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光伏產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光伏清潔生產不令人滿意
中國的光伏產業在2004年后開始飛速發展,2007年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2010年太陽能電池產量達到13GW,電池組件產量上升到10GW,占世界產量的45%,太陽能電池產量連續五年世界第一。與此同時,中國的光伏發電市場也在逐漸起步,2010年安裝光伏發電500MW,累計達到900MW,居世界前十。2011年中國的光伏電池和組件產量分別達到20GW和16GW,仍居世界第一,發電裝機容量可以達到3.6GW,僅次于德國、意大利,居世界第三位。
一般光伏發電系統的使用壽命是25年,而據研究估算,太陽能光伏發電的能量回收期僅為1.3年,也就是說,光伏發電在之后的近24年中都是零碳排放的。晶硅太陽能電池光伏發電的碳排放為33~50g/kWh,而煤電的碳排放為796.7g/kWh,燃油發電的碳排放量為525g/kWh,燃氣發電的碳排放量為377g/kWh。光伏發電僅為化石能源發電碳排放量排放的1/10到1/20,是真正的低碳能源。
但總的來看,我國整個光伏產業的清潔生產狀況不能令人滿意。以產業上游的多晶硅環節為例,目前中國的多晶硅企業有70多家,只有20家達到2011年頒布的國家《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要求,說明只有不到1/3的中國多晶硅企業能耗和環保達標能夠滿足清潔生產的基本要求。這20家企業規模也參差不齊,有的生產規模達到了萬噸級,有的規模較小,有的還在建設中沒有實際生產,能夠繼續生產的企業不到10家。
除了多晶硅環節,國內下游的組件企業多達700~800家,只有少數幾家上市企業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披露了企業的能耗水平和“三廢”排放情況。現在看起來,這是唯一披露光伏企業環境信息的渠道,這暴露出中國光伏企業對清潔生產的認識不足,還多停留于口號和形式上。由此產生的違法、違規隱患,比如在常規污染控制方面就存在很多漏洞。
技術不是清潔生產的瓶頸
需要指出的是,多晶硅環節在能耗和“三廢”排放方面首當其沖,因而也具有最大的污染物減排以及降低能耗的空間,且其成本下降的潛力也最大。處在這個生產環節中的企業應該努力創新,將清潔生產技術的改進和提高作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2010年年底,國家了《多晶硅行業準入條件》,對多晶硅生產的選址、能耗、環保、規模作出了明確規定和限制。行業標準的出臺提高了行業門檻,有助于淘汰那些落后產能。
多晶硅生產要求較高的固定成本以及相當規模的啟動現金成本,國家對多晶硅的準入限制又提高了產能準入門檻,多晶硅產業開始進入理性化發展階段。
近年來,國內多晶硅生產企業在降低生產能耗和生產成本上有很大提高,平均綜合能耗和還原能耗分別由2006-2007年的300kWh/kg以上和200kWh/kg左右,下降至2010年的160kWh/kg和80kWh/kg左右,能耗降幅近50%。而生產成本也由最初的70美元/kg降至目前的30~40美元/kg左右,部分多晶硅企業的生產成本已降至20~25美元/kg,可與國際先進企業水平競爭。
總之,作為一種成熟的能源轉化技術,光伏生產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污染是可以通過清潔生產技術解決的。比如,在多晶硅的生產環節中四氯化硅這種危險化學品的排放,實際可以通過冷氫化技術提高四氯化硅的轉化率,再通過使用閉路循環來有效解決。閉路循環的使用可以有效解決四氯化硅以及三氯氫硅的排放問題,并達到回收并重復利用目的。而“晶科能源”事故中出現的氫氟酸污染事故,可以通過使用堿中和的措施,將氟離子完全沉淀再作處理。同時,涉及危險化學品的環節,廢棄物需嚴格按照操作規程,交由有資質的部門或單位處理。這些措施和技術在國內已經有企業實施,說明技術并不是清潔生產的瓶頸。
可期待的清潔生產
在光伏行業中,采用清潔生產技術不但能使企業達到國家各項環保標準,還有助于公司持續降低成本,在行業中取得更強的競爭力,具有環保和經濟雙重效益。
從短期看,光伏產業發展仍然依賴于各國政策的扶持,但隨著技術進步、能耗的進一步下降,光伏發電的成本也會逐步降低,在用戶端達到平價上網。因此,光伏行業清潔生產技術進步和成本下降將為行業的發展帶來持久的生命力。
1994年,日本實施“朝日七年計劃”,預計到2010年安裝100萬個太陽能屋頂。日本政府規定了上網電價,日本的家庭、公司、企業利用太陽能發電都能從公共事業部門得到補貼。在日本,已經有超過1/6的家庭成為了“家庭電廠”。
美國、西班牙、意大利等許多國家也先后出臺高價收購太陽能光伏電力的政策,鼓勵居民安裝太陽能屋頂。
在中國,盡管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對太陽能的應用卻少得可憐。直到2009年,國家才相繼出臺了“太陽能屋頂計劃”及“金太陽工程”。一年多來,太陽能光伏利用在國內并無起色。這無疑暴露出國內太陽能鼓勵政策“重建不重用”的種種弊端。
國外的“家庭電廠”
在德國巴伐利亞州蘭茨胡特地區居住著洛倫茨一家。四年來,洛倫茨一家三口一直住在一座新穎別致的兩層太陽能小樓里。小樓的四周是花園,花園里有游泳池,樓房的屋頂呈45度角,上面覆蓋著68平方米的太陽能接收板,接收板采集的熱量用來加熱―個容積為11立方米的金屬儲水罐,罐里被加熱后的水通過管道供應給廚房、洗澡間及隱藏在墻體內的暖氣片。
此外,游泳池的水可加熱到30攝氏度,儲水罐的水可以加熱到97攝氏度,以不燒開為標準。經過技術處理,儲水罐可以分成兩個區域,上面的水溫度較高,可以供廚房用水,下面的水溫度較低,供洗澡或暖氣用水。儲水罐有一個加壓裝置,不必擔心用水時壓力不足而導致的水流速過慢。洛倫茨說,即使連續幾個星期陰雨,儲水罐吸收的熱能也能保證熱水供應。
德國近幾年的實踐證明,太陽能至少可以滿足居民70%的供暖和對熱水的需求。在寒冷的冬天,最多加燒一點木柴,就可滿足全年的供暖需要。洛倫茨一家居住的小樓,每年的用柴量不超過15立方米,這在德國花不了多少錢,但投資建設這樣的小樓要比投資一座傳統的小樓多出1.4萬歐元。有付出就有收獲,洛倫茨一家再也不用支付熱水費和暖氣費了。德國通常是靠燒油來實現供暖,而燒油取暖住戶要繳納很高的燃油稅。洛倫茨一家還有更大的收獲,每年有七個月時間,都可以在自家的游泳池里游泳,而不用交1分錢的熱水費。
在德國,很多家庭都像洛倫茨家一樣安裝了太陽能發電裝置。家庭用太陽能系統實際是一套全獨立的能源系統,利用太陽能光伏發電。這種設備不僅能滿足日常照明以及家用電器的使用,還可通過轉化器,將每千瓦時的電力以高價賣給電力公司。用電量少的家庭,坐在家里就可以賺錢。
日本政府從1994年就開始實施“太陽能屋頂計劃”,政府給安裝太陽能屋頂的家庭一次性補貼70%,并設置兩個電表,一個電表計算你用了多少電,是家庭交費的,另一個電表則計算向外供了多少電,是政府強制電網收購的。目前,日本已經有超過1/6的家庭成為了“綠色家庭電廠”。
而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光伏產品制造基地,我們把生產出來的光伏元件源源不斷地賣給德國及其他發達國家,國外購買了中國的光伏元件后,大力發展自己國家的太陽能發電。
中國雖然是太陽能光伏產品制造大國,但在太陽能應用上卻少得可憐。中國可再生能源協會光伏專業委員會主任吳達成表示:“按近幾年太陽能光伏產品的產量來看,中國太陽能應用每年還不足產量的2%~4%。”
表面上看,太陽能光伏產業在全國各地開展得轟轟烈烈,但對于中國老百姓來說,太陽能產品最普及的也僅限于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路燈等。在整個太陽能光伏產業,國內只有極少數做光伏發電的企業和光伏電站。
國內太陽能“會造不會用”
施正榮曾表示過:“其實尚德真的很想做國內市場,服務于國內,太陽能是個很好的產業,但目前在中國幾乎沒有應用市場,產業下游需求很小。”
太陽能是清潔能源,可再生,但畢竟還是貴。在中國,太陽能發電的成本是常規發電成本的6~8倍。無論對于企業還是百姓,如此高昂的電價誰都承受不起。
中國雖然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制造基地,但目前用來生產太陽能電池的重要原料――高純度硅材料,95%以上靠從國外進口,而且加工過程中的高精度、高耗能、高污染,使晶體太陽能電池的成本居高不下。
為了降低太陽能電池的成本,國內光伏產業開始考慮從光伏發電的第一代技術――晶體硅,發展到第二代技術――薄膜,因為薄膜太陽能電池最大的優勢就在于成本。在相同面積下,晶體硅太陽能電池的厚度是0.2毫米左右,而薄膜太陽能電池厚度只有它的1%,材料用量可以節省很多,單位每瓦成本低于晶體硅近3/4。
薄膜太陽能電池雖然出現較早,但由于轉換率只有5.5%,制約了它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薄膜光電轉換率實驗室已達到12%,但還沒有產業化。
2007年5月,無錫尚德宣布投資3億美元發展薄膜電池,并計劃在2010年形成400兆瓦的產能。但經過兩年的運營后,無錫尚德的薄膜電池轉換率并未如外界所預期的實現技術突破,轉化率仍維持在7%左右,無法與晶硅電池18%的轉化率相比,這也是導致目前世界上薄膜電池市場占有率不足15%的重要原因。
金融危機發生后,國內光伏產業急劇遇冷,無錫尚德終止了對薄膜電池的投入。今年11月初,無錫尚德將薄膜電池廠轉型為新的晶硅電池生產廠并正式投產。
第二代光伏技術――薄膜發展遇阻,國內企業又在尋求第三代光伏技術――聚光光伏。與晶硅體和薄膜技術相比,聚光光伏有消耗材料少、成本低、轉換率高、投資回收期短的優勢。聚光光伏發電系統,就是利用光學系統,將太陽能匯聚到太陽能電池芯片上,然后再利用光伏效應把光能轉化為電能的發電技術,這個小小的太陽能電池叫做“多結三五族電池”。
目前,廣東新曜光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東新曜”)于2009年投身到聚光光伏領域,經過一年的設計和試制,廣東新曜已在核心部件的散熱控制和透射式聚光設計兩個領域取得重要突破,是國內極少有自主產權的生產企業。
上海聚恒太陽能公司(以下簡稱“上海聚恒”)也是其中一家。公司副總經理廖軍告訴記者:“聚光光伏的使用壽命是七十年,遠高于晶硅電池的三十年;投資回收期只有半年,也少于晶硅電池的三至四年。雖然一塊聚光光伏電池的造價是晶硅電池的100倍,但聚光電池放大倍數越高,材料越節省,成本就越低。”
聚光光伏的轉換率是35%39%,
遠遠高于晶硅電池16%~19%和薄膜電池10%的轉換率。廖軍介紹:“上海聚叵在哈工大威海校區建立的聚光光伏示范電站項目,電池轉換率約為25%。我們預計,到2015年,如果國內聚光光伏市場容量能達到幾個G瓦的話,電池片的轉換率將達到45%。實現了這個目標,就意味著聚光光伏產業完全成熟了。”
但目前,國內聚光光伏還處于初級階段,還面臨著研發投入、建設投入、產業化等諸多問題。上海聚恒總經理容崗介紹:“首先是研發投入。中國現在缺乏對聚光光伏進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公司,大部分自主研發企業因缺少對技術的堅持和從底層研發的信心,導致今天我們想啟動這個市場的時候,更多地傾向于‘拿來主義’,企業不愿意從基礎做起,都希望快速發展,恨不得馬上把產品做出來賺錢。其次是建設投入。聚光光伏示范電站的建設成本較高,需要政府出臺補貼政策,才能保證產業做大。第三是產業化。由于聚光光伏市場還沒有真正啟動,因此一些配套材料廠家對投入資金進行研發的積極性并不高。”
但廣東新曜在聚光產品上的突破,可以大大降低國內聚光產業的投資成本。再加上目前國內的太陽能電站上網電價已接近“1元時代”,未來無論從成本、轉換率方面,都將比多晶硅和薄膜更有優勢。
“陽光行動”要有“陽光政策”
太陽能產業是一個需要政府大力倡導和扶持的產業,很多國家政府近十幾年來,相繼出臺了不少鼓勵政策來發展太陽能產業光伏。1990年,德國政府率先推出“1000屋頂計劃”,2000年又進一步實施“10萬套屋頂計劃”。
1994年,日本實施“朝日七年計劃”,預計到2010年安裝100萬個太陽能屋頂。西班牙、意大利等許多國家也先后出臺高價收購太陽能光伏電力的政策,鼓勵居民安裝太陽能屋頂。
美國從1997年開始實施“百萬太陽能屋頂計劃”。奧巴馬執政后,將發展新能源上升至關系國家安全和民族未來的戰略高度。今年7月,奧巴馬又推出了“千萬太陽能屋頂計劃”,引爆了全球太陽能產業。
視野回到國內,2009年3月,政府也推出了“太陽能屋頂計劃”,規定對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裝置的企業或用戶,補貼初裝費的50%;同年7月,又推出了“金太陽工程”,計劃在兩三年內,采取財政補助方式支持不低于500兆瓦的光伏發電示范項目。
可是,一年多過去了,大家發現,享受政府補貼的很多項目還只局限于幾個示范工程。中科院電工所王博士認為:“國內的這些政策都是重視前期投資補貼,比如企業要建一個太陽能電站,國家給補貼投資額的20%或30%。但是,電站建好之后,上網卻成了最大的問題,比如審批手續煩瑣,有的企業即使實現了上網,發的電國家也不收,等于白發了。與其這樣,很多企業寧愿不要補貼。”
對于“金太陽工程”,王博士的觀點也是“重建不重用”:“比如不同的太陽能電池板,放在一起用肉眼是看不出區別的,一個185瓦的組件和一個100瓦的組件表面形狀一模一樣,但好的電池片14元/瓦,次的不過7元/瓦。如果用次的電池片組裝成的電池板,去充當好的電池片拿政府補貼的話,就等于建了個廢品處理廠。甚至今天拿了補貼建了電站,明天拆了,后天再拿一份補貼,誰知道?”
在國外,政府對于太陽能項目的政策是“重建也重用”。日本政府會給太陽能投資初期的投資人補貼一部分,并網后,每發一度電國家按照規定的價格回收。在德國,投資初期是不給補貼的,只補貼用戶使用端,德國電價是0.1歐元/度,而電力公司回購太陽能發電的價格是0.5歐元/度,差價調動了居民的積極性。
屋頂能發電還能賺錢,這個美好的夢想在國外早就實現了。可對于中國的老百姓來說,似乎還很遙遠,但也有人已經等不及了。
在上海,有一位叫趙春江的人,他投資20多萬元在自家屋頂建了個發電廠,不但可以給自家發電,還實現了與國家電網的并網。趙春江是上海電力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也是中國太陽能研究領域的權威。
2006年,趙春江買了一套頂層的復式房,他說:“買這個房子就是為了搞太陽能發電。”2006年12月,趙春江購買了21平方米的光伏電池板,花了14萬元;為了記錄下需要獲取的一些數據,他又從國外進口了溫度儀、輻射儀等實驗器材,總投資26.2萬元。
趙春江算了一筆賬:如果家庭安裝,加上硬件成本和安裝費,預計正式進入市場運行在每千瓦5.5萬元,像他家這種3千瓦功率的一套需要投資16萬元。
當時,上海的居民用電價格是0.61元,如果國家電網也按這個價來收購家庭太陽能發電的話,―個投資16萬元的家庭太陽能光伏設備,需要八十年才收回投資。
趙春江的“家庭電廠”從2006年12月15日凌晨零時正式運行。“電廠”運轉后,趙春江找到電力部門,要求發電并網,對方沒有拒絕,但也沒有表示要支付收購價格,所以是“免費”向電網送電。
2012年是光伏產業較為艱難的一年,產業內面臨供需階段性失衡,價格下滑壓力較大,外面對國外貿易壁壘圍堵,出口不確定性增高,企業承受較大經營壓力。
產業的困境受到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關注,相關部委也相繼出臺了《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等文件,醞釀規范產業和擴大國內市場的相關措施,這將為產業走出困境奠定堅實的基礎。
2013年,光伏產業將面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既有光伏發電成本快速下降,新興光伏市場快速崛起等有利因素,又有供需嚴重失衡,歐盟“反傾銷、反補貼”大棒威脅等不利因素。
產業整合有望見底。2012年我國90%的多晶硅企業已停產,目前保持開工的企業僅為7~8家。由于下游供需局面并未有實質性轉變,加上主要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仍在不斷下降,預計在2013年多數停產的多晶硅企業將會被淘汰,行業的回暖預計要到2014年,屆時價格將逐漸趨向合理水平,在20~25美元/千克之間。2013年年中,我國將對從美、韓、歐進口的多晶硅產品作出“雙反”初裁,預計將對我國多晶硅企業帶來一定利好。2013年,預計全球多晶硅產量為26~30萬噸,同比略有增長;我國多晶硅產量約8~10萬噸,產量將集中于少數幾家多晶硅企業手中。
組件方面,預計2013年國內市場會大幅增長,極大拉動我國電池組件需求,一定程度上彌補由于出口受阻所帶來的影響。2013年,全球組件產量預計為36-40GW,基本與2012年持平。我國電池組件產量在23-28GW之間,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但由于2012年電池組件的整合并未有效發生,2013年仍將承受產能階段性失衡壓力。
國內市場大幅增長。2012年,工業和信息化部了《太陽能發電發展“十二五”規劃》,規劃將2015年光伏裝機目標定為20GW,并提出如果分布式發電推廣較為順利,裝機目標量可達40GW以上。樂觀預計,2013年國內新增裝機量將達到10GW,同比增長122%,市場將呈現集中與分布式發電并進,大型光伏電站主要集中于西北部地區,分布式電站主要集中于東南部地區。
產業轉移步伐加快。受國際貿易保護做法所影響,我國光伏企業正在醞釀實施產業轉移,欲通過到海外建廠等方式規避貿易風險。同時,全球市場的開拓也正朝著多方位、多元化和多樣化方向發展,而不再眼光局限于以往的歐洲市場。此外,為適應產業發展需求,提升企業競爭力,光伏企業業務逐漸由以往的電池組件制造逐漸向下游系統集成甚至電站運營拓展,國內如尚德、英利、天合、阿特斯等重點光伏企業已紛紛涉及到下游系統集成業務,預計到2013年,主要光伏企業系統集成業務收入將占據其總收入的10%以上,至2015年,占比將提高至40%以上。
2013年,我國光伏產業仍將承受整合壓力。雖然產業規模仍將保持平穩,國內光伏市場規模化啟動,但由于過剩產能沒有有效去除,產業整合推進仍然較難,市場仍將承受供過于求壓力,企業經營壓力持續增大,加上外部貿易環境惡化,不確定性增加,產業面臨較大的轉型升級壓力。
“三角債”問題凸顯。由于目前產業整合尚未有實質性的突破,明年供需階段性失衡的局面仍將持續,企業仍將承受價格下降壓力,這也意味著企業造血功能將不斷惡化,多賣多虧,失血嚴重。為了保現金流,上下游之間的應收賬款周期也在不斷拉長,相互拖欠賬款的現象較為嚴重,有逐漸發酵成為“三角債”的趨勢。一旦有企業倒閉,恐將引發多諾米骨牌式的企業倒閉風潮,大量員工失業,造成嚴重社會問題與惡劣政治影響,巨額銀行貸款無法收回,恐引發區域性金融風險。
地方保護主義抬頭。過去一年,地方政府對該產業也表現出極大熱情,而且有可能演變為“本地造”熱情。為了保護本地企業的發展,地方政府在電站審批等方面可能會優先照顧本地企業,甚至會對電站建設方提出產品“本地化”要求,這無疑不利于光伏產業的優勝劣汰。
在金融信貸方面,為了不使自己的前期投資打水漂,金融機構將可能繼續對其老客戶進行授信支持,以支持其在整合中能夠存活或勝出。但這可能導致我國一些優勢企業較難獲得銀行融資,也不利于部委相關產業政策的協同。
門檻亟待設立。通過提高光伏產品標準體系建設,完善檢測認證水平等手段,加快實施一些強制性標準,卡掉部分落后產能,可考慮樹立一批光伏優質產品,通過認證的產品在國內應用市場和出口中優先安排推廣。對產品具有明顯競爭力的企業,實施扶優扶強,在金融信貸、技術研發等方面予以扶持,避免信貸的狹隘化,以確保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在中國光伏產業聯盟基礎上,組建中國光伏工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
此外,政府部門應引導產業轉移。鼓勵載能高的項目到西北能源較豐富、環境容量高的地區建廠,引導企業到市場發展前景較好的歐美國家或制造成本較低的東南亞地區建廠或并購,實施全球產業布局,讓產品充分靠近終端市場和規避國際貿易壁壘。鼓勵大型國有資本(特別是發電集團或能源企業)進入光伏企業,依靠國有資本進行大規模整合重組,以達到規范市場和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
某光伏業內人士對此評論稱,“我們越來越感到,這是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他們并不是為了‘雙反’而‘雙反’,而是希望借助‘雙反’系列事件給中國光伏業資金鏈制造壓力。而資金鏈的斷裂顯然比‘雙反’更可怕。最終,他們希望借此徹底摧垮我們寄予厚望的新能源產業。”
然而,對歐美想通過“雙反”來“斬斷”中國光伏企業賴以生存的融資生命線,從而引發股價大跌、貸款收緊等一系列連鎖反應,最終徹底置中國光伏產業于死地的“陰謀論”持質疑態度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則認為,中國光伏企業遭遇“雙反”,與自身資金鏈斷裂、高負債率及重組等各類消息不絕于耳等密切相關。
一時間,一場有關“致使中國光伏產業高負債是陰謀還是自身瓶頸”的博弈甚囂塵上。
難忘“雙反”之殤
從去年10月開始,“雙反”就成了中國光伏業揮之不去的可怕夢魘。
時間回到2011年10月19日,德國SolarWorld公司在美國的子公司牽頭6家匿名美國光伏企業所建立的美國太陽能制造聯合會(CASM)向美國商務部和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提出申訴,稱中國75家相關企業獲得政府補貼,以低于成本的價格在美國進行傾銷,同時還指責中國政府向國內生產企業提供了大量的非法補貼,補貼內容包括獲得大量現金補貼,極為低廉的原料,甚至免費的土地、電力、水資源,幾十億美元的優惠貸款,大量的稅收減免、退稅政策和優惠的出口保險政策等,遂其要求美國政府向中國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征收100%的反傾銷稅和反補貼關稅(簡稱“雙反”)。
彼時,在我國諸多行業均曾遭受過美方“雙反”制裁的前車之鑒下,光伏“雙反”立案的最終結果并不出人意料。
果不其然,2011年12月2日,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ITC)初裁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對美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稱中國的進口光伏產品對美國光伏生產廠家形成“危害”或“危害威脅”;2012年3月21日,美國商務部對外公布了其對懲罰性征收中國光伏企業反補貼稅的初步裁定結果。根據該聲明,這一反補貼稅率最低為2.90%、最高為4.73%,其遠低于去年美國7家太陽能電池板生產商提起“雙反”申訴時要求的100%。
由于預期的結果還曾一度刺激相關光伏中概股在美國市場迎來普漲。不過,作為僅占全球光伏裝機容量10%的市場,美方實施“雙反”制裁對中國光伏業的打擊還不夠致命。
時隔四個月后,中國光伏業終究還是要面對這可能致命的一擊。2012年7月24日,德國SolarWorld公司再度發難中國光伏業,向歐盟委員會正式提出申請,對來源于中國的多晶硅光伏電池產品提起反傾銷調查。
對此,盡管人們推測,經濟環境每況愈下的歐洲會謹慎考慮對中國光伏產品的“雙反”調查;盡管歐盟“雙反”立案門檻高于美國,其還給中國光伏業留下了可做充分應訴準備的“45天窗口期”。但畢竟歐盟是占據了全球光伏裝機容量70%的第一大市場,更是中國光伏產品出口的主要地區。歐盟“雙反”最終是否立案,終將關系到中國光伏產業的生死存亡。
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有接近358億美元的光伏產品出口,其中60%以上是輸送至歐洲市場。而最新的2012年第一季度數據顯示,各企業光伏組件出貨歐洲的比例分別為,尚德電力占總出口的44%、英利占65%、天合光能占89%。
破解財務“三難”
事實上,與歐美“雙反”對中國光伏產業的影響更大的,卻是中國光伏產業內部資金鏈斷裂、高負債率、重組等各類負面消息的屢屢見諸報端。尤其是近期尚德電力、誠興光伏兩家企業分別又因“擔保”操作不到位、被擔保公司面臨破產,使得公司運營、資本市場表現等受到極大影響,由此又一次引發了市場對光伏企業自身財務、經營狀況的憂慮。
除了擔保環節頻頻告急之外,其實在交貨信用期、負債、現金比例等方面,光伏公司的表現都令人堪憂。
難題一:擔保之禍
雖然企業之間的“擔保”或“互保”,在光伏行業并不鮮見,但擔保問題所引發的糾紛、財務影響,則是在光伏行業全線低迷、各公司資金嚴重匱乏后,暴露的更加顯著。此前,尚德電力(以下簡稱“尚德”)的反擔保借款“子虛烏有”一事,令尚德的公眾股東及大型基金連續拋股,一度令該企業的股價連續三日下跌了30%以上。
在浙江金華,浙江誠興光伏科技有限公(以下簡稱“誠興光伏”)控制人李飛突然跳樓,據傳也是由擔保而起。
2011年,溫州“眼鏡大王”胡福林由中間人牽線,旗下中硅公司(光伏企業)獲得了誠興光伏的數千萬元擔保款。但公司經營不順宣告重組,為其提供擔保的誠興光伏也備受牽連。
據了解,誠興光伏今年訂單不足1億元,利潤預計有10%,但可能仍難以覆蓋2000多萬元的擔保連帶責任。
某光伏上市公司的高層透露,擔保、反擔保都是為了保證相關項目各利益方的投資及借款不受損害。以往,反擔保額不會占企業很大比例,可能也只有1%-5%左右的營業額。但現在則不同:光伏行情非常差,有些投資方在批復費用的時候,甚至與項目同等價值的擔保額作為降低風險的手段。另外,各家光伏公司的虧損幅度也不低,擔保環節一旦出問題,則會“牽一發而動全身”,最受影響的就是公司利潤表和現金流量表了。
難題二:信用期拖長
某太陽能企業副總表示,現在他最頭疼的事情還不是擔保,而是信用期實在太長了。“打個比方,以往我們在和客戶談一樁生意的時候,我把光伏電池組件發給他之前,他會從銀行調出30%左右的資金作為預付款;現在,我們是需要不斷發貨給對方,對方才發還一個信用證,作為付款憑據。”
憑據有了當然好,但問題在于,現在信用證時限是越拉越長,“我們通常拿到的是5個月的信用證。”
該副總還指出,公司對供應商的應付款項也會拉長,時限在100天左右。但因為應收款大大超出應付款,導致中間有50天左右的這筆資金是需要公司自己來墊付的。“慶幸的是,現在我們的賬上有數億美元現金,否則肯定會像很多小企業一樣。正是因為這種財務結算方式的變化,促使小企業無法做現金周轉,只能快點降價銷貨。”
難題三:現金增幅過緩
而就目前已公布的十多家國內光伏公司今年一季度財務報告,也能看出他們的現金增幅、負債情況都不容樂觀。比如,尚德今年一季度的負債高達22.63億美元,相比2011年四季度幾乎沒有緩解。而天合光能的負債為11.38億美元,環比增加了9.7%,阿特斯太陽能、昱輝陽光、韓華新能源、LDK等負債總額,環比也分別增加了14.2%、10.3%、8.4%及2.3%。盡管LDK的負債并沒有大幅升高,但34.23億美元的負債總額仍高居各企業榜首。
另據美國投資銀行Maxim Group的報告揭示:在中國最大10家太陽能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上,債務累計達到175億美元,表明整個行業已接近破產邊緣。
部分海外機構會將企業的“短期債務+長期債務+可轉換債券現金”再除以股東權益的結果,作為一個債務與資產的比例參考方式。不過有多位國內財務分析人士表示,上述這種做法不符合我國法律規定,中國還是以“總負債除以總資產”作為一個“資產負債率”的比值來觀察企業是否應定義為“破產”。
盡管還不至于破產,但在負債高企階段,各公司的現金增幅并不大,甚至在倒退。如尚德在今年一季度的現金為6.63億美元,同比下滑6.4%,英利綠色能源雖握有6.74億元的現金,但同樣環比下滑了24%,此外天合光能、昱輝陽光、韓華新能源及晶科能源等公司的現金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晶科能源27%的現金下滑比例名列第一,其第一季度的現金為6707萬美元。
直面產業危機
雖然局勢緊迫,但就目前來看,除德國SolarWorld等少數公司對“雙反”樂此不疲外,美國只對中國輸美光伏產品裁定了最低2.90%、最高4.73%的反補貼稅,而歐盟則尚未展開調查。
應該說,即便8月7日,美國投資機構Maxim Group的數據屬實,其也僅與此前歐洲縮減光伏補貼,全球經濟不振有關,而尚與“雙反”關系不大。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認為,“近幾年中國光伏產品產量一直在增加,但歐洲債務危機、美國雙反使得光伏市場急劇萎縮,價格一路下跌,利潤空間被壓縮得很厲害。”但時下“中國10家光伏企業負債已高達人民幣1110億元”的消息正在與歐美“雙反”的消息發生巧妙的“化學反應”。在很多人看來,中國光伏業已斷糧斷餉,前途暗淡。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表示,“現在幾乎所有的投行都對光伏業持回避態度,銀行信貸也已將光伏企業拒之門外。甚至連一些國有政策性銀行,都停止了對光伏企業的信貸。”
事實上,近年來一批中國光伏“巨頭”的快速崛起,得益于銀行信貸的大力支持,以無錫尚德為例,數據顯示,其銀行貸款從2005年末的0.56億美元攀升至去年底的17億美元,7年時間暴增了近30倍。
在“對手”眼里,中國光伏“巨頭”們曾經的信貸優勢頃刻間便可成為劣勢。因為,長期依靠貸款發展的中國企業普遍具有高額資產負債,而一旦市場低迷,這些負債將成為企業融資的最大障礙。
“如果不能保證擁有充足的‘過冬’資金,中國光伏企業甚至撐不到歐盟實施‘雙反’立案的那一天。而反過來說,假設這是一場精心策劃‘陰謀’,對手甚至不發一兵一卒,僅借輿論之勢,就掐住了中國光伏業賴以生存的融資生命線。”上述投行人分析指出。
另據《經濟參考報》報道,江西賽維日前公布的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凈利潤虧損10.8億元,負債總額266.76億元,負債率為88%左右。Maxim Group認為,江西賽維的負債與產權比率達到7.4,這意味著按歐美的公司會計準則,江西賽維已資不抵債,目前已接近破產,或需要重組。
在美國遭遇集體訴訟的尚德境地則更為窘困。繼卷入反擔保騙局之后,尚德在美國又遭到兩起集體訴訟,被指虛假和誤導投資者的財務和經營狀況信息,尚德股價再遭重挫,連續三個交易日低于每股1美元。彭博社數據顯示,28家投資機構的分析師中,有18位將尚德的股價評級定為“售出”。Maxim Group認為,破產重組將是尚德的唯一出路。
但尚德2012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截至3月31日,尚德凈虧損1.33億美元,現金及限定用途現金共計6.6億美元。一位財務分析人士稱,目前無法準確判斷尚德資金鏈情況和償還債務的能力。
其實,這不是尚德和賽維第一次掀起“破產風波”。2011年四季度,賽維和尚德就一度傳聞破產,尚德股價也一度跌近一倍。但隨后尚德電力控股公司董事長施正榮對傳聞進行回應并給予澄清。
有分析人士認為,無風不起浪,賽維、尚德破產傳言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國光伏行業整體的不景氣。孟憲淦也指出,“近幾年中國光伏產品產量一直在增加,但歐洲債務危機、美國‘雙反’使得光伏市場急劇萎縮,價格一路下跌,利潤空間被壓縮得很厲害。”
更為嚴重的是,因行業“寒冬”,在股票市場上受傷的不僅是尚德。在國內A股市場,同是光伏產業的南大光電上市前公告業績將“變臉”,8月7日上市首日大漲后,次日遭遇跌停。
[關鍵詞]光伏產業;財政支持;貿易制裁
[中圖分類號]F812.2;F4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426(2013)12-0045-03
利用太陽能的最佳方式是光伏轉換,就是利用光伏效應,使太陽光射到硅材料上產生電流直接發電。以硅材料的應用開發形成的產業鏈條稱之為“光伏產業”,包括高純多晶硅原材料生產、太陽能電池生產、太陽能電池組件生產、相關生產設備的制造等。
一、錦州光伏產業發展現狀
作為新興產業,錦州光伏產業2007年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2010年被國家可再生能源學會批準為國家可再生能源學會光伏產業化基地,2011年國家科技部認定錦州硅材料及光伏產業化基地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錦州市現擁有陽光能源、奧克陽光、博陽光伏科技、新世紀、華昌光伏科技等34家光伏企業,具備從硅原料加工、單晶和多晶硅片、晶硅電池組件、薄膜電池組件、光伏發電工程以及配套高純度石英材料、石墨、EVA膜、硅棒膠、切割液等配套企業的完整產業鏈。2012年錦州市光伏企業產值完成144億元,主導產品年生產能力為:除硼多晶硅料4000噸、多晶硅料200噸、多晶鑄錠220兆瓦、單晶硅1吉瓦、硅片800兆瓦(多晶200)、太陽能電池300兆瓦、組件250兆瓦,光伏發電工程16.8兆瓦。光伏企業已呈現出規模化、集約化、集群化的發展態勢。
二、光伏產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國內外在光伏產業領域的競爭數量不斷增加,尤其是在國內,不僅民營企業,而且很多國有企業、央企也開始逐漸進入到光伏產業,加之西方國家的的限制(美國實施“雙反”,預計我國企業對美出口將至少增加36%左右的成本,基本不再有價格優勢),給我省光伏企業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力。
(一)從國際環境看,國際貿易制裁擠壓市場生存空間
從2007年起,我國連續5年成為全球光伏電池生產的第一大國。2011年,全國光伏電池的產能占世界的75%,而國內對光伏產品消費僅占全球的8%。目前,國內80%光伏產品全部出口到歐美市場。
然而,光伏產業的戰略地位,使得國外發達國家紛紛對我國采取遏制措施。繼德國在2009年對我國光伏產品提出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后,2012年11月9日美國對我國光伏產品“雙反”終裁落地,美國將針對我國相關生產和出口企業征收介于18.32%至249.96%的反傾銷關稅,以及介于14.78%至15.97%的反補貼關稅;2012年11月8日,歐盟公告,稱已對從中國光伏企業進口的硅片、電池、組件啟動反補貼調查(此前歐盟已經對上述產品展開了反傾銷調查?雪;據印度反傾銷局稱,2012年9月12日該局已收到印度業界申請,對原產于馬來西亞、中國、中國臺北和美國或從上述國家和地區出口的太陽能電池組裝板或部分組裝板進行反傾銷調查。
(二)整體競爭力不強,抗風險能力比較弱
從光伏產業鏈來看,企業主要集中在產業鏈的中下游,雖然從上游的原材料到中游的電池組件再到下游的光伏電站的運營是處于一個產業鏈,但是這三個環節管理的模式和對企業能力的要求是完全不一樣的,上游屬于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中游屬于勞動密集型,下游更多類似于傳統的電力行業。
錦州共有光伏企業23家,包括獨資、合資等。錦州陽光能源有限公司現有已達到國內、國際先進水平的單晶生長爐197臺、線切割機40臺、線切方機10臺、開斷機10臺、切方滾磨機8臺、梅耶博格BS805帶鋸1臺、數控單晶硅專用磨床1臺,原料處理生產線2條,檢測設備3套。企業的主導產品是太陽能電池用Ф5.5″-Ф8″的硅單晶棒、硅片,年產硅錠2000噸,硅片5600萬片,產品主要銷往中國大陸、日本、德國、法國、西班牙、印度、臺灣、香港等國家和地區。錦州華昌光伏科技有限公司現已建成電池片生產線4條,組件生產線2條,形成年產100MW電池片及50MW組件的生產能力。錦州博陽光伏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產品和生產能力有太陽能電池片150MWp、太陽能電池組件500MWp。錦州佑鑫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生產電弧石英坩堝系列產品,主要用于拉制太陽能單晶硅。目前是國內生產電弧石英坩堝的主要生產廠家之一。生產能力為年產電弧石英坩堝14″-18″15000只、生產12″-20″電弧石英坩堝30000只。錦州乃至遼寧光伏企業面臨著如何解決全產業鏈或者多個細分的產業環節同時發展模式所帶來的諸多管理問題的挑戰。
(三)核心技術有待于提高
江西省新余市賽維LDK的高科技有限公司獲批組建“國家光伏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樂山邁士通能源技術有限公司建設了“能源技術西部產業基地暨研發中心”,無錫尚德和保定英利等企業更是占據了國內光伏產業的龍頭地位。與其相比,錦州企業甚至遼寧光伏企業的不足非常明顯,雖然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術,但光伏產業技術發展很快,從單晶硅到多晶硅再到薄膜,不斷有新技術和相關設備出現,企業面臨著技術進步帶來的巨大挑戰。同時,企業單純依靠成本優勢來爭取市場地位,在對客戶影響能力、服務能力、產品質量、成本管理能力等無形競爭方面,與國外甚至國內處于領先地位的先進企業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就國內而言,江蘇光伏產業在制造、研發和市場環境最具競爭力;河北產業鏈條完整并完善,在區域競爭力中排名位居前列;江西、四川等省突破了硅原材料的供應瓶頸,也形成了較強的區域競爭實力。無論是在國際市場,還是在國內市場,遼寧在這些方面還需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空間。
(四)光伏產業科技研發條件不足
科技是企業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生命力的基本保障,沒有科技創新保證,新興行業發展必然失敗。一是光伏產業研究資金嚴重短缺。無論是錦州的光伏企業還是地方高校,都沒有足夠資金投入到科研當中。企業忙于應對生產的擴張,高校得不到省里的縱向課題和企業的橫向課題經費支持,技術和管理創新是無源之水。二是錦州企業和高校都僅僅關注于基礎材料或基礎工藝的理論研究,對于短期內直接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術應用和經營管理創新研究卻極為忽視。三是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連接缺乏有效的紐帶。企業有了問題不知道找哪所高校的研究人員解決,高校則不清楚企業有什么具體的需求。四是遼寧工業大學和渤海大學相關專業學生尚沒有畢業,遼寧光伏技術學院的基礎建設尚未完工,影響了其在光伏產業建設中發揮各種社會服務功能。
三、光伏產業發展需要財政支持
錦州光伏產業正處于建設培育階段,但由于整體市場價格大幅下降,已導致企業增量不增收,經營現金流萎縮,采取激進的高負債擴張策略的企業債務償付壓力較大。光伏產業屬于資本密集型產業,融資渠道的暢通與否對于產業的發展壯大至關重要,在當前光伏市場疲軟,企業持續盈利能力受到影響的情況下,錦州光伏企業同樣遭遇“融資難”的問題,銀行對光伏企業根本不發放貸款,隨著行業調整的逐步深入,新增融資渠道的收窄使錦州光伏企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加大。
(一)支持光伏產業的財政總體思路
1.構建財政長期支持機制。新興產業對地方經濟和稅收的貢獻不會立竿見影,反而需要長期扶持。在產業發展初期往往面臨很多問題,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不能因為光伏產業存在的短期問題而否定新興產業路線。
2.構建以財政政策發揮導向作用的機制。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要協調好政府與市場的相互關系。市場是新興戰略產業成長和發展的第一推動力量,作為財政政策的資金支持只能起到一個導向作用,不可能也不會統領一個產業的全部環節。
3.構建財稅激勵機制。重點是完善有利于企業創新、科技成果轉化、高技術產業發展、風險投資的稅收環境,給予企業稅收激勵。
4.構建財政資金綜合作用機制。在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充分使用財政政策的財政補貼、財政貼息、財政擔保和以獎代補等方式,放大財政資金的使用效果,引導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領域。
(二)支持光伏產業的具體財政手段
1.財政補貼。財政補貼政策是國際上使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支持產業發展的政策手段。財政補貼政策的特點是較為靈活,補貼對象既可以是生產者,也可以是下游的或終端的消費者。財政補貼一般分為投資補貼、產出補貼和消費補貼。應用技術研發和經營管理創新,屬于高風險、高成本、高外溢性,需要政府財政補貼的強力支持,直接補貼研發者或研發單位,利于激發積極性。消費補貼因直接補貼給產品的消費者而非生產者,可利用市場選擇機制,淘汰產品競爭力弱的企業,并刺激企業主動加強技術研發,提高管理水平來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2.財政貼息。財政貼息是政府提供的一種較為隱蔽的補貼形式,即政府代企業支付部分或全部貸款利息,對承貸企業的銀行貸款利息給予的補貼。財政貼息一般適用于新建或技術改造項目,政策的最初作用點是有效引導供給,降低供給的成本或風險,最終滿足社會的需求。在具體執行時,可以采取適當延長貼息時間、提高貼息率,直接將貼息撥給貸款銀行等措施鼓勵銀行提供資金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