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八年級語文教學重難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多媒體 初中語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4-0-01
多媒體具有直觀性、趣味性,更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學生的求知欲,因此,如何高效地運用好多媒體進行教學,是每位任課教師都應高度重視的。
1 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動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因此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是提高課堂效率的關鍵所在。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的都是黑板教學,通過借助‘粉筆’和‘教科書’去完成教學任務,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教學,學習興趣沒有被有效地調動起來,整個教學課堂顯得枯燥、乏味。如今多媒體教學被廣泛地運用到課程教學中,通過創設情境,改變了原來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了教學效率的提高。例如,在講授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語文課文《秋天》時,首先我借助多媒體的形象性,通過圖片直觀地為學生展示了‘秋天’,讓學生感受到了秋天,從而促使學生的理解能力提高,緊接著通過朗讀示范,將圖片與音頻結合在一起,同時播放,學生踩著音樂的節拍,聲情并茂地朗誦,仿佛融入到了秋天的意境中。利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情境,使學生身臨其境,從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促使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有了明顯提高。又如,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語文課文《蘇州園林》時,我利用多媒體,形象地給學生展現了設計者和匠師們是怎樣因地制宜,自出心裁的。讓枯燥的亭臺軒榭、假山池沼、花草的樹木躍然紙上,使學生更容易感受到蘇州園林的美,領會到中國建筑的美。
2 利用多媒體,增大課堂知識容量
相對于傳統單一的‘黑板’教學模式,多媒體的運用,不僅充分利用了有效的課堂時間,還提供了大量的教學素材,豐富了課堂知識容量,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例如,我在講授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語文課文《大自然的語言》時,在狠抓教材吃透教學大綱的基礎下,從學生實際學習情況出發,通過多媒體精心設計了教學計劃,做好了PPT教學課件。在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大自然中的語言形式,我通過調查表格,形象地為學生展示了學習要求,促使學生有目的性的進行閱讀,節約了課堂時間,從而提高了語文教學課堂效率。為了讓學生探求大自然中的更多語言形式,我運用多媒體,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參考素材,降低了學生學習的難度,從而增大了課堂知識容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又如,我在講授八年級上課第八單元陶淵明古詩《歸園田居》,在講到作者‘陶淵明’以及古詩寫作背景時,我通過多媒體的導入,讓學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古詩的基本情況,寫作原因以及寫作背景,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增大了學生的知識面,增大了課堂知識容量,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能力。多媒體教學讓課堂在有效的時間里,被充分的運用,從而增大了課堂知識容量,擴大了學生知識面。
3 利用多媒體,攻克教學難點
語文是一門博大精深的人文科學,其知識面包羅萬象,涵蓋了人文,科學、思想、道德等方面。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就是,老師教、學生學的黑板課堂課,整個課堂顯得枯燥,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效率低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地參與,沒有積極性,教學重難點幾乎沒有突破,語文教學現狀顯得非常不樂觀。但當多媒體走上了教學舞臺,并被廣泛運用后,徹底改掉了這一教學現狀,教師教學再也不是單靠簡單的‘黑板’‘粉筆’‘教科書’進行,多媒體憑借其形象生動的圖片、客觀具體的音頻、完整的故事情節及簡單易行的操作深受各科教師的青睞。在語文教學課堂中,多媒體形象直觀的畫面,更符合學生的學習心態,從而加深了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有利于學生學習難點的突破。例如,我在講授莎士比亞的話劇《威尼斯商人》這篇課文時,故事人物‘安東尼奧’‘巴薩尼奧’等性格理解是一個教學難點,如何能讓學生準確地把握人物性格是教師要面臨的教學重點。由于這部話劇較長,加上是外國文學作品,學生只通過朗讀,是很難正確、科學的把握全文主旨的,更不用說分析人物性格了。因此,我在教授這篇課文時,首先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觀看這部話劇,對整個故事情節有一個輪廓,然后我再引導學生通過詳讀課文,理解故事細節,通過適當的引導,針對學生閱讀過程中的問題進行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對于整部話劇的理解能力,此時,我再利用多媒體列出有關人物的主要事件、語言、動作,引導學生主動分析,探討,以此逐步攻克教學難點。
4 總結
語文教學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教學任務,它包含的知識面非常廣,涵蓋的知識也非常豐富,教師通過借助多媒體進行教學,能把抽象的知識變具體,使之形象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使之極大地提高了課堂效率。
參考文獻:
[1]王烈群.新課標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初探[J].新課程(教育學術版),2007(12).
關鍵詞:語文 素質教育 優化
近幾年,筆者在語文教學實踐中,深入學習素質教育理論,不斷探索素質教育與初中語文教學的關系,并著意用素質教育的要求來優化自己的課堂教學。下面談談我用素質教育的要求來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的幾點做法。
一、把提問的優先權交給學生
“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思維的火花,思維總是從發現問題開始,以解決問題發現新問題而不斷發展。改革中學語文教學就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必須注重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注重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首先要相信學生能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要把提問的優先權讓給學生。而不是想放又舍不得放,表面形式設計了學生提問的環節,而實際教學還是引著學生在老師設計的問題圈子里轉。這樣的教學不但不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反而增加了學生的負擔,浪費學習時間。要立學生質疑的風氣必然要破教師主宰課堂提問的模式。
二、選擇切實可行教法,進行語文素質教育
學生語文素質的提高,與老師辛勤的教導和采取可行的、適合學生特點的教法是分不開的。
1、不同文體的課文采用不同的教法
有時同一文體的不同課文也采用不同的教法。例如:《春》和《濟南的冬天》都是寫景抒情散文。我在講朱自清《春》時主要是采用“朗讀體會法”。如:在講“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 時,為了讓學生體會“鉆”字用得好。我先讓學生省略“鉆”朗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出來……),后全讀(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比較二者的效果。學生認為有這個“鉆”字好,我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導學生朗讀思考:“鉆”這個詞用得好,好在哪里?讓他們明白用了這個詞,不僅把小草擬人化了,而且還透露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
在教讀《濟南的冬天》時,我采用了“討論歸納法”。如:課文最后一段中的“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長枝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其中“不忍得”用得好嗎?我是先讓學生相互討論,后舉手發言,最后由我或學生盡量采用同學們的意見來歸納:這三個字將水人格化。水是那樣的多情,為了水藻的綠,為了垂柳的倒影,到了冬天仍然“不忍得凍上”。事實上,這樣的教學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是大有裨益的。
2、落實語文知識,為提高語文素質打好基礎
不同年級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即使同一年級不同班級的學生其教法也不完全一樣。如訓練七年級學生閱讀文章時,我是先出好題目,然后有針對性地帶學生進行分析,而在教八年級學生閱讀文章時,我多數情況下是鼓勵學生自己出題目,自己品析文章。到了九年級,在分析文章時,我是放開手,讓學生自己做,我只是一個適時點撥的“引導者”。
三、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揉合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
教師把學生提出的問題,揉合到整個學習過程中去。隨著進程,問題一個一個相應地得到解決。這樣處理的好處是:一不占用單獨的大塊時間來解難釋疑,教學時間比較經濟;二是把問題置于各自的語言環境中,使提出的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緊密結合,語言文字訓練體現于其中,訓練比較到位,比較科學。這種”一切都在過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不但對學生的學習是一種促進,同時,對教師的教學藝術也是一種促進。教師需要對學生所提的問題時刻胸中有數,能夠及時納入到教學情境之中。
四、把學生的提問和老師備課時的思考設計緊密地結合起來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通過分析,進行篩選,或通過合并使問題的歸納性較高,削枝強干,突出思考的重、難點。解決了這個問題,其他幾個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但是有一些問題顯然是脫離了教師的備課思考,這時教師就要具備敏銳的辨別水平與發現能力,處理得當,對教學有促進作用,對學生有激勵作用,處理不得當,可能丟掉金子,失卻良機。學生提出的有些問題質量是很高的。
五、閱讀方法的指導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與創新能力。而能力的提高是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的。具體到語文教學上來說,語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而要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首先就要打下堅實的語文素質基礎――學好語文知識。因此,我在語文教學中,非常注重落實各項語文知識,以便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打好基礎。
一、借助插圖,激發興趣
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曾經說:“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地接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興趣是人們力求認識某種事物或愛好某種活動的傾向,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產生了興趣,便會引起大腦皮層的興奮,促進各種智力因素的發揮,并積極主動地學習。由此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是眾多語文教師探索的熱點。于漪老師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欲激發起來,教學就成功了一半,學生學會學習語文就有了很好的起點。”如果能在學習新課之前,利用插圖,設置懸念,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使學生產生新奇感,那么這堂語文課就成功了一半。
二、借助插圖,走進作者
語文課本中匹配有不少作者的照片。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通過插圖認識作者,拉近學生和作者之間的距離,以此激發學生了解作者作品的欲望。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朱自清的《背影》之前,可先讓學生觀看作者的照片,當學生看到朱自清年輕而又帥氣的照片時,立刻就會產生一種親切感,一定會想他寫的是什么的背影呢?他要表達一種什么的情感呢?從而急切地閱讀課文內容。
三、借助插圖,導入新課
插圖是具體可感的視覺藝術,它將文字形象、直接地訴諸視覺,形成鮮明的感受。由圖片導入新課,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而且可以為學生迅速進入文本創設情境。如果說課文是一個游覽的景點,那么插圖就是進入景點的一個提示招牌。它既能觸景生情,誘發想象,又能因勢利導,引人入勝。如在教學八年級上冊《蘇州園林》時,我便從蘇州園林彩色插圖入手,要求學生注意觀看蘇州園林的美麗景色,再用形象化的語言描述一下。在此基礎上我繼續追問道:“面對如此美麗一景,你會有何感慨呢?”由此順利地導入新課的學習,并將學生引入到文本的解讀中。
四、借助插圖,解讀文本
(一)化難為易。課標指出:“閱讀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其中理解能力是核心。有的學生在閱讀文本時對文本的理解比較困難,這時教師可考慮用插圖引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插圖往往同課文的重點、難點部分密切相關,教師可利用插圖作為解讀難點的突破口,化難為易。文章是作者情感的流露,無論是自然景物的描繪,還是對人物的刻畫,無不包含著作者濃烈的思想感情。同樣作為與課文相關的插圖,它包含著畫面作者的審美情趣、生活體驗,以及對課文思想內容的高度濃縮,精辟的理解或延伸,有的是對課文某一片斷的精心描繪,有的是對課文重難點的直觀展示。這些無不滲透著畫面作者的審美情趣和對文章旨意的理解。如教學九年級上冊《岳陽樓記》一文時,我就把課文中的彩色插圖與課文的文字有機地結合起來。課文寫道:“……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輝夕陰,氣象萬千。”這樣的美景,怎么不讓那些遷客騷人有異樣的心情呢?
總之,一個好的教師,總是試著從各個方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事實上,插圖雖小卻大有用處。它不是一塊食之無味的雞肋,而是一碗飄著濃濃香味的雞湯。只要教師在教學時能像對待文字那樣去精心教學,巧妙利用,就能讓語文課堂教學更有滋味,更富韻味。
(二)放飛想象。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什么是想象力呢?它是一種在表象的基礎上形成新形象的認識能力。人類的創造發明離不開想象,學生的學習同樣離不開想象。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活動。在閱讀時展開想象,可以拓寬認知領域,深入文本描述的意境,活現出塑造的形象,理解、感悟蘊含的情感、智慧,受到教育熏陶;在作文時放飛想象,可以充實文章內容,描繪生動形象,增加感彩。學習語文離開積極的想象,既難以深刻地領會文本內涵,又難以提高表達能力。語文教學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這樣拓寬思路、大膽想象,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如在九年級上冊《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教學結束時,我讓學生看書前面的插圖,要求學生結合文本,對插圖展開合理想象,討論于勒的以后生活會是怎樣?學生的發言,大大豐厚了文本本身想要表達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裸的金錢關系”的主題,思維超越了文本的界限。
插圖,教師為學生提供的這個平臺,不是游離文本之外的附加物,而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機延伸。由插圖展開的聯想或討論,能升華并拓寬文章的內涵,也激活、深化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真正走進人物的心靈,語文教學也就有了活力和深度。
(三)體味情感。新課標指出:“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根據文學作品形象性和情感性強的特點,可著重考察學生對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體驗。”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情感都融注為作者深厚的情感,但是學生由于年齡小、閱歷淺,對作者感情的理解和把握還會有一些差距。這時,教師可以利用插圖來加深學生的理解,引發學生的情感共鳴。如教授都德的《最后一課》時,教師可以利用韓麥爾先生痛苦地伏在黑板上,揮著手宣布散學的插圖,讓學生體會這個普通的法語教師在國土淪喪時所表現出的強烈愛國情。
(四)理解主題。文學插圖最常見的便是小說中的插圖。小說中的人物、環境、細節等用文字描寫的東西,往往被畫面所代替。小說最重要的是人物形象,因此小說的插圖也集中在勾勒人物形象上。借助插圖把握人物的性格,理解人物的典型意義,必須有這樣的兩個過程;由文字到畫面――將小說的文字描寫對照畫面,想一下插圖還隱含著哪些文字信息,它對塑造人物形象有何作用。
思想衍生觀念,觀念決定方案,方案導致效果。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認真研究“思考?練習”,就會發現“思考?練習”的設置中十分注重朗讀和閱讀的訓練,并且突出了讀的目標和任務,指明了讀的層次和側重點,如:快速瀏覽課文,有感情的朗讀課文,分角色朗讀課文,復述課文,背誦課文等。因此,教師應該樹立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觀念,確立讀是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的思想。在語文課堂上,應當聽到瑯瑯書聲,不要教師唱獨角戲,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有所會于心。同時除了抓好課堂教學中讀的訓練,還應該抓好課外閱讀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思考與練習”在安排上還十分注重語言文字的訓練。首先強調,訓練的層次性,從理解到積累再到運用難度逐漸增大;其次,注意訓練的廣泛性,憑借字、詞、句、段、篇、章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特別是將讀寫聽說與思考、觀察、想象、感悟等有機結合,探尋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再次,注意訓練的階段性和連續性,既循序又漸進。
二、“思考與練習”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求知欲,促進學生語文學習中主體作用的形成
語文教育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為主要任務,語文教育的過程既是發展學生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發展學生思維的過程。“思考與練習”大都是站在學生練的角度來設計的,而且具體,可操作性強,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教學理念。能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激發學生探索語文奧妙的欲望,充分發揮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主體性作用。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語文版八年級)課后共設有四道思考與練習題。每一道思考練習的設置都是圍繞“以人為本,以學任教”的觀念旨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如:復述課文情節,講述與課文相似情節或主題的故事等;體會文章重點句子的作用及表達效果等。這些思考題的設置都突出了語文學科的特點。即加強語言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三、“思考?練習”可以作為制定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參照和依據
教學目標是教學中師生預期所要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它對教與學的過程起著導向、激勵等作用。教學重點是基也可以稱之為學科教學的核心知識,就是學生應掌握的知識和技能 ,教學難點是之學生不易理解的知識和不容易掌握的技巧技能等。“思考與練習”體現語文訓練的意圖,包含了課文的一些基本教學要求,也對重難點進行了反復訓練,因此我們可以把“思考與練習”作為制定教學目標時的一個重要參考依據,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明確重點和難點。
四、“思考與練習”能夠指導教學方法,指導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的設計
選擇好的教學方法,是教學成功的基礎。因此,教師應注意優化教學方法,使自己的教學更適合學生的認知實際,使教學過程的設計更能發揮作用,達到好的教學效果――學生的思維得到發展,能力得到提高。而“思考與練習”包含課文的教學要求教學訓練的重難點等,我們可以在認真研究后,結合思考練習來設計教學環節,如:
1、利用“思考與練習”導入新課。既能緊扣課文快速導入新課,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把“思考與練習”重新排列組合,把它融入教學內容之中,使之成為教學過程的有機組成部分。既能強化課堂的訓練,又能減輕學生的課外作業負擔。
3、利用“思考與練習”進行小結和結束語的設置。既能達到總結全課的目的,又能使學生有意猶未盡之感。
4、“思考?練習”中的開放性試題可以作為教學中課外延伸的訓練。既能較好的鍛煉學生的語文能力,又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利用“思考與練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關鍵詞】現代化教育技術 初中語文 課堂教學
前言:
近幾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與發展,給初中生的語文課堂帶來了日新月異的變化,傳統的黑板、粉筆、課本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成為過去,電腦、多媒體設備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走進了初中生的語文課堂,并且教學效果極為顯著。也有很多的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了現代化信息技術,但是教學效果不是很明顯,并沒有充分展現出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其主要的原因就是過于注重表面,而忽視了內在,因此,在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的過程中,一定要對語文課堂的教學方法、學習方式以及課堂結構等方面進行創新和改革。那么如何能夠巧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構建初中語文高效課堂已經成為了當前教師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一、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幫助學生奠定堅實的語文基礎。興趣,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因素,學生成績的好與壞完全取決于學生學習的動機,對學習有興趣就是構成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條件。因此,教師要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課堂學習環境,讓學生在這種環境下想說語文、敢說語文、愛說語文,讓學習語文變成學生的一種樂趣。現代化信息技術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應用具有廣泛性和獨特性,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幫助學生進行知識點情境導入等,吸引學生的注意力[1]。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答謝中書書》一課的學習中,教師要正確的引導初中生對古體詩創作的背景進行有效的論述,運用多媒體播放教學課件,幫助學習層次較低的學生提升理解能力,寓教于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并且將自身的想法和意見通過語言的形式進行有效表達,對古體詩中所體現的精神進行充分的說明,以達到初中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在這過程中,教師要不斷的鼓勵學生,激勵學生,進而促進整堂語文課的教學質量。
二、突出知識點的重難點,擴大語文課堂教學的容量
判斷一堂語文課是否成功的標準就是在教學中是否突出了知識點中的重點和難點,并且學生是否能夠良好的掌握。在日常的課堂教學當中,現代信息化手段能夠幫助教師向學生去講解重點、難點,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能夠讓學生比較快的掌握重難點,這樣就可以加快教學的速度和節奏,同時也節約了很多的時間,這樣就可以擴大語文課堂教學的容量了[2]。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香菱學詩》一課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然后讓學生自行分組進行表演,通過多媒體大屏幕的提示以及在學生初步了解文中人物特點的基礎之上進行表演,反復進行人物角色交換,在角色交換中讓學生深刻理解課文中包含的內容和人物之間的關系。用這種角色扮演的方法緩解緊張的學習氛圍,為課堂教學增添活力,有效激發高中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多媒體技術的播放能夠有效的縮短時間,讓學生更清晰的了解知識點,節約時間,擴大語文課堂教學的容量,為學生提供更多的信息,讓學生得到更多的鍛煉。
三、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學習習慣
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通常都是教師一直在講,學生一直在聽,灌輸式的教學模式,課堂教學非常形式化。因此,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和要求,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充分顯示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相應的教學規劃達到設定的教學目標,這樣的課堂才能夠稱之為高效課堂。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就是創新教學模式的最好工具和條件[3]。語文學習分為聽、說、讀、寫四個階段,傳統的課堂教學就是讀課文,背古詩文,通過現代化技術可以將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活”起來。例如:在人教版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上冊《走進大自然》這一課程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然后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大自然的圖片,讓學生充分領略大自然的魅力,并提出問題“什么是大自然?我們怎樣走進大自然?”“走進大自然后應該怎樣去感受大自然?”“從大自然中我們能夠得到什么?”“文章中都采用哪些寫作手法?”等一些問題,讓學生通過大屏幕的展示,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通過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方式去解讀課文,解答教師提出的問題,提升整體語文的教學水平和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應用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突出語文課程中的重點和難點,在一定的程度上加快了課堂教學的節奏,擴大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因此,教師應該潛移默化影響學生學習方式開創語文學習新模式,創造學習氛圍提升學生興趣,充分彰顯了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語文教學模式,抓住教育重點,擴展語文課堂知識,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充分體現了現代化信息技術的有效性,成功打造了初中語文高效課堂。
【參考文獻】
[1]張玉欣.和諧課堂魅力寫作――現代教育技術在初中語文寫作中的應用[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