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壓瘡病人護理問題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壓瘡 專業護理小組 防治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03-0195-02
壓瘡(pressure sores)又稱褥瘡,是因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或者局部長時間缺氧、缺血、營養不良而造成的軟組織潰爛或壞死,常見于長期臥床不能自行翻身的病人,多汗、大小便失禁的病人等。壓瘡不但會給病人帶來痛苦,嚴重時甚至會造成感染、全身衰竭,危及病人生命。壓瘡問題廣泛存在,給護理工作帶來了一定的困難。為此,我院于2009年2月在護理部的領導下成立壓瘡專業護理小組,對本院所有的住院病人者進行統一管理,并形成一套壓瘡的預防和護理的監測系統,經臨床實踐,效果滿意,有效地控制了壓瘡的發生與發展,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2月~12月本院住院病人中,有難免壓瘡高危患者345例,院外帶入壓瘡患者176例。2009年2月~12月本院住院病人中,有難免壓瘡高危患者371例,院外帶入壓瘡患者141例。在2008和2009年本院的住院病人中,上報難免壓瘡高危病人數及其年齡構成比等差異之間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成立壓瘡專業護理小組 小組共20人,設組長1名,小組成員由具有豐富經驗的護士長和護理骨干組成,主要來自于壓瘡高發病區(如康復科、骨科、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等)。小組負責對本院所有壓瘡病人的評估、會診、制定治療方案、觀察療效和收集資料等。
1.2.2制定管理制度和職責 小組成立后制定壓瘡專業護理小組管理制度、職責,同時制定統一的難免壓瘡申報標準、程序、判定標準,壓瘡評估報告,壓瘡危險因素評分表等,制定一系列制度從而保障壓瘡防治工作的有效開展。
1.2.3培訓與講座 壓瘡專業護理小組每年選派組員參加省級或更高級別壓瘡護理培訓班,吸收最新理論,同時組織全院護理骨干開展壓瘡護理相關知識的專題講座,有效地將最新的護理理論及方法應用到實踐中,從而培養出一支具有壓瘡護理專業知識的高素質人才。
1.2.4管理制度的實施 本院由2009年2月起開始實行新的壓瘡專業管理監護制度,對于符合標準的難免壓瘡患者及院外帶入壓瘡患者進行護理會診。⑴責任護士對新入院的病人進行仔細檢查,根據Braden危險評估表進行專業評分,若發現帶入壓瘡或者院內發生壓瘡,準確測量壓瘡的面積和深度,填寫壓瘡監控記錄,若為難免壓瘡,還需填寫難免壓瘡申報單,24h內上報護士長或病區負責人,經護士長或負責人審閱簽名后上報壓瘡專業護理小組,同時結合個體情況進行一定的防護措施。⑵壓瘡護理專業小組根據上報情況,在48h內組織會診進行壓瘡再次評估,評定其難免壓瘡程度,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治療和護理方案,確保實施。⑶實施制定的治療和護理方案,密切監護傷口的恢復,每周上報一次,同時根據傷口的恢復情況適當調整治療方案。
2 結果(見表1).
由表1可知,在壓瘡專業護理小組實行前后,難免壓瘡發生率P
3 討論
壓瘡主要是由于局部組織長時間受壓,血液循環障礙或者局部長時間缺氧、缺血、營養不良而造成的軟組織潰爛或壞死,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一種復雜的病理過程。以往傳統的壓瘡護理模式缺少科學的評估體系和監護體系,僅憑經驗預報,被動盲目,使得壓瘡的發生通常猝不及防;而且缺乏個性化的壓瘡治療方案,治療方法單一,監護手段不規范,使得難免壓瘡的發生率高而壓瘡的好轉/痊愈率低,使得住院病人的壓瘡問題成為一個棘手的問題。而由本次的結果可知,壓瘡專業護理小組的建立,有效地降低了難免壓瘡的發生率,同時提高了壓瘡的好轉/治愈率。表明壓瘡專業護理小組的建立,建立了一套科學有效的壓瘡管理模式,使得壓瘡的評估標準、報告制度統一化,如發現可迅速上報,從而制定個性化防護方案。綜上所述,建立壓瘡專業護理小組通過對壓瘡進行全程監控,對于壓瘡的防護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余小萍.壓瘡護理進展[J].上海護理,2007,7(3):76~78.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 211100;2.總院,江蘇南京 211100
[摘要] 目的 對預防老年患者壓瘡的護理措施進行研究分析。方法 對54例70~90歲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分析,針對老年患者皮膚的特征,實施壓瘡預防護理,ICU護理。結果 經過一系列的臨床護理措施后,所選取的54例老年患者均沒有發生壓瘡,且學到了壓瘡的預防方法。結論 老年患者的皮膚管理屬于壓瘡管理的難處,只要掌握學習到壓瘡的合理管理方法,采用有效的ICU護理措施,就能夠明顯降低老年患者的壓瘡發生率。
[
關鍵詞 ] 老年患者;壓瘡預防;臨床護理
[中圖分類號] R473.5[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1(c)-0182-03
壓瘡是臥病患者常見的問題,是由于患者身體局部長期受壓或受潮等造成血液不循環,局部組織長期缺氧、營養不良、缺血等而令患者軟組織等水腫、潰爛壞死[1]。體質虛弱、病情嚴重及異常消瘦的老年患者是高發人群,因為老年患者往往皮膚彈性差、干燥、血管萎縮退化、生理機能等功能降低及自控能力差等。據統計老年患者發病率為10%~25%,70歲以上則高達70%。臨床上壓瘡不僅令患者飽受身體痛苦,還不利于疾病的康復,醫療費用也會增加等,因此對壓瘡預防的臨床護理研究非常重要,臨床上對病情嚴重或變化比較快的患者可進行ICU護理。隨著現代醫學基礎研究的不斷發展和深入,國內外關于壓瘡的預防和治療等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近年來壓瘡的形成率并沒有呈顯著下降趨勢[2]。在我國護理資源薄弱,沒有提早預防和發現病人潛在的問題,而是在病人形成壓瘡后才進行護理。近年來,壓瘡的有效預防已成為醫院護理質量好與否的重要指標之一[3]。現就該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收治的54例70~90歲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預防壓瘡護理措施進行總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該校南京中醫藥大學相關研究人員選擇收治的54例70~90歲下肢骨折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齡80歲,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14例;住院患者在24 h內使用Braden scale量表來評估壓瘡危險程度。評估內容包括患者的感覺、活動性、營養情況、摩擦力和剪切力、移動性、皮膚干燥程度及患者水腫程度等幾個方面。總共27分,累計分數小于9分提示極高危險,評分9~11分提示高度危險,評分12~14分提示中度危險,評分15~18分提示輕度危險,評分18分以上提示沒有壓瘡危險。
1.2方法
對該次選取的54例患者采取預防壓瘡的一系列綜合護理措施,包括翻身指導、減壓方式以及營養指導等。
1.3統計方法
采用spss 17.0統計分析系統軟件包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2結果
在經過一系列的臨床護理措施后,54例患者中,評分18分以上的有50例,占92%,其余4例為15~18分,但經過對護理措施及時改善和調整,控制了情況的進一步惡化,并有所好轉。出院時,54例患者均沒有發生壓瘡,且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學會了簡單的壓瘡的預防方法。數據顯示,該次研究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見表1。
3壓瘡護理護士的培訓
謝小燕等[4]對護士關于老年壓瘡預防的形成原因及護理知識的了解程度做調查,結果顯示護士在壓瘡相關的知識非常不熟悉;另外,王泠等[5]調查結果也顯示臨床護士對壓瘡相關知識相當欠缺。因此,在臨床護理中,應當避免由于對壓瘡預防知識的欠缺而造成老年骨折患者壓瘡的形成,應對全體臨床護士進行相關培訓,主要培訓包括壓瘡形成因素、危險度評估及有針對性進行護理等。
3.1壓瘡形成因素
3.1.1浸漬因素由于老年患者臥病在床行動不便等原因常常會無法自己大小便,另外病人往往會出現出汗和傷口液體流出等問題,這些會造成病人所處床位或皮膚過度潮濕。長期浸漬下,患者的皮膚容易松軟,且皮膚的彈性和光澤度大大降低,易受壓力、剪切力、摩擦力的損傷。此外,人的皮膚正常情況呈弱酸性,排泄物等為堿性,這樣會令皮膚受到刺激,而且會令細菌滋生。
3.1.2活動和移動受限老年患者下肢骨折造成活動和移動受限,這樣病人一直保持同一睡姿等,長久下來由于局部器官或組織受壓,會造成壞死等大大增加了壓瘡發病率。這也是臨床上造成壓瘡的主要原因之一。
3.1.3營養因素老年患者營養攝取不足時,會造成組織器官和皮下脂肪等代謝功能的降低,長期受壓部位血液循環受阻,從而增加壓瘡發生概率。其中研究發現壓瘡的形成與清蛋白水平有密切關系[6]。
3.1.4感覺因素當患者機體無感覺功能時,若患者對外界刺激無法及時做出相關反應或根本沒有反應能力。那么意味著完全失去神經支配,這會造成機體喪失幾首和血管擴張收縮等功能,局部組織器官循環受阻,組織壞死崩潰,壓瘡形成。
3.2風險評估
在患者入院和住院期間對其壓瘡形成危險度進行評估,隨時檢測。對其手術前后、檢查前后等環節也需進行風險評估。不僅如此,還應做好詳細記錄,嚴格交接。
3.3針對性護理
對患者進行評估時,不同科室不同患者形成壓瘡的具體情形不一。形成壓瘡的可能部位及主要原因需要根據不同患者采取相應的護理辦法,有針對性的檢查和檢測相關會降低壓瘡的形成率。
4護理方法
對臨床護士進行壓瘡相關方面護理知識的全面培訓后,護理過程中對收治的34例老年患者進行翻身指導、溝通交流、ICU護理等全面預防患者壓瘡的發生。
4.1心理護理
老年患者下肢骨折多是外傷所致,不僅會疼痛、筋骨皮肉等受傷,還會造成病人精神上的折磨。他們由于手術費用等人力照顧等問題會產生焦慮的心理,然而這些心理上的變化會造成病人身體代謝紊亂、氣血不足等加重疼痛感。臨床上發現許多老年患者入院后有不同程度的悲觀、抑郁、恐懼、焦慮及絕望等消極情緒,此時護理人員應關注患者情緒的變化,及時交流溝通。
4.2臥位護理
訓練患者自己使用便盆進行臥床排便。骨折早期常會有大便秘結,此時,應食用蔬果等促進大便的通暢,若仍無效果時可適當的使用通便藥物。尿路感染或尿路結石時可加大引水量利于尿液的排出。每日都需洗臉刷牙,定期洗頭,讓身體干凈整潔,無法洗浴者可擦洗。衣褲也需經常清洗更換,保證身體清潔。
4.3營養護理
營養護理直接影響骨折患者愈合,營養不足會造成骨折愈合延期。根據患者身體狀況、體質骨骼等情況分期合理搭配膳食。傷筋斷骨早期時,身體腫脹、體內淤血、疼痛厲害,應使用清淡易消化的流食,切勿沾辛辣油膩等食物。中期時需食用含有豐富蛋白質和維生素的食物,同時注意補鈣。后期時飲食配合藥物,促進骨折愈合,飲食上應營養更為豐富且低糖,多食蔬果。在患者手術治療后短期可能會食欲不佳,其中老年人會更會明顯,這時應注重食物的色香味來增強患者食欲,可適當多食用含豐富維生素C的蔬菜以促進傷口愈合。
4.4牽引護理
牽引護理時最好選擇專業的牽引車,因其床板靈活且附有扛桿和滑輪方便調整。將傷肢抬到一定高度加強血液回流,使患者腫脹感減輕。此外,應格外避免足旋轉,定期進行X光透視,隨時檢測骨折對位狀況。通常患者經8周牽引護理后可適當活動關節,3個月以上方可慢慢行走。
4.5預防感染
血糖含量的控制對預防感染至關重要,手術之前應定期換衣擦洗保持皮膚的潔凈,當然也要防止皮膚或粘膜受到損傷;病人需每次大小便完畢后應注意個人衛生,尤其女性應使用溫水擦拭外陰以預防感染。護理人員需經常輔助患者翻身,保證床位干燥整潔。另外需加強病房管理,減少人員流動,對病人進行衛生工作極其重要性的宣傳,每日保持病房通風干燥及整潔。
4.6健康教育
積極強化針對患者與家屬進行壓瘡知識教育屬于預防老年壓瘡的主要措施。責任護士采取一對一的宣教方式,認真解釋壓瘡的定義、形成原因以及壓瘡的預防、治療與護理措施等,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力、摩擦力、剪切力作用,也要防止局部潮濕的不利刺激。增強患者頂防壓瘡意識,并囑患者予高蛋白、高熱量、高維生索、易消化飲食,以加強營養支持。
4.7減輕局部壓力及摩擦
翻身可接觸局部壓力,這對預防壓瘡非常關鍵。臨床上,患者不論保持那種姿勢都應經常變換,防止血液循環受阻等。另外保持病床平整液很重要,需經常檢查床單上有無渣屑皺褶等,防止身體摩擦;對病人換洗時應動作輕柔以免皮膚因摩擦等破損。
4.8ICU護理
重癥醫學科(ICU)一般收治一些病情嚴重或變化比較快的患者,而且護理的質量關乎到病人的救治情況,這也是醫院綜合醫療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ICU病房內的ICU病床為多調節方式,配備安全可靠、性能穩定的醫用靜音電機,全電動控制床體的整體升降、背板及大腿版的升降調節、側翻的角度,滿足臨床的需求。對于不能自主翻身的病人,護理人員需要定期幫助擦洗以預防壓瘡,但是一般需要三個人來輔助完成,這個臨床護理人員的工作帶來了很大的麻煩和不便,但是ICU病床帶有側翻輔助器,這給護理工作人員帶來了很多的方便。
ICU護理可以更方便的呵護病人,而且其中配備的各種設備和儀器可以隨時檢測患者的各項指標及身體狀況,可以有效的預防壓瘡的發生。
5討論
老年骨折患者為特殊病人,他們的心理通常比較復雜,加上伴隨著許多其他的疾病,壓瘡預防知識欠缺,不了解壓瘡的危害性。另外由于骨折造成行動不便,長期局部受壓,血液局部不流通,很容易形成壓瘡。關于老年骨折病人壓瘡的預防一直以來都是臨床護理工作的難題。面對此難題,醫院護理工作人員受限應關注患者的心理狀態,對病人進行全面的心理疏導、調整和溝通,消除患者焦慮、絕望、恐懼等心理[8]。另一方面,向患者和家屬詳細宣傳壓瘡相關危害及預防知識,可有效令病人積極主動的配合壓瘡的預防。在該次研究中,對老年骨折患者進行壓瘡護理干預,主要目的在于預防其長久臥床而出現壓瘡,對54例患者進行臨床干預后,僅出現4例輕度壓瘡并發癥患者,大部分患者沒有壓瘡反應。經過對護理措施及時改善和調整,控制了情況的進一步惡化,并有所好轉。出院時,54例患者均沒有發生壓瘡,且在護理人員的指導下學會了簡單的壓瘡的預防方法。數據顯示,該研究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在現今,不采取有效干預的情況下發生壓瘡的比例大于20%,而老年人因為皮膚本身的問題,這種壓瘡產生的概率會增加2~3倍。該研究中發現,對ICU老年患者采取科學合理的壓瘡護理措施能夠有效地降低患者出現壓瘡反應。不過對于該研究,因為臨床病例患者較少,可能會帶來一定的誤差,不過呈現出良好的趨勢。對于臨床長期臥床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壓瘡的出現意味著護理質量的惡劣,對于該護理,總的思維還是重在預防。
張春紅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況下,人體的神經支配的皮膚忍受時間為5 h,在皮膚受壓達到69.75 mm汞柱以后,組織只能持續2 h,超過2 h就可能出現不可逆的損壞[6]。潘美飛等認為,壓瘡的形成是機體的內因以及其外因作用的結果,并且患者的內部因素是關鍵因素,身體內部的衰退導致機體喪失活動的防御機制和能力[8]。在臨床上需要依據于臨床實際情況進行針對性治療措施,對患者需要采用適宜的臥床來緩解局部機體面臨的壓力,對壓瘡進行仔細的評估,同時對重點受壓的部位進行重點分析,加強責任醫護人員的態度。使得壓瘡發生率降到最低。
[
參考文獻]
[1]龍霖.護理學基礎[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1:150.
[2]李相芬,何英,劉曉燕.老年患者壓瘡預防的臨床護理措施及對策[J].河北醫學,2013,11(2):120.
[3]王鳳蘭.護理干預對骨科老年患者壓瘡的預防研究[J].山西醫藥雜志,2013,24(23):11-13.
[4]謝小燕,劉雪琴.對護士壓瘡防治相關知識現狀的調查[J].中華護理雜志,2005,1(33):12.
[5]王泠,鄭修霞,張海燕.造口治療師在臨床護士壓瘡護理培訓中的作用[J].中華護理雜志,2007,7(01):32.
[6]張春紅.92例普外科老年患者壓瘡預防及護理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3,40(45):111.
[7]王秋燕.護理干預預防老年患者發生壓瘡的效果分析[J].中國基層醫藥,2013,16(3):51-53.
關鍵詞:骨科 壓瘡 壓瘡高危 評估 護理管理
長期臥床病人皮膚出現的最嚴重問題是發生壓瘡。骨科病人因自身病因及手術或牽引固定需要長期臥床休息,成為壓瘡發生的高危人群。發生壓瘡不僅給病人帶來痛苦,加重病情,而且延長康復的時間。因此,應通過加強對壓瘡及壓瘡高危病人的全面評估,積極給予護理干預,減少壓瘡的發生,降低護理風險的發生,提高護理管理質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骨科在2008年1月—2010年12月共收治病人3276例,應用壓瘡可能發生評估表患者共358例,男246例,女112例,年齡17~92歲,平均55.3歲,頸椎骨折并高位截癱13例,胸椎骨折并截癱27例,腰椎骨折并截癱患者52例,全身多處骨折35例,骨盆骨折106例,股骨骨折125例,其中帶入壓瘡62例(I°壓瘡32處,II°壓瘡27處,III°壓瘡3例)。
1.2方法
1.2.1壓瘡可能發生評估表 從2008年1月起,我科結合壓瘡危險因素評估表Braden、Norton、Waterlow三種評分量表制定,對新入院病人進行壓瘡危險因素評估。
1.2.2評分標準 主要分為四個層次,總分36分,輕度危險<10分,中度危險<10—17分,高度危險≥18分,≥18分可申報備案。
1.2.3壓瘡分期 I°壓瘡:局部紅斑,皮膚完整。II°壓瘡:皮膚紫紅,水泡形成。III°壓瘡:水泡破裂,局部淺層組織壞死,形成潰瘍;創面有黃色水樣滲出物或膿液,疼痛加重。IV°壓瘡:壞死組織發黑,濃性分泌物增多,有臭味,可深達骨骼。
1.2.4應用措施 對于臥床無法自行移動軀體者,均采用此評分標準,對于分值>10分的患者必須給予置氣墊床,床尾設翻身卡定時記錄患者及時間,告知患者及家屬并讓其本人或家屬在評估表上簽字,并在24小時內上報病區護士長,由護士長組織病區護士針對個體情況進行討論并制定護理干預措施。
1.2.5壓瘡登記(預報)制度 對于分值>10分以上者或已在外院壓瘡帶入者,病區護士長應在24小時內及時填寫壓瘡發生患者記錄表,包括患者的科室,床號,姓名,年齡,性別,診斷,壓瘡部位,程度,創面面積,評分及護理處置措施,上報外科總護士長,護士班班床邊交接清楚,責任護士每天及時記錄皮膚的轉歸情況,護士長每天做好監控及指導工作,然后再由總護士長下科室檢查并指導工作。
2 共享管理模式的實踐
2.1評估 首診護士按照評估表對可能發生壓瘡的因素正確評估是預防壓瘡發生的關鍵,通過評估,積極給予相應的護理措施干預,或提出預見性的護理措施。
2.2有效的護理措施
關鍵詞:危重病人壓瘡護理
一、對壓瘡的認識
壓瘡最早稱為褥瘡,來源于拉丁文“decub”,意思為“躺下”,因此容易使人誤解為壓瘡是由躺臥引起的潰瘍。實際上,壓瘡常發生于躺臥或長期坐位(如輪椅)的病人,而并非僅由躺臥引起。引起壓瘡最基本,最重要的因素是由于壓迫而造成的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故稱為“壓力性潰瘍”更妥當。
壓瘡是身體局部組織受壓過久或者長期物理化學因素的刺激引起神經營養紊亂及血液循環障礙,局部組織持續缺血營養不良致使皮膚失去正常功能,而引起的組織缺損和破壞。壓瘡是臨床常見的并發癥,不是原發病,它大多是因其他的原發病未經很好的護理而造成的損傷。一旦發生壓瘡,不僅給病人帶來巨大的生理心理痛苦和經濟壓力,也會增加護士的工作負擔,嚴重時可繼發感染引敗血癥而危及生命。絕大多數圧瘡是能夠預防的,但并非全部。例如嚴重負氮平衡的危重病人,因營養不良,損傷后自身組織修復較困難;急性期大量腦出血的危重病人,需嚴格限制翻身,用現有的護理手段難以預防壓瘡的發生,造成難免壓瘡。因此不能把所有的壓瘡都歸咎于護理的不當。危重病人的壓瘡護理質量可直接反應一個科室,一個醫院的管理水平和護理專業水平。危重病人是院內發生壓瘡的高危人群。
1.1受壓對病情危重的病人需給予各種治療和儀器進行監測及治療,這些治療性管道和檢測導線可能限制病人軀體活動和變化,使病人活動能力下降,造成病人皮膚長期受壓。壓瘡不僅可由垂直壓力引起,也可由摩擦力和剪切力引起,通常是2~3種力聯合作用所致。
1.1.1垂直壓力引起壓瘡最主要的原因是局部組織受持續垂直壓力,Cinsdule提出,在9.3kPa的壓力持續2小時以上,就可能引起不可逆的細胞變化,這提示每隔一段時間就有減輕壓力的必要性。
1.1.2摩擦力摩擦力作用于皮膚,易損害皮膚的角質層。
1.1.3剪切力如危重病人平臥抬高床頭時身體下滑,皮膚與床頭之間出現平行的摩擦力,加上皮膚垂直方向的重力,從而導致剪切力的產生,引起局部皮膚血液循環障礙而發生壓瘡。
1.2潮濕在潮濕的環境下病人發生壓瘡的危險會增加5倍。
1.3年齡發病率與年齡呈正相關。50歲以上病人較50歲以下病人發病率高出7~8倍。
1.4營養狀況血球壓積小于0.36和血紅蛋白小于120g/l是較好的化驗剪切點,對壓瘡的發生具有良好的篩選預測作用。
1.5吸煙吸煙者壓瘡的危險性顯著升高。吸煙者足跟壓瘡是非吸煙者的4倍,吸煙量與壓瘡的發生率及嚴重程度呈正相關。
1.6認知功能意識不清者較清醒者發生壓瘡的危險性顯著增高。
1.7藥物危重病人長期使用鎮靜劑、類固醇導致機體抵抗力及活動能力下降也是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1.8高熱皮膚壓瘡與體溫的關系密切,根據文獻報道昏迷病人在20小時內發生壓瘡:發生壓瘡病人平均體溫大于38.5℃;未發生壓瘡病人的體溫平均小于37.5℃[8]。有研究表明:體溫上升1度,代謝率增加10%,因此體溫過高也是壓瘡發生的危險因素。
1.9體重消瘦者較肥胖者發生壓瘡的機率高,但肥胖的危重病人脂肪組織血液供應相對較少及活動困難,在床上翻身時易被拖拉,而導致壓瘡的發生。現已證明,壓力大小與壓力作用時間呈拋物線關系,既較大壓力產生壓瘡所需時間比較小壓力短。
二、危重病人壓瘡的護理
2.1正確評估危重病人
把積極評估病人情況作為預防壓瘡的關鍵步驟,要對病人發生壓瘡的危險因素作定性、定量的綜合分析,常用的有Braden壓瘡評分法,已在世界各醫療機構廣泛應用。
2.2壓力各種減壓設備的應用
2.2.1避免局部組織長期受壓和摩擦
每2h為病人翻身拍背1次,對于水腫、感覺麻木等危重病人需增加翻身次數。采取側傾30度方法預防壓瘡,當人體側臥與床成30度時,有利于人體骨突起部位壓力分散和血液流動,能降低壓瘡發生的風險;避免損害皮膚角質層,防止病人身體滑動。
2.2.2分隔式氣圈可以使身體局部懸空并使分隔帶處皮膚不接觸氣圈。
2.2.3電動防壓瘡氣墊床通過交替充放氣方式,不斷改變危重病人的受壓點,縮短局部受壓時間。
2.2.4防壓瘡涼液墊使用涼液墊,利用墊內液體流動,減少局部壓力,降低局部溫度,減少耗氧。傳統用于預防壓瘡的烤燈現已不主張使用,烤燈使局部皮溫升高,增加壓瘡的易發性。
2.3壓瘡重在預防對能輕微活動的危重病人,每日應進行全范圍關節運動,以維持關節的活動性和肌肉張力,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減少壓瘡發生。指導有效深呼吸,增加身心舒適感;指導并協助雙上肢主動旋轉、屈曲、伸展等活動;協助下肢被動活動髖、膝、踝關節作相關的屈、伸、轉等被動活動,開始動作應緩慢放松,每次二十分鐘。
2.4清潔護理保持床單的清潔、平整、干燥,每日用溫水清洗皮膚;禁用刺激性強的清潔劑。
2.5環境管理病室每日通風,減少人員流動,地面、桌面用消毒液拭擦。
2.6飲食護理營養不良使皮膚彈性降低,增加壓瘡發生的機率,延遲創面愈合及疾病的轉歸,免疫力降低等。要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節膳食結構,加強營養支持。
2.7瘡面的處理和保護
2.7.1先檢測潰瘍的大小、部位、分期和外觀(肉芽組織,壞死痂,腐肉,滲出),再根據創面情況選用不同清創方法進行清創,用37℃的溫鹽水沖洗創面,去除壞死組織和異物,減輕感染促進愈合。
2.7.2對未破的水泡,消毒后用無菌紗布保護;較大的水泡,消毒后抽取泡內液體,再涂上藥膏,無菌紗布保護。對創面較大滲液較多者,根據紗布潮濕情況,適當增加換藥次數。
2.7.3滲出液中膿液較多的創面處理對膿液較多的創面,下墊橡皮單,用生理鹽水自上而下反復沖洗創面至清潔。沖洗比棉球擦洗要徹底,克服了用消毒棉球擦洗傷口易損傷肉芽組織,棉纖維易留于傷口內引起異物反應,影響組織愈合的缺點。
2.7.4創面結痂且痂下有膿液的壓瘡護理先用生理鹽水洗凈膿液及滲出物,再用生理鹽水浸濕無菌紗布覆蓋在創面部位,使干痂軟化。從痂面的一側分次除去壞死組織,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后將貝復濟均勻的噴灑在創面上,加紅外線照射15min每日2次。
2.7.5創面應用氧療用塑料袋罩住創面,固定牢靠通過一小孔向袋內輸氧,氧流量5~6L/min,每次15min,每日2次。對分泌物較多的創面,先清創再用氧療,在濕化瓶內放75%乙醇,使氧氣通過濕化瓶時帶出一部分乙醇,抑制細菌生長,減少分泌物,加快創面愈合。氧療法是利用純氧抑制創面厭氧菌的生長,提高創面組織中的供氧量,改善局部組織代謝。
2.7.6嬰兒護臀霜配合保鮮膜使用大量的研究證明,濕性環境更有利于創面上皮細胞形成,使創面不經過一般的結痂過程而自然愈合,而且愈合速度要比干性環境快10倍。此方法屬于密封式創面濕潤療法的一種,在壓瘡皮膚表面外涂嬰兒護臀霜可以造成一種濕潤環境,保鮮膜包敷可以形成一個密閉環境,控制水蒸氣的蒸發,有效隔絕液體和細菌侵入,快速創造出有利于傷口愈合的濕潤環境。同時,壓瘡傷口的濕潤環境,可減少保鮮膜和創面的粘連,在更換保鮮膜時不會損傷肉芽組織和新生上皮組織,創面的疼痛會減輕。
2.7.7凡士林可減少皮膚的摩擦,起保護膜的作用,對皮膚形成封閉性油墨,減少局部皮膚的摩擦力及擦傷的機會;避免汗、尿、便、血等與皮膚直接接觸。
2.8壓瘡的物理治療和藥物應用
2.8.1壓瘡傷口濕敷
1962年溫特博士證明了使用保濕敷料的傷口較暴露于空氣中近乎自然愈合的傷口愈合速度明顯加快;減少炎癥反應及痂皮形成;降低感染的危險;減輕疼痛。
2.8.2雞蛋內膜覆蓋清創后用雞蛋內膜覆蓋,將其平整緊貼于創面上,蛋膜覆蓋范圍要超出創面1厘米。
2.8.3碘伏是新一代廣譜、高效、無毒的外用消毒殺菌劑,使組織脫水、促進創面干燥、擴張血管、促進血液循環、軟化和消散硬結作用,對粘膜無刺激,無腐蝕性,涂于局部表面可形成一層保護膜,保護創面及周圍皮膚,防止細菌直接進入創面,促進創面的愈合。
2.8.4傷口有感染時,周圍出現紅、腫、熱、痛,滲出液多,有異味,外周血白細胞升高,可做傷口細菌培養和藥敏實驗,按醫囑使用抗生素或使用含銀離子或納米銀抗菌敷料。
2.8.5胰島素聯合654-2治療壓瘡胰島素可增加葡萄糖的利用,促進蛋白質的合成,增加微血管的灌注;654-2能解除血管痙攣、有鎮痛作用;濕潤,有利于創面上皮細胞形成,促進肉芽組織生長和創面愈合。故將胰島素、654-2混合液濕敷于創面后,可以改善局部循環,促進傷口組織對葡萄糖的攝取和利用,促進蛋白質的合成,減輕疼痛,加快組織生長,縮短壓瘡愈合的時間。
2.8.6胰島素聯合苯妥英鈉治療壓瘡研究發現胰島素有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樣作用,能促進成纖維細胞的生長和膠原合成。苯妥英鈉能顯著增加創口局部膠原沉積和血管形成,增加創口巨噬細胞的數量和功能,有效促進肉芽組織增生,加快創口愈合。
2.8病情觀察
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并準確記錄,每次換藥時對傷口進行評估以制訂和修改計劃,提高護理質量。
2.9加強責任心護士應加強責任心,提高對壓瘡危害性的認識,減少由于護理工作失誤而造成壓瘡發生。有研究顯示護理工作的重點在于及時識別高危因素,準確預測危險性,以便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
2.9.1建立翻身卡壓瘡預防的重點在加強護理管理上,重視基礎護理,床頭掛翻身卡,翻身后記錄時間、及皮膚情況。
2.9.2護士長巡視病房時,觀察患者皮膚情況,檢查翻身卡填寫的準確性和措施的合理性,保證臥床患者翻身卡的使用得到落實。
2.9.3使用翻身卡,使患者及家屬了解皮膚護理的方法和重要性,對護理工作起到監督作用,使患者的護理得到全程、有效的管理。:
2.10心理護理對病人同情、理解和關心,使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告知病人減少受壓和摩擦,配合治療及護理。加強護士的心理品質修養,注意心理護理中的“負反饋”現象。
三、小結
危重病人的圧瘡是由活動減少和功能損害引起的一個潛在的具有很大危害性的并發癥,它的形成過程迅速,治療過程卻很漫長。因此有效的護理干預,嚴格執行床頭交接班制度,徹底杜絕壓瘡的發生,減輕病人的痛苦。此外,還要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健康宣教等,幫助患者樹立信心,配合治療,早日康復,使護理質量得到保證。
參考文獻
[1]林小玲,壓瘡的預防和治療[J]全科護理,2008,6(1B):101.
[2]劉紅,付小悅。壓瘡危險因素評估及預防研究進展[J]中國護理管理,2007,7(2):50-51.
[3]黃春菊,韓蓮英,謝帆英.循證護理在危重病人中的應用[J],家庭護士,2007,5(12C):68-69,
[4]陸微,溫濱,謝暉,等.臨床壓瘡護理預防及基礎循證研究[].國際護理學雜志,2006,25(4):247-249.
[5]周蕭.淺談壓瘡護理[J]當代醫學2008,8(147):134.
[6]董文軍.壓瘡護理的新進展[J]甘肅中醫,2007,20(4):124.
[7]彭翠蘭,劉梅.臨床壓瘡患者原因及對策[J]當代醫學,2009,15(3)121.
[8]李莉.重型顱腦損傷伴神經性高熱患者預防壓瘡的探討[J]中國實用醫學,2009,4(2)81-82.
[9]廖林英,韋素惠.壓瘡危險因素預測管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5):96.
[10]GebhardtKS.Pressureulcerresearch:Wheredowegofromhere.[J].BrJNurs,2004.13(19):14-18.
[11]王冷.壓瘡的管理(二)[J],中國護理管理,2006,6(1):63.
[12]張小冬,陳愛萍.褥瘡的預防與進展[J],中國全科醫學,2006,9(11):920-922.
資料與方法
2006~2008年收治院外帶來壓瘡30例,其中女20例,男10例,發生年齡62~88歲,平均68歲。腦卒中后遺癥19例,Ⅱ型糖尿病合并腦卒中7例,腦萎縮4例;Ⅰ°壓瘡15例,Ⅱ°壓瘡12例,Ⅲ°壓瘡3例,壓瘡發生部位以骶尾部多見,其次為髂脊、足跟、肩胛部;由6人發生2處以上壓瘡;由7例病人入院時帶入壓瘡,經治療好轉,回家后再次入院又帶來壓瘡。
原因分析:①血液循環功能障礙;②感覺和自主運動功能喪失;③營養不良;④護理不當;⑤知識缺乏;⑥家人照顧不周。
護 理
入院后的評估:對壓瘡病人進行全面檢查,采用諾頓評分法進行評估,根據壓瘡發生的程度,給予相應的處理。
避免局部皮膚繼續受壓:無論任何程度的壓瘡都應避免皮膚繼續受壓,可根據病人情況不同使用相應的保護措施,如氣墊床、氣圈、軟枕等或三者結合使用,定時翻身,每1~2小時1次,經常改變身體支撐面,維持舒適的姿勢以防墜床。
創面的處理:處理原則為洗手、戴手套、關上房門或拉上床邊布簾,遮擋病人隱私部位。對創面清潔、測量及應用敷料時,必須堅持無菌操作。創面較小、較淺者用生理鹽水沖洗后,用3%雙氧水消毒,每日2次;較深潰瘍有滲液時,可用生理鹽水清洗創面后,用3%雙氧水消毒,創面吹氧及用微波治療儀照射半小時,最后涂抹燒傷濕潤膏,沒有必要涂太厚,薄層軟膏吸收更好,效果更佳。對于Ⅲ°壓瘡首先清除壞死組織,直到出現新鮮組織,用3%雙氧水消毒,再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再用碘消毒,然后用05%的滅滴靈與慶大霉素5:1的比例浸濕無菌紗布敷在患處保護創面,保持潰瘍面水分,縮短愈合所需時間,因皮膚細胞有利于在潮濕環境中生存。為防止細菌進入濕敷料,可在創面周圍涂抗菌劑以有效控制細菌,避免敷料意外脫落。
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采取各種溝通技巧和病人進行溝通,耐心安慰積極疏導,提高病人心理承受能力,消除不良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