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腹膜后腫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3.060
我院2000年7月~2007年8月,共收治原發性腹膜后腫瘤8例。現就其診斷及手術治療中的有關問題加以分析及討論。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男2例,女6例,年齡28~75歲,平均51.9歲。臨床癥狀:8例中2例無自覺癥狀,體檢經B型超聲發現腫物。其余6例中,首發癥狀為腹部腫塊有4例,有胃腸壓迫癥狀及伴氣促者2例。全組患者無1例有明顯腹痛,病程15天~16年。
腫塊位置、大小及活動度:8例腹部都可以觸及腫塊,腫塊位于右上腹1例,左上腹1例,在中下腹1例,盆腔4例,全腹部1例。腫塊長徑8~10cm 2例,11~20cm 4例,21cm以上2例。腫瘤最大的1例大小為58cm×40cm×30cm,重21kg。腫塊固定不動5例,活動度差3例。
影像檢查:腹部平片6例,有2例在腫塊相應部位見不規則密度影。胃腸鋇餐、鋇灌腸3例,胃腸道均未見器質性病變,2例顯示胃腸道受壓移位。靜脈腎盂造影2例,有1例顯示輸尿管受壓移位。B型超聲檢查7例,均探及腫塊。CT掃描6例,均發現腫塊,為低密度影及密度不均的腫塊影。
治療與結果
本組中1例因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肺部感染而采取非手術治療,1例自動出院未行手術治療。3例為婦科手術中發現后腹膜腫瘤而轉普外科,共6例行手術治療,完整切除5例,手術切除率為83.3%。探查取病理檢查1例。
手術后病理檢查:良性腫瘤4例,均完整切除;惡性2例,完整切除1例,探查取病檢1例。
病理組織學診斷:良性4例:神經纖維瘤1例,畸胎瘤1例,淋巴管瘤1例,纖維瘤1例;惡性腫瘤2例:惡性神經鞘瘤1例,惡性纖維細胞瘤1例。
近期結果 6例手術,術后死亡1例。死亡原因:術中切除腫瘤后創面出血較多,經處理后血止,與次日心衰死亡。
討 論
原發性腹膜后腫瘤的診斷與鑒別診斷:腹膜后腫瘤在腹膜后間隙中生長發展,腫瘤較小時無臨床癥狀,不易被早期發現,而多數病例是腫瘤生長到一定程度引起不適才被發現,最常見的癥狀是腹部腫塊,還有胃腸道壓迫癥狀及氣促,全組無明顯腹痛。
B型超聲檢查:B型超聲檢查仍為臨床首選的檢查方法。B超具有經濟、方便、無損傷,可探及腫瘤的范圍、大小、囊性或實性等優點。
CT檢查 CT檢查較B型超聲分辨率高,本組有6例作了CT掃描,經手術驗證,CT顯示的腫瘤位置、大小、性質與手術所見大致相同。優于B型超聲。
腹部平片:對于源于胚胎殘留組織的腫塊意義較大。本組6例腹部平片檢查,其中2例在盆腔中可見不規則組織陰影,1例見到鈣化影。
胃腸鋇餐及鋇灌腸檢查:可發現由于外界腫瘤壓迫而致其受壓或移位,并可排除胃腸道本身的病變。本組3例中,2例可見消化道移位及受壓,為術前腸道準備及制定手術方案提供了依據。
靜脈腎盂造影:可顯示腎臟和輸尿管受壓變形移位、排泄障礙及腎盂積水等。本組2例作靜脈腎盂造影,其中1例輸尿管受壓移位。我地區為泌尿系結石高發區,該項檢查為鑒別腹部腫塊的來源更具有意義。
關鍵詞:原發性腹膜后腫瘤 診斷 治療
原發性腹膜后腫瘤指起源于腹膜后間隙(不包括胰腺、腎臟、腎上腺和大血管)的腫瘤。臨床上比較少見,占全身腫瘤的0.07%~0.2%。疾病早期發現困難,手術難度比較大,手術后易復發。原發性腹膜后腫瘤的組織起源為腹膜后間隙脂肪、疏松結締組織、筋膜肌肉、血管神經、淋巴組織以及胚胎殘留組織,種類繁多,臨床表現多樣。超過半數以上的腫瘤為惡性。
1 臨床表現
1.1 癥狀
除了少數具有內分泌功能的腫瘤外,初期一般多無明顯癥狀。隨著腫瘤的生長,可能出現下列癥狀:
1.1.1 占位癥狀:腹膜后間隙空間遼闊,腫瘤常常巨大,產生腹部脹滿感,嚴重時影響呼吸。少數情況下由于腫瘤內部出血,腹部脹滿感可能突然加重,并可伴有劇痛。
1.1.2 壓迫癥狀:原發性腹膜后腫瘤發展到一定階段會對鄰近臟器產生壓迫,產生相應的刺激癥狀。如腫瘤壓迫胃可以產生惡心、嘔吐;壓迫直腸將導致排便次數增多、里急后重感;腸道嚴重受壓可能出現腸梗阻癥狀;壓迫膽管可以出現梗阻性黃疸。腫瘤侵犯泌尿系統器官出現相應的癥狀,壓迫膀胱可以產生尿頻、排尿急迫感;壓迫輸尿管產生腎積水癥狀;雙側輸尿管嚴重受壓者將出現尿毒癥表現。腫瘤侵犯神經或臟器時可以出現疼痛,如腹背痛、會痛及下肢痛,也可能出現受累神經支配區域的皮膚感覺異常。腫瘤壓迫靜脈和淋巴管,可以導致相應引流區域的皮膚如下肢、陰囊水腫和腹壁靜脈曲張。
1.1.3 異位內分泌癥狀:少數具有內分泌功能的腹膜后腫瘤,根據所分泌物質的不同,可以引起相應的內分泌癥候群。如嗜鉻細胞瘤可出現陣發性高血壓;某些可以分泌胰島素樣物質的纖維組織腫瘤能引起低血糖癥狀;罕見的功能性間葉組織腫瘤可引起抗維生素D的低血磷骨軟化病等。
1.1.4 全身癥狀:體重減輕、食欲下降、發熱、惡病質等在病程晚期都可能出現,惡性腫瘤出現這類癥狀更早。
1.2 體征
病人就診時最常見的體征是腹部腫塊,位置固定而深在,一般仰臥位觸診較腹臥位清楚。良性腫瘤除腫塊外體征少,有囊性感者多為囊性腫瘤如淋巴囊腫等;惡性腫瘤的體征相對較多,可有壓痛、腹水、下肢水腫、腹壁靜脈曲張、下肢感覺異常、梗阻性黃疸、腸梗阻和異常血管雜音等體征。但要明確腫瘤來源于腹膜后間隙,甚或明確腫瘤的性質,單憑癥狀和體征,不經特殊檢查,很難作出診斷。
1.3 輔助檢查
1.3.1 影像學檢查:是判斷腫瘤位置、范圍、與周圍臟器的關系及腫瘤血液供應所必需的。
1)B超:對于腹膜后腫瘤的診斷正確率較高,對于腫瘤位置、大小、囊性抑或實性的鑒別有價值。但對于腫瘤與周圍器官的關系,結論常不夠準確。 安全、無創、經濟,用于術前篩選和術后復查。
關鍵詞: 腹膜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手術配合
自2007年4月-2009年5月,我院泌尿外科采用經腹膜后腹腔鏡下切除腎上腺腫瘤5例,取得滿意效果,現將配合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我院自2007年4月-2009年5月,共收治腎上腺腫瘤病人5例,其中男4例,女1例;年齡31~55歲,平均43歲,病程1~4年,術前根據臨床癥狀及輔助檢查,均為原發性醛固酮增多癥,均符合該手術適應證,手術中醫護配合順利,術后切口愈合良好,患者滿意手術效果。
2 手術適應證
一般認為,腹腔鏡手術比較適合直徑<6cm單側或雙側腎上腺腫瘤。直徑>6cm的腫瘤表面血管豐富,操作和分離比較困難,同時,腫瘤瘤體較大,惡性可能性高,不宜實行腹腔鏡手術。
3 術前準備
3.1 心理護理 腹腔鏡下腎上腺腫瘤手術是一種新的手術方式,患者對其了解少,顧慮較多。術前一天由洗手護士、巡回護士共同入病房,向患者家屬介紹手術的簡要過程及優點,向病人解釋腹腔鏡手術與開放手術的區別,解除其恐懼心理,使病人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
3.2 器械物品的準備 術前一天要對腹腔鏡操作系統做詳細、全面的檢查,發現問題提前解決,以免影響手術進程。對腹腔鏡攝像系統及超聲刀系統作好調試,檢查二氧化碳鋼瓶的氣體量及壓力。準備常規開腹器械一套,腹腔鏡器械一套,另自制水囊一個,方法:7號手套的中指套一只,放入剪有多個孔的14號單腔導尿管,用7號絲線將尿管與指套根部數道環繞扎緊固定,先做注水試驗,確定無破漏后方可使用。
4 術中配合
4.1 巡回護士的配合 (1)患者入室后,認真核對病變部位,并在病變部位對側上肢建立靜脈通道。正確擺放手術,在患者患側肋部用軟枕墊高45° ,使腎隆出,健側腰部用沙袋支撐,以防患者滑落,健側上肢外展置于托手架上,墊胸下腋墊,踝部墊,兩膝間墊,妥善固定導尿管。(2)接通所有機器電源及各種管道,測試好腹腔鏡光源亮度和焦距,將顯示器擺在手術床的一側,主刀醫師的對側,調好角度,便于術者觀看,檢查二氧化碳鋼瓶是否打開。(3)術中觀察:手術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生命體征,密切觀察手術進程,確保顯像系統正常運作、清晰度,及時供給手術臺所需物品。
4.2 器械護士配合 (1)術前應對腹膜后腹腔鏡下腎上腺腫瘤手術做充分的了解,熟悉手術配合步驟,提前安裝好手術器械零件,各器械按程序擺放,與巡回護士認真核對。術中通過顯示屏密切關注手術進程,做到術中準確、快速傳遞器械。(2)常規消毒鋪巾,將攝像頭和光纖套好無菌保護套,正確連接各儀器導線及管道,取腋后線第12肋緣縱行切開皮膚2.0cm,長彎血管鉗鈍性分離肌層及腰背筋膜,自上而后向前分離腹膜后腔,將腹膜推開,進入后腹腔,置入自制水囊,注水300~600ml擴張,維持3~5min,使腹膜后形成一個間隙,吸出水囊內生理鹽水,取出水囊。(3)用手指引導于腋中線髂脊上方穿刺,置T50ca充氣,氣腹壓力為10~14mmHg,插入觀察鏡,在腋前線肋弓下插入另外一個穿刺鞘,腋后線12肋緣下放置第3個套管,并縫合防止漏氣,置入分離鉗器械,沿腰大肌前方分離打開腎周筋膜,分離腎上極及內側緣,顯露腎上腺區,尋找及分離腎上腺前后、外側及下方,妥善處理腎上腺中央靜脈,用鈦夾結扎后切斷,完整切除腎上腺腫瘤,置于自制標本袋中取出。檢查腎上腺窩是否徹底止血,放置引流管,解除氣腹,拔除套管,縫合切口,用創可貼包扎切口。
5 體會
(1)手術護士術前充分了解手術操作步驟, 熟悉儀器性能、器械相互間的配套使用及拆裝方法,做到快速準確傳遞器械。(2)本術式因切口小,部位深,術中使用電勾游離組織時為了防止裸露部位過長燒傷周邊組織,需套上硅膠管,使前端露出5mm左右[3] 。(3)為避免鏡頭上的熱附氣和凝固的炭化組織影響視野的清晰度,應在手術開始和手術視野不清時,用碘伏棉球擦拭攝像鏡頭,以提高視野清晰度。(4)建立氣腹時,根據病人的年齡、體重調節壓力,正常腹腔內壓力<100mmHg,設備壓力一般不超過75mmHg,以免壓力高造成高碳酸血癥[4] 。如果氣腹機報警,可能是氣腹管打折,或氣腹針阻塞,及時檢查,以免發生皮下氣腫甚至縱隔氣腫。(5)熟悉觀看顯示屏:鏡下手術操作與直觀手術操作不僅有深淺巨細差異,更有視覺、定面和運動協調的差異,為了默契傳遞手術器械,必須達到窺平面視覺的適應、定面和協調的適應[5]。 (6)術中配合麻醉醫生密切觀察病人生命體征,保證輸液通暢,作好監護及中心靜脈壓的監測,同時也要做好升血壓、快速輸血和擴容的準備。
6 小結
腹膜后腹腔鏡下行腎上腺疾病的手術具有創傷小,痛苦輕,切口較開放手術小且美觀,感染少,恢復快等優點[6]。隨著醫療設備的不斷改進和完善及醫療技術的不斷發展,腹膜后腹腔鏡手術成為腎上腺外科疾病治療的首選方法,特別是良性腎上腺腫瘤,已成為腹腔鏡外科治療的金標準手術。因此,我們必須努力學習,掌握腹腔鏡治療的原理,器械的使用方法及步驟,更好地配合,完成現代腹腔鏡手術。
【參考文獻】
1 喻紅玲,屈清榮.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22-23.
2 Smith CD,Weber CJ,AmersonJR,et al.Laparoscopic adrenaleclomy:new gold standard.WorldJ Sury,1999,23(4):389-396.
3 高欣,邱劍光,菜育彬,等.腹腔鏡下腎盂成形術.中華泌尿外科雜志,2002,10:610-611.
4 付秀榮.后腹腔鏡腎上腺腫瘤切除術的配合體會.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5,36(1):117-118.
【關鍵詞】 彩色超聲多普勒;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診斷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8.70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8-4698-0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28例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患者為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間經手術病理證實的住院患者。年齡23-67歲,平均年齡48歲。
1.2 使用儀器 為飛利浦IU22和西門子S-20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MHZ。
1.3 方法 患者分別采取仰臥位和左、右側臥位,對腹部進行多方位、多切面的掃查。當發現腹部存在腫塊時首先應排除肝右后葉、雙腎以及胰腺等部位的腫塊,然后再確定腫塊是否來源于腹膜后,這樣就可以進一步來判斷是否為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了。檢查腫塊時應重點從腫塊的大小、形態、邊界、內部回聲、有無鈣化以及腫塊內部的血管數目、血流是否豐富等多方面來觀察。
2 結 果
本組28例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患者均經手術后病理所證實,惡性者為12例,良性者為16例,其中腎上腺嗜絡細胞瘤6例占21.4%(6/28),節細胞神經瘤8例占28.6%(8/28),節細胞神經母細胞瘤6例占21.4%(6/28),成神經細胞瘤5例占17.9%(5/28),混合細胞瘤3例占10.7%(3/28)。惡性腫瘤的直徑在5.0cm以上的8例占66.6%(8/12),良性腫瘤的直徑在5.0cm以上的2例占12.5%(2/16)。惡性腫瘤在實質性回聲不均勻、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晰的6例占50.0%(6/12),而良性腫瘤在實質性回聲不均勻、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晰者為4例占25.0%(4/16)。惡性腫瘤的血流較豐富的7例占58.3%(7/12),而良性腫瘤的血流豐富較豐富者為5例占31.3%(5/16)[3]。
3 討 論
3.1 在確定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之前應該首先排除肝右后葉、雙腎以及胰腺等部位的腫瘤,這樣就可以進一步來判斷是否為腹膜后神經細胞原性腫瘤了。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生長在腹膜后間隙內的腎周圍、脊柱兩旁及雙腎上腺區域,由于該部位的位置較深加上膜后間隙有一定的生長空間,腫瘤不易在早期被患者所發現,當腫瘤長到一定大小時才可被患者自己所發現或到醫院檢查時方可被檢查出,所以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一般都較大[1]。
3.2 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的彩色超聲多普勒聲像圖表現:本組28例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均呈實質性回聲改變,內部回聲多不均勻,可以呈強回聲或弱回聲改變,也可以出現多處鈣化或多個小的無回聲區,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的形態可以規則或不規則,邊界可清晰或不清晰,血流可以豐富或不豐富,腹膜后神經細胞原性腫瘤的體積一般較大,多在3.5cm-12.0cm之間[2]。
3.3 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的彩色超聲多普勒聲像圖在鑒別腫瘤的良惡性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無論是良性還是惡性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在其實質性回聲均不均勻、形態規則不規則、邊界清晰不清晰、不豐富等方面兩者都存在一定的重疊,只是在腫瘤的大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惡性腫瘤的大小多在5.0cm-12.0cm之間,良性腫瘤的大小多在3.5cm-6.0cm之間。盡管彩色超聲多普勒聲像圖在鑒別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的良惡診斷方面缺乏一定特異性,但惡性腫瘤在實質性回聲不均勻、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晰、血流較豐富等方面較良性腫瘤所占的比例較大。而良性腫瘤在實質性回聲不均勻、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晰、血流較豐富等方面較惡性腫瘤所占的比例較小。
綜上所述,應用彩色超聲多普勒在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診斷方面有較高的價值,但是在鑒別良惡性診斷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缺陷,主要是因為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瘤在超聲多普勒聲像圖的表現方面有重疊現象,缺乏一定的特異性,只是在腫瘤直徑的大小方面有一定的差距,惡性腫瘤的大小多在5.0cm-12.0cm之間,而良性腫瘤的大小多在3.5cm-6.0cm之間。但惡性腫瘤在實質性回聲不均勻、形態不規則、邊界不清晰、血流較豐富等方面較良性腫瘤所占的比例要大。盡管超聲在鑒別良惡性診斷方面缺乏特異性,但在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的檢出方面價值很高且無放射性,對人體無害,方便易行,重復性強,所以應用彩色多普勒診斷腹膜后神經細胞源性腫瘤還是最有效的辦法[4]。
參考文獻
[1] 張波,姜玉新,游珊珊.原發異位嗜絡細胞瘤的超聲診斷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7,16(3):230-232.
[2] 王甘露,劉維藩,杜松濤,等.原發性腹膜后腎上腺外嗜絡細胞瘤的診斷與治療探討(附5例報告)[J].腹部外科,2001,14(3):159-161.
1 病例資料
例1.男, 42歲, 以“陣發性頭暈、頭痛”為主訴, 于2010年7月來院就診。體格檢查:一般狀態良好, 神志清醒, 顱神經征未見異常。CT示右顳底及側裂區低密度, 大小5 cm×4 cm×3 cm。診斷為蛛網膜囊腫。行蛛網膜囊腫-腹腔分流術, 應用Medtronic低壓分流系統。術后20 d出現腹部持續性疼痛, 逐漸加重, 患者不發燒, 尿便無異常。體格檢查:頭部及腹部手術切口愈合好, 頭部分流閥彈性良好, 皮下隧道無積液及紅腫, 腹部呈彌散性壓痛, 無反跳痛及肌緊張。X線腹透顯示分流管末端位于左側盆腔, B超顯示腹腔內無包快及腹水。復查CT示囊腫體積3 cm×2 cm×2 cm,較術前明顯縮小。血白細胞總數6.0×109/L.予以腹部微波理療一周, 癥狀無緩解且疼痛加劇不能忍受。拔出分流管腹腔端改為囊腫-頸內靜脈分流, 術中化驗囊液各項指標均正常。術后未發生腹痛。
例2.女性, 32歲, 以偶發癲癇于2013年2月來院就診。體格檢查:神志清醒, 無陽性體征。CT示左側裂池擴大, 診斷:蛛網膜囊腫。行蛛網膜囊腫-腹腔分流術, 應用Medtronic低壓分流系統。術后30 d出現腹部持續痛, 逐漸加重不能忍受, 無惡心、嘔吐、無發燒、尿便無異常。查體:分流管通暢, 顱神經無異常, 全腹壓痛, 無反跳痛及肌緊張。X線腹透顯示分流管末端位于右側盆腔, 腸管內無液平。B超顯示腹腔內無異常。血白細胞正常范圍。患者強烈要求取出分流管, 不再接受其它手術。取出分流管系統, 術中化驗囊液細胞數、蛋白質、糖均正常, 腹痛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