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診斷影像學急診

      診斷影像學急診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診斷影像學急診

      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第1篇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4208(2011)02―0036―02

      肺炎性假瘤(pulmonary inflammatory pseudotumor)是肺實質內一種炎性增生性瘤樣病變,肺炎性似瘤又名炎性肌纖維母細胞瘤或增生,發病原因至今未明,屬良性病變。本病根據其主要細胞及間質成分不同,可分為漿細胞性肉芽腫、纖維組織細胞瘤和假性淋巴瘤等。國外文獻顯示患者平均年齡29歲,而國內報道平均年齡為48歲左右,這可能和國外經常體檢制度有關,也可能與處于肺癌好發年齡段時發病,誤診率較高而選擇手術有關。近年來,該病發病率有上升的趨勢。以下就炎性假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作一綜述。

      1 肺炎性假瘤的CT表現

      假瘤可發生在肺的任何部位,以右肺下葉居多,病變多位于肺的較表淺部位,靠近斜裂、橫裂或縱隔旁,呈圓形、橢圓形結節或腫塊,直徑大多為2~4cm,邊緣多清楚而光滑。但有報道少數腫塊巨大,直徑可達三十幾厘米,還有的呈不規則形,少數可毛糙或有毛刺樣改變,以及伴粗大血管紋理者,這與肺炎性假瘤的周邊病理變化有關,邊緣光整者多有假包膜形成,而無假包膜的病灶周邊有增殖性炎癥或滲出性炎癥,表現為邊緣毛糙、不規則?!疤壹庹鳌庇裳装Y在吸收與局限過程中鄰近肺組織或胸膜與炎性假瘤的假膜粘連牽拉所致,被認為是肺炎性假瘤的特征性表現。

      病灶在肺窗及縱隔窗所顯示形態大小比較一致,密度比較均勻,呈軟組織密度,少數有空洞,但其內壁較光滑;少數可有斑點狀鈣化;較大的病變內可有空氣支氣管征,此為肺部炎性病變的另一重要特征。

      肺炎性假瘤臨床表現及影像表現無特異性,部分病人腫塊胸膜緣可見尖角樣改變,出現肥厚、粘連。,病灶周圍的炎性反應、鄰近胸膜增厚、粘連在肺癌中表現顯著,這也是診斷炎性假瘤的有力佐證。

      CT增強掃描與腫塊的組織結構內血管成分不同可出現均勻強化,腫塊周圍部強化或腫塊無強化,有學者認為腫塊周圍增強程度高于中心部是炎性假瘤較為特征性的表現,Murata等認為凈增值常大于60Hu,其時間密度曲線往往呈迅速上升型。

      2 CT診斷及病理基礎

      肺炎性假瘤根據病變成分不同可分為兩種類型,即炎性纖維組織細胞型及漿細胞肉芽腫型。鏡下所見病變肺組織結構完全消失,代以梭形細胞和炎細胞浸潤。其中梭形細胞缺乏明顯核異型性、病理性核分裂及凝固性壞死。病變內可伴小的液化壞死灶及囊腫形成,液化壞死物排出形成空洞或空泡。因不呈急性壞死,而多無氣液平面。肺炎性假瘤各型的細胞雖然增生,但分化良好,無惡性腫瘤證據。炎性假瘤對鄰近組織只有壓迫作用,而無浸潤破壞現象,這有別于真性腫瘤。病灶邊緣多清晰、規整,密度可均勻,少部分病灶內伴有小空泡及液化壞死區。肺炎性假瘤因鄰近段支氣管開口受壓變窄,可造成阻塞性肺氣腫或鄰近段代償性肺氣腫。肺炎性假瘤可以呈慢性肺炎吸收后的改變。病灶本身的機化纖維化收縮過程可造成病灶的邊緣呈特征性的向心性“弓形凹陷征”,肺癌腫瘤間質纖維主要包括膠原纖維和強力纖維,其細胞膜下可見平滑肌微絲,既有收縮功能又能分泌膠原。肺癌向周圍生長時首先沿毛細血管、肺小間隔及淋巴管浸潤,使其變僵硬,在瘤內收縮功能牽拉的作用下,受侵犯的毛細血管、淋巴管及肺小間隔變直、變尖,呈“毛刺征”。由于生長過程中的生長速度及阻力不同即產生“分葉征”,這兩種征象可造成病灶的外形飽滿呈“膨脹形態”。

      肺炎性假瘤是一種在慢性炎癥的基礎上,停止原始炎癥的發展,轉為非特異性炎性反應性機化過程,或轉為病因不明的良性瘤樣變的另一種狀態的慢性發展過程。病變反復變化,造成其特有的“收縮形態”的CT表現。而肺癌是一種惡性腫瘤,在各種細胞類型的特點下快速或緩慢生長、增大,病變發展單純,呈特有的“膨脹形態”的CT表現。段鈺認為,正電子發射型斷層顯像(PET)和CT結合,診斷惡性病灶的靈敏度為92.8%,準確性為85.9%。

      3 鑒別診斷

      3.1 肺炎性假瘤與肺癌鑒別 肺部CT上大多表現為單個孤立的圓形或橢圓形結節影,可發生于兩肺各葉及肺段內,好發于兩肺上葉、下葉背段及舌葉,與肺部炎癥、結核、腫瘤的好發部位相似,不能根據部位作出鑒別診斷。我們將中央型肺癌結節視為“癌頭”,由肺癌結節侵犯阻塞段支氣管而引起的肺段阻寒性肺炎或肺不張視為“癌尾”,其綜合形態為“癌頭尾”征。肺炎性假瘤一般癥狀較輕或無癥狀,瘤體增長緩慢,病史較長,可有小空洞、充氣支氣管征,病灶周圍一般無衛星灶,病灶增強顯著均勻,病灶基底可廣泛貼于胸膜,局部胸膜粘連增厚,但無胸水及胸痛,可有縱隔淋巴結腫大但無融合征象,這些均可提示肺炎性假瘤的診斷。肺炎性假瘤的密度同周圍型肺癌相比偏低,在統計學上有差異,其原因為病灶內仍有未完全機化的炎性滲出物,而且多數病灶內部因出現鈣化、空洞、空泡及充氣支氣管征而表現密度不均勻,如果在結節內發現鈣化,并結合其形狀、含量及分布等特點,對定性診斷有很大幫助。文獻報道,CT增強薄層掃描能清晰顯示肺癌小病灶內腫瘤血管的特征性表現:“異性血管強化征”,而肺炎性假瘤和結核球病灶內不出現該種血管病理征象,認為此征象在鑒別診斷上有重要意義。

      3.2 肺炎性假瘤與結核球的鑒別結核球邊緣清楚,密度較高,可見斑點樣鈣化或邊緣性小空洞,增強掃描無強化或邊緣強化,周圍可見“衛星灶”,胸膜鈣化、(1)結核球好發于上葉尖后段或下葉背段;(2)肺炎性假瘤胸膜增厚較為廣泛,而結核多出現胸膜鈣化、胸水征象;(3)增強掃描肺炎性假瘤多呈均勻性強化,很少病例呈厚薄不均的周圍環狀強化,強化程度高;結核球的強化方式往往為包膜樣強化,少數無強化。

      綜上所述,作者認為有下列情況應考慮到肺部炎性假瘤的可能:(1)病史中多有呼吸道感染史,病程較長。(2)腫塊生長緩慢,可長時間無特殊變化。(3)影像學表現:肺野內類圓形或橢圓形,邊界清楚,多發于肺葉周邊,有胸膜粘連征象而無胸膜凹陷征,有桃尖征,無鈣化,縱隔淋巴結腫大不明顯或無腫大等。(4)無周圍器官受侵及轉移征象。(5)纖維支氣管鏡活檢大多數為慢性炎癥。由于肺炎性假瘤雖是肺部良性病變,但術前很難與肺癌鑒別,少數有惡變傾向,故對于肺炎性假瘤及肺部不明性質的腫塊應積極行手術治療。治療上仍依靠手術,術中快速冰凍病理檢查,對明確病因及確定手術方式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屈大望,張熙曾,蘇延軍,等,肺部炎性假瘤的臨床診治(附178例報告)[J],中國腫瘤臨床,2000,27(6):455―457

      [2]崔允峰,任德印,武樂斌,桃尖征對肺炎性假瘤的x線診斷的價值[J]臨床放射學雜志,1988,7(1):10

      [3]戚躍勇,戴書華,鄒利光,等,肺炎性假瘤的CT診斷[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4,20(6):503

      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第2篇

      關鍵詞:診斷;醫學影像學;X線;CT; 影像核醫學

      一、X線在疾病診斷的應用

      1895年倫琴發現的X射線在二十世紀被醫學界廣泛應用。X線成為診斷和治療方面最有效的手段。它以絕對的可靠性引導著醫師的診治。普通放射診斷是現代醫療機構確診病人患病的重要手段。今天,每一個有聲望的醫院無論大小,都要有一個X線部門,并備有做疾病診斷和治療所用的設備和裝置。

      醫院配置X線裝置后內部器官的檢查也迅速采用了X線技術。由于X線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斷,故在X線片上可將軟部分識別。肺部檢查又擴大了其應用范圍,在支氣管和肺中的異物,能借此找到其準確的所在部位。胸部X線檢查成了臨床檢查的常規,現已在學校和軍隊中發現了上千個早期無癥狀的結核病例。X線檢查在大多數的重復健康檢查中成為必要的措施。骨和關節的放射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診斷還應用在脊髓體和椎間盤疾病病理分析,齒部的X線攝影,腎和其他結石以及病理性鈣化的X線診斷等方面。

      主治醫師通常讓病人做的診斷檢查是透視或照相。透視是使X線透過人體被檢查部位并在熒光屏上形成影像。優點是能夠看到心肺、橫膈及胃腸等活動的情況,同時還可以轉動患者,做多方面觀察,以顯示病變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變的性質,多用于胸部及胃腸檢查。因此,在術前病人一般都需要進行透視檢查,觀察多系統的器官。檢查人身體機能是否適合手術。對于某一特定部位的檢查不僅可以觀察病灶,同時也能夠觀察病變與周圍的關系。

      照相亦稱為攝影或攝片,X線通過人體后使受檢部位在膠片上顯影,利用了X線的穿透性和對膠片的感光作用。這種影像診斷方法比較昂貴,但可留作永久記錄,便于分析對比、集體討論和復查比較。然而它的缺點是不能顯示臟器活動狀態。一張照片僅反映一個(即照相位置)。因此攝片可適應于各系統、器官疾病,如頭顱、脊椎及腹部等部位的檢查。要根據病人的病情選擇適當的診斷方法。普放診斷原理主要依據X線成像原理。它與X線的性質、人體組織密度和厚度有關,X線能穿透人體是由X線的性質所決定的。X線成像原理是:X線的基本特性和人體組織器官密度與厚度之差導致各個不同密度的組織相鄰排列,吸收及透過X線的量不同,產生透視或照片上的影像。凡是密度大的部分(例如骨骼)吸收X線最多,通過X線很少,故在照片上顯出白色影像;反之,密度較小的部分(例如空氣或是軟組織)在照片上出現黑色影像。這使X射線技術立即為外科所采用,用于骨折、骨病的診斷及異物的識別。醫院配置X線裝置后內部器官的檢查也迅速采用了X線技術。由于X線可被不致密的器官或骨予以部分阻斷,故在X線片上可將軟部分識別。肺部檢查又擴大了其應用范圍,在支氣管和肺中的異物,能借此找到其準確的所在部位。胸部X線檢查成了臨床檢查的常規,現已在學校和軍隊中發現了上千個早期無癥狀的結核病例。X線檢查在大多數的重復健康檢查中成為必要的措施。骨和關節的放射學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普放診斷還應用在脊髓體和椎間盤疾病病理分析,齒部的X線攝影,腎和其他結石以及病理性鈣化的X線診斷等方面。

      二、CT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CT影像不同于普通的X線影像,它是一種數字化的影像,醫療應用中已經相當普遍。已成為很多疾病診斷的重要手段。

      (1)普通掃描(平掃) 系不使用對比劑的常規掃描,掃描范圍通常從肺尖到肺底,也可根據定位片所見,進行選層掃描。對多數胸部病變,乎掃能滿足診斷要求。

      (2) 增強掃描通常是在平掃的基礎上進行,為以靜脈快速注射含碘對比劑后再進行的掃描,包括動態增強掃描和CT灌注掃描。主要用于鑒別病變為血管性或非血管性、明確縱隔病變與心臟大血管的關系、了解病變的血供情況,幫助鑒別良、惡性病變等。

      (3)高分辨力掃描高分辨力CT掃描技術為薄層掃描及高分辨力算法重建圖像的檢查技術。主要用于病灶的微細結構,對彌漫性肺間質病變及支氣管擴張的診斷具有突出效果,它是常規掃描的一種補充。

      (4)多層面CT掃描系X線管一次旋轉過程中同時獲得4、8或16層面圖像數據的成像系統,可對肺部病灶進行多方位觀察,且具有肺結節分析功能、肺支氣管成像、肺含氣量測定及支氣管仿真內鏡功能等。

      三、影像核醫學檢查在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影像核醫學是核醫學三大組成部分之一,主要用于臟器顯像或功能測定。核醫學顯像的基本原理是:口服或靜注放射性示蹤劑,使之進入人體后參與體內特定器官組織的循環和代謝,并不斷放出射線,在體外用專用探測儀器追蹤探查,以數字、圖像、曲線或照片的形式顯示出病人體內臟器的形態和功能。顯像特點:方法簡單、靈敏、特異、安全無創(病人所受輻射劑量低于一次X攝片所受劑量)、結果準確、可靠,在臨床和基礎研究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核醫學顯像儀主要是單光子發射型計算機斷層顯像儀(SPECT)和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顯像(PET),近兩年相繼推出了診斷級多層螺旋CT與SPECT或PET混合型機型,加快了核醫學分子影像的發展進程。作為一種無創傷檢查手段,核醫學顯像一方面通過高分辨、高清晰的活體斷層圖像,顯示各器官組織及腫瘤的生理和病理的功能及代謝情況,另外還可從體外對人體內的代謝物或藥物的變化進行定量、動態檢測,而成為腫瘤、心腦血管等疾病診斷和療效評價的有效方法。

      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討輸尿管囊腫的影像學表現及其應用。方法 對12例輸尿管囊腫患者的靜脈腎盂造影(IVP)、CT、MRI及超聲檢查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12例均行IVP、B超檢查,2例行CT檢查,2例行MRI檢查。結果 12例患者術前均作出了正確診斷,左側4例,雙側3例。結論 IVP結合超聲檢查對診斷輸尿管囊腫具有較高可靠性。

      【關鍵詞】 輸尿管囊腫;靜脈腎盂造影;超聲;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磁共振成像

      輸尿管囊腫是泌尿系統少見的先天發育異常,是輸尿管末端在膀胱黏膜下囊性擴張,并向膀胱內突出,也稱為輸尿管膨出。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

      回顧性分析自1998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的12例輸尿管囊腫的臨床資料,就有關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加以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12例,男4例,女8例,年齡26~53歲,平均39.5歲,囊腫大小1.0~2.5cm,臨床表現:尿頻、尿痛7例,反復腰痛6例,全程肉眼血尿伴下腰疼痛3例,間歇肉眼血尿1例,排尿困難2例,排尿不盡感1例。

      1.2 檢查方法 本組12例患者檢查中,腹部平片12例,IVP12例,超聲檢查12例,CT 2例,MRI 2例。

      2 結果

      2.1 腹部平片 腹部平片12例,僅3例在患側腎區及盆腔中部見結石影。

      2.2 IVP IVP12例,均明確診斷。表現為膀胱內一側或雙側圓形充盈缺損7例,隨膀胱內造影劑充盈完全,充盈缺損越清楚,邊緣越光滑、銳利,大小在1.4~2.5cm,其中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2例左側,1例右側;4例囊腫側輸尿管下段擴張;2例囊腫內含結石,此例臨床上罕見,另外5例顯示“蛇頭征”樣充盈,大小在1.5~2.2cm,邊緣見環狀透亮影。

      2.3 B超檢查 B超12例,11例明確診斷。6例見患側輸尿管下段明顯擴張,輸尿管末端囊性擴張呈液性暗區,大小在1.0~2.1cm,5例囊腫者有間斷收縮及膨脹。3例見雙腎盂雙輸尿管畸形,1例有腎盂積水。2例發現輸尿管下段結石。B超11例明確診斷。8例為正常輸尿管開口部位的膀胱內膨出,3例為異位開口的膀胱內膨出。

      2.4 CT表現 CT檢查2例,CT平掃囊腫為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邊緣較光滑,位于膀胱輪廓線以內,囊內密度均勻,與膀胱內尿液等密度,囊壁厚度均勻一致,為環形。

      2.5 MRI檢查 MRI檢查2例,患側腎盂擴張,全程輸尿管擴張,患側輸尿管末端可見約1.0cm×1.2cm大小類圓形病灶,邊緣呈環狀T2低信號,中心部分呈等信號。

      3 討論

      3.1 分型、病因及臨床表現

      3.1.1 分型 根據輸尿管開口部位不同輸尿管囊腫有異位和正位之分,正位輸尿管囊腫多發生于單一輸尿管,囊腫常常較小,多見于成人女性;異位輸尿管囊腫的開口于膀胱內或異位開口于膀胱頸或更遠端,囊腫多較大,常見于女性嬰幼兒,左側多見,80%發生在重復腎上極腎的輸尿管異位開口末端,常合并有上極腎的發育不良和積水。

      3.1.2 病因 關于輸尿管囊腫的發生,兒童是由于先天性的原因,而部分成人則可能是后天性因素,其可能的學說有:(1)在胚胎第4~7周時,自中腎管分出的輸尿管,其下端有分隔,輸尿管和膀胱的薄膜正常情況下薄膜可被吸收,如果不能被完全吸收,可以造成輸尿管異位開口有不同程度的狹窄,繼而逐漸形成囊腫。(2)輸尿管下端壁的先天性薄弱合并輸尿管開口狹窄。(3)輸尿管膀胱壁段過長、過斜,過于彎曲。(4)輸尿管口本身和周圍炎癥、外傷等引起的瘢痕狹窄,因為本病都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因此可以伴有泌尿系統的其他畸形,特別是異位輸尿管囊腫者[1]。

      轉貼于

      3.1.3 臨床表現 此病早期無癥狀,如果有則為囊腫梗阻及其繼發感染引起,輸尿管及腎積水能導致腰腹脹痛,囊腫增大阻塞尿道內口可導致排尿不暢,尿液潴溜,女孩由于異位性輸尿管囊腫的開口部位多低于尿道外括約肌,常因不斷滴尿而褲襠常潮濕,而男孩異位開口的部位通常高于尿道外括約肌,往往不見此現象;有的學者將正常排尿、持續尿淋漓及一側腎功能低下列為此病的三聯征,認為有此表現提示存在此病;而最常見征象往往是泌尿道感染,肋腹部疼痛,也可出現膿毒癥、膿尿、血尿、膀胱刺激癥狀、副睪炎以及因腎盂積水而捫及“腫包”,女孩若囊腫脫出可見粉紅色“腫物”堵于尿道口等[2]。

      3.2 影像學表現及診斷價值

      3.2.1 腹平片 腹部泌尿系統平片無診斷價值,可作為常規檢查項目,若囊內形成結石,可于平片上相當于輸尿管末端部位發現結石,并根據結石部位偏高或靠外,不隨改變發生移動的征象,提示為囊腫內結石[3]。

      3.2.2 IVP IVP是顯示輸尿管囊腫的基本方法,單純型輸尿管囊腫:可以清晰的顯示膀胱三角區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光滑的異常密度影,其密度取決于囊內尿液的所含造影劑的濃度(與膀胱內尿液所含造影劑濃度對比),濃度高其密度亦高,反之亦然。在膀胱內造影劑與囊內充盈造影劑的襯托下,囊腫的壁所形成的環狀透亮影即光暈征,加之輸尿管下端擴張,全長片顯示整條輸尿管酷似頭向下潛入膀胱內的“眼鏡蛇頭”,此為輸尿管囊腫的典型X線征象[4]。本組5例可見此征象。當腎功能受損時,囊腫顯影的密度比膀胱的密度低,呈淡薄而邊緣光滑的充盈缺損。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膀胱內僅見透亮的充盈缺損,做逆行造影或膀胱尿道造影,有時可見異位的輸尿管開口?;紓戎貜湍I下腎之腎盂腎盞向外下移位,腎盞數較正常少,其最上緣與腎上緣距離增大,輸尿管偏離中線較健側遠等表現,提示輸尿管囊腫合并腎、輸尿管重復畸形[5]。IVP是診斷本病的重要方法,可清晰顯示腎臟形態、功能,輸尿管的走行全貌還能借助監視系統觀察其排泄情況,可作為診斷輸尿管囊腫的首選方法。

      3.2.3 超聲檢查 輸尿管囊腫表現為光環出現,呈圓形、橢圓形位于膀胱三角區偏一側,光環時而膨大,時而縮小,有節律性改變,光環內偶爾可見一移動性虛線光點,是由輸尿管排尿所致[1]。B超由于具有快捷、方便、分辨力高,價格經濟并可觀察囊腫變化,診斷正確率亦較高。但有時受儀器性能及檢查者水平的限制,同時;對于異位型輸尿管囊腫與來源于盆腔的囊性病變,如附件的囊性包塊、膀胱憩室、前列腺囊腫等鑒別診斷有一定的難度,其診斷價值不如IVP[6]。

      3.2.4 CT表現 平掃表現為邊緣光滑的類圓或橢圓形低密度影,如果囊腫內并發結石可一起顯示。CT檢查不做為常規檢查項目,因其檢查費用高,無法動態下進行觀察,不能顯示囊腫的舒縮變化。

      3.2.5 MRI及MRI水成像檢查 可清楚顯示腎、輸尿管、囊腫大小及囊壁厚度,可準確診斷囊腫開口及囊腫分型,當囊腫內液體與原液信號相同時,定性診斷較為困難,檢查費較高,臨床應用較少。

      多種影像學檢查方法均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IVP和B超聯合應用,相互補充,可對此病作出準確診斷。

      參考文獻

      1 李松年.現代全身CT診斷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822-823.

      2 陳熾賢.實用放射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691-692.

      3 吳恩惠.賀能樹.李景學,等.泌尿系統影像診斷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8,217-218.

      4 Chavhan GB. The cobra head sign.Radiolofgy.2003,225(3):781-782.

      5 臧達,賈桂靜,余志紅,等.輸尿管囊腫的影像學診斷.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4,20(1):111-113.

      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第4篇

      1 臨床與病理

      膀胱癌(bladder carcinoma)是膀胱腫瘤中最常見的類型,約占所有惡性腫瘤的4%[1]。90%為移行細胞癌,鱗癌、腺癌占2%一3%[2]。移行細胞癌多呈狀向腔內生長,故稱狀癌,其還可向外侵犯肌層,進而延伸至周圍組織和器官。部分移行細胞癌及鱗癌和腺癌呈浸潤性生長,造成膀胱壁局限性增厚[3]。膀胱癌的發生部位以膀胱三角區和兩旁的側壁最為常見[3]。男性發病率約為女性的 3-4倍,年齡以50-70歲為多[4], 在75歲以上男性死因中居第5位[5]。臨床表現主要為無痛性肉眼血尿,約10%患者出現膀胱刺激癥狀,如尿痛、尿急、尿頻等[6]。浸潤癌晚期或臍尿管癌可在下腹部觸到腫塊,轉移性淋巴結壓迫髂靜脈時可引起下肢水腫。

      2 影像學表現

      CT檢查:膀胱癌的CT影像為膀胱壁局部增厚或向腔內突出的腫塊,腫塊形態多種多樣,常表現為狀、菜花狀和不規則形。其形態的多樣性是由腫瘤的生長方式決定的。腫瘤向壁外生長時,出現膀胱輪廓不清楚,膀胱周圍脂肪層消失,并可累及鄰近的組織器官,如腹壁、盆腔、腸道、輸尿管、精囊、前列腺及宮旁組織等。當出現轉移灶時,常見盆腔或腹膜后淋巴結腫大。淋巴結轉移的指標是其直徑>1.5cm。CT檢查用于膀胱癌的診斷與分期,了解腫瘤浸潤膀胱壁的深度,以及盆腔和腹膜后淋巴結、肝及腎上腺有無轉移。

      MRI檢查:由于腫瘤的信號強度既不同于膀胱腔內尿液,也不同于膀胱周圍脂肪組織,因而易于發現膀胱癌向腔內生長所形成的腫塊,也易于顯示腫瘤侵犯肌層所造成的膀胱壁增厚。此外,還能發現膀胱癌對周圍組織和鄰近器官的侵犯,以及盆腔淋巴結轉移;對于膀胱鏡檢查已發現的膀胱癌。MRI顯示腫瘤對膀胱壁浸潤深度、盆腔臟器與腫瘤的關系、膀胱癌引起上尿路積水等方面有一定的優勢。增強MRI檢查還能確定腫瘤侵犯膀胱壁的深度,所有這些均有助于臨床治療方案的選擇。

      膀胱造影:膀胱內可有大小不一的充盈缺損,小的缺損易被造影劑掩蓋造成漏診。膀胱雙重造影有利于顯示小的腫瘤;膀胱癌邊緣多不規則,狀膀胱癌的表面凹凸不平,基底寬,局部膀胱壁變硬,膀胱變形;浸潤型膀胱癌侵犯膀胱壁全層時,膀胱壁變硬、固定、增厚,并有不規則的充盈缺損,膀胱縮?。荒[瘤侵犯輸尿管口時,可出現輸尿管和腎積水的表現。

      靜脈腎盂造影:由于移行上皮癌具有容易種直及多中心發病的特性,膀胱癌患者應了解上尿路有無異常,因此IVP不但能了解雙側腎功能,還能發現上尿路并發的腫菌。

      超聲檢查:在行膀胱鏡檢查前,行經腹超聲檢查,初步了解泌尿系統的狀況,作為膀胱癌的最初篩選,膀胱鏡檢查時經尿道超聲掃描可以清晰地顯示腫瘤及膀胱壁浸潤情況。

      淋巴造影:膀胱癌容易出現淋巴結轉移,嚴重時堵塞淋巴管引起下肢淋巴水腫。淋巴造影可以發現轉移淋巴結,為進一步鑒別炎癥引起的淋巴結腫大,必要時行淋巴結活檢。

      膀胱動脈造影:可以顯示腫瘤血管,多用于膀胱癌晚期行姑息性動脈栓塞治療。

      3 鑒別診斷

      根據影像學表現,有時需與以下疾病相鑒別:

      (1)前列腺癌突入膀胱:可見前列腺體積增大,密度不均勻,增強后呈結節狀強化,多呈菜花狀突入膀胱底部,雙側精囊角消失,可見精囊增大。另外,膀胱壁因長期慢性排尿困難,造成整個膀胱壁增厚,但無局部改變,此可與膀胱癌鑒別。前列腺癌 血尿癌腫浸潤膀胱時出現,經直腸指診、B超、CT、活組織檢查等明確。

      (2)膀胱內凝血塊:CT平掃密度較膀胱癌高,CT值50~60Hu,形狀不規則,改變,可見病灶位置改變。要注意的是膀胱癌合并凝血塊,因此應多改變幾次??稍谂R床行膀胱沖洗后,復查B超或CT,可見凝血塊消失。

      (3)膀胱炎性肉芽腫:膀胱壁普遍增厚,常有膀胱容量變小,內有局限性隆起,隆起內可以有鈣化或囊變,較多見于女性,易誤診,須結合膀胱鏡活檢。

      (4)膀胱結核:膀胱多明顯縮小,輪廓毛糙,即所謂“攣縮膀胱”,均伴有腎臟、輸尿管的相應改變,同膀胱腫瘤較易鑒別。

      (5)神經源性膀胱:膀胱多呈寶塔狀,體積增大,小梁甚粗,膀胱壁普遍增厚,多伴輸尿管反流,不難識別。

      (6)臍尿管腫瘤:并非膀胱本身的病變,來源于殘留的胚胎時期的泌尿生殖道,絕大多數是腺癌。主要發生在人體中軸線上,膀胱外(前上方)的軟組織腫塊,并侵犯膀胱頂部前方黏膜。而膀胱癌則以腔內腫塊及膀胱壁改變為主,壁外改變較少,且頂部前壁非好發部位。

      (7)膀胱周圍腫瘤:如卵巢癌、子宮腫瘤、盆腔轉移等,上述腫瘤起源于膀胱外,可侵犯膀胱壁,腫瘤主于膀胱外,膀胱內膜多完整,臨床也少有血尿等表現。

      (8)內翻性狀瘤:少見,腫瘤向腔內突出,膀胱壁連線完整,腫塊邊緣有光滑的長分葉,似有飄浮感,增強后一般均有明顯強化。

      有時,膀胱癌還需與膀胱結石鑒別,根據病變的密度、信號強度及其可移動性,一般不難與膀胱癌鑒別。膀胱癌與少見的非上皮性腫瘤如平滑肌瘤、淋巴瘤以及非腫瘤性腺性膀胱炎有時不易鑒別,此時膀胱鏡檢查并活檢可明確診斷。

      參考文獻:

      [1] 姚德惠.膀胱腫瘤的CT鑒別診斷[J].CT理論與應用研究,1999,8(1):29-31.

      [2] 吳春芳,王小羽,馬有弘,等.膀胱腫塊的CT診斷探討[J].實用放射學雜志,2003,8:762.

      [3] 周康榮.腹部CT[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3,206.

      [4] 陳星榮,沈天真,段承祥,等.全身CT和MRI[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4,716.

      診斷影像學急診范文第5篇

      【摘要】目的 探討骨巨細胞瘤影像診斷及復發后的形象學表現和影響因素。方法 搜集骨巨細胞瘤病例35例,其中男16例,女19例,年齡17~40歲,復發平均時間間隔20個月(范圍3個月~13年)?;仡櫺苑治鏊芯植繌桶l病例的臨床資料集影像學檢查(包括X線平片、CT及MRI)、病灶解剖部位、第一次手術方法等相關影響因素。所有病例拍X線正側位片及CT檢查,17例行MRI檢查。結果 骨巨細胞瘤術后復發的影像學表現主要有移植骨吸收,病灶填充骨水泥周圍溶骨水泥破壞及周圍軟組織腫塊。X線、CT及MRI等影像學檢查能先于臨床癥狀并檢出復發,CT及MRI增強檢查克鑒別腫瘤復發和手術疤痕。骨巨細胞瘤術后復發率與手術方法、病灶部位有一定關系,與腫瘤的病理分型關系密切。結論 結合X線片、CT、MRI等影像檢查可對骨巨細胞瘤復發及早做出診斷:影像學檢查對骨巨細胞瘤檢出、術后隨訪中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骨腫瘤;腫瘤復發;影像檢查;磁共振成像

      骨巨細胞瘤是較常見的骨腫瘤,其病理學表現雖為良性,但骨巨細胞瘤生長具有侵襲性并有術后復發及肺轉移等特點,臨床上忽略了這種特點而低估了其局部侵襲及復發能力,影像學監測可以及早發現病灶、檢查復發。本文對搜集78例骨巨細胞瘤中有完整資料的35例術后復發并以病理證實的X線片、CT和MRI等影像學及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目的在于提高對骨巨細胞瘤的重視,及其術后復發影像學特征的認識并探討其復發的影響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搜集自1999~2009年手術病理證實的術后復發骨巨細胞瘤35例。男16例,女19例,年齡17~40歲,平均30歲;其中手術后復發19例,術后一次復發27例,兩次復發8例。其中11例病理分級為I級,6例為II級,18例未分級。

      所有病例均拍X線片和CT檢查,其中17例同時有MRI檢查,12例行MPI增強檢查。拍DR片,CT檢查取骨窗和軟組織窗,層厚、層距2.5-5.0mm. MR使用1.5T核磁共振掃描儀,采用SE序列掃描,矩陣256X256,層厚3-5mm. 5例行MRI動態增強,采用快速梯度回波序列FSPGR,馬根維顯0.1mmol/kg由肘中靜脈快速團注。

      1.2 方法所有病例均手術病理證實為骨巨細胞瘤復發,其中6例術前行CT定位穿刺活檢。20例行再次病灶刮除及局部輔助療法加骨水泥填充,7例行局部軟組織切除加放射治療,5例截肢及裝配假肢。復發后骨巨細胞瘤惡變肉瘤3例。

      2 結 果

      2.1 病變部位發生于脛骨近端14例,股骨遠端5例,股骨近端4例,橈骨遠端2例,肱骨近端1例,脊柱5例,髂骨2例,跟骨1例。2例脛骨近端病灶復發并跨關節累及股骨下段,1例脛骨近端病灶復發累計腓骨頭破壞膝關節。

      2.2 臨床表現與預后復發時間為3個月~13年,平均1年8個月,其中22例為術后6~24個月復發;15例為刮除自體骨或異體骨移植術后復發;13例為刮除骨水泥填充術后復發;5例為椎體病灶局部刮除內固定術后復發,2例為橈骨遠端瘤段切除自體腓骨移植術后復發,2例為瘤段切除人工假體之后術后復發。35例病例中有3例復發后惡變,4例因病重范圍大、累及相鄰關節、生物學行為惡性而截肢;另有2例復發病例脛骨近端病灶復發跨關節累及股骨下段,肺內轉移2例,其中1例死亡。復發時以具備腫塊和輕度疼痛為首發癥狀,5例病灶位于脊柱,出現不同程度神經壓迫癥狀,如下肢麻木無力、大小便失禁等,其余16例為術后隨訪影像學檢查發現骨水泥周圍骨質吸收破壞、移植骨吸收及病灶周圍軟組織腫塊,而患者臨床無明顯疼痛或功能障礙。

      2.3 影像學表現X線表現為再次出現侵襲性骨吸收破壞;移植骨吸收、病灶填充骨水泥周圍出現新的骨吸收、膨脹性改變加重和局部軟組織腫塊形成。本組14例表現為不同程度的移植骨吸收,病灶膨脹性破壞,6例骨皮質中斷破入周圍軟組織內;13例病灶填充骨水泥周圍出現的骨質吸收,表現為溶骨破壞,病灶周圍不規則大于5mm德異常透亮區,5例軟組織內復發表現為移植骨或假體周圍軟組織腫塊形成。2例脛骨進度病灶復發并跨關節累及股骨下的表現為原發性病灶移植骨吸收,股骨下段膨脹性溶骨破壞。1例脛骨近端病灶術后4年復發累及腓骨頭破壞膝關節,表現為脛骨上段骨水泥周圍骨質吸收破壞,腓骨小頭膨脹破壞,膝關節腫脹,關節面破壞。4例軟組織內復發病灶,因無明顯骨質破壞而未發現。5例脊柱巨細胞瘤復發,X線正位片顯示支架固定的位置及新的骨質破壞。

      CT表現為主要有病灶內移植骨吸收。病灶填充骨水泥周圍溶骨破壞及病灶周圍軟組織腫塊等表現。27例CT發現新的溶骨性骨質破壞,11例伴有軟組織腫塊;另外8例主要表現為軟組織內復發,4例臨床懷疑有復發而X線未能顯示是采用CT進一步檢查確診。6例脊柱骶骨病灶的復發,雖然有金屬內固定及填充物的偽影干擾,仍可顯示病灶周圍軟組織腫塊及椎管受累程度;CT重建圖像可更好的顯示病灶范圍與關節關系,有利于進一步手術方案的制定。

      12例MRI檢查顯示病灶內或骨水泥周圍復發腫瘤組織為T1WI、T2WI成中等信號代表腫瘤的實質,或T2WI呈混雜信號。6例軟組織內復發病例,MRI良好顯示病灶范圍及周圍結果關系,1例跟骨復發病例與手術前表現相似,為膨脹性卵石征,顯示液-液平面。MRI對5例脊柱巨細胞瘤術后復發較好顯示病灶內、周圍軟腫塊及其與椎管、脊髓的關系。5例MRI增強掃描周邊腫瘤實質部分灌注曲線斜率較陡,明顯強化。增強檢查顯示腫瘤復發部分明顯強化,可與手術疤痕鑒別。并對指導穿刺活檢及手術方案的制定有一定幫助。

      3 討 論

      骨巨細胞瘤其生物學行為具有一定侵襲性,局部復發率為2.5%~45%,主要在25%~45%之間,以術后24個月內復發多見。本組病例復發率為44.8%,平均復發時間為術后1年-10個月。許多研究均顯示,腫瘤的大小、部位、X線表現、病理性骨質的有無、腫瘤的組織學分級均與腫瘤是否復發、是否具有侵襲性、是否會出現遠處轉移相關。本組病例中,11例病理分級為1級,6例為2級亦證明組織學分級和腫瘤復發無明顯關系。在分子生物學、細胞遺傳學、DNA分析、癌基因及有關分子的研究中,報道大多項復發的骨巨細胞瘤有某種染色體異常,基質蛋白酶高,P53、P18蛋白及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高表達與復發的可能性有一定相關。

      近年來,許多作者[1,2]成功用病灶局部刮除加輔助治療(高速磨鉆、骨水泥充填等)治療CampanacciIII級的骨巨細胞瘤,其復發率與CampanacciII級的骨巨細胞瘤無明顯差異,說明腫瘤復發與腫瘤分期無明顯相關,但是和選用的治療方案密切相關,局部刮除復發率高,而瘤段切除復發率低,本組20例為舉辦刮除術后復發;僅2例為瘤段切除自體腓骨移植或人工假體置換復發。局部刮除病例中,如果植入的自體骨或異體骨,其復發率就高,而植入骨水泥,其復發率就低,者可能是和骨水泥在聚合過程中釋放熱量可以使局部溫度升高到60度以上殺滅腫瘤細胞;其釋放的單體也有一定的毒性作用,能有效殺滅空腔內壁殘留腫瘤細胞;骨水泥充填的另一優點是易于在X線片上發現骨水泥交界處骨質吸收破壞,有利于復發病灶的早期檢查,而X線片有時較難鑒別移植骨的不融合和腫瘤復查。

      骨水泥在1969年首次用于治療骨巨細胞瘤以來,明顯降低腫瘤的復發率。目前提倡局部刮除加輔助治療,如高速磨鉆、化學制劑燒灼、氬氣刀或激光炭化處理空腔內壁后骨水泥充填,可能會有效降低復發,但各種輔助治療的療效目前仍缺乏良好對照比較研究[3]。對于有些腫瘤病灶較大,部分區域穿破骨皮質進入軟組織或手術時軟組織污染可能是軟組織復發的重要原因,本組5例瘤段切除自體或假體移植術后軟組織內復發。

      脛骨近端病例復發較多,本組15例為脛骨近端病例復發。可能與骨巨細胞瘤的耗費部位有關,以及骨巨細胞瘤好發生于干骺端,常累及膝關節面關節軟骨,手術時難以刮除有關。本組病例中2例筋骨近端病灶復發并跨關節古巨細胞瘤未見文獻報道,膝關節腔及關鍵軟骨未見破壞,可能原發瀕杭州轉移到姑姑下段或多發骨巨細胞瘤瘤,有待進一步探討。

      骨巨細胞瘤的復發常是非致命性的,影像學表現異常可早于臨床疼痛或功能障礙,故若能記住發現,可避免不必要的截肢手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組4例患者因腫瘤范圍擴大累及膝關節或腫瘤惡變而截肢質量,而26例患者可再次醒局部刮除或軟組織腫塊切除及輔助治療,5例脊柱復發患者給予局部腫塊切除及放射治療。

      復發的主要影像學表現:X線平片如果植入自體骨或異體骨,隨訪中可見骨質局限吸收,病灶周圍骨質硬化;如果植入骨水泥,可見骨水泥和骨質間有2~4mm的透亮區,但這不代表復發[4];但如果出現新的骨質吸收、骨皮質連續性中斷、膨脹性改變加重和軟組織腫塊的形成,或新生骨的吸收則代表著復發。CT、MRI和X線片比較,CT和MRI的費用較高,通常在X線平片有復發表現或臨床有懷疑復發而X線未能顯示時采用CT和MRI檢查進一步確診,CT具有更高的密度分辨率,橫斷掃描避免了骨水泥、金屬內固定的重疊干擾,能清晰顯示刮除病灶內結構、骨皮質中斷和周圍軟組織腫塊,CT二維或三維重建圖像可更好的顯示病灶范圍及關節軟骨下骨質破壞。MRI利用其良好的組織分辨能力,能更好顯示復發病灶的軟組織腫塊,尤其增強檢查對病灶內外腫瘤復發和手術疤痕的鑒別有一定的幫助。

      總之,骨巨細胞瘤應做到早發現,早治療。術后應進行定期影像學隨訪復查,結合X線片、CT、MRI等影像學檢查對骨巨細胞瘤的復發及早做出診斷,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Richard LM,Janie R,Valerae OL,et al .Impact Severity of Local Recurrence in 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J]. Clin Orthop,2005.438(9):116-112.

      [2] McDonald D,Sim F,Mcleod R,et al.Giant Cell Tumor Of Bone[J].J Bone Joint Surg,1986 ,68(2):235-242.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清高动态图| 亚洲AV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一级特黄无码片| 国产精品日本亚洲777|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第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ⅴ无码专区在线观看| 在线a亚洲老鸭窝天堂av高清| 亚洲人成激情在线播放|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 亚洲最大免费视频网| 亚洲电影免费观看| 亚洲欧洲国产经精品香蕉网| 亚洲美女aⅴ久久久91| 亚洲毛片无码专区亚洲乱|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京东热| 亚洲一卡一卡二新区无人区| 亚洲欧美aⅴ在线资源| 亚洲s码欧洲m码吹潮| 亚洲 无码 在线 专区| 亚洲一级特黄大片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午夜无码专区|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男同| 亚洲av成人无码久久精品|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在线电影| 91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 亚洲日产乱码一二三区别 | 亚洲另类无码专区丝袜| 亚洲av永久中文无码精品综合| 国产尤物在线视精品在亚洲|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日韩VA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JULIA| 亚洲尹人九九大色香蕉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午夜|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牛牛| 亚洲第一综合天堂另类专 | 亚洲电影在线免费观看| 亚洲午夜无码毛片av久久京东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