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語言的訓練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幼兒教學;語言;訓練
發展幼兒語言的關鍵是為幼兒創設一個能使他們想說、敢說、喜歡說、有機會說并能得到積極應答的環境。幼兒在生活中,經常要將自己的各種信息以及主觀感受、愿望或要求轉換成言語與他人交流。然而,受生活經驗、詞匯量和思維特點的影響,常常會出現使用“錯誤”語言。此時教師應正確對待“錯誤”,給幼兒以支持、鼓勵。相信孩子會在寬松的語言交往環境中進行自我調整。教師積極的交往態度和高超的應答,不僅會為幼兒“創造一個自由、寬松的語言環境”,還會起到“支持、鼓勵、吸引幼兒與教師、同伴或他人交談,體驗語言交流的樂趣”,并使幼兒更加敏感主動地吸收、加工和輸出語言信息,促進語言表達能力的發展。
一、通過直接感知,在認識周圍事物中發展幼兒語言
嬰幼兒學習語言,都要與周圍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摸、嘗、聞,等等,獲得周圍的一切知識,繼而發展幼兒的語言。語言的發展提高了幼兒的認識能力,而認識范圍的擴大,內容的加深又豐富了幼兒的語言。因此,要注意發展語言交往能力緊密與認知能力發展相結合。根據幼兒直觀感知的特點,給幼兒創設條件、豐富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幼兒語言。在下雪天,讓幼兒去接雪花,實際觀察雪花的形狀,幼兒可以觀察到雪花有六個瓣,是一片片,一團團飄落下來的。引導幼兒欣賞房上、樹上、地上全是白茫茫的一片,美極了。然后可向幼兒提一些具有啟發性的問題:“這白茫茫的白雪像什么呀?”引導幼兒說:“像雪白的棉花。”有的說:“像白糖。”有的說:“像厚厚的毯子。”幼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去形容白雪,欣賞雪景,相應地豐富了詞匯。教師也可讓每個幼兒在一次性杯子里種上一顆豆子,或其他花的種子放在自然角里,讓幼兒仔細觀察種子的生長過程,并要求幼兒用恰當的語言表達出來,如“豆子長出了嫩芽”,“嫩綠的葉子。”通過種植與照料,不僅豐富了知識,也陶冶了情操,使幼兒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自然界千姿百態的變化。幼兒生活內容豐富了,思路也就開闊了。讓他們動手、動腦、動口,在幼兒直接感知中豐富知識和發展語言。
二、讓幼兒多看、多聽、多說、多練
孩子只有真正學會了說話,把自己的愿望用正確的語句表達出來,才自由地和人交往,同時也才能更好地接受成人傳授的知識和經驗。在教育工作中,教師應有目的地豐富幼兒生活內容,增長幼兒知識,開拓幼兒視野,培養幼兒多方面的興趣。使他們知道在浩翰的大自然中,有許許多多還不清楚不知道的事情,啟發幼兒的求知欲望。引導幼兒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思索,擴大和加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理解,發展幼兒的口語表達能力。
(一)多看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有計劃地帶領幼兒直接觀察,給幼兒多創造條件。
采用直觀形象的方法,引起幼兒學習的興趣。圖畫讀物是幼兒的精神糧食,是幼兒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它形象生動可愛,色彩鮮明美麗,深受幼兒喜愛。欲想發揮圖書作用,也需要教師與家長做具體指導。光知道給幼兒買書不成,還要教給幼兒看書的方法。幼兒不理解書意,也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采用以下幾種方法,指導幼兒看圖畫書。先教幼兒看書的方法,拿到一組圖畫,要求幼兒先看數碼,或按情節排好順序,然后找出書中的主要角色,記住他們的形象,觀察他們的動作,想象他們在干什么?聯想組合成故事。如此,幼兒雖一個字都不認識,卻能看出畫中的內容,并能根據圖畫內容講述,既豐富了他們的知識,又發展了語言表達能力。
(二)多聽
培養幼兒注意地傾聽,這是發展幼兒表達能力的先決條件。幼兒學習語言,首先要學會聽,聽得準確,聽得懂,然后才有條件正確地模仿――說。講故事是向幼兒介紹文學作品的基本方法。因為幼兒不識字,他們是文學作品的聽眾。將不識字的幼兒引入文學世界,就需要找人給幼兒講,讓幼兒認真地傾聽,達到教育目的。給幼兒積極創設聽的環境,可以是多種多樣的。如給幼兒聽錄音故事、聽別人講故事;邀請幼兒談話,互相傾聽并交談;帶領幼兒聽多種聲音:樂器的聲音、動物的聲音……讓幼兒聽后模仿,想像,并講出他們聽到的聲音好像在說什么。讓幼兒多聽,是為了發展傾聽和區別周圍聲響的能力,發展幼兒聽覺器官,加強對語言的聲音結構分析。培養幼兒良好的傾聽習慣,要求幼兒會聽,聽得懂,認真聽不打斷別人的話,這也是文明習慣的一種表現。
關鍵詞:語言康復;基本方法;基本原則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有聽力殘疾人2780萬,其中0~6歲聽障兒童約13.7萬,每年新生聽力殘疾兒童2.3萬,聽力障礙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學習和生活。對于這些數字龐大的耳聾患兒,首先必須進行聽力補償、聽力康復才能進行后期的語言康復訓練,筆者經過多年的聾兒語言康復訓練,就其方法與原則作了深入探究,并按照這些原則和方法訓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聾兒語言康復訓練的基本方法
(一)耳聾患兒的聽覺訓練:其目的是盡早利用聾兒的殘余聽力,培養他們注意聆聽的習慣,讓聾兒感知聲音的存在、聲音的有無、聲音的大小、聲音的高低,最大限度地提高他們對日常各種聲音的辨別和理解能力。聽力康復是聾兒語言康復的前提,只有通過聽力補償和聽力康復訓練的實現才能逐步形成和發展感知、認識、分析與理解聲音的能力。
(二)耳聾患兒的發音訓練:發音訓練包括呼吸訓練、舌部訓練、口部運動訓練、嗓音訓練、鼻音訓練。耳聾使聾兒缺少聽覺的反饋,不能及時校正自己的發音,發音時基本存在諸多缺陷,比如:發音不準,發音音量小;尤其缺少聲調變化;有時發假音,冒高調;有時又發低音等等。要使聾兒清楚流利地讀、說出每一個字音,必須訓練他們掌握各種發音的技能,并利用聽覺、視覺、觸覺其他感官的補償作用,有計劃、有目的持之以恒地訓練。
(三)耳聾患兒的語言訓練:一是理解性語言能力的培養,二是表達性語言能力的培養。發展語言能力的第一步是理解語言,理解是表達的基礎。在語言訓練中應當使聾兒在獲得大量的語言刺激的同時,與語言的意x結合起來,發展聾兒的語言理解能力,引導啟發聾兒把口型、語音、實物和字詞有機結合,明白每個詞都是有所指的。在理解了語言的條件下讓聾兒先學一些短句后,再訓練語言的表達能力,教他們說完整的話,正確表達自己的思想意愿。學會表達陳述句、疑問句、感嘆句、祈使句等以及提高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的復合句。注重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增多聾兒的語言實踐,時時鼓勵聾兒用他所理解的詞匯和句子進行自主意愿表達和社會溝通交往。
二、聾兒語言康復訓練的基本原則
(一)聽力訓練與言語康復有機結合的原則。聽力訓練能最大限度的發展和利用聽覺的殘余功能,結合視覺、觸覺等功能,讓聾兒逐步學會與人交往。其目的在于培養聾兒學習聽覺能力和言語交往技能,為習得語言提供積極手段創造有利條件。
(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原則。學校教育為聾兒提供了有效康復教育方案,教育目標明確,教學方法多樣,教學流程規范,教學環節、任務和要求明確。能為聾兒提供科學、統一的有效康復訓練。家庭康復訓練是學校康復訓練的鞏固、拓展與延伸,聾兒的聽力康復訓練、語言康復訓練著重個別訓練,需要家長長期、耐心、科學地訓練教育。家庭康復訓練與學校康復訓練這兩種基本康復訓練必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加強家校聯系,提高科研實效對聾生進行語言訓練,僅靠在學校的時間是十分有限的,只靠在學校里說,在家里不說,是達不到應有的效果的。為此,對走讀的學生,我們同家長保持密切的聯系,建立聯系冊,老師將每天語言教學的內容寫在本子上,要求家長加以配合輔導,做到家校教育同步化。對住校的學生,每到假期,教師根據全學期學習訓練的內容,設計寒暑假綜合訓練的內容,指導家長在假期如何根據聾生的語言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訓練,最大限度地提高聾生學習語言的鞏固率。社會教育應當為聾兒提供有利于聽覺訓練與語言康復訓練的情景環境。
(三)去固定模式化的原則。康復訓練實施過程中不能夸大教師的主體作用而忽視聾兒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不能一味地“填鴨式”灌輸以免使聾兒處于被動地位,喪失學習興趣。在語言康復訓練過程中不能放過任何教育機會,應有計劃、有目的、有意識安排好整個教育過程,讓隨機教育與計劃教育同步,聾兒康復“逮”機會是不可取的,不僅要等機會、逮機會、抓機會,還要創設適合聾兒康復訓練的機會。
(四)交往第一原則。語言是交往的工具,具備能夠靈活使用語言與他人交往的能力,才算學會掌握了語言。讓聾生多參加交際。現代語言教學理論認為,人們的言語交際受制于言語行為的能力,而言語的能力只能在言語活動中獲得,聾生語言康復教育就是要通過語言教育使聾生康復言語行為的能力得到提高。最大限度地培養和調動聾生的參與意識。我們以培養聾生的言語表達興趣為出發點,使他們首先有使用語言的需要,及時鼓勵他們在言語交際上的進步,把教學內容安排在輕松愉快的游戲中進行。因此讓聾生置身于交際的環境中,讓其多聽多說,才能掌握各種言語交際技巧,我們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讓聾生與各種各樣的人進行交際。交往能力只能在交往過程中實現,如果能有意識地在交往過程中教授語言,聾兒進步就快,反之則慢。因此,必須把語言康復訓練放在康復教育第一位。
(五)言語訓練與其他方面教育內容相配合。語言教育是一項綜合工程,言語訓練也不是一項單純的操練,必須注意言語訓練的整體性,我們平時把言語訓練與體育、德育、智育、美育等密切配合。
(六)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開展語言訓練活動。多媒體集聲音、圖像、文字、動畫等信息于一體,畫面形象、直觀性強,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輔助手段之一。我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計算機高級培訓班,學習課件的制作方法,現在都能利用powerpoint、flsh等軟件制作簡單的課件。在語言訓練課上,我們運用信息技術,制作了精美的課件,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利用形象生動的畫面對聾生進行語言訓練,激發了聾生學習的興趣,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聽力語言訓練》 吳立平
[關鍵詞]:體育舞蹈 基本練習 呼吸訓練
1體育舞蹈的基本形體訓練
人類為了用軀體去表現造型的美和運動的美,把人自身當作隨心所欲的物體使用,在時空中找難度更高的平衡,以此來給自己給他人一種思想,一種文化,一種情感的展現。但這些要精心地去訓練人體自身肌肉和神經系統,使之有一定運動能力和反應靈敏的現象思維。肌肉和神經系統的控制取決于心態以及正確的直立方式:呼吸和腦中的思維處在自然平衡和空無的狀態下,神經系統才能松弛任由駕駛肌肉,使軀體去做更難的平衡和運動過程中的形體美。
在運動中保持直立感,來自于靜態直立的基礎訓練。在藝術學校或業余舞學習班中,這一直立感的訓練常常被忽視,有的甚至根本沒有這一環節。實際上,在伴隨著地面在進行著勾繃開直,尤其是仰躺在地面上的單勾繃腳,單吸抬腿,直的感覺才容易得多。要找到單腿既直又立的感覺,上把訓練是最佳的方式,也是為中間練習和今后的舞蹈練習最重要的一環。在沒找到雙腿直立狀態下就上把桿,過快的學習重心轉移的訓練,結果易導致坐胯。
2體育舞蹈的基本呼吸練習方法
呼吸在舞蹈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單從呼吸的角度。就不難得出結論,良好而真確的呼吸方法是提高運動能力的重要一環,是國際舞訓練中時刻加以強調的不可忽視的首要問題。
2.1呼吸與升降無必然的聯系
升時的吸氣只是表象而不是實質,下降時的呼氣也是表象而不是問題的實質。在有升降的舞蹈中可以借鑒,但在無升降的舞蹈中怎么辦如:探戈、狐步等舞蹈中。
2.2呼吸的原則
舞蹈中何時需要吸氣與呼氣呢(呼吸的原則)一般說來可以借鑒生活中的呼吸方法,只是沒人細心的體會罷了。現在我們做一個深吸氣然后再呼出,你會發現一個自然的現象--胸廓的放大與縮小;另外在生活中我們需要搬運重物或需要很大的力量時,都會情不自禁的深吸一口氣。
2.3胸廓需要放大時
在舞蹈中一般說來當我們的胸廓得以需要放大時(身體的無限的膨脹時)--吸氣,然后就自然的進入了一個自然放松階段--呼氣。這一原則貫穿了舞蹈的始終,也可以說是收放自如、張弛有度的舞蹈美感所在。
2.4生理呼吸及形體動態
舞蹈中的“氣”是指人的生理呼吸在形體動態中的藝術化投射。中國古典舞不僅以“氣”作為外部姿態的某種推動力,更注重對“氣”之流動形態的體驗與模仿。舞蹈形體訓練是培養舞蹈藝術表現能力的開端,通過訓練可以使人的自然形體成為富有表現力的藝術形體,“氣”與形體訓練是息息相連的。如上長、闊展的身體運動需要吸氣,而下沉的動作則應呼氣,腿部動作需提氣以減輕負擔。許多律動需立腰提跨;有些動作速度快且幅度大需吸氣;由“沖”、“靠”演變的舞姿造型都需呼氣等。“驚者上提,氣者沉”,說明了“氣”與舞蹈表現情感的關系,如悲傷時氣是長吸短吐,律動以旁提為主;歡樂時氣是快吸快吐,律動以橫擰、閃、點為主;憤怒時氣是短吸長吐,律動以立圓加擰、傾為主等等。
2.5氣息與情感相一致
如何使內在氣息與情感相一致,使情感的表現在特定的動作中得到體現,需要在實踐中認真探索。身體運動中抑揚頓挫、輕重緩急等“力”的形態,實際上都是由“氣”控制的。“力”通過“氣”來展示,“氣”又順“力”而來。中國古典舞的動作,講究氣平、氣勻、氣穩以求意穩、心穩、勁達。同時還講究力發于腰而達于梢(肢體末端),內心呼吸的感覺必須從身體的中段開始一直貫串到眼睛、手臂國際舞中舞者呼吸的正確方法國際舞中舞者呼吸的正確方法。由此不難理解在剛柔相繼的摩登舞中(特別是在探戈中),“氣”更是貫穿始終的。在摩登舞中凡是與身體擺蕩有關的“舞科”,升與降跟呼吸都有著極其密切的關系(表象關系),要做到升與降的自然柔順,首先呼吸就要自然柔順。華爾茲、維也納華爾茲、狐步舞和快步舞都是與升降有關的舞蹈。如果要掌握好升與降,必須掌握好呼吸的運用與鍛練。
許多舞者在練舞時,往往忽視了呼吸的重要性,這樣跳出來的舞蹈往往是先有動作后有呼吸,缺乏內在動力;表現出來的舞步與動作既缺乏“力度”又欠缺“輕盈”、“柔韌”,而且動作還顯得不勻稱。華爾茲的右轉步1、2、3,如果呼吸運用得好,從第一步下降開始,做到蓄而后發(能量適放)盡量呼氣放松,使身體重心下降(向前與向下)滑出,隨著身體開始擺蕩而擺出右腳,接著而來是吸氣。利用身體的引導和第一步擺蕩的余力而擺出左腿,然后緩緩的繼續吸氣使胸腔擴大,身體向上“舒展”輕松的完成了第三步的并步。這樣就在這一呼一吸和一松一緊的情況下,既能顯出力量的強、弱,又能自然地完成了基本右轉步。
華爾茲的基本舞步,如右轉步、左轉步、右旋轉步等等。每一小節音樂有三步,每三步有一次升降,而每一次的升降,則運用一次呼吸。降者為呼,升者為吸,而衍生的花式舞步,一小節音樂有4-5步,甚至6步之多,但是無論有多少步,一小節音樂只能有一次升降國際舞中舞者呼吸的正_方法,同樣一小節音樂也只能運用一次呼吸。還須注意:下降與呼氣只有一個舞步,上升與吸氣(保持吸氣或靜氣屏息)可以持續多個舞步。
2.6狐步舞的基本舞步如羽步
左轉步和三直步等,每一小節音樂有三步,而每三步有一次升降(這里的升與降都是自然產生的);一次升降就伴隨著一次呼吸。其要求是:第一步下降時呼氣,末尾開始上升時吸氣。第二步由于吸氣使身體繼續上升,第三步末尾開始呼氣使身體下降。
2.7呼吸與升降的關系
一、分學段、分目標進行常規性語言訓練
語言文字訓練的內容是多層面的,可以根據不同學段、不同教材目標來確定。低年級應注意漢語拼音、識字、寫字、聽話、說話的訓練,中高年級應注重訓練閱讀和作文。常規訓練主要是指傳統語文教學經常采用的、基礎性的語言文字訓練,如學習生字生詞、加標點符號、領會重點詞句、感知文章內容、復述大意,等等。
二、依據單元目標、課時目標合理選擇語言訓練點
單元教學目標以簡煉的語言闡述了本單元的教學重點與難點,認真解讀,可以幫助教師準確確定本單元的訓練點;課時教學目標也是教師確定語言訓練點的主要參照,備課時可以根據訓練點有針對性地設計出語言訓練的方法。有時,一個有針對性的訓練點能讓學生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進行有效的思維訓練。
三、合理運用語言訓練的方法
1、補白訓練。課文中往往有許多詞語、句子寫得含蓄精煉,言雖盡意未完。這些往往也是課文內涵與魅力所在。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想象,并用想象的內容練習說話,在這個過程中關注學生的語言表達。例如白杰老師在講授《她是我的朋友》這一課時,在引導學生找出描寫阮恒哭泣的詞語后,設計了這樣的語言文字訓練:他突然啜泣了一下,全身顫抖并迅速用另一只手捂住臉。(他想:__)他又開始嗚咽,并再一次試圖用手掩蓋他的痛苦。(他想:__)他眼睛緊閉著,用牙咬著自己的小拳頭,想竭力制止抽泣。(他想:__)這樣的設計將學生的讀、悟、說聯系起來,既梳理并升華了學生的感受,又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
2、變換句式訓練。我國語言豐富多彩,表達形式也多種多樣。教學中,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認識并學習多種表達方法。如教學《秋天的雨》第二自然段時,在表達景物與顏色時可以采用以下三種方式:__是__(色)的。(銀杏樹是黃(色)的。)秋天的雨把__色給了__。(秋天的雨把黃色給了銀杏樹。)__得到了__色。(銀杏樹得到了黃色。)通過這三種句式,同學們很輕松地注意到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來表達,而且表達效果也有不同。
3、語言文字訓練。語言文字訓練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表達自己的思維,用所學的知以進行作文。這時候我們要發揮教材的“例子”功能,在模仿說話訓練中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如:在學習《楊氏之子》一課中,在感受到楊氏之子的善聽、妙答、機智之后,我隨機問:若來訪的是李君平、吳君平,楊氏之子又該如何作答?請模仿文中的問答形式來說。“兒應聲答曰:未聞李子是夫子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梧桐樹是夫子家樹。”學生口隨心動,有話可說,既訓練了語言表達能力,又促進了對文本的進一步理解。
4、朗讀訓練。要加強語言文字訓練,就要讓學生多讀課文,充分接觸語言文字。朗讀,既是感受語言文字魅力的有效手段,也是積累語言文字、培育感情的有效方法。我在執教《將心比心》這一課時,結合“不要緊,再來一次!”這句話進行了三次朗讀的訓練。教師出示課件:當年輕的護士為母親扎了兩針卻沒有扎進血管時,母親鼓勵她__;當母親的手被扎得鼓起青包時,母親仍然鼓勵她__;當注視著護士額頭上密密的汗珠,母親分明已經察覺到年輕護士是個新手,有可能面臨第三次的失敗,她同樣鼓勵她__。讀過三次之后,學生不但理解了母親對護士的寬容與鼓勵,非常感動,也對“將心比心”含義有了深刻的體會。
四、抓準訓練時機,關注課堂生成,注重成效
課堂上學生提出了有價值的問題,出現了精彩的發言或發言中露出語言缺陷,這些都是訓練的好時機,也是寶貴的課程資源。例如,在《賣木雕的少年》這一課,我引導學生想象:當黑人少年得知我是中國人時,他想:__。于是,他__。學生在想象之后,說到:“他又做了一個一模一樣的小象墩,碰到我,就送給了我。”我緊隨著問是“碰到”我嗎?學生又回答是“見到我。”我又適時引導“看書!再準一些!”學生終于體會到是
“找到”我!類似的詞語訓練,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語匯積累,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了語素、詞義和漢字知識的教學。
Abstract: The current competitive taekwondo technology has entered a new stage of development. In-depth study of the technology needed to combat is the core task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This paper conducts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ready posture, and classifies three aspects of the basic ready posture, conventional and unconventional combat ready posture. It states the importance of this classification, and the action essentials; at last, it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training procedures and training methods and the problem t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in combat ready posture training.
關鍵詞: 準備姿勢;分類;訓練;步驟
Key words: ready posture;classification;training;steps
中圖分類號:G886.9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3-0308-02
0引言
近年來競技跆拳道運動在世界范圍內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普及,從比賽的成績看,已不是跆拳道起源國韓國獨霸天下的時代,世界各大洲風起云涌,各有特點,各有風格的跆拳道運動技術,在各類大賽中屢見不鮮。目前,世界跆拳道聯盟宣布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正式使用電子護具。此前電子護具在世界比賽中已試用了2~3年,試用的結果得到了廣大教練員與運動員的認可與支持。競賽規則的修改,公平競爭的競賽環境,使業內人士開始潛心研究如何利用電子護具的記分特點、新規則計分規定,以技戰術高人一籌取勝。世界跆拳道聯盟的決定,將競技跆拳道運動技術帶進了一個全新發展的新階段。
如何在多變的對峙競賽環境下,根據不同的對手、不同的時局、不同的技戰術風格、不同的輪次采取相應對策,發揮本人的優勢提高技術效果,是每個教練員以及運動員最為關心的問題。如何建立中國自己的跆拳道技術體系,使技術訓練能夠準確、合理、有序的進行,是目前中國跆拳道項目是否能長期保持生命力的關鍵。對于如何通過訓練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特別是賽場的實戰能力,如何讓我們的訓練工作更能接近實戰比賽的需要,提高實戰效果,是每個教練員的職責所在。本文的研究目的在于從最基本的準備姿勢的訓練方法開始,進行基礎性的分析與研究,以加深對此技術的認識,并與業內人士進行有益的討論,以期達到拋磚引玉的效果。
1競技跆拳道準備姿勢技術分析
競技跆拳道技術根據訓練過程和技術原理可將其分為基本技術和實戰技術。所謂基本技術是指技術的標準化和規范化狀態。運動員在日常訓練中所練的基本技術,一般來說很難在實戰中得到應用與發揮。實戰技術又可分為常規實戰技術與非常規實戰技術。常規實戰技術是在競技環境中實際應用時,根據臨場需要通過合理的整合用力、縮短路徑、縮小動作幅度等改變了的基本技術。非常規實戰技術是在非常規狀態下完成的常規實戰技術,或者根據實際需要改變技術動作節奏、省略某些技術環節,以達到更為快捷或者出其不意的擊打目的和效果。
1.1 準備姿勢技術的分類跆拳道準備姿勢也是跆拳道技術之一,因此它也存在基本準備姿勢、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和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三個層次的差別。
日常訓練中準備姿勢的重要性常被忽略,更忽略了準備姿勢存在基本準備姿勢、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和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三個層次及其相應的關系。
多數人認為基本準備姿勢就是實戰準備姿勢,并且會把基本準備姿勢理解為實戰狀態中僅有的準備姿勢,而筆者認為它僅僅是一種常規狀態下的表現形式。在實戰狀態中,我們不可能始終保持基本準備姿勢,如果每一次的調動、防守和攻擊,都從基本準備姿勢開始和結束,或者強行保持基本準備姿勢,就會大大限制實戰技術能力的發揮。其原因是假動作、防守、攻擊技術對實戰姿勢的要求都有細微差別,而且在近距離、中距離、遠距離不同情況下,或者進攻戰術和反擊戰術等不同戰術要求時,準備姿勢的狀態也是需要做相應的變化;另外在做完調動、防守和攻擊等技術動作后,基本準備姿勢也會發生相應變化,這些變化可能是可以看得見的外在表現,也可能是無法看見的內在存在。而實戰交手回合中技術動作是在高速和高頻狀態下連續出現,如果每次都要求還原成基本準備姿勢,將會影響技術動作之間的連貫性,而且也會大幅降低連接速度,進而可能喪失轉瞬即失的寶貴戰機。
如何才能使這種準備姿勢的改變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從無序到有序,從看似不合理到合理,首先必須要做的是不脫離基本準備姿勢,而且不能是隨意或者隨機狀態下出現,應該根據具體的技術動作、具體的情況,有目的、有組織系統的分析研究,最終確立合理的準備姿勢的實戰能力訓練和提高的方法。因此基本準備姿勢的建立就顯得至關重要,它是準備姿勢的實戰能力訓練和提高的基礎,也是準備姿勢的實戰能力訓練和提高的標尺。只有有了這把標尺,準備姿勢在實戰中的變化才是合理、有序和有效的。
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必須在基本準備姿勢的基礎上進行改變,基本準備姿勢重心是保持不變的,但是常規實戰準備姿勢重心是變化的。如在遠距離對峙時常規實戰準備姿勢重心保持相對較高比較適宜,因為遠距離狀態對假動作、步法移動的動作幅度要求相對大,攻擊的幅度要求相對大、距離相對遠,高重心的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將會有利于實際運用和發揮技戰術;在中距離對峙時常規實戰準備姿勢重心保持相對適中比較合理,因為中距離狀態要求假動作、步法和攻擊動作頻率相對快、幅度相對小,重心適中的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將會有利于實際運用和發揮技戰術;在近距離對峙時常規實戰準備姿勢重心保持相對較低比較適宜,因為近距離雙方存在身體接觸、沖撞和纏斗,為了保持身體平衡進而更好的運用技戰術,重心較低的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將會有利于實際運用和發揮技戰術。
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必須在基本準備姿勢基礎非常牢固和常規實戰準備姿勢運用非常熟練和能力超強的基礎上,突破原有標準和打破常規,從而建立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存在的意義在于出現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無法解決問題的情況時,通過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得以順利解決。如在實戰對抗中出現完全正面面對或完全背對對手的情況,身體幾乎完全失去重心的情況,攻擊后仍然保持單腿支撐狀態的情況,或者說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無法保持正常的情況,按常理必須調整到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再使用技戰術,但是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就是要求在出現任何無法保持正常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情況時,仍然能夠有效使用技戰術,以達到出奇制勝效果。
1.2 準備姿勢分類的重要性
1.2.1 三者在訓練和比賽的不同階段中都起著不可替換的作用 準備姿勢是跆拳道所有技術密不可分的有機組成部分,絕不孤立存在,只有具備了良好的準備姿勢,跆拳道所有技術才有一個應用和發揮的平臺。基本準備姿勢在訓練比賽的基本技術能力培養階段起著重要作用、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在訓練比賽的實戰技術能力提高階段起著重要作用、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在適應高水平大賽要求的高精尖技術能力培養階段起著重要作用。
1.2.2 基本準備姿勢基礎不扎實、動作不規范會導致所有其它技術出現問題在訓練初期會產生動作幅度過大,導致整體技術速度減慢;中期會導致其它所有技術無法精細化,技術能力發展空間受到嚴重制約,進而產生有限的技術能力無法完成高水平戰術需要的問題,最終導致實戰和比賽能力無法達到高水平比賽要求。因此扎實的、規范的、標準的基本準備姿勢是技術基本功訓練階段的重點之一,同時它也決定了所有其它基本技術的規范程度。
1.2.3 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可以應對各種比賽情況的變化由于不同技術、不同戰術、不同戰局、不同對手等情況下都要求有不同的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因此,可以說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存在方式是根據實際需要動態變化的狀態,同時也是為更好的適應實戰需要而存在的、必須有的一種準備姿勢。具備良好的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可以使不同的技術連接更有效、不同的戰術轉換更加流暢、不同的戰局處理更為恰當合理。因此常規實戰準備姿勢是跆拳道所有實戰技術和戰術之間連接與轉換的重要環節。
1.2.4 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存在拓展了技術和戰術的發揮空間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存在把原本不能有效使用技術和戰術的情況變為可能,拓展了技術和戰術的發揮空間。同時它又有推進跆拳道技術發展的作用,進而使跆拳道戰術的發展空間得以拓展。
2準備姿勢的訓練
2.1 準備姿勢的動作要領
2.1.1 基本準備姿勢動作要領:兩腳前后開立比肩稍寬,左右開立前腳腳尖與后腳腳跟保持同一直線;前腳內扣腳尖主要朝向側方,后腳腳跟微提蹬地腳尖主要朝向前方,兩腳腳尖的延長線交匯于一點;身體重心置于前腳掌,兩腳微微扒地。兩腿膝關節屈且微微內扣,前腿屈160度左右,膝尖不超過腳尖為宜;后腿屈170度~180之間,以不完全蹬直為宜。整個身體重心點在兩腳之間,略微靠近前腳。大腿、髖關節、身體正面基本保持同一平面,身體側對前方保持豎直,微微含胸、收腹提氣、提腰拔背。兩肩放松微微下沉;兩大臂內側貼住身體肋部;兩小臂小于90度屈臂;兩手空握拳,拳眼朝上,拳面朝前。頭面部正對前方,下顎微含,兩眼注視前方。
2.1.2 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動作要領:由于它是動態變化的狀態,因此要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進行相應的變化,但是前提是總體不脫離基本準備姿勢,只是要領的側重點不同。
2.1.3 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動作要領:根據實際需要改變標準,但不是無限制的改變所有基本動作要領,必須是能力允許的前提下又能夠較好的達到技戰術目的和效果或改變后對整體技戰術的發揮有利的情況。
2.2 準備姿勢的訓練步驟
2.2.1 基本準備姿勢的訓練步驟步驟一,基本準備姿勢標準的建立。步驟二,規范基本準備姿勢的動作要領。步驟三,鞏固和提高基本準備姿勢的能力。基本準備姿勢在基礎和規范性提高階段訓練時,應該嚴格按照標準動作要領進行訓練,在執行動作要領時絕對不能有余地。在訓練其它基本技術時,一定首先要求基本準備姿勢的絕對規范,然后再強調其它基本技術的動作要領。
2.2.2 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訓練步驟步驟一提高常規實戰準備姿勢技術能力。步驟二提高常規實戰準備姿勢技戰術能力。驟三提高常規實戰準備姿勢實戰和比賽能力。在訓練常規實戰準備姿勢時,必須首先掌握它的動態變化規律,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適時掌握準備姿勢的相應變化。
2.2.3 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訓練步驟步驟一根據隊伍的技戰術打法風格,確立具有自身特點的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步驟二根據運動員個體情況,設計適合自身特點的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步驟三把比賽中需要用非常規戰術解決問題的情況進行分析研究,并確立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應對方法。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不能簡單的理解為常規實戰準備姿勢進一步的變化,它是建立在身體和技術能力超強的基礎上,突破了實戰準備姿勢固有的部分標準。
2.3 準備姿勢的訓練方法
2.3.1 基本準備姿勢的訓練方法①基本準備姿勢標準建立的訓練方法:通過靜態的站樁練習和動態的跳動練習,初步建立基本準備姿勢標準化。②規范基本準備姿勢動作要領的訓練方法:通過其它所有基本技術的練習逐步規范實戰姿勢的標準。包括防守基本技術練習(頭部身體的躲閃、手臂的格擋、步法的移動),攻擊基本技術練習(前踢、橫踢、下劈、勾踢、側踢、推踢、后踢、旋踢、旋風踢、雙飛踢、擊拳),以及靜態和動態狀態下的假動作練習。③鞏固和提高基本準備姿勢能力的訓練方法:通過所有基本技術的連接練習和準備姿勢狀態下的攻防意識練習,鞏固和提高基本準備姿勢的能力。
2.3.2 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訓練方法①技術能力培養和提高的訓練方法:在提高防守技術和攻擊技術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動作力量、靈敏協調等基礎能力的同時,逐步提高實戰姿勢在各種復雜條件下配合技術高質量完成的能力。②技戰術能力培養和提高的訓練方法:在提高固定攻防、條件攻防、戰術攻防、條件實戰等能力的同時,逐步提高實戰姿勢在各種對抗條件下配合技戰術高質量完成的能力。③實戰和比賽能力培養和提高的訓練方法:實戰和比賽中根據小級別和大級別的不同,身材高矮的不同,對手的不同,近身貼靠、中距離、遠距離的狀態不同,進攻、迎擊、反擊戰術要求的不同,正向攻擊和反向攻擊戰術要求的不同,設計相應的實戰準備姿勢訓練方法。
2.3.3 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訓練方法①根據國內外發展現狀與本隊發展現狀,以及項目發展的總體規律和趨勢,確立本隊的總體技戰術打法風格,并設計出相應的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訓練方法,進行重點突出的針對性訓練。②根據個人身體、體能、技術、戰術、心理等特點,確立個人的技戰術打法風格,并設計出相應的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訓練方法,進行重點突出的針對性訓練。③根據比賽時出現無法保持常規實戰準備姿勢的情景片段,設計出相應的非常規實戰準備姿勢訓練方法,進行重點突出的針對性訓練。
3準備姿勢訓練中應注意的問題
3.1 基本準備姿勢建立的取中原則基本準備姿勢不是最終實戰和比賽的準備姿勢,它是綜合了比賽對準備姿勢要求的所有因素,而選擇的一個中間標準。比如兩腳站立的位置,前后站立距離過窄將不利于肌肉的充分用力;距離過寬又會加長肌肉的用力時間。左右站立距離過窄利于運用轉身技術,但是不利于正面技術運用;反之左右站立距離過寬利于正面技術運用,但是又不利于運用轉身技術。因此標準實戰姿勢會采用取中的辦法選擇動作標準。
3.2 常規實戰準備姿勢訓練的相對性原則由于比賽對準備姿勢的要求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比賽情況變化時,準備姿勢也隨之產生相應的發生變化。此時需注意:靈活與穩定的相對性;重心保持的相對性;動作松與緊的相對性,松緊適度,松而不散,緊而不僵;動與靜的相對性,動靜結合。
3.3 準備姿勢訓練的長期性原則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確認準備姿勢的訓練內容復雜、過程漫長,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因此,我們只有掌握了它發展演變過程的規律,堅持不懈的進行長期培養,最終才能培養出實戰和比賽真正需要的準備姿勢。
4結語
準備姿勢是所有調動、防守和攻擊技術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和重要基礎,在一定程度上它決定了調動、防守和攻擊能力的強弱。比賽本身千變萬化,準備姿勢同樣需要變化來適應比賽;它必須適應假動作、步法防守、手臂格擋、身體躲閃、正面攻擊技術、反身攻擊技術等所有技術的不同特點。“變”是它的本質特性,也只有在了解跆拳道運動項目本身特征的基礎上,才能逐步理解本文所指“實戰姿勢”的內涵與其內在的變化規律,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訓練和比賽時練好和用好,做到比賽場上應用自如,真正提高跆拳道運動技術的訓練實效。
參考文獻:
[1]葉萊等.跆拳道[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5.
[2]劉宏偉,關鐵云.跆拳道[M].臺灣:國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