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健康管理相關知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宮頸癌;相關因素;病理特征;健康教育;預防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我院收住的70例宮頸癌患者作為實驗組納入研究范圍,同時將其醫院同期進行體檢的60例非宮頸癌健康患者作為對照組,年齡25-50歲,平均(41.3±10.5)歲。所有對象均無子宮相關手術史,并排除妊娠及其他腫瘤患者。
1.2納入方法①所有患者開展統一的調查問卷工作,由經過專門培訓過的醫師指導進行。要求患者如實填寫相關信息,包括患者一般臨床資料(年齡、文化程度、工作情況、月收入情況等等);生活方式;月經史、婚育史;個人或家庭既往病史;性生活習慣、避孕情況等。②所有患者進行標本收集,考察宮頸癌的臨床病理特征,統一由本院婦科人員操作。行盆腔檢查、活體組織病理檢查和宮頸細胞學檢查,必要時行宮腔診刮術,保證患者無其他婦科惡性腫瘤。
2結果
2.1影響宮頸癌發生的相關因素①與性生活、婚姻的關系。性生活過早、患有梅毒、淋病等性傳播性疾病、與多個男子發生性關系、多次分娩且圍產期保護及分娩過程不好等,宮頸癌發病率較正常婦女高。②病毒或真菌感染。單純皰疹病毒Ⅱ型、人瘤病毒、人巨細胞病毒以及真菌感染可能與宮頸癌的發生有關。③宮頸糜爛、裂全國各地與外翻。④久坐。
2.2臨床病理特征結果見表1。
3討論
宮頸癌預防是防治發生宮頸癌最主要的手段,宮頸癌預防我們要從兩個方面來著手,一方面為病因的預防病因的預防,另一方面為臨床前預防即“三早”預防,其次女性朋友們應該及時進行婦科檢查,也可做到宮頸癌預防效果,及時發現宮頸癌病變的情況,根據病情選擇適當的治療方法。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應普及防癌知識、開展性衛生教育、提倡晚婚少育、早診、早治子宮頸癌前病變是減少子宮癌發生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黃錦成.北流地區宮頸癌發病相關因素[J].醫學理論與實踐,2011,24(15):1862-1863.
[2]黃永風,帥茨霞,胡燕,等.宮頸癌年輕化發病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國外醫學(婦產科學分冊),2005,32(3):186-189.
[3]華媛媛.年輕宮頸癌發病高危因素及臨床分析[D].重慶醫科大學,2006.
[關鍵詞]護士;職業倦怠;心理健康狀況;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R19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7)02(b)-0146-03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relevance between nurse occupational burnout and mental health status,so as to provide evidences for hospital management.Methods Anonymous questionnaire was carried out for 152 nurses in 3 hospitals in Huizhou Area in January 2016,including MBI and SCL-90.The relevance between SCL-90 and MBI was analyzed.Results The proportions of emotional exhaustion,depersonalisation and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 with different degrees in the clinical nurses was 30.3%,52.6% and 57.9% respectively.The differenc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occupational burnout levels,namely emotional exhaustion,depersonalisation and diminished personal accomplishment,in the nurses in different department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Nurse;Occupational burnout;Mental health status;Relevance
業倦怠(job burnout),又稱為工作倦怠,是指在工作中很難順利地應對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進而出現的身心疲勞和衰竭的狀態,如疲勞、焦慮、抑郁等,常發生于從事以人為服務對象的服務行業從業者中[1],包括情感衰竭、去人格化、低個人成就感3個維度。職業倦怠對個體的身心健康發展、工作適應性、工作效率、同事間關系均會產生較大的負面影響[2]。醫院以診治患者為目的,是典型的以人為服務對象的服務型行業,護士作為與身心健康失衡的患者最頻繁接觸的群體,一方面要承擔臨床處置的高風險職責,另一方面又要遵循弱勢患者的需求規律,無疑是職業倦怠中的易感和高發人群[3]。有調查顯示,職業倦怠是一種有害于身心健康和情緒的反應,可以增加個體在單位的離職傾向[4]。職業倦怠不僅影響到到護士的工作效率和人才隊伍的穩定,也影響到醫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我國健康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護士職業倦怠問題越來越突出,本研究旨在探討惠州市護士職業倦怠及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找出護士職業倦怠影響的相關因素,為醫院管理部門制訂干預措施提供相應的依據,從而達到減輕護士職業倦怠、促進護士心身健康發展、提高工作效率和社會效益以及緩解醫患關系,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選取2016年1月惠州地區3家醫院(2家三級甲等醫院和1家三級乙等醫院)的152名護士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其中副主任護師及以上12名,主管護師44名,護師53名,護士43名;年齡為22~49歲,平均(35.2±9.6)歲。入選條件:①人事局編制內并簽訂長期合同(>3年)的護士;②精神正常,心身健康;③意識清楚,無智力障礙;④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調查方法 于2016年1月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采用不記名的方式,以醫院為單位,在征得醫院領導和被調查者本人同意的情況下,由受過專門培訓的人員講解填寫的要求和方法,發放統一指導語。為保證調查的真實性,在安靜的環境下填寫,互相之間不能相互討論,問卷當場填寫完成,當場收回。本次共發放152份調查問卷,收回152份,問卷零脫離。
1.2.2調查問卷 ①職業倦怠調查表(MBI):采用國際通用的馬氏職業倦怠調查表-服務行業版(maslach burnout inventory-human services survey,MBI-HSS)[5-7],該量表包括情感衰竭(emotion exhaustion)、去人格化(depersonalization)與低成就感(personal accomplishment)3個維度,共22個題目。調查問卷采用Liker 7量表計分法給予評價,每題均以0~6分來代表每一現象發生的頻率,0分為從不這樣,1分為極少這樣,2分為偶爾這樣,3分為有時這樣,4分為經常這樣,5分為總是這樣,6分為一直這樣。從情緒衰竭、去人格化、個人成就感3個方面考察護士職業倦怠水平,以各項目(題目)相加所得總分為各維度得分,其中情緒衰竭和去人性化的分量表采用正向計分法,分量表的計分平均數越大,則工作倦怠程度越大;低成就感的分量表則采用反向計分法,計分平均數越小,則工作倦怠程度越小。依據職業倦怠程度(輕度、中度、高度)評定標準[8],對護士出現的不同程度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的比例進行統計分析。②癥狀自評量表(SCL-90)[9-11]:該量表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抑郁、焦慮、敵對、恐懼、偏執、精神病性和其他等10個因子共90個題目,選項設有無、輕度、中度、相當重、嚴重等5個,采用五級評分法,即分別計為1、2、3、4、5分。量表中某一因子的得分等于該因子中各項目(題目)相加所得總分除以該因子項目數,評分越高,表明心身癥狀越嚴重。
1.3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獨立樣本間采用t檢驗,兩因子間相關性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
2結果
2.1護士職業倦怠評定情況分析
臨床護士出現不同程度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比例分別為30.3%、52.6%、57.9%(表1)。
2.2不同科室護士職業倦怠水平的比較
不同科室間護士職業倦怠的三個維度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護士心理健康水平與國內常模的比較
將本次SCL-90表各項因子的評分與國內常模[12]比較,結果均明顯高于國內常模,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 MBI與SCL-90的相關性分析
將MBI表各維度分值與SCL-90表各項因子進行相關性分析,結果顯示,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與職業倦怠具有相關性(表4)。
3討論
本次職業倦怠調查結果顯示,152名臨床護士中出現不同程度的情感衰竭、去人格化和低成就感,比例分別為30.3%、52.6%、57.9%,其中低成就感所占的人數最多,表明臨床護士對自己工作的意義和自身價值評價不夠,達不到自己的期望。之所以出F這樣的現象,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①個人價值不能得到充分體現:護理人員都期望自己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白衣天使,救死扶傷,但面對的畢竟是特殊群體,很多病即使全力以赴也無法挽回,往往家屬會失去理智,導致醫患糾紛頻發,醫患關系緊張;②社會因素:有研究顯示,擁有較高社會支持系統的醫務工作者不易產生倦怠感或倦怠感低,相反,社會支持系統不足者容易產生倦怠感[13];③待遇較低及獎懲體系不健全:護士職業是一個高風險、壓力大、技術含量高、應激性要求高的行業,但其付出的勞動成果得不到相應的回報。另外,醫院的獎懲制度不健全,導致護士的工作績效不能被及時、有效、公平公正的反映出來,最終會使得護士對自己工作產生倦怠感。
不同科室間職業倦怠比較,發現急診科護士職業倦怠感高于其他科室。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工作性質和強度:急診科是搶救患者的第一環節,處在最前沿,往往接收的都是危重患者,而且病種最多、最復雜,常常會出現異常突發事件,對護士的技術能力和應變能力要求更高。②急診科患者流動性大,患者家屬情緒波動大,護士經常處于患者的聲以及患者家屬的焦急、怨恨甚至哭泣等各種嘈雜聲中,容易導致急診護士產生焦慮和煩躁的情緒。研究顯示,諸多影響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的因素中,工作環境和工作性質是最主要的因素[14]。
本研究結果顯示,SCL-90表各項因子測評評分明顯高于國內常模(P
本研究中,MBI量表分值與SCL-90量表分值具有明顯的正相關性,即SCL-90各項因子評分越高,MBI各維度得分也越高,職業倦怠感就會越強,反之,SCL-90各項因子評分越低,MBI各維度得分也越低,職業倦怠感就會越弱。這一結果提示職業倦怠是心理健康及其程度的重要因素,降低職業倦怠水平有助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綜上所述,護士的職業倦怠感明顯,心理健康狀況較差,針對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應采取相應的應對措施,如改善工作環境、提高工資待遇、增加社會支持力度、心理護理等,這將有利于護士心身健康,提高醫療質量服務水平。
[參考文獻]
[1]Maslach C,Jackson SE,Leiter MP.Maslach Burnout Inwentory:Manual[M].3rd ed.Palo Alato,California:Consulting Psychologiet Press,1996:981-986.
[2]李立強.上海市中心城區老年人膝關節骨關節炎流行病學調查[J].黑龍江醫藥,2007,4(20):347-348.
[3]盧曉旭,沛,韓悅.造血干細胞移植后肝靜脈閉塞病的診治進展[J].國外醫學(內科學分冊),2006,33(9):377-404.
[4]駱宏,赫中華.466名護士心理資本與職業倦怠及離職意愿的關系[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0):933-935.
[5]王永斌,宋志宏.上海市奉賢區農村中老年人骨關節炎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08,11(9):785-788.
[6]宋思源,趙曉川.醫務人員職業倦怠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當代醫藥,2011,18(34):5-7.
[7]鄒雨霞,黃振鑫,靳娟,等.廣州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職業倦怠及其影響因素調查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4,17(6):679-682.
[8]季建林.醫學心理學[M].3版.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220.
[9]宋玉磊,林征,林琳,等.中文版便秘患者癥狀自評量表的信度與效度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2,27(7):73-76.
[10]董列軍,黃紅芳.癥狀自評量表和焦慮自評量表在創傷性骨折心理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正骨,2012,24(6):76-77.
[11]蔡杰,王慧.展_模型與優勢模型的比較――基于癥狀自評量表(SCL-90)強迫量表的研究[J].惠州學院學報,2013,33(4):99-101.
[12]金華,吳文源.中國正常人SCL-90評定結果的初步分析[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1986,12(12):260.
[13]Trindade IE,Bertier CE,Sampaio Teixeira AC.Objective assessment of internal nasal dimensions and speech resonance in individuals with repaired unilateral cleft lip and palate after rhinoseptoplasty[J].J Craniofac Surg,2009,20(2):308-314.
[14]劉素貞,路英智.護士職業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及干預對策[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11):57-58.
關鍵詞:循證護理;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心理健康;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B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XUE Jian-ying,PU Jun-fen,ZHAO Li-hua,WU Yu-lan,SHEN Ju
(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Affiliated Jiangyin Hospit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Medical College, Wuxi 214400,Jiangsu,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Methods 50 cases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2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routine car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given evidence-based nursing. Mental health and quality of life were compared in two goups.Results SAS,SDS score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Evidence-based care;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Mental health;Quality of life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是消化內科常見病,是指食管下端括約肌功能障礙等因素導致的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產生反酸、咽部不適、燒心、胸骨后燒灼感等臨床癥狀[1],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GERD發病機制目前尚不明確,但精神、心理因素在GERD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2]。循證護理是隨循證醫學發展而來,是指通過文獻檢索查找最佳護理實證指導臨床護理實踐的過程,并結合患者的具體病情、愿望和價值,給予患者個性化的護理干預措施[3],以提高護理質量。本研究擬觀察循證護理對GERD患者心理健康和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臨床護理提供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選擇2014年5月~2015年7月50例GERD患者,均符合《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共識意見》(2014)中的診斷標準,其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30~65歲,平均(51.68±13.49)歲,病程4個月~8年,平均(3.76±2.58)年,文化程度:小學11例,初中13例,高中15例,大學11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排除標準: ①年齡65歲;②耳聾、失聰或其他疾病無法完成問卷調查者;③嚴重肝、腎、肺、心等臟器功能障礙,或合并內分泌疾病、高血壓病、惡性腫瘤等;④精神、心理疾病或認知功能障礙者;⑤合并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胃腸道炎癥者;⑥醫療依從性差、中途退出者。兩組患者的診斷標準、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排除標準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實施,并與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消化內科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循證護理,具體護理方案和措施如下。
1.2.1組建循證護理小組 組建以護士長為組長的循證護理小組,選擇高年資護師以上護理人員為組員,其中,組長負責循證護理知識的培訓和考核,講解循證護理的起源、發展、內涵、本質等,結合本科室護理實踐經驗和GERD患者的病情、治療、護理等,制定個性化護理干預策略,組員在組長的指導下,具體負責循證護理的實施。
1.2.2確立循證循證問題 根據GERD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家庭環境、治療措施等,結合患者的需求和愿望,確立如下循證護理問題:①GERD;②心理健康;③生活質量;④護理。
1.2.3檢索證據 利用我院南京醫科大學圖書館入口,在萬方數據資源、維普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數據庫和中國知網檢索上述循證護理問題,文獻來源于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剔除普通期刊文獻資料。并在Pubmed、HighWire Press數據庫檢索(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evidence-based nursing; mental/sychology health;quality of Life),篩選文獻。
1.2.4證據評價 循證護理小組集體分析、討論、評價文獻資料,篩選有價值的實證,就護理實證的科學性、可行性、實用性等進行綜合論證,帥選最佳護理實證,結合科室護理經驗,制定個性化護理措施。邀請本科室研究生、博士生分析外文文獻資料,吸收有價值的護理經驗和護理干預措施。
1.2.5循證應用 ①基礎護理:保持病房環境清新、溫馨,空氣流通、新鮮,布局合理、有序。房間布局可根據患者生活習慣適當調整,夜晚護理巡視動作輕盈,為患者睡眠創造良好的環境;②病情護理:講解GERD的發病原因、可能機制、治療與護理措施等,提高患者對病情的認知能力和醫療依從性。遵醫囑指導患者服用抑酸制劑和促胃動力藥,由于病情易反復,指導患者堅持服藥,按療程服藥,不得隨意停藥;③心理護理:和諧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干預的基礎,循證護理小組先自我介紹,熱情歡迎患者入科治療,介紹科室主任、主管醫生、護士長、責任護士、科室環境等,與患者建立信任的護患關系。熱情、細致、耐心解答患者及家屬問題,個性化解釋GERD診療、護理措施等,提高患者的認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滿足其精神、心理需求。日常護理過程中,小組主動詢問病情,了患者內心想法與要求,樹立積極、樂觀的治療心態,鼓勵患者宣泄不良情緒,倡導家庭和社會給予關心和愛護,個性化基于支持治療、音樂療法、放松療法和暗示療法等。運用醫學心理學知識協助患者角色轉變,組織康復患者現身說法,增強患者對治療的信心和勇氣;④健康指導:小組根據患者的病情、生活習慣、既往史、治療等制定個性化的健康計劃,采用集中或個體的方式,舉行GERD專題講座,講解專業知識,根據患者文化水平、理解能力等宣教GERD的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和防治措施、護理配合要點等,重點強調生活習慣、心態、治療依從性和臥位對改善預后的重要性。堅持少食多餐原則,多食瘦肉、豆制品、牛奶、雞蛋清等增加食管下端環形括約肌張力的食物,少食全脂牛奶、巧克力、濃茶、薄荷、碳酸飲料等促進胃酸過量分泌和反流的食物。經常咀嚼口香糖,通過吞咽動作提高食管清能力,少食肥肉、烹調油、油炸食品及奶油,忌酒戒煙,晚餐不宜吃得過飽,避免餐后平臥。注意勞逸結合,適度參加體育鍛煉,盡可能降低增加腹內壓的活動,如過度彎腰、扎緊腰帶、穿緊身衣褲等。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護理前后心理健康(Zung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和護理后生活質量(生活質量指數問卷-QL-INDEX)變化。SAS、SDS均包含20個項目,每個項目1~4分,>50分表示存在焦慮、抑郁,分數越高,焦慮、抑郁越嚴重。QL-INDEX量表包含活動、日常生活、健康、近期支持和生活質量總指數等項目,每個項目采用2、1、0分3級計分法,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處理,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心理健康情況比較 護理前,兩組SAS、SDS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
2.2兩組生活質量比較 觀察組QL-INDEX中的活動、日常生活、總體精神和總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近年來GERD發病率逐步增高,其發病原因復雜,一般認為上消化道的防御機制減弱(食管下段括約肌松弛、食管下段括約肌靜息壓下降及解剖結構異常等)、食管黏膜抵抗力下降、食管廓清能力變弱、反流屏障作用減弱以及精神心理因素等[4],其中精神心理因素在其形成與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認為,GERD是一種身心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和日常生活。可見,在給予抑酸制劑和促進食管動力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采取恰當的護理干預對改善GERD預后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提示循證護理明顯改善GERD患者的心理健康,與秦鳳芝[5]研究結果一致。文獻[6]表明,精神、心理因素(主要是焦慮、抑郁情緒)對GERD產生一定不良影響,機制是通過腦-腸軸導致食管內臟敏感性增高,引起交感神經和迷走神經功能紊亂,從而產生消化液分泌減少和胃腸蠕動減弱。觀察組通過成立循證護理小組,發揮集體的力量,分析患者病情、個性特征、心理需求等,經文獻檢索,依據最佳心理護理干預實證,并結合科室護理實踐經驗,給予患者個性化的護理干預,從而改善心理健康,表現為觀察組SAS、SD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別小芹等[7]采用心理暗示結合音樂療法,明顯改善GERD患者的焦慮、抑郁情緒,說明本研究觀察組通過循證護理,采用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措施,有效改善了GERD患者的心理健康,但應注意提高患者的認知水平和治療依從性,保證藥物治療的效果。本研究表明,觀察組QL-INDEX中的活動、日常生活、總體精神和總指數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循證護理有效提高GERD患者的生活質量。現代醫學[8]認為,醫學不僅僅治療患者的疾病,而應更加關注患者的心理、精神、社會等層面需求,注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觀察組組建循證護理小組,在提高護理服務質量的基礎上,在基礎護理、病情護理、健康教育、心理護理等方面提供個性化、人性化護理干預,不僅提高了患者對GERD的認知水平和治療依從性,而且改善了生活方式,避免飲食、、情緒等誘因對病情的不良影響。循證護理改變了以往護理人員憑臨床經驗和直覺為主的護理模式,它要求護理人員審慎地、明智地、準確地提出護理問題,利用網絡資源查找最佳護理實證,結合專科護理實踐經驗,根據患者病情、價值和愿望,實施個性化的護理措施[9,10],從而有利于生活質量的改善。本研究護理人員的英語水平不高,外文文獻閱讀、理解較吃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研究,需要在以后的工作不斷提高,才能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明顯降低GERD患者的SAS、SDS評分,改善其心理健康,有效提高QL-INDEX中的活動、日常生活、總體精神和總指數評分,顯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在消化內科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Kinoshita Y,Ishimura N,Ishihara S.Revision process and present task: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Nihon Rinsho,2015,73(7):1190-1194.
[2]Lee KJ.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of Refractory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Korean J Gastroenterol,2015,66(2):70-74.
[3]Kang XQ,Xu G,Tian HY,et al.An analysis of the intervention effect of perioperative evidence-based nursing on orthopedic trauma patients' vagal reflex[J].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2015,19(14):2537-2543.
[4]Li CH,Hsieh TC,Hsiao TH,et al.Different risk factors between reflux symptoms and mucosal injury in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J].Kaohsiung J Med Sci,2015,31(6):320-327.
[5]秦鳳芝.循證護理在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剖宮產圍手術期護理的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4,33(4):750-753.
[6]袁媛,肖茹萍,陳陽,等.胃食管反流病與精神心理、自主神經功能關系的研究進展[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5,23(8):1247-1251.
[7]別小芹,劉紅.心理暗示聯合音樂療法對胃食管反流病患者癥狀及焦慮抑郁情緒的影響[J].現代醫學,2015,43(7):854-857.
[8]Nebrig D,Munafo J,Goddard J,et al.The Conference Facilitator Model: Improving the Value of Conference Attendance for Attendees and the Organization[J].J Nurs Adm,2015,45(9):443-448.
【關鍵詞】項目管理;結核病防治
【中圖分類號】R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3-0107-00
結核病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傳染病,也是全球關注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我國已將結核病列入重點控制的重大傳染病之一[1]。兵團八師石河子市中央轉移支付結核病控制項目于2003年2月正式啟動,項目覆蓋14個農牧團場(礦)。項目管理運用于結核病防治工作,有力地促進了現代結核病控制政策在農牧團場(礦)的實施,使八師石河子市結核病防治工作得到全面、快速發展。
1 項目實施后取得的成效
1.1 強化政府職能,完善工作機制 在結核病防治工作中,八師石河子市黨委和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以分管師長為組長,發改委、財政局、宣傳部、教育局、統戰部、衛
生局等多個部局領導和各醫院院長組成的結核病控制領導小組,全面協調結核病防治工作各項目的實施。制定并下發了《八師石河子結核病控制項目規劃(2003-2010年)》。項目自實施以來,每年召開領導小組會議,參加項目的宣傳和督導,確保了結核病項目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
1.2 加大培訓力度,不斷提高各級結防人員的業務素質 為加強農牧團場(礦)結核病防治工作,確保項目工作的順利實施,按照逐級培訓原則,師本級一方面參加上級業務部門的培訓,了解全國結核病防治現狀,提高自身業務技術水平;另一方面,定期對團場綜合醫院、疾控機構相關醫務人員進行二級業務培訓,再由團場專干對連隊衛生員進行培訓,通過層層培訓,提高了結核病防治人員的整體素質,規范了肺結核病人發現、報告、轉診、治療和管理。
1.3 創新開展健康促進工作方法,使結核病防治知識得到進一步普及圍繞“3.24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的宣傳主題,利用各種媒介,形式多樣地廣泛開展宣傳活動,以《中國結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資源庫》為內容印發宣傳單,散發宣傳材料。并在2011年首次創新開展疾控中心“公眾開放日”活動 ,同時以健康行――結核病防治知識進社區、進學校等形式開展專題講座,進一步加強結核病防治的宣傳力度,提高人民群眾對結防知識和結防工作的知曉度及參與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
1.4 強化實驗室管理,提高質量控制 在結核病控制工作中痰涂片檢查法是發現肺結核傳染源的直接手段[2],對確定診斷和評價防治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為加強實驗室服務質量和水平,提高結核病的早期、快速診斷能力,師本級疾控中心對14個農牧團場(礦)實驗室痰檢質控進行指導和檢查,結果顯示痰檢質控步入規范化管理程序,各項指標都達到衛生部要求,痰涂片鏡檢室間質量保證體系覆蓋率達100%。
1.5 嚴格督導檢查工作,落實治療管理措施 按照《中國結核病防治規劃實施工作指南》的具體要求,認真落實DOTS管理策略,對確診的免費肺結核病人實行在醫護人員面視下的全程督導化療,做到送藥到手、看服到口、記錄再走的原則。對每例病人堅持強化期督導訪視2次,療程結束時,完成訪視4―5次,發現問題及時糾正解決,并按上級要求,及時上報各種報表資料,使結核病項目工作做到了規范化管理。
1.6 強化病人系統管理,提高治療效果 項目實施8年以來,共接診初診病人14694人,發現活動性肺結核病人2502例,其中初治涂陽1454例,復治涂陽305例,重癥涂陰 610例,涂陽病人檢出率為70.3%;治愈涂陽病人1728人,治愈率98.2%,完成項目要求的涂陽肺結核病人發現治療管理任務。
2 存在問題
2.1 隨著全球基金項目在我國的即將結束,如果結核病控制項目工作僅依靠中央轉移支付項目支持,將對結核病防治工作的質量產生一定影響。
2.2 結核病人轉診、追蹤、督導等工作還存在制度落實不徹底,未充分調動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推薦結核病疑似癥狀者的積極性。
2.3 隨著本地經濟的發展,流動人口逐年增加,結核病患病人數增加、治療管理存在較大難度。
2.4 結防機構專業技術人員技能有待進一步提高,特別是閱片診斷能力需要加強,目前的現狀已經影響到對病人的診斷和對醫院的督導及技術指導。
2.5 疾控中心專業技術設備不能完全適應項目工作的需要,僅能應對基本的防治工作,痰培養及藥敏實驗尚不能開展;部分團場醫療機構實驗室人員更換頻繁,影響了實驗室痰涂片陽性檢出率。
2.6 基層結核病防治人員工作任務重(擔負多項工作)、壓力大,待遇低,長期直接接觸傳染源而沒有有效的防護措施,對結核病防治人員身心造成一定損害,影響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2.7 團場網絡設備的陳舊與缺乏,是影響結核病人網絡直報和獲得有關結核病防治新動態、新知識學習的主要因素之一。
3 應對措施
八師石河子市結核病項目管理實施8年來,結核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為更好地發揮項目管理的作用,我們將從以下幾方面不斷提高管理水平和業務素質,推進和強化各項工作規范化,確保2012年結核病防治工作任務完成:
3.1 認真制訂和落實結核病防治“十二五”規劃 緊緊圍繞國家及兵團制訂的《規劃》、衛生部《關于進一步加強結核病防治工作的意見》確定的目標和要求,及時制訂符合本地區實際的的結核病防治“十二五”規劃和針對各項措施的行動計劃。
3.2 加大防治工作力度,強化病人治療管理 進一步提高結核病控制策略的實施質量,對肺結核患者繼續實施免費診療與管理政策。切實落實直接面視下的督導化療措施,探索適宜的治療管理技術和方法,努力提高治療管理服務質量,確保患者全程規律服藥,提高系統管理率和治愈率,減少耐藥的發生。
3.3 加強醫防合作,提高病人發現率 進一步加強與醫療機構協作和溝通,不斷提高非結防機構結核患者的報告率、轉診率,特別是轉診的到位率。及時總結經驗,完善醫防合作模式,逐步探索結核病人診療工作的有效方法。
3.4 強化大眾宣傳,大力開展健康促進活動 按照國家制定的《中國結核病防治健康促進工作框架(2011-2015)》和《中國結核病防治核心信息》(2010年版)的要求,積極推廣和宣傳“健康教育和社會動員”的結核病健康促進新策略。以“3.24”世界結核病防治日為主線,根據本地實際,開展多部門合作,媒體參與,創新活動形式。充分利用結核病防治健康教育材料資源庫,將結核病防治健康促進工作經常化、制度化、廣泛化。
3.5 繼續做好特殊人群結核病防治工作 加強學校結核病防治工作,按照衛生部和教育部聯合下發《學校結核病防控工作規范》要求,在學校中大力開展結核病健康促進活動,在常規的肺結核病人發現工作中,應強調對學校醫務室醫務人員結核病防治的培訓,使其保持對肺結核病的警惕性,力求做到在學生中一旦發現疑似肺結核,應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診斷。繼續開展司法和監獄勞教系統肺結核病患者發現、治療和管理工作。
3.6 加強督導工作,強化經費管理 采取聯合、專項等多種形式進行結核病防治工作督導,有重點、有力度、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加強結核病防治項目經費的使用和監督管理,充分利用好中央轉移支付結病防治項目經費,統籌安排,提高經費使用效率。嚴格按照項目預算和標準使用經費,保證任務進度與經費使用一致。
墾區的結核病防治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工作規范,落實各項措施,確保結核病防治十二五規劃目標的如期實現,為保障人民群眾身體健康,構建和諧社會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關鍵詞] 本科; 實習護生; 心理健康; 社會支持
[中圖分類號] R395.6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5-0515(2012)-01-227-02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各種競爭越來越激烈,人們越來越關注高素質人才的培養。護理作為一個特殊專業,與不同專業的醫學生相比,其心理健康狀況亦有一定程度的差異[1]。臨床實習是每個護士的必經之路,是臨床獨立工作的準備階段,是對在校理論學習的檢驗和鞏固,也是由學校邁向社會、由學生向護士轉變的重要過渡時期。在這個階段,實習護士從學校比較單純的理論學習和有規律的生活轉到醫院繁忙復雜的工作學習環境,學習和生活方式都發生了較大改變,這必將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一定的影響。而社會支持在心理障礙的發生中,起到緩沖作用。本研究將描述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及社會支持情況,評估社會支持對其心理健康的影響,并提出相應的措施,為促進實習護生心理健康狀況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樣的方法,抽取2011屆中山大學護理學院本科實習生,納入標準:(1)實習周數在20周以上;(2)無合并其他嚴重軀體或心理疾病;(3)自愿參加本研究。
1.2 方法
1.2.1 收集工具 (1)自行設計的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年齡,家庭所在地,家庭人均月收入,個性;(2)SCL-90:用于測試心理健康水平;(3)SSRS:得分越高說明社會支持越高。
1.2.2 分析方法 用SPSS11.5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分析,用t檢驗對樣本均數與常模進行差異性比較,用Pearson相關分析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各因子。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護生平均年齡22.2歲,全部居住在學校宿舍同一樓層內。發放問卷100份,回收100份,有效100份,回收率100%。
2.2 心理健康狀況
2.2.1 心理健康 與全國常模比較,SCL-90各因子除“恐怖”和“精神病性”兩項外,其余因子分均值都高于一般人群, 軀體化、強迫癥狀、敵對、抑郁、焦慮等項目差異顯著P<0.01。
2.2.2 心理問題檢出情況 如按只要任何一項因子分≥2.5列為有心理問題者,有33.3%的護生存在心理問題。按比例排在前六位的因子依次為抑郁(13.3%)、敵對(13.3%)、強迫(10.0%)、焦慮(10.0%)、人際敏感(6.7%)、偏執(6.7%)。
2.3 社會支持情況
2.3.1 社會支持 與常模比較,除了“客觀支持”一項良好之外,社會支持總分,主觀支持、對支持的利用等項目差異顯著(P<0.01),都低于同齡護生;按社會支持總分45分為高社會支持組有16人,比例16%。
2.3.2 遇到急難情況時各類成員給予支持的情況 護生在遇到急難情況時,得到的經濟支持和解決實際問題的幫助主要來自家人和朋友,得到的安慰和關心主要來自同學和朋友,在遇到急難情況時,只有13.3%學生獲得學校支持,只有0.03%獲得黨團組織支持。
3 討論
3.1 心理健康狀況 隨著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發展,護理人員面臨種種挑戰,護生進入臨床實習由于人際關系、學習環境、角色功能的改變,及對臨床護理工作不熟練擔心發生差錯事故,有的護生對臨床整體護理模式感到困惑,加上面臨畢業后的就業壓力等諸多因素,使她們心理壓力明顯增大。如何培養護生健康的心理素質,一直是護理界探討的課題。
3.2 心理問題檢出情況 (1)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生活在一個相對女性的環境中,缺乏與異性的交流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她們的心理健康。雖然生理上逐漸成熟,但生活經驗不足,對自己缺乏正確而全面的認識和人生定位。這種半成熟性,使學生容易產生心理發展方面的問題,容易滋生自卑、抑郁、嫉妒、報復、焦慮等不良情緒。(2)受世俗偏見的影響,護理工作在社會上得不到認可,部分學生對護理專業缺乏興趣。尤其當實習護生遭遇到醫護人員的冷漠對待和病人的不信任時,加之她們對自身心理問題調適和解決技能的缺乏,此時容易產生敵對心理。同時家庭經濟困難、對生活和學習缺乏必要的物質支持,造成部分學生產生焦慮心態,甚至引發敵對情緒。(3)在實習護生心理健康問題中,偏執也是突出的一個方面。有部分護生尤其是獨生子女,受父母家庭過多的嬌寵溺愛,加上社會負面因素的影響,在學習和生活中不適當地強調自我,極容易產生一些極端自私的想法,甚至自我封閉。
3.3 社會支持狀況 所有學生都是住校生;獲得社會支持的主要來源是家人,雖然他們不在護生身邊,但在物質和精神上仍然給以最大的支持。以往大多學校通常認為,護生進入實習期,其主要教育責任發生遷移,只負責其生活、后勤管理;醫院方面則認為護生只是來醫院實習,只負責業務、技能教育,從而造成實習護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空白。因此加強學校、醫院和實習護生的聯系,共同開展實習護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另外學生主動向組織求助的主動性不高也是重要的原因。
4 結論 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與社會支持水平不容樂觀,應采取各種措施提高護理其社會支持水平,從而改善心理健康狀況。
4.1 關注護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護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十分嚴峻,提示關注護生心理健康刻不容緩。從系統論觀點來看,導致學生心理問題的因素很多,不是學校單方面能夠解決的,需要社會、家庭、學生自身、教師和學校共同關心,不斷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但現實對護生心理關懷仍流于口號與形式,主要原因有課程、評估和評價缺失。首先目前的課程設置仍以基礎課、專業課為主,對護生的心理關懷課程缺失;即使有心理課程,也存在教材陳舊、與護生實際脫節的問題。其次沒有對護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評估并建檔,使得教師進行“人性化”及“個性化”的“因材施教”沒有依據。再次對護生的評價仍以考試成績為主,忽視是否養成健全的心理素質;對教師的評價也沒有將對護生的心理關懷納為標準,導致不能實際重視這個問題。
4.2 優化護生的社會支持網絡 學校應重視對護生實習期間的社會支持情況的關注,可以在每個季度或必要時進行普查,掌握科學數據。教學管理者應真正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就必須正確評估學生社會支持情況,幫助學生積極調動社會支持系統。管理者、臨床帶教老師、學校老師的支持是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最有效方式,管理者應重視學生的實習滿意感,善于應用激勵因素,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得到滿意和激勵。學校、黨團組織應發揮積極作用,加強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并為學生提供更多的支持。
4.2.1 臨床帶教老師應加強對護生帶教與支持 在臨床帶教工作中,帶教老師應幫助護生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護生進入臨床后,與帶教老師相處的時間較長,如果帶教老師能為護生建立有效的社會支持系統,無疑是減輕學生心理負擔、幫助其掌握交流技巧、操作技巧等的最好方法。所以帶教老師除了完成帶教任務和自身的工作之外,還應多觀察學生的心理狀態,成為其傾訴的對象,密切地與其溝通,指導其應對各種壓力。
4.2.2 啟動學校、家庭、社會心理支持系統,形成教育合力 學生進入臨床實習后,生活空間擴大,學生不但要與家長、教師和同學交往,還要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發生聯系。學校、家庭、社會在教育問題上應該一致。為發揮家庭在心理健康中的積極作用,可通過舉辦家長學校,也可通過書信、電話等方法加強與學生家長的聯系,通報學生在校的表現情況,以得到家長的支持;家長也應加強自身的修養和理論學習,重視對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
4.2.3 社會支持對提高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重要意義 理論上說,社會支持與精神病癥狀學存在負相關,即自述有較多社會支持的學生,也存在較少的癥狀。我們的結果也顯示, 本科實習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與社會支持呈負相關,與以往研究結論一致。當一方得到比他們要求得到要少的支持時,和他們提供的支持比他人的要求少時,他們就會在心理和軀體上趨向于不健康。因此,盡管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必要的,但不斷地監測和提供適宜的支持系統,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