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機械原理課程總結

      機械原理課程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機械原理課程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機械原理課程總結

      機械原理課程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機械原理 卓越工程師計劃 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 CDIO 教學方法改革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5)01-0132-03

      機械原理是機械類和近機類專業十分重要的主干技術基礎課程,是理論課程向工程實踐課程轉換的過渡性環節,具有增強學生對機械技術工作的適應能力和開發創造能力的作用,在機械類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的基礎系列課程中是不可替代的。[1]但是,傳統機械原理教學存在目標單一、內容陳舊、方法死板、考核簡單片面等不足,與理論力學、機械設計等相關課程間存在教學內容重復或脫節、整體協調性不足等問題[2] [3],導致教師講課費力,學生聽課乏力,教與學的效果不理想,甚至造成對立的師生關系。

      學校針對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國家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的實施需要,進行了基于項目的CDIO教學模式、基于網絡資源和創意興趣的自主學習模式等教學方法改革探索與實踐。本文從機械原理的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角度進行全面介紹。

      一、面向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的教學內容體系構建

      處理好機械原理與理論力學、機械設計等專業基礎課間分工和銜接,不同于機械制圖與建模、剛體運動與力分析、零部件強度計算與校核、材料成型與加工等專一知識和能力的培養[4],機械原理以培養學生面向機械系統的機構設計與分析能力為主,在機構學、機器動力學和常用機構等基本知識學習基礎上,更加注重機械系統的設計和綜合創新能力培養。[5]處理好機械原理課程內部各章節間內在關系,機械原理教學內容可劃分為機械系統、基本原理和常用機構三大模塊,構建各教學模塊間有機聯系,課程體系與教學模塊關系如圖1所示。

      機械系統模塊是培養學生系統觀念的重要途徑,利用完整的機械系統實例把課程知識點串聯,貫穿緒論、機器人機構及其設計、機械系統方案設計等章節的教學全過程,形成閉環。

      基本原理模塊包括結構分析、運動分析、力分析、效率與自鎖、機械平衡、機械運轉速度波動調節等章節,重點講授:1.機構結構分析中機構組成、自由度計算、組成原理和型綜合等知識點;2.機構運動分析中解析法;3.平面機構力分析中運動副總反力和機構受力分析;4.機械自鎖和速度波動調節。而與理論力學等前期基礎課聯系緊密的運動分析圖解法采用實例化教學,在學生自學、練習、討論基礎上,點明速度影像和加速度影像等知識點;實踐性較強的機構運動簡圖、機械平衡以實驗教學為主線。

      常用機構模塊包括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齒輪機構、齒輪系和其他常用機構等章節,重點講授:1.連桿機構中平面四桿機構設計的圖解法和解析法;2.凸輪機構中輪廓曲線設計解析法;3.齒輪機構中漸開線直齒圓柱齒輪嚙合定律、嚙合傳動、變位齒輪和斜齒圓柱齒輪;4.齒輪系的傳動比和效率計算。而常見多桿機構、凸輪基本尺寸確定、漸開線特性、其他常用機構等知識點以自學、調研等自主學習方式為主。

      二、基于認知規律的“以生為本”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

      國內眾多高校長期開展機械原理精品課程建設,使教學理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等研究工作不斷深入,在教材、電子教案、電子教具、教輔參考資料、教學視頻和網絡平臺等教學資源建設方面進展顯著,為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奠定基礎。

      (一)基于慧魚組合模型的機械系統概念強化與貫穿

      課程學習前,利用工程訓練中心慧魚創意組合模型,讓學生按照已有拼裝路線親手搭建典型的機械系統模型,如各種類型機器人,使課程教學從“積木游戲”場景中開始,逐步了解機械原理所學的連桿、凸輪、齒輪及齒輪系等機構;課程教學結束前,要求學生根據學習內容,自主搭建一個新型的綜合型機械系統。學生能夠全程深度參與課程教學,實現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

      以學生自主搭建典型機械系統模型為課程學習對象,貫穿機構結構分析、運動分析和連桿機構、凸輪機構、齒輪機構、齒輪系等教學全過程。引導學生發現并解決其隱藏的科學問題,包括概念理解、問題分析、問題求解等主要的學習環節,教師承擔定義闡述、提出問題、思路引導、方法總結和疑難解答等輔工作,激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真正實現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輔助指導的教學模式。

      (二)基于網絡教學資源的自主學習模式實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學校園內學生上網便捷快速,機械原理課程的網絡教學資源十分豐富,如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6]、江蘇科技大學課程建設與輔助教學平臺[7]、第一視頻教程網[8]等,為機械原理課程的自主學習模式探索奠定基礎。同時,在學校課程建設與輔助教學平臺上開設相應的同步網絡教學班級,實現課上課下同步進行。隨著基于網絡教學資源的自主學習模式推廣,學生對機械原理課程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逐步得到加強。

      由于網絡資源自主學習的時間、地點具有很大程度的自由,且學生對自主學習的效率存在差異,教師需做好前期引導和后期考核工作:每次課結束前,應明確下次課教學內容和對應的網絡資源材料;每次課開始時,需通過提問、課堂練習等方法檢查學生課后自主學習效果,對共同存在的疑難問題要及時解釋,強化理解?;诰W絡教學資源的自主學習模式,不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而且自主學習環節實際上是一次學習階段,課堂提問與檢測環節則是二次學習階段,課后作業、答疑等環節則是三次學習階段,三者具有一定的時間差,對課程知識點的理論和吸收具有良好效果,尤其是課程教學。

      (三)基于計算機和編程技術的項目式教學模式改革

      項目式教學分為科技論文寫作與課外大作業兩類。在機械原理學科發展方向調研和文獻查閱基礎上,每位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方向,如機械發展史、醫療機器人、生物機械、仿生機構、微小機械等,嚴格按照國家科技論文寫作要求和規范撰寫報告,包含題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關鍵詞、引言、正文、結論和參考文獻等部分。

      課外大作業是項目式教學的重點,引入計算機技術和Matlab軟件進行機械原理課程課外大作業的解析法分析。課外大作業包括運動分析、力分析、連桿機構設計、凸輪輪廓曲線設計、齒輪輪廓曲線設計和速度波動調節這六種類型,要求全體學生自行分成3-4人一組,從六類大作業題目中分別選擇三項,共同完成分析建模、編程求解、報告撰寫、演示答辯等環節,各團隊成員必須有明確的分工與協作,禁止以逸待勞現象。完成后要求提交大作業實踐報告、Matlab程序源文件及分析建模的關鍵草稿紙等材料,實踐報告應達到內容完整全面、字跡圖標工整清晰、格式符合國家科技論文規范等要求,Matlab程序源文件應達到運行流暢、注釋合理充分、格式整齊美觀等要求。

      項目式教學實施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引導答疑作用,實現科研基本思路和規范的訓練,培養學生運用計算機和編程技術進行學習、研究的能力,為學生后繼其他課程的學習、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以至畢業后科研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或工程設計的良好習慣。

      三、課程綜合改革實踐效果與注意事項

      通過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在掌握課程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基礎上,學生的機構設計、綜合、創新等專業能力和系統性工程意識、基本的科研素養得到顯著提高,在后續的專業課程、第二課堂(如課外科技制作、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等)、畢業設計等學習環節中充分發揮作用,尤其是第二課堂,機械類專業學生興趣濃厚,積極主動,上手快,創意多,動手實踐能力強。

      由于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改革涉及內容體系、課堂教學、課內實驗、課外大作業和期末考試以及相應的考核方法,存在面廣、點多、工作量大等問題。為保證課程教學與考核方法綜合改革實踐的效果,應注意以下幾個事項:

      (一)學生的興趣與投入。課程學時不斷壓縮,課堂教學時間越來越短,但教學內容與要求反而提高,而課余活動(尤其是網絡普及帶來的網絡活動)不斷豐富,導致學習時間減少。針對現狀,必須全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自主投入一定的課外時間用于課外學習,包括項目驅動式課外大作業、課外科技創新與制作等內容。

      (二)教師的鉆研與投入。目前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輕教學”的問題,使職稱評審、考核獎勵等活動的科研成果要求不斷提高,導致教師對教學的專研精神和精力投入不足,需從學校制度上做適當引導,如我校職稱評審中的教學綠色通道和重金獎勵的教學模范獎,將教學成績、學生評價作為考核指標。

      (三)課外學習資源的建設與應用。課外學習的硬件資源包括場地(如開放教室、實驗室、機房等)和慧魚組合模型、常用工具、常規機床等設備設施;軟件資源包括課外大作業的項目和本科生創新計劃、機械設計創新大賽等活動。

      四、結束語

      為從知識、能力和素質三個層次上提高機械原理課程教學質量,進行了課程體系梳理、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構建有機統一的課程教學模塊,實踐基于慧魚組合模型、網絡教學資源、計算機和編程技術的新型教學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生知識水平、專業能力、工程意識和科研素養。

      [ 注 釋 ]

      [1] 孫桓,陳作模,葛文杰.機械原理(第八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于曉紅,王小群,邱麗芳.機械原理與機械設計課程體系的優化整合[J].中國大學教學,2008(7):34-36.

      [3] 趙京,賴德華,門淑貴.以認知學習理論指導機械原理和機械設計課程的教學改革[J].大學教育科學,2004(2):50-52.

      [4] 陳文華,陳秀寧.“機械原理”課程改革的實踐與探索[J].機械工業高教研究,2001(1):71-74.

      [5] 于曉紅,韓建友,邱麗芳,等.深化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05(4):25-26.

      [6] http:// / details?uuid=8a833996-18ac928d-0118-ac9291e8-0636 / 2014-02-20.

      機械原理課程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微課;機械原理;課程改革

      現代教學觀主張教學應該是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主體,以實現培養目標和職業技能為導向,師生共同探討交流的過程?!稒C械原理》作為一門培養工科學生能力的專業基礎課,兼具任務性和邏輯性。通過對學生的調查發現,許多知識點難于理解和記憶。而傳統的教學方式重共性不重個性,不能體現“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理念,因此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知識點,這不僅抑制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會感到“身心疲憊”。為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了微課教學法。

      1 微課及其特點

      2008年,美國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學院高級教學設計師David Penrose首次提出“微課程”這一概念。美國一個教育信息化專業研究機構Educause于2012年11月分享關于微課(Micro- lecture)的介紹。根據Educause報告的定義,微課(Micro-Lecture)指的是單一、嚴格界定的教學主題的簡短的教學音頻(視頻)。微課常用于面對面教學或混合學習、在線學習等。目前,微課已成為各類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微課的主要特點包括:

      (1)時間“微”:微課視頻時間較短,一般不超過10分鐘。

      (2)含量“微”:微課主要是為了重點講解某個學科知識點(一般是重點、難點、疑點),或是反映某個教學策略或教學主題的教與學的活動。并不是所有知識點的羅列。

      (3)資源容量“微”:微課的視頻格式一般是支持網絡在線播放的流媒體格式(如wmv、flv、rm等)。加上與教學主題相匹配的微教案、微課件及微反思等資源一共也就幾十兆。

      由以上論述可知,微課便于學生進行個別化的學習探究。它具有指向明_,資源多樣,短小精悍,易于擴充,可交互性強等特點。

      2 微課在機械原理教學中的作用

      2.1 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機械原理》的積極性

      在農業院?!稒C械原理》教學過程中,存在有學生群體的特殊性。因此教學過程中經常出現的情況就是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這直接影響了良好的課堂氛圍。如果運用“微課”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就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積極、主動接受參與性、開放性、娛樂性更強的課堂形式。所以應用微課進行教學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2 有利于學生對《機械原理》知識的全面掌握

      由于農業類院校學生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加之在開始課程的時候,又是以專業課為主。種種原因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地掌握《機械原理》基本知識。微課可以在網絡、多媒體的幫助下,對一些難懂、抽象、復雜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和總結,然后以短視頻的方式播放講解。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課程的趣味性,極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學生就可輕松、愉快地學習《機械原理》知識。

      2.3 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質量

      隨著高校課程改革的展開,《機械原理》教學課時越來越少。在此形勢下,教師有可能通過降低課程難度以適應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會刪掉部分晦澀、乏味的知識點,而把更多的時間用在學生容易理解、感興趣的知識點上。其結果是教學變得相對輕松,但是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由于授課時間的缺乏,導致學生知識點不能得到及時總結;也很難熟練掌握課堂內容。為了達到教學目的,教師還需進行二次授課。而微課恰好可以彌補教師上課時間不足的缺陷。教師沒時間在課堂上講解的內容,學生可以選擇課余時間在網上進行自主學習。

      3 建設《機械原理》微課平臺的方法

      3.1 微課教學片段的設計

      微課的課程容量較少,每小節課的內容在10分鐘左右。在短短10分鐘之內要解決《機械原理》課程中某些章節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因此微課內容中不應包含淺顯、易懂的知識點,更不是所有知識點的簡單羅列。這些重點和難點知識之間的聯系、內容之間的相互融合可以通過傳統多媒體教學方式來實現。譬如可在PPT中插入微課的一些片段等。總之在微課教學片段的設計過程中要保證內容的邏輯性、完整性。

      3.2 微課資源建設

      微課建設的關鍵是資源建設。以農科院?!稒C械原理》課程為例,首先要以教學大綱為依據,結合本專業特點,確定課程重點和難點。其次要確定微課資源建設的方式。微課實現的方式有多種,但無論那種方式都要體現出學生的主動性及課堂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譬如在介紹不同機構應用時,可采用視頻的方式。形象、生動的視頻有可能引起學生巨大的學習興趣;對于“四桿機構設計”,可運用“flash”進行講解。用此方法可以把復雜的運動分解成幾個簡單的運動,從而使得一些晦澀的問題變得簡單明了。為了解學生對本小節重點內容的掌握情況,可在微課附注中添加測試題。學生在做題過程中可以相互探討,也可和老師交流。在探討和交流中就掌握了知識。如在機構自由度計算、輪系傳動比計算等知識點后面,可進行小測試,以便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最后,使用Camtasia Studio和PPT等多種設備和軟件進行教學過程配錄制,具體操作過程如下:(1)針對所選定教學主題,搜集教學材料和媒體素材,制作PPT課件;(2)通過中控臺,同時打開視頻錄像和教學PPT,教師戴好擴音器后,調整好話筒音量和位置、PPT界面和錄屏界面的位置后,單擊“錄制桌面”按鈕,開始錄制。教師一邊講解一邊演示,可以配合標記工具或其他多媒體軟件或素材,盡量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3)對已錄制的教學視頻進行必要的處理、美化;(4)將《機械原理》課程的微課學習材料放到學校搭建的課程學習平臺上。

      3.3 微課課堂實踐研究。

      微課開展不能只停留在形式上,更重要的要注重微課開設后的效果。形式再好的微課如果起不到好的教學效果只能說是人、才、物的浪費。對微課效果的評價方式有以下幾種:(1)問卷調查。可向參加微課學習的學生發放問卷,提問一些問題,還可讓學生主動提出一些微課建設的好建議,得到反饋后老師可以迅速改進課程內容和形式。(2)網絡反饋。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老師和學生的交流越來越多地借助于網絡,而非面對面的交流??梢酝ㄟ^網絡和相關軟件統計一門微課的點擊率,從而使老師知道微課的實際效果,以便做進一步改進。

      【參考文獻】

      [1]田文娟.淺析微課在《機械設計》課程改革中的應用[J].經營管理者,2015(10):407.

      機械原理課程總結范文第3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機械原理;教學改革;創新能力

      中圖分類號:K826.16文獻標識碼:A

      0前言

      就目前而言,獨立學院的的培養目標大都定位于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人才的培養模式必須與人才培養的目標相適應。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模式,除了包括理論課程體系和實踐教學環節的設置外,更重要的在于課程的優化,從而達到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預設目標。目前,獨立學院學生有上課遲到、曠課,除了學生自身的原因,還存在課堂教學不能滿足學生發展需要這個主要矛盾。

      1教學內容的改革

      目前,《機械原理》的教材偏向于對現有的各種工程機構的分析,為了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和創新能力,在課時不變的情況下(48學時),必須對教學內容做相應的調整。

      獨立學院有必要聯合編寫特色教材。首先對理論力學中重復的內容進行刪減。獨立學院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根據自己院校的特點在內容的選擇上,有所側重,有所選擇。近些年來,隨著機械原理教學改革的深入和課程體系的調整,面對獨立院校學生的現狀,如何使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好基本內容,并具有機械設計意識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需要我們去認真思考、勇于探索和敢于嘗試。其次,同學們對現實生活中的工程機械非常感興趣,對理論性很強的知識則學習積極性下降很多,先看實驗錄像,再通過實驗錄像來分析原理,最后總結知識要點及其重要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教學方法的改革

      2.1教學手段的靈活化

      要將計算機技術和網絡技術與現代實驗技術相結合,靈活應用。我院機械系的學生大一開始學習CAD平面設計軟件,大二開始學習solidworks軟件。學生有了軟件和設計概念的基礎,在上《機械原理》課程時,可以將三維軟件引入《機械原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方法,通過將三維引入課堂教學,把枯燥的機械專業理論轉化為直觀動態的仿真模擬,讓學生獲得直觀感性認識,提高學習興趣,也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2.2教學場所的多樣化

      教學場所作為教學手段應用的環境,不必總是拘泥于教室。實驗室和學生生產實習的工廠都是良好的現場教學手段,讓學生走出課堂、步入工程現場,讓理論聯系實際。

      3創新能力的培養

      創新來自觀察,來自實踐,可以有計劃地設置主體(例如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慧魚大賽),引導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活動。我們的目的在于通過這一主體活動,引導更多的學生進行應用型學習。我校新引進了慧魚的一系列產品,目的在于讓學生在拼裝各種模型的過程中,不斷思索不斷創新。

      4考核方法的改革

      為了更好的落實本專業 “一線工程師” 的人才培養目標, 所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勢在必行。在考核方式上,根據我校實際情況, 在40分的平時成績中, 改變過去以點名和教師對學生的大概印象來評分的模式。即:出勤考核占10分,回答問題和作業占10分,實驗占20分。 實驗包括操作和撰寫實驗報告, 操作增加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撰寫實驗報告對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能力、 熟悉和深化某一專業知識點大有益處, 同時對于專業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提高作用明顯。

      5結語

      只有將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考核方法等教學改革應用到《機械原理》中,才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才能顯著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機械原理課程總結范文第4篇

      關鍵詞: Solidworks 課程設計 工程圖

      1.概述

      課程設計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實踐環節,通過課程設計的鍛煉,學生可以綜合運用專業課知識。通過課程設計培養學生機械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和工程意識,是啟迪學生創新思維、開發學生創新潛能的重要手段,并為以后專業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奠定基礎,在教學計劃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1]。

      根據學校機械專業的培養方案,可將專業課課程設計分為機械類課程設計和電類課程設計,機械類包括: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夾具設計課程設計等;電類的包括:PLC原理與應用課程設計,控制工程基礎課程設計等。然而,對于機械類課程設計來講,主要是對機構的原理設計、結構設計和工藝卡片設計等。然而不管是哪一個機械類的課程設計,都離不開三維模型的建立。本文主要針對機械類課程設計中的三維軟件的應用做探討和研究。

      2.目前課程設計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幾個機械類課程設計都還是在采用傳統手工繪圖或者二維CAD繪圖的方式進行設計[2],老師在前期講解的時候,也是用一些已經做好的設計的動畫和基本原理講解的方式給學生講解。具體問題如下:

      (1)《機械原理課程設計》基本都是采用手工原理圖的形式進行設計,學生從手冊或課本中了解每種機構的工作原理,然后根據老師布置的課題要求進行原理設計,通過手工繪圖方式,繪出機構原理圖。

      (2)對于《機械設計課程設計》來講,我們的題目還是使用傳統課題,設計一級或者二級減速器。設計步驟基本跟傳統設計步驟一樣,學生先觀察實際減速器模型的結構,然后進行拆裝,詳細了解減速器的結構。在了解了減速器結構后,學生再一步步進行軸的設計、齒輪設計、軸肩、箱體等零件的設計。這種設計步驟看似非常合理,但是學生是觀察成品減速器,很難理解每個零件在整個產品中的作用。如果能將減速器是如何設計出來的,讓學生直接參與設計過程中,學生就會更有興趣,理解更容易。

      (3)《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是已知產品的結構,然后進行設計,然而《夾具設計課程設計》只知道功能和設計要求,需要學生將所學《夾具設計》知識進行綜合運用,設計一套完整的夾具。傳統設計步驟是學生通過實習,參觀實際的夾具結構,然后老師給出跟參觀相似的課題,學生進行設計。在設計過程中,主要采用手工或者二維CAD軟件進行結構設計。

      以上幾種設計都采用二維設計,學生直觀上不便于掌握和理解。而且二維設計的后期修改工作非常繁瑣。

      3.三維軟件Solidworks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

      (1)三維造型技術的優點

      三維設計是新一代數字化、虛擬化、智能化設計平臺的基礎。它是建立在平面和二維設計的基礎上,讓設計目標更立體化、更形象化的一種新興設計方法。三維CAD系統有較好的造型工具,能應用“自頂向下”和“自底向上”等設計方法,實現裝配等復雜設計的難度遠比用二維圖形系統增加得快。

      (2)三維軟件Solidworks在課程設計中的應用實例

      為了適應現代工業4.0人才培養需要,學生應該首先能使用現代化技術手段進行產品設計,然后具備能出一套標準的符合機械設計規范的工程圖的能力。學生需要掌握至少一款三維軟件的使用,并能熟練使用三維軟件進行產品設計和出工程圖。然而,將三維軟件應用于課程設計中,一方面使學生充分理解所做課題的具體情況,另一方面學生的三維設計過程是對軟件使用的鍛煉。

      2014年在修訂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培養方案中,考慮到三維軟件在機械專業課中的重要地位,將三維軟件課程設置在第三學期,也就是在所有課程設計開設之前就已經開設了三維軟件課程。

      下面以Solidworks軟件在《夾具設計課程設計》中的使用為例,在基本確定定位元件和夾緊機構以后,結構設計步驟如下:

      (1)夾具的三維結構設計

      夾具由定位元件、夾緊機構和夾具體等一些輔助元件組成。Solidworks在裝配體設計中有一種自上而下的設計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在設計過程中,一邊設計一邊建模。只需要畫好第一個基礎零件,其他零件可以根據需要直接在裝配體中建模,可以非常方便地確定設計的零件的位置和大小。本實例就是采用這種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裝配體的設計?,F將撥叉零件鉆孔專用夾具體三維結構設計出來,然后設計心軸并將被加工零件撥叉裝配進來,依此方法,將需要的零件都一一設計出來,最后成為一個完整的夾具。

      老師在講解完理論知識以后,再以一個實例為例,一邊設計一邊繪圖,這樣學生對整個設計步驟就非常清楚,也容易理解。

      (2)由三維結構圖出工程圖

      對于機械專業學生來講,出一套標準的工程圖是最基本的要求。很多學生做設計時更重視方案設計,不重視出圖。而且課程設計老師進行課程設計指導時,主要對學生的設計方案進行指導。然而,課程設計一方面是對專業課知識的綜合運用,設計正確的方案,另一方面是對學生出圖能力的加強和鍛煉。

      三維Solidworks軟件具備零件和裝配體出工程圖的功能,學生可以利用Solidworks軟件進行三維結構設計,在結構設計方案最終確定以后,先用Solidworks軟件輸出工程圖,再到CAD中進行修改。

      4.總結和展望

      課程設計是使學生具備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能力,學生通過課程設計,了解實際產品的設計過程,達到理論聯系實際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可楨,程光蘊,李仲生.機械設計基礎(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機械原理課程總結范文第5篇

      關鍵字:多媒體CAI課件應用

      信息技術下如何借助現階段的多媒體技術,從而是教育教學服務,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點。機械教學作為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其必須使得學生具備扎實的理論與實踐的基礎。因此,通過多媒體技術加強教育教學的效果成為當前機械教學改革的重大的嘗試。

      1多媒體技術對機械教學的優勢

      1.1可有效的提高學生對課程的興趣

      多媒體技術作為當前信息技術的代表,通過其視覺、聽覺等方面的綜合沖擊,使得原本枯燥的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和有趣。如PPT軟件,作為幻燈片的制作,從而為教師提供廣闊的,可發揮其想象的教學平臺。然而在實踐當中很多老師只是簡單的將其看成是一個板書的地方,讓原本枯燥的機械課程變得更加的枯燥。通過PPT軟件我們可以加入很多的圖片和視頻,從而給學生更為亮麗的課堂體驗,如在機械教學中的焊接和鑄造工藝講解中,如果單純的采用口頭教學的方式,學生對該課程的印象不深,不利于以后的實踐教學環節。而利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播放一段相關的視頻,將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得課堂跟更加的生動和形象,增強學生對該課程的興趣,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2更為直觀的呈現機械教學內容

      在機械教學當中存在很多的理論性比較強的知識,這些理論知識通常都很抽象,如果簡單地采用講解機械原理的方式,則很難讓學生明白。但是通過采用多媒體的方式,可直觀的將原理轉變為清晰的圖像或者是視頻,并結合具體的應用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該原理,從而大大的加強了教育教學的效果。如在講解平面連桿結構章節的時候,教師則通常準備會讓學生作圖,但是單純的作圖很難,需要對其原理等進行深入的理解,對此采用多媒體的方式讓學生更為直觀的查看其原理,從而知道其基本的性質和其死點的位置。同時通過多媒體課件還可以充分認識和了解到雙曲柄的變速運動的全過程。

      1.3可有效的化解其中的教學的難點和重點

      針對機械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和重點,是機械課程教學的關鍵。對此,針對這部分的難點和重點,如何更好地實現和加強學生對這些知識點的理解是關鍵。如在講解開線齒輪傳動方面的知識時,其教學難點是漸開線的性質和形成及漸開線齒廓的嚙合具有的特征。傳統的方式則通過掛圖的方式,同時發揮學生的想象。但是,通過多媒體則可直觀的將漸開線的形成過程直觀的體現出來。在這個基礎之上,教師再給學生詳細的講述漸開線的知識,從而使得該知識點更形象和具體。

      1.4可有效的活躍課堂的氣氛

      多媒體課件可激發學生對機械課程學習的興趣,并充分的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得學生能全心全意的將注意力轉移到對機械課程的學習當中,并積極的在課堂開動腦筋思考。而這些效果的取得都是采用多媒體技術的結果。通過多媒體課件的聲、文、圖等的沖擊,從而讓課堂變得更加的有趣、融洽,并使得原本枯燥的知識在這種氛圍中更有利于學生學習。

      2CAI課件的制作

      要充分的發揮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上的優勢,從而使得學生能夠獲取更大的收益,還必須要最好對課件的設計和制作。對此,本文對CAI的制作進行了分析和闡述。

      2.1選題

      設計作為任何的多媒體課件制作的第一件事情,其關鍵在于做好對其設計主題的設計和制作。而在機械教學當中,我們要明白不是任何的教學內容其都要放到多媒體課件上面。因此,選題成為關鍵,如果稍微選擇不當,則很可能出現宣兵奪主的可能,并在教學中帶來反面的效果。在對課件進行設計的時候,其首先要充分的明確其教學的目標和教學的內容,深入的分析這部分的內容其是否有必要做課件,同時與傳統的教學相比,可取得的教學效果。而不是為了追求多媒體而采用多媒體。通過對教學的總結,在機械課程當中本文以為以下幾種情況適合:第一,抽象的用一般教具表現效果不佳的,如《機械制圖》中的“旋轉剖”、“斜剖”、“復合剖”、“圓柱相貫”;《機械基礎》中的“液壓傳動”、“平面連桿機構…‘棘輪機構”;《工程力學》中的剛體受力斷裂情景等。第二,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用傳統方法學生難以理解的,如《機械基礎》中的“急回特性”和“死點位置”以及各種機構的運動形式等。第三,受時間、場地、空間等約束的,如《數控車床的技術及應用》中數控車床的編輯、空運行、自動、手動、換刀、對刀等面板操作部分等。

      2.2設計流程

      課件設計的流程主要中其設計的環節。對課件的設計環節主要包括兩個階段:第一根據選題和教學大綱的要求,將教材中的各個難點、重點等分成不同的細小的基礎單元;第二,更具其不同的單元的內容,從而確定應該采用什么樣的媒體進行呈現、呈現的順序和時間等,并確定各個單元銜接的地方,從而形成一個交互的網狀的課件。而對學生系統的設計,其主要包括教師、教學環境和教學內容等因素組成,因此,我們可以將其看成為一個系統的設計的過程。對課件的設計也必須要緊緊的結合目標、大綱和對象等設計,從而充分發揮其在教學當中的輔助作用。

      2.3腳本的編寫

      腳本作為課件設計的主要的依據,編寫的好壞將直接決定課件的應用情況。因此,在對腳本進行編寫的時候,其必須要結合自己的教學的思路來進行,并充分考慮教學的目標和獨對象,將教學內容劃分成若干單元,然后將各單元要表現的內容劃分為若干頁,各頁的內容可由圖、文、聲、視、動畫等組成,最后根據教學設計,選擇教學結構,設計各單元之間的鏈接,從而合成一個完整的課件。

      2.4制作平臺的選擇

      對CAI課件制作的軟件較多,如我們常見的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Director,Actional,ToolBook、幾何畫板、方正奧思、宏圖等。但是總結起來對平臺的選擇必須要滿足以下的幾點原則:第一,必須滿足對課件設計的功能要求;第二則是操作要簡單;第三則為可節省設計的時間;第四則是其必須要有很強的交互性。

      3結語

      總之,對多媒體技術作為信息技術的代表,對其應用要充分認識其定位,不要以為的為了多媒體課件而進行設計,要充分將多媒體技術作為杜機械教學的輔助的工具,其不能作為主要的手段,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應用多媒體。

      參考文獻

      [1]孫艷紅.淺談多媒體技術在機械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8,06:10-11.

      [2]王利華.運用信息技術推動產學研一體化在機械教學當中的實踐[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02:51.

      国产亚洲av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电影网|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色拍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观看国产| 国产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av|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乱子仑|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亚洲色丰满少妇高潮18p| 亚洲乱人伦精品图片| 亚洲免费黄色网址| 亚洲妇女水蜜桃av网网站|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黄色网址大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 亚洲小说图片视频| 亚洲伊人精品综合在合线|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久| 亚洲一区中文字幕在线电影网 | 亚洲xxxx18|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αv忘忧草 |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无码牛牛 |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成人蜜芽|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亚洲av日韩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亚洲精品一级无码中文字幕|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亚洲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 亚洲国产精品VA在线看黑人| 亚洲人成网址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岛国片在线观看| 亚洲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一综合av一区| 亚洲欧洲春色校园另类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