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微觀經濟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腸易激綜合征 腸黏膜 超微結構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cluding chalice cell, plasma cell neuroendocrine cell and mast cell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 and elucidate their possible effects on the pathogenesis of IBS. Methods Of 10 normal controls, 10 constipation predominant IBS (IBSC) and 10 diarrhea predominant IBS(IBSD), biopsies were taken from the terminal ileum and ascending colon. Under electron microscope, we observed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cluding chalice cell, plasma cell, neuroendocrine cell and mast cell of the intestinal mucosa. Results In both colonic mucosa and small intestinal mucosa of patients with IBS, mucocysts and fused mucocysts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in the chalice cells, of which the secretion was abundant. The neuroendocrine cells and mast cells were also observed in the mucosa of colon and small intestine, which were accompanied with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In 4 IBSD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more plasma cells with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were found in the intestinal mucosa. Conclusion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chalice cell, plasma cell, neuroendocrine cell and mast cell may have a potential effect on neuroimmunologic mechanism and visceral hypersensitivity of IBS.
KEY WORDS: irritable bowel disease; intestinal mucosa; ultrastructure
腸易激綜合征(irritable bowel disease, IBS)由于癥狀的特殊性和治療上的困難,經常給患者的日常生活帶來較多的麻煩。迄今為止,對于IBS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幾年研究認為可能與精神心理因素、內臟感覺過敏、胃腸動力紊亂及腸道感染等多種因素有關[1]。本研究觀察了IBS患者小腸和結腸黏膜杯狀細胞、漿細胞、神經內分泌細胞和肥大細胞超微結構的變化,以便探討它們在腸易激綜合征發病機制中的作用。
1 材料與方法
1.1 患者的選擇和分組 嚴格按照羅馬Ⅱ標準[2](本組病例取材于2006年6月至2006年9月,與最新公布的羅馬Ⅲ標準比較,也符合其標準[3]),分IBS實驗組及對照組。實驗組又分為腹瀉型和便秘型,腹瀉型IBS 10例:年齡19-68歲,平均48.5歲,男4例,女6例,病程1-10年,其中4例發病前有急性感染性腹瀉病史;便秘型IBS 10例:年齡18-65歲,平均46.3歲,男4例,女6例,病程1-10年;對照組10例部分為結腸息肉或息肉內鏡下治療后復查的患者,另一部分系便后滴血經結腸鏡檢查診斷為內痔出血者:年齡17-71歲,平均50.2歲,男6例,女4例。這些患者無任何腹部不適,無便秘或腹瀉癥狀。各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方面比較均具有可比性。所有入選對象如實告知實驗目的,并經患者同意。
1.2 標本采集 對所選病例分別進行電子結腸鏡檢查,并進入回腸末端,用活檢鉗分別鉗取回腸末端及升結腸黏膜各2塊,對照組標本同樣取自于回腸末端和升結腸。標本不小于0.2cm×0.2cm×0.2cm。
1.3 標本的制備和觀察 樣品取出后切成1mm3的小方塊,立即置于25g/L戊二醛固定液中4℃ 2h以上(固定液內含有0.1mol/L磷酸緩沖液、40g/L的多聚甲醛),0.1mol/L磷酸緩沖液浸洗30min,10g/L四氧化鋨固定液4℃后固定2h(固定液內含有0.1mol/L磷酸緩沖液),0.1mol/L磷酸緩沖液浸洗1min,乙醇梯度脫水:300mL/L乙醇10min,500mL/L乙醇10min,700mL/L乙醇10min;700mL/L乙醇醋酸雙氧鈾快染2h或過夜;900mL/L乙醇10min×2;無水乙醇10min×3;環氧丙烷置換10min;環氧樹脂Epon812浸透、包埋,聚合后做半薄切片1μm,美蘭染色后光學顯微鏡下定位,瑞典LKBV型超薄切片機進行超薄切片70nm,醋酸鈾、檸檬酸鉛染色后,日本日立H600投射式電子顯微鏡下觀察、拍照。
2 結果
2.1 IBS患者腸黏膜杯狀細胞和漿細胞的改變 H600型透射電鏡觀察發現:與正常組比較,兩型IBS患者結腸和小腸黏膜上皮均可見到杯狀細胞內黏液泡和融合的黏液分泌泡明顯增多,呈分泌旺盛狀態(圖1A)。4例發病前有急性感染性腹瀉病史的腹瀉型IBS,腸黏膜中漿細胞較多,漿細胞胞質內粗面內質網發達并有擴張,線粒體增多,便秘型患者未見明顯的漿細胞及結構改變(圖1B)。
2.2 IBS患者腸黏膜神經內分泌細胞的改變 正常對照組小腸和結腸黏膜上皮中較少觀察到神經內分泌細胞,細胞質中內分泌顆粒少,無明顯的空泡改變(圖2A)。兩型IBS患者小腸和結腸黏膜上皮細胞中可觀察到神經內分泌細胞,呈錐形、上大下小、細胞核在上端、細胞質在下端、細胞質中充滿高密度的內分泌顆粒,有的呈空泡狀(圖2B)。
2.3 IBS患者腸黏膜肥大細胞的改變 正常人小腸和結腸黏膜基質中較少觀察到肥大細胞,胞質中顆粒密度較低,無空泡(圖3A)。兩型IBS患者小腸和結腸黏膜基質中肥大細胞胞質中充滿高密度的顆粒和一些空泡,呈現活躍的脫顆粒狀態(圖3B)。
圖1 IBS患者腸黏膜杯狀細胞的超微結構改變(A)和IBSD患者漿細胞的改變(B)(略)
Fig.1 Chalice cells in patients with IBS (A) and plasma cell in IBSD patients with history of acute infectious diarrhea (B) (×4000)
圖2 正常人腸黏膜的神經內分泌細胞(A)和IBS患者腸黏膜中的神經內分泌細胞(B)(略)
Fig.2 Neuroendocrine cell in normal people (A) and neuroendocrine cell in patients with IBS (B) (×4000)
圖3 正常人腸黏膜中的肥大細胞(A)和IBS患者腸黏膜中的肥大細胞(B)(略)
Fig.3 Mast cell in normal people (A) and mast cell in patients with IBS (B)
3 討論
近幾年對于IBS患者腸黏膜細胞超微結構的改變有不少報道。國外的研究認為IBS患者直腸黏膜神經內分泌細胞、T淋巴細胞表達增加[4]。Kostiukovich等[5]報道,在激惹性結腸征患者的直腸,初期內分泌細胞增加,慢性期減少。國內鄒多武等[6]報道了IBS患者結腸黏膜肥大細胞數量及超微結構的改變,并認為這種改變與IBS患者的腸道高敏感性有關。虞功清[7]報道了IBS患者結腸黏膜漿細胞、神經內分泌細胞及肥大細胞的變化。同時,認為與IBS患者的發病機制有關。但是,他們沒有觀察IBS亞型的差異。另外,小腸黏膜是否有這種改變國內外報道較少。我們觀察了便秘型和腹瀉型IBS患者小腸黏膜和結腸黏膜杯狀細胞、漿細胞、神經內分泌細胞和肥大細胞的超微結構變化,因結腸鏡取材范圍有限,小腸標本多取于盲腸以上20-35cm左右的回腸末端黏膜。
因活檢鉗取材容易破壞表面黏膜結構,我們的實驗未觀察腸黏膜的上皮細胞、絨毛及隱窩結構。但是,虞功清等[7]在透射電鏡下觀察發現IBS結腸黏膜的上皮細胞排列整齊、形態正常、膜完整、細胞間隙緊密,但有上皮細胞微絨毛分布不規整、密度低而不均、長短方向不一等變化。
我們研究發現:與正常組比較,無論腹瀉型還是便秘型IBS,患者結腸和小腸黏膜上皮均可見到杯狀細胞內黏液泡和融合的黏液分泌泡明顯增多,呈分泌旺盛狀態。這種現象提示腸黏膜腺細胞功能處于活躍狀態。腸道杯狀細胞分泌的黏液具有很強的細胞保護功能,可明顯減輕多種損傷因子介導的腸黏膜損害,腸道杯狀細胞在受到炎性介質的刺激下,分泌明顯增加[8]。本實驗結果提示兩型IBS患者腸黏膜可能存在某些不明原因的炎性損傷。
4例有感染性腹瀉病史的腹瀉型IBS患者,結腸和小腸黏膜中漿細胞多見,漿細胞胞質內粗面內質網發達并有擴張,線粒體增多。提示部分腹瀉型患者胃腸免疫系統呈激活狀態,感染后的免疫持續可能為主要原因。許多臨床研究表明腸道病毒、細菌、寄生蟲感染的患者,即使病原體被清除及黏膜炎癥消退后,仍然出現腸運動和分泌功能紊亂,即IBS癥狀[9]。其發病機制有多種觀點,其中腸道感染損傷腸黏膜上皮屏障導致腸功能紊亂的觀點居多,部分IBS患者在發病前有腸道感染史,如細菌性痢疾,并有腸道菌群失調的表現[9]。我們的研究結果與國內外的報道相一致。本研究結果提示腸道感染持續的免疫激活,損傷腸黏膜上皮屏障可能是IBS發生的原因之一。
我們研究發現兩型IBS患者小腸和結腸黏膜上皮細胞中有較多神經內分泌細胞,呈錐形,上大下小,細胞核在上端近基底部或近腔面,細胞質在下端,細胞質中充滿高密度的內分泌顆粒,有的呈空泡狀;IBS患者結腸和小腸黏膜電鏡下見肥大細胞呈活躍的脫顆粒狀態,并見較多脫顆粒后的空泡,顯示肥大細胞功能活躍及分泌活性物質增多,與國內外報道一致[57]。腸神經內分泌細胞如腸嗜鉻細胞可分泌5羥色胺(5HT),5HT的增加可通過腦腸軸的調節,最終可能影響胃腸道動力和內臟感覺[1]。另外,腸內分泌細胞還可分泌膽囊收縮素、胃動素、血管活性腸肽、生長抑素、P物質和內源性阿片肽等胃腸激素。胃腸激素除了對胃腸動力、內臟敏感性有一定的影響外,對胃腸道的免疫反應也有一定的影響[10]。肥大細胞是一種重要的腸道炎性細胞,腸道肥大細胞表面具有胃腸激素受體,某些胃腸激素可剌激肥大細胞增殖及分泌前列腺素、組胺、5HT、肝素和白三烯等物質。這些物質具有不同程度的致痛作用, 可能與IBS患者胃腸道痛覺敏感性增高有關[10]。
本研究發現IBS患者腸黏膜中杯狀細胞、肥大細胞、漿細胞、神經內分泌細胞超微結構的變化。顯示它們均處于高度功能活躍和分泌旺盛狀態。提示神經免疫內分泌系統可能在IBS發病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怡寧,羅金燕,蘭莉,等. 替加色羅對結腸炎大鼠內臟敏感性的影響及其與結腸內P物質和降鈣素基因相關肽表達的關系 [J].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 2007, 28(5):506510.
[2]Thompson WG, Longstreth GF, Drossman DA, 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and functional abdominal pain [J]. Gut, 1999, 45(suppl):Ⅱ43Ⅱ47.
[3]Longstreth G, Thonpson WG, Chey WD, et al. Functional bowel diseases [J].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5):14801491.
[4]Somek RC, Menkins D, Hhornley JP, et al. Increased rectal mucosal enteroendocrine cells, T lymphocytes and increased gut permeability following acute campylobacter enteritis and in postdysenteric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J]. Gut, 2000, 47(6):804811.
[5]Kostiukovich SV, Anichkov NM, Ivanov VF, et al. Endocrine cells of rectal epithelium in health, in nonspecific ulcerative colitis and irritable colon syndrome in the treatment with prednisolone and salofalk and in the absence of treatment [J]. Arkh Patol, 2004, 66(4):2327.
[6]鄒多武,董文珠,李兆申,等. 腸易激綜合癥患者內臟高敏感性與肥大細胞的關系 [J]. 第二軍醫大學學報, 2003, 24(2):143147.
[7]虞功清,鄭筱雯,鄒偉民,等. 腸易激綜合征患者結腸黏膜細胞超微結構的研究 [J]. 電子顯微學報, 2005, 24(5):2326.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課程特點;教學方法
1《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特點和存在問題
1.1課程具有系統性、課時安排相對較少
在微觀經濟學中,所涉及的內容實際上非常廣泛,微觀經濟學中的核心理論主要包括均衡價格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以及分配理論等,同時還還包括一些微觀的經濟政策。
1.2理論體系具有綜合性和抽象性的特點、學生實踐能力有待提高
在實際過程中,學生因為經歷較少,缺少實踐經驗,面對很多理論概念,所以在實際的學習過程中,許多學生往往很難理解微觀經濟學中的相關概念。
1.3使用較多的定量、圖形分析
在進行微觀經濟學研究的過程中,主要是應用定量分析的手段,同時也結合了定性分析的方法。所以在對于很多經濟學理論進行求證的過程中,往往需要使用到大量的數學知識,通過對于數學知識的應用來進行定量的分析,從而更加有利于學生對于微觀經濟學的理論和知識加以理解。
2《微觀經濟學》教學方法
2.1設計和豐富課堂內容
由于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內容相對復雜,所以在教師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對于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選擇,每一堂課都要經過仔細的設計,要善于話題的提出和重點的突出,要學會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時還要認真傾聽學生的問題。教學內容要由淺入深,逐步深入,不能一上來就拋出較難理解的理論知識,教學過程要結合實際案例,讓學生在對于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掌握的同時,又能夠對其真正的含義加以理解。因此在對于知識進行講授的過程中,要注意對主要內容的把握和次要內容的補充,使學生明確所學內容,加快對其理解。
2.2采取多樣的教學方式
隨著經濟發展和互聯網的發展,多媒體教學手段在眾多高校的教學活動中得到了有效應用,通過包含動畫、短片、圖片等內容的多媒體文件引入課堂內容,能夠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直觀清晰的認識理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微觀經濟學在教學過程需要展示大量的圖表幫助學生分析理解經濟現象,多媒體教學可以很大程度上滿足這一點。同時,多媒體教學能夠使得課堂互動得到有效的加強,同時還能夠使得課堂內容得以豐富。因為微觀經濟學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從現實經濟中的熱點問題入手,引導學生從這些問題出發來對其中的微觀經濟學問題進行分析,從而對于學生自主思考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培養,而且還能夠使得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得到提高。
2.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微觀經濟學學習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一方面,教師要注重理論的分析教學,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另一方面,在教學活動中,教室要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選擇合適案例,借此幫助學生理解理論知識。不可否認的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當前國內的熱點問題加以引進能夠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有效的提高,從而有效地改善教學效果,使得學生對于微觀經濟理論的理解進一步加深。同時教師要注意講授西方經濟學理論時,要按照馬克思政治經濟學觀點對問題合理分析,堅持從我國實際出發,提出符合國情的經濟發展近況和趨勢。
3結束語
總的來說,微觀經濟學作為相關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學生后續學習的起點和基礎,所以教師必須要注重對于教學方式的改進,使得學生對于微觀經濟學的興趣得到有效地提升,并且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加以培養,使學生在經濟學道路上越走越遠,獲得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舒燕.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可實驗性和實驗教學[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10):206-209.
[2]李晶,田丹丹.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在教學上的區別與聯系[J].時代教育,2015,(7):188-188.
微觀經濟學是我國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初級微觀經濟學主要注重經濟學基礎知識的傳授。而中級微觀經濟學作為培養學生經濟學思維和科研興趣的專業基礎課,其教學目標是使學生把握微觀經濟理論的框架體系,而且還要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使學生在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夠運用理論知識對現實中的經濟現象和問題做出分析和解釋。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是實現這一教學目標的重要條件。筆者所在學校的經濟學、財政學、金融創新與試驗班等多個專業均開設中級微觀經濟學課程。結合這些專業的學生的知識基礎,綜合考慮后,筆者選用美國經濟學家哈爾·R.范里安編著的《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作為中級微觀經濟學的授課教材。該教材內容豐富、編排有序、推理嚴謹,層層深入。該教材還配有課后習題與解答,便于學生自學和鞏固知識。
2授課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2.1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模型和理論
中級微觀經濟學里面有很多比較抽象的數理模型和數學推導,采用了“邊際分析、均衡分析、比較靜態分析、動態分析”等分析方法,學生必須具備良好的數學基礎和邏輯推理能力,才能充分理解這些經濟學模型。不少學生尤其是文科生在學習這門課時感到比較困難。教材里面有幾個章節還涉及概率論的知識,比如“不確定性”、“風險資產”以及“拍賣”這三章就涉及均值、方差、期望效用等概念。筆者授課的學生在第二或第三學期就開始學習中級微觀經濟學,然而學生此時尚未學習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課程。如果直接按照教材上的內容來講授這部分知識,學生就會一頭霧水,無法理解。
2.2部分學生缺乏濃厚的學習興趣
微觀經濟學里面有一些基本的理論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經驗是一致的。對于這些看似簡單的基本理論,學生很可能會覺得早已對其熟知,沒有新鮮感,從而學習興趣不足。對于那些比較抽象而艱深的內容,部分學生則有畏難情緒,不愿深入鉆研,也就不能完全理解和掌握。
2.3教材的內容繁多而課時不足
中級微觀經濟學涉及面廣,涵蓋的內容很多,但其教學時數一般都是51課時,課時明顯不足。教師為了趕教學進度就必須快速講授,無法保證每堂課都有良好的教學效果;或者是每節課盡量詳細講授且留出足夠的與學生互動的時間,卻無法完成全部的教學計劃,在教學效果和教學進度之間往往顧此失彼,不能保證學生能夠有效地掌握知識。
3改善中級微觀經濟學教學效果的建議
3.1應用“微課”提高課堂效率
“微課”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具有針對性強和時間短的特點。“微課”的核心組成內容是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難點與疑點)錄制內容短小精煉的課堂教學視頻,同時還包含課件、練習測試及師生在線問答互動等輔教學資源。學生要學好《中級微觀經濟學》這門課程,不僅需要高效的課堂學習,還需要課后復習與做習題進行知識點的鞏固與強化訓練。微課作為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補充形式,可以讓學生自主利用課余時間來學習,也可以壓縮很多知識點的授課時間,給教師在課堂上加強案例教學和師生互動留有更多余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方面,為了讓學生能夠真正充分利用微課資源,必須加強學習過程的管理,可采用學習情況匯報等方式將微課學習納入課程成績的考核。教師也要根據學生的反饋不斷改進微課課件的形式和內容。另一方面,目前我國的高校普遍在進行課程建設,如果同一門課程的微課資源不進行有效整合,就會造成教師重復勞動和課程建設成本的增加。因此,高校之間有必要加強微課資源的共建與共享,提高課程建設的效率。
3.2借助案例教學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中級微觀經濟學的理論性較強,學生難以理解那些枯燥的概念和抽象的數學模型。采用案例教學法,以案例引出理論、以案例印證理論,或者以應用理論來分析案例,都有助于學生提高學習興趣。教材中的案例多數是國外的案例,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理論,但是與學生的日常生活并非密切相關。教師應該多采用那些學生很熟悉的經濟現象作為授課素材,并啟發學生開拓思路。例如在講授“拍賣”這一章時,用學生很感興趣的網上競拍的案例來導出問題,分析競拍者應采用什么樣的報價策略才能實現利潤最大化。又比如在講授“機會成本”時,首先不直接提出機會成本的概念,而是先讓學生討論“破窗”這種很可能發生在身邊的現象。有人認為破壞玻璃窗可以通過乘數效應而創造大量需求,這種觀點乍一看似乎有理,但實際上是片面的、似是而非。啟發學生思考“破窗理論”的謬誤之處,從中引出機會成本的概念。破壞玻璃窗不僅存在機會成本,而且還導致無謂損失。也可以就此開展案例專題辯論,讓學生在熱烈的辯論中加深對經濟學理論的理解,并提高主動分析問題的能力。
3.3精心設計課堂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
整本教材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教材的不同章節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系。教師必須精心設計每一章的教學內容和課堂提問,啟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將前后章節融會貫通。例如,教材的第七章分析了社會保險金指數化與消費者福利的關系。教材中利用無差異曲線圖,根據消費者均衡點的選擇來說明社會保險金指數化為何可以增加消費者福利。若沒有繼續學習后面的內容,也許學生對該問題就不會有進一步的思考。但實際上還可以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概念對其作出解釋。發生通貨膨脹后,社會保險金指數化只是消除了通貨膨脹導致的收入效應,但替代效應依然存在,即在實際收入不變的前提下,不同商品的相對價格變化引起消費者選擇的需求束發生變化。因而社會保險金指數化在保證消費者效用水平沒有下降的條件下,保留了物價變動帶來的替代效應,由此使資源的配置得到改善,消費者的福利增加。因此在第八章講授了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之后,就可以采用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思考前一章提出的社會保險金指數化問題還能作出何種解釋。若學生不能迅速反應,就提示學生用替代效應和收入效應的概念來分析,從而使學生既能加深對兩種效應的理解,又能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個問題,啟發思維的活躍性。
3.4針對不同的專業設計不同的重點教學內容
由于中級微觀經濟學涵蓋的教學內容很多,至少應安排64課時。但實際情況是除了經濟學專業,其他專業都不太可能在51學時的基礎上再增加課時。在課時非常有限的情況下,可以針對不同的專業設計不同的重點教學內容,以便學生重點掌握與本專業聯系最密切的經濟學知識。例如,為財政學專業的學生授課,應將涉及稅收和公共物品的章節作為重點來講授。對于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專業,應重點講授外部效應等內容。為金融學專業的學生授課,則應將不確定性、資產市場和風險資產這些與金融學密切相關的知識作為重點來講授。考慮到學生尚未學習概率論等數學課程,應先向學生簡略介紹相關的數學名詞與公式,再講授對應的章節。由于整體經濟的變動源于單個經濟單位決策的變化,因此消費者的偏好、選擇以及廠商供給決策等關于個體決策的內容,對各個專業都應該重點講授。
總之,在中級微觀經濟學的教學中,需要采用“微課”和案例教學等各種方式提高課堂效率、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需要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不斷學習和摸索、總結經驗和失誤,才能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哈爾·R.范里安.微觀經濟學:現代觀點(第九版)[M].上海:格致出版社,2015.
[2]謝超峰.中級微觀經濟學混合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J].金融教育研究,2016,(3):8184
[3]鄒曉涓,葉洪濤.微課應用于《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探索與反思[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7):203204.
[4]譚賽,羅登輝.“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5556.
[5]任云霞.微觀經濟學的幾點教學建議[J].教育教學論壇,2015,(23):192193.
【關鍵詞】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2012年度天津工業大學校級課題:《微觀經濟學》教學案例資源庫建設――基于對我院試題庫的補充
《微觀經濟學》課程是西方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程,是作為后續開設相關專業課程必不可少的知識儲備。但由于該課程理論深度較強,出現了學生難懂、教學效果欠佳的尷尬局面,而案例教學法合理應用于微觀經濟學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可搭建一個理論聯系實際的知識平臺,能夠使微觀經濟理論深入淺出、融會貫通,既保留其特色和理論體系,又能因材施教,提高教學效果。
一、《微觀經濟學》的教學特點
1.微觀經濟學理論性強
微觀經濟學以經濟概念、經濟原理為主要內容,主要介紹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它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時有相應的假設前提,否則結論難以成立。其系統性強,內容龐雜,包括供求理論、彈性理論、消費者行為理論、生產者行為理論、市場結構理論、市場失靈理論、一般均衡理論、分配理論等,同時也會牽涉到大量的經濟學家和學派的學術繼承與爭議等,也會給初學者帶來許多困惑。
2.數理方法運用較多
在教學中《微觀經濟學》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學科,它不同于一般的社會學科,需要使用大量的圖表、函數等數學工具來表達經濟學思想,借助數學模型推演各經濟變量之間的關系,而且變量間的邏輯性也很強,很多理論需要借助數學公式進行推導,很多知識需要通過圖形來進行分析,這就要求學術具備扎實的數理基礎。整體來看,學生普遍對于復雜的數學公式感覺很不適應。不僅如此,微觀經濟學借助數學模型來推演各變量之間的關系,大量經濟模型的構建更加大了初學者的困難,使學生感覺該課程枯燥乏味,難以掌握。
3.教學過程多關注模型的推導
通常情況下,教師在講授過程中,多關注于模型的數學推導和幾何圖形的解釋,但微觀經濟學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是一門學以致用的學科,因此,要求教師不應過度關注模型的數學推導,而應將精力集中投入到講解模型中的變量相互關系,以及模型背后的時代背景和經濟含義。否則,學生會迷失在大量的圖表和公式里而不能自拔,只會機械套用教材上的結論而不知其所以然。不僅如此,微觀經濟學還是其他專業課程的理論基礎課,如宏觀經濟學、國際貿易、國際金融、貨幣銀行學、管理學、財政學、證券投資學等都需要微觀經濟學做前期的理論鋪墊,因此,如何根據微觀經濟理論和運行規律,探索一條適合的教學模式尤為重要。
二、微觀經濟學案例教學的必要性
案例教學法主要通過模擬和再現真實生活中的一些場景,把學生引入案例場景,通過討論或者研討進行學習,主要運用于管理學、法學等學科教學中。微觀經濟學課程涉及面較廣,內容較為深奧、抽象,文字、公式以及圖表較多,在教學過程中,容易因為學生缺乏興趣而效果低下,如何能夠生動形象地講好相關理論,使學生擺脫困惑或厭學情緒,并能喜愛上該門課程,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優點如下:
1.彌補理論教學的不足
微觀經濟學中涉及到抽象的經濟理論和模型,沒有扎實的數學和經濟學基礎,難以掌握微觀經濟學的基本體系。通常,在微觀經濟學的授課過程中,多采用抽象的講授法,在進行數學推導的過程中,使得本就抽象難懂的理論知識會愈發顯得枯燥乏味,課堂氣氛沉悶,使學生原本充滿期待的熱情度迅速降低。如,在“消費者行為”中,會使用到無差異曲線、預算線;在“生產者理論”中,會運用到等產量曲線、等成本線以及TP、MP、AP曲線、市場結構中不同類型市場的需求曲線、均衡狀況等多條曲線,學生掌握起來往往非常困難。若根據相應的知識點,進行案例的選擇,必然會涉及相關的經濟熱點問題,足以吸引學生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拓展學生視野
微觀經濟學課程的設置多在大學一年級時進行,對于剛剛接觸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生而言,由于其社會閱歷尚淺,也缺乏對經濟生活現象的敏感,通過適時引入與微觀理論相關聯的現實案例分析,把學生帶入案例場景并進行討論或研討,可幫助學生理解并牢記和應用相關知識,利于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和對經濟政策的分析能力。如在講述彈性理論時,關于“需求彈性和總收益之間的關系”時,可以通過“谷賤傷農”的現實實際進行案例分析,能夠使學生意識到這些理論并非“空中樓閣”,而是真真切切地滲透在我們生活周圍。在講述“公共物品和公有資源”時,可以引入經典的燈塔案例,以及提出“為何鯨魚瀕臨滅絕而雞卻無繁衍之憂?” 。在“寡頭壟斷市場”中引入“博弈論”的囚徒困境,便可以形象地幫助學生理解寡頭壟斷市場上廠商之間的相互依存性。 這些相關知識的導入會極大地拓展學生視野,增強其相關知識的積累。
3.注重雙向交流
合適的微觀經濟案例通常來自現實生活,有充足的真實數據和媒體評析,便于學生開拓創造性思維,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微觀經濟學中包含諸多理論模型,單一的理論闡述和推導枯燥乏味,難以使學生掌握理論真諦,更談不上客觀分析現實中企業的經營發展、不同行業所在的市場結構以及競爭特點、市場失靈等問題。而采用案例教學,其優點是很明顯的,它可以使得刻板生硬的課堂氛圍提升到豐富多彩的感性認知,便于將大量抽象枯燥的理論消化吸收并靈活運用。
三、微觀經濟學課程案例教學方式的應用
1.案例的選擇應恰如其分
首先,在案例的選取上,必須緊扣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要求,所取案例應恰當地服務與教學內容,作為理論教學的輔助資料。其次,案例的選擇應與實際生活相聯系,所選取的案例應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有一定的說服力和感染力,能較好地解釋理論模型。用恰當的案例引入教學內容,會激發學生對案例的思考并引起對理論知識的高度關注,課堂氛圍很容易被調動起來,學生注意力會集中到該堂課內容上,并迅速進入學習狀態。
2.可對案例進行分層選擇
根據微觀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和課程特點,進行案例的選擇、編排。如關于經濟理論熱點與當代中國、現實生活中的經濟學案例、故事中的經濟學案例等進行歸類。通過對不同案例的分層與歸集,能使學生了解到經濟學與生產、生活等經濟活動密切相連的關系,有助于加深學生的經濟學素養。教師用分層案例對不同章節的教學案例進行強化說明,可激發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并對理論知識進行鞏固。如對于貫穿微觀經濟始終的“邊際”一詞的理解,學生在最初接觸的時候很難以理解,這時可運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為什么水這么便宜,而鉆石如此昂貴?”來使學生加深對邊際決策的理解。 如在講授蛛網理論時,可選取現實生活案例進行分析,如結合近些年我國農產品價格的變化來進行闡述。在講授劣質品的收入效應時,1845年愛爾蘭發生的吉芬現象就是一個十分經典的案例,這是采用歷史事件進行佐證的相關例子。
3.注重案例與實際的結合
雖然微觀經濟學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分析體系和邏輯框架,但并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經濟理論在分析過程中,往往有很多假設前提,目的是進行簡化分析,但是假定越多,偏離現實就越遠。從表象上看,理論和實際并不能完全吻合,教師在進行案例講授的過程中,要針對相應理論進行分析,并且應讓學生明白被簡化的理論與現實實際的差距與關系,并解釋案例中某些細節偏離理論的原因。同時,可采用新聞事例、國內外重大經濟事件以及身邊的經濟現象對知識點進行描述,這些是學生易于接受和產生興趣的興奮點,達到理論和實踐的充分結合。
4.適當運用多媒體配合案例教學
隨著數字化技術的迅猛發展,其圖文并茂、時效性強、信息容量大、傳播速度快等優勢決定了其理應成為案例選材的重要渠道。所以,在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過程中,不應僅局限于平面媒體,對于經濟社會的熱點問題等,則可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來進行。通過借助多媒體教學,用圖像、聲音感官刺激學生的視覺、聽覺,將相關的概念、原理反復映射到學生頭腦中,教學效果則大大優于傳統教學模式。如對相關理論知識進行講解分析后,教師可播放《新聞聯播》、《經濟半小時》、《財經郎眼》等視頻進行播放,對于較長的視頻資料,可截取其中重點部分給學生觀看,視頻播放結束后,請學生運用所學理論結合視頻中問題進行探討,可以有效在增強學生運用理論結合現實實際分析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錢靜:案例教學法在宏微觀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4
一、高職經濟學教學的現狀
由于高職經濟學的教學內容不符合高職學生的需求和能力,教師缺乏因材施教的能力,教學以講授法為主,忽視教學活動的客觀規律,教學學時安排不足,導致我國高職院校學生普遍對經濟學課程的學習興趣低落。此外,由于高職學生在高中階段缺乏經濟學常識的積累,陌生的經濟學概念使大部分高職學生對這門課程望而生畏。(一)教材缺乏本土元素。經濟學教科書是普及和發展經濟學教育的基石。經濟學家薩繆爾森的經典著作《經濟學》被譯成四十多種語言,流傳甚廣。與其他國家多樣化的經濟學教材相比,我國高職經濟學教材大多是通過翻譯、壓縮國外原著來編寫,陳述晦澀的經濟學原理,缺少情景案例,不利于學生把現實經濟生活與經濟學原理進行直接的聯系、建構整合信息,學生對經濟學知識感到索然無味。(二)學時安排不合理。高職經濟學課程一般要求在一個學期內完成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的教學內容,教學學時為48~72不等。迫于在較短時間內向學生傳授大量經濟學知識的教學任務,教師大多采用講授法,通過解釋概念、推導公式、描繪曲線來闡明經濟學概念和規律,讓學生進行被動性的接受學習。(三)高中、高職經濟學知識體系出現斷層。我國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結合時代特征來培養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經濟學部分共有《經濟生活》和《經濟學常識》兩本教材。《經濟生活》講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生產、消費、分配理論;《經濟學常識》概述了古典經濟學理論、政治經濟學理論、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創立和發展史以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和市場經濟理論。與高中經濟學知識不同的是,高職經濟學中微觀部分根據成本—收益分析的思維,分析市場各個部分是如何運行的,即生產者和消費者在產品和資源市場的相互作用,政府決策對各個經濟部門的影響;宏觀部分解析整個經濟系統的運作,分析國民收入的組成部分、各個經濟表現指標、經濟增長和對外經濟貿易,探討如何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影響機制來實現國民經濟增長、充分就業、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等經濟目標。不連貫的經濟學知識體系使高職學生缺少對基本經濟學概念的認識。
二、CAP微觀經濟學課程的發展歷程及特色
大學先修課程(AdvancedPlacementCourses)是由美國大學理事會(CollegeBoard)于1956年負責開發的,供學生在高中階段選修大學初級課程的課程體系。經過五十多年的教育實踐,美國宏觀經濟學先修課和微觀經濟學先修課被廣泛認為是一套銜接美國中學到大學經濟學教育的課程體系。借鑒美國經濟學教育的成功經驗,我國自1996年開始積極探索打造本土大學先修課程體系,以解決我國長期以來高中和大學教育嚴重脫節的問題。2014年8月,以分層教學教育理念為指導,中國教育學會正式啟動面向普通高中生的中國大學先修課程試點項目,在全國范圍內遴選100所優質高中開展試點項目,規定微觀經濟學先修課程安排36學時的課堂教學。(一)本土特色教材的研發。我國經濟學者積極編寫適合本土學生的教材,從持續、平穩、健康、快速發展的本土經濟發展歷程中選取豐富的素材。李宏彬、周黎安編寫的《微觀經濟學———中國大學先修課》教材中附有大量生活化的拓展閱讀材料,如高三學生的最優學習時間表、快餐飲食文化、春運期間火車站購票長隊、潮汕商人的經營管理理念、我國戶籍制度的特征;文建東編寫的《西方經濟學》“精要與案例解析”收集了趣味性強的經濟現象,對經濟學概念進行深入淺出的解釋,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經濟學理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運用經濟學思維解釋經濟現象的能力。(二)開放性考評系統的開發。為了考查學生積累的經濟學素養和對經濟學知識的理解、分析和應用能力,避免學生使用題海戰術,微觀經濟學大學先修課課程考試以開放性的題型為主,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推理和探索真知,激發學生的潛能。(三)自主性教學的實施。為了推廣和普及本土微觀經濟學先修課程,2016年6月15日,中國微觀經濟學大學先修課程MOOC課程正式上線。目前,已經有38683人報名參加微觀經濟學第二期MOOC課程的學習,非試點學校的高中學生可以通過慕課等現代教育技術學習經濟學知識,為高中和大學的經濟學教育搭建橋梁,為學生獨立、自主學習提供平臺。(四)線上和線下教師培訓系統的互補。到目前為止,中國教育學會已經組織了四次大學先修課程試點項目的教師培訓,通過積極的討論與深入的交流,加深了解對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考評方式的共識,推進本土經濟學教育的發展。2017年初,試點項目在愛課程網站開展第一次線上教師培訓,旨在改進教學方法、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三、CAP微觀經濟學課程建設對高職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啟示
要使經濟學發揮作為高職經管類專業基礎課的作用,探索提高高職經濟學教學效果的路徑迫在眉睫。借鑒CAP微觀經濟學課程的建設經驗,高職經濟學課程改革可以從課程體系設置、教材建設、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選取、師資隊伍建設五個方面探討教學改革的路徑。(一)將統計學原理納入高職經濟學的先修課程。基于高職學生數理基礎薄弱的情況,在統計學課程授課過程中相應地融入微觀經濟學概念,讓學生接觸生產函數、需求函數和邊際量;強調樣本數據和總體數據的區別,展示宏觀經濟數據的收集。統計學原理和經濟學應該分別作為先修和后續課程,避免把這兩門課程安排在同一個學期。(二)經濟學教材本土化建設。教材建設是高職經濟學教學改革的核心,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有效教學的前提。一套優秀的教材必須包含教學大綱規定的核心內容,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能力,聯系學生已有的知識體系,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引導學生探索真知。職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需要做到“以人為本”,經濟學教材也應該結合國情,以我國經濟實踐為基礎,解釋經濟現象,讓學生深入了解世界經濟發展的過程。貼近現實生活的經濟學案例能增強學生對經濟學原理的認識,將課堂新知識與頭腦中原有知識和生活經驗緊密聯系,貫通整個知識體系,讓原本枯燥的原理知識變得有趣味。(三)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鑒于課程學時安排緊湊和知識點繁多的特點,教師必須科學、合理地選擇教學內容,將最具有教育價值的經濟學知識傳授給學生。高職經濟學教學內容可以設置為14個重點專題,包括供需法則和彈性應用、分工和貿易、消費者效用最大化、生產者利潤最大化、完全競爭產品市場、不完全競爭產品市場、勞動力市場、市場失靈、宏觀經濟指標、長期宏觀經濟分析、短期經濟波動、貨幣市場和銀行體系、財政與貨幣政策、開放經濟。教師對每個專題安排2~4個學時進行授課。(四)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高職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不斷地學習和掌握新知識、新技能。他們不滿足于傳統的課堂教學,能積極參與社會實踐,以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通過各樣的網絡媒介,高職學生能迅速地更新信息、接受新思維,把握時代的特征。在經濟學課程開始之前,安排學生每天閱讀自己感興趣的財經文章,積累財經資訊,跟上經濟發展的最新方向,了解包括農業、工業、服務業、商品市場、證券市場、信貸市場的變動情況。及早接觸經濟學術語能有效地促使學生的學習發生,產生對課程內容的興趣,而這種學習興趣很難在課程開始后一兩周內獲得。學生帶著求知欲和好奇心進入課程學習,更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另外,圍繞經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采用分組研討教學方能提高學生對高職經濟學課程的興趣,培養學生收集、分析數據的能力。如,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研究不同的經濟指標,利用互聯網搜索數據資料、制定統計圖表,將小組的調研結果制作成PPT并進行課堂陳述,在陳述過程中,學生必須獨立地思考和回答問題。通過收集國民經濟核算、人民生活、固定資產投資、財政、對外經濟貿易、就業人員和工資等狀況,學生初步了解我國宏觀經濟發展的最新概況。課堂陳述結束之后,每位小組成員撰寫一份有關我國經濟現狀的調研報告,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用以促學。(五)建立教學共同體。高職教師教學能力的發展與教學經驗的增長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建立教師群體互動性的教學發展模式,形成教學共同體,是促進高職經濟學教育的有效途徑。同校、同行經濟學教師之間應加強互動,地方院校的教師定期組織教學研討會,探討課堂教學的難點,共同開發高職經濟學教材及教師用書;定期邀請教學專家分享制作微課、慕課的經驗,使不同年齡和水平的教師得以獲得共同的教學發展。鑒于新教師缺少經濟學教育教學經驗,高職院校應該為新教師選擇一個優秀教師作為導師,通過觀摩教學和老教師對新教師的“一對一”“傳、幫、帶”的方式培養年輕教師的教學能力。
作者:陳曉紅 單位:廣東南方職業學院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