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精準醫療行業分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據了解,第七屆中國行業信息化項目評選活動――暨2015中國行業信息化發展高峰論壇,旨在為幫助企業適應“互聯網+”時代,扎實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術在經濟和社會各領域創新應用。本次評選活動,匯集了全國領先移動互聯網企業,創新技術與產品層出不窮,是未來“傳統行業+移動互聯網”創新的風向標,也是我國信息技術面向國際市場展示創新成果的重要窗口。
“貼心醫生”是由中康尚德科技(北京)有限公司開發的一款基于醫患熟識信任為基礎的健康服務管理軟件。在對國家“互聯網+”戰略的深度解讀下,“貼心醫生”團隊深入研究我國醫療行業的諸多痛點,通過移動互聯網將醫生和患者進行快速有效的匹配,并將院外溝通環節進行優化。移動互聯網的介入將沉重的醫療各環節進行簡化,不僅幫助醫生大幅提升了工作效率,更提高了患者的就醫舒適度和就醫安全性。
在談到產品定位及創立初心時,“貼心醫生”創始人閆志明表示:“我們的醫療真的太重了,患者看病很難,醫生工作很苦;我們要做的實際上就是讓患者看病不那么難,讓咱們已經很忙的醫生能夠減輕工作壓力,更能得到合理合法的收入。要做到這一點,核心要做的是要提高醫生的工作效率。”
據悉,“貼心醫生”由手機APP客戶端和大數據管理服務系統組成的。產品定位為移動醫療時代醫生的隨診隨訪工具,成為專屬醫生的“經紀人”。“放心醫生”通過三種方式為醫患進行服務:
第一、院外高效管理。通過“貼心醫生”的平臺,醫生不僅能隨時對患者進行管理,患者也可以隨時與醫生進行互動,讓醫患溝通更多一重,糾紛便少一分;同時,醫生還可以對相似病癥的患者進行批量化管理,這樣也節省了醫生的時間,提高了工作效率。通過對患者進行高效的管理之后,患者對醫生的認同在增強,醫生的品牌也在逐漸建立。
第二、精準就醫。通過“貼心醫生”的平臺,分處不同區域的醫生可建立基于醫學和患者的“強鏈接”,通過醫生間的聯系為患者提供基于醫學知識下的精準就醫服務,即患者的初診醫生為患者推薦更適合的主治醫師,轉診、加號等院外環節由“貼心醫生”來完成,為患者進行精準就醫服務。
第三、基于大數據分析下的醫患“撮合”。對于初診患者的就醫訴求,"貼心醫生"通過對患者病情的數據分析和匹配,為患者推薦能看、也愿意為患者看病的專家,這是大數據精準分析在醫療行業的實現。
這三種創新將傳統復雜的醫療行為進行一定程度上的標準化整合和優化,還能借此加深拓寬醫醫間和醫患間的關系。目前每月通過“貼心醫生”進行精確就醫的患者已超過3000例,讓數萬名患者得到醫生專業的院外健康管理。大部分患者在就醫決策上得到了專業醫生的指導,降低了就醫上的決策成本。
目前,生物醫學研究與醫療實踐已到了一個歷史轉折點,2015年,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講中推出“精準醫學計劃”(Precision Medicine Initiative),提議在2016財年中向該計劃投入2.15億美元,以推動個體化醫療的發展,其希望通過此項計劃,引領一個新的醫學時代。
當今,臨床上用藥幾乎都是“一刀切”,由于個體差異,用同樣的藥,有的患者有效,有的患者則無效,而“精準醫學”將幫助醫生更好地了解病人病情的復雜成因,從而更準確地找出最有效的用藥方案,這對于病人,對于國家都是有益的。因此,“精準醫學”應當引起全球的關注,“精準醫學”就是尋找病人的患病機制,實現個性化診療,“精準醫學”將是未來醫療行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需要“精準醫學” 我國每年由藥物引起的嚴重不良反應約有250萬例,藥物所致死亡約有20萬例,2013年我國衛生總費用高達31868.95億元,醫保基金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重超過30%,其中醫保支付藥費超過5000億元,因常規藥品治療的有效率不高,估計約有1000億元藥費是被浪費了。我國人口眾多,國家還不富裕,盡早實現個性化治療,可節約大量經費,幫助那些更需要幫助的人。“精準醫學”在我國具有重大的社會經濟學意義。
“精準醫學”正遂步具備條件 隨著分子生物醫學的發展,通過大量人群的基因組、代謝組等組學數據(包括轉錄組、表觀組、蛋白質組等數據),分析疾病表型特征,在了解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的基礎上發現診療的靶點,實現個性化精準診療,這在當今是越來越具備條件了。美國在2011年就發表了“邁向精準醫療”的報告,按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重新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進行“對癥用藥”,把按基因匹配癌癥療法變得像輸血匹配血型那樣標準化,既簡單又有效。我們需要精準醫療,它是以個體化醫療為基礎,隨著基因測序技術快速發展,以及生物信息與大數據的交叉應用而發展起來的一種嶄新的醫療模式,它是一場醫學革命。
未來的發展 我國科學家也早已重視“精準醫學”,中科院于軍在2013年發表了從基因組到精準醫學的文章,我國已成立了基因組與精準醫學檢測技術北京市重點實驗室, 建立了中國精準醫學數據庫,制訂了我國精準醫學或疾病診療標準、疾病預防和阻斷標準,以提高醫療的均等性、可及性和先進性,從而降低重大疾病的發病率、病死率和醫療費用,促進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今后,我國研制新藥,也要在說明書上標明人體的基因差異與藥品療效或不良反應的關系,根據基因信息治療,能獲得更好的療效。開展精準醫療,提高療效,也提高了經費的使用效率。目前,該計劃從腫瘤入手,開展了相關研究,尋找腫瘤防治新途徑,以后肯定會拓展到其他疾病。美國已組織了陣容豪華的研究團隊,有著巨額的研究經費支持,“精準醫學”在未來若干年將成為重點研究領域,我國醫學界也會急起直追,為人類防治疾病做出自己的貢獻。
近日,英特爾公司聯合經濟學人智庫(EIU)針對中國350家公司進行了一項調查,并了名為《彌合新技術范式的差距》的調查報告。這份主要針對金融、零售和醫療等行業客戶的調查報告試圖揭示中國企業在業務的創新和發展中如何看待和利用新技術。在技術創新、數據融合驅動企業業務發展的今天,這一調查結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調查顯示:超過三分之二的企業對于在產品和服務中使用新技術有著清晰的愿景和戰略。對于新技術的吸收,很多企業是通過與技術公司的合作來推動的。“越來越多的企業將云計算、大數據和遠程連接等技術直接融入企業現有的產品和服務中。這有利于企業快速進入新市場,為企業采用新的商業模式奠定基礎。”經濟學人智庫分析師表示。
投資新技術的最佳時期
這次調查主要面向的是一些中型和小型的企業客戶。雖然大多數的受訪企業對于技術創新傾注了極大熱情,但是調查顯示,對于新技術的投資熱情并不都來自企業的內部需求,很多是迫于外部大環境的壓力,以及效仿競爭對手的做法。“調查顯示,77%的企業認為,在未來3年內,新技術將在其產品和服務中發揮巨大作用。而不行動的企業將面臨生存危機。”表示。
調查報告中重點介紹了機器人、5G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以及VR/AR等五大技術在企業中的使用情況。其中,75%的受訪企業表示,已經使用了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金融、汽車制造等行業在采用新技術方面走到了前面,機器人在制造和物流業應用較多,VR/AR技術在建筑行業應用廣泛,而且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傳統行業正在受到越來越多的挑戰,比如傳統金融行業受到了金融科技(Fintech)的刺激,許多新開戶都是通過在線平臺或手機完成的。另外在醫療行業,醫療機構希望采用新的技術持續改善就醫體驗。接受調查的85%的企業認為,如果不投資新技術,未來企業的發展將落后。
在采用新技術的過程中,企業要注意三方面的問題――規避風險、合規性、政府監管。企業當前重點關注的是開拓新的業務模式和新市場,所以迫切需要將新技術整合到現有的產品和服務中。“傳統企業客戶應該開發更多的內部平臺,同時要了解政策環境,并與技術公司建立深層次的合作關系,這樣才能在企業未來的發展中占得先機。”表示,“未來10年都是在中國投資新技術的最佳時期。”
“數據驅動創新增長。”英特爾行業解決方案集團中國區總經理梁雅莉表示,“未來10年,企業要關注的是數據的采集、傳輸、處理和分析,從數據中挖掘出更大的商業價值,這樣才能實現業務的創新,讓企業立于不敗之地。”
今天,數據的融合發展正在重構行業。不知你是否注意到這一現象,過去一年中,中國的方便面市場出現萎縮,造成此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外賣行業的興起。另 一個例子,現在大部分的醫療數據,包括臨床數據和計費數據都存在醫院之內。隨著人們對健康數據的關注,未來醫療數據可能會向醫院之外延伸,并與基因數據、社交數據等融合。新零售的興起也是由數據驅動的。在2000年之前,零售業的數據主要來自POS機。2000年之后到現在,零售行業進入大數據2.0時代,人們可以在某些領域進行大數據分析、客戶畫像等。從現在開始,我們步入了零售行I大數據3.0時代,可以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洞察零售行業的每個環節和流程,實現精準營銷。
為了幫助企業更好地迎接數據融合帶來的挑戰,英特爾提出要不斷完善各層面的技術,從云計算、人工智能和網絡到存儲、5G、FPGA,再到產生海量數據的設備,充分釋放數據價值,充當企業業務轉型的基石。
梁雅莉特別談到了英特爾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從去年開始,英特爾進行了一系列戰略收購,在底層基礎架構層面、工具層和應用層都有涉獵,目的就是構建完善的技術體系,為客戶的應用提供全面支撐。
“數據驅動”永遠在路上
1995年,人類歷時13年、耗資30億美元終于完成了全球首個DNA基因測序。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數據的加速融合,英特爾希望到2020年,人們只要花費24小時、1000美元就能完成基因數據的收集、分析和解讀。
IT將顛覆醫療行業?美國心臟病學家、基因組學家埃里克?托普所著的《顛覆醫療》被很多研究IT和行業應用相結合的人視為“圣經”。《顛覆醫療》的一個核心觀點是,云計算、無線傳感器、超級計算機、基因測序等新技術不僅將改變人們的生活,而且對于醫療行業的發展來說是一次創造性的破壞,將顛覆醫療行業。
對于“顛覆”二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國家衛生計生委統計信息中心原副主任王才有認為,所謂顛覆醫療,其實是醫療智慧化的過程,是IT與醫療行業應用深入結合的過程,對醫療行業的發展將起到不斷優化和改進的作用。在醫療領域,一切都在向智慧化演進,比如精準醫學、醫藥研究、醫療物聯網、醫療機器人、智能物件等。
“可穿戴式設備、VR/AR等新技術確實在醫療行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王才有表示,“不過計算機并不是要顛覆醫療,而是起到重要的輔助作用。計算機與醫療行業的專業人員將共同為患者提供服務。得益于IT的發展,自然語言處理、臨床決策支持、知識服務、機器識別等的應用將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醫療體驗。”人類與機器是合作伙伴關系,在技術的輔助下,虛擬就診、家庭看護、醫療協同等讓醫療變得更加簡單。
以前,在醫療行業中,專業的醫護人員、專業的醫療設備等才是必備的資源,現在還要加上一條,數據也是醫療行業重要的資源。數據的融合和分析將有力地促進醫療健康事業的發展,實現精準醫療,提升診斷的成功率,降低醫療的成本等。在醫療行業,技術創新的同時也要考慮到生態模式的創新,另外還要加強標準的制定、政策的研究,以及應用咨詢(解決個性化應用問題)。只有充分調動政府和市場的資源,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合作共贏。
作為跨國企業,英特爾長期在醫療行業進行投入,不斷把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理念引入中國市場。英特爾將在戰略發展方向、技術框架的設計等方面與中國醫療行業的合作伙伴、客戶展開更深入的合作。
醫療行業的數據驅動與技術創新永遠在路上,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
數據驅動商業變革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萬達集團就是一個地產界的“大鱷”。其實,成立于1988年的萬達集團現在已是旗下擁有商業地產、文化集團、網絡科技集團、金融集團四大產業集團的龐大的商業帝國。其中,網絡科技集團致力于打造獨特的“實體+互聯網”的新模式,為客戶提供包括實體場景數字化、供應鏈服務、互聯網金融服務、全渠道征信服務、云計算服務等在內的多種多樣的服務。
人們常說,船大難掉頭。而萬達集團這個龐然大物在數字化的過程中表現出的靈活性、探索精神和創造力確實值得同行借鑒。萬達集團希望通過創新的商業模式和先進的技術能力,打造世界級的商業企業。如今,萬達集團在成都擁有按業界最高標準T4標準建設的數據中心。2017年3月還與IBM達成戰略合作,基于IBM最新一代的云計算技術,將在中國推出全棧式的云服務。另外,萬達集團還以萬達廣場為節點,計劃打造覆蓋全國的光纖網絡,并廣泛應用區塊鏈技術。利用創新技術為自身業務服務的同時,萬達集團還將知識產權輸出給合作伙伴、其他商業中心,目的是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消費體驗。
萬達網絡科技集團總裁助理兼大稻葜行淖芫理、首席架構師蔡棟表示,萬達集團正借助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等技術,打造數字化實體商業共享平臺。這一商業共享平臺是萬達集團在數據驅動業務發展方面的創新之舉,它將大數據與區塊鏈有機融合,可以提供大數據預測、征信、網絡金融、智能合約、數字化零售等諸多功能和服務。基于這一平臺,萬達集團和一些商業伙伴陸續在上海、西安、柳州等地開設了數字化實體店,未來還要發展到數百家。采用商業共享平臺的這些實體店,在POS機中應用了區塊鏈技術,攝像頭采用深度學習技術,同時運用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實現了爆款產品的預測、精準推薦、物流優化、競拍等。
醫藥是一個牛股輩出的行業,從來買的都是成長而不是便宜,只不過各個時期的明星成長股背后的產業趨勢和邏輯不同。
展望2016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隨著藥審政策趨嚴以及醫院藥占比的不斷下降,2016年將是醫藥板塊繼續分化、估值體系重構、產業邏輯深刻變化的一年。
我們認為,應當選擇受益于行業政策和改革大趨勢的泛醫療服務、創新以及國企改制相關領域的標的。
體系改革,服務收益。
受益于改革和行業趨勢,泛醫療服務領域中的醫院、醫養結合、分級診療、輔助生殖、處方藥外流將有較大投資機會,具體如下:
1)民營醫院。這是一個政策持續不斷利好、有穩定現金流、成長性優秀的板塊,建議選擇可復制且有核心品牌資源的醫院公司,如愛爾眼科(300015.SZ)、通策醫療(600763.SH)、信邦制藥(002390.SZ)。
2)醫養結合。醫養結合將是未來資本市場的投資主線之一,其中康復醫院由于可復制性和單床產出較高,現階段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居家和高端養老將受益于長期護理險制度的建立,未來存在較大投資機會。建議關注南京新百(600682.SH)、湖南發展(000722.SZ)、澳洋科技(002172.SZ)等。
3)分級診療。未來兩到三年將是分級診療政策密集出臺期。我們認為,致力于社區醫療標準化的民營企業、體外診斷、基層醫院、遠程醫療等子領域將顯著受益。建議關注信邦制藥(002390.SZ)、達安基因(002030.SZ)等。
4)輔助生殖。二胎政策的放開為輔助生殖市場打開成長空間,準入門檻較高使得行業供不應求。牌照、技術、品牌是該行業三大關鍵因素。2016年預計行業會不斷有上市公司涉足輔助生殖領域。
5)處方藥外流。處方藥外流將帶來四大趨勢:一是大中型醫院的藥品銷售逐年放緩;二是零售藥店承接醫院的處方外流;三是社區承擔的藥品越來越多;四是醫院DTP和DTC的藥房高速發展。若網售處方藥放開,則零售藥店等子行業將顯著受益,建議關注老百姓(603883.SH)、益豐藥房(603939.SH)、一心堂(002727.SZ)、國藥一致(000028.SZ)等。
藥怎么辦?唯有創新才有機會。我們重點提出精準醫療、創新藥、制劑出口三大投資方向。
1)精準醫療:這會是2016年醫藥股中間非常重大的投資主線,從細胞治療、干細胞到基因測序、基因編輯,資本對于創新的支持也越來越強。大量公司投身其中,野蠻生長時代過去之后,一批真正有技術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將成為明日之星。建議關注龍頭公司,如中源協和(600645.SH)、安科生物(300009.SZ)等。
2)創新藥:2015年行業出現的重大變化是藥審制度的改革。從MAH、化藥注冊分類制度改革方案到新的優先審評試點方案的推出,國內創新藥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時機,我們認為,創新藥領域將是一個重要的拐點并將真正成為中國藥企發展的一條重要主線。建議關注恒瑞醫藥(600276.SH)、泰格醫藥(300347.SZ)、長春高新(000661.SZ)等。
3)制劑出口:隨著招標價降壓力增加、仿制藥審批要求提高,產業界對國際化的重視程度迅速提升。我們預判,2015年就是中國藥企國際化的元年。華海、恒瑞、人福等企業的制劑出口業務已實現重大突破,海正、京新、華東等一批企業也在不斷探索。技術輸出方面,恒瑞和信達生物分別簽署了巨額的對外授權協議。建議關注華海藥業(600521.SH)、人福醫藥(600079.SH)等。
基因測序是醫療診斷與治療的革新技術,也是精準醫療的入口。從百億空間的生育生殖檢測,到千億市場的腫瘤個體化治療,再到萬億級的基因體檢咨詢市場,都有著巨大的應用前景。
2016年被認為是國內基因產業元年。受信息技術推動,基因遺傳數據的解讀與利用迸發出新活力,引發醫藥與IT巨頭跨界聯手布局,搶占先機。各方資本也開始跑步進入這片市場藍海,國內出現基因產業的創業浪潮。經過2014年和2015年兩年的持續發酵,基因產業終于站上了“風口”。
基因產業的誕生
基因產業不等于基因檢測,但是卻由基因檢測開端。目前,基因測序技術的發展已經突破了信息產業的摩爾定律,現在人類全基因組測序成本已經降到1000美元以下,未來這一數字還將繼續下降。圍繞基因新技術的創新,集聚了越來越多的人才、企業和資本,一個新興產業已經誕生。
近年來,美國、歐盟、英國、日本、韓國等已將基因組科學作為生物產業重點領域。2014年,韓國政府啟動耗資5.4億美元的后基因組計劃,推動新型基因組技術的發展和商業化。2015年,美國政府宣布啟動精準醫療計劃,2016年將投入2.15億美元支持基因技術的創新。
基因產業的高速發展,得益于測序技術的突破和大數據工具的運用。一方面,基因測序成本降低,為實際應用奠定基礎。美國基因檢測公司23andMe個人基因測序產品售價,從2006年的999美金降低至如今的99美金。目前公司估值已達11億美元。另一方面,大數據分析工具加強了基因信息的解讀能力。如果將基因數據比喻為人類的密碼,那么獲得密碼遠遠不夠,只有破解密碼,基因數據才體現價值。正因為如此,IT(信息技術)與BT(生物技術)的融合發展成為新趨勢,許多IT公司都在涉足基因信息的云存儲與智能解讀。
谷歌2015年開啟了基因組的云存儲服務,將單人基因組數據從100GB壓縮至1GB,費用從25美元降至25美分。亞馬遜投身基因信息分析的云存儲平臺建設,英特爾致力云技術以及相關芯片技術開發。IBM、微軟也在開發基因數據分析利用云平臺。
基因產業將是一個萬億級的藍海市場,它的產業鏈包括測序儀器生產、測序服務提供、數據分析處理、衍生行業等。在產業鏈上游,基因測序儀基本被Illumina與Life Tech壟斷,而華大基因通過收購CG介入,已具備自主研發及產業化能力。產業鏈中游是基因檢測服務,目前NIPT技術已非常成熟,而PGS、腫瘤及遺傳病篩查的科研項目不斷創新前進,產業成熟度也在提升。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看到一個個千億級別的基因檢測服務產品。產業鏈下游,號稱“上帝之手”的基因編輯治療技術取得重大突破,美國企業Editas,Crispr Therapeutics擬在納斯達克上市;而基因大數據領域將隨著整個產業的不斷擴張和普及指數級高速發展。
我國產業受政策環境影響巨大,基因行業在監管趨嚴的同時,政府鼓勵性態度逐漸明確。2014年之前,中國基因產業基本處于放任發展狀態。2014年2月開始,國家叫停基因檢測項目,由此基因產業真正納入監管視線。2015年進入部分放行期。現在基因測序行業正處于政策鼓勵發展期,政策的明朗對產業發展有重要意義。
應用熱點創業潮
基因技術目前已經在多個領域應用,其中生育、腫瘤等應用熱點迎來了創業熱潮。首先,用于產前胎兒罕見病篩查。我國出生缺陷約占出生人口總數的4%-6%,占全世界出生缺陷兒童的1/5,而產前胎兒疾病篩查可以有效解決這一問題。據統計,近三年來我國至少有20萬孕婦接受產前基因檢測。目前,相關基因檢測已貫穿婚前、孕前、產前、新生兒等整個生育過程。
其次,用于腫瘤精準治療。腫瘤的發病與基因突變有關。隨著技術的進步,腫瘤基因檢測已從需要手術的組織活檢升級為血液檢測的液體活檢,對病患的創傷大大減少,精確度也大大提高。目前,我國已批準多家腫瘤診斷高通量基因測序試點單位。
第三,用于復雜疾病治療。科學研究已表明,自閉癥、心律失常、骨髓增殖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壓、老年癡呆、肝病及罕見病等多種疾病都與遺傳因素相關,我國一些醫療機構和醫藥企業已經開始引用基因檢測作為疾病治療、藥品研發的參考。
目前,企業和資本已經紛紛布局基因產業。深圳華大基因是全球最大的基因組學研究中心,其服務覆蓋全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同時,一大批創業公司也在尋求機遇。碳云科技、基因貓、吉因加、觀世健康科技、23魔方等公司紛紛出現,覆蓋基因產業的不同環節。如吉因加致力于在腫瘤的防治中引入基因技術,觀世主攻面向大眾的基因檢測精準醫療服務。
中國企業也在IT與BT技術的融合浪潮中尋找機遇。英特爾、華大基因、阿里云于2015年合作建立了亞太地區首個定位精準醫療應用云平臺。華大基因將在此基礎上構建基因組學的數據中心和分析平臺。碳云智能科技公司則試圖打造專業的健康數據收集平臺,通過數據挖掘和機器學習,分析并應用生命大數據。
雖然近年來基因行業風起云涌,但總的來看,國內“南華大,北利普康”的格局暫未改變,業內大佬的地位暫時無人能撼動。盡管如此,風口上的玩家已經陸續入局,基因產業也開始進入爆發式發展階段。
技術研發與政策創新
相比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基因產業發展面臨著技術研發與政策監管的雙重挑戰。雖然中國在基因組測序方面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相關的測序儀器制造、臨床、醫藥研發等領域,仍嚴重落后于發達國家。
從產業來看,基因檢測是一個以技術論英雄的行業,誰掌握了先進的技術,誰就擁有了核心競爭力。未來,全面突破技術壁壘之后,行業面臨的必然是一波大的洗牌,許多企業將飛速前進,而另一批則會很快消亡。
除了技術挑戰,我國基因產業發展也面臨認知以及醫療體制方面的障礙。首先,社會認知程度不高。基因測序仍是小眾選擇,許多患者、醫生、政策部門并不了解基因測序知識。其次,與臨床脫節,甚至沖突。對大部分醫院而言,基因檢測仍是游離于醫院體系之外的患者自主選擇。
在腫瘤治療領域,靶向藥是針對基因靶點的用藥,嚴格來說病人用藥之前需參考基因測序結果再判斷用藥。但由于基因測序仍不普及,許多醫院不能給患者提供全面、深入的基因檢測和解讀,有的醫生甚至盲目排斥基因檢測,以至于有助于精準用藥的基因檢測在臨床中不能得到推廣。
另外,監管體制滯后。腫瘤基因測序需要測量多個基因點位,但現有的監管辦法是逐一批準可測點位,客觀上嚴重滯后于技術的實際探索。業內有這樣一個比喻:理想的模式是監管“餐館”而非對每一道“菜”進行檢測。
從政策創新角度來看,需要在頂層設計、資源配置、評價體系等方面支持基因技術的研發與應用,從而全面建立應對國際競爭的真正實力。在醫療體制方面,應盡快將基因測序無縫連接到醫療體系中去,與病歷、醫保結合,逐步地改變醫生和病人的診治參與方式。可以從試點單位進行局部探索,也可以借鑒美國多元監管模式支持新技術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