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成長階段理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綜合而言,目前國外有關產業集群的研究文獻,主要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梳理。第一類是理論性的文獻,主要集中在產業集群的概念、產生原因及影響因素、集群與競爭優勢、集群與創新系統、集群內的知識外溢、專業化分工等方面;第二類是有關產業集群的實證和案例性研究。具體主要有以下幾種:
1.外部經濟理論視角。經濟學上對產業集群生成機理的系統研究可追溯到馬歇爾(Marshall,1920),他解釋了基于外部經濟的企業在同一區位集中的現象。馬歇爾認為,產業持續增長時,會出現專業化的勞動力市場和先進的附屬產業,或產生專門化的服務性行業,以及改進鐵路交通和其他基礎設施。而產業規模的擴大,會引發知識量的增加和技術信息的有效傳播。
2.集聚經濟理論視角。產業區位理論的創立者韋伯(Weber,1929)從工業區位理論的角度闡釋了產業集群現象。他認為,企業可以通過集聚獲得分散狀態下難以取得的經濟效率,聚集產生的系統功能也大于在分散狀態下各企業所實現功能的總和。保羅·克魯格曼(1989)用新經濟地理學理論發展了其集聚經濟觀點,認為企業的規模報酬遞增、運輸成本和生產要素的流動在市場上相互作用導致產業集群的產生。產業集群在共享勞動力市場,降低生產成本方面更具優勢。
3.經濟增長視角。新增長理論的主要貢獻在于從知識和人力資本的角度研究產業集群問題。PhilippeMartin和Aianmarc,P.Ottaviano(2001)綜合了克魯格曼的新經濟地理理論和羅默的新增長理論,建立了經濟增長和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的自我強化模型,證明了區域經濟活動的空間集聚由于降低了創新成本,從而刺激了經濟增長。
4.競爭優勢視角。該角度認為集群的形成是競爭的結果,競爭是產業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其代表人物是波特。波特認為企業間的合作競爭促進了創新和發展,產業集群具有合作競爭的靈魂。地理上集中在一個特定區域的生產組織和提供具有類似產品和服務的企業,使企業更好地接近專業化的勞動力市場和公共物品,以及相關機構的配套服務。
產業集群的成長階段有不同的劃分方法,比較常見的是根據集群企業的利潤、產品價格和成本的變化情況將產業集群劃分為產生、發展、成熟、轉化四個階段(賈明江,蔡繼榮,2004),而波特則分為誕生、發展、衰亡三個階段。M·P·菲爾德曼(M·P·Feldman)從復雜系統理論出發分為:出現階段、自組織階段、集聚和系統成熟階段。下面詳細介紹一下具有代表性的國外學者阿霍坎加斯以及國內學者魏守華對產業集群成長階段的劃分。
阿霍坎加斯(Ahokangas,P.)提出產業集群演化模型,將產業的演化過程分為三個階段:
1.起源和出現階段(originationandemergence)。在產業集群演進的起始階段,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業者最初利用其獨特的社會關系,來加強與現有網絡的聯系。其結果是一批快速成長的新企業在某一地實現相互集聚。隨著各種新企業不斷進入集群,大量企業獲得集聚經濟效益。同時,企業集聚的增加將導致企業家階層和各類人才市場的形成。此外,隨著市場競爭的不斷加劇,區內將出現一些為消費者提供服務的活動,這方面的供應商也逐步發展起來。
2.增長和趨同階段(growthandconvergence)。在這一階段,創業成功所要求的外部環境迅速完善起來,逐步形成一個廣泛的、高質量的、松散連接的網絡,各企業更傾向于實行差別化的經營戰略。大量企業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將導致各種思想、技術、和信息傳播的加快,由此促使企業經營活動出現模仿和同構化,導致產業集群進入趨同階段,此時新進入集群的企業數量和企業增長率都出現下降趨勢。
3.成熟和調整階段(maturityandreorientation)。在成熟的集群環境里面,迅速增加的資源競爭導致成本增加,出現集聚不經濟的現象,在這一時期,各種創業活動變得更加保守,也更帶有模仿性。如果這種集聚不經濟持續下去,集群內企業數量將下降。
資料來源:魏守華.產業群的動態研究以及實證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我國學者魏守華(2002)依據集群競爭優勢的發展將集群成長分為發生、發展和成熟階段。他認為,在集群發生階段,其動力主要是地域分工和外部經濟,集群主要表現形式是專業化生產;在集群發展階段,集群成長動力主要來自社會資本優勢,以及競爭合作效率;集群成熟階段的主導動力源自集群內部的知識與技術創新,高等級生產要素的合作效率(見表)。
參考文獻:
[1]Marshall.A.PrinciplesofEconomics[M].Macmillan.1920
[2]韋伯:工業區位論(1929年)[M].商務印書館,1997
[3]KrugmanP.EconomicintegrationinEurope:Someconceptualissues[A].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9
[4]賈明江蔡繼榮:企業集群發展階段的探討[J].軟科學,2004(6):83-87
[5]轉引自孫理軍,聶鳴.企業集群演化的階段性特征與形成標志[J].科技管理研究,2005(2):78-81
[6]轉引自金碚等.競爭力經濟學[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3
[7]魏守華:產業群的動態研究以及實證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02(3)
關鍵詞:產業集群;演進;述評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096(2009)05-0060-04 收稿日期:2009-06-27
在研究產業集群的文獻中,各種理論和學派受其理論淵源的影響在解釋產業集聚方面各有側重,主要被引用的觀點有馬歇爾的外部經濟和三要素論、集聚經濟理論和新經濟地理思想等。學者很早就注意到貿易的地理集中性和企業在特定產業的地理集中性,但產業集群演進的討論相當有限。工業區位理論的創立者阿爾弗雷德?韋伯首先從產業角度研究集群的演進,認為產業集聚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企業自身的簡單規模擴張,從而引起產業集中化,這是產業集聚的低級階段;第二階段主要是靠大企業以完善的組織方式集中于某一地方,并引發更多的同類企業出現。隨后,對產業集群演進研究主要從分類角度加以展開。
一、階段論
集群并不是一個靜態的結構,現實中每個集群都有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集群的成長呈現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不同階段中集群的內在特征和機制是有所差異的,有時集群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理解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關鍵。階段論認為與其他經濟組織一樣,產業集群也有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對于產業集群的這種“生命周期”,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研究:一個是從集群的整體角度來探討產業集群的演進過程;一個是從構成集群的企業和其他機構個體角度,通過考察企業等組織的進入或新建、發展,衰亡或遷出來研究集群的產生、發展和衰落的過程。
Tiehy G借鑒佛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從時間的角度來考察產業集群的演進,將產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劃分成誕生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衰退階段等四個階段,并認為不是所有產業集群都有長期競爭力。邁克爾?波特則是從競爭經濟學的角度進行研究,認為集群更多地首先發端于一兩家創新性的企業,這一兩家企業刺激了許多其他同類企業的成長。他以美國MCI和AOL這兩家公司來說明華盛頓特區電信業群聚的現象。但是,在《競爭論》中論述“產業族群與競爭”時,他又認為,產業集群的緣起可以追溯到該地在特定歷史條件下形成鉆石體系的部分條件,并將產業群的演化分為誕生、發展與衰亡三階段。龐德爾和圣約翰從集群動態演變的角度分析了產業集群發展過程中可能面臨的風險。他們將集群的成長劃分為三個時期:即集群創始期、集群企業的集聚期和集群企業的再定位期。在集群的創始期,由于外部經濟、較低的進入成本、信息優勢促進企業的集聚和創新活動,集群的收益是正的,具有較高的增長率。隨著時間的推移,將企業吸引到一起的集聚經濟最終會惡化,擁擠成本、日益劇烈的競爭和知識征用導致了集聚不經濟;Garofoli(2001)根據意大利的經驗研究將集群發展分為區域生產專業化階段、地區生產系統化階段和區域系統化階段。他指出,在區域生產專業化階段,企業只是集中于某一地區,這可能是由于該地區的特殊優勢(如低成本的勞動力)造成的,各個企業爭奪共同的市場,企業之間并沒有過多的聯系;到了地區生產系統化階段,企業之間的聯系增多了,同部門企業開始合作,不同部門也開始形成穩定的組織結構;而在區域系統化階段,產業集群完全成熟,內部結構復雜而完善,集群內企業和組織聯系緊密而穩定。Ahokangas和Rasanen(1999)曾提出一個演化模型,將區域集群的發展過程分為起源和出現、增長和趨同、成熟和調整三個階段。在產業集群演進的起始階段,由于地區的優勢或其他原因,一批快速增長的新企業在某一地點相互集聚,具有創新精神的創業者最初利用其獨特的私人關系和接觸,建立并加強企業間的聯系。隨著各種新企業不斷進入集群,大量企業的群集可以獲得集聚經濟效益。隨后集群將進入實質增長階段。在這一階段,集群的成功需要有一個廣泛的、高質量的、松散連結的網絡,以及差別化的企業經營戰略。大量企業在空間上相互接近,將導致各種思想、技術和信息傳播的加快,由此促使企業經營活動出現模仿和同構化(homogeneity)。隨著這種相互模仿和同構化的持續,集群將進入趨同階段,新進入集群的企業數量和企業增長率都將出現下降。在成熟的集群環境中,迅速增加的資源競爭將導致成本增加,出現集聚不經濟,由此帶來集聚經濟的喪失。同時,在現有集群中,各種創業活動變得更加保守,也更帶有模仿性。如果這種集聚不經濟持續下去,隨著模仿和同構化的增加,集群內企業的數量將出現下降,創業和創新開始出現在現有集群以外的地區。這時整個集群將出現衰敗,嚴重時甚至會走向毀滅。
范迪克從產業集群的內在聯系和地區專業化功能的角度將其分為地理位置型集群、市場型集群、勞動分工型集群、創新型集群、多邊聯系產業區和技術發展極等六個階段。并分析了每個階段的內部機制及地方政府的支持系統與政策取向。塞格列和迪尼根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墨西哥和牙買加等拉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的經驗。從投資項目角度提出了中小企業網絡化發展的5個不同階段,即以少數有影響力的企業家來組織和推動中小企業網絡形成的階段,這是集群形成的開始;形成戰略計劃階段,包括分析共同的問題和機會、制定共同的工作步驟和組成聯合的企業組織等;聯合發展階段,主要是啟動有利于網絡組織中的每個企業發展的共同項目,如聯合采購原材料、聯合推銷產品、設計合作組織規則等;選擇戰略性項目進行實施的階段,包括建立在企業之間以產品和生產過程形成的專業化分工聯系、通過新企業進入為其它企業提供共同的配套能力等;自主管理階段,即保證在聯合行動中的企業自主性,這時集群完全成熟。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秘書處也根據三個指標將產業集群分為五種類型,并尋求這五種類型中的發展階段性聯系,這三個指標是網絡化中的每個企業的技術水平、市場的擴展和企業之間的合作程度。以這三個指標的組合作為劃分產業集群的依據,將產業集群分為五類,非正式的合作網絡、有組織的合作、創新型集群、科技園區和出口加工區等,并從技術水平、技巧、創新能力、信任、競爭、企業規模、出口和學習等因素上分析了這五種類型之間的差異程度和聯系。
以阿霍坎加斯等分析了集群演化的機制,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對集群發展過程的研究。不過他們的演化機制是構建在對集群的整體描述上的,其他一些學者試圖從微觀角度分析產業集群的演化過程并為集群演化提供微觀基礎,主要通過研究企業在集群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變化和對集群的影響。從企業角度來看,在產業集群發展初期必然表現為新企業以及其他組織的建立或遷入,這一般是由市場、技術或制度的變化所引致的。由于新企業的增長速度很快,集群也會
很快的發展。這時候,對于企業來講,自身的發展可能比集群的發展更為關鍵,因為此時集群剛剛形成或正在形成,集聚經濟還沒充分表現出來。接下來是集群的增長和發展時期,這一時期大批企業新建或遷入,企業數量急劇增加,規模不斷擴大,企業之間的聯系迅速建立,集聚效應已經揮發作用。這時的企業由于獲得大量的集群優勢增長很快,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同時整個產業集群也迅速發展壯大,集聚經濟的優勢充分表現出來,集群的競爭力最為強大。隨著企業的增多和擴大,集聚不經濟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大,企業的效率和集群的發展能力都受到一定的挑戰。而且集群內企業的自我發展能力會在競爭中分化,部分企業發展壯大,對產業集群的依賴越來越小,甚至自身獨立發展或影響集群的發展;而一部分企業由于種種原因會逐步衰退或遷出集群。當然,集群內企業的衰退并不等于集群的衰退(這是集群與單個企業的區別所在),但是如果集群內企業普遍發展不好,集群本身也必然衰退。從企業角度研究產業集群的發展,另一個重要內容是企業的遷入與遷出與集群發展階段的關系。如果一個產業集群很有發展潛力,那么它對企業很有吸引力,就會有大量企業進入該集群;如果一個產業集群的集聚經濟等優勢開始喪失,那么企業就會選擇離開,去尋找新的發展空間。
國內學者王根據集群內部的分工聯系和發展進程,結合廣東省的實際情況多次研究了廣東省專業鎮的演進過程。2000年,他在概括當時專業鎮經濟基本上只具有橫向聯系特征、而缺少縱向專業化分工聯系的基礎上,提出了集群經濟由橫向分工網絡向縱向分工網絡演進的理論假設。2002年,他對原理論進行了補充,將廣東的專業鎮經濟劃分為三個階段:專業市場型、縱向配套型和合作擴張型。2004年他進一步提出了一個關于集群分類和演進的框架,以社會資本和生產方式為兩個維度討論了四種網絡環境、集群類型及其相互間的轉化。
符正平(2002)提出了一個集群成長的兩階段模型,即集群成長的斯密階段與錢德勒階段。集群的斯密階段是指集群的自發形成的初期階段,競爭在原子化企業之間展開,市場價格協調占統治地位。集群成長要邁向高階必須引入現代管理“這只看得見的手”,由此集群進入錢德勒成長階段,專業鎮內部的傳統企業開始向現代企業轉變,現代管理這只有形之手開始發揮作用,政府也開始介入,中介組織形成并在一些領域起作用。
王輯慈等(2002)認為,浙江的產業集群經歷了五個發展階段,即地理接近、專業化區域、新產業區、學習型區域和創新環境。在此基礎上,魏守華等(2003)提出,浙江產業集群發展的第四個階段是從“原生地”成長轉向“異地孵化或克隆”式成長。李二玲和李小建(2007)在對河南產業集群發展的分析表明,集群內專業化分工動態演進經歷了三個階段,即從產品生產專業化到生產工藝專業化,最后是生產服務專業化階段,有時這三個階段在集群中同時并存。汪少華、佳蕾(2003)分析了集群成長的四個階段:第一階段,鄉村集市,以降低企業的交易費用;第二階段,形成特色塊狀經濟,用范圍經濟來彌補規模經濟的不足;第三階段,形成以專業市場為中心的空間集聚型企業集群;第四階段,以產業組織網絡為主要形式的集群。
二、單向演進、多向演進論
單向演進、多向演進論認為在產業集群的發展過程中,很多因素都會對集群有很大影響,一般認為技術和需求的變化可能是最為關鍵的因素。克魯格曼通過建立一個產業群模型來說明企業和產業一般趨向于在特定的區位集中,然而,不同群體和不同的相關活動又傾向于集結在不同的地方。他在規模報酬遞增的理論基礎上進行分析并認為,在一個區域內,工業生產活動的空間格局演化的最終結果將會是集聚,這就從理論上證明了工業活動傾向于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并闡明由于外在環境的限制,如貿易保護、地理分隔等原因,產業區集聚的空間格局可以是多樣的,特殊的歷史事件將會在產業區形成過程中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也說明了現實中產業區的形成具有路徑依賴性,而且產業空間集聚一旦建立起來,就傾向于自我延續下去。
J Vernon Henderson、Zmarak Shalizi和Anthony J、Ven-ables(2000)從經濟發展和地理的角度探討產業為什么會群集、新集群是如何形成的、脫離集群的后果等問題。為了解釋以上問題,他們對國際和國內經濟的地理特征進行了實證研究。Suma s等(2001)通過對劍橋高科技群增長和變遷的實證研究,探討了劍橋高科技群是如何增長和變遷的、哪些微觀經濟要素可以解釋這些現象、為什么劍橋高科技沒有達到硅谷的水平等問題。其研究的理論基礎是經濟組織和集聚的關系。Aldo Romano、Giuseppina Passiante和ValerioElia(2001)分析了29個虛擬群,用組織接近的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地理接近概念,認為組織接近是虛擬群形成動力的新來源。而組織的接近則通過供應鏈和客戶關系管理來實現。
Henry G、Overman、Stephen Redding和Anthony J、Venables(2001)從經濟地理學的角度探討貿易流的方式、要素價格和生產的區位問題,分析了貿易成本的決定因素和貿易成本影響貿易流,認為地理條件是要素價格的重要決定因素,提出了基于地理的貿易流和要素價格影響企業集群產生與發展的機理。Catherine Beaudry等(2001)研究產業集群的強度是如何影響產業集群內企業績效?他們用雇員數量作為衡量產業集群強度的指標,對英國幾十個產業進行實證分析,在不同的產業存在產業集群正效應和負效應,在計算機、汽車、航空和通訊設備制造業存在非常強的集群正效應。Bell和Albu(1999)從集群獲取外部知識和內部知識擴散的角度,說明了產業集群知識系統的特點,從這些知識系統的特點出發,他們進一步指出從長期來看,技術是推動產業集群演化的主要動力。
Guerrieri和Pietrolli(2000)通過對眾多產業集群演化過程的研究發現集群演進的方向是不確定的,集群可以在馬庫森的三種集群類型中相互演化;Cook和Swann(2001)等學者認為,在產業集群形成以后,有兩個因素會進一步推動產業集群的加速發展,一是集群內小企業的成長;二是集群所吸引的新進入者。集群既有正外部性也會帶來負外部性,如在原材料市場或產品市場上的惡性競爭等,他們認為集群的發展最終可能會達到正外部性與負外部性平衡的某個點。
國內有代表性的研究主要有魏江(2003)對集群學習模式進行剖析,并從內部靜態知識積累和成員間動態知識互動兩個維度揭示集群學習模式的類型及其對應的集群空間狀態,提出了集群學習模式的演進路徑。蔡寧、楊閂柱(2004)從集群生命周期理論出發,揭示了企業集群從基于聚集經濟形成的靜態優勢向創新網絡獲得的動態優勢演進的內在機
理。探討了創新網絡的動態競爭優勢以及創新網絡的培育。李小建、李二玲(2004)分析了企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1)在萌芽期,群內企業與外部的單個企業相比有更強的創新動力和更好的創新表現;(2)在成長期,集群比萌芽期更具創新性,創新成本更低;(3)由于內在僵化和由道德風險、機會主義等引起的網絡成本,在成熟階段企業集群的創新能力開始減退、創新成本增大,在衰落階段,集群將喪失其創新優勢。王緝慈(2006,2008)從產業集群的核心要素角度,提出了從傳統產業集群到高技術產業集群的發展是圍繞生產要素而演進的規律并分析了演進的動因。總體上來說,國內的研究大多停留于個別案例的事后歸納,很少抽象出集群共性特征,較少深入集群演進內部機理研究。
三、生態論
從生態學角度來研究產業集群演進,就是將集群看作是由充滿競爭但又相互依賴的“企業種群”構成的企業群落,強調企業之間的資源競爭和自然選擇機制的作用。將生態學應用于集群的理論研究主要有:Staber(1997,1998)運用組織生態學理論提出集群的企業家模型,即新企業的創辦是企業種群發生變化的源泉。新企業的創辦是向企業種群內引人新的組織形式,打破常規并加速過時企業的消亡。這一過程將企業家的創新活動作為集群內“新陳代謝”過程的引擎。生態模型揭示新老企業的更替往往是緩慢、邊際的演化過程,過時企業在競爭中消亡將給新企業騰出資源和發展空間;除非企業的創辦率和高死亡率并存,才能說明集群的活力減退,以至于處于某種程度的衰退。因此,企業的高死亡率和高創辦率往往成為集群充滿生命力的標志(Staber,1998),Maggioni(2002)認為不同于演化模型強調“多樣化的創造機制”的作用(如創新),生態學模型強調了“選擇機制”的作用。生態理論強調資源的空間,將集群看作是企業之間競爭資源的自然選擇過程的結果。他們建立的數學模型一般源于Lotka-Volterra模型。賦予生態模型的經濟學含義來解釋集群的起源與發展過程。Maggioni(2002)從成本――收益角度,將Lotka-Volterra模型理解為一個具有凹預期收益函數和凸預期成本函數的企業成本進入過程,當企業進入集群的預期收益和預期成本相當時,企業進入過程達到均衡狀態。國內學者金祥榮等(2002)則從產業之間的企業競爭行為來分析產業集群的形成,利用Lotka―Volte~a模型,并把Lotka―Volterra模型拓展到三產業競爭,認為歷史文化因素在產業集群演進中扮有重要角色,從要素競爭的角度來解釋集群的發展壯大的演變過程。朱康對(1999)指出,產業集群處于不斷演進之中,在產業群落的演進過程中,由于產業群落內部結構或外部環境的變化,常常會發生從一種群落類型向另一種群落類型的更替。產業群落的更替有兩種模式,即反向更替和正向更替,所謂反向更替,是指由于產業群落的發展與環境不相容,導致了環境條件惡化,從而使產業群落趨向退化、衰落的過程。
四、結語與啟示
研究中小企業成長,目前主要有兩種思路。一是建立成長階段模型,通過研究企業不同階段具有的主要特征來說明中小企業發展應具備的條件和驅動因素。另一種思路是對影響中小企業成長的各種因素進行綜合性分析來研究中小企業的成長。由于前者實證研究的不足,更多的學者傾向于第二種研究思路,筆者也認同這種思路。
Storey(1994)的中小企業成長理論是現在最權威的理論,他把左右中小企業成長的因素歸納為作用相互重疊交叉的三種:管理者的素質、中小企業的內在素質和企業業務發展的戰略范圍。Gadenne(1997)認為,管理實踐、公司業務戰略、所屬行業類型及管理者素質和公司目標等會對中小企業的成長產生影響。南開大學教授張玉利也認為“快速成長的中小企業更重視戰略”。
目前國內關于中小企業成長的文獻通常認為“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不享有規模優勢,與其他小企業相比則不享有研發成本和地域的優勢,雖然可以通過管理創新來構造成本優勢,但也容易被模仿。所以總體來說,成長型的中小企業不適合推行成本領先戰略”。
中小企業的成長性不僅由其內部的成長潛力決定,也受外部環境特點――主要是行業成長性決定,正如尚增健在《我國中小企業成長性的實證研究》中指出:“勞動密集型和技術、資本有機構成相對較低的產業,仍是我國中小企業的優勢產業。對于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所謂的‘夕陽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并不一定沒有發展的空間,這一點對中小企業來說尤其如此”。在我國的這些產業中,產品差異化程度不大,技術含量不高,取得成本領先優勢就極為重要。競爭優勢的發揮需與競爭戰略相匹配,中小企業宜選擇的競爭戰略是:靈活的集中戰略+低成本,即在市場細分的基礎上,靈活地選擇適當的目標市場,傾其所能為目標市場服務,積極培養這一方面的核心技術能力、戰略決策能力、組織協調和生產制造能力以及營銷能力,從而實現規模經濟和總成本優勢,針對這種戰略在中小企業的運用,筆者認為有必要在理論上探討其可行性,適用條件和局限性,但限于篇幅,本文僅作初步的探討。
中小企業實行總成本領先戰略的可行性分析
總成本領先戰略由于經驗曲線概念的流行而得到日益普遍的應用,該戰略通過一系列針對本戰略的具體政策在產業中贏得總成本領先。通常,總成本領先要求積極地建立達到有效規模的生產設施,在經驗基礎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緊成本與管理費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減小研究開發、服務、推銷、廣告等方面的費用。企業成長有三種基本的理論:規模理論、成長經濟理論和多元化經濟理論,筆者認為,中小企業同樣可以通過戰略選擇實現規模經濟,集群發展,創新實現總成本領先優勢。
規模經濟
斯蒂格勒提出了“生存技術”的觀點,認為“所有關于規模經濟的判斷,都要立足在檢驗其生存能力的基礎上,或至少要以其生存能力來證實之”。企業的內外專業化的程度和其擁有的資源種類和質量的差異,使企業的最佳規模呈現出豐富多彩的形式。這為中小企業完全有可能處于規模經濟運行狀態中而使自己的發展得到了理論上的支持。事實上,規模經濟的分類如果按照生產要素在企業的集中程度和投入產出量的大小,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第一是單一產品的規模經濟,第二是工廠水平上的規模經濟,第三個層次是企業水平的規模經濟或者是范圍經濟。中小企業完全可以利用與大企業發展不同層次的規模經濟建立自己的成本領先優勢。
集群發展
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早就發現集中在一起的廠商比單個的廠商更有效率,這種存在于行業內部而非企業內部的規模經濟就被稱為外部經濟。波特在《競爭戰略》中提出,任何產業,無論是國內或國際的,無論生產產品或提供服務,競爭規律都將體現五種競爭的作用力,同時,不同的要素之間的整合會產生整合效應,構筑新的競爭優勢,在《國家競爭優勢》他進一步提出了“鉆石體系說”,即一個國家的生產因素、需求條件、支援與相關產業、企業策略、結構與同業競爭、機會變數與政府等因素是國家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根據這一理論,企業快速成長的必要條件是充分認識影響自己發展的要素,并使各類要素內部化,成為企業可以掌握和控制的對象。而產業在地理上的集聚,還能夠對產業的競爭優勢產生廣泛而有利的影響。
創新 技術、制度、管理、觀念等創新活動同樣應該是中小企業降低成本,甚至建立總成本領先優勢的一條捷徑。研發費用不等同于創新,創新活動多種多樣,并不一定受熊彼德約束,必須得大規模進行;中小企業的靈活機制,使得其更容易接受創新思維。當中小企業的創新積聚到一定程度后,方形成社會主流創新并形成推動經濟發展的強大動力。
國內關于如何實現創新大多數局限于高新技術企業,如于淑艷在《中小企業創新現狀與對策分析》中提到“相當一部分中小企業通過與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合作開發以及通過引進國內外技術實現了企業的技術創新,并且在與科研機構聯合協作方面也表現出了比大企業更大的靈活性及迅速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場的能力。”筆者認為:在我國勞動密集型產業在全球分工中居于某種比較優勢的前提下,中小企業成長應盡可能地提高技術含量,但并非都要辦成高科技企業,而要用知識經濟時代的技術去生產物質產品,先進技術要與適用技術相結合,傳統產業也可以通過各種創新活動實現改造升級,從而建立總成本領先優勢。
當然,中小企業實現總成本領先優勢的具體實施方式可能還會有很多,但筆者主要就從以上三個方面來展開論述,其他途徑不作詳述。
【關鍵詞】內部運營維度;企業重組;價值鏈
一、理論基礎
(一)經營協同效應理論
該理論主要是指重組給企業內部運營活動在效率方面帶來的變化以及因效率提高所產生的收益,具體體現在規模經濟性和范圍經濟性。
1.規模經濟性。有學者認為,追求規模經濟效應動機,是重組的重要動機。規模經濟是隨生產和經營規模的擴大,所引致的成本下降、收益遞增的現象。由于擴大生產和經營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這也證實了重組的主要在于謀求平均成本的下降。
2.范圍經濟性。它是指一個企業從事多元化經營,擁有若干獨立的產品和市場。企業追求范圍經濟的主要條件是企業所經營的多種項目中存在著某種關聯性,企業很有可能利用共同的資源:技術、商譽、土地和生產管理經驗。
(二)市場勢力理論
市場勢力是指企業對市場的控制能力。其核心觀點是企業通過重組活動來達到減少競爭對手,增強對經營環境的控制,提高市場占有率,保證企業長久穩定的發展。該理論存在兩種意見:1.有些學者認為,企業通過重組來增加市場份額的占有,可能會導致壟斷經營。雖然這種壟斷權力可以使得企業保持一定的壟斷利潤和競爭優勢,但這違背了政府允許企業間進行重組的初衷。所以各國政府對于企業重組制定了指導方針,以此對重組企業加以控制。2.另一些學者指出,產業集中度的提高是市場激烈競爭的結果。
(三)企業能力理論
企業能力理論主要包含三大類理論:1.錢德勒的組織能力理。2.普拉哈德和哈默的核心能力理論。3.斯托克的業務流程能力理論。企業能力理論不僅從本質上了解和分析企業,而且更為深入地分析了企業內部經營管理活動,并把企業內部條件看作是企業獲取和保持市場競爭優勢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尋求企業生存和成長最為本質的要素。
二、環境分析
企業在進行重組后,其內部運營的環境有很多中因素,這里只考慮內部環境中的三個主要因素:
1.技術因素
技術因素主要是與企業生產經營有關的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替代品、新的發展方向等等,最先選用新技術的企業通常可以獲得更高的市場份額和更高的利潤,所以對技術因素的研究對企業選擇重組對象是至關重要的。
2.技術發展的不連續性
由于技術的發展是不確定的,所以對企業而言具有一定的風險,所以企業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應對措施,而不是預測技術發展的不連續因素。Strebel將技術發展的不連續性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發展階段。即企業和其競爭者都在探尋產品的價值,提高其性能和服務質量來獲得更高的盈利。二是,整合和成本削減階段。當整個行業的經營標準確定后,企業所選擇的是通過整個優勢資源或重組其他企業來降低成本。
3.外部環境變動對成本的影響
世界貿易壁壘的降低,使得勞動力成本、運輸成本成為最為重要的考慮因素,企業的生產將發生質的轉移,形成跨區域生產。
三、維度分析
企業在其生產經營中需要不斷地對戰略目標――生產與經營目標,進行調整,企業重組后是企業在現有的生產經營領域生產能力增強,競爭優勢提升,還可以拓展新的業務。本文通過將企業生命周期理論與組織發展模型相結合,對企業重組后的內部運營進行整體分析,在利用價值鏈分析模型來分析企業內部運營維度的各個環節。
(一)方法介紹
企業生命周期理論是指企業從進入某行業開始,需經歷成長、成熟階段,最后到衰退階段等四個階段。
組織發展模型是1985年格雷納提出的,認為,構建組織發展模型時,至少應該考慮組織的年齡、組織的規模、組織的演變的各個階段、組織變革的各個階段、以及組織的成長率。五個方面的因素。
價值鏈分析模型是有波特提出的,他認為企業的生產是一個創造價值的過程,企業的價值鏈就是企業所從事的各種活動的集合體。
(二)模型分析
基于以上方法的介紹,首先將企業生命周期理論與組織發展模型相結合,創新地提出企業重組前后發展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企業重組前后發展模型
根據上圖所示,企業在重組前后的成長率是不同的,企業經過成功的重組,可以迅速地成長起來,在資源要素優勢互補的基礎上,增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發展新的技術、開發新的產品、創造獨特的營銷手段、降低平均成本。企業的規模不斷壯大,掌握多種核心產品,競爭者難以進行復制和模仿,能夠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企業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于成長和成熟階段。
內部運營是企業產生價值的核心,也是企業價值鏈上的重要環節。在價值鏈模型的基礎上創新地提出企業重組后內部運營分析模型。如圖2所示:
圖2 企業重組后內部運營分析模型
通過圖2可以看出,企業內部運營是主要由六大環節構成,也是企業價值的重要體現。通過這六個方面對企業內部環境進行系統的分析,一方面可以對每項價值活動進行逐項研究,發現企業在重組后存在的優勢和劣勢;另一方面可以分析重組后內部運營價值鏈上各項活動的內部聯系。這種內部聯系以整體活動最優化和協同效用最大化為企業來帶新的競爭優勢和更高的價值。
四、結論
企業通過重組的方式實現規模經濟,在研究開發、內部管理、營銷管理等方面都會獲得一定的經濟效益。當企業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能夠做到資源共享時,就可能實現范圍經濟。通過對企業重組前后的企業發展研究,系統地分析了企業重組后的內部運營中各個環節的關系,借助價值鏈理論,將內部運營中相互依存的各個環節重新整合起來。研究得出,企業只有將所有的價值環節進行合理的分析與整合,才能實現最優化效益。
參考文獻
[1]楊潔.企業并購整合研究[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4.
[2]李幼蘭.企業重組后資本運營的研究――長安集團收購昌河、哈飛案例分析[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11(05).
[3]蘇云起.企業重組整合后加強經營管理的實踐[J].鐵路采購與物流,2011(08).
[4]施弘.企業重組中的整合管理研究與實踐[J].經濟師.2007(11).
[5]小阿瑟A.湯普森,等.戰略管理獲取競爭優勢[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關鍵詞:創業企業;企業成長;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2)07-00-01
創新推動經濟增長,創業企業是創新的原動力,人類已經進入創新、創業、創造的世紀,創業如雨后春筍般在世界各地興起,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繁榮的基礎。創業企業的健康成長是所有企業追求的目標。然而,在當今環境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日益增加的情況下,只有很少一部分創業企業會發展為成熟企業,據統計,全球每年有高達70%的創業公司在成立兩年內倒閉。探究創業企業成長性不足的根源,把握企業的成長狀況和未來發展趨勢,及時采取有針對性的對策,促使創業企業的可持續成長,已經成為學術界和實業界所關注的重要問題。
一、創業企業的界定
“創業”一詞早在18世紀中期就出現在經濟文獻中,但對創業的含義,至今學術界仍未形成共識。早在19世紀20年代,Knight認為,創業的本質是創業者以一定資本處理風險和不確定性的能力。經濟學家Schumpeter(1934)認為,創業是新產品、新工藝、新組織和新市場的組合。由此,可以看出,Schumpeter將創新視為創業的本質和手段。創業教育大師Timmons(2002)認為,創業是一種思考、推理和行為方式,它為機會所驅動,需要在方法上全盤考慮并擁有和諧的領導能力。Dollinger(2006)認為,創業就是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條件下,為了獲利或成長而創建創新型經濟組織(或者組織網絡)的過程。綜合而言,創業的本質是一種新價值的創造活動,即創新活動,這種創新是通過創業者的創業精神體現出來的,是創業者捕捉商機、配置相關資源、承擔風險,為個人和社會創造價值和財富的過程。
關于創業企業的界定,目前學術界主要基于企業發展時間來判斷。但是,在具體時間上,目前尚未取得共識。全球創業觀察(GEM)將成立時間42個月之內的企業視為創業企業;Bhide(2003)把創業企業界定為最近8年中創辦的公司。清華大學中國創業研究中心(2007)將成立不足5年的企業視為初創企業階段,5年以上的企業視為新企業成長階段。Adizes(1989)將企業成長過程劃分為成長和老化兩大階段十個時期,其中成長階段從孕育期開始,經歷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直到穩定期。創業企業指的是處于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的企業。在這一階段,創業家需要對企業進行有效管理,使企業能夠順利進入下一個更富有挑戰性的階段,最后,使企業進入盛年并保持在盛年時期。
本文認為,從企業生命周期的角度來界定創業企業比較科學。因為,在企業成長的不同時期,影響企業成長的因素及動因各不相同,與創業初期的企業相比較,企業經歷了嬰兒期、學步期、青春期后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一時期的企業目標已經由銷售導向轉向利潤導向,企業開始注重長期計劃的制定;企業的組織結構逐步完善,企業家開始向職業經理人員轉變,逐步開始授權,各項管理活動開始逐步走上正規。經過這一時期后,創業企業將轉變為成熟企業,因而這一時期企業的發展對其以后的成長至關重要。
二、創業企業成長及其動因
創業企業成長是企業在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內,通過創新、變革和有效管理等手段,積累、整合并促使資源增值,不斷增強企業能力,形成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而保持企業整體績效平衡、穩定增長的勢頭的過程。環境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會對創業企業產生實質性的影響,為了使創業企業順利由成立轉向成長,需要探究創業企業成長動力機制及制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