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平面設計的不同風格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新藝術直線風格;現代平面設計;格拉斯哥派
中圖分類號JO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6708(2016)157-0034-02
隨著如今廣告行業的發展,平面設計在人們生活和工作中隨處可見,如何在中國平面設計中脫穎而出,成為設計師考慮的重要問題。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改變,如今人們不再只喜愛比較復雜和艷麗的平面設計,很很多人群更加注重直接、簡約的設計風格。20世紀的新藝術運動,對平面設計的影響較為深遠。本文主要度新藝術直線風格進行了分析,以期通過研究該風格的特點,使平面設計風格能夠返璞歸真,促進設計簡約化的發展。
1 現代平面設計現狀概述
隨著計算機、網絡等快速發展與普及,如今設計師大多數都是采用計算機軟件進行平面設計,因此如今的設計方式和設計內容越來越多元化。現代平面設計在計算機的發展和推動下,體現出越來越多的風格和形式。
新藝術運動是在20世紀初逐漸興起,其最初是在歐洲各種發展,對很多設計范圍都有影響,如繪畫藝術、建筑、家具、服裝等。新藝術運動主要倡導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因此其注重將原始的自然活力表現出來,主要是通過自然界生物中提煉所需的自然元素。新藝術運動在設計發展史上具有改革的作用,它標志著設計逐漸從古典走向現代。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對新藝術的表現各不相同,其中法國的主要表現形式是曲線風格,即其設計多數為波浪起伏的風格。而以德國、英國等地區為代表的主要表現形式是幾何形或直線風格,主要是使設計更加簡潔。
2 直線風格形式語言解析
2.1 格拉斯哥派
格拉斯哥派是由蘇格蘭的設計團體進行組合,而在新藝術運動中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在英國新藝術運動中,格拉斯哥派設計團隊中查爾斯·麥金托什被認為是其中最受人矚目的人物,其設計領域非常廣泛,包括家具、建筑和海報等。查爾斯·麥金托什喜愛采用線條進行現代平面設計,主要是利用直線和幾何圖形等,其中其一般采用集合圖形作為框架,然后利用各種直線進行布局,最后采用圖案進行裝飾。查爾斯·麥金托什所設計的平面內容與新藝術的聯系主要表現在掛念上,其表現形式簡潔、平衡,符合英國工藝美術運動的風格,
格拉斯哥派以直線和幾何圖形作為主要設計風格,其具有的抽象藝術美感和簡潔的表達形式,與新藝術運動中的另外一種曲線風格完全不同。直線風格并不是新藝術運動的主流風格,其更加具有抽象性藝術風格和理性的精神,從而推動了現代化平面設計的發展。
2.2 維也納分離派
19世紀末,分離派在奧地利起源,其以與傳統決裂的設計風格,而被認為是當時的先鋒派組織。該組織主要是由藝術家、設計師和建筑師組成。在維也納分離派風格的代表人物有霍夫曼、奧布里奇等人。其中霍夫曼的設計風格受到查爾斯·麥金托什的影響,偏向于垂直和網格,因此在其的設計作品中也會常常看到方形的設計元素,其設計作品中最終形成的縱橫直線和方格網裝飾特征,是象征分離的明顯特征。
另外,克里姆特也是分離派的代表人物,其主要工作就是平面設計師。他在進行平面設計時,主要采用簡單的幾何圖形作為構圖框架,使用色彩艷麗,具有金碧輝煌的感覺。在后期的發展中,克里姆特開始注重對中國特色的運用,主要以中國傳統戲劇和花樣作為背景,增添畫面的豐富感,從而在設計作品中展現中國藝術特色。
2.3 德國“青年風格”
新藝術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德國的“青年風格”,由于德國人民具有嚴謹的態度,其理性思維和簡潔思維更加注重設計的簡約性,因此其更加喜愛對直線的運用。而且由于其性格特征,曲線風格的浪漫情懷和復雜性,并不會受到德國人民的關注。在德國“青年風格”設計中,貝倫斯以直線為主和理性思維的表達形式,被稱之為德國現代設計的奠基人。貝倫斯在進行平面設計時,主要是對字母和簡單幾何形狀。如其設計的電風扇、點兒水壺等作品,都只注重企業識別設計。其為德國通用電氣公司設計的公司標志,被該公司沿用至今。
3 新藝術直線風格對現代平面設計的啟示
3.1 注重直線基本設計元素的運用
隨著人們的審美情趣不斷提升,現代平面設計中為了能夠抓住人們的眼球,會使設計內容和風格越來越復雜。另外,還有些設計時會特別注重各種圖形的運用,致使平面設計變成了圖形設計。然而在平面設計中,其基本設計元素是點、線、面,因此在進行設計時,需要注重對基本設計元素的運用。直線基本設計元素具有簡約的特征,注重對直線基本設計元素的運用,能夠讓設計師認識到直線的魅力所在,從而樹立設計風格嚴謹簡潔的思想。
3.2 采用精煉簡潔的表現形式
新運動直線風格是將簡單的幾何形體、直線等作為主要框架和基調,有效推動了現代主義設計的發展。如查爾斯·麥金托什、克里姆特、貝倫斯等,都主張平面設計以嚴謹、簡約等為主要形式。利用直線基本設計元素的點、線、面等注重設計的形式感,使設計內容更加精煉和簡潔。
3.3 平涂和裝飾化的視覺傳達效果
新藝術運動直線風格主要注重對線條的運用,通過采用清晰的線條和簡單的色彩,表達出色彩層次感。通過理性的表現手法,能夠以穩定、冷峻等特點,塑造出具有強烈沖擊高和裝飾性較濃的畫面感。如在克里姆特的作品中,展現了平面化裝飾的視覺傳達效果。
3.4 注重批判精神的培養
雖然目前現代平面設計者重上批判精神,然而還是存在一定的跟風現象,因此其應該通過加強對直線風格的運用,注重吸取其中簡約的設計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實現對設計風格的創新。每一個時代都有不同的審美觀念,設計者在運用直線風格的同時,還需要注重結合當前的時代文化,在現代平面設計中,充分展現自身獨特的設計風格。
3.5 新穎的板式設計和構圖
以查爾斯·麥金托什、克里姆特為首的格拉斯哥派和分離派,主要在平面設計中中采用輪廓線,能夠保證版面的和諧型性,避免使其看起來比較凌亂。現代平面設計應該注重對直線風格輪廓線的運用,從而使平面設計更加具有秩序感。直線風格的表型特征非常簡潔明了,因此能夠使設計作品主次分明,構造元素簡單,信息傳達明確等。
關鍵詞:二戰;日本和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日本風格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3)18-0063-01
說起瑞士,我們自然會想到它的金融業、鐘表業及美麗的自然風光,而說起瑞士的平面設計,我們要提到“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談起日本,櫻花、和服、俳句與武士、清酒、神道教,形象地表達了日本民族的獨特氣質,日本的平面設計,也同它別具一格的日本文化一樣,有傳統與現代雙軌并行的“日本風格”。本文中,將從二戰后至今的平面設計風格方面比較分析瑞士與日本平面設計的異同。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后,世界平面設計步入了一段停滯期。作為二戰時中立國的瑞士,憑借著和平的環境,利用這段時間迅速發展起來,并成為二戰后整個世界平面設計交流的中心。歷史上,瑞士有著悠久的民主和中立傳統,這使得瑞士社會變得和平穩定。深處歐洲內陸的瑞士受各鄰國的影響,加上戰時許多歐洲設計師和藝術家逃亡到瑞士,使瑞士成為現代主義設計發展和創新的最佳溫床。在這塊土地上的印刷師和平面設計師,由于印刷工場不大,關系密不可分,通常相互熟知對方的知識和技術,這些因素都促成了瑞士平面設計工藝的成熟和制作的精湛。到20世紀50年代期間,在戰前德國現代主義、荷蘭風格派、俄國構成主義平面設計的功能主義基礎上,一種嶄新的、冷漠的、功能主義和理性主義的平面設計風格在瑞士形成,被稱為“瑞士平面設計風格”,具體而言就是采用方格網為設計基礎,在方格網上的各種平面造型元素的排版方式多采用非對稱的,無論字體,還是插圖、照片、標志等等,都規范的安排在這個網格框架中。同時,設計師們開始大量的運用無襯線字體和對新無襯線字體進行探索。他們認為,襯線字體在形式上過于矯揉造作,希望采用一種直截了當的字體樣式,達到高度的、毫無掩飾的視覺傳達目的。通過簡單地網格結構、近乎標準化的版面樣式和清晰醒目的字體形式達到設計上的統一性,使得作品自然具有簡明而準確的視覺特點。于是瑞士平面設計風格很快流行全世界,成為二戰后影響最大、國際上最流行的設計風格,因此又被稱為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
日本是戰后發展起來的經濟大國,它從來就有非常強烈的平面設計意識,日本的書籍插圖、木刻印刷海報(浮世繪)、各種傳統包裝等,都具有世界影響力。日本是一個歷史較久的東方國家,其設計與西方設計無論從傳統角度還是民族的審美立場來說都有很大區別。日本為了贏得國際市場,不得不大力發展其國際主義的、非日本化的設計,同時也非常注意保護民族性的部分,使國家的民族的傳統的精華不至于因為經濟活動受到破壞和損失。日本的平面設計因此自然形成了針對海外和針對國內的兩大范疇:針對國外市場的國際認同的國際主義平面設計方式和針對國內的傳統方式,國內傳統方式包括傳統的圖案、傳統的布局,特別是采用漢字作為設計的構思依據。
由上述對瑞士和日本平面設計風格的分析不難看出,兩國均是簡單明確、傳達功能準確的國際平面主義設計風格。不同的是,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設計界對于歐美的現代主義設計進行了歷史的、全面的審閱和了解,他們理性的設計美與歐洲的構成主義美學之間具有相當多的類似之處。但是日本設計更喜歡對稱化的布局,而不是構成主義非對稱化方式,因此日本的設計對歐洲的構成主義進行了根據自己的原則和喜愛的調整。50年代后半期,在設計藝術體系和設計文化的建立上開始追求“日本風格”,在50年代后期日本設計形成了傳統與現代雙軌并行的體制。具體而言,在傳統方面,日本設計吸收了中國和韓國等東方國家的文化內涵,而從現代和前衛來看,表現在追隨,借鑒,模仿美國、德國和意大利的設計。傳統和現代結合的結果,形成了與眾不同的設計風格――日本風格,這使日本的設計在國際設計中獨具特色。
瑞士和日本在平面設計方面都具有巨大的影響力。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是二戰后影響最大、國際上最流行的設計風格;“日本風格”的平面設計在西方刺激出“新藝術”設計運動,這對于一個東方國家來說,其國際設計影響力是前所未有的。如果說瑞士的設計簡潔有力,整體洋溢著實用主義的現代風格,那么日本的設計則更突顯出一種東方的禪意。由對瑞士和日本的平面設計風格比較分析我認為:現代設計在滿足需要即功能外,對設計要提出更高的要求,要它不僅僅是一種功能的產品,還應對精神有一種慰藉,表達更多文化涵義,成為一種生活意識、生活方式,成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特點的載體。
參考文獻:
[1]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9.
文字上的極簡主義風格設計
平面設計強調信息的有效傳遞,主要強調整個平面設計的視覺效果,對于廣告或包裝而言,首先吸引消費者的就是表面的視覺感,能及時將所傳遞的信息傳遞給受眾,滿足受眾的心理需求是關鍵。以往的平面設計,人們注重設計的繁瑣性,其在表達上的較為復雜,久而久之,人們會感覺相對無聊,信息的傳遞不夠直接。隨著人們審美與欣賞標準的不斷改變,極簡主義風格的出現,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與喜愛。首先,傳統的包裝或廣告設計中,文字相對較多,無法從中選擇出重要的信息,極簡主義的出現,文字的數量在逐漸減少,將大篇幅的文字予以嚴重縮減,利用幾個簡約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字予以代替,能讓人在一接觸到廣告或包裝時,可及時獲得足夠的視覺性感受,可為使用者提供諸多的信息資源,可輕易的從文字中尋找目標性信息,不易產生嚴重的審美疲勞或視覺疲勞。極簡主義強調文字表述的簡約性與直接性,可大大提升信息的閱讀價值,當看到包裝或平面時即可獲取相應的功能與屬性信息,使得受眾可清晰的了解廣告中所要表達的含義。通常情況下,現代極簡主義中關于文字的相關設計,應強調運用象形文字看來表示其中的予以,既不失風雅,還始終保持簡約、大方的風格。現在很多平面廣告都在不斷創新,對文字的字體、顏色以及排列順序等予以轉換,可將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字應用其中,如象形文字、大篆、小篆等,既能彰顯特色,也可實現達到極簡主義的風格。當然,對于極簡主義風格的界定,應充分結合平面廣告的主題而定,根據廣告的屬性來選擇合適的文字形式。例如,中國美術學院所設計的學員標志是針對“國”字的設計,是將其兩邊的豎全部去掉,將其字體進行加粗處理,其中透漏著一種美,簡約而不失美感,是對極簡主義的完美詮釋。此外,隨著我國在國家社會中的地位不斷增強,國家間文化的交流在不斷加深,英語教育的力度在不斷加大,為了增強平面設計的簡約性,通常將品牌或商標利用英文的形式予以表示,大都利用首字母作為重要的標識。此方面我國可充分借鑒國外的相關經驗,如注重的服裝品牌H&M,其來自于瑞士,是Hennes&Mauritz的縮寫,既大方又簡約,不失莊重,是對極簡主義風格的有效呈現。
圖形上的極簡主義風格設計
不同的平面設計主題會選擇不同的圖形來予以映襯,每個品牌都有其具有特殊意義的標志與圖形,應根據平面設計的目的與主題來選擇合適的圖形,以增強設計的統一性與主體性。對于平面設計而言,圖形的設計也應遵循極簡主義風格,根據主題選擇合理的圖形信息,以實現信息的全面呈現。例如,針對女性關懷的情況而言,其標志是紅絲帶的標志,而對于男性的關懷則是藍絲帶,能實現信息的迅速傳遞。將圖形應用到平面的極簡注意設計之中,本身就是一項創新,例如“酷兒”的廣告,是選擇一個可愛的動畫形象,其貼近兒童的心理,簡單、大方卻不失鮮活性。圖形所蘊含的知識與意蘊都是通過人的設計來賦予的,選擇更為簡約、清晰、清新的圖形編排方式更容易被大眾所接受,會給人一種束縛的感覺,能增強平面設計的藝術性與規則性。例如備受關注的“土豆設計”,其是對土豆的形狀予以拆解,將其分割為條形狀態,然后予以重組,其會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雖然“土豆”相對破碎,但是整體風格呈現一種美感。此類“土豆設計”是解構式設計,是將原有完整的結構分割成不同的部分,但是從視覺上會給人神秘與整體感。其次,是采用同構圖的方式。解構式設計注重對結構的拆分,而后者則是利用替換的方式進行設計,對結構中所存在的無用圖形予以替換,其替換的方式中含有一定的圖形,其具有高度的閱讀性與價值意義。此類極簡主義設計適用于廣告設計之中。色彩上的極簡主義風格設計色彩是決定人看待事物第一印象的關鍵,其也是彰顯極簡主義風格必不可少的元素。色彩在極簡主義風格中的應用,主要表現為無色彩構圖與簡約性的色彩構圖。通過對日常包裝或廣告中我們不難發現,無色彩式的構圖方式是一種關鍵形式,豈主要構成色為黑色與白色,相對樸素、淡雅,但是可透出一種大氣、端莊之感。黑白色的有效對比與搭配,可大大增強情感的有效表達,以增強韻味感。同時,簡約色系的應用頻率也很高,例如天藍色、白綠色等等,在受眾進行觀察時不會產生審美疲勞感,保證色彩的規范化搭配是關鍵。
結束語
1.1藝術現代化的需要
平面設計是時尚的代言詞,通常代表著時展的需求和方向,但是這種流行、時尚的元素很難真正經得住來自時間的考驗。因此,有大多數的流行藝術通常隨著時間的流逝被另外一種流行藝術所取代。現代性是平面設計發展的要求,而流行性則是平面設計本身具有現代性的短暫體現。所以,平面設計要想穩定持久的發展,重點在于保持其現代性的內在潛質,這就必須要和我國傳統的藝術元素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保留傳統藝術長盛不衰的形意,同時也能表達出設計者的神意,從而成為一部優秀的設計作品。
1.2藝術競爭性的要求
競爭性是平面設計和其他藝術類別不同的地方,傳統藝術和時尚藝術之間必然存在著一定的沖突惡化矛盾,而且這其中也始終摻雜著市場的競爭性,而這種競爭性就直接影響了平面設計的發展。但是通過借鑒傳統藝術就能夠有效煩人提升平面設計所具有的競爭力,而且這種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對傳統藝術文化的借鑒和改良方面。所以,在多個方面,如產品包裝、品牌標志以及廣告等都屬于其設計的范圍,競爭性非常濃厚。所以設計者通常都會依據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來加以設計,而傳統藝術無疑就非常符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
1.3藝術民族性的需要
傳統藝術包含著民族性的元素在其中,所以平面設計要想真正發展,就必須要在思想和風格上形成一種傳統藝術的文脈和延續,通過這種民族性的平面設計理念來實現現代設計理念和傳統藝術理念的有效融合。[2]平面設計在和傳統藝術真正融合之后,其所具有的民族特性也將越來越突出,這不僅僅是懷舊或者仿古,而是一種跨時代的設計理念,不但實現了平面設計現代化的要求,同時也繼承和延續了傳統藝術文化的風格。
2平面設計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借鑒
2.1借鑒中國傳統繪畫藝術
中國傳統繪畫具有獨特的創作傳統和藝術風格,隨著多個時代的發展和交替,形成了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如水彩繪和水墨畫、寫意與工筆以及文人畫等多種迥異風格的交錯發展。這些都為平面設計的理念和方向敞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其中水墨畫的風格通常比較隨意和灑脫,只求“通意”二字,主要是針對虛與實之間的交替和考量以及對畫中的空間和陰陽變化的關系,底蘊非常的深厚。而工筆畫則主要需要通過一些精致的作畫風格和形式,如以筆觸的方式來充分地表現出作畫對象的結構,非常考究畫者的筆力。很多現代平面設計都開始借鑒中國繪畫藝術的元素,特別是水墨畫的效果,更是起到了強烈的反響,不但有效地開拓了平面設計者的創作思維,同時極大地擴大了其設計作品的張力,有效地和傳統繪畫藝術結合在一起。
2.2借鑒中國漢字書法藝術
漢字是我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載體,其主要涵蓋了多種方式在其中,所以,漢字藝術的造字方式在平面設計當中借鑒得最為廣泛。同時,書法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所在,書法的類別有很多,不論哪一種類別都在其發展和演變的過程當中,直接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大多數的包裝設計使用的都是文字藝術設計風格。所以,漢字和書法這兩者獨特的藝術,有效地將中華民族的個性以及藝術的特性凸顯而出,為平面設計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創作素材和靈感,賦予了現代平面設計深刻的內涵,為其展現出廣闊的發展空間。
2.3借鑒中國傳統裝飾圖案藝術
中國傳統的裝飾圖案,豐富多樣、品種繁多,大多數都是由象征吉祥的圖案發展和演化而來,因而也被統稱為“華紋圖案”。這種華紋圖案深受廣大民眾們的喜愛,非的符合現代平面設計的創作設計理念,同時也深刻地表達出中國傳統藝術文化的品位。目前在平面設計領域當中所采用最多的圖案樣式為云紋、方勝、水紋、回紋以及太極、中國結等,這些都直接反映出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因此,現代平面設計要想成功地借鑒其中的深厚內涵,就必須要實現傳統圖案和現代視覺形態當中的完美對接,并在其中發現并培育出能夠真正符合當代審美要求的藝術元素,這樣才能真正展現出獨特的民族特色藝術的魅力。
3結語
瑞士的現代設計主要是從兩所學校發展起來的。一所在世界金融中心的日內瓦的日內瓦設計學校,另外一所在靠近法國和德國邊界巴塞爾(Basel)的巴塞爾設計學院,這兩所城市中的設計學院是瑞士現代設計的搖籃,從40年代到60年代,瑞士現代主義風格,也就是被世界稱為瑞士國際主義平面設計風格的這種方式,在這兩所學院形成和發展,影響世界各國。瑞士出現了幾個重要的大師,比如阿明·霍夫曼(ArminHofmann)、依米爾·盧德(EmilRuder)、約瑟夫·穆勒-布羅克曼等等,都出自這兩個中心。1968年,巴塞爾設計學院的教師沃夫根·加特創立了新的平面設計風格,就是著名的“新浪潮”(NewWave)。60年代看來是瑞士設計影響的高峰時期,自從那以后,瑞士設計上再也沒有出現有如此巨大國際影響力的人物和風格了。
不少人認為瑞士風格是一個統一的、單一的風格,瑞士設計家大部分不同意這種看法,他們往往強調瑞士國家雖然小,但是設計風格變化多端,極為豐富。阿明,霍夫曼在巴塞爾設計學院教書時經常強調這種多元性特征。如果從瑞士的語言分割、種族分割的復雜性來看,應該說這種看法是正確的。瑞士國家雖然小,但是有三種以上的語言流行:德語、法語、意大利語,而種族的背景也是法、德、意三個主要來源,因而,設計上的多樣化是自然的結果。這種多元化的設計傾向,從瑞士的設計教育結構就可以看出來:瑞士有6所設計學院,每所都有與眾不同的特點與方向,首都柏爾尼(Bern)設計學院、洛桑(Lausanne)設計學院、蘇黎世設計學院、巴塞爾設計學院、日內瓦設計學院和盧加諾(Lugano)設計學院,其中蘇黎世、巴塞爾、日內瓦、柏爾尼的學校是以德文為中心的,宗教背景是瑞士的新教。這里的設計講究嚴謹的細節,既有觀念,也強調技術訓練,同時比較嚴格,甚至古板;盧加諾則是以意大利語為工作語言,以羅馬天主教為宗教背景的;洛桑則以法語為中心,宗教上與法國的新教正宗加爾文教派有關,這里的設計學校重視觀念,但是輕視技術,因此,學生不需要形成自己的設計風格,關鍵是有觀念,充分體現了設計的多元化色彩。瑞士是歐洲文化的一個大熔爐,設計上兼收并蓄成份很重,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國家。
對于瑞士設計學校的師生來說,瑞士國際主義風格已經是過去的事情了,但是,瑞士的設計教育卻深深地受到這種50、60年展起來的風格的影響。直到現在,瑞士的平面設計依然具有強烈的整潔、嚴謹、工整、理性化的特征,一絲不茍,傳達準確,形式單調乏味,不少年輕人感到瑞士設計,特別是平面設計已經太深地陷人瑞士國際主義風格中,瑞士設計界需要一次真正的革命、造反,來蕩滌過往風格的陰影。
對于瑞士設計的這種停滯狀況,瑞士政府表示憂慮,為了吸引杰出設計人員留在教學單位,以他們來帶動改革,瑞士政府在80年代末期授權瑞士幾所設計學院,批準它們授予研究生學位。但是瑞士的設計市場相當好,雖然學院的條件不斷改善,但是依然難以爭取到最杰出的人才任教,因而,設計改革也困難。
瑞士是一個非常安靜的、平穩的國家,這種高度的安定,也造成了設計上缺乏生動的刺激,比如60年代歐洲各國都有青年的激進運動,有些還造成了暴力,比如意大利、法國,而瑞士卻平靜如水,安然無恙。所以,意大利出現的激進設計運動,出現了有聲有色的前衛設計浪潮,而瑞士卻一無所有,依然遵循50年代的設計風格和體系發展。長期以來,瑞士的設計,特別是平面設計給人以刻板的印象,雖然功能好,但是缺乏真正的個性,其中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巴塞爾的設計。這個城市的設計是以巴塞爾設計學院為中心的,早在50、60年代已經形成非常有系統的、理性的平面設計體系和設計教育體系。巴塞爾設計學院的一套平面設計教材,曾經引起廣泛注意。本書筆者曾經參與過翻譯這套教材。1989年,曾經會見巴塞爾設計學院的領導,發現那所學院的教育依然采用那套60年代的教材,依然遵循那個國際主義體系,基本沒有進展,這種情況,反映了瑞士設計界創造的瑞士國際主義設計風格對他們自己來說是一個多么沉重的包袱。
雖然如此,瑞士的設計家們可以說是無日不思變,即便最保守的蘇黎世,設計家們也不斷探索擺脫舊的瑞士國際主義風格的方式,只是包袱過于沉重。瑞士的經濟結構使這個國家的設計基本圈于鐘表、精密儀器、手工業產品和大量的平面設計,平面設計和廣告設計的量如此之大,原因之一是因為這個國家的旅游業和金融業都非常發達,因此,難以很快地找到設計風格轉變的契機。鐘表業和儀器業一向走高級路線,希望本身的產品形象理性、穩定,而不必追逐流行風格;金融業,并不希望急速地改變自己的企業形象,因而社會上對于乏味但是穩固的風格也有需求。這大概是為什么瑞士設計近年變化緩慢的一個社會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