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文學技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異化; 占有欲;艾米
中圖分類號:I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07-0240-01
帕特里克•懷特(1912-1990)是澳大利亞文壇的執牛耳者,也是澳洲迄今為止唯一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他的《人樹》被評論界認為是懷特文學創作生涯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部作品。評論界對《人樹》的研究多集中在主題分析或寫作技巧上,還鮮有人從異化的角度對《人樹》中的人物性格,尤其對作品中的女主人公艾米的形象進行深入的挖掘。而本文正是試圖填補這一空白,以期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異化可以說是西方文學中一個由來已久的重要主題,尤其到了現代主義作家那里,這一主題得到全面的拓展和深化。異化是指在異己力量的作用下,人喪失了自我的本質,喪失了主體性和精神自由,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精神創傷和心理變態。其結果便是人喪失了理性的,,意志的能力,成為某種不可知的力量的受害者。艾米是《人樹》中性格近乎扭曲,有著嚴重變態心理的一個重要人物。一個被異化的人的自我喪失,失卻精神自由,人格趨于分裂等特征在她身上表露無遺。艾米“不以自己是自己力量和自身豐富性的積極承擔者來體驗自己” ,而覺得自己是依賴于自己之外的某種力量。于是,她對所依賴的某種力量產生極強的依賴性和占有欲,迷失自我,成為一個與自我相異化的人。
艾米對丈夫斯坦懷有強烈的占有欲和控制欲。結婚之前, “她還沒有愛過任何人”,也“還沒有被人愛過”,“除了母親在臨死前很短的一段時間內,懷著一種焦急和煩躁的心情給過她一點點愛”。于是,童年時代愛的缺失為她日后一旦發現愛,獲取愛便產生極強的占有欲和控制欲埋下了伏筆?;楹蟮陌左w味到愛情的甜蜜。但這種甜蜜很短暫。斯坦的沉默寡言和疏遠,使得艾米越是深愛斯坦,越是感到愛的缺失,越是深陷于一種愛的激情中無法自拔。她對愛越來越貪婪?!八_很貪婪,對面包;一旦發現之后,對他的愛。” 艾米甚至把斯坦視為自己的上帝,“上帝的慈悲只是表現在集市結束,大車回來時轆轆的車輪聲。上帝的愛便是印在她唇上深深的親吻?!?然而,“人供奉給上帝的越多,他自身中留存的越少” ,直到“這個男人吞噬了這個女人” 。她越來越深陷于對斯坦的占有欲中無法自拔,也越來越的在感受著自我的喪失中惶惶不安。所以艾米常常處于一種害怕失去歸屬感的焦慮當中。對她而言,斯坦就是她的歸屬。因此,他對斯坦的愛情時常伴隨有歇斯底里式的狂熱和奮不顧身。“如果需要的話,她可以迸發著愛的呼聲引頸就戮” 。然而,盡管她自信“她對他熟悉得連每一個毛孔都知道的一清二楚”,但始終“她還是沒能把丈夫成功地‘吞噬’了” 。當她最后一次“用她的身體和意志所蘊藏的全部力量,緊緊地抱著他” 時,她抱住的只是一具已經冰冷了的尸體。
艾米強烈的占有欲還體現在他對兒子雷的感情上。艾米對雷的感情超出了常理中的母愛之情,顯得扭曲和變態。雷剛出生時,艾米就坦言她“就能把他吃了!她對他真是愛不夠,甚至那種長久的,要吞下去似的親吻也不能發泄她心中的愛”,她甚至盼望“他能再平平安安地回到她的肚子里”,那樣,雷就可以永遠為她一個人所獨占。這也是為何艾米一開始不喜歡雷的妻子埃爾西,而在知道雷并沒有完全被妻子所掌握時,“懷著這樣一種可憐對方的心情”,她開始喜歡埃爾西了。她甚至都不想與斯坦分享兒子,所以在斯坦和雷發生齟齬時,她會產生古怪的快樂??傊?她只想獨享對兒子的占有權。任何人對兒子的共享都會招致艾米的嫉妒和怨懟。
艾米窮其一生都是活在強烈占有欲的奴役中,失去了自我,沒有絲毫的精神自由可言。在言及女兒塞爾瑪的婚姻時,來看艾米和斯坦之間一段簡短卻意味深長的對話:
“可她真的得到他了嗎,斯坦?”她急切地望著丈夫的臉。
“她得到他了嗎?”
他把臉轉過去,毛發因為什么而直立起來。有時候,他脖頸后面的頭發確實會直立起來。
“誰得到了什么?”他問。
在這里,斯坦一語道破人生的真諦――生命不過是一場徒勞無益的追追逐罷了,人在本質上什么也得不到。而暫時擁有的,最終都會失去。艾米喪失了自我,只能在對他人的占有中感知自身的存在,于是她根本難逃被異化的厄運。
參考文獻
[關鍵詞]朗誦技巧;文學課;朗誦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3)11 — 0103 — 02
前言
朗誦教學法是讓學生通過運用朗誦技巧提高對于文學作品的感悟力,通過老師讓學生對文章的理性分析,輔之以朗誦技巧的感性的認知,自然融入其原有的文學背景中,達到自我與作者統一的思想境界。
一 朗誦藝術與文學課、文學作品的關系
朗誦藝術、文學課、文學作品之間是相互聯系的。文學作品是文學課和朗誦藝術的物質材料,只是文學課是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講授,提高學生對語言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而朗誦藝術是以文學作品的書面語言為基礎,用富有表現力的聲音語言去喚起人的美感,給人藝術的享受。這也正如著名學者張頌所說,朗誦是把文學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創作活動?!?〕
二 朗誦技巧如何表現文學作品
學者史穎說: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的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這種語言藝術極富表現力,并通過各種朗誦技巧,如語氣、語調、語感、抑揚頓挫、輕重緩急以及情感上的變化,通過朗誦者的朗誦技巧來進行二度創作,表情達意,更好的傳達文學作品的思想感情。
三 朗誦技巧在文學課中的運用
(一)推廣朗誦教學法
朗誦教學法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指導學生運用朗誦的內外部技巧,使相對抽象的文本變得形象、生動,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并能用標準的普通話聲情并茂地朗誦出來,從而達到相應的教學目的。我們可通過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3課《荷花》這篇課文進行分析:
清晨,我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一陣清香。我趕緊往荷花池邊跑去。
荷花已經開了不少了。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有的才展開兩三片花瓣兒。有的花瓣兒全都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勢??纯催@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如果把眼前的這一池荷花看做一大幅活的畫,那畫家的本領可真了不起。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風過了,我停止舞蹈,靜靜地站在那兒。蜻蜓飛過來,告訴我清早飛行的快樂。小魚在腳下游過,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
過了好一會兒,我才記起我不是荷花,我是在看荷花呢。
就朗誦教學法在文學課中的運用,特此模擬《荷花》教案,用以對比朗誦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的優劣。
《荷花》教案
教學構思
通過朗誦教學法,讓學生學習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感受作者看荷花的情景及感受,和作者一起贊美荷花頑強的生命力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教材理解
課文是按看荷花的順序來寫的,全文共五個自然段。
第一段講清早到公園去玩,一進門就聞到荷花的清香。
第二、三自然段講作者看荷花。
第四自然段講作者看荷花引起的想象。
第五自然段講作者陶醉在荷花的美景中。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呈象感形——你看到了怎樣的荷花
呈象感形運用的是朗誦的內部技巧。即通過自己的想象畫面讓文學作品所表達的形象更具畫面感。我們可先讓學生自己默讀這篇文章,讓他們對荷花這種形象的植物有一種最直接的印象。在學生進入默讀階段,對文章有了初步認識之后,可讓學生通過成語或形容詞來表達自己對荷花的評價和欣賞。正如葉燮所說“呈于象,感于目,會于心”。
看似這個開端較為尋常,但是通過學生用詞語或者成語去形容荷花在他們心目中的形象,是使學生借助朗誦的外部技巧——想象,豐富的想象技術才能將心中鮮明生動的荷花形象通過語言展示出來,這是心中有物,才能知其所云。也是通過朗誦中的想象去釀造一種情境,把學生導入到文學課堂中去。
2.揣摩情感
誦讀感知——作者怎樣看荷花
誦讀感知,是老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讀原汁原味的文字,以文學課的一個中心思想作為切入點,為學生提供一條走進文本、走進作者的路。通過朗誦外部技巧的閱讀,這條路不只是文本作者的中心思想,更是學生朗誦和品位文本的情態。
例如:
我忽然覺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著雪白的衣裳,站在陽光里。一陣微風吹來,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隨風飄動。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這段是講作者看到荷花引起的想象,作者看的有滋有味、如癡如醉。怎么才能引導學生讀出作者的感情呢?
首先,通過對于此段語句的分析和理解,可知作者所表達的是一種那個喜悅、歡心的基調。我們便可通過朗誦的內部技巧——語氣,來給這段話涂上感情的色彩。朗誦時口腔放松、氣息深長、語氣上揚活潑、聲音力度較小、語流音節是跳動的〔4〕,總體把握這段的感情基調。
其次,是讓學生感悟,哪幾個詞語的運用最能感受到作者是帶著欣賞喜愛的眼光去看荷花的。這時我們就得通過朗誦的外部技巧——重音去強調某個音節、詞語或者短語的重要性〔3〕。同樣是在本段中,作者重點描繪荷花美的詞語顯然是“雪白的衣裳”、“偏偏起舞”、“隨風飄動”。這幾個詞屬于并列性重音,在處理這類重音一般采取漸高、漸低兩種方法,漸高是指后一個重音比前一個重音高;減低是指后一個重音比前一個重音低。此處,建議采用先漸高后漸低的方法,這樣三個重點詞語都起到了同等的突出效果。
從表面上看第二個環節,我們始終在探究“作者是怎樣看荷花的”,其實,醉翁之意不在酒,教師真正要尋找的是學生與作者在欣賞荷花時的相似點。于是,通過朗誦的外部技巧去朗誦就需特別注重去感受作者的心態,又品味出自己看到荷花時的情景。這是通過朗誦技巧達到突出文章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
3.落實重點
品讀悟情——“冒”出來的荷花
著名學者王崧舟老師在給學生上《荷花》這一課時,將課堂的重點放在了“冒”這個字上。(原句“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細細解讀,荷花的神韻全在“冒”字上,如若是傳統課堂,教師也許會問“用這個冒字,有什么好處?”其實也就隱含著這樣一個無需置疑的結論:這個“冒”字是一定比其他字要好的。顯然,這已經作為一種定論要先于學生的解讀而存在,至于究竟“好不好”,是“怎么個好法”,無須學生仔細理會,這種傳統的授課方式就將是不可避免地滑向了抽象、枯燥的理性分析。 可是如果運用“朗誦教學法”,先去朗誦這段課文再體會為何要用“冒”這個字就能讓學生直截了當的去想象和比較“冒”字和其他字的優劣,這里的朗誦是需要創作和比較的,學生會試著將這個字換成“頂”、“伸”等來朗誦,也讓學生體會這個“冒”字之所以用得好是因為不但與上句話中“荷葉挨挨擠擠”相呼應,而且說明了荷花頑強的生命力。
這種朗誦教學法是一種傳統教學法的升華,是感性與理性并存的授課方式。也只有通過這種教學法,才能讓學生對于荷花的感悟會由一種淺顯的外形感受深入到荷花內心的詩意解讀。
4.口頭作文
移情入境——我就是那一朵荷花
朗誦的最高體驗莫過于角色的轉換不動聲色。通過朗誦教學法的輔助讓學生既了解作者的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更重要的是通過品讀、朗誦、想象,讓學生對文學作品多了一些自己的思考,使作者的感情多了些自己對于文學作品的感悟。這種感悟不僅是欣賞美,還是創造美,使審美情操的深化與體現。
在課堂進行到了第四部分,教師要引導學生移情入境,讓學生通過語言、通過寫作去表達作者筆下的荷花在想些什么?在做些什么?
這種朗誦教學法的運用,旨在引導學生在精讀細賞之后,使課文爛熟于心,自然融入原有的語言背景中,又新添些學生感性的理解和情景,達到“感與悟”、“意與情”的融合。也就是為了讓學生通過朗誦訓練,再過渡到對文章思想感情、文字運用和自己理解的升華。
5.結束教學
配樂輔助——我們一起欣賞荷花
選擇輕柔歡快的背景樂曲,教師引導學生集體朗誦這篇文章,在深情的朗誦聲中結束本次教學。
教學方法總結
《荷花》這篇課文文字優美,內容淺顯易懂。在教學構思中,朗誦教學法除了和傳統教學法一樣,要讓學生從文本的理性角度去感受和贊美對大自然的熱愛之外,多了一項通過對荷花感性的認識,讓荷花的美、頑強的生命力深入學生心中,以致今后通過某一瞬間某一時刻的誘因,《荷花》這篇文章又會浮現在學生腦海中。
(二)舉行朗誦比賽,設置獎勵機制
教師要設法使學生對文學課及文學作品產生興趣,愿意主動去學。除了教師的講授首先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指導學生正確閱讀分析之外,還應該組織一些活動,如古典詩文朗誦比賽等,設置獎勵機制,鼓勵學生從朗誦中獲得學習文學課的興趣和信心。把握詩歌的特色,以多種方式朗誦,將學習變為一件愉快的事。
當然語文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朗誦臨場表演技巧,以便于在語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中更有效地指導學生,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綜合語文素養。
結語
朗誦教學法是文學課授課的一條捷徑。通過朗誦的輔助讓學生領略到語言的魅力,進而與文本、與作者對話,獲得對作品形式和思想的深層次認識,形成運用語言的能力,獲得文學與審美素養,這就達到了文學課最終的教學目的。當然,在文學課中我們也要分清主次,不能為了朗誦而朗誦,朗誦只是幫助文學課更有效進行的一種輔助手段。
〔參 考 文 獻〕
〔1〕 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1994:111-122.
文學作品的語言,首先應弄清文學語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點。其次,還應明白精到、奇妙、鮮活是文學語言的高級層次。高考試題在鑒賞作品的語言時,常常涉及以下內容:(1)分析語言特點,如準確、簡練、生動、形象等;(2)理解語言風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簡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辭手法及其表達效果。
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主要包括:(1)表達方式,如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等;(2)表現手法,如想象、聯想、象征、渲染、烘托、對比、先抑后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3)選材剪材,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實、新穎,詳略是否得當等;(4)行文結構,如開頭與結尾、鋪墊與呼應、制造波瀾、設置懸念、承上啟下、起承轉合等;(5)意境的創設、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辭方法的運用等。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首先我們要理解、把握作品的基本語匯、句段、結構、章法。其次要具備一定的文學素養和表達能力,懂得一定的寫作技巧。再次要具備一定的想象能力和歸納能力,能根據整體閱讀的原則,綜合運用各種文學知識去分析、評判作品的相關內容。
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應以整體閱讀為基礎,注意形象的特征、意義以及創作背景。另外,文學形象都是在互相聯系的生活畫面中刻畫而成的,因而要立足現實,聯系時代,依據整個作品來鑒賞文學形象;同時,還要通過作品的語言,對作品進行深層次的挖掘,以更好地把握形象。文學作品的語言,具有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等基本特點,解題時應當注意把握。鑒賞文學作品的表達技巧,應聯系文章的主旨與背景,聯系作品的具體內容與重要詞句的語境,聯系作品的文體特點加以分析。
例如:
(2015年上海卷)閱讀下文,完成第7~11題。(19分)
雪 天
張抗抗
①每年下第一場雪的日子,我總會想起多年前,一個雪天的經歷。
②那些日子我始終被一件事情煩惱著。煩惱的起因似乎是一些閑言碎語。當事情漸漸平息下來時,我偶爾聽說某某人在其中做了手腳,心里頓時對此人充滿了惱恨。我發誓要當面去質問她,為什么要這樣傷害我。
③不久,我出差去某地,恰要路過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來了她的地址,決定在那個城市作短暫的停留,突然出現在她家門口,義正詞嚴地指責、聲討她,然后同她拜拜,乘坐下一班火車拂袖而去。
④從清晨開始,天空就陰沉沉的?;疖囈馔馔睃c,到達那個城市已是傍晚時分。當我走出車站時,發現空中已飄起了雪花。雪來得很猛,雪煙橫飛,急速而強勁。四周的街道和房屋籠罩在一片暗淡迷茫的雪色中。我按著地址打聽路線,完全陌生的街名和異樣的口音,令我不知自己置身何處。我有些發懵,但我只能繼續往前走,去尋找那個記錄在怨恨的紙條上的地址。
⑤雪下得越來越大,風也越發凜冽,雪片像是無數只海鷗扇動著白色的翅膀,圍繞著我撲騰旋轉。密集的雪沫子刮得我睜不開眼。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只是混混沌沌跌跌撞撞地朝前走著。沒有傘,頭巾早已濕了,肩上的背包也漸漸沉重,額頭上被熱氣融化的雪水,順著面頰流淌下來……
⑥那條胡同怎么還沒有出現呢?街上幾乎已沒有行人,就連可以問路的人也沒有。我在風雪中既尋不見街牌也看不見門牌號碼,自己一定是迷路了。我饑餓、疲憊、寒冷、煩躁,心中被積淤已久的怒氣鼓脹得幾乎快要炸裂。
⑦就在這個時候,我看見了街邊上一間簡陋的平房窗口,泄出一線微弱的燈光。我漲紅著憤怒而疲倦的臉,敲響了那家人的房門。門開了,燈光的暗影中,站著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婦。她正在和面做飯,于是將兩只手甩了甩,又合攏著搓了又搓,才接過我那張寫著地址的紙條。她瞇著眼將那紙條舉在燈下看了看,又低頭仔細地打量著我。她用一只手在那面團上拍了拍,問:“你不是這地方人吧?”我點點頭。她便往前方指了指,告訴我那條胡同離這兒已經不遠,但還得如何拐彎再如何拐彎之類。那口音不好懂,我聽得越發地糊涂,傻傻地愣在那里。
⑧她也愣了一下,后來就索性扯下圍裙,抓起一條頭巾說:“得,那地方太難找,跟你說不明白,還是我領你去吧!”不容我謝絕,她已經跨出門檻,踩在了雪地里。
⑨她走得快,我悶頭跟在她身后。只聽見雪在腳下咔咔響,前方忽閃忽閃的雪片里,一個模糊的背影,若隱若現地導引著我。
⑩“這大雪天兒出門,肯定是有要緊事吧?”她回過頭大聲喊。我含糊地應了一聲。“猜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得急得!是親戚?朋友?”她放慢了腳步,一邊拍撣著肩上的雪花,等著我。我心里咯噔了一下。親戚?朋友?病人?……我沉默著,無言以對。我怎能對她實言相告:自己其實是去找一個“仇人”興師問罪的!
B11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來這個城市干什么,甚至也不知道我要去尋找的那個人究竟是誰。那個人隱沒在漫天飄飛的雪花中,隨風而去,只不過應和著惡劣天氣中雷電偶爾的喧囂。她也許出于無知,也許出于一時的利益之需,也許真的是一個需要救治而不是鞭笞的“病人”呢?!
B12腳底突然在一個雪窩里滑了一下,大娘一把將我拽住?!斑@該死的雪,真討厭……”我忍不住嘟噥。“不礙事,不礙事。”她說,一邊仍在搓著手指上的面粉。“就快到了,前面那個電線桿子右拐,再往前數三個門就是?!彼鹨恢皇?,擦著臉上的雪水。我看見她花白的頭發上,落滿了一粒粒珍珠般晶瑩的水珠?!按竽?,請回吧,這回我認得路了……”我說著,聲音忽然就哽噎了。
B13她又重復指點了一遍,便轉身往回走。剛走幾步,又回過頭,大聲說:“不礙事,明兒太陽出來,這雪化一化,就有路了!”
B14那個蒼老的聲音,被紛揚的雪花托起,在空蕩蕩的小街上蹣跚。
B15我在雪地上久久佇立,任雪花落滿我的雙肩,遮蓋我的眼簾,任寒風吹打我的臉龐,掀起我的衣襟。濕重的背包、鞋和圍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連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腦和滿腹怒氣的心思……
B16那個風雪之夜,我終于站在那費盡周折才到達的門牌下面,
1.對第④⑤段描寫大雪的作用分析不恰當的一項是(3分)
A.表現了“我”尋人過程的艱難。
B.襯托出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
C.渲染了“我”強烈的怨恨之情。
D.為突顯作品的主旨做了必要鋪墊。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詞、句、段在文中的作用。由于題干指向是“第④⑤段描寫大雪的作用”,顯然是考查環境描寫(或意象)的作用,而且提供的選項都集中在表情達意和表現主旨方面的作用上,所以關鍵要揣摩、辨析環境描寫的特點(或大雪的特點),然后要遵循聯系文章整體進行分析的原則,做到詞不離句、句不離段、段不離篇。從第④段“猛”“橫飛”“急速而強勁”“不知置身何處”可知“尋人過程的艱難”;如此艱難,還是“繼續往前走”,可知“此行在‘我’心里很重要”。后文第B13段,“雪化一化,就有路了”,主旨立顯,這里的雪就有了鋪墊作用。C項,聯系下文看,應是“風雪”使“我饑餓、疲憊、寒冷、煩躁,心中被積淤已久的怒氣鼓脹得幾乎快要炸裂”,而非描寫大雪本身是在“渲染‘我’強烈的怨恨之情”。
答案:C。
2.賞析第⑧段中關于老婦人的動作描寫的表達效果。(4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作品的表現手法。題干指向是“動作描寫的表達效果”,描寫類別已經明確。動作描寫的作用(表達效果)不外乎是突出人物性格特征,增強形象的感染力和語言的生動性。答題只要結合文本,具體闡釋好題干的幾個關鍵點,即描寫了什么樣的動作,刻畫出了什么樣的形象,效果怎么樣即可。
參考答案:用干脆有力的“扯”“抓”“跨”等動詞(1分),生動地寫出老婦人動作麻利(1分)和毫不猶豫(1分),也充分表現出她的熱心善良(1分)。
3.請緊扣“蹣跚”一詞,賞析第B14段畫線句。(4分)
解析:本題考查鑒賞作品中富有表現力的詞語和句子。題干有“緊扣‘蹣跚’一詞”的指向,訓練有素的學生的思維就會聚焦在這個點上,然后還是要本著“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來答題?!佰橎恰钡闹髡Z是“聲音”,所以從手法上來說,顯然運用了比擬的修辭;把聽覺寫成了能看見的視覺,這是通感,如果答不出術語,說“化無形為有形”也可。再從內涵上來說,
“蹣跚”本來是形容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這是老婦人的形象,與“蒼老”相照應,那么寫聲音就是用步履的緩慢搖擺表現出聲音在“我”心頭久久縈繞,老婦人就“形神合一”了,表現對“我”觸動很大。
參考答案:運用比擬和通感的手法,變聽覺為視覺,化無形為有形。用步履的緩慢搖擺表現出聲音在“我”心頭久久縈繞,對“我”觸動很大,也與句中“蒼老”一詞相一致。
4.分析“我”在尋人過程中的兩次心理轉變及各自原因。(4分)
解析:本題考查“分析文章的思路、結構”。探索文章思想感情是怎樣流動和起伏變化的,其實就是探索文章的思路。這篇敘事性散文,文中有明晰的心理描寫的句子,所以要找出“我”的情感變化并不難。剛開始的心理刻畫在第⑥段,“饑餓、疲憊、寒冷、煩躁”“怒氣鼓脹”;第一次轉變是在第⑩、B11段,“我心里咯噔了一下”“我沉默著,無言以對”“就在那一刻,我忽然不知道自己來這個城市干什么”;第二次轉變是在第B15段,“我在雪地上久久佇立”“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連同我此前沉郁的大腦和滿腹怒氣的心思”。根據這些語句可以概括出“我”心理轉變的過程,原因結合老婦人言行對“我”的影響進行分析即可。
參考答案:第一次轉變是由滿懷惱恨到懷疑、動搖(1分),轉變的原因是老婦人善意的揣測觸動了“我”(1分)。第二次轉變是由懷疑、動搖到徹底釋懷(1分),原因是老婦人的話讓“我”領悟到應該用善良、寬容去化解心中的怨恨(1分)。
5.根據作品內容,進行想象,為本文續寫結尾(限45字以內)。
解析:本題考查“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想象和探究”?!巴茢唷奔赐茰y斷定,它屬于邏輯思維,要求依據已知的信息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或可能產生的結果做出預測或判斷,而“想象”是在已知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的形象。所以這道題雖然是開放性的,但必須尊重原作,合理想象。從前文情節推動來看,文中的“我”已經由對此行意義的懷疑到完全放下了,所以不會再推門進去了;雖說進門不一定是興師問罪,但畢竟會給對方帶來尷尬,所以最好的方式是放棄敲門,可以給自己一個平復情緒的時間。從情節的前后連貫性來看,前面提到一個小紙條,此處應該給予交代,比如撕掉??紤]到情節的完整性,應交代回到火車站。以上是對續寫部分內容的分析,從敘事作品的表達風格的統一與協調性上考慮,這些內容都要通過精彩、細膩的描寫來形象地表達出來。
【關鍵詞】大學語文;作品鑒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6)11-0187-01
一、大學語文教學中作品審美技巧教學的現狀
大學語文教學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讓學生從浩如煙海的文學作品中汲取養分。雖然大學語文教學日益得到重視,但這主要集中于培養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審美教學呈現出明顯的弱化趨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1.大學語文教學講授的審美鑒賞技巧。大學語文教學中審美鑒賞主要以文學作品賞析為主要手段,通過對人物形象、情境意象和象征性意象三類文學作品進行分析,使學生從文學作品中獲得相應美學、情感和社會價值感受。在教學過程中審美鑒賞技巧教學集中于品讀、思考、聯想等方法。這些技巧往往是對創作技巧的再現,例如對人物言語的把握,對故事細節的刻畫,對意境的感受與體會等。凡是可用于文學作品形象塑造的技巧也都在文學審美技巧教學的范圍之內。
2.大學語文教學作品鑒賞課的現狀。大學語文文學作品鑒賞課被廣泛開展,文學作品鑒賞技巧被教師以程序形式教授給學生,這是文學作品鑒賞課的一般現狀。學生在大學語文賞析課中很難對文學作品形成審美感知是教學活動面臨的主要問題。學生要么認為文學作品中的意境離現實世界較遠;要么對作品中情境或人物已經有足夠的認知,沒有新鮮感;要么就是對作品已經有了類型化的認知,例如對《季氏將伐顓頊》學生本能認為就是講儒家禮教與傳統,在教師沒有細致講解前,很難對作品產生興趣。
二、大學語文教學中講授審美鑒賞技巧的有效途徑
課時計劃不足、教學任務繁重、學生素質參差不齊、教學方法簡單刻板,成為制約學生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掌握作品審美鑒賞技巧的主要因素,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使學生系統掌握基本的作品審美鑒賞技巧,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立足名篇名作充分賞析。文學作品的審美活動最終目的是要達到讀者在心靈上對文學作品的文化認同。它是一個調動讀者情感、知識、思想對作品先進接受和升華的過程。空洞的脫離作品去講授審美鑒賞技巧的課程是無法達到審美愉悅和審美享受的。有效結合大學語文教材中的名篇佳作,可以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與作品產生情感共鳴,從而使學生獲得審美享受。不同類型的文學作品有不同的審美特征和功能,教師可以根據不同作品傳授不同的欣賞技巧,例如結合詩歌來講解意象的審美欣賞技巧,可以結合敘事文學作品來引導學生分析人物形象和性格特征,又可以通過對象征性文學作品講授來進一步指導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活動等。
2.設置情境引發學生思考。不是所有作品都會引發所有學生的情感共鳴和情感享受,不同學生會對不同文學作品感興趣,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設置不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是重要原則。例如在講授《詩經》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為學生營造詩句中的場景,可以播放相應節奏的音樂,來促進學生對詩句意境的體驗。在講授敘事性文學作品時,可以通過觀看相關的電影作品來指導學生體會人物的心境語言等,使學生能更直觀地對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產生共鳴。再比如岳飛的《滿江紅》需要教師結合作者身份和時代背景,使學生對作者的心境有更深刻的感受,從而體會到作品的美學價值和意義。
3.積極引導促進延伸教學。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給學生提供必要的鑒賞實踐機會是大學語文教學作品鑒賞課的重要環節。例如在講授外國文學作品時,教師往往采用講授故事情節,介紹人物形象的方法使學生對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成基本的感知,從而欣賞外國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因為外國文學作品以敘事文學為主,廣泛植根于當時的社會歷史背景,如果引入相應背景的中國現當代小說,就可以有效類比人物形象,幫助學生理解,產生共鳴。卡夫卡的小說《變形記》的賞析就可以與當代中國小說《滄浪之水》進行同步講解,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完成審美享受和技巧上的提升。
4.開辟廣泛的作品審美教學途徑。在大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使所有學生都對同一個文學作品產生興趣,從而獲得審美效果,以及掌握規定的幾種文學審美技巧是不現實的。開設文學作品選修課、文學沙龍等,根據學生的興趣,選擇作品進行賞析,可以有效緩解這一矛盾,切實引導學生主動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文學審美鑒賞技巧。因此在大學語文教學中,應當以課堂教學為依托,開設多種有助于提升學生文學欣賞水平和文學鑒賞技巧的課堂及課外活動。
結語
大學語文教學對非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的語文能力形成有重要意義,在當前大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應當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對名篇佳作的精講,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積極引發學生共鳴。同時依靠豐富的實踐活動,切實提升大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關鍵詞:漢語言文學;語言;使用技巧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使用與意境分析的特點
(一)漢語言文學的目的性特點
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旨在強化學生的溝通技巧,并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更深層次的解讀,站在更加專業的角度欣賞文學作品,從而促進漢語言文學的弘揚與發展。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學生能夠通過語言應用技巧的練習,促進自身語言把握與分析能力的提升。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主體特性
就現階段情況來看,參與漢語言文學學習的學生通常為文科生,這部分學生均對漢語言文學抱有極大興趣。
在各高校中,漢語言文學專業的開展,重點針對文科專業的學生,對理科生并無硬性要求。由此看來,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習主體,完全是可以確定的。文科生在學習過程中,探析漢語言文學蘊藏的內涵其實是比較得心應手的,這是由于他們本身具有良好的文科基礎,對字詞句以及語法修辭等方面的推敲有顯著的優勢。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交際性
作為人類用于溝通交流的主要工具,隨著交流經驗的積累,人們的思維、思想等均將發生巨大改變。與此同時,人們對于某一事物會有不同的看法,并通過語言的溝通與交流,表達情感,將漢語言的魅力傳承下去。如此一來,漢語言文學會使更多的人受到感染,愿意從不同的途徑去發現、探索漢語言文學的內涵與意義,共同促使漢語言文學日益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二、漢語言文學中所呈現的意境
(一)意境的起源與作用
在古代,詩人為使整首歌更具特色,通常會借助各種語言來營造一種氣氛,使讀者浮想聯翩,這種氣氛便是意境。據了解,我國詩文主要通過一些詩句或詞語來營造意境,作者當下想要表達何種情感,想要透過詩詞傳達何種思想,便會使用不同的方法來營造意境。詩人所營造的意境,多半源于生活,是詩人通過觀察與探索,再運用恰當的字詞句加以描述,并通過感悟,使詩歌的整體情感得以升華。語言運用越精妙,表達的清感便會越真切,讀者也會更加身臨其境。
(二)意境烘托中心思想
將意境帶入詩歌中,不但能夠提升整首詩的美感,還能從側面烘托作者想表達的內心情感,使整首詩變得更加鮮活、生動。我國自古以來,便有以詩言志一說,許多著名作家均透過文章來刻畫自己,表達凌云壯志,如杜甫、李白等。他們往往用詩歌抒發內心情感,表達思鄉之愁,感慨懷才不遇,或者來表達豁達,開辟仕途之路。一些作品通常會通過意境的描述,使內心情感更為深刻,烘托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意境構建的常見問題
意境的構建在文學作品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在構建意境時,學生往往會出現以下兩方面問題,分別“有境無意”和“有意無境”。有境無意指的是文章中雖然自帶意境,且美感度高,但卻華而無實,并沒有表露出真情實感,過于空洞。有意無境則是指過于抒發自身情感,忽視了對情境的設置。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作者本身經驗積累不夠,缺乏豐富的實踐支撐。
三、漢語言文學語言意境的應用
(一)增加閱讀量
漢語言文學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積累大量的文學知識。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流傳下來的經典名篇眾多,不同時期的文學作品所蘊含的文化本質也不相同,要想更好地駕馭語言意境,還需要增加閱讀量,熟練掌握文學作品的內涵及作品創造的時代背景。在閱讀的過程中,還要通過創作的時代背景,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感悟作者想要表達的一種情境,從而能更好地運用語言意境。
(二)掌握語言規律
由于我國的人口較多,地域分布廣泛,少數民族及各個地方的方言都獨具特色。在眾多語言中,普通話是最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地區都在使用普通話,因為不同地區的人對語言的掌握程度不同。如南方人很難分清卷舌,會不自覺地將一些讀音弄混,而北方人對卷舌的敏感度較低。所以,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對北方人來說也很不容易。在學習漢語言文學時,就是為了在實際應用語言的過程中,分析出語言的規律,正確運用語言,進而在實際應用的過程中逐漸總結出一些語言規律。
(三)意境源于生活,并不斷創新
我國的詩文中,一般是通過一些詩句或一些詞語來營造意境,不同的作者由于想要表達的感情不同,就會采取不同的方法來營造意境,這往往是因人而異的。而意境往往源于生活,是詩人通過日常的生活進行觀察,運用普通的事物來營造詩歌氛圍,通過自己的感悟,體驗詩歌的美感,進入作者創造的藝術境界。而營造意境,不僅能使美感體驗更加深刻,還會使詩歌中描繪的實物更加真實,甚至會具有更大的感染力,使詩中所要表達的感情更加真切,使讀者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四)背誦經典文學作品
眾所周知,一門語言的掌握。離不開詞匯量、語句語法的積累。背誦經典漢語言文學作品,勢必會強化其語言運用能力。作為擁有五千年悠久歷史的中國,諸多經典名著得以流芳百世,完全可以通過對經典文學作品的背誦,加深對漢語言文學作品中,語言使用與意境分析的影響,通過深刻記憶,便能在自己筆書寫過程中引經據典,加深文章深度,提升文章層次,使筆下的文章更具生命力。
四、結語
漢語言文學中的語言使用與意境分析,是學習、鑒賞漢語言文學作品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務必要引導學生發展主觀積極性,從而更為透徹地掌握語言應用于意境分析的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史怡樂.論漢語言文學中語言的應用與意境[J].青年文學家,2015,09:140-141.
[2]熊丹.語言在漢語言文學中的應用意境[J].劍南文學(上半月),2015,04: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