

      2結果

      兩組患者治療前NIHSS評分、ADL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觀察組干預后NIHSS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干預后ADL評分高于對照組(P

      3討論

      有研究表明,腦卒中引發的運動障礙約占腦卒中總人數的70%~75%,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造成不良影響[2]。由于中風偏癱患者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重塑性和再生構造能力,因此,加強早期治療及康復護理干預,使患者中樞神經細胞再生,重建中樞神經系統功能活動,可促進患者功能運動恢復。而早期肢體康復鍛煉,可促進腦側支循環的建立,促進健側腦細胞重塑,使腦細胞具有"可塑性"的功能。

      祖國醫學認為,中風的發病機制主要是由氣滯血瘀所導致。而開展中醫康復護理干預,通過穴位推拿、針刺療法等,具有活血化瘀、補氣益血、痛經活絡的作用,可防止肌肉萎縮,促進中樞神經系統重組。其中我國常見的穴位推拿手法有揉、滾、搖等,可促進中風偏癱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的恢復。一方面揉法、滾法結合,刺激溫和,可緩解中風患者肌肉萎縮;另一方面,肢體功能鍛煉中加入搖法,可促進關節活動度,幾種推拿手法聯合應用,可舒暢經絡,同時可緩解由肢體訓練引起的肌肉疲勞、酸痛等,有利于各肢體功能的康復。中風疾病的發生,經常會表現出言語不利、運動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嚴重的可能發生偏癱。因此,早期進行肢體康復鍛煉,根據中醫理論及治療原則,在具體操作中標本結合,對患者開展中醫針刺療法、按摩療法,同時結合肢體功能訓練等,可起到痛經活絡、調節氣血陰陽平衡的作用,可促進功能活動恢復正常。本研究顯示,觀察組干預后神經功能恢復較好,且日常生活能力得到提高,這與文獻報道結果相似[3]。由此說明,對中風偏癱患者開展早期中醫康復護理干預,可促進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對促進患者的生活質量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對早期中風偏癱患者開展中醫康復護理的臨床效果較好,促進患者神經功能恢復,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值得推薦。

      參考文獻:

      [1]周多艷.中醫護理對促進中風偏癱患者康復的影響[J].當代護士(綜合版),2012,15(8):40-41.

      深夜国产福利99亚洲视频| 亚洲黄色三级视频|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动漫 | 亚洲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 国产精品亚洲玖玖玖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第一|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五六区| 亚洲理论精品午夜电影| 亚洲成人免费网址| 在线免费观看亚洲| 亚洲精品电影天堂网| 亚洲精品午夜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亚洲成a人片77777群色| 亚洲最大的黄色网|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亚洲色成人网站WWW永久四虎 | 国产精品亚洲lv粉色|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日韩av欧v在线天堂| 亚洲偷自拍拍综合网| 亚洲人成网77777色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天堂网无码| 久久精品亚洲视频| 亚洲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色老板亚洲视频免在线观|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精品| 一本色道久久88综合亚洲精品高清|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乱| 亚洲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精品私拍国产福利在线| 亚洲天堂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一线产品二线产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久久蜜臀| 亚洲愉拍99热成人精品热久久| 久久综合九九亚洲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