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魯迅的資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魯迅的越文化淵源和地方文獻情結
魯迅的出生地紹興,物華天寶,人杰地靈,是古越文化的濫觴之地,其人文精神孑然不群,其典籍文化燦若星辰。"于越故稱無敵于天下,海岳,善生俊異,后先絡繹,展其殊才",[1]如大禹、勾踐,如范蠡、文種,如計倪、陸游,如趙曄、王充等"俊異"之士,不一而足;《越絕書》被認為是地志之祖,《吳越春秋》開方志之先例,《會稽土地志》、《會稽地志》、《會稽典錄》等優秀越地典籍,也無不神韻俱現,"記人"的以人物事跡顯靈氣,"述地"的以山川地貌傳神韻。
魯迅出生在"詩禮傳家"的書香門第,從小酷愛讀書,且一直有抄書的習慣,對故鄉的歷代先賢和傳統文化一往情深。少年時代的魯迅就對紹興地方文獻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日本留學期間,魯迅雖身處異域仍不忘越地先賢,"我紹郡古有越王勾踐,王陽明,黃黎洲煌煌人物之歷史。我等宜益砥礪,以無先墜前世之光榮。"
另一方面,故鄉的先賢和文化也潛移默化地影響、感染著魯迅。兩者的聯系是如此的自然、緊密、渾然一體,以至于無論是魯迅的學術研究還是文學作品,無不體現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地方色彩。對故鄉紹興,魯迅深感自豪,認為越地先賢輩出,著述頗豐,又有"大禹卓苦勤勞之風,勾踐堅確慷慨之志";[3]同時又憂心忡忡,認為"會稽典籍,零落至今,未聞后賢為之綱紀",[4]而且那種支撐民族自強不息的歷史文化精神正逐漸失落---"禹、勾踐之遺跡故在。士女敖嬉,睥睨而過,殆將無所眷念。"[5]正當魯迅為此而深感遺憾之時,張澍輯錄的《二酉堂叢書》給了魯迅莫大的啟示,"于涼土文獻,撰集甚眾。篤恭鄉里,尚此之謂",[6]魯迅非常欣賞。且張澍所錄"全是古逸書的輯本,有古史傳、地方志、鄉賢遺集,自此抄書更有了方向。"(周作人語)魯迅遂懷著喚醒麻木民眾的良好愿望和搶救文化遺產的緊迫心情,夜以繼日地搜集、輯抄、校勘、整理各種越地文獻,為紹興地方文獻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二魯迅在輯佚、校勘方面的成就
魯迅潛心致力于文化典籍的爬梳整理工作,精心耕耘在這片日見荒蕪的古文化典籍的園地里,并為此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魯迅一生輯校了大批的優秀文化典籍,據專家統計達50多種。魯迅校勘《嵇康集》,前后10遍,時間長達20年之久,抄寫稿達4部,這是魯迅整理文化典籍中用力最多的一部。
魯迅遍訪會稽山下的禹陵、禹穴、禹廟,著有《會稽禹廟空石考》等,對空石的由來、文字刻鑿的年代以及后人的種種說法作了嚴謹的考證。
為了輯錄《越中專錄》,魯迅翻越故地山川搜尋越中墓碑、金石拓片。曾收集到《秦始皇會稽刻石》、《王羲之蘭亭刻石》等碑文拓本。"頗銳意搜集鄉邦專甓及拓本,而資力薄劣,俱不易致,以十余年之勤,所得僅磚二十余及拓本少許而已。"魯迅對紹興地方文獻的搜尋與努力,由此可見一斑。
魯迅始終是個現實感很強的戰士,整理優秀的文化典籍,有其深厚的寓意。為了"敘述名德,著其賢能,記注陵泉,傳其典實";[9]為了喚醒麻木民眾,激起思鄉愛國之情;也為了"開拓越學,俾其曼衍、以至無疆",[10]魯迅前后花了近19年的時間(其間幾度擱淺),輯錄有關會稽的古代歷史、地理佚書,不厭其煩地對家鄉史志書籍進行全面認真的查訪,并進行嚴肅仔細的考證、抄寫、輯錄和校勘,最終于1915年完成《會稽郡故書雜集》并正式刊印。
三魯迅對方志的貢獻
我國的地方志書卷帙浩繁,堪稱世界一絕,魯迅對各個時期的地方志書,不僅努力索尋、廣泛涉獵,還進行科學的分析、認真的研究,更可貴的是積極參與編志實踐。
魯迅輯錄的《會稽郡故書雜集》,一改宋以前舊志以地理為主的傾向,以大篇幅介紹名人軼事,著重表彰愛國之志,以增強資料性,提高史料價值。《會稽郡故書雜集》全書5萬余字,是一部較完美的關于古會稽郡史地佚書的輯本,堪稱古方志輯錄的光輝典范,是魯迅對紹興地方志輯佚整理工作中的一部最主要著作,填補了紹興地區舊方志的許多空白,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研究利用價值。
魯迅對紹興方志的貢獻不僅僅在于輯錄了《會稽郡故書雜集》等重要文獻,更重要的是對方志的形式與內容進行了諸多創新,對方志的理論和研究,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對方志的意義和作用賦予了新的涵義,強調了方志"存史"、"教化"、"資治"的作用。
四魯迅的目錄學成就
魯迅非常關注目錄工作,最典型的例子是編制《紹興八縣鄉人著作》。紹興八縣即指原屬紹興府所轄的山陰、會稽、余姚、上虞、嵊縣、諸暨、蕭山、新昌八縣。[13]魯迅普查遍訪,選取紹興籍著作78種,集中編入《紹興八縣鄉人著作》,收錄的有素有我國地方志鼻祖之稱的《越絕書》,有東漢初年,山陰趙曄著述的《吳越春秋》,有陸游的《老學庵筆記》,有王思任的《奕律》等明末遺民著述,也有魯迅非常看重的宋代《嘉泰會稽志》、《剡錄》等等。魯迅后來利用《嘉泰會稽志》整理了不少地方文獻。
《紹興八縣鄉人著作》這一目錄的編制,足以說明魯迅對"紹興人所寫"的鄉賢著作和"寫紹興"的鄉邦文獻給予了同樣的熱情和關注,他刻意搜集、努力搜尋他所能見到的"越先正著述",并將此匯集成冊,魯迅把這一工作視為"蟻子負山之業"。
魯迅除重點關注《紹興八縣鄉人著作》所收錄的鄉賢著作外,還非常重視明代張岱、朱舜水,清代章學誠、李慈銘等人的鄉賢著作。當然,魯迅最關注的還是魏晉時代的有關會稽鄉賢的著作。
徐小蠻同志說"魯迅先生輯錄古籍……大都是魏晉時代會稽人的著作或有關魏晉時代會稽人的著作",這說明魯迅是"以會稽郡為橫坐標,以魏晉時代為縱坐標"作為自己的研究重點的。
魯迅花了多年的心血搜集、整理出大量的地方文獻,大規模地編制《紹興八縣鄉人著作》,為越人后代留下了一份寶貴的不可多得的關于地方文獻的財富。超級秘書網
五魯迅對文獻資料的保護
后,魯迅曾應的邀請,到教育部工作。魯迅在任職期間,苦心孤詣地保護我國的重要典籍與歷史文獻資料,多次以教育部的名義,征集重要文獻入藏當時的國家圖書館即京師圖書館,奠定了今天北京圖書館豐富館藏的基礎。
1912年京師圖書館開辦之初,魯迅就以教育部的名義咨調各省館書局所刻書籍入藏該館。當時,浙江、江蘇、福建、湖北等省均陸續將官刻書籍繳送該館。
地方志是文史工作的重要資料。1916年10月,魯迅以
教育部的名義咨各省區飭屬征取最新志書。咨文要求各省區"轉飭所屬,征取最新修刊之志書。其未經新修者,取最后修成之本,徑行郵送本部",轉交京師圖書館庋藏。
金石拓片也是非常重要的資料。1916年10月,魯迅又以教育部的名義,咨各省區征求各種著名碑碣石刻等拓本。咨文說明了圖書館收藏碑碣拓本對于"發皇國華,闡揚學藝"的重要性,"為此咨行貴署,請煩查照轉飭所屬,凡系當地著名碑碣石刻,各托一份,徑送寄本部",轉交京師圖書館庋藏。
魯迅一生,著述頗豐,不僅搜集、整理了一大批文獻資料,還創作了大量的、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和學術著作,極大地豐富了文獻資料的內容。魯迅將其中的許多著述,贈送給京師圖書館和通俗圖書館予以保存,這其中就有很重要的關于紹興方志的《會稽郡故書雜集》等等。
【參考文獻】
[1]魯迅.魯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8:39.
[2]鄭擇魁."開拓越學,俾其曼衍"-魯迅與越文化[J].紹興師專學報,1990,(3).
[3][4][5][7][8][9][10][14][15]陳方竟.魯迅與浙東典籍文化[J].社會科學戰線,1992,(2).
[6][13]邱永山.魯迅與鄉邦文獻及鄉賢故書[J].魯迅研究月刊,1995,(10).
在二十世紀上海的文人圈里,錢君先生可以稱得上是一個奇人。他既擅水墨丹青,又好篆刻治印;既精于封面設計,又長于音樂創作:書法也獨樹一格,人有稱為“五絕”者。但我以為,他實在可稱全才。――他還廣涉文學、編輯、出版、收藏等領域,詩文優美,收藏宏富,才氣橫溢。豁達倜儻。他與魯迅等文化名人有交往(魯迅書信集中即有五處提到錢君先生),而他的藝術生涯之長久,藝術生命之強勁。也堪稱一絕。
錢君與魯迅相識在上世紀20年代初,攻讀于上海藝術師范大學,同學陶元慶經常和他談論魯迅的作品、思想和生活。陶元慶和魯迅是同鄉,又有師生之誼,所以談起魯迅來滔滔不絕。1927年10月的一個午后,錢君正在上海寶山路寶山里60號初創的開明書店工作,這家新興的小型書店是魯迅的鄉友章錫琛創辦的。那天魯迅來到開明書店編輯部訪問章錫琛,臨走前,在翻閱“開明”所出的新書時,見到錢君裝幀的《寂寞的國》、《破壘集》等書,就熱情而高興地對他說:“很好,有一些陶元慶的影響,但自己的風格也很顯著,努力下去,是不會錯的。”魯迅的這番話更堅定了錢君從事藝術事業的信心。錢君當然也沒有料到這一“偶然”會給他今后的藝術道路刻下足以自豪的閃光一筆。從此,錢君開始與魯迅交往。
1936年,魯迅逝世,錢君前往萬國殯儀館瞻仰遺容,在萬分悲痛中立誓要把魯迅所有筆名刻成一部印譜,以志紀念。為此,錢君特意去請教許欽文,希望能把魯迅的筆名搜集完整。一般來說,一個文學家有幾個筆名是常事,可由于魯迅的作品卷帙浩繁,筆名多達130個以上,這在文學史上是空前的,他難以尋找齊全,只得暫時作罷。時間一晃30多年過去了,錢君因忙于公務,一直沒能實現這個愿望。也屬湊巧,符驥良亦早有此意,而且做了充分的前期準備工作,在上海圖書館、魯迅紀念館等處查閱大量資料,還整理出了一大本文字稿。當他知道錢君的打算后,思忖再三,毅然割愛,把自己整理出來的文字稿贈送給錢君。有了這本文字稿,且1972年正逢錢君被迫“退休”,事隔魯迅逝世已36年,他終于有時間實現自己的夙愿了,他在家夜以繼日地創作《魯迅印譜》。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終于刻成了168方魯迅筆名、別號印章,成為印譜。這就是第一套魯迅印譜的由來。
但是“”在上海的爪牙卻視之為異端,把原印和鈐拓本全部強行抄走,還扭他去橫加批判、軟禁,錢君被釋后。感于“累年積愿,忽墮氛埃,忿惋難已。嗟乎!魯迅先生煌煌戰斗業績豈以‘’肆其奸狡而能有所掩翳乎!匹夫之志又豈以而可奪哉!余邁矣,目霧迷幾于失明但厥志彌堅,不以鬼蜮為厲而或改”(《魯迅印譜?自序》)。1974年10月乃憤而重刻了第二套《魯迅印譜》,以示無聲的抗議。在第二套印譜中,錢君精益求精,改刻了其中不甚滿意之作,1979年,錢君所刻的第二套印譜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本印集對168個筆名、別號和齋室名,都附有簡短的考據文字,不僅篆刻的藝術價值甚高,還成了可資了解魯迅生平的一份重要資料。錢君看準了這一點,把魯迅筆名用作篆刻的題材,也是他識見高遠的表現。這套印譜,錢君從1973年刻起,花費了三年時間,到1976年才刻完。當時出版的除了普通版本外,還同時出版了500套手工鈐拓的宣紙線裝珍藏本,供收藏愛好者珍藏。該書共收印165方。500套線裝本就需要手工鈐拓九萬余頁,其工程之浩大在鈐拓史上堪稱絕無僅有。此書也因此顯得格外珍貴。
教學目標:
1、掌握文中出現的陌生字詞,達到會讀、會寫、會用。
2、能自主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解決文章理解上的疑難,培養學生問題能力。
3、深入領會作者對阿長的感情,建立樸素的階段意識,熱愛勞動人民。
4、學習文章人物描寫的方法。
教學重點:學習魯迅通過人物動作、語言描寫來塑造人物的寫法,即人物的語言、動作描寫。
教學難點:對文章主題的領會。
教法選擇:情境教學法,講述法,討論法,實踐法綜合靈活運用。采用“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四段流程”教學形式。
學法引導:1、強調預習。目的在于培養學生使用工具書,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培養自學能力,為實現“教是為了不教”努力。
2、強調多讀。本文作者是文白轉期的文學家,作品精深,較難懂,人言《朝花夕拾》是沒有吶喊的心底吶喊,故必須熟讀。另外,語感是語文的生命,而讀是培養語感的最佳途徑,故必須多讀。
3、強調積累。豐厚語文積淀,包括學法積累和基礎知識積累。
4、強調自主設疑,合作學習,勇于探究。
課堂組織形式:組織自主學習,小組交流,互動協作。以學生為主體,教師充當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
教學媒體:投影、兩張膠片,其一謄寫字詞,其二抄艾青詩——《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學時數:兩課時第一課時完成“讀讀”、“議議”部分,第二課時完成“練練”、“講講”部分。
參考資料:本課資料合集
作者資料:魯迅生平詳略
教學進程:第一環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首先,放投影——《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師朗讀。然后,學生聽詩后談感受,從“大堰河是怎樣一個人?”“作者對大堰河的感情?”兩方面談。之后,師精當過渡:由大堰河百草園中的長媽媽阿長與《山海經》,切題后,板書課題。
此環節設置體現兩個意識: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2、有感而發,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
為什么又去紹興?
因為紹興不僅存留了我和夫人的回憶,更是一處能撫慰我靈魂安寧的圣地。每當我內心有許多困惑或者對生活有些迷惘而郁結不暢時,我總愿意讓自己靠近它。
對于出門旅游的人們來說,每到一個景區,總會被人告知,哪些景點是必去的。而在我看來,沒有任何景點是我必去的,我必去的,一定是我內心想去的。
每次去紹興,去的景點都不是很多,但魯迅故里、青藤書屋、沈園卻是必去的。而這次,我只是為了重游魯迅故里和青藤書屋。
6月7日下午,驟雨初停。
魯迅故里的天空,有些陰暗;
魯迅故里的石板,有些潮濕;
魯迅故里的游客,有些稀寥……
我以為這便恰到好處了,魯迅先生的世界,本該如此――深沉靜默。正如錢理群先生所說的,魯迅先生是一位“清醒的現實主義者”。作為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魯迅深味了人間的冷暖,在絕望中尋找希望。倘若換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游人如織,賈坐商行,在這樣的喧囂與熱鬧中,我們又將如何走近魯迅先生的世界?
我暗自慶幸,能有這樣的幸運,避開了熱鬧的人群,可以一個人游走在魯迅故居,并不斷拍下一些更有價值的照片。魯迅故居里,偶有個別游客經過,也不大聲喧嘩,我們共享了此刻難得的寧靜。
魯迅故居大堂兩邊,各有一個展覽室,左邊是周作人,右邊是周建人。參觀完之后,我突然對他們的長相產生了興趣。正所謂相由心生,同為兄弟,魯迅和周建人極為相像,臉型同樣的瘦削,眼神同樣有光彩,看起來都是那種在骨子里有些頑強和倔強的人。但周作人卻明顯不同,他的臉型顯得圓潤,眼神里似乎帶有些許淡漠和自私。據魯迅母親魯瑞說,周作人“從幼小時期,一直受到大家的照顧,養成了他的依賴性,事事要依賴家里人,特別是依賴老大。他對家庭沒有責任感,在他的心里,家里的事都要由老大負責,與他無關,他比較自私”。
“有誰從小康人家而墜入困頓的么,我以為在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見世人的真面目;我要到N進K學堂去了,仿佛是想走異路,逃異地,去尋求別樣的人們。”魯迅在《吶喊?自序》里如是說,也因此走了“異路”。
走了“異路”的周樹人,終于變成了“魯迅”,也扛起了這個家,并為周作人和周建人開辟出了一片天地。可惜,最終周作人還是有些“昏”,和魯迅分道揚鑣了。但周建人沒有,他至死都在感激魯迅為這個家,為他所做的一切,他永遠記得大哥的教誨!
記得錢理群先生曾說過,當我們處于人生順境的時候,我們可能很難理解魯迅。我一直記得這句話。這些年,也突然感覺到了內心的絕望,也感覺到了“這寂寞又一天一天地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于是,又走到了魯迅故里。
“我生長于都市的大家庭里,從小就受著古書和師傅的教訓,所以也看得勞苦大眾和花鳥一樣……但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逐漸知道他們是畢生受著壓迫,很多苦痛,和花鳥并不一樣了。”
我唯一自覺能和魯迅先生一致的,就是這樣的立場。可以說,我有大部分的痛苦根源,正來自于此。
天大地大,只有魯迅先生能給予我勇氣和力量!
我靜靜地在魯迅先生的臥室前站定,靠近“魯迅故居”匾牌,請人幫忙留了個影。也許以后,特意再來這里的機會,總是極少的,但有了這張照片,也就有了寄托。
從魯迅故居出來,又去了魯迅紀念館。
一路參觀下來,不肯錯過任何一張圖片,一份資料。我仿佛又跟著這些圖片、資料,重新溫習了魯迅先生的一生。
快出紀念館門口的時候,我突然莫名其妙、毫無征兆地想起“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的事情,眼眶莫名的有些濕潤,也許是天空又下起了細雨吧……
8日下午,同樣也是一個陰天。
為了步行青藤書屋,我特意按照導航軟件的步行提示,經過塔山公園,到魯迅路口,接著左拐進前觀巷,直行幾百米,右拐進小乘弄,再步行幾十米,就到了青藤書屋。
多年前,我和夫人因偶然的機會,邂逅了青藤書屋,滿是驚喜。而這次,是特意尋訪。
青藤書屋進門的院子,夏木陰陰正可人。左邊搭了個葡萄棚,正是葉綠葡萄青的時候。徐渭有題畫詩《題葡萄圖》,此處應該是為了應詩景。《題葡萄圖》詩云:“半生落魄已成翁,獨立書齋嘯晚風。筆底明珠無處賣,閑拋閑擲野藤中。”讀之,詩人懷才不遇但又恃才傲物的復雜情感,溢于詩表。
徐渭,明代杰出的書畫家、文學家,字文長,號天池山人,晚年號青藤道士。徐渭性情放縱,屢試不第,但擅長書法、繪畫、詩文和戲曲,自稱“吾書第一,詩二,文三,畫四”。然而后人對他的書畫評價最高。
青藤書屋外屋陳設簡單,但臨窗有“一塵不到”的木匾,據說是徐渭的手書。“一塵不到!”“一塵不到!”我默念著這句話,心里卻想:豈止是說書屋一塵不到,更應是徐渭內心一塵不到的真實寫照!
我曾于偶然的機會,看到徐渭《驢背吟詩圖》,簡直嘆服!畫作以書法筆意入畫,寥寥數墨,便恰到好處地勾勒出了意境深遠的藝術空間。內心非有如此純凈脫俗,才能做出這樣的畫作。
我喜歡徐渭的理由,除了他多才多藝之外,更在意他能脫塵免俗、特立獨行、卓爾不群。一個社會,需要經歷多少歲月,才會出這樣的一位個性卓異、多才多藝的人?
袁宏道譽其為“光芒夜半驚鬼神”的“曠世奇才”,并為之作《徐文長傳》。
鄭板橋曾刻“青藤門下牛馬走鄭燮”印。
黃賓虹說:“紹興徐青藤,用筆之健,用墨之佳,三百年來,沒有人能趕上他。”
我覺得,從藝術成就的角度來說,任何褒獎徐渭的話,都是不夠的,他值得這么多人為他拜服。
8日下午,青藤書屋,只有我一個人在參觀,很安靜。我默默參觀完青藤書屋,出來在院子里的石條上靜坐,看自在巖上草木深,看葡萄閑拋閑擲野藤中,看竹林幽幽自帶風……
想起徐渭70歲自題畫像詩:
吾年十歲栽青藤,乃今稀年花甲藤。
寫圖寫藤壽吾壽,他年吾古不朽藤。
突然感慨了幾句:“寧靜的下午,又去了青藤書屋。見葡萄閑拋閑擲野藤中,又見未老蹉翁坐園中,嘯晚風。”
我這個異鄉人,在B興游蕩的這幾天,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去魯迅故里,魯迅給了我智慧,告訴我,一生要怎么活才能更有意義!
去青藤書屋,徐渭給了我勇氣,告訴我,要守護自己像明珠一樣的個性!
千辛萬苦,有了方向,就不再辛苦!
千難萬難,找到自我,就不再艱難!
許廣平的《魯迅回憶錄》,1961年就出版過,而今再版,理由寫得明白:這次是“許廣平《魯迅回憶錄》手稿近半世紀后首次完整發表”。稿載:周海嬰表示,當初的《魯迅回憶錄》版本是“媽媽執筆,集體創作,上級拍板”的,有不少違背作者原意,被要求改動的“左”的痕跡,手稿上不少地方,提法、評價、細節被改動或刪除了。而真正能反映真實的魯迅一生的書,就是媽媽被“創作組”改動前的“手稿本”。這次把手稿完整地呈現出來,意味著被遮蔽和詮釋近五十年的魯迅及其精神,將得到“還原”。
這消息的確定性質,已經表述得再清晰不過,容我贅言:真正能反映真實的魯迅一生的書,就是媽媽被“創作組”改動前的“手稿本”;那么,我在上學讀書時候――從小學到大學,讀到的非手稿原版的回憶錄,是一本不能“真正反映真實的魯迅一生的書”;由此推論,以往由這非手稿版回憶錄衍生或派生,或孿生或亂生出來的那么多他人的紀念文字,是否真正反映了真實的魯迅一生,或是真正反映了真實魯迅的某個片段,都須打個問號了。以致我對以往的魯迅相冊也要產生疑惑,那相片旁的文字介紹,能保證都是“真實”的嗎?
魯迅研究,是一門顯學,既是文化顯學,更是政治顯學。我這樣的普通讀者,對魯迅文稿,一方面感到有些好讀,也就是比較容易讀懂的意思;另一方面更有些感到難讀,甚至非常難讀,那是要參照許多史實資料和參考文本一起來讀的。但我從來沒有懷疑,連懷疑念頭都沒有出現過,出自魯迅夫人許廣平先生的回憶文本,竟然是“手稿上不少地方,提法、評價、細節被改動或刪除了”的。
用民間白話說一句,老婆回憶逝去的老公,小到抽煙喝酒,大到錢物借貸,私至床榻冷暖,公至廣場演講,事無巨細,不論內外,她的敘述享有無上權威。天地人倫,血脈神圣。父母,夫妻,子女,古今中外,歷朝歷代,周而復始,世代繁衍,這份法律的“尊卑”排列和相應“權力”,全都一樣,概無例外。可是,許廣平沒有這份權威。也許因為,是丈夫魯迅把上天賜予周家的權威都已“用盡”,尚且不夠,自然也就省不下什么權什么威,供周夫人遣用了。
就是有過這樣的歲月,老婆紀念老公的文章,是要“集體創作”的。比起沒老婆的李玉和、沒老公的江水英等,有老婆的魯迅早在1961年就被“集體”了。魯迅被“集體”的下文是:從1972年1月到1977年初,“《魯迅傳》寫作小組”存在五年,在“市委寫作組”文藝組指導下,配合全國政治形勢需要,以“石一歌”等筆名,撰寫了《投一光輝,使群魔嘴臉畢現》等八十四篇文章。
就是有過這樣的歲月,所以老婆紀念老公的文章,是要“上級拍板”的。周海嬰說:有領導提意見,母親又有些刪改,“當時已經很有名的作家唐,參加了那個會,他對朋友說:會后我看到許大姐臉色很不好”。許廣平“手稿上不少地方,提法、評價、細節被改動或刪除了”,上級提意見的“理由”大抵是因為沒有保護或者維護“好”魯迅的形象權威。這個理由成立,是因為有“另外的人”,比老婆更理解老公。這個“另外的人”,當年統稱“上級”――那時候還沒有發明“小三”的叫法。
今日魯迅,被“幽默”地“解密”了。只是,在所有報道中,卻沒有“誰”站在神圣的法律立場上發問:如是的“集體創作、上級拍板”,是否侵犯了許廣平作為公民的知情權、話語權和著作權?是因為過了民事訴訟期限,還是故作“選擇性的制度遺忘”?
所以――無人懺悔。而魯迅的《死》中回復是:“讓他們怨恨去吧,我一個都不饒恕。”
【原載2010年第14期《新民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