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湯姆索亞歷險記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存在的問題
現在,教育行政部門對兒童課外閱讀逐步重視起來,且陸續有相關文件出臺,也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相關的展示、評比等活動。這樣從上到下的行政推動,的確讓各校領導、教師更加重視課外閱讀,并開展相應的讀書活動。但是,由于只關注轟轟烈烈的校級、市級、省級層面的讀書活動,沒有日常的、細水長流的讀書活動,沒有切合實際的閱讀計劃、目標及呈現系列化、階梯式、螺旋上升式的有效指導、靈活指導,兒童課外閱讀出現了以下問題。
1.兒童課外“被動”閱讀。我們如果做個有心人,去深入兒童群體,密切關注他們的言行、神情,聆聽他們內心的聲音,我們一定會發現有些兒童在教師布置課外閱讀任務時,一臉苦惱,情感外露的男孩甚至會當場叫嚷:“啊?!怎么又要讀那么多啊?!”課間,說不定還在相互發泄著自己對教師的不滿,對課外閱讀的抵觸情緒:“×老師真討厭!”“我一看到那書本就頭疼!”“我也是,一捧起書本就想睡覺!”“就是啊!老師要求的書有什么好看的!我要看電視!我要玩電腦!”“為什么老師不布置些漫畫書給我們看啊?否則,我肯定會超額完成任務的!”“倒霉啊!我又沒得玩刺激的電腦游戲了。”……這些孩子也就鮮有在課余主動捧起書本閱讀的,如果在校的午習課、放心班上作業完成得早,值班教師讓孩子們自由閱讀課外書,他們是“充耳不聞”的;而如果“不巧”,正好是語文教師當班,他們拿著個書本也是一副“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模樣。在家里,如果教師要求家長每天負責檢查簽字,他們是能拖則拖,拖不過了再懶懶散散、無精打采地打開書本閱讀。可想而知,這些孩子們的課外閱讀興趣處于休眠狀態,是帶著任務觀點、“被動”地在進行課外閱讀,沒有主觀能動性與積極主動性,閱讀效果與質量也就不言而喻了。
2.兒童課外“任意”閱讀。兒童如果沒有沉迷于網絡游戲,沒有電視癮,沒有其他不良嗜好,對課本以外的、新奇、陌生的書籍應該有一種天生的好奇心,或者可以說是一種興趣,但是他們這種興趣是不持久的,而且也會出現興趣指向偏差導致書籍選擇有偏差。
一部分男生天生的好奇心與獵奇心理,青春期荷爾蒙過早分泌,使得他們對富有感官刺激、充滿驚險情節沖突、甚至是充滿暴力元素的低俗漫畫書、圖文版笑話書、小人書等愛不釋手,如《蠟筆小新》《哥玩的不是賤、而是寂寞》《四褲全輸》系列書等等。而一部分女生,特別是相對較早進入青春期發育階段的女生,則對校園言情小說情有獨鐘,如《初戀之吻》
《惹我你就死定了》等。這些孩子雖然課余也在看課外書,但是閱讀價值取向出現了問題,就像一個人誤入歧途,還蒙在鼓里。而實質上,他們的閱讀是被那些“低俗漫畫書”“暴力武俠小說”“校園言情小說”等的作者、出版商、銷售商等牽著鼻子走的。
筆者長期以來通過對自己孩子以及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孩子的詢問、觀察,并于近日對實驗小學五年級的一個班進行了一次小學生課外閱讀調查問卷,也訪談了一些一線的語文教師和一些小學生家長,還關注相關的文章、信息等,發現不少兒童沒有良好的課外閱讀習慣與有效的方法,普遍存在“蜻蜒點水”“囫圇吞棗”“舍本求末”式等閱讀現象。
筆者就曾看到這樣一件事:在一次班級讀書會上,師生一起討論《土雞的冒險》這本書中主人公“中國土雞”的形象,大家都說這只土雞勇敢、富有智慧,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然而,當讓孩子們從書中舉例說明土雞富有智慧時,一個男孩卻講了這個故事:另一只雞名叫“白毛”,它平時一直在主人面前排擠中國土雞。有一天,它看到主人床單上有污跡但很像一朵朵花,問土雞是怎么回事。土雞就騙它說,這是屎花,主人故意讓它弄上去的。如果它也能把自己拉的屎弄到床單上,一定會得到主人的獎勵。愚蠢的“白毛”信以為真,照著中國土雞的話做了,結果正好給主人看見,挨了主人一頓毒打。
這個孩子說完,教室一片笑聲。這個案例中的孩子們因為沒有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所以記憶深刻的是文中的惡作劇情景,還誤認為這就是“智慧”,而實質上這種閱讀是“舍本求末”。
再如一些沒有良好閱讀習慣的孩子,雖然課余時間也會讀書,但細細一觀察、一交流,會發現他們有的極少把書從頭讀到尾,有的今天看看這本、明天看看那本、后天已不知道前兩天的書放哪兒了,也有的是根據同伴的介紹挑出搞笑、滑稽或刺激的片段、章節,匆匆瀏覽一遍就了事,對于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評析人物形象等等,常常一問三不知,或者只能回應一些形式化、標簽式的詞句。如果家長與教師根本不重視課外閱讀,孩子的這些現象就尤為突出。
3.兒童課外“淺顯”閱讀。這種現狀就是指兒童在師長的要求下,按部就班或饒有興味地進行課外閱讀,大部分書籍是師長布置的書目。雖然他們也會定期完成師長布置的閱讀摘記、讀書筆記等,但是,他們在閱讀時,只關注或唯一記憶的只是故事的情節內容,對于語言文字的理解不重視,遇到不認識的字、不懂的詞句、段落、文本內容等總是懶于查閱工具書或請教師長等,基本上都是“跳過去接著往下讀”“糊里糊涂往下讀”;閱讀時缺乏想象、聯想、判斷、辨別、歸納、演繹等思維活動,對于文本所蘊含的思想內容、作者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等沒有理解、感悟。在師長檢查閱讀情況時,能記得的是書中大致講了一個什么故事,或者只是好詞好句好段的摘抄。細心、愛探究的師長應該能發現這樣的閱讀是淺表化的,兒童的思維是滯后的,精美語言的積累、人文素養的積淀明顯不足。
二、原因分析
政府、社會、學校、師長們重視兒童課外閱讀,并不意味著兒童課外閱讀質量一定會高。兒童課外閱讀之所以會出現上述幾種不良現狀,筆者以為除了課本知識容量大、要求高、任務重,以及課肉閱讀教學高耗低效造成兒童大量課外時間被擠占,兒童在沉重學業負擔之余需要放松心情、調節情緒、尋求感官刺激因素外,主要有三大成因:
1.師長硬性下派課外閱讀任務。教師與家長沒有明確認識課外閱讀的意義與功效,對其內在的長遠價值沒有準確把握,片面追求閱讀的量,偏重于形式化的種種閱讀任務、展示及評比活動等,唯以各類閱讀評比獎項、榮譽稱號為重,且對兒童閱讀心理特征也沒有清晰的認識與把握,所以就硬性下派課外閱讀任務,并且有的閱讀任務跟兒童現有的認知、理解水平及興趣需求等相距甚遠,也有的違背兒童閱讀心理發展規律,最終導致兒童課外閱讀興趣缺失。例如,調查問卷中就有孩子反映“師長推薦的書有自己不怎么喜歡、甚至討厭看的,主要有:《史記》《法律知識讀本》《紅樓夢》《水滸傳》《論語別裁》《悲慘世界》《大西南戰爭》《在人間》《母親》《我的大學》《戰地鐘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人傳》等等,主要原因是:枯燥、難懂、沒興趣等”。
2.師長缺乏課外閱讀書目的合理推薦。一些師長雖然知道孩子應該要多讀課外書,但是對于孩子現時段該看什么書,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應該制定怎樣的閱讀書目計劃及根據事態變化怎樣進行書目微調等等都沒有關注和思考,平時只是空泛地說教,“作業做完了多看看課外書!”“不要只顧著看電視、玩電腦,去看看課外書吧!”“不多看課外書,你怎么能提高語文成績、寫作水平啊?!”……同時,這部分師長自身的閱讀也是“任性而為”,甚至平時幾乎不讀書,業余時間的愛好無非是電視、電腦、麻將、“紅五星”之類的活動。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中,孩子們在課外也就難免出現“任”讀現象。
3.師長缺乏有效閱讀方法的指導。“新課標”、新聞出版總署等都對中小學的學生課外閱讀有書目推薦。而且,有關繪本教學、閱讀指導課、“師生共讀一本書”指導活動等信息,在網上也能輕松搜得。所以,一部分師長就依樣畫葫蘆地給孩子定閱讀任務、推薦書目。在孩子課外閱讀活動過程中,一教師只是階段性地了解一下孩子讀了多少頁書、多少本書,稍微負責點的教師也只是定期批改孩子的閱讀摘記本,在表揚學生或向學校申報閱讀之星時也以閱讀的量為主要的評選標準,有什么讀寫方面的大賽也總是直接布置給幾個尖子生而己。平時,課內閱讀也沒有良好的方法指導,“讀、讀、讀”“說、說、說”“做、做、做”是常用的三大法寶。他們既不去持續、動態地觀察、分析孩子的課外閱讀興趣、能力等發展狀況,自己也沒有去認真閱讀需要重點指導的課外書籍,在按學校或上級行政部門要求進行閱讀指導等活動時也是簡單的“拿來主義”,如有時學校要檢查或評比課外閱讀指導課時,有的教師就臨時從網上搜一個教案,在班中走過場了事,甚至由于自己沒有完整、深入地閱讀那本書,對于課堂上學生交流理解有偏頗或出現錯誤都渾然不覺。那這樣的指導勢必是不成體系、不會螺旋上升的。孩子們的閱讀就只有“量”沒有“質”。
三、對策思考
我們要想從根本上扭轉兒童課外“被”閱讀、“任讀”、“淺讀”等三種不良現狀,就得從兒童課外閱讀“興趣”人手,在兒童課外閱讀“書目”計劃上動腦,在兒童課外閱讀的有效“指導方法”上用心。這樣,我們兒童的課外閱讀才能從熱熱鬧鬧的活動形式走向實實在在的主動閱讀、日常閱讀、深度閱讀。
1.從“興趣”點入手,激勵“好讀書”。堅持長期的課外閱讀的確能豐富兒童的語言積累,促進兒童的理解能力、寫作能力、語文成績的提高。但是,它最核心的價值應該是培養孩子的人文素養,讓孩子的心靈在經典的浸潤中成長,逐步涵養“真、善、美”,給他們的一生打好精神的底色。而且,兒童的閱讀心理特征主要有三個特性:一是接受的階段性;二是感知的直觀性;三是想象的活躍性。所以,我們不能布置“拔苗助長式”“高壓式”等閱讀任務,那是違背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對兒童的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的發展起不到應有的促進作用,甚至還會起反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引導孩子開啟課外閱讀大門時,首要關注的是興趣的培養及維持。一開始,我們可以選擇一本切合孩子年齡特點、興趣需求的兒童文學方面的書籍,跟他們一起閱讀,每天布置適量的閱讀量,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里進入書中的世界。家長可以利用每晚親子閱讀的時間發現、引導孩子的閱讀興趣點,共同來對書籍內容質疑問難,讓孩子體驗成功閱讀的樂趣。教師每周設定一段課外閱讀互動交流的時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師生與文本之間,開展鄉元的對話,讓孩子享受到這個過程中產生“共鳴”的快樂與幸福。慢慢地,孩子有了一定的獨立閱讀能力與方法時,可以讓孩子們在切實可行的推薦書目中自由選擇閱讀,互動傳遞閱讀(也可謂“漂流閱讀”),還可讓孩子們互相推薦書目表中沒羅列的好書。等到時機成熟再進行閱讀成果展示、評比,分享閱讀活動等等,來強化、維持孩子們的閱讀興趣。
在筆者的教學經驗與育兒經歷中,發現適合低年級閱讀的有:新蕾出版社的圖文版《兔子坡》(羅伯特?羅素著)、春風文藝出版社的《調皮的日子》(秦文君著);適合中年級的有:四川出版集團天地出版社的《森林里的小木屋》《草原上的小木屋》等系列叢書(9本)(羅蘭?英格斯?懷特著),獲國際安徒生獎的《藍色的海豚島》(斯?奧臺爾著);適合高年級學生的有: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哈利?波特”系列、上海譯文出版社的《夏洛的網》(E.B.懷特著)、美國馬克?吐溫的《湯姆?索亞歷險記》、林海音的《城南舊事》等等。這些書都能在師生共讀、親子閱讀中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
由于當今學生學業負擔沉重等原因,現在的一些兒童原發性的閱讀特點己跟師長們孩童時期有不小的差異了。所以,師長只有在明確認識兒童課外閱讀的核心價值和兒童閱讀心理特征的基礎上,著力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并想方設法維護他們的興趣,才能讓他們的閱讀之路走得更遠,閱讀質量得以提高。
2.在“書目”上動腦,引領“讀好書”。在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被激活后,需要加強家校聯系,共同合作,制定、執行課外閱讀活動方案(閱讀目標、閱讀書目計劃、閱讀方法指導、閱讀收獲展示等等),教給他們閱讀方法,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其中,幫助孩子選擇書目是首要的任務。
別林斯基說得好:“閱讀一本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事,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但是,由于兒童的心理、生理特點及生活經歷、人文素養的局限等等因素,造成他們在書籍選擇上出現偏差、閱讀行為不持久等等現象,這就要求我們師長要做個有心人。
師長對孩子要明察暗訪,確切了解孩子們是否在看“低俗漫畫書”、“暴力武俠小說”、“校園言情小說”等書籍,分析這種不良閱讀的心理特征,創設有效情境引導他們認識到這種閱讀的負面影響和危害。同時,通過“名家、名人小時候的經典閱讀故事會”“身邊的榜樣(如“閱讀之星”“小書迷”“小書蟲”等等)的故事會”“好書推薦會”等活動,營造經典閱讀的氛圍,引領他們迷途知返,找到正確的閱讀方向。
當孩子們的“讀好書”的興趣被激發起來后,我們師長一定要在課外閱讀書目計劃的制定上多動腦筋。教師們可依據新課標、新教育實驗、新聞出版總署推薦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生課外閱讀書目及接力兒童分級閱讀研究中心列出的兒童分級閱讀書目等,根據本班學生的興趣特點、認知水平、能力狀況等,每個學期制定一次基礎性的課外閱讀書目計劃,可以兒童文學為主。家長則可以在配合學校督促孩子進行基礎性課外閱讀的同時,帶著孩子進行“拓展性”、“個性化”的課外閱讀。
理想的境界是,師長在對孩子的閱讀心理特征、閱讀興趣特點等有了較為準確的把握后,要共同研討、制定階段化的閱讀目標及閱讀書目計劃,且要將每一個階段的閱讀目標及閱讀書目計劃分“基礎”“拓展”“個性”三大塊,使得每個孩子既能完成基礎性的閱讀任務,又能根據個人的能力進行拓展性閱讀,還能依據獨特的個人興趣進行個性化的閱讀。這就好比開出了一張促進每個孩子身體都健康成長的科學、合理、全面的食譜。
3.在“方法”上用心,確保“讀書好”。有了興趣、有了書目計劃,并不代表著孩子的課外閱讀能力與收獲就會逐步上升,這還需要師長們動態、持續地關注孩子的狀況,根據實際需求選擇恰當的指導方法,必要時還要靈活調整措施、改變方法。
(1)“親子閱讀”法。“在決定兒童的學習成就方面,家庭因素比學校因素更重要”。在上文提到的調查問卷中也反映出:家長平時愛看書,有良好的閱讀習慣,能跟孩子一起看書報的,他們的孩子也普遍喜愛課外閱讀,也愛在遇到不認識的字或不懂的問題時,請教爸爸媽媽。而筆者女兒的課外閱讀成長經歷也說明了在家有效指導的重要性。她在一二年級的時候逐步養成了課余時間愛讀書的習慣,一直到現在讀初一,每天有空她都會捧起書本津津有昧地閱讀。她的基礎性閱讀以兒童文學為主,期間隨著年級升高,每階段都會有拓展性、個性化閱讀,如三、四年級的圖文版古典名著《西游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四年級的《唐詩》《宋詞》《元曲》《古文觀止》等;六年級的原版《西游記》,巴金的《家》《春》《秋》等。筆者作為家長,在她低年級時,注重每晚的親子閱讀,跟她一起讀、一起對文本內容質疑問難、互相交流理解感受;中年級開始,配合學校引導她邊讀邊圈,點點劃劃乃至批注,讀后做閱讀摘記,讀書筆記等等,有時還跟她一起朗讀、背誦唐詩、宋詞、元曲、古文中的精妙的句段等;現在,我會抓住有利時機詢問她的閱讀進程、閱讀內容、閱讀感想、閱讀評論等,有時我也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兩人還在民主、和諧的氛圍里探討有效的閱讀新方法等。所以,晚餐桌上、睡覺前、周末散步時等等,都是我倆溝通的好時機。
(2)“教師指導”法。當然,學校教師在取得家長密切配合的同時,也應在校內既要注重課內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乃至高效性,讓孩子逐步掌握基本的閱讀方法;又要有計劃地開展各類課外閱讀指導活動、課外閱讀成果展示、評比活動等。如師生共讀一本書后的讀書交流會,請“閱讀之星”講講自己閱讀的好方法等,讓孩子們掌握瀏覽讀、略讀、跳讀、精讀等方法;閱讀摘記本每一兩周上交老師批閱、讀書筆記展評、讀后感比賽、讀書小報評比等活動,讓孩子逐步掌握運用“提要式”、“列表式”、“心得式”、“索引式”、“剪輯式”等讀書筆記的方法。
另外,如果教師在剛開始啟動課外閱讀工程時,發現家長對孩子課外閱讀的引導狀況良莠不齊、或是“三分鐘熱度”,那可以設計一些《學生在家閱讀狀況記錄表》,一開始,倡導“親子閱讀”,且請家長每天記錄下閱讀的起止頁碼,還可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共同記錄閱讀感想、收獲等,長短不限,最后家長簽名;等到孩子具有良好的閱讀方法、習慣后,可以開展“優秀家長經驗交流會”、“家文活動”等等。
(3)“對癥下藥”法。萬事萬物都是處于不斷發展變化的過程中,孩子的閱讀也不例外。如果我們師長固守原有的經驗、現有的方法,只注重閱讀活動的“預設”與各種評比獎項、榮譽稱號,不關注“生成”與閱讀深度、厚度,那有時難免會導致各種各類閱讀活動的形式化,孩子閱讀時思維的淺表化等結果。因此,師長們在有目的、有計劃、有方法地啟動兒童課外閱讀工程的過程中,一定要及時反思,總結提煉出好經驗、好方法,深入分析閱讀中的共性問題與個性問題,探討解決策略,及時調整指導措施。
如筆者在對教師進行訪談的過程中,發現了這樣的事例:有位教師一直以來都比較重視孩子的課外閱讀,她說自己在前幾年發現在班內實施的指導、檢查反饋等措施,雖然培養了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基本方法、良好習慣等,但是隨著年級的升高,文本內涵的厚重,一些孩子卻還停留在“淺表閱讀層”。于是,她又在班內開展“師生共讀一本書”活動,每次帶著孩子們在規定的時間內讀完一本書后,自己就從“孩子對文本語言的理解度”、“孩子對整本書的故事情節的發展梗概的記憶度”、“孩子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度、鑒賞度”、“孩子對文本思想、情感等的體悟度”、“孩子對文本表現手法的領悟度”等方面入手來編制一張閱讀檢測卷。每次在檢測結果的基礎上,既褒獎優秀學生,又表揚進步學生,還分別頒發獎狀、紀念品等。同時,她又在學校網站上建立了班級主頁,在上面開設閱讀主題博客,自己和孩子們定期上傳好書推薦、讀后感等內容;有時還在上面開展“主題討論”;對一些經典電子讀本進行鏈接;在班級相冊欄目里上傳有意義、有特色、有成效的閱讀活動的影視資料;鼓勵孩子建立個人閱讀主題博客等等。慢慢地,孩子們的閱讀從量變走向質變。
當然,如果教師能做到向孩子推薦的課外書自己先完整地讀、深度地讀,也堅持高質量的摘記、筆記等,對于兒童課外閱讀的評估方式方法大膽創新,設立體現階梯式、螺旋上進式的星級制稱號,根據孩子突出的興趣、能力類別,組建各類閱讀小組或文學分社(童話分社、科幻小說分社、兒童詩分社、小木屋分社、散文分社、動物小說分社等等),讓孩子們的閱讀在團隊的力量中從表象走向內涵、走向文化,那將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