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yī)發(fā)病的基本原理

      中醫(yī)發(fā)病的基本原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yī)發(fā)病的基本原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yī)發(fā)病的基本原理

      中醫(yī)發(fā)病的基本原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七情; 中醫(yī)病因和病機; 情志療法

      祖國醫(yī)學理論將人的心理活動稱之為心神,“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的活動是由“五神”“五志”表現的。所謂五神指神、魄、魂、意、志,為五臟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腎藏志”(《素問•宣明五氣篇》),五臟又生五志,“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由五志生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

      1 情志與五臟的關系

      人的情志與內臟有著密切關系,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曰:“心在志為喜,肝在志為怒,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此五臟五志之分屬也。”張景岳《類經•疾病類》中曰:“喜怒思憂恐驚悲畏,其目有八,不止七。然情雖有八,無非出于五臟。”

      2 情志失調與疾病發(fā)生的關系

      怒、喜、思、悲、恐、憂、驚是人對外界刺激的正常反應,但長期、強烈、持續(xù)的情志刺激,一旦超過機體的調節(jié)能力,則可導致臟腑氣血紊亂,陰陽失調而發(fā)病[1]。

      2.1 情志失調直接累及臟腑而致病《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與《素問•五運行大論篇》均曰:“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由此可見,失調的心理變化成為病因,直接影響臟腑功能而致病,情志過激可損內臟,不同性質的情志過激可損及不同的內臟。

      2.2 情志失調可致氣機紊亂而致病所謂氣機是指氣在人體中的基本運動形式,氣機的正常運動構成了人體的生命活動,情志異常不僅可直接傷及臟腑,還可使機體氣機升降失常,從而引發(fā)多種病證。

      2.2.1 過度憤怒可使肝氣失于條達,疏泄失常,橫逆上沖,血隨氣逆,并走于上,臨床可見面紅目赤,青筋怒張,嘔血,甚至眩暈卒倒[2]。正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所說:“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2.2.2 狂喜過度導致心氣渙散,推動血流作用減慢,使心神失養(yǎng),出現心悸不寐,精神不集中,重者甚則失神狂亂,大汗淋漓,氣息微弱,脈微欲絕[2]。

      2.2.3 過度悲哀,可致肺氣耗傷,宣降失常,出現垂頭喪氣,意志消沉,嘆息不止,少氣不足以吸等癥狀[2]。《素問•舉痛論篇》曰:“悲則心系急,肺布葉舉,而上焦不通,榮衛(wèi)不散,熱氣在中,故氣消矣。”

      2.2.4 過度恐懼致使腎氣不固,氣陷于下,可出現二便失禁,坐臥不安,甚則遺精。突然受驚使人氣機逆亂,氣的升降出入失常,導致心神不定,臨床常見驚悸、不寐、癡呆、神志錯亂等[2]。如《素問•舉痛論篇》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慮無所定,故氣亂矣。”

      2.2.5 憂思慮過度傷心脾,導致脾失健運,心神失養(yǎng)而出現胸脘痞滿,食減納呆,健忘,心悸等癥[2]。《素問•舉痛論篇》曰:“思則氣結思則心有所存,神有所歸,正氣留而不行,故氣結矣。”

      2.3 七情內傷,氣機逆亂,津液運化失常而生痰瘀七情損傷使臟腑氣機逆亂,進一步影響津液輸布和血液運行,而化生郁痰;又可因情志失調,五志化火,煉液成痰。情志失調所致氣機不暢乃生痰之源。同時,氣滯則必然導致“瘀”,痰、瘀可相互滲透,相互為患。如《靈樞•百病始生》篇云:“若內傷于憂怒,則氣上逆,氣上逆則六腑不通,溫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矣。”痰邪形成后,可隨氣機之升降,而無處不到。《類證治裁•痰飲》曰:“痰隨氣升降,遍身皆到,在肺為咳,在胃為嘔,在心則悸,在頭則眩,在背則冷,在胸則痞,在脅則脹,在腸則瀉,在經絡則腫,在四肢則為痹,變幻百端。”

      3 隨著生物醫(yī)學模式向生理-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轉換

      中醫(yī)學中的心理治療思想日益受到學者們的重視。事實上,在古代中醫(yī)里并無“心理治療”一說,更多的稱之為“情志致病”并采用相應的“情志療法”治療。中國古代情志療法主要是用五行相克理論來表述情緒之間相互制約關系的經典提法,其基本原理是臟腑情志論和五行相克論的結合,將人體歸納為五個體系并按五行配五臟五志,然后利用情志之間相互制約的關系來進行治療的心理療法,即運用一種情志糾正另一種失常情志。因此,它在心理治療方法上獨具特性。

      五行相克理論認為,五行之間存在著一種相互制約的相勝關系,即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水勝火,火勝金。《黃帝內經》具體論述了情志相勝心理療法的基本程序:喜傷心,恐勝喜;怒傷肝,悲勝怒;思傷脾,怒勝思;憂傷肺,喜勝憂;恐傷腎,思勝恐。

      3.1 喜傷心,恐勝喜喜為心志,喜甚傷心氣,可致嘻笑不止或瘋癲之癥。治之以“禍起倉卒之言”或其他方法使之產生恐懼心理,抑其過喜而病愈。

      3.2 怒傷肝,悲勝怒怒為肝的情志表達,過怒則肝陽上亢、肝失疏泄而表現出肢體拘急、握持失常、高聲呼叫等癥狀。治之以“惻愴苦楚之言”誘使患者產生悲傷的情緒,有效地抑制過怒的病態(tài)心理。

      3.3 思傷脾,怒勝思正常的思慮為生理心理現象,但“過思則氣結”,可使人神情怠倦、胸膈滿悶、食納不旺、脾氣郁滯、運化失常。治之以“污辱斯罔之言”激患者盛怒以沖破郁思,使患者重新改變心理狀態(tài)達到治療的目的。

      3.4 憂傷肺,喜勝憂悲憂皆為肺志,太過則使人肺氣耗散而見咳喘短氣、意志消沉等癥狀,還可由肺累及心脾致神呆癡癲,脘腹痞塊疼痛、食少而嘔等,治之可設法使患者歡快喜悅而病愈。

      3.5 恐傷腎,思勝恐過度或突然的驚恐會使人出現腎氣不固、氣陷于下、惶惶不安、提心吊膽、神氣渙散、二便失禁、意志不定等病理變化。可用各種方法引導患者對有關事物進行思考,以制約患者過度恐懼或由恐懼引起的軀體障礙。其實這就是一種認知療法,通過樹立正確的認知來治療心理疾患。

      總之情志內傷導致疾病發(fā)生受到體內外諸多因素的影響,包括先天和后天因素。人先天所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特征,與后天環(huán)境的作用逐漸形成氣質、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造成了心身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和轉歸等方面的不同傾向,過激或過久的情志刺激必須作用于特定的心理素質和生理功能狀態(tài)才能發(fā)病[3]。換言之,對于七情是否致病及其所致疾病的種類、轉歸、預后等,均與社會、時間因素、個體心理素質的強弱、個性及其對實踐的認知評價系統有密切關系[4]。而情志致病理論不僅是中醫(y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5],更為現代心身醫(yī)學奠定了理論基礎。情志因素對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均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現代醫(yī)學研究證明,情志因素所引起的生理變化可涉及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等多個系統和器官,若持續(xù)發(fā)展則可引發(fā)各種疾病。因此,研究情志致病的病機對臨床診治有著極其重大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孫廣仁.中醫(yī)基礎理論.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04:78.

      [2] 郭靄春.黃帝內經素問校注語譯.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1:326.

      [3] 邢玉瑞,張喜德.中醫(yī)七情病因學說研究進展.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2,25(4):63-65.

      中醫(yī)發(fā)病的基本原理范文第2篇

      關鍵詞:中醫(yī)再生醫(yī)學;基本概念;理論基礎

      中圖分類號:R2-0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8)11-2309-04

      Introducation of 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Hanmin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ubei College of TCM,Wuhan 4300612,Hubei,China)

      Abstract:Clearly define the 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s: integrated using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regenerative medicine, a subject about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method and mechanism of the internal or external regulation on tissue and organ regeneration. Its basic principle is that use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 integrated regulative function to maintain and control the original regenerative ability, in order to repair and regenerate the organ function. Research not only focus on how to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control the organism natural regenration, but also focus on the how to us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reduce or protect from the abnormal regeneration. Discussed the theory base of the 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intenace and vitalitybasic theory,core theory of essence and energy, therapy of integer regulate, feature advantage of preventing disease from exacerbating),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thought and method. Brief commentted 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of the 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regenerativ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asic concept;theortical basis

      隨著現代再生醫(yī)學與中醫(yī)藥學研究的迅猛發(fā)展,新的交叉學科―中醫(yī)再生醫(yī)學應運而生,從粗淺的認識,到深入地研究,從不自覺地臨床實踐,到抓住本質的理論概括,從某一方面的體會,到全面地理解與總結,使中醫(yī)再生醫(yī)學漸趨形成。

      1 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定義

      中醫(yī)藥學是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主要采用天然藥物或自然方法,以保護與增進人類健康,預防和治療疾病為研究內容的醫(yī)學科學。再生醫(yī)學是一門古老而新興的交叉學科,其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隨研究的飛速發(fā)展不斷更新,學術分科亦不斷增多。目前再生醫(yī)學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再生醫(yī)學主要是指:利用生命科學、材料科學、計算機科學和工程學等學科的原理與方法,研究和開發(fā)用于替代、修復、改善或再生人體各種組織器官的可用于因疾病、創(chuàng)傷、衰老或遺傳因素所造成的組織器官缺損或功能障礙的再生治療技術和產品。廣義再生醫(yī)學主要是指:一門研究如何促進創(chuàng)傷與組織器官缺損生理性修復以及如何進行組織器官再生與功能重建的學科,它是通過研究機體的正常或病理組織特征與功能、正常或病理狀態(tài)下的損傷與再生修復機制,尋找有效的生物和綜合治療方法,構建新的組織與器官以維持、修復、再生或改善損傷組織和器官功能,促進機體自我修復與再生,減少或防止異常再生。

      中醫(yī)再生醫(yī)學是在中醫(yī)藥學和再生醫(yī)學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門新的交叉學科,屬廣義再生醫(yī)學一個新的學科分支。中醫(yī)再生醫(yī)學是一門綜合運用中醫(yī)藥學和再生醫(yī)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中醫(yī)藥在體內外調控組織或器官再生方法與機制的一門學科。其基本原理是利用中醫(yī)藥的綜合調節(jié)作用去維護和調控機體本來存在的自然再生愈合能力,達到修復和重建器官功能的目的。研究重點不僅在于如何利用中醫(yī)藥調控機體的正常再生修復,而且更關注如何利用中醫(yī)藥減少或防止機體的異常再生病變。

      2 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理論基礎

      中醫(yī)再生醫(yī)學除以現代再生醫(yī)學的理論作為其重要理論基礎之一外,中醫(yī)藥學理論原沒有“再生醫(yī)學”的概念和理論體系,但其基本理念和臨床實踐包含了較豐富的“再生醫(yī)學”理論基礎和防治經驗,主要包含如下內容。

      2.1 維護生機的根本理念

      “生機”是人體的自我調控和修復再生能力,它是機體健在的根本之所在。“神者,生之制也”,機體的自我調控和修復再生能力屬廣義“神”的范疇,故《靈樞•天年》強調:“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中醫(yī)防治疾病的根本理念是:承認、尊重、基于和利用人體的自我調控和修復再生能力。這種維護生機的根本理念是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理論基礎,亦是養(yǎng)生防病和健康長壽的基本出發(fā)點。

      2.2 精氣學說的核心理論

      《靈樞•本神》指出:“生之來,謂之精”,《素問•金匱真言論》曰:“夫精者,生之本也”,認為精是人體發(fā)生發(fā)育、再生修復和維持生命的根本。《靈樞•陰陽脈解》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精氣稟受于父母,靠后天水谷之精的不斷滋養(yǎng),由腎臟藏而化生,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源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氣歸精,精歸化”,臟腑組織的功能(氣)源于精的轉歸化生,“五臟之陰氣非此不能滋,五臟之陽氣非此不能發(fā)”。腎精(包含具有再生修復能力的精微物質,相當于“成體干細胞”)有促進生長發(fā)育、繁衍生殖、再生修復和主宰衰老等重要作用。年少時隨年齡增長而盛,中年以后隨年齡增加而衰,“年四十而陰氣自半”,腎精漸趨耗竭,則生命走向終結。

      胚胎干細胞相當于“先天之精”,可以化生所有臟腑組織,“后天之精”除了“水谷之精”外應包含具有再生修復作用的“骨髓之精”和“臟腑之精”,合稱“腎精”。因后天再生之精的存在與化生與“腎”密切相關,臟腑組織的再生修復依賴“腎精”化生,即補腎有利于后天再生之精的存在與化生,故又說“腎為先天之本”。“骨髓之精”相當于骨髓干細胞,“臟腑之精”相當于除骨髓外的其他臟腑組織內的“成體干細胞”。具有再生作用的“后天之精”是由“先天之精”轉化而來,故中醫(yī)學非常強調“稟賦”。先天稟賦好的人體,則后天再生修復能力強,不僅健壯不易患病,而且即使患病也易于康復。

      虛證的本質是人體再生修復能力不足,精虛是再生修復能力不足的根本之所在,形體衰敗是精虧不足的外在表現,補虛的根本在于恢復再生修復能力,填補精髓是恢復再生修復能力的重要措施,精能轉化生成、修復衰敗形體,形體得以恢復是精虛得以填補的“金指標”。故明•陳繼儒在《養(yǎng)生膚語》中指出:“精能生氣,氣能生神,則精氣又生神之本也,保精以儲氣,儲氣以養(yǎng)神,此長生之要耳。”

      2.3 整體調控的治療手段

      為了形象地比較中醫(yī)藥與化學藥在調控再生修復過程中的作用,可用土壤使用天然農家肥料與人工化肥的例子加以說明。在人體內的“腎精”具有再生修復能力,但決定“腎精”再生修復的關鍵因素是提供何種臟腑組織的環(huán)境。如果將“腎精”看作再生修復的“種子”,則特定的臟腑組織就是“種子”賴以生根、發(fā)芽、長成的“土壤”。“種子”一定的情況下,“土壤”決定“種子”的生長發(fā)育;“腎精”一定的情況下,臟腑組織的特定環(huán)境決定“腎精”再生修復。不管是“先天之精”,還是“后天之精”,都只解決了“種子”問題。要完成臟腑組織的再生修復,除了“種子”,關鍵要解決適合“種子”生長的“土壤”(臟腑組織環(huán)境)問題,而“土壤”需要保良或改良,中醫(yī)藥在保良或改良“土壤”(臟腑組織環(huán)境)方面發(fā)揮獨特的重要作用。中醫(yī)藥調控再生修復的關鍵作用就是維持和改善了相應臟腑組織的環(huán)境(包括整體的大環(huán)境和特定的微環(huán)境),在維持或促進正常再生修復過程的同時,要防止異常再生變生其它病證的可能。

      土壤施用農家肥料不但保證了農作物生長良好,而且保持了土壤的長期肥沃,因農家肥屬“天然肥料”,所含營養(yǎng)物質比較全面,其營養(yǎng)元素常須經過土壤中的化學物理作用和微生物的發(fā)酵,分解,使養(yǎng)分逐漸釋放,并有利于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使土壤中空氣和水的比值協調,使土壤疏松,增加保水、保溫、透氣、保肥的能力,因而肥效長而穩(wěn)定。除了這些已知的好處外,還有很多尚待研究的奧秘。化肥是現代科技的一大杰作,其科學數據詳實,科學原理明確。因化肥大多易溶于水,施入土壤后能很快被農作物吸收,肥效快而顯著。與天然農家肥相比較,除成本較高外,由于人工化肥含營養(yǎng)成分比較單一,不能滿足植物生長所需的各種養(yǎng)分,不利于保持土壤的長期肥沃,如果過度或不合理使用,還會造成土壤貧瘠和環(huán)境污染。因而現代農業(yè)主張在主要使用天然農家肥的基礎上,再合理加用化肥。與“人工化肥”不能取代“天然肥料”的道理一樣,維持人體正常再生修復和健康長壽,“人工化學藥”不僅不能取代“天然中醫(yī)藥”,而且現代醫(yī)學回歸自然的趨勢越來越強,呼聲越來越高,意義越來越大。

      在保良或改良臟腑組織環(huán)境(“土壤”)的作用方面,中醫(yī)藥與化學藥相比較,中醫(yī)藥好比農家“天然肥料”,某一方面的藥效(肥力)較弱,但有效成分(養(yǎng)分)全面,藥效(肥力)持久,往往需要炮制、煎煮發(fā)生化學反應,須經過人體的消化吸收、代謝轉化,發(fā)揮整體調節(jié)作用,有利于臟腑組織環(huán)境保持最佳狀態(tài)(土壤保持肥沃),以保證臟腑組織再生修復和健康長壽(農作物生長良好)。而化學藥好比“人工化肥”,在某一方面的藥效(肥力)較強,但有效成分(營養(yǎng)成分)單一,不能滿足臟腑組織再生修復(“種子”生長發(fā)育)的多方面需求,不能整體維持臟腑組織環(huán)境的最佳狀態(tài)(土壤長期肥沃)。過分或不合理使用化學藥,不但許多舊的問題沒解決,還會導致眾多醫(yī)源性疾病,使臟腑組織環(huán)境更加惡化,就好像過分或不合理使用化肥致使土壤貧瘠和環(huán)境污染的道理一樣。

      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完全是利用臟腑組織的自然愈合能力使臟腑組織的損傷得以再生修復,重建臟腑組織的功能,具有順其自然,因勢利導,逆轉病勢,整體調節(jié),安全性高和有效性肯定的特點。研究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作用及機制具有重大的科學意義和臨床應用價值。

      2.4 既病防變的特色優(yōu)勢

      “既病防變”是中醫(yī)“治未病”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變”的趨勢是“變重”或“變壞”,故“防變”主要就是防治“重證”與“壞證”兩大類病證。“重證”主要指病情出現損傷加重,給正常再生修復增加困難。“壞證”主要指由于異常再生導致影響功能的組織結構改變或癌變。

      “既病防變”對慢性肝病的治療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慢性肝病的病程進展中,“急黃”(屬重型肝炎范疇)是典型的變之“重證”。重型肝炎是一類因肝細胞廣泛壞死,病情急劇進展,可發(fā)生肝性腦病、出血、水腫、腹水、嚴重黃疸、肝臟縮小等最終導致肝功能衰竭的肝病。肝再生是重型肝炎患者存活的生機所在,若在有效的時間內,壞死的肝細胞得以正常再生,則患者存活;若不能及時獲得足夠的肝再生,則患者必至肝衰而亡。目前治療重型肝炎主要圍繞兩大原則采取措施,一是阻止肝細胞進一步壞死,改善已經惡化的肝臟生存環(huán)境,為肝再生、恢復肝功能贏得時間和機會,二是促進或調控肝再生。大量臨床觀察結果表明,采用中醫(yī)藥治療慢性肝病可減少重型肝炎的發(fā)生率和嚴重程度,已發(fā)生重型肝炎配合應用中醫(yī)藥治療可提高臨床療效、降低病死率和改善生存質量,表明中醫(yī)藥具有一定防治慢性肝炎“變重”的功效。

      肝硬化和肝癌是慢性肝病的兩大“壞證”,中醫(yī)藥在防治這兩大“壞證”方面發(fā)揮了積極作用。盡管肝硬化的病因多樣,其發(fā)病機制各不相同,但都涉及肝細胞壞死、結節(jié)性再生和結締組織增生這3個相互聯系的病理過程。近些年來,國內外學者和臨床工作者廣泛開展了中醫(yī)藥防治肝纖維化(包括肝硬化)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中醫(yī)藥具有肯定的抗炎、抗肝纖維化的作用,其作用機制可能在于在維持肝再生的同時,減少了肝纖維化的異常再生過程,從而防止了肝硬化(“壞證”)的發(fā)生與發(fā)展。

      盡管肝細胞癌(HCC)的發(fā)病機制并不明確,但目前認為病毒性肝炎的慢性炎癥導致肝細胞不斷的破壞和再生是HCC發(fā)生的重要因素。90年代,隨著對細胞周期調控認識的不斷深入,一系列細胞周期調節(jié)因子被證明與包括肝癌在內的一些實體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有密切關系[1-3]。研究表明,中醫(yī)藥在防治肝癌方面具有一定作用,其作用機制有可能是中醫(yī)藥對肝再生過程中的細胞周期發(fā)揮了調控作用,減少了癌變的幾率,阻止或延緩了HCC的發(fā)生與發(fā)展。加強中醫(yī)藥調控肝再生的研究,必然加深中醫(yī)藥對細胞周期調控的認識,從而為維持正常的肝再生過程,防止肝癌(“壞證”)發(fā)生與發(fā)展。

      3 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研究內容

      組織和器官再生大致可分為體內再生和體外再生兩大類:體內再生是指損傷的誘導和促進組織在體內進行自我修復;體外再生是指在體外形成組織和器官,然后植入體內相應的部位。近年來再生醫(yī)學領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組織干細胞和組織工程學的研究,骨髓來源干細胞的分化潛能為許多疾病提供了細胞移植與再生修復新的治療手段。組織工程產品如皮膚、骨和肌腱等已經應用于臨床,復雜組織和器官制造的研究也取得許多令人振奮的進展。

      中醫(yī)藥發(fā)揮防治疾病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一是直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二是調控免疫機能間接作用于病原微生物和患病機體;三是減少和防止組織的病理損傷,促進已損傷組織的再生修復,防止損傷組織的異常再生而變生它病。前兩個方面近現代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第三方面本是中醫(yī)藥發(fā)揮主要防治疾病作用的基本原理和特色優(yōu)勢,但因其作用機理的高度復雜性,尚缺乏全面、系統和深入地研究。目前再生醫(yī)學的主要熱點是組織工程學,著眼于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組織器官的修復和功能替代,而對于中醫(yī)藥在其中發(fā)揮的作用,特別是中醫(yī)藥在防治異常再生的作用及機制,尚屬研究“冷點”,是未來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主要研究內容。隨著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其作用特點和優(yōu)勢將不斷突現,必將成為再生醫(yī)學研究的新“熱點”。

      在今后一段時間內,主要圍繞以下幾個研究方向展開研究:①研究中醫(yī)藥對“先天之精”的影響(提高稟賦);②研究中醫(yī)藥對“后天之精”的影響(增強體質);③研究中醫(yī)藥對骨髓和臟腑之精正常分化和再生修復的影響(維持和調控臟腑組織正常再生的作用及機制);④研究中醫(yī)藥對骨髓和臟腑之精異常轉化和再生之“變證”的影響(防止臟腑組織異常再生的作用及機制)。

      4 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研究思路

      總體研究思路主要分系統整理、臨床評價和實驗研究等幾個相互關聯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系統整理主要是采用文獻系統分析法,對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相關的研究論文、論著進行全面、系統的質量評估(定性分析),同時對符合條件的研究論文進行Meta評價(定量分析),以較全面準確地掌握該領域研究的現狀,繼承有價值的理論認識和臨床經驗,為臨床決策或未來研究決策提供依據。

      臨床評價的關鍵是建立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目前,因組織再生是人體內損傷修復的生理機制,異常再生的病理機制尚未得到足夠的重視,臨床尚未作為一個“病”加以對待,故西醫(yī)尚沒有組織再生相關的療效評價標準,不可能直接采用西醫(yī)的療效評價體系。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雖有現實和潛在的特色和優(yōu)勢,亦非常關注異常再生變生“重證”、“壞證”等相關病證的防治,但由于缺乏異常再生病證的臨床療效評價體系,使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療效和特色優(yōu)勢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和發(fā)揮。有鑒于此,當務之急須開展如下研究:在繼承個體化診療和辨證論治思想的基礎上,結合循證醫(yī)學的理論和方法,將與臟腑組織再生相關的病證標準、實驗室指標和生存質量測定有機結合起來構建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評價指標體系,開展中醫(yī)藥臨床評價及質量控制方法學的研究,為利用和提供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最佳證據創(chuàng)造條件。

      實驗研究是探討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機制的必要手段。急慢性疾病出現的組織損傷需要的再生修復,臟腑組織再生失常導致的“重證”、“壞證”等問題,以微觀見長的現代醫(yī)學,目前尚無有效的方法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合理調控。中醫(yī)藥注重整體動態(tài)調節(jié),長期臨床實踐表明了中醫(yī)藥有可能通過調控臟腑組織再生以治療急慢性病證,但由于缺乏現代語言的科學闡釋,未能充分發(fā)揮應有的作用。國家“十一五綱要”提倡自主創(chuàng)新,中醫(yī)藥理論與上千年的中醫(yī)臨床實踐經驗,無疑是我國醫(yī)藥自主創(chuàng)新重要的靈感源泉與物質寶庫,要充分利用這一優(yōu)勢,首先要解決中醫(yī)藥理論的現代傳承及臨床經驗的科學表述。如中醫(yī)藥調控肝再生雖然有大量的臨床實踐,其中“補腎生髓成肝”調控肝再生亦被證明是療效肯定的中醫(yī)藥特色療法,但中醫(yī)藥調控肝再生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其根本原因是肝再生機制極其復雜多變,完全是系統動態(tài)地整體調控,而中醫(yī)藥對肝再生的調控又具有多途徑、多層次、多方位、多系統、多成分、多靶點、多時限系統作用的特點,給研究帶來難以克服的困難。隨著現代系統生物學的興起與不斷成熟,給中醫(yī)藥調控肝再生的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研究工具,通過找準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突破口,進行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完全有可能取得突破性進展。

      5 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研究進展

      近些年來,中醫(yī)藥調控皮膚、神經(包括周圍和中樞神經)、骨再生等諸多方面取得了若干進展。特別是“燒傷再生醫(yī)學”以中醫(yī)藥“液化的方式無損傷的排除壞死組織”(減少損傷),以“原位干細胞培植的方式再生修復創(chuàng)面”(無疤痕皮膚再生)是對中醫(yī)學“祛腐生新”和“既病防變”理論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在對現代再生醫(yī)學產生影響的同時,為促進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建立作出了應有的貢獻。人體組織器官的再生能力以肝再生最為驚人、最為復雜和最為奇特,一直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重點關注領域。在急慢性肝病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肝再生與肝損傷在體內外多種因素的作用下保持動態(tài)平衡,是維持肝功能正常和影響預后的關鍵機制。中醫(yī)藥廣泛用于急慢性肝病的治療,其作用機制可能是對肝再生過程的整體調控,但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和研究。《內經》中“腎生骨髓,髓生肝”的科學內涵一直未被揭示,甚至連“肝主生發(fā)”的功能都未能與肝再生結合起來進行認識和研究。近些年來,在中醫(yī)藥理論的指導下,結合肝再生和骨髓干細胞的研究進展,我們首次提出“補腎生髓成肝”的科學假說,開展“補腎生髓成肝”調控肝再生的臨床與實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補腎生髓成肝”至少可通過影響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骨髓干細胞轉化為肝臟細胞和肝內環(huán)境(包括調控肝再生的細胞因子、肝內干/祖細胞)等3個途徑或機制調控肝再生,這就為“肝再生”這一重大的基礎科學問題提供更全面和更豐富的實驗與臨床資料,豐富了骨髓干細胞轉化為肝細胞的機制研究和臨床運用,闡發(fā)了急慢性肝病“髓生肝”、“髓失生肝”、“久病入腎”、“重病入腎”病因病機理論,為提高“補腎生髓成肝”調控肝再生以防治肝損傷、肝硬化和肝癌的臨床療效,提供了科學的實驗依據和基礎理論支持,推進了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創(chuàng)立與成熟[4-6]。

      6 中醫(yī)再生醫(yī)學的發(fā)展趨勢

      鑒于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是一個整體動態(tài)的復雜系統,采用日益成熟的系統生物學的理論與方法研究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是強有力的技術手段,是今后研究的重要發(fā)展趨勢。在包括基因組學、轉錄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代謝組學的系統生物學研究中,基因組學主要研究生物系統的基因結構組成,即DNA 的序列及表達。蛋白質組學研究由生物系統表達的蛋白及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差異。代謝組學是研究生物體系受外部刺激所產生的所有代謝產物的變化規(guī)律, 揭示機體生命活動代謝本質的科學, 具有整體動態(tài)、綜合分析等方法學特點, 是基因組學和蛋白質組學的延伸,與中醫(yī)的系統整體觀相通。常用的方法是檢測和量化一個生物整體代謝隨時間變化的規(guī)律;建立內在和外在因素影響下,代謝整體的變化軌跡,反映某種病理生理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一系列生物事件[7]。從系統生物學的角度看,臟腑組織再生失常是因蛋白質網絡和基因調節(jié)網絡被“擾動”所致,而臟腑組織再生失常過程中出現的“證候”可能是蛋白質網絡和基因調節(jié)網絡被“擾動”后所發(fā)生的一種特異性變化狀態(tài)。這一被擾動網絡可通過其分泌到血液和尿液的內源性成分的改變以組、群、譜的特征反映出來,因此,反映臟腑組織再生過程中證候演變規(guī)律的“物質基礎”將可能是組、群、譜集成的形式。特別是基于高場核磁共振(NMR) 技術的研究方法,并不需要進行樣品的提純,可以無損傷地監(jiān)測組織代謝表達譜的改變, 動態(tài)評估代謝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定位相應的靶組織、作用過程以及生物學標志[8]。因而,對于研究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系統動態(tài)變化的規(guī)律提供了非常有用的技術手段。通過全面、系統、深入地研究中醫(yī)藥調控臟腑組織再生的作用及機理,不僅可顯著提高中醫(yī)藥治療相關病證的臨床療效,而且可以實現中醫(yī)藥理論的若干突破與創(chuàng)新,使中醫(yī)再生醫(yī)學成為現代再生醫(yī)學的重要分支學科。

      參考文獻

      [1] 鄭作昱,史成章,牛正先.細胞周期與腫瘤[J].華人消化雜志, 1998,6:1097-1099.

      [2] 劉為紋.肝細胞性肝癌病因學研究[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1999,7:93-95.

      [3]肖文華,劉為紋,房殿春.原發(fā)性肝癌多基因異常的研究[J].華人消化雜志,1998,6(特刊7):50-51.

      [4]李瀚,高翔.“腎生骨髓,髓生肝”的科學內涵[J].中醫(yī)雜志,2006(1):6-8.

      [5]李瀚,晏雪生,羅建君,等.左歸丸藥物血清促進骨髓間質細胞轉化為肝細胞的作用[J].中國組織工程與臨床康復,2007,11(28):5465-5468.

      [6]李瀚.“補腎生髓成肝”調控肝再生的實驗與臨床研究[C].第二屆世界中醫(yī)藥學會聯合肝病專業(yè)委員會學術會議論文集(特邀報告),2003:27-31.

      中醫(yī)發(fā)病的基本原理范文第3篇

      【摘要】 本文對“回回體質假說”內涵的基本內容——“環(huán)境制約論”、“稟賦決定論”、“心身結合論”、“體質發(fā)展論”進行了詳盡的闡述,并對其來源—“四性學說”、意義及寧夏回族優(yōu)勢病種和寧夏特色藥物的開發(fā)進行了論述。

      【關鍵詞】 回回體質假說;內涵;外延;寧夏回族2型糖尿病;寧夏回族特色藥物

      在民族醫(yī)藥蓬勃發(fā)展的今天,藏醫(yī)、蒙醫(yī)、維醫(yī)、朝醫(yī)以本民族特有的體質理論(如:藏醫(yī)分為:“朗、赤巴、培根”三型;蒙醫(yī)分為“赫易型、希日型、巴達干型、赫易希日合并型、希日巴達干合并型、巴達干赫易合井型和赫易、希日、巴達干混合型”七型;維醫(yī)分為:“氣質”四型;朝醫(yī)分為“四象”-太陰型、太陽型、少陰型及少陽型)指導下,結合現醫(yī)學的相關內容,運用中醫(yī)體質學的相關研究方法,在國家對民族醫(yī)藥的大力扶持下,逐漸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診療體系。

      回族醫(yī)學是以“四性”、“真一七行”等伊斯蘭醫(yī)學特有的病機理論為指導[1],以“理氣調性”為主要治則,以“香藥”和“礦物藥”的運用為主要特點,并結合中醫(yī)藥的相關知識,帶有濃厚宗教色彩,對疾病進行診治的一門學科。

      寧夏醫(yī)科大學回族研究所在對回族醫(yī)學理論進行多年研究的基礎上,結合現代醫(yī)學和中醫(yī)體質學的相關內容,力圖對“回醫(yī)體質理論”診療體系進行量化、標準化。因此,提出“回回體質假說”,以期形成由“生理”、“病理”、“診斷”、“治療”、“養(yǎng)生”和“預防”等內容構成的回醫(yī)診治體系,為寧夏回族人民的健康做出貢獻。現對“四性學說”、“回回體質假說”的內涵及意義簡述如下。

      1 “四性學說”

      “四性學說”在回族醫(yī)學的理論體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回族醫(yī)學的重要醫(yī)學典籍——《回回藥方》中,指導著內傷及骨傷各科疾病的用藥。如:《回回藥方三十卷·雜證門》中:認為消渴的病機是“稟性衰敗兼濕”;肺癆的病機是“稟性衰敗兼干”等,即將疾病按稟性不同而做出了區(qū)分(干性的、濕性的、性冷的和性熱的)[2]。

      而這種分類方法的依據為:“天人合一論”、“性智本原論”、“稟性論”和“四性氣質論”:

      1.1 天人合一論 即:人(小世界)與宇宙(大世界)的統一于“真一”。

      伊斯蘭哲學認為:“人之本性,乃無極樣式,此身之本質,無極雖受真主之命乾坤萬物,其生死貴賤之權,必不由無極太極所能自主也。”可以歸納為:“一元論”。

      1.2 性智本原論 即:“真一”分化為“性”與“智”。

      伊斯蘭哲學認為:“人體仿佛一個小世界,‘性’和‘智’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與人形影不離,相伴終生。”“‘性’者:根于大命中之性而起,人之所以然。‘智’者:根于大命中之智而起,物之所以然。”也就是說:性和智被認為是人和物的最直接的根據和本原,可以歸納為:“二分論”。

      1.3 稟性論 “性”和“智”與生俱來,與命共生、共存。①“智”的基本特征:思想、意志、信念、情感、智能和知識。②“性”可再分為“真性”和“生性”。《清真指南》[3]中說:“性有二等:一曰真性,二曰生性。真性與命同源,乃仁、義、禮之性,是人的本性。生性因形始具,乃水、火、氣、土之性。二者和合則為‘稟性’。”可歸納為:“四分論”。

      1.4 四性氣質論 即:“稟性”的四種特征。

      《天方性理》中說:“一曰安定性,屬風(氣);二曰常惺性,屬水;三曰悔悟性,屬火;四曰自任性,屬土。”可以歸納為:“四特性論”。

      四個理論一步步地分化為“四性學說”,最終形成了回族特有的病因病機理論。

      2 “回回體質假說”的內涵

      “回回體質假說”由內涵和外延兩部分構成,“回回體質假說”的“內涵”是外延的出發(fā)點,外延是內涵的具體表現和延伸。

      2.1 環(huán)境制約論

      回族醫(yī)學認為:環(huán)境對體質的形成與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在回族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飲食構成、地理環(huán)境、季節(jié)變化及宗教信仰等都有一定的影響。如:回族喜食牛羊肉(包括內臟)和八寶茶等高糖高脂類食物造成了回族人血脂普遍偏高。趙玲莉等[4]對回族地區(qū)漢、回兩個民族1064名中年人血脂水平的調查分析顯示:①回族的TC、LDL-C水平高于漢族(P

      2.2 稟賦決定論

      回族醫(yī)學認為:體質(稟性)由兩方面決定:①先天遺傳因素;②后天環(huán)境因素;而先天遺傳因素在體質的構成起著重要的作用。既遺傳是世世代代的連續(xù),通過“基因”攜帶的遺傳信息從上一代傳給下一代,而中國的回族是古代伊斯蘭帝國阿拉伯人的后裔。因此,遺傳因素對于回族的體質有重要的影響。

      2.3 心身結合論

      回族醫(yī)學認為:①“體質”是個體軀體素質與相關心理素質的綜合體。②“體質”的軀體素質與心理素質的關系是穩(wěn)定與變異的統一。心理學認為:任何學派都承認人的氣質、精神活動有一定形態(tài)學基礎。從而證實了“回回體質假說”內涵的基本原理-“心身結合論”的科學性。因此,在堅持“回族體質學說”的基礎上,汲取心理學研究成果和方法成為民族醫(yī)學心理學發(fā)展的捷徑。

      2.4 體質發(fā)展論

      回族醫(yī)學認為:①“體質”是一種按時相展開,與個體發(fā)育同步的生命過程。②“體質”發(fā)展的過程為:從“幼年”到“青年”到“壯年”到“老年”,每個階段的體質特性也有差異。因此,我們對回族人的體質分為“幼年體質”、“青年體質”、“壯年體質”和“老年體質”,并根據每種體質的特性,進行相應的調整達到保健治病的效果,是回族醫(yī)學理論指導實踐的又一典型范例。

      3 “回回體質假說”內涵的意義

      “回回體質假說”包括:“內涵”和“外延”。“外延”的基本內容為:通過寧夏回族地區(qū)若干個常見/發(fā)病率較高,而回族醫(yī)藥確有療效的優(yōu)勢病種作為突破口,以回族醫(yī)學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醫(yī)學的相關內容,借鑒中醫(yī)體質學的相關方法,建立起一套具有回醫(yī)特色的診療體系,為回族人民的健康做出貢獻。

      其具體內容為:①對特定人群(如:糖尿病和高血壓等,回族地區(qū)發(fā)病率較高的疾病)建立起“橫斷面研究體系”和“療效評價研究體系”,在符合臨床試驗的四個基本原則(設立平行的可比性的干預對照組、隨機化分組、雙盲法和樣本含量)的基礎上,嚴格按照統計學的相關方法進行臨床設計和評價(DME)。之后在對相關方藥進行嚴格的篩選和深入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大樣本、多中心且隨機對照的“臨床試驗”。②“動物實驗”則在臨床試驗的結果和相關預實驗的基礎上,對相關回藥進行藥效學、藥動學、毒理學及分子機制方面的研究,以期開發(fā)出一種或幾種回族特色藥物(內服/外用),形成“回族醫(yī)學臨床與科研體系”,并開發(fā)出適合回族體質的保健品,而所有這些研究的開展都要在“回回體質假說”內涵的指引下進行。

      3.1 寧夏回族優(yōu)勢病種——寧夏回族2型糖尿病

      大量流行病學調查表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DM的發(fā)病有兩大特征:第一,發(fā)病率高。①發(fā)病率明顯高于當地漢族人群。全國兩次大型DM流行病學調查發(fā)現[6-7]:寧夏回族DM發(fā)病率顯著高于當地漢族。②DM慢性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顯著高于國內、外。第二,危害性大。①致殘、致死率較高。②醫(yī)療經濟負擔沉重。而回族醫(yī)學重要典籍《回回藥方》(全書共36卷,現僅存殘本4卷,由漢語、阿拉伯語、希臘語、古波斯語等寫成,是一本包括多種門類的自成體系的回族醫(yī)學百科全書[2])中記載了一首治療消渴(糖尿病)的古方——“回回甘松飲”(Hui-hui Gan-song Yin,HGY),在幾百年回族糖尿病的防治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回回甘松飲”就是基于回族醫(yī)學中的“四性體質學說”(針對“寒性體質”),根據益稟補腎、化痰通絡的治則,經過寧夏名老回醫(yī)—單于德教授多年臨證經驗的驗證[1],選用撒苔亦忻的(甘松)、忽咱則(枸杞)、木香、阿咱的答剌黑提(丁香)、羅亦那(大黃)等13味天然藥物的有效成分配伍組成的復方制劑,有著廣闊的市場前景。

      3.2 寧夏回族特色藥物——張氏秘傳正骨膏

      寧夏吳忠市張氏正骨第三代傳人張寶清先生,自幼隨父張成仁學習回族傳統醫(yī)學正骨術,幾十年來扶危幫困,濟世行醫(yī),為數以萬計的骨傷患者解除了痛苦。張氏秘傳系列回藥對治療各類骨折、燙傷、骨不連、壓瘡等傷科疾病獨具特色,自制的“回藥張氏正骨膏”,在回族“四性學說理論”的指導下,經過近200年的臨床實際使用,以其用藥方法簡單、安全可靠、療效確切,深受患者好評[8]。

      綜上,在堅持回族醫(yī)學理論(四性學說)的指導下,以“回回體質假說”內涵和外延為基本理論框架,建立起回族特色科研體系,針對寧夏回族優(yōu)勢病種進行防治,開發(fā)寧夏回族特色藥物,是回族醫(yī)藥發(fā)展必由之路。而“回回體質假說”的內涵是連接“四性學說”和臨床研究的紐帶,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單于德,馬成義,陳衛(wèi)川,等.中國回族醫(yī)藥-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民族醫(yī)學文獻整理叢書[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2005:224-231.

      [2] 宋峴.《回回藥方》考釋[M].北京:中華書局,2000:26.

      [3] 馬注,余震貴.清真指南[M].銀川:寧夏人民出版社,1988:23.

      [4] 趙玲莉,馬惠英,孔麗蕊.寧夏地區(qū)漢回族中年人血脂水平調查分析[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19):2501-2502.

      [5] 雷晨,張如意,何蘭杰,等.寧夏回族糖尿病住院患者并發(fā)癥的13年回顧性研究[J].中華糖尿病雜志,2005,13(6):450-453.

      [6] 全國糖尿病研究協作組調查研究組.全國14省市30萬人口中糖尿病調查報告[J].中華內科雜志,1981,20(3):678.

      中醫(yī)發(fā)病的基本原理范文第4篇

      [摘要] 扶正祛邪治法源于《內經》,擴充于《傷寒論》。吳鞠通在繼承前人理論的基礎上,著書《溫病條辨》,開創(chuàng)三焦辨證理論。在分別使用解表、散結、攻下等祛邪法治療溫病的同時,強調中病即止、增液保陰、勿妄下熱、久病扶正等觀點,并運用于遣方用藥的攻補相輔。通過實踐的方法對祛邪扶正治法進行了驗證,強調了正氣和邪氣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轉變,揭示了處理“補虛、留邪”,“祛邪、傷正”兩組矛盾的辨證思路,倡導了邪正并重、邪正合治的中醫(yī)治療思想。

      [關鍵詞] 溫病條辨;扶正祛邪;中醫(yī)理論

      [中圖分類號] R25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1)11(c)-119-03

      The application on the method of reinforcing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ing the pathogenic qi in Systematized Identification of Warn Diseases

      CHAI Xiaoshu

      Guangdong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120, China

      [Abstract] The method of reinforcing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ing the pathogenic qi originates in Internal Classic, and is developed in Treatise on Cold Damage Diseases. Wu Jutong wrote The Systematized Identification of Warn Diseases based on the present theories, and developed the "San Jiao" diagnostic method. During the using of the methods of reinforcing the healthy qi such as releasing the exterior, dispersing stagnation and purgation, in order to stress the importance of proper treatment of determining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reserving yin by increasing body fluid, cautious usage of purgation and reinforcing the healthy qi to prolonged disease. The tonification and purgation in combination of using medicine was applied in formulation. The method of reinforcing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ing the pathogenic qi was validated through the clinical usage in order to stress the healthy qi and pathogenic qi dur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 and reveal the diagnostic logic of solving the dilemma of "reinforcing deficiency while releasing pathogenic qi" and "dispersing pathogenic qi while damaging healthy qi", and propos the TCM treatment logic of valuing and treating both healthy qi and pathogenic qi.

      [Key words] Systematized Identification of Warn Diseases; Reinforcing the healthy qi and eliminating the pathogenic qi; TCM theory

      《溫病條辨》[1]是由清代著名醫(yī)家吳瑭著于嘉慶三年的一部溫病學代表著作。該書創(chuàng)立三焦辨證綱領,由上及下、由淺入深地討論了溫病學理論,并對各種常見溫病提出了具體的診斷和治療方藥。對于溫病的治療,吳瑭提出溫病過程中一方面要祛除病邪,另一方面要注意顧護正氣,強調邪正并重、邪正合治思想的重要性。在運用溫病在三焦祛邪如解表、催吐、攻下等方法時,多處條文提出同時扶正的觀點,筆者認為這一點是該著作的精華所在,也正符合了中醫(yī)的整體觀念,在臨床上體現在治病著眼于人,病去人留的治療目的。現針對本書中邪正并治之處作出以下分析。

      1 上焦感溫,解表扶正[2]

      《溫病條辨》闡述了以三焦為綱的辨證論治體系,臨床中根據溫病的發(fā)病部位及侵入途徑,提出“凡溫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陰”,對于急慢性外感熱病,使用清熱、祛濕、理氣、化瘀、攻下等祛邪之法,可獲速效,但邪熱退后,難免傷正,或正虛復感,加重病情。尤其對于慢性外感熱病,單純祛邪,收效甚微。因此在《溫病條辨》中,強調解表祛邪的同時,扶正不可忽視。

      1.1 源于《內經》,法同《傷寒》

      扶正理論源于《黃帝內經》[3],《內經》提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陰虛者陽必湊之”,“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的正虛邪侵發(fā)病基本原理,疾病的發(fā)生可因正氣不足引發(fā)邪氣侵犯機體,也可因為邪氣對機體正氣侵害損傷后所致。在此基礎上,《傷寒論》[4]則充分認識到扶正的重要性,并滲透在臨床的治法上,尤其對于正氣不足,復感外邪,或受外邪侵襲之后,因失治、誤治而致正氣受損,正氣既虛,不能鼓邪外出者,強調解表攻邪的同時施以扶正。在《內經》扶正思想的指導及《傷寒論》扶正解表的啟示下,吳瑭在《溫病條辨》中強調溫病發(fā)病的關鍵是正氣虛損,在原病篇第二條引用《陰陽應象大論》的“喜怒不節(jié),寒暑過度,生乃不固”,第三條引用《金匱真言論》的“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溫”及第十七條引述《刺法論》的“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均提示了正氣虛損是溫病的主要病因,并在此基礎上確立了“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為治療上焦溫病的原則,同時吳瑭自注,“若留得一分正氣,便有一分生理,”便點出了扶助正氣的重要性。此外,原病篇第九條《評熱病論》全文對邪正交爭的論述及第十八條《玉版論要》的“病溫虛甚死”指出,外感溫病,邪正交爭,若正氣勝邪,病向愈,若正不勝邪,預后不良,從而闡明了治療溫病須在祛邪的同時勿忘扶正。

      1.2 解表祛邪,中病即止

      《溫病條辨》中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其含義在于上焦溫病部位最高病偏于表,治宜選用輕清升浮之品,否則藥重則過病所或損傷正氣。吳瑭在使用汗法治療溫病侵犯上焦時,處處顧護正氣,以祛邪而不傷正,如在第二十五條指出“手太陰暑溫……重傷其表,暑必傷氣,最令表虛……”其中強調發(fā)汗只可“微得汗,不可再服”;第二十六條指出“手太陰暑溫……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其中白虎湯之中已有甘草、粳米養(yǎng)胃育陰,而在汗多散大為陽氣發(fā)泄太甚時,須加人參為君,以補肺中元氣。吳瑭在使用吐法治療上焦溫病時,同樣在使用祛邪的同時提示猛藥輕取,中病即止,虛者補氣,如上焦篇第十三條及十四條使用吐劑梔子豉湯及瓜蒂散治“邪在上焦膈中”及“痰涎壅塞胸中”時,提出“得吐,止后服”及“虛者加參蘆”。上焦篇第五條銀翹散的使用別說明“余證悉減者,減其制”,及上焦篇第四條中“冬不藏精,春必病溫”、“病溫虛甚死”等經典節(jié)語,充分體現了吳瑭治上焦解表祛邪的同時,勿犯中焦中病即止的辨證論治思想。

      2 中焦?jié)駵兀瑫持蟹稣齕5]

      中焦指脾胃而言,是人體氣機升降之樞紐,溫病自上焦順傳至中焦,邪從濕化,郁阻脾胃,氣機升降不利,故治法上吳瑭提出“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即以平衡中焦樞紐氣機升降為治療的基本原則,治法則予以辛開苦降,辛溫藥物可化濕解郁,苦降藥物可清脾胃熱,苦辛并用,與脾胃升降相合,以取化解中焦?jié)駸幔〞称⑽钢薪箽鈾C之意。然而濕溫邪入中焦,易煎灼津液,化燥傷陰,加之辛、苦之劑散氣傷陰,故吳瑭強調中焦溫病應注重顧護陰津,益氣扶正。

      2.1 辛開苦降,開結暢中

      陽明溫病熱結中焦,吳瑭書中多處使用辛開苦降法以開結消痞,通暢中焦。中焦篇第三十八條曰:“脈洪滑……渴欲涼飲,飲不解渴,得水則嘔,按之胸下痛,小便短,大便閉者,陽明暑溫,水結在胸也,小陷胸湯加枳實主之。”因溫病已不在上焦,熱邪下行與痰濕互結于中焦,故治以辛開苦降之小陷胸湯,方中苦寒之黃連清熱解毒,辛寒之瓜蔞化痰行氣,辛溫之半夏降逆止嘔,辛苦之枳實引水下行,四藥合用以達苦辛通降、化痰清熱之目的。半夏瀉心湯作為辛開苦降方藥的代表,多次出現在吳瑭治療中焦溫病篇。如中焦篇第三十九條:“陽明暑溫……濁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杏仁主之。”暑溫邪在心下,方以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清熱化痰消痞。中焦篇第六十四條曰:“陽明濕溫……嘔甚而痞者,半夏瀉心湯去人參干姜大棗甘草加枳實生姜主之。”濕溫心下痞結,由于邪熱內陷中焦,濕熱交阻,胃失和降,故以半夏瀉心湯加減宣發(fā)胃氣,行氣消痞。另有中焦篇七十七條瘧病胃陽損傷而胃陰不足治以人參瀉心湯、第七十四條瘧邪結于心下氣分致痞的瀉心湯、第五十四條濕溫邪陷神識如蒙人參瀉心湯加白芍、第五十七條濕熱氣壅為噦證以新制橘皮竹茹湯、第七十九條太陰脾瘧熱聚心胸證以黃連白芍湯等,均以辛開苦降、調暢脾胃中焦之氣機為祛邪要點。

      2.2 溫病燥化,增液保陰

      中焦溫病涉及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脾喜燥惡濕,胃喜潤惡燥,故中焦脾胃為氣機升降及水液代謝的樞紐,溫病傷及中焦多由于熱邪蘊結于陽明胃經及太陰脾經而發(fā)病,易燥化傷陰,因此吳瑭在《溫病條辨》中使用辛開苦降法的同時,針對溫病燥化致陰虛腑實證創(chuàng)立增液湯,提出顧護陰液以寓瀉于補,中焦篇第十一條曰:“陽明溫病……不可行承氣者,增液湯主之。服增液湯已,周十二時觀之,若大便不下者,合調胃承氣湯微和之”,此法又被稱為“承氣養(yǎng)榮湯”,以補藥之體,作瀉藥之用,同時攻邪與防虛,因此在治療“體虛之溫病”與“前醫(yī)誤傷津液、不大便、半虛半實之證”均可使用此方救,療效尤佳。吳瑭在治療邪熱熾實證及陰虛腑實之證時,考慮到溫熱本傷陰或下后汗出陰液受傷,故首推增液湯及益胃湯以增液保陰,可見其顧護正氣的細心。此外,吳瑭在用下法以祛溫熱之邪的同時又提出幾大禁忌,如第十六條中“陽明溫病……止可與增液,不可與承氣”、第十四條中“禁連下”等。而第十五條中“護胃承氣湯微和之”及第十七條中的“正虛不能運藥……新加黃龍湯主之”均是由增液湯加減而來,防止損傷正氣,從中也可看出他對顧護中焦陰液的重視。

      3 下焦溫病,滋陰扶正[6]

      溫病日久,深入下焦,此時吳瑭提出:“中焦病不治,即傳下焦,肝與腎也。”因肝藏血,腎藏精,精血同源,故溫邪侵入下焦,必傷及肝腎,耗損精血,虛風內動,因此吳瑭提出“治下焦如權,非重不沉”的原則,正是指治療下焦溫病,須多用重鎮(zhèn)藥物以潛陽滋陰填精,取其沉降之性以使其直達病所。

      3.1 滋陰潛陽,勿妄下熱

      溫病為火熱之邪,多傷及津液,溫熱病重久延不解,或失治誤治,由上中焦傳到下焦,可導致肝腎陰液耗損欲竭,壯火復熾,導致肝腎陰液耗傷的下焦溫病,是溫病發(fā)展過程中的重篤階段。在此階段中,吳瑭認為治法當以育陰潛陽為法,如下焦篇第九條至第十六條中分別詳細論述了一甲復脈湯、二甲復脈湯、三甲復脈湯、黃連阿膠湯、青蒿鱉甲湯、大小定風珠等方劑,方中多用龜板、鱉甲、牡蠣等甘咸重鎮(zhèn)之品,沉潛下焦,同時配合雞子黃等血肉有情之品滋陰補精,諸藥合用,共達滋陰潛陽之目的。同時,吳瑭強調溫邪久羈陽明,多見虛熱,指出不可輕易通下泄熱,“若再下其熱,是竭其津而速之死也”,其中扶正之意不言而喻。

      3.2 久病傷正,扶正為本

      下焦溫病久羈,氣血陰陽必傷,吳瑭在《溫病條辨》中警示后人久病要扶正為本。中焦篇第八十二條“中焦瘧……氣虛留邪,補中益氣湯主之”提出久病留邪如以氣虛所致,須予益氣扶正法。下焦篇第六十一、六十二條,分別論述了“少陰三瘧”和“厥陰三瘧”,提出久瘧之氣血兩虛者用扶陽湯,陰陽俱損者用減味烏梅圓法。下焦篇第六十三條至七十二條文分別對久痢導致的各種虛損進行了辨證論治,如“老年久痢……雙補湯主之”、“久痢小便不通……加減理陰煎主之”、“久痢傷腎……三神丸主之”、“久痢傷陰……人參烏梅湯主之”、“久痢陰陽兩傷……參茸湯主之”等,以及下焦篇第七十六、七十七條對噤口痢的治療采用“加味參苓白術散”和“肉蓯蓉湯”以補脾益腎。吳瑭對于溫病日久,侵及下焦進行了詳盡的辨證論治,從其方藥的使用不難看出對于下焦溫病以扶正為主,祛邪為輔的辨證思想。

      綜上所述,扶正祛邪是中醫(yī)學的基本特點之一,源自《內經》和《傷寒論》。《溫病條辨》以三焦為經辨證論治,提出三焦分論各種祛邪之法均是為邪去正復而用,祛邪須與扶正合治方顯其效,其遣方用藥處處滲透著祛邪不傷正、邪正合治的思想,而吳瑭的“留人治病法”值得當前臨床醫(yī)務者深入學習及探討。

      [參考文獻]

      [1] 清?吳鞠通,李順保.溫病條辨集注與新論[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58.

      [2] 田勁梅.試述《溫病條辨》在治療外感熱病中的扶正思想[J].北京中醫(yī),1998,17(1):11-12.

      [3] 王左原.《內經》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先機扶正[J].中國中醫(yī)基礎醫(yī)學雜志,2008,14(4):255,282.

      [4] 王鵬.《傷寒論》扶正祛邪觀探析[J].光明中醫(yī),2009,24(6):1012-1014.

      [5] 寇爽,王蕾,車念聰.《溫病條辨》三焦分治中滋陰法的應用探討[J].北京中醫(yī)藥,2010,29(8):608-610.

      中醫(yī)發(fā)病的基本原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 中醫(yī)藥周期療法 盆腔淤血綜合征 臨床觀察

      Cycle Therap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Treatment of Gore Pelvic Cavity Syndrome (36 Cases)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gore pelvic cavity syndrome treated by cycle therap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MethodsControl group and treatment group. Treatment group (36 cases) took medicine by cycle. During the post-menstrua time, the kidney and spleen were reinforced by Qi-supplementing and Blood-activating. During the pre-menstrua time, the kidney was tonified and the liver was smoothed, and the blood circulation was activated. On the 5d of menstruation cycle, used the postmenstrua medicine continuously for 10d and then changed to use pre-menstrua medicine. This was repeated by the next menstruation cycle. Two menstruation cycles were a therapy program. The control group (22 cases) took Guizhifuling capsule, three times 1d, and three capsules once time. Also two menstruation cycles was a therapy program.ResultsThe effec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in the treatment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Key words:Cycle therapy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Observati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 Treatment of gore pelvic cavity syndrome

      盆腔淤血綜合征(又稱盆腔淤血癥)是婦科多發(fā)病、疑難病之一。主要表現為范圍廣泛的慢性疼痛,極度疲勞感和某些神經衰弱癥狀,病情頑固,難于速愈,易于復發(fā),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工作、學習與生活。筆者根據自己多年的臨床經驗,運用中藥周期療法的基本原理,參考月經周期的不同階段,給予周期性用藥,并設桂枝茯苓膠囊組進行對比觀察,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納入及排除標準

      1.1.1 納入標準

      ①符合“盆腔淤血綜合征診斷標準” [1~3]的患者;②年齡在26~47歲育齡女性;③1個月內未接受任何治療,且知情同意加入本試驗者。

      1.1.2 排除標準

      ①合并有慢性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子宮肌瘤;②盆腔器質性疾病引起的下腹部疼痛;③經前期乳房疼痛者排除乳腺囊性增生、乳腺纖維瘤等器質性病變;④神經衰弱或植物神經功能紊亂者則排除有關器質性病變;⑤孕婦或哺乳期婦女;⑥未按規(guī)定用藥、資料不全及失訪者。

      1.2 一般資料

      本研究收集病例時間從200204~200404,均為我院中醫(yī)婦科門診病人,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6例,對照組22例;治療組年齡26~46歲,平均(31.0±6.1)歲;病程為2~9年,平均(3.3±2.8);孕產次≥2次的27例,結扎術后22例,上環(huán)14例。對照組年齡27~47歲,平均 (32.2±5.01)歲;病程為2~8年,平均(3.1±3.0);其中孕產次≥2次13例,結扎術后11例,上環(huán)11例。兩組在年齡、病程、癥狀方面比較無差異(P>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周期給藥,經后期益腎健脾,補氣活血,藥物組成:山萸肉 10 g,女貞子10 g,補骨脂10 g,黃芪30 g,黨參20 g,炒白術10 g,當歸 10 g,柴胡6 g,炙升麻10 g,陳皮6 g,炙甘草10 g,川芎10 g,赤芍 10 g,白芍10 g,丹參30 g。經前期補腎疏肝,活血化淤,藥物組成:女貞子10 g,川斷10 g,菟絲子 10 g,當歸10 g,炒柴胡10 g,玄胡 10 g,茯苓10 g,炒白術10 g,枳殼 10 g,青皮10 g,桂枝10 g,丹皮10 g,蒲黃10 g,五靈脂 10 g。服用方法:月經周期第5天,服用經后方,連服10 d后轉服經前方,下個月經周期重復使用,2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1.3.2 對照組服用桂枝茯苓膠囊,(江蘇康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3次/d,3粒/次,2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

      1.4 療效觀察疼痛消失,工作生活、精神正常為痊愈;疼痛基本消失,其他癥狀緩解,經期可堅持工作為顯效;疼痛明顯減輕,但勞累或經期時仍有疼痛為有效;疼痛未見改善為無效。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所得數據用Ridit分析進行處理。

      2 結果

      2.1 兩組療效比較治療組痊愈15例,顯效11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4%。對照組痊愈4例,顯效5例,有效7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72.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意義(P<0.01),治療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2.2 兩組療程比較治療組經1個療程治療后有效20例,2個療程有效10例,3個療程有效4例,對照組經1個療程治療后有效4例,2個療程有效8例,3個療程有效4例。

      3 討論

      盆腔淤血綜合征是一種慢性盆腔靜脈淤血所引起的特殊病證,以下腹部疼痛,低位腰痛,淤血性痛經,經前乳房疼痛,性感不快,極度疲勞感等為主癥(以下簡稱盆淤證),多有久病、長期站立、長期坐位、子宮后位、孕產頻繁、便秘、過勞等病史。傳統醫(yī)學中雖然沒有盆腔淤血綜合征的相應病名,但在 “腹痛、痛經、郁證、帶下”等病的有關章節(jié)中可找到類似盆淤證的散在記載,與《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并治》所云“婦人腹中諸痛”“婦人腹中病”《證治要訣·婦人門》所述“經事來而腹痛,不來腹亦痛,皆血不調故也。”有相似之處。中藥周期療法是以祖國醫(yī)學的臟腑學說為依據,以腎-天癸-沖任-胞宮之間的平衡為理論基礎,以補腎為基本治療法則,借鑒現代醫(yī)學對生殖內分泌周期性調節(jié)及卵泡和子宮內膜等的形態(tài)和機能在神經內分泌調控下周期性變化的了解,病癥結合,根據月經的不同階段分期論治的一種調節(jié)月經的方法。中藥周期療法特點是既考慮月經周期中卵巢的周期性變化、順應體內的陰陽消長分期用藥,又保持了中醫(yī)固有的辨證論治及整體調節(jié)的特色,體現了現代醫(yī)學和祖國醫(yī)學理論的相互滲透。《實用中醫(yī)婦科學》[2]提出:盆腔淤血綜合征的病因病機主要是淤血阻滯,脈絡不通所致,其致病因素或由脾虛氣弱,血運無力;或因肝郁氣滯,血運不暢,淤血阻滯;或因感受邪熱,濕毒內侵,流注下焦,血運被遏,淤血阻滯而發(fā)病。本人在臨床觀察中發(fā)現盆淤證除了表現為“淤血”證之外,往往還兼有疲倦懶動,嗜臥乏力,腰酸下墜、尤以勞累后癥狀加重,并隨月經周期的變化而癥狀有加減等脾腎氣虛,中氣不足的表現。腎為先天之本、生殖之本,生殖器官為腎所主;脾為后天之本,氣血之源;肝主疏泄、藏血,關系到沖任及全身氣血的調暢;肝腎又同司沖任,胞宮定期藏泄,故本病的臟腑病變多與腎、肝、脾有密切的關系。肝腎不足,脾虛氣陷為病之本,肝郁氣滯,氣虛血淤為病之標,屬于本虛標實證。臨床發(fā)現盆淤證患者在月經期的不同階段,隨著沖任胞宮陰陽盛衰的變化,癥候屬性也有差異,經后期陰衰氣血不足,陰血尚在積累之中,肝腎陰不足,脾虛氣陷,表現了腰骶酸痛,朝輕暮重、久立或勞后尤甚,神疲乏力,帶多清稀,小腹隱痛喜用溫按。治療當扶助脾腎先后天之本,顧護精血,扶助生機[4],養(yǎng)正以除積聚。正如清代醫(yī)家王清任所述“元氣既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力必停留而淤”。因此經后期治則為益腎健脾,補氣活血。方中山萸肉、女貞子、補骨脂補肝腎顧護精血;黃芪、黨參、炒白術、柴胡、炙升麻、陳皮、炙甘草補中益氣助脾升提;當歸、川芎、赤芍、白芍、丹參補血活血化淤益腎補氣為主兼顧補血活血化淤。經前期陰陽兩旺,肝失疏泄,淤血又蓄,邪正搏結,淤阻盆腔,表現為少腹、肛周墜脹疼痛,腰骶酸痛,后尤甚,乳房脹痛,情志郁悶,煩躁易怒,月經量多色紫夾塊,治宜補腎疏肝,理氣化淤。女貞子、川斷、菟絲子補腎調理沖任,強調腎陽對疏發(fā)肝氣的作用;炒柴胡、玄胡、茯苓、炒白術、枳殼、青皮疏肝理氣;桂枝、丹皮、蒲黃、五靈脂溫經活血化淤。通過中醫(yī)藥周期療法的治療,補益脾腎,調理肝氣,活血化淤,可有效的緩解盆腔淤血狀態(tài),增強局部組織血液循環(huán)和氧供應以達到治療效果。與單純服用桂枝茯苓膠囊組比較,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治療第一療程的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yī)藥周期療法治療盆腔淤血綜合征是一個新的方法,其機理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杜麗蓉.醫(yī)學綜合征大全 [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1992.

      [2]羅元愷 .實用中醫(yī)婦科學[M].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4:275.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 亚洲精品综合在线影院| 亚洲国产综合专区电影在线|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国产精品色在线看不卡 |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91久久久| 春暖花开亚洲性无区一区二区|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 亚洲欧美不卡高清在线|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V| 亚洲精品V天堂中文字幕| 亚洲AV噜噜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精品少妇30p| 国产V亚洲V天堂A无码|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三区在线 | 亚洲人成网站免费播放|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曰|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高清| 亚洲1234区乱码| 久久综合久久综合亚洲| 亚洲欧洲免费无码| 中文字幕 亚洲 有码 在线|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看| 亚洲成A人片在线播放器| 亚洲色在线无码国产精品不卡| 亚洲欧美乱色情图片| 国产成人人综合亚洲欧美丁香花| 国产亚洲精品仙踪林在线播放| 亚洲免费无码在线| 国产成人麻豆亚洲综合无码精品|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久久久| 久久亚洲AV成人出白浆无码国产| 亚洲制服在线观看|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天更新| 亚洲精品成人片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