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景觀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文化 保護 傳承 景觀 規劃
中圖分類號: E2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安徽泗縣位于安徽省東北部,黃淮平原的南端,隋唐大運河上重要的節點。自2010年至今,泗縣圍繞“古汴河”這一核心文化內容,相繼開展了泗縣古汴風貌區的規劃、清水灣公園的建設,為迎接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近期又進行了隋唐大運河運河故道東十里長街段保護整治實施工程;其統籌規劃,分步實施的舉措取得了良好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一、項目背景
1、泗縣:
泗縣,夏朝建制。漢始置夏邱縣,后漢改夏邱縣為虹縣。634年,將虹縣納入泗州。 1680年,泗州城陷沒于洪澤湖。1777年,乾隆年間,遷泗州州治于虹,虹縣并入泗州。 1912年(民國元年)4月,泗州更名泗縣,直屬安徽省。廢州制,改稱泗縣。泗縣,因長期屬泗州管轄,曾一度是泗州州衙所在地,故稱泗縣為泗州。
2、古汴河:
古汴河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起涿郡(今北京市),南達余杭(今浙江杭州),全長4800公里;是我國隋代開鑿的一條舉世聞名的人工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通濟渠:大業元年開鑿的通濟渠,從洛陽西苑引谷水、洛水到黃河,再從板渚引黃河水東南流,經成臬、開封、商丘、夏邑、永城、宿縣,靈璧、泗縣到盱眙北,達于淮河。通濟渠在唐朝以后稱汴河,北宋王朝時,通漕主要依靠汴河。
泗縣古汴河:古汴河自汴京,由靈璧縣虞姬墓入泗縣境,東沿泗宿公路北側穿城東注;城東段為東汴河,城西段為西汴河;在泗縣境內汴河故道,河身尚存約26 公里,這就是“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風浪九天來”的隋唐運河的唯一殘存段。泗縣境內殘存的汴河故道,歷經千年,雖不通舟揖,卻仍有行洪、灌溉之利。
3、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
2006 年5 月,國務院將京杭大運河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12 月,國家文物局將大運河列入重新設定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確定了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的基本要求和近期方向。2007 年,大運河保護和申遺工作協調會在北京召開,決定將“京杭大運河”更名為“中國大運河”,把隋唐大運河擴充進來,新增了安徽以及河南部分地段。2008 年,由國家文物局主持召開“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工作會議暨大運河保護規劃編制要求研討會”,確定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后增補)構成“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
中國大運河遺產安徽段是隋唐大運河通濟渠(汴河)的主要組成部分,安徽段大運河遺產主要包括:水利水運工程(水工)遺址,在用水利水運(水工)工程,運河城鎮、運河村落遺產,其他相關歷史遺存四部分。
泗縣運河故道屬于在用水利水運(水工)工程,是安徽省境內唯一一段基本保留原狀的有水河道,該段河道與江蘇省泗洪縣運河故道共同作為通濟現存唯一一在用有水的運河故道,具有突出的世界文化遺產價值。
二、規劃建設時序及項目概況:
泗縣以“古汴河”為核心內容的規劃建設,始于2010年初的古汴風貌區的規劃,2011年實施了風貌區內清水灣公園項目建設,在中國大運河申遺項目的推動下,2012年泗縣境內保護最為完整的運河故道也相繼進入了工程實施階段,隨之而來的還有泗縣大運河文化產業區的開發建設。泗縣的古汴河保護規劃建設工程正徐徐拉開帷幕。
1、泗洲古汴風貌區:古汴風貌區位于泗縣縣城二環以內,以老城為中心,包括古汴河、護城河、石梁河兩側綠地、清水灣公園,整個風貌區呈環形放射狀分布。風貌區總面積86.80公頃,水面面積約11.94公頃,綠地面積約74.86公頃。古汴河由西向東穿城而過;護城河北接古汴河,南通石梁河,西北寬,東南窄;石梁河連接古汴河和護城河,是古汴河的支流;清水灣公園位于古汴河以北,石梁河穿園而過。
2、清水灣公園:清水灣公園位于泗縣縣城西北,為泗洲古汴風貌區的一個重要節點,石梁河作為泄洪通道穿越其間。公園總面積約32.62公頃,其中現狀水域面積約9.49公頃。清水灣公園作為古汴風貌區的先行啟動項目,具有地塊較為完整,可實施性較強的優勢,同時泗縣城內無綜合性公園,城市綠地無法滿足市民綜合游覽休閑的需求,清水灣公園的建設勢在必行。
3、隋唐大運河遺產泗縣運河故道東十里長街段保護整治實施工程:西起泗縣城東護城河與運河交口處,經東十里長街至新濉河交匯處,總長約5.8公里,為國家確定的首批申遺點段。
實施范圍主要以運河故道的河道為中心,包括兩側堤岸、兩側各15-30米重點保護區和150-300米一類建設控制區,總面積約370公頃。
三、文脈挖掘
以“古汴河”為核心的運河文化,在文化內容的挖掘上,始終離不開運河;城市濱水而建,人類依水而居,水是生命之源,萬物生存之根本,所有的物質非物質的文化遺產都離不開水的滋養。泗縣水網縱橫,皆與古汴河相連。
泗縣古城三河:護城河、古汴河、石梁河,是構筑泗縣生態系統規劃綠地系統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構筑城市水環城、城環水、城水交融城市特色風貌的重要河段。以三大水系為依托,通過對現狀資源的整合,詮釋古泗洲城的演變、隋唐大運河的興衰、以及對相關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弘揚。
古汴河文化,主要包括:隋唐大運河修建時間、起始點、變遷、修建場景展示、運口文化;隋煬帝下江南游船、驛站、行宮、自然風光、餐飲娛樂;大運河漕運、碼頭繁華的商業、出土文物等物質非物質文化遺產。
古泗洲城池文化,主要體現:城池歷史沿革、城門、橋、紀念碑亭、重要歷史事件等。古泗洲城,北門號迎恩門,東為永濟門,南曰永泰門,西稱永豐門。以北門為正門。
古泗洲市井文化,主要體現:民俗、宗教、戲曲、名人、詩詞文化。其中泗州戲是安徽省四大劇種之一,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
以文廟為中心的書院文化:根據《帝年紀略》和《泗州志》記載,泗州城內外有決科書院、龍泉書院、泗水書院等文教建筑。
以釋迦寺為中心的佛教文化:據《敕賜釋迦寺重修藏經樓施地圍墻碑記》和《泗虹合志》記載,釋迦寺大殿建于北宋英宗年間,原名壽圣寺,后明太祖朱元璋將其改為釋迦寺,釋迦寺原有殿宇兩進,后有藏經樓,寺院內有銀彀樹、羅漢石、九欹松、琵笆井、香水橋、透亮碑、皂角樹等。現僅存大殿一座,皂角樹一棵。
四、空間規劃
景觀空間規劃充分結合總體規劃中的功能結構、用地性質,將古汴河文化的保護傳承與水生態保持、景觀空間營造、休閑游憩設施的布置相結合,滿足人群休閑、健身、娛樂、餐飲等需求,將文化展示、景觀觀賞、休閑活動與經濟增長相結合。
1、古汴風貌區:
古汴風貌區內三河交匯,相依相生,各有側重。形成一片、一帶、兩點、兩線的空間結構。突出泗縣“水韻泗洲、靚麗泗洲”的濱水城市景觀理念,以水為中心,形成“流動的古運河,悅動的古泗州”的空間形態,營造“水長、景深、水青、景秀”的空間景觀特點,符合“人文、親水、休閑、生態”的景觀主題。
通過用地適宜性分析,運用起承轉合的規劃方法,將古汴風貌區分為4個主要功能區:綜合管理服務區、開放休閑共享區、文化交流紀念區、自然休閑活動區;7個景區:西門景區、北門景區、東門景區、南門景區、漕運景區、游船景區、公園景區;20個景點:洋城春色、柏浦荷風、漁舟詠月、綸語佛音、汴水晴波、汴河亭曲、龍舟臨流、汴水秋聲、流水游龍、夏邱懷古、古泗起源、碧水浮煙、鸞鳳和鳴、小橋流水、鶯歌燕舞、古汴遺風、商櫓吟風、隋堤煙柳、書院詩聲、泗洲懷古。
2、清水灣公園:
清水灣公園是古汴風貌區重要的組成部分,陸地面積23.13公頃,公園秉承上位規劃人文、親水、休閑、生態的主題,將建設成為滿足人們休閑、娛樂、游憩、觀景的綜合性濱水生態公園。
公園以虹鄉八景為景觀藍本:虹鄉八景之首“柏浦荷風”,以荷花為主題,營造濱水水上觀景活動主題空間;“洋城春色”:以春季景觀為主,表現湖濱芳草萋萋,春花爭艷的景觀特征;“汴水秋聲”:石梁河古為古汴河的支流,河北岸以“蘆花飛雪點漁蓑”體現秋季景觀;塔:靈瑞塔,泗州志有記載:高三百尺,影投淮水。
清水灣公園依石梁河而建,石梁河的中段連接古汴河、護城河,兩端連接新濉河和新汴河,是城市防洪排澇的重要通道,空間規劃首先解決其水利功能,保留其主河道泄洪,利用基地內魚塘,改造作為景觀湖面,既可對主河道洪水進行分流,同時又可承擔水上活動、水生植物觀賞等功能。將公園分成6大景區:飲食文化區、水秀表演區、兒童娛樂區、民俗文化區、水上活動區、綜合管理服務區;12大景點:洋城春色、柏浦荷風、清溪煙柳、汴水秋聲、靈瑞覽勝、芳橋明月、山嵐桃李、杉林翠島、泗城拾貝、水秀風華、古汴勝景、雙亭臥波。
4、隋唐大運河遺產泗縣運河故道東十里長街段保護整治實施工程:
泗縣運河故道東十里長街段,依據上位保護規劃,結合工程實施要求、實施限制要素,通過對現狀調研、資源利用、用地適宜性等分析,設計以生態大綠地規劃為基礎,以運河保護為重點,將運口文化、十里長街、考古發掘點等重要的景觀節點,以運河文化、漕運文化為脈絡進行貫穿,共同形成“一體兩翼四區多點”的空間格局。
一體:運河本體;兩翼:兩側綠化帶;四區:運河本體展示區、濱水文化游覽區、運河文化共享區、運河生態保育區;多點:隋堤煙柳、汴水晴波、楊柳依依、汴水秋聲、漕運盛景、活力運河、十里長街、水木清風、古村煙嵐、田園風光、桃蹊柳陌、古河探秘。
五、交通組織:
交通組織是城市整體形象展示的重要途徑;主要形象入口及主要標志性設施的建設是古城文化展示的重要載體;規劃濱水慢行系統和景觀游步道、水上游覽系統、增加游覽趣味性;并在主要活動場地設計汽車和自行車停車場,滿足基本的功能需求。
古汴風貌區:環城路以內護城河段設連續濱水游步道;古汴河東段、西段,石梁河等濱水游步道與綠地穿插。主要入口形象展示如下:
東關橋:帆型雕塑。帆型紀念雕塑,既能體現象征漕運商船的繁忙,同時東關橋處于新老城區的交界處,又能寓意新老城區經濟、人民生活一帆風順,蒸蒸日上。
西關橋:沿西關橋北側設計迎駕牌坊,作為隋煬帝下江南進城的紀念;同時作為古汴河和中大街的空間對景。龍舟船坊,作為水上游客服務中心和碼頭,利用駁岸高差,牌坊和龍舟錯落布局,豐富空間層次。
泗洲橋:置一青銅鼎,與北門迎駕門正門的氣勢相呼應。
清水灣公園:復建靈瑞塔于園中,作為全園標志性景觀。
清水灣公園:
結合周邊用地性質和道路性質,確定公園主入口;區分水系功能,設計水上活動項目。
交通性主干道二環路,不適宜作為公園的主要出入口,可作為輔助功能性入口。將周邊以居住用地為主,且聯系城區主干道的閥南路,作為市區居民進入公園的主要道路,結合公園內部的功能,設置主次入口。園區內部設置一條主干道,由二級游步道形成游覽環線,并在主次入口處設置停車場。
依據水體功能,內湖區域以觀荷、采蓮為主;外湖區域水上游船觀光;局部與外湖水面相接處設置淺水沙灘。
3、隋唐大運河遺產泗縣運河故道東十里長街段保護整治實施工程:
利用規劃城市主次干道路與園區相交處,設置主次出入口,換乘點、停車場等設施。
尊重現狀場地肌理,溝通場地內部交通;在現有濱河道路的基礎上進行交通組織設計,提高工作效率,節省造價;
結合電瓶車、自行車等多種交通工具,形成多樣化的“慢游”系統。以濱河交通流線為主線,設置濱河綠道,通過新濉河大堤連接形成南北環線,寬6米,滿足近期實施部分園區通行。同時滿足30米保護范圍內近期實施部分園區內的通行。
六、建筑及公共配套服務設施:
建筑是承載古城文化的主要載體,同時滿足現代居民的活動、休閑、娛樂的需求;景觀建筑與管理用房、商業用房的設計采用仿唐古建風格;另外布置亭廊、軒榭、坐凳、指示牌、垃圾桶等滿足游人休息觀景活動的需求。
古汴風貌區城區段及清水灣公園內部建筑采用仿唐官式建筑,作為隋煬帝下江南的驛館所在;東十里長街段采用仿唐民居風格,凸顯自然純樸的民俗風情。
七、種植設計:
種植設計是古城空間意境的主要表達方式,其注重景觀布局分區、景點和四季的變化;以體現隋堤煙柳的自然風光為主線;植物選擇能體現古泗洲的鄉土風物、地域特征的品種為主,自然混交林為背景,常綠色葉灌木為景觀鋪墊,并根據景區和景點的特征,選擇恰當的植物品種營造景觀氣氛,同時沿水邊種植水生植物,既可弱化硬質駁岸,豐富景觀層次;又可以起到凈化水源、涵養土壤的生態作用。
1、古汴風貌區:濱河植物觀賞帶:植物以喜水濕的喬灌木、水生花卉等組合成多樣的景觀形態;同時考慮林緣線、林冠線的變化,設計垂柳、水杉林、楓林等植物形態。分為:
休閑活動景觀林:春季觀花景觀:可根據花期的變化,設計不同的植物品種,營造小橋流水人家、落英繽紛的景觀效果。夏季蔭長景觀:將景觀空間由開敞引入幽深的過渡區域,同時又是人群林下活動休息觀景的空間之一,地被采用耐踐踏的草坪,上層空間采用常綠落葉喬木搭配種植。秋季色濃景觀:以色葉喬灌木為主,營造濃郁的秋季主題景觀。冬季幽香景觀:香花為主,冬季初春臘梅梅花景觀。
背景觀賞林:風貌區周邊地塊以混交林為主,通過不同的主干植物來體現主題,下層以野生植物品種為主。
2、清水灣公園:公園植物以四季景觀為特色,結合功能布局,分為:春季景觀區:櫻花街、玉蘭坪、海棠塢、垂柳堤、杉林浦。夏季景觀區:采蓮灣、合歡堂、紫薇境。秋季景觀區:櫸樹林、桂花坡、蘆花蕩。冬季景觀區:暗香徑。濱水景觀帶:鳶尾、菖蒲、矮蒲葦、千屈菜、蓮花、荷花等。
3、隋唐大運河遺產泗縣運河故道東十里長街段保護整治實施工程:
植物生態群落規劃圍繞“隋堤煙柳”,以再現故道景觀風貌為主題;充分尊重場地條件、功能需求,強調景觀的原生態與野趣,注重自然生態的維護和修復。
具體措施:清理兩岸雜草、次生林、蘆竹,保留區域內的基本農田和自然生態景觀;保留長勢較好的成片楊樹林,保護現有生態環境,優化沿河林冠線,形成片林景觀;清除雜亂稀疏的楊樹林,補植柳樹等鄉土樹種;結合景區功能及文化內容,種植不同的景觀觀賞植物;保留故道內的蘆葦,清除蘆竹,種植水生植物,提高水體的自凈能力。
依據景觀布局、功能分區,確定植物景觀的特色,分為:
濱水綠地景觀帶:依托運河故道水體兩側堤岸,依據現狀植物空間特征,再現隋堤煙柳的景觀風貌,共有:隋堤煙柳、汴水晴波、楊柳依依、汴水秋聲等。
生態綠地景觀區:依托現狀農田綠地、水系、保護區綠帶,將外側綠地分為田園風光、生態密林、濕地叢林等。
休閑活動景觀區:結合景區內展示區域的內容,分為林蔭廣場、疏林草地等。
結束語:
泗縣古汴河是城市歷史重要的見證,運河故道作為中國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段最重要的活的文化遺產,已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我們景觀規劃設計工作者,有幸承擔起文化遺產地的規劃,并參與其建設工作,應在保護運河文化遺產的前提下,深入發掘運河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科學價值,并結合城市綠地系統的規劃,將運河遺產保護和景觀游憩相結合,促進遺產地文化、社會、經濟與生態的和諧演進。
在此,特別感謝泗縣縣委縣政府對我們規劃設計工作的認同和支持。
附圖:
總圖清水灣公園鳥瞰圖清水灣公園照片清水灣公園照片清水灣公園照片
簡介:
關鍵詞: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原則;內容;方法
我國鄉村景觀規劃設計起步較晚,關于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理論和體系還不完善,這就導致當前農村發展過程中存在著許多生態問題。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鄉村面積較大,因此需要重視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工作,以現代農業資源為基礎,依托于鄉村自然生態環境,將鄉村景觀、經濟生產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并重視先進技術的引進,從而打造出美的鄉村,為現代農業、生態農業和高效農業的實現奠定良好的基礎。
1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原則
1.1 尊重和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保護自然生態環境的原則。打造美麗的鄉村,不能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在具體規劃設計過程中要充分的利用科學技術,并將其與人類及自然環境有效結合,從而打造出一個具有人文景觀風貌的鄉村,為農民提供一個更舒適的生活環境。
1.2 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需要保留鄉村的原始風貌。鄉村的民風民俗作為什歷史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在規劃設計時要充分的保留這些歷史寶藏,尊重地域文化特色,從而增加鄉村的文化內涵。
1.3 可持續性發展
在當前鄉村發展過程中,人們受制于社會條件限制,往往對自然環境資源利用較多,這也給自然環境帶來了較大的破壞。因此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有效的保護好鄉村自然資源,避免出現濫砍濫伐的現象,充分的實現對環境資源的有效利用。
2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
2.1 村落景觀
村落作為一個綜合體,屬于一個較為復雜的系統。村落景觀要具備較高的欣賞價值,以此來吸引旅游者,使游人能夠享受景觀資源。而且通過將社會、生態、文化和村落形態等諸多元素進行有效組合,從而形成錯落有致的景觀,為鄉村打造出適宜開發旅游的風景。按照物質形態來對村落景觀的要素形式進行劃分,可以分為點、線、面等三種形態。
2.1.1 點。無論是在村落布局還是景觀效果上,點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點的存在會增強景觀的中心感,使景觀更具向心性和標志性。可以將村落景觀看成一系列點狀空間,將不同的節點進行組合,從而形成豐富的村落景觀。
2.1.2 線。點運動的軌跡即為線,同時線也是面運動的起點,線具備多種形態的造型元素,具有較強的表現性和概括性,因此在村落景觀規劃設計中,可能將線作為街景藝術的重要單元,利用線來決定村落景觀空間形態的輪廓線,并利用線來表現村落內部的結構和組成。鄉村景觀中的線性景觀,在連接各景觀要素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通過線性空間的曲直變化及動靜結合,從而打造豐富及優美的村落景觀。
2.1.3 面。面在景觀中分布范圍十分廣,而且具有非常好的連通性,在村落景觀中,面充分的集合了村落景觀諸要素的特征,不僅決定著景觀的性質,而且對景觀動態發展也起著主導性的作用。
2.2 農業觀光園
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中,農業觀光園作為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主要以休閑和觀光作為主題,以高科技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集多功能于一體,通過廣泛的資源和多樣的形式打造出來的鄉村農業觀光園能夠吸引大批游人,成為鄉村旅游不可或缺的主要形式。在農業觀光園中,充分的將農業資源與旅游資源進行結合,將鄉村特有的文化、民俗風情和技藝進行傳承和延續,從而打造出具有特色的鄉村景觀。
2.3 旅游配套服務設施規劃
2.3.1 公共服務設施。公共服務設施是指為游客在旅途中應對日常事件、突發事件,增加其逗留時間和消費的設施,此類服務設施具有布局分散、規模小的特點,同時又是游客旅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在鄉村公共服務設施規劃上,可以采取統一規劃布局的措施,根據鄉村的游客量、需求量,按照合理的服務半徑,設置游客咨詢中心、公廁、超市等,將各種服務設施遍及進行整個村域,構成完整的服務設施系統。
2.3.2 旅游標識系統。旅游標識系統主要是反映鄉村的景觀節點、服務點及道路交通等旅游信息,指導游客能夠快速、便捷的找到理想中的目的地。因此,在鄉村入口、道路沿線、重要節點附近設置指示牌、標識牌,增加特色鮮明的景觀元素,加強標志性特色,便于游客及時獲得相關的導游信息。在標識景觀設計中,根據鄉村所處的區位、資源、環境,充分運用當地的材料,設計具有鄉土氣息的景觀設施。
3 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方法
3.1 尊重傳統村莊肌理,構建聚落溫馨格局
鄉村在長期發展和演變過程中形成了更適應自然的環境,因此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傳統村莊的肌理,有效的保護鄉村原有的風貌,構造出溫馨的鄉村格局,為居民打造良好的生活氛圍,增進居民之間的情感交流,落造出溫馨的氛圍。同時,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要通過合理的設計和布局,有效的保護好自然環境和資源,進一步挖掘對鄉村規劃有利的景觀素材,從而打造出美觀的鄉村環境。
3.2 發揚鄉村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鄉村歷史文化風貌及民俗文化等都是展示鄉村特色的傳統文化,也是當地百姓的精神財富。因此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進一步突出地域民俗色彩,充分的運用鄉村特色來使生活環境和自然環境有效的相結合,展現出鄉村景觀的文化魅力,提升鄉土氣息,這不僅有利于推動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而且對帶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也具有積極的意義。
3.3 構造尺度宜人的鄉村生活空間
鄉村的居住部落和街道形成了鄉村空間,這其中街道起著有效的連接作用,以此來形成具有特色的鄉村地理風貌。因此在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時,要遵循心計適宜的原則,更好的顯示出道路布局的合理性,確保道路順通,從而為居民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而且在具體規劃設計時,當需要添加一些公共服務設計時,不能對村民正常的生活帶來影響,要通過科學的設計,采取合理的尺度,從而為村民打造一個舒適、宜居的鄉村環境。
4 結束語
近年來我國農村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因此需要對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給予充分的重視。在具體規劃設計過程中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依托于鄉村的地域特色及自然環境資源,為村民打造出美麗宜人的鄉村景觀。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不僅具備民俗色彩,同時還具備一定的文化底蘊,而且通過景觀的規劃設計,要有效的提升當地的經濟效益,更好的帶動當地的旅游業發展,為鄉村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歐陽勇鋒,黃漢莉.試論鄉村文化景觀的意義及其分類、評價與保護設計[J].中國園林,2012(12).
關鍵詞:原生景觀;美學;因地制宜;自然
中圖分類號:J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4)05-0019-01
原生景觀是指規劃地域內原有的具有景觀價值的元素,它主要包含原生水景觀,原有植物景觀,原有地形、地貌,遺址古跡等。原生景觀的利用應遵循的景觀美學原則為功能美,藝術美,科學美。應表現出自然美,形式美,社會美。
在進行設計的時候,我們應當將原生景觀所包含的所有的元素運用到景觀規劃設計中,從美學角度加以闡述來達到一種以自然環境為出發點,以科學與藝術的手段協調自然、人、社會三種環境之間的關系,使其達到一種最佳運行狀態。
從原生景觀的分類上面做闡述,分別對其應用到景觀規劃當中所產生的美學意義加以分析和探討。
一、原生水景觀在景觀規劃中的運用及其美學意義
若景觀規劃地原有水面或河流(包含支流)濕地并不對大的規劃造成破壞性影響,在進行景觀規劃時,可以充分利用其原生景觀的特性來進行利用,通過設計結合自然的方法進行改造,符合設計原則。
在進行規劃時,將規劃地塊內人工開挖的養殖池、坑塘等具有人工痕跡的原生水景觀作為景觀規劃設計的元素加以改造并進行功能和形式上的雙重利用。在景觀設計審美原則的前提下對其進行改造,從塘、坑的外部造型、駁岸、水質等多方面進行改造,使之與大的景觀環境相協調。不管是從功能上還是在形式色彩上,都是一種具有強烈美感的設計手法,同時滿足了功能美和藝術美的雙重美感的享受。
二、原生植物景觀在景觀規劃中的運用及其美學意義
地域性原生植物是一種非常典型的可以代表規劃地域特色的設計元素,將其運用到景觀設計中作為植物要素,是一種因地制宜,結合自然的設計原則。原生植物雖然在沒有進行可塑性設計的前提下可觀賞性程度比外來植物稍微遜色,但是其適應性和易成活、易于感知的特性決定了其功能上的價值,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從形式上去選擇景觀植物要素,在設計中充分利用原生植物,保留原生植物景觀的生態美和自然美,同時又體現了一種科學之美。
三、原生地形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及美學意義
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地形有著重要的意義,它是一種景觀造景元素的主體,所有的元素都會依附地形的存在而存在,地形的感官美決定著整體的環境美。
在景觀規劃設計中常常會在規劃地域內存在山體、丘陵,這些原有的地形是一種不可位移,不可改變的,設計師在設計時要遵循其山體和丘陵的自然形態,即使進行改造也不可破壞其原有的特點。例如,濟南市長清區的園博園,在其中就包含了一些山體和丘陵等原有地形地貌,園區內的山地和丘陵多以低緩坡地為主,設計時利用山體和丘陵的高低落差及園路的旋轉盤升,營造出一種橫向空間和縱向空間的錯落感和曲線美,讓人們在視覺上產生一種柔和的視覺美。
灘地原生凹凸地形在景觀規劃設計中也是可以完全被加以利用而成為一種很有地域特點的景觀元素,在秦皇島沿海地區的灘涂中,會出現因潮汐的漲落而形成的水坑和圓形小島,放眼望去,漲潮時分,圓形的小島,在水中呈現了一組組的綠島,而落潮時分,卻恰恰相反,形成了一個個小水泡,鑲嵌在深色的灘涂中,在顏色上形成了強烈的反差。這是一種跨越時空維度和高低落差的形式美感。
四、歷史遺留的原生景觀在景觀規劃設計中的運用和美學意義
遺址古跡作為景觀規劃中重要的景觀元素,同時也是一種具有人工特征的典型的原生景觀,它不僅僅是一種在歷史層面具有研究價值的事物,同時在美學上還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我國歷史十分悠久,各地遺留下來的古跡遺址數量也十分龐大,景觀規劃中,我們不能單純的去保護這些古跡遺址,更應該通過在保護的前提下進行深層次的設計再利用。當然,在這里所指的遺址古跡并不是說那些已經開發成為旅游景點的遺址古跡,而是像一些具有典型地域特征和時代特征的物件。它們的共同點就是或許已經被人遺忘和拋棄,或者已經完成了歷史使命而退出了舞臺。設計師的任務就是把這些可以勾起歲月感、滄桑感的事物賦予生命繼續存活。
原生景觀的運用,使當今社會在進行大規模的造林運動及漫無目的的機械式設計的同時認識到,其實原生的、自然的,也可以稱之為舊的但是并不丑的,給以規劃地域內居民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的事物,經過科學的、藝術的、恰當的設計之后,是可以成為一種很好的景觀元素而運用到景觀規劃設計當中的。也恰恰詮釋了設計結合自然,遵從節約合理的觀點。它的運用也使得各種美在環境中相互融合,相互滲透,和諧共生。
參考文獻:
[1][美]伊恩?倫諾克斯?麥克哈格.設計結合自然[M].天津大學出版社,2008,(1):7.
[2]秦皇島濱海棧道和鳥類博物館[J].中外景觀 城市公園景觀,2009.(10):120.
[3]http:///(土人設計網).
關鍵詞:城市規劃景觀設計 生態景觀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城市,作為一種物質的表現,是一種可以看到的物質形態。城市景觀規劃是一定時期內城市發展的目標和計劃,是城市建設的一部分部署。其目的是通過城市與周圍影響地區的整體研究設計,為居民提供良好的工作、居住、游憩和交通環境。
1、城市規劃與城市景觀
城市景觀,是對土地功能的利用,是在對土地的性質研究后對之作出的綜合利用,如哪些可用于建怎樣的建筑,哪些最好用作公共綠地,哪些應保持其現狀。
城市的美,不僅僅意味著應有一些美麗的公園、優秀的公共建筑,而且城市的整個環境乃至細部都應是美的。這些內容構成了城市風景的所有東西,都是城市景觀設計的題材。景觀設計除了必須滿足其適當的功能外,還應符合客觀的美學原則,即形式美原則。
規劃師、建筑師、道路工程師在自己的工作中都必須表現精巧的美,但又必須組成一個具有同一性的畫面,即它們聯合在一起形成新的城市景觀。例如,上海浦東的陸家嘴上,在南京東路縱軸線延長線上建成的亞洲第一高度的東方明珠電視塔。其建成后所得到的景觀,不是簡單的A+B=AB,它等于X,這是一種新的因素,是城市空間的延伸與定位。
城市的景觀應反映城市的性質與規模。城市規劃工作在確定城市規模與性質后,其景觀設計就應反映城市的性質。如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城市景觀組織中透著濃郁的古都氣息;首都北京的長安街政治氣氛濃重;杭州作為旅游城市,山光水色氣脈相聯、自然景物與人文環境融洽。
城市景觀,還應反映城市各物質要素之間功能分區與布局。隨著國家工業化的發展,各地不斷出現了工業城市、工業區,一些現代化的廠房、高爐、水塔、碼頭等建筑物、構筑物和設施,就成為這類城市的景觀。
原有的城市景觀對城市發展的作用不可忽視。自然的水域和丘陵,原有的建筑物的類型,都是景觀設計的創作之源。
2、城市景觀規劃方法與實踐
城市景觀規劃方法初探我國在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時,一般是把園林、綠地規劃作為總體規劃的一個專項規劃,這種做法往往只是停留在城市用地功能布局的平面表達上,也就是說僅僅對園林、綠地在城市中的位置作出規定,并沒有對城市的空間形態提出相應的要求。城市景觀規劃則不同,它是研究三維物質空間形態的塑造。可見,隨著城市空間環境質量的普遍下降,傳統的園林綠地規劃已經顯得落后和保守,所以在城市總體規劃中引進景觀規劃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景觀規劃并不是對傳統的園林、綠地規劃的摒棄,而是對它的延伸和發展, 兩者沒有矛盾,但也不能等同。
在城市總體規劃中進行景觀規劃,首先要分析研究城市景觀資源結構,充分挖掘其中能反映城市特征的景觀要素,對其功能用地加以周密詳細的考慮,為城市景觀系統的形成創造條件。城市景觀要素包括自然景觀要素和人工景觀要素。其中自然景觀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風景,如大小山丘、古樹名木、石頭、河流、湖泊、海洋等。人工景觀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跡、文化遺址、園林綠化、藝術小品、商貿集市、建構筑物、廣場等。這些景觀要素為創造高質量的城市空間環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獨具特色的城市景觀,必須對各種景觀要素進行系統組織,才能形成完整的景觀體系,創造有序的空間形態。
3、城市中景觀規劃要點
在城市里,由于一定地域內聚集成的特定的功能分區,因此就存在著各類功能不同的中心,一般可分為:城市中心、市民廣場。城市的景觀設計與這兩類中心的景觀設計密不可分。
3.1城市中心的景觀規劃
城市中心是城市的主要行政管理、商業、文化和娛樂中心的區域,是表現城市有價值特性最有利位置,在這里,人們對這個城市個性的認識得到強化。城市中心的功能是根據城市規劃決定的,因為中心規劃是城市規劃的一部分。
城市中心的景觀能否產生良好的視覺印象,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考慮:從市中心有什么遠景可以眺望?怎樣使人去觀看重要的建筑物?這些建筑物與重要的特征的地點之間有什么視覺聯系?哪些建筑物在城市景觀中應有重要作用?能賦予統一性和多樣性的因素是什么?對這樣一些問題在城市中心景觀設計中,都應作出回答。
3.2市民廣場的景觀規劃
市民廣場具有多樣性,它是指由各種用途的道路,停車場、沿街建筑的前沿地帶。由建筑組成的空間形式有三種:市民集合的主要廣場,它一般與市政廳或其他市民建筑相結合,娛樂建筑的空間,如影劇院、賓館前面的供人流集散的廣場;購物的空間,如商業街,商業區和市場以及辦公建筑所圍成的空間。
市民廣場上的公共建筑物對廣場景觀起著決定性作用。作為街景的公共建筑其立面處理的重點,應放在完整的街道立面上,而不要強調個別建筑物的立面;作為紀念碑式的公共建筑,在造型、位置和高度上應是一個視線焦點,是可以被人們欣賞的主要景觀。
使用軸線可以使多個空間相互發生關系,是景觀設計的一般方法,如北京天安門廣場的中軸線。當一個建筑物與另一個建筑物有一定距離,同時是行道樹形成狹長景觀以強調一個理想的視點,于是建筑物變成了一個有鏡柜的焦點。在一個對景上集中的街道愈多,獲得的狹長景觀也就愈多。
市民廣場應有一定的比例和尺度,當廣場的地面過大,使建筑物看去像是站在空間的邊緣,墻和地面分離開來,使空間的封閉感消失廣場的景觀也隨著發生質的變化。
4、現代城市景觀規劃與生態的關系
4.1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主要研究空間格局和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它的主題是地理學與生態學的交叉。它以整個景觀為對象,通過物質流、能量流、信息流與價值流在地球表層的傳輸和交換,通過生物與非生物以及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與轉化,運用生態系統原理和系統方法研究景觀結構和功能、景觀動態變化已經相互作用機理、研究景觀的美化格局、優化結構、合理利用和保護,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自然、經濟與社會復合的人工生態系統,它包括生命系統、環境系統,具有一個復雜的多層次的結構,可以從不同角度研究人類活動與城市的相互關系和影響。城市環境規劃作為宏觀指導和協調部門利益、優化城市土地資源配置、合理組織城市空間環境的重要戰略部署,必須要具備生態觀。只有具備了生態觀,才能指導城市在今后的各項建設中向生態城市的目標邁進,建立高效、和諧的人居環境。近年來,景觀規劃在城市景觀特色保護與城市環境設計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等發達國家開始把它運用于建筑學、規劃學中,開創了景觀規劃與環境設計的先例。其目標在于創造人類與他們的環境之間協調和諧的氣氛,建立起土地開發利用與環境資源保護之間和諧的關系。
4.2景觀設計以生態效果為目的
景觀作為一個由不同土地單元鑲嵌組成,具有明顯視覺特征的地理實體,兼具經濟、生態和美學價值,這種多重性價值判斷是景觀規劃和管理的基礎。其生態價值主要體現為生物多樣性與環境功能等方面。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審美觀也在變化,人工景觀的創造是工業社會強大生產力的體現,城市化與工業化相伴生;然而久居高樓如林、車聲嘈雜、空氣污染的城市之后,人們又企盼著親近自然和返回自然,返樸歸真成為時尚。
景觀規劃和設計總是以創建宜人景觀為中心。景觀的宜人性可理解為比較適于人類生存、體現生態文明的人居環境,包括景觀通達性、建筑經濟性、生態穩定性、環境清潔度、空間擁擠度、景觀優美度等內容,當前許多地方對于居民小區綠、靜、美、安的要求即是這方面的通俗表達。景觀也特別重視景觀要素的空間關系,如形狀和大小、密度和容量、連接和隔斷、區位和層序……,如同它們所含有的物質和自然資源質量一樣重要。如城市景觀規劃要注意合理安排城市空間格局,相對集中開敞空間,建筑空間要疏密相間;在人工環境中努力顯現自然;增加景觀的視覺多樣性;保護環境敏感區和推進綠色空間體系建設。
5、結語
城市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物質、經濟、文化 、社會等有機聯系的環境。提高城市綜合環境質量,創造各具特色、富有情趣、豐富多彩的城市景觀是共同的呼聲和原望。為此,我們廣大規劃師、建筑師必須付出艱苦努力,關鍵是要增強城市景觀設計觀念,強化城市設計工作,把城市設計思想有機地融進城市規劃的各個階段。
參考文獻
1、王曉燕.《城市景觀規劃與設計》,?東南大學出版社,2001.
2、孟建民城市設計概論建筑師3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8
使景觀更好的為人服務。
關鍵詞:居住區;景觀設計;設計原則
在現代社會,住宅對于人們越來越重要。人們在選擇住房時,要求也越來越高。居住區是城市居民生產、生活的場所, 城市人一半的時間花費在居住區中。景觀環境在居住區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居住區環境景觀質量直接影響到人們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生活。在全球生態普遍退化,人類日益脫離大自然的背景下人們回歸自然、親和自然的愿望日益強烈, 居住區的景觀設計越來越受到房地產開發商和居民的重視。在選擇住房時,不僅看樓房本身質量,還要看樓房的外部環境。
1 目前居住區環境的普遍問題
居住環境的優化在居住區規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居民選房時,除了考慮房型、住區外部環境(交通、教育、購物)之外,居住區環境已成為決定因素。環境設計已不是房產開發的附屬品,而已成為房產增值的重要途徑。但目前居住區環境設計及建設方面,還存在問題。
1.1 在景觀設計中缺少細化處理
我國居住區環境建設出現了從早期極端的不重視景觀到目前過度重視景觀的現象;在景觀設計中,出現了過于強調景觀化的潮流,追求視覺效果;過度強調平面構圖,忽視立體空間;過分追求觀賞性,忽視功能要求;過度運用硬質景觀,忽視植物在造景中的功能;同時偏重于塑造大尺度、豪華的人工空間,追求氣派和宣傳效果,而缺乏宜人的小空間及鄰里交往空間,缺少細節處理,具體體現在用地界面和小品設計不夠,對它們與周圍建筑的關系,諸如色彩、形體關系等,缺乏研究[1] 。
1.2 居住區景觀規劃缺少文化傳統的傳承
在居住環境設計中不能表現地方特色,不能有效利用原有自然資源。在工程施工時,填埋基地中原有水體、挖掉山體。忽視研究發掘其深層文化內涵。居住區環境特色的創造不應脫離城市文化環境和周邊自然環境。然而在許多居住區環境規劃中,地域特色、周邊環境等沒有得以繼承和發展,使得居住區環境缺乏個性和特色。任何場所都有其鮮明的本土特征,而景觀設計師的任務便是保留和發揮這種精神[2]。然而,在現代居住區環境設計中結合原有地形地貌,充分發揮當地的資源優勢,彰顯地域文化的精良之作卻并不多見。相反的是,違反當地自然地理規律,盲目移植、模仿國內外其他城市居住區景觀設計風格和手法屢見不鮮。
1.3 忽視"以人為本"
目前,景觀設計多數重視的是形式和綠化量,出現了過于強調形式主義的潮流, 但是這些表面化和圖形化的設計,缺少親切、貼近的情感投入。許多居住區景觀規劃強調綠量和形式, 缺少對居民的行為活動規律和心理等精神方面的研究,對人們閑暇時間所需求的健康、娛樂、體育、文化等設施和活動場地及游憩項目研究不夠,無法滿足人們日常生活休閑的需求,進而未能做到"以人為本"。居住區室外的空間環境是環境主體(人)和客體(物質環境)行為的統一[3],是人們接觸自然、親近自然的場所,也是居民實現社會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共享的場所。居住環境所追求的不應是由硬質景觀堆砌出的磅礴氣勢,或者是由抽象構圖形成的視覺沖擊,而應是處處以人為本、為使用者著想、關注人的尺度,營造親切的人性空間 [4]。
2 居住區景觀設計的原則
2.1人性化的設計原則
滿足居民的心理需求,將外部空間景觀環境塑造成具有濃郁居住氣息的家園,使居民感到安全、溫馨及舒適,產生歸屬感,被居民所認同。阿爾卡地亞小區在塑造居住氛圍方面是有建樹的,相鄰兩座樓之間的空間被充分利用。在綠化的基礎上,綠地呈現一定坡度,在坡頂處布置亭子和喬木,使景觀富有變化性。同時,喬木圍合亭子,形成一定的私密空間。居民身處其中,能感到安全感。在中軸的小廣場上,布置景墻和綠化,圍合成半私密空間,游人可以在其間的座椅上放松心情。
2.2 傳承地方特色的原則
居住區環境的規劃,要考慮突出地方特色。水文化、山文化和歷史文化等,這些特色在規劃時都可以加入進去。居住區環境的規劃要把握地方特色,同時居住區景觀應充分利用原有自然資源,創造出富有特色的景觀空間。自然環境是景觀綠化的基礎,在住區規劃中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環境、氣候特征,對地勢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樹木的保留要因勢利導,創造具有特色的環境空間。
阿爾卡地亞在景觀設計中,融入對地方文化的理解。入口正面結合中國傳統園林景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感受特點,設計迎面而來的是一個立體的噴泉瀑布跌水景觀,突出小區大氣的主人口空間,并且與綠化搭配一起,動靜結合,令人感覺到小區的精致,完美生活的靈氣給人貼近自然,滿足人們天生喜歡親近水、玩水的愿望。
2.3 生態的設計原則
充分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特點,利用基地特色,對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進行保護和利用,注重對地形地貌的利用。在介質使用上,應盡量少用人工構筑物和硬地,加強軟質景觀(植物)的營造,滿足人們回歸自然的渴望;在植物配置上強調多樣性,盡可能使喬灌草復式綠化、平面綠化和立體綠化相結合,做到四季有花、四季有香、四季常綠,形成優良的植物群落和生態效果。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也是居住發展的基本方向。居住區景觀設計考慮到當地的生態環境特點,對原有土地、植被、河流等要素進行保護和利用;要進行自然的再創造,即在人們充分尊重自然生態系統的前提下,發揮主觀能動性,合理規劃人工景觀。
3 設計思想
阿爾卡迪亞小區一期的環境景觀設計以人工河道為景觀主軸,以沿岸道路綠化景觀構成完整的居住區景觀體系。人工河假山等流線型的開放空間,為住戶提供親水的大面積活動空間;在重要節點處安排較大的淺水池,構筑豐富水景的同時渲染場地氣氛。
1) 道路設計。
道路以入口景觀軸線為中線,向兩側圍合,聯系宅前路,形成便捷的步行交通。居住區內部實現人車分流, 駛入車輛直接進入地下停車場,避免行車對居民的干擾,創造一個安靜、舒適的居住環境。以水道為主,沿岸布置連續的休閑步道。
2) 綠化設計。
以水系為中心沿岸布置集中綠地,加上住宅前的院落綠地及道路周邊綠地,形成完整的綠化系統。在豎向布置上,進行分層設計,形成喬木、小喬木、灌木、地被的空間模式。樹種選擇適地適樹,樹木的種植考慮結合地形,利用起伏的地形,營造富于變化的綠化景觀。
3) 設施與小品設計。
在小區綠地中布置各種休閑設施( 亭廊和帶有坐凳的花架)、體育設施(健身器材)及衛生設施(垃圾箱)等,在造型和色彩上采用簡潔、明快的現代化形式,巧用匠心, 既滿足其使用功能要求,同時也成為小區景觀中點綴的靚點,提升小區的品位。硬質景觀與軟質景觀兼顧。采用石材的硬質景觀(小品、雕塑、鋪裝等)利用綠化、水體造型的軟質景觀相結合。
4 結語
通過調研阿爾卡地亞小區,了解到景觀設計在居住區規劃中的重要性。小區的品質高低,不僅要考慮住宅設計的合理性,還要考慮居住區景觀的質量。從文化到景觀,用景觀表現文化,是景觀設計師的首要任務。營造一個令居民滿意的生活、休閑環境,從規劃初期就要把居住區景觀作為居住區規劃的一個重要因素來進行總體布局。在滿足人性化要求的前提下,對居住區環境景觀各個要素進行合理規劃,達到居住區環境功能性、合理。觀賞性和生態性的統一,才能為居民提供一個適合居住的家園。
參考文獻
[1] 李文.居住區外環境設計的探討[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 2003,31( 3):75-76.
[2] 賀坤, 張明欣, 張志國等. 淺析現代居住區環境景觀的塑造[J].北方園藝,2006,(5):
15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