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農村發展變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的發展變化時刻受著農業科技的影響,探討農業科技發展變化的相關影響因素就顯得很重要。在這方面,國內的學者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實踐上都進行了深入廣泛的研究,并取得了比較有意義的研究成果,肯定了農業發展進程中科技因素的重要性。目前的研究方法更多集中在農業科技的評價、測度,也通過建立相關指標來探究農業科技的發展情況,目前比較常用的評價農業科技發展情況方法有測算貢獻率的比較法、單一指標評價法以及總體評價方法,這些方法能比較全面的衡量某一時期農業科技的發展水平。劉明、王克林提出目前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測度的支撐技術———多指標綜合測度法的優化方案,來實現對農業現代化進程時空上動態特征的量化分析。盧亞麗、傅新紅提出了區域農業科技進步測度模型的設計的依據和應該遵循的原則,并構造了一個測度模型。以上研究僅從測度和評價的角度對農業科技的發展變化進行了研究,為了能更深入的研究農業科技的發展變化情況,本文將以系統思想為研究基礎,結合灰色系統理論來探討農業科技系統的發展變化狀況。
2基于灰關聯熵的農業科技系統演化方向判別模型
2.1農業科技系統的有序性分析
由于農業科技時刻都在發展進步中,因此整個農業科技系統充滿隨機和不確定性,在對農業科技系統分析的時候,把其看作是一類灰色系統,根據灰色系統理論中的關聯分析原理,來做定量描述分析,揭示農業科技發展水平和合理閾值之間的關聯程度,獲得的關聯系數越大,就表示系統的有序性越強,所以計算性越強。但由于農業科技系統的多目標性,所獲得的關聯系數也比較多,不能很好的反映農業科技系統整體的變化規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可以將這種關聯系數的變化規律用熵來表述,通過不同時段系統熵的變化來對其演化方向進行判別。
2.2農業科技系統的灰色關聯熵
(1)有關的模型。農業科技系統演化發展的灰色關聯系數:設時間序列為xi=(xi(1),xi(2),…,xi(m)),xi(m)表示在第m年第i個指標的數值。首先:要獲得每個數列的初值像,令X′i=Xi/xi(1)=(x′i(1),x′i(2),…,x′i(m)),i=1,2,…,n。第二步:獲得序列差的值。有Δi(k)=|x′o(k)-x′i(k)|,Δi=(Δi(1),Δi(2),…,Δi(m)),i=1,2,…,n。第三步,來求兩極的最大差與最小差。因此,記M=maximaxkΔi(k),m=miniminkΔi(k)。最后,獲得所需要的關聯系數γoi(k)=m+ζMΔi(k)+ζM,ζ∈(0,1),i=1,2,…,n;k=1,2,…,m。(1)按照信息熵的概念做如下定義:定義1:設數列X=(x1,x2,…,xn),xi≥0,且xi=1,稱函數nxilogxi為序列X的灰熵,xi為屬性信息。定義2:設X為比較列,Y為參考列,Rj={ζ(x(k),y(k))}k=1,2,…,n,則映射Map:RjPj,Pi=ζ(x(i),y(i))/nζ(x(i),y(i)),PiPj,i=1,2,…,n為灰色關聯系數分布映射,映射值稱為分布的密度值。根據灰熵定義,以及灰關聯分布映射,灰關聯熵可以表示為:S(t)=-ni=1PilogPi(2)式中S(t)為農業科技系統在第t時段的灰色關聯熵,它表示此時刻農業科技系統的狀態,系統狀態發生變化,相應熵值也就發生變化。由于農業科技系統耗散性的特點,系統能量不會消失,與外界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總熵有增有減,由熵的有序度聯系可知,農業科技系統的演變方向即可良性化,也可惡性化,這取決于系統熵的變化機制。為此,可以借助熵的變化理論建立農業科技系統演化方向的判別模型,作為檢驗和判斷系統演變規律的方法。ΔS=S(m)-S(n)(3)其中,S(m)為系統在m時點的熵值,S(n)為系統在n時點的熵值,而兩者之差即為兩個時間段下農業科技系統與外界發生能量和物質交換所引起的熵變,根據熵變值ΔS的大小,即可判斷農業科技系統演化過程中所處的狀態以及演化的方向:當ΔS>0時,系統出現了熵增,系統無序狀態增大,此時系統的演化循環處于惡性。當ΔS<0時,系統出現了熵減,系統有序度狀態增強,此時系統的循環演化處于良性,并且此時系統最穩定。當ΔS=0時,表明系統在某段時間間隔內熵無變化,此時系統狀態和初始狀態一致。
3實證研究
為了能更清楚的認識農業科技系統演化發展的狀況,就有必要通過實證分析來論證。由于農業科學技術一直在發展更新,因此整個農業科技系統的演化也在不斷進行。農業科學技術的進步有很多方面可以體現出來,為了論證的方便,本文選取兩個大的類別:農業機械技術和農業生物化學技術。能表征這兩方面技術發展水平的指標比較多,為了能較全面的反映農業科技演化的情況,本文從眾多的指標中選取有代表性的,同時參考以下幾個方面:(1)指標的選取必須盡量全面、完整,而且所選取的指標能根據不同的要求來考查。(2)要選取有代表性的和典型性的指標,對于表征的含義相同、相近或者具有較大關聯性的指標不予考慮,所選取的指標盡可能的含有更多的信息量,以此來反映問題的不同方面。(3)選取的指標應該具有實用性和可行性,能反映某一時期的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并且能有明確的含義,更易于量化分析和評價。根據以上幾點的要求,本文選取農業機械化、電氣化、水利化和生物化學化這四個方面來反映農業科技在某一時期的發展水平。具體而言,這四個方面分別指的是指的是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村用電量、化肥施用量和農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積。本文參考《河南省統計年鑒》(2001-2009年)獲得相關數據見表1。利用表征農業技術發展程度的農業機械總動力、農業的用電量、化肥施用量、農藥使用量、有效灌溉面積這五個指標作為比較數列Xi={Xi(t),t}=1,2,…9,i=1,2,3,4,5,取農業總產值作為參考列X0={X0(t),t=1,2,…,9},計算X1,X2,X3,X4,X5與X0之間的灰色關聯系數。由此得出X0與X1,X2,X3,X4,X5間的關聯度為:γ01=0.7081,γ02=0.6332,γ03=0.6698,γ04=0.7644,γ05=0.6358。根據灰色關聯熵的相關理論可知,在系統的發展變化過程中,表征農業科技系統某一時期發展水平的值與某一合理閾值的關聯系數越大,則演化過程中系統的有序性就越強。根據所獲得的數據可以看出,河南省農業電氣化和農業化學化的發展相對于其他方面呈現出較強的有序性,農業機械化的發展過程中的有序性最弱。農業的現代化發展過程中,電力、農藥化肥、機械設備必不可少,由于河南人口眾多,農業的發展主要以家庭為單位,大規模機械化耕作不能實現。由于近幾年政府一直加大農村電網的改造,農村電力基礎設施日趨完善,有助于農業科技的發展。通過改善化肥的效用和農藥的功效,可以不斷的增加農業的產值。由于河南省人口眾多,加上不同地區的地貌差異比較大,山區農業機械化的推廣就要比平原地區難很多,個體農業耕種都會影響農業機械化的使用效率,進而就會影響對農業科技系統的演化進程。另外,國家政策、農業發展資金、勞動力素質以及氣候等的原因,都會對農業科技系統的演化發展有影響。為更進一步了解農業科技系統演化的情況如何,本文根據熵變理論,把上述時間分為幾個時間段,求其不同時間段的灰關聯熵,以此來判定農業科技系統的演化方向。根據熵的變化理論,經過計算得出以上的灰關聯熵值,可以看出,所選取的五個反映農業科技發展水平的指標,隨著時間的發展,熵值都呈遞減趨勢,也反映了農業科技系統的演化發展是良性的。如果將三個時間段的數據相加可以得到s1=6.8122,s2=4.4978,s3=3.3204,可以看到熵值總體也在遞減,農業科技系統處于良性循環的演化發展過程中,也表明系統的功能處于一個穩定的狀態。
一、農業經濟結構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農業生產率低下,農業經濟發展緩慢
造成我國農村投資比重小、農業基礎設施不健全局面主要是受國家長期在資源配置上的傾斜政策所影響,才使得我國的農業長期以來一直保持著家庭式的、自給自足的發展狀況,這樣不僅造成農業協作程度低、技術落后、生產率低下,還嚴重阻礙了農業經濟發展。此外,農民的耕作積極性一定程度上受國家農業的土地所有權的影響。例如,占用農民耕地用于城市化建設時,不能給與農民足夠的賠償,這就使得農民的勞動積極性在一定程度上被挫傷了,從而流失了大量的農村勞動力。
(二)農村非農產業發展水平低,技術含量總體比較低,缺乏競爭力
由于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多、比重大,是一種典型的勞動力無限供給式經濟方式,農村勞動力不可能全用于僅有的可耕地上。然而,農村勞動力素質低下。例如,一些鄉鎮企業通常是面向農村生產初級工業制品。但因人力資源的缺乏,沒有相應的制度進行合理安排,造成鄉鎮企業的生產空間不大,缺乏市場競爭力,企業得不到穩定的發展,從而就無法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三)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受阻
在我國,要轉移農村剩余勞動力通常有兩種途徑:一是將一部分勞動力吸引到農村工業,但這樣的方式農業轉移剩余勞動力有限。另外一種途徑就是通過進城務工,但因人力資源不夠使得農民進城務工的就業渠道受到嚴重限制,加上剩余勞動力的自由流動也受到我國城鄉戶籍制度一定程度的影響,此外,隨著我國城市工業化的不斷發展,產生了“資本深化”的局面,逐漸呈現資本替代勞動力的趨勢。
二、優化農業經濟結構的對策
(一)從政府管理、政策規劃的層面入手
在優化農業經濟結構時要從政府管理、政策規劃著手,并以市場需求為依據,使得農村新經濟結構得到不斷完善,并且在此基礎上還要加強對農業經濟領域的資金投入,通過財政制度的改革以使得資金管理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從而使得農業經濟得到更好的發展。同時還要將農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條件作適當調整,降低其標準,并將商業銀行積極引導進入農村,以便于農村開展金融服務;將農村信用社改革作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探索適合當地農村發展的農村信用社改革模式;要積極支持和推動非正規金融的發展,使其逐步形成正規金融和非正規金融相結合的局面。
(二)大力發展農業科技
要將科技發展作為農業發展的方向,使農業科技成果在依靠最經濟快捷的方式下,在農業經濟產品上可以體現出來,使得農副產品的科技附加值有所增加,并將民營科技企業和科技中介機構的運行環境進行優化,加快產權明晰的企業化科技的建立。加強建設農業科技示范,并重點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快建設多元化的農村科技教育培訓體系,以推進農村科技體系的建設。
(三)加強農業人才的培訓
為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開展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的通知》(國發〔*〕13號)和省政府《關于開展第二次全省農業普查的通知》(浙政發〔*〕49號)精神,切實做好我市第二次農業普查工作,現將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充分認識開展農業普查的重要意義
農業普查是國家統一部署的重大國情國力調查,主要是為了查清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發展變化情況,掌握農業生產、農田水利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勞動力轉移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為研究確定經濟發展戰略和規劃,制定經濟社會政策提供依據。搞好全市第二次農業普查,有利于進一步摸清農業資源狀況,制定科學的糧食生產政策,確保糧食安全;有利于深化農業結構調整,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和技術推廣,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有利于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加速推進*率先發展、實現富民強市進程。
二、準確把握農業普查工作的基本要求
根據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本次農業普查主要包括六方面內容:一是從事第一產業活動單位和農戶的生產經營情況;二是鄉鎮、村委會及社區環境情況;三是農業土地利用情況;四是農業和農村固定資產投資情況;五是農村勞動力就業及流動情況;六是農民生活質量情況。普查的標準時點是*年12月31日,時期資料為*年度。凡屬于普查對象的我市有關單位和農戶,必須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的有關規定和普查的具體要求,如實填報普查數據,確保基礎數據的真實可靠。任何地方、部門、單位和個人都不得虛報、瞞報、拒報、遲報,不得偽造、篡改普查資料。各地、各有關單位要準確把握農業普查要求,切實加強農業普查資料的管理。對農業普查取得的資料,嚴格限定用于普查目的,不得作為任何部門和單位對普查對象實施考核、獎懲的依據。對普查對象的個人和商業秘密,各級普查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履行保密義務。
一、工資性現金收入比重穩步提高
農民外出務工工資性現金收入291元,其中:在非企業組織中勞動得到收入18.67元;在本鄉地域內勞動得到收入171.9元;外出從業得到收入100.43元。工資性現金收入占總現金收入比重的24.7%,與上年同期174.19元相比,增加116.81元,同比增長67.06%,可拉動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5個百分點。其主要原因:勞動力轉移渠道增多,工資標準上漲,勞動力價格與以往相比上漲幅度較大。
二、家庭經營現金收入穩步增長
農民家庭經營現金收入為749.46元,其中:在第一產業收入657元;在第二產業收入6.48元;在第三產業收入85.5元。農民家庭經營純收入占總現金收入的63.65%。說明這個層面是農民現金收入的重頭。再往細處看,在第一產業現金收入,其中:農業現金收入117.03元、畜牧業現金收入531.5元、林業現金收入8.92元,從中可以看出,畜牧業現金收入占第一產業收入現金收入80.89%,畜牧業現金收入已占大頭,畜牧業成為我縣的支柱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也得到穩步增長。
三、財產性現金收入略有增長
財產性現金收入為69.56元,比上年同期20.20元相比增加49.36元,同比增244.36%。在財產性純收入里,利息收入人均33元,租金10.86元,其它投資受益25元。隨著農村生活的不斷提高,農民家庭存款余額逐年增多,有存款的農戶也一年多過一年,抽樣調查顯示,目前,農村有存款的家庭達到七、八成,農民手里有錢了,不再存在銀行里等待微薄的利息,而將錢做點其它事情的較多。
課程標準:分析農業區位因素,舉例說明主要農業地域類型特點及其形成條件。
意見解讀:①本條標準旨在要求通過農業區位的學習,分析典型農業地域類型及形成條件,學會用正確的地理思想思考地理問題;②“舉例說明”說明案例教學法是本課的基本方法,因此可開發師生身邊的課程素材,闡述農業地域類型問題,以體現生活性與應用性。③本標準的行為動詞是“分析”,因此需運用辨別、組織、歸因等認知策略,以身邊典型的農業地域類型為載體,并對其進行合理分析與評價,培養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認知能力。
二、教材分析
地位與作用:本節是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節,是在學習了產業活動的區位條件和地域聯系的基礎上,對人類基礎產業――農業區位因素與農業地域形成與發展的具體案例進行評析,通過學習此部分內容,為公民科學認識農業生產的地理環境、合理安排農業生產提供必備知識。
知識結構:本節內容包括兩個教學因子。其一,農業區位因素,即闡述農業的概念及影響農業發展的主要區位因素;其二,農業地域類型,即解說農業地域的概念及典型的農業地域類型。“農業區位因素”是學習“農業地域類型”的基礎準備,“農業地域類型”是對“農業區位”的具體化應用。
三、學情簡析
本節內容面向高一學生,這一群體由來自農村和城市的學生組合而成。通過預學案調查表明,95%以上的學生已經接觸過農業的概念和影響農作物生長的基本因素,75%以上學生了解家鄉農業發展變化,說明此群體已具備關于農業的感性知識。然而通過與學生座談可知,他們對影響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知之不全,對于農業地域的概念與特點知之不深,部分居住在城市的學生對農業背景知識的直觀感知不多。因此,本節內容教學立足于教材的前提下,還需搜集和生活關聯緊密的農業圖文素材,以供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從而促進知識的同化與整合。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觀察農業景觀圖片,說出農業的概念與農業區位的含義;通過閱讀桑蠶養殖農業發展的材料,歸納影響農業發展的區位因素并說明區位因素變化對農業的影響;通過讀圖和交流,培養學生讀圖和表達的技能。
過程與方法:通過圖文閱讀,培養學生獲取、整理地理信息的圖文轉化能力;通過運用農業區位原理解釋身邊的地理現象,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家鄉具體農業區位因素分析,培養學生學會用全面、發展的觀點看待地理事物,培養熱愛祖國和家鄉的地理情懷。
五、重難點與方法媒體
教學重點:農業區位因素及變化對農業發展的影響分析。
教學難點:綜合評價農業地域形成的區位條件。
教學方法:案例教學法、討論法、講授法、自學法。
教學媒體:湘教版教材、多媒體課件、導學案、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