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經濟與茶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國現有的茶園景觀尚處于發展中水平,僅有幾例成功成熟的案例。茶園景觀發展包括茶園本身和景觀設計2方面。
1.1茶園本身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的茶園常見形式為采摘茶園、生態茶園、科技示范性茶園和多元綜合茶園。根據景觀規劃設計內容,從全園主題風格、茶山生態環境、各功能分區、內外部交通、水體設計、建筑設計、植物配置、飼養動物、背景音樂的設計要素分析:
1.1.1采摘茶園。
主要進行多樣化優良品種茶樹以及多種鄉土植物搭配種植,以及飼養動物,體現農家氣息。缺點:環境設施不完善、建筑形態和材料使用上簡陋粗糙、建筑風格盲目跟風,失去地域特色。入口空間雜亂沒有主題,使茶園印象大打折扣,整個茶園缺乏點睛之筆,主題思想不明確。旅游人群多以青年和兒童,少有老年人群。
1.1.2生態茶園。
由于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因素,大部分茶園居于自然風景區內,滿足了人們懷抱大自然的內心需求,是最親近大自然、享受田園樂趣的茶園。旅游人群多以青年、老年人,少有兒童。
1.1.3科技示范性茶園。
以茶生產、制作演示,茶文化歷史展示為主,并兼旅游觀光功能的茶園。整體局限性大,受到人群年齡段影響。對游客的吸引力較小。其主要原因:一味進行室內科普教育,失去田園風貌的展示,讓游客感受自然的情趣降低;而且參與性的游樂項目少,休閑空間缺失,大面積幾何形溫室造型和規則的道路破壞了茶園自然的鄉村氣息,失去茶園清新幽靜的本色。旅游人群多以兒童、青年團隊。
1.1.4多元綜合茶園。
是集合生產、制作、科普、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茶園。茶園景觀效果好,最受游客歡迎。旅游人群不受年齡段限制。
1.2景觀設計上存在的問題
(1)立意缺乏創意,在茶園前期規劃中沒有做好基礎背景調查,缺少地方文化內涵的挖掘,文化景觀底蘊不足。構思毫無新意,照搬照抄的現象泛濫,沒有文化內涵的景觀形態僅是空軀殼。
(2)南北地區茶園風格雷同,地域文化特色流失嚴重。
(3)園內茶建筑、構筑物的體量大小,風格基調,材料選用都沒有深入考究。
(4)對內外部交通流線設計不人性化,應該考慮交通的使用功能、合理美觀。道路鋪裝的材料選擇不恰當、不細致,不僅影響視覺美感,而且導致景觀格局和茶園整體風格失去完整統一。
(5)大多數茶園不注重入口景觀的設計,入口景觀是一個景區的直接展示窗口,體現了整個景區的文化氛圍和主題?,F存在問題,有的與主題完全不符合,好大喜功地濫用與之不符的新型材料和城市化景觀元素;有的一味搬抄別的茶園入口;更有甚者沒有設計入口景觀,入口秩序雜亂,形象極差,人流車流、車輛停放、買賣商貿等毫無章法。這些都是沒有意識到入口景觀對整個園區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所導致的。
(6)綜合旅游服務設施缺乏,旅游環境較差,主要反映在旅游量增大,人為的環境污染破壞,應當提高全民保護生態環境和維護公共服務設施的意識。
2結語
關鍵詞:插花地 正安縣 不利 經濟發展
正安縣位于貴州省北部,素有“黔北門戶”之稱。正安縣與多個縣、區相鄰;北鄰重慶,南接湄潭,西挨桐梓,西南鄰綏陽,東北接道真,東部挨務川,東南接鳳岡。其風景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但經濟卻很落后。導致經濟落后的原因之一就是插花地的存在。
一、正安與周邊地區插花地問題
插花地是歷史時期存在的一種十分普遍的區域或社會現象,在當今行政區劃中也是屢見不鮮。清代學者胡林翼將插花地歸納為“華離之地”、“犬牙之地”、“甌脫之地”三種類型。華離之地也稱飛地,指某地行政隸屬于一地,但實際地理位置卻處于另一地的包圍圈之中,猶如孤島般與所隸屬地區沒有連接;犬牙之地則是兩地本屬于一個行政區域內,但由于中間是另一行政區域,僅有一線相連,看似犬牙交錯;甌脫之地即是綿延脫入他境的土地。楊斌教授在《歷史時期西南“插話”初探》中將其定義為“插花地是特定時期、特定歷史條件下、特定區域內的各個政區在形成、發展和變遷過程中形成的各種穿插交錯或各種經界不正之地的總稱”[1] 正安縣與周邊交界地區插花地十分常見,尤其是正安與道真、務川;正安與湄潭等地的插花地現象非常突出。
(一)正安與道真、務川
正安與道真、務川地區插花地較為復雜,由于插花地的存在不利于各地管轄,民國時期,各個行政區劃間曾多次作出調整。民國四年(1915年),正安將長灘、打鼓坡、沙窩等地撥給婺川(今務川),婺川將石橋、水麻溪、旦坪、陳家廠等插花地撥入正安;民國七年(1918年),正安縣將馮家嘴、水珍珠、瓦廠壩、磨子巖、鸚嘴巖、椿顛寺等地撥給婺川,婺川將上觀音、梁巖、潘家溝、插柳臺等地撥入正安;1954年7月,將正安縣十區新模鄉第9村10組劃歸婺川縣第二區珍珠鄉,將婺川縣第二區高洞鄉的一個組劃歸正安縣第五區河渡鄉、第10組劃歸正安縣第五區三元鄉。1956年,將婺川縣插入正安縣境內的中朝鄉及兩縣共管的中觀場劃歸正安縣;將婺川縣絲棉鄉的第六、七兩村撥歸正安縣,將道真縣鐵窯鄉撥歸婺川縣。[2]
直到今天,正安與道真、務川交界處仍然存在大面積插花地,正安縣上壩村插入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交界處,被道真縣棕坪鄉與務川縣涪洋鎮三面環抱,十分不利于管轄。
(二)正安與湄潭
正安縣南面的插花地更為復雜,謝壩仡佬族苗族鄉馬蘭村就像一把鉤子緊緊地鉤入湄潭境內,呈甌脫之勢;而湄潭縣的西河鄉則像長了滿口利齒的動物緊緊咬住這個“鉤子”不放,這類插花地由于面積較小,情況比較復雜,地方政府管理起來非常不便。
二、正安縣插花地地區經濟發展問題
正安縣插花地較為典型的地區經濟發展較為緩慢。
(一)正安縣插花地的經濟發展情況
班竹鄉在正安縣處于較為偏僻的鄉鎮。而且海拔較高,在正安縣境內屬高寒區,經濟十分落后。這與其遠離行政中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地圖上我們一眼便能看出來這里的插花地情況,同樣務川、道真與班竹鄉接壤區域的經濟發展也是十分緩慢的。
謝壩仡佬族苗族鄉始建于1987年10月,1992年“建并撒”時,合并原來的謝壩、上關、馬南三個鄉為現在的民族鄉,是遵義市的8個少數民族鄉之一。屬于典型的少、邊地區。謝壩是離正安縣城最遠的鄉鎮之一,而且馬蘭地區還甌脫入湄潭縣境內,管理十分不便。這些都是影響謝壩經濟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插花地的存在帶來的不利因素
班竹、謝壩這兩個鄉鎮本身就是屬于邊緣地帶,而插花地的存在更是加重了當地經濟的惡性循環。首先,插花地的存在不利于行政區劃管理,國家的方針政策難以傳達、實施;其次,貧困的邊遠山區很難留得住人才,使得這些地理位置邊遠的插花地地區教學質量極為落后,長此以往,便形成越落后越貧窮、越貧窮越落后。還有一點,是我們不能忽視的,那就是邊緣地區的治安問題。在歷史上,由于交通、通訊的落后,插花地地區時常出現“肘腋之下,皆他境之民,臥榻之旁,悉他人之地。其所應教誨者、應整飭者、應修明者、應捕逐者,皆在數百里之外?!盵3] 在這樣的情況下,盜匪彼剿此竄,容易藏身。另外,也給人民的生活帶來諸多不便。
三、加快正安縣插花地地區經濟發展辦法
班竹、謝壩都是經濟落后的邊緣鄉鎮,為了加快經濟發展速度,必須要提出切實可行的方案,當然,解決插花地的存在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
(一)清理撥正,適當調整插花地
對于插花地帶來的負面影響,各個時期都提出過切實可行的辦法,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對插花地進行清理撥正。雍正時期曾大規模調整插花地。道光年間,安順知府胡林翼,對貴州存在嚴重的插花地極為重視,曾多次上奏建議撥正插花地,道光年間也對插花地作了清理撥正。咸豐、光緒年間也各有一次對插花地的清理撥正。民國時期的清理撥正就更多了,而且多次涉及正安縣。
(二)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經濟發展速度
插入務川與道真之間的上壩村便是當地有名的農場,其中上壩茶場最為著名,當地政府可以扶持引進先進人才和茶葉加工技術,大力發展產茶業。
謝壩鄉山林覆蓋率居全縣前列,林中大腳菇、金針菇等野生菌類俯拾皆是;草坡草地面積廣,是畜牧業發展的理想牧場。謝壩鄉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大力發展綠色農業、農產品加工,滿足當今都市人對綠色產品的大量需求。
總之,要想經濟得到發展,必須與時俱進,不能因循守舊,要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產業。
參考文獻:
[1]楊斌.歷史時期西南“插花”初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1)
[2]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校勘.(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三).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參考文獻:
[1]楊斌.歷史時期西南“插花”初探.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9.(1)
[2]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貴 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3]貴州省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貴州省正安縣志編纂委員會編.正安縣志.貴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貴州省文史研究館???(民國)貴州通志?前事志(三).貴州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
【關鍵詞】高語境;低語境;文化;交際;差異
語境作為語言學概念,是德國語言學家Wegener于1885年最先提出來的。Wegener認為語言的意義是通過實際使用而產生的,語言的意義也只有根據語境才能確定。他指出,語境概念包含的因素很多,大致可分為三種:一是說話時的客觀情景,二是受話者能夠直接聯想到的各種成分或因素,三是人的整個心態,尤指交際雙方對各自身份的意識程度。Wegener的語境思想在語言學界并沒有引起很大反響。1923年,Malinowski重新討論語境這個問題,提出了/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這個概念,把它應用于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和理解之中,并于1935年提出/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概念,把語境研究推倒了一個新的高度。文化語境指的是語言交際活動參與者所處的整個文化背景。語境、文化和交際三者緊密聯系。
一、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的形成原因
每一種語境文化都有其獨特的一套系統,指導人們日常生活的言行。它是如此根深蒂固地塑造了人的思想,以至于人們形成了一種價值意義上的條件反射(陳國卿,2001:98)。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中的差異的形成有其深層次的宗教和社會的歷史根源。
(一)宗教根源。高語境社會相對來說發展較慢,受多年積累的文化熏陶,有著極其相似的背景只是,形成了一定的價值觀念、信仰、民族心里、行為準則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要取得交際的成功,往往需要進行察言觀色。低語境社會中多半是科技發展較快、經濟較發達的國家。低語境文化的形成也與西方宗教息息相關。西方人對上帝的崇拜強烈的影響了他們對語言的重視。上帝以語言創造世界,人與宇宙、上帝之間的關系自然要靠語言里維系和溝通,掌握在上帝手中的真理也需要用語言去探索和研究。在美國文化中,在溝通的時候強調直截了當、開門見山,把多由要溝通的信息都用明白無誤的、清晰易懂的文字語言傳達出來。
(二)社會歷史根源。中國高語境的形成也可以從歷代統治政策中得出。歷代王朝的統治階級為了維護階級的統治地位采取的“焚書坑儒”等文化專制政策?!啊睍r期,一句話稍有不慎就會帶來災難,這樣的社會歷史環境的影響下,人們更多的依賴于非語言的行為,從而影響到高語境文化的形成。而低語境文化如美國等,人員組成復雜,生活流動性大,居住較為松散,缺少相同的生活經驗,很少或不能形成語境的一致環境,因此在交際的過程中借助明確的語言信息來傳遞意義,以確保不被誤解,最終逐漸的形成了“低語境文化”。
二、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交際中的差異表現
任何文化都兼有高語境和低語境的某些特征,根據各種文化中占優勢和主導地位的交際活動方式,將不同文化定位在一個坐標軸上,軸的兩端分別是最典型的高語境與最典型的低語境。通過對兩種不同文化觀的比較發現,在意義傳遞中,語言和語境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也會導致高低語境文化中交際的差異。
(一)認知方式的不同。高低語境文化中交際的差異表現在人們感知與認識世界的不同,其區別體現在是側重事物的總體還是局部,即依存性和獨立性。一般說來,在個體主義的文化中,低語境交際居主導地位;在集體主義文化中,高語境交際居主導地位。在美國的低語境中,強調的就是個體化的獨立性,而傳統崇尚集體主義的高語境的中國則更偏重依存性。
(二)交流方式的不同。高低語境文化的不同決定了各自的交流方式也大不一樣,即直接與間接的交流方式。美國人愿意坦率直白的表達自己的觀點,而中國人則喜歡以間接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愿。低語境的交際者很少接觸社交客套話。他們確實也使用一些表達問候、謝意和告別的禮節用語,但是這些固定短語和慣用語在低語境中的作用比在高語境中的小得多。高語境的交際者在交流過程中更多考慮的是對方的感覺和“面子”問題,習慣于把自己的那時思想隱藏起來迂回,婉轉的表達出來,為的是避免雙方出現尷尬。
(三)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人類的交際從語言角度看,可分為語言交際和非語言交際。高語境文化中,語境在意義傳遞上起著重要的作用,而在低語境文化中,在意義傳遞上起重要作用的是語言。低語境的交際者??释總€人說的話,他們希望所有的言詞都有意義,經常忽略非言語傳達的信息。他們認為交流是有意義的言語信息的交流。他們是回應人們所說的而不是回應人們是怎樣表現的。他們對情景,參與者的角色等語境因素不予注意。高語境的中國文化,特別是中文的表達的含蓄性,平實有節制,感情一般不會不加掩飾地流露出來,說話比較含蓄,旁敲側擊,點到即止,對語義的準確傳達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四)成功交際的責任所屬的不同。高語境文化中,絕大部分信息或存在于物質語境中,或內化于交際者個人,所以高語境中的交際者認為說話者不必在言語中完整精確地表達意思,聽話者有責任通過注意言語表達的語境來闡釋言語的意思,他們期望聽話者在闡釋信息意思中負更多的責任,進而推導出說話者的意圖,聽話者也習慣于并善于從身體語言、沉默、停頓等話外之音去尋找意義。低語境文化中,大量信息都要靠編碼清晰的信息來傳遞,低語境中的交際者認為對交際成功負責的是說話者或作者,應該通過言語將意思表述得清楚易懂。
(五)獲得信息的渠道的不同。高語境文化中的人偏好人際間的信息來源,低語境文化中的交際者追求、信任并愿意使用客觀來源的信息,這一點可以從到美國求學的中國留學生和到中國求學的美國留學生的經歷中看出。到美國的中國留學生可能會獲得很多以書面形式呈現的信息,如:留學生手冊,各類指南,宿舍管理手冊,關于不同類型簽證,如何換或續簽簽證的印刷信息等等。到中國的美國留學生可能會得到這類的信息,但不多。
三、結束語
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是東西方兩種不同文化的代表,對其交際中的形成原因和差異不同進行對比分析,促進跨文化交際者對兩種不同文化交際的學習、理解和尊重。高低語境國家之間的交流變得日益頻繁,然而兩個文化背景中的人們的交流不可避免會產生許多沖突和誤解。為了達到成功的交際,來自高低語境文化的人們就需要做到充分了解自己的文化及對方的文化背景,培養對于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培養自己的多元文化意識,消除單一的文化觀念,換位思考,對不同于自己的文化能夠抱有一種寬容、包涵的心態。這樣才能夠成功的有效的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胡文仲.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2]孔子.論語[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關鍵詞:文化差異導入 大學英語教學 有效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3-0026-02
1 基于文化差異導入下,大學英語教學中西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進入21世紀以來,中西方人民的聯系更加緊密。但是如果不理解交際雙方在語言知識、文化背景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會導致產生很多誤解。因此,作為一種全世界通用語言,英語變的更加重要,英語學習變得更加緊迫。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不同國家的人民如果缺乏對對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只會講對方語言,那么溝通將不會順暢,因此,大學生英語引入中西方文化差異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語言是一種交際工具,語言離不開文化單獨存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是語言的基石,是依靠語言來傳播的,學習語言的基本目的是為了交際。因此,為了幫助學生提高交際能力,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導入文化知識是培養學生良好交際能力的過程。而為了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適應性,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注重文化知識的輸入,不但能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能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其次,英語語言結構不但包括單詞、短句,還包括詞組、句型以及語法等。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一般都是用記筆記、背筆記等學習方法,比較枯燥,從而極其容易導致學生對于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而文化導入能夠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能夠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如果把相關的歷史、地理、價值觀念以及人文風俗等背景知識介紹給學生,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教學內容,從而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
另外,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西方的文化知識,將中西方文化精髓結合起來,不但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或者就業打下基礎,還能拓展學生的思路,提高學生自身的綜合素質和文化修養。因此,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能夠使學生掌握了一種語言及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掌握了一種技能,從而能夠幫助學生的自身發展。如:翻譯、接待、對外漢語教學、對外貿易等只要與西方人交際有關的工作,學生都可以大膽的嘗試,從而在擇業的時候,拓展了學生的就業面。
2 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導入的有效途徑
2.1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拓寬教學渠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資源的稀缺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指出了:“由于我國可利用教育資源相對有限,高校大學生人數迅速增長等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契機,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習獲得結果,因此,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高校應該拓寬教學渠道,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普及多媒體應用,以多媒體傳播西方文化為主,不斷的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和態度,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和交際機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設多種西方文化課程,如:經濟、軍事、信仰、禮儀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廣度,從多角度引導學生來學習西方文化,要有計劃性、階段性、重點性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如:鼓勵學生聽一些英語廣播,看一些影視資料等。通過繞口令、猜謎語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外語,并且帶領學生參加一些英語講座、小品演出等活動,從而為學生學習好語言打好文化基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2.2不斷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加強教學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
為了豐富教學內容,作為語言的傳播者和引導者,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具有系統性的教學理念和較高的教學素養,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在課堂上,把西方文化準確的傳授給學生,才能基于文化差異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導入到教學過程中。另外,大學英語教師要具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才能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因此,為了加強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通過校與校之間的學術交流,交換引用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意見,不斷溝通大學英語教學的經驗,從而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學校之間的學習交流,不但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還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從而使師資隊伍建設得到了提高,使學生從中也感受到了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實用性和樂趣。
2.3重視英語語言的教學,注重文化的導入,改革英語教學方法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個單詞、句子的含義。而引入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是對學生加深學習語言的記憶,是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深化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避免學生語言錯誤,規范學生跨文化交際用語的有效途徑,因此,為了避免語言的錯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重視英語的應用技巧,也應該注重文化的導入。近幾年來,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加強了考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為了準確分析中西文化差異,要將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結合起來,改革英語教學方法,加深對語言的掌握,加深對目標英語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交際語言體現在整個交際活動之中,體現了一個人的文化內涵,因此,要將中西文化差異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引入課堂,必須要做到講話得體,恰如其分,才能引導學生正確的理解語言與文化內在的豐富內涵。同時,隨著對西方文化了解的逐漸深入,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語言形式,還要使學生避免由于語言形式不正確而講出不符合身份場合的話,從而幫助學生提高交際禮儀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思陽.任務型教學法應用于英語精讀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 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6).
引言
中國是茶的故鄉,是茶的起源國和傳播中心。中國茶文化有著源遠流長的發展歷史和豐富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更傾向于追求精神方面的滿足,而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茶文化也隨之復興,茶馬古道等傳統文化的復興進一步推動了茶文化和茶文化旅游的發展。同時近年來逐步占領一定市場份額的民宿也在改進和升級,民宿主們對民宿的設計往往需要一段長時間的醞釀,賦予其能夠令人感同身受的文化內涵或者說情懷。然而,環境影響人,學會通過研究顧客對環境的感受能更好地對民宿做出設計。因此,本文將探析環境心理和定向對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民俗設計的影響。
一、相關概念
(一)環境心理和定向
定向是一個人進入到某一個環境時的第一行為需要。定向包含了地點定向問題(如“我在哪里?”)和功能定向問題(如“我該做什么?該怎么做?”)兩個問題。當顧客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時,顧客可以利用空間線索和以往的經驗獲來確定他們在哪里,他們將要去哪里,以及他們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如果陌生環境里不存在空間線索或者無法利用先前的經驗,會導致定向力障礙,顧客有可能產生緊張、焦慮和無助等消極情緒。RichardE.Wener認為服務環境中的定向力障礙可以通過合并以下各項的設施設計來減弱:先前經驗、設計的易讀性和定向幫助。
通過規劃設施,特許的服務已經有效的消除了定向力障礙帶來的焦慮,,所以,顧客確切的知道該做什么。而在設施設計的幫助下,定向也能使顧客穿越空間進行觀察,如銀行賓館布局常采用在入口處設置中廳的形式,使整個空間可以一眼被看到并表達出它的概念,這種布局也易于讓顧客通過觀察他人的活動以獲得行為方面的線索。
(二)茶文化
我國是茶葉的發源地,擁有4000年的發展歷史,根據加工手法的不同分為紅茶、綠茶、白茶、黑茶、清茶和黃茶六大類。我國茶文化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一,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完美融合,以茶為載體傳播不同相關文化。其既是一種上層文化,又是多民族、多層次的大眾文化,是各階層、各職業以及國家的文化紐帶。隨著經濟的發展,茶葉不僅僅用于沖泡引用,在綜合利用茶資源以及茶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和發展也逐步深入。
(三)民宿及其發展現狀
《浙江省民宿管理辦法》首次給民宿一個定義:民宿是指經營者利用農村房屋,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生產活動,以旅游經營方式,為游客體驗鄉村生活提供餐飲住宿的接待場所。定義中強調“農村”和“鄉村”,也許指出了與主題酒店等其他類型的酒店的不同之處。筆者認為茶文化元素可以與民宿結合,一是因為民宿多在自然環境、生物資源、景觀等原生態條件較好的地方,再者民宿更有“情懷”的存在,二是因為茶文化并不是遙遠的事物,只是被現代人遺忘了一段時間,茶文化的傳承更多地需要依靠茶園、茶山或原汁原味的東西,那么這樣一來,“情懷”和原汁原味是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的。
不可否認,相比傳統酒店的標準化服務和裝飾,民宿里有情懷的宿主和個性的裝飾頗具吸引力。然而,頗具情懷的民宿屢屢虧損甚至倒閉。情懷體現的前提必須是住宿和休息那功能能夠得到預約和滿足。所以,在目前階段,相比情懷的溫暖,外觀和空間的設計以及歷史文化等因素更能影響消費者決策。
二、環境心理和定向對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設計的影響分析
定向是人到陌生環境的第一行為需要,因此,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更應該注重設施設計,以下從設計定位、功能空間設計兩個方面簡要分析其影響。
(一)設計定位
正如陸羽所說,“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優秀茶樹種多集中于我國的南方,民宿以“茶文化”為主題,應該將市場和資源結合,綜合分析民宿的區位因素以及周邊環境特征,賦予不同的茶文化內涵。比如安溪因鐵觀音而聞名,可將主題細分為鐵觀音文化,融合鐵觀音的發展歷史、茶葉加工、茶的種植采摘和茶藝等方面的特色內容。另外,民宿主應該對某種茶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認識,懂茶愛茶,才能將茶文化的內涵更好地表現在民宿中。
(二)功能空間
在功能空間上主要劃分為四個功能區:公共空間、觀賞空間、餐飲空間和住宿空間。以安溪鐵觀音茶文化主題為例,民宿的公共空間相對較小,走廊或閣樓等可以作為鐵觀音茶文化的展示區域和裝飾元素米惡化空間。觀賞空間可用于茶藝表演及器樂等演出。餐飲空間可以作為體驗茶文化的區域,設置茶藝教學區域,讓顧客親身學習茶藝技術和泡茶方法,還有制茶品茶區域,提供DIY茶點,讓歌顧客親身感受安溪鐵觀音的“觀音韻,蘭花香”。至于民宿的住宿空間,同樣小規模但可以很精致。房間可以很小,10平米左右,但是要有自己獨立的門和觀景陽臺。
三、基于環境心理和定向的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設計研究
環境心理和定向是人的第一行為需要,環境心理和定向對以茶文化主題的民宿設計風格影響不大,主要是在細節方面影響較多,在設計時要對目標市場的這個需要進行調研,了解目標市場在環境心理和定向的習慣要求期望,從而對民宿的設計進行調整。在參考其它文獻資料以及實際體驗后,總結該民宿設計應遵循的設計理念,并且從區位和功能空間兩個方面分析環境心理和定向在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實際中的應用。
(一)設計理念
1.簡約自然:對旅客而言,民宿應該是一個能使旅客放松身心,擺脫城市喧囂、事業壓力和信息繁冗,達到旅游度假的目的的地方。不需要太多傳統酒店豪華的裝飾,正如茶湯的本質就是水,清澈自然。
2.人性化:比起民宿主的情懷更重要的可能是細節,周到的室內細節更能體現民宿主的用心和民宿的人性化。民宿主會考慮到各種各樣的需求,考慮到客人的飲食,在房間的桌子上,民宿主人可以備上一套茶具和茶葉(茶葉根據客人喜好和健康狀況贈予),自制的茶點和果脯;考慮到客人需要存儲物品,民宿里會有專用的帶密碼的儲物箱,箱子設計感十足,與茶有關,如果客人要也可以作為賣品,出售給客人。
3.本土化:前文中提到民宿的區位選擇必須有市場和自然資源,民宿的設施和傳播的文化也該符合所在地的特征。假設要在安溪建立一家以“鐵觀音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據筆者調查,目前為止安溪并沒有一家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民宿設計要體現地域特征的文化符號,具體到實踐中應該落實到每個特定的區域。比如一個茶葉包,一個門把手、一個指示牌、一個垃圾桶、一副餐具,都可能成為文化的符號。安溪鐵觀音的品牌是聞名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在用文化符號抽象地描述鐵觀音時,應該歸納成系統的文化符號,用一套自成體系的文化符號或藝術概念對細節進行包裝,會顯得相對和諧。
(二)環境心理和定向在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設計中的應用
1.區位:據研究環境心理學的專家們,社會背景、文化背景以及自然人對于周圍環境的基本態度共同決定了人們對于環境的認知。休閑作為見證社會變化的一個載體和象征,已經突出成為社會發展和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形式,因此城市人群會傾向于選擇近郊民宿躲避生活壓力。這就要求民宿多依托于自然人文價值較高的風景名勝區,尤其是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福建有武夷巖茶和安溪鐵觀音,安徽有黃山毛峰,浙江有西湖龍井,這些優質茶葉品種的產地周圍必定有可利用的閑置資源。
2.功能空間:賦予茶文化內涵的民宿,既要保持傳統,又要可持續發展。滿足游客對于地域傳統文化的渴望,又不使當地居民產生排斥,傳承民宿地域文化,并對紫色和文化產生自豪感和認同感。因為該主題的民宿更多地需要依山傍水,處于鄉村之間,所以在開發設計過程中,應充分最終村莊已經形成的建筑、街道的脈絡,在不影響拆遷重建、不毀壞農田和森林的情況下,建設本土化的民宿。總而言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民宿建筑外形和空間設計在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時,滿足游客和當地居民的需求,形成一個可持續的發展模式。
四、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