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夏日絕句的意思

      夏日絕句的意思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夏日絕句的意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夏日絕句的意思范文第1篇

      關鍵詞:古詩教學 情感 環(huán)境

      古詩以意境清新,含義深刻,語言生動,韻律優(yōu)美而著稱,是中華文化傳統(tǒng)教育的一座寶庫,成為語文教學內(nèi)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在古詩教學中我根據(jù)不同內(nèi)容,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一.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維系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民族團結和經(jīng)久不衰,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中最為濃郁,最為強烈的部分。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教育應做好以下幾點:

      1.熱愛祖國的教育。“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xiàn)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3.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勞動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觀的教育。

      生態(tài)破壞,環(huán)境污染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嚴峻課題。在注意環(huán)境保護的同時,我們可結合古詩教學,著重對學生進行環(huán)保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huán)境觀。

      1.熱愛水資源的教育。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jié)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huán)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都是環(huán)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壞鳥類等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那么絕不會有“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的動人美景。

      3.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的教育。葉紹翁在《游園不值》中寫道:“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以出墻來的一枝紅杏贊美了滿園春色。楊萬里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中寫道:“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以荷花的美來襯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寫道:“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不僅描寫出小草頑強的生命力,而且表達了自己對小草的深切贊美。賀知章在《詠柳》中寫道:“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這兩句將柳樹、柳條描寫得非常美,既寫出動人的形態(tài),又寫了碧綠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詩均有相關的描寫。這些用來教育學生熱愛花草樹木等植物,不僅形象生動,而且具體直觀,具有很強的教育性。

      夏日絕句的意思范文第2篇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指出:“要重視對學生進行中國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教育。”那么,作為蘊涵著豐富中華文化傳統(tǒng)的古詩在教學中該從哪些方面對學生進行教育呢?下面淺談四點:

      一、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教育

      1. 熱愛祖國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憂國”是南宋詩人陸游一生愛國憂民的真實寫照,他在《示兒》一詩中寫道:“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人臨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國的和平統(tǒng)一,其愛國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王昌齡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絕句》都抒寫出了他們的愛國之情。教學時,我們要讓學生在理解詩句意思和時代背景的基礎上,深入體會詩人的愛國情感。教育學生學習古人熱愛自己的祖國,長大后做祖國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自己的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2. 熱愛家鄉(xiāng)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鄉(xiāng)中水;親不親,故鄉(xiāng)人。”足見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在《靜夜思》中寫道:“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字里行間流露出對久別故鄉(xiāng)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詩也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表現(xiàn)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戀戀不舍。教學時,我們可抓住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學生從小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

      3. 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

      愛國主義情感教育包括了熱愛勞動人民的教育。唐代李紳在《鋤禾》一詩中寫道:“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體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學時,我們應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深刻含義,感受詩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他們的勞動成果,做一個愛人民的好孩子。

      二、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誼教育

      1. 親情教育。

      親情是倫理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親情教育是傳統(tǒng)倫理道德教育的一個重點。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道“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動至極。孟郊的《游子吟》歌頌了偉大的母愛。魏朝曹植的《七步詩》則從反面教育我們親人之間不可互相迫害,應和睦相處。教學時,要啟發(fā)學生感受親人對自己的關愛。努力培養(yǎng)學生尊老愛幼的高尚品質,幫助學生維持良好的親情關系,使學生有一個和諧的親情網(wǎng)。

      2. 友情教育。

      孔子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對學生來說,與朋友的交往是他們學習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沒有朋友的學生,不僅會孤陋寡聞,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視的。古人一向重視朋友的間交情,如李白的《贈汪倫》,表現(xiàn)了詩人和汪倫之間純樸而深厚的感情。教學時,可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領會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教育他們要珍惜朋友之間的感情。

      三、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環(huán)境觀的教育

      1. 熱愛水資源的教育。

      我國是一個缺水的國家,教育學生節(jié)約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廬山瀑布》中寫道:“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一幅壯麗的瀑布圖,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贊嘆之余,我們不禁要反思:假如沒有了水,還會有瀑布嗎?大自然的許多與水相連的神奇景觀還會存在嗎?

      2. 熱愛鳥類等動物的教育。

      鳥是人類的好朋友,它們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動物的生存,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的協(xié)調(diào)。在古詩中,涉及寫鳥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曉》中寫道:“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處處鳥語,使春天顯得有了氣息。杜甫在《絕句》中也寫道:“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黃鸝的鳴唱和白鷺的飛翔,充滿了一派生機,從側面反映出自然環(huán)境的美好。此外,駱賓王的《詠鵝》,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等詩都是環(huán)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壞鳥類等動物的生存環(huán)境,那么絕不會有“泥融飛燕子,沙暖睡鴛鴦”(杜甫《絕句》詩)的動人美景。

      3. 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教育。

      蘇軾在《題西林壁》中描繪了廬山雄偉壯觀的景象,在《飲湖上初晴后雨》中贊美了西湖美麗宜人的風景。李白的《望天門山》寫出了天門山的巍峨險峻;劉禹錫的《望洞庭》寫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張繼的《楓橋夜泊》則描繪了楓橋一帶的夜景……這些膾炙人口的詩句,展現(xiàn)了大自然的美好與神奇,強調(diào)了以自然為友,以山水為師。是向學生介紹祖國壯麗山河的生動、凝練的語言。它們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環(huán)境觀。

      四、 在古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價值觀的教育

      夏日絕句的意思范文第3篇

      晚秋三首(之一)

      冷夜寒窗老舊文,

      殘燭無淚化清痕。

      月隱星稀云去處,

      恰逢夢里不識魂。

      當時有位青年詩人看了說:寫絕句要通體渾然,不可湊泊,章法上在(原文如此,應是“再”)注意一些,不可有一點漏氣之處,要處處經(jīng)得起推敲才行。

      這個意見當然及其正確,不僅是絕句,所有的詩詞各類文章,乃至計劃、部署,決議等等都應如此。

      作者與其他詩友當時都渴望地等著要他具體分析該詩如何“漏氣”,他最后卻說不是說的這首詩!后來他來過一次,也沒提起,然后至今不見蹤影。然而,作者及部分詩友卻把“漏氣”擱在心里,總要想弄明白是怎么回事。

      頑童不揣淺陋,斗膽好為人師,以求拋磚引玉也!

      “氣”是中國古代哲學、文學、繪畫與書法中重要的范疇之一,含義廣泛,容后專文述之。此處“漏氣”指

      結構上有漏洞,不合章法。

      作詩有沒有章法呢?當然有,不過,“文有法而無定法,文成而法立”,“定體則無,大體則有”。別人的詩得好,后人去總結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可作借鑒,切不可刻舟求劍。既不應該有一個固定的框框,桎梏作者的思想,但也不是完全無法可循,“大體”還是有的。創(chuàng)造性強的作者往往有突破,人們又總結出新的“章法”。詩猶文也,不過,更加不拘一格。

      詩的章法,元代范槨說:起,承,轉,合。起,即開始;承,即承上;轉,即轉折;合,即收合。

      人們認為,無論近體、古風,莫不如是。

      元代楊載說:絕句之法,要彎曲回環(huán),刪蕪就簡,句絕而意不絕。多以第三句為主,而第四句發(fā)之。又說:承接之間開與合相關,正與反相依,順與逆相應,一呼一吸,宮商自諧。大抵起承二句固難,然不過平鋪直敘為佳,從容承之為是。至于婉轉變化功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轉變得好,則第四句如順流之舟矣(《詩法家數(shù)》)。

      其實,起承轉合,所有的詩文都應該講究,關鍵是具體怎么把握。楊載關于絕句的這段話雖然有些絕對,但的確非常精彩,后代很多人寫絕句奉之為圭臬。絕句的“起承轉合”各有多種情況,此處著重說一下“轉”,因為“起、承”可平鋪直敘,“轉”最關鍵。

      “轉”大抵有三種類型。

      1,內(nèi)容上的轉折,包括意義、情緒、情感上與前句的鮮明對比。

      例如:葉紹翁《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作者去游園,敲門很久無人開門,感到很掃興,正心灰意懶想離開時,“春色滿園關不住”突兀而來,看了最后一句才恍然大悟:原來作者這時看到一枝紅色的杏花探出墻頭,先發(fā)議論,后寫景補充原因,使全詩波瀾起伏,曲折有致,給人以及其豐富的聯(lián)想。

      2,前兩句敘事或寫景,后兩句轉為議論或抒情;或前兩句議論或抒情,后兩句轉為敘事或寫景。

      前者如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起句寫景點明時間,當然也景中含情;承句敘明事由;第三句突然一轉:把“愁心”給明月干什么?原來是要月亮帶著“愁心”隨風趕到王昌齡那里去。

      景轉理,蘇軾《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前兩句寫景,第三句開始轉為議論。

      后者如李清照《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前兩句議論:無論生死,都要做英雄豪杰;第三句不說為什么要做英雄豪杰,卻筆鋒一轉,敘述項羽當年“無顏見江東父老”,寧死也絕不渡江茍活于江東,諷刺南宋統(tǒng)治集團的軟弱、妥協(xié)、逃跑的政策。

      “靜”轉“動”:

      可以看出這一類往往是實(寫景、敘事)轉虛(情、理),虛轉實,靜轉動(或反過來),等等,多而雜,可自己留心體會。

      3,此類從內(nèi)容上看,實則非轉,而是遞進,加深、加強前面之“意”。從寫法與句意看,“轉”亦通。

      李白《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首句寫景,次句點明所寫為何物;第三句換個角度,接著夸張描寫瀑布,雄奇瑰麗,氣勢磅礴!與末句語意貫通,一氣呵成。

      王維《鳥鳴澗》: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起、承”寫景,本已很靜;還想表現(xiàn)得更加幽靜,怎么辦呢?詩人以動顯靜,“月出”“鳥鳴”,“轉、合”實為加倍與進層!從動靜關系看,亦可理解為“由靜轉動”。

      賈島《渡桑乾》:

      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憶咸陽。

      無端更渡桑乾水,卻望并州是故鄉(xiāng)。

      本來已客居并州十年,天天都想回到咸陽(此處代指長安,賈島曾在長安青龍寺出家,法號無本,故以長安為故鄉(xiāng)),現(xiàn)在卻渡過桑乾,到了比并州更遠之地,回望并州都像是望故鄉(xiāng)了,別說回不了咸陽,就連回到離咸陽近一點兒的并州都是奢望!三、四句比起“歸心日夜憶咸陽”,其思鄉(xiāng)之情、之苦,不是更強、更深了嗎?

      本詩內(nèi)容上是遞進,加深,說它第三句是“轉”有道理嗎?當然與第二句相比也是“轉”:日日夜夜都想回咸陽,現(xiàn)在卻毫無道理地要到比并州離咸陽更遠的地去!

      具體情況千差萬別,看不出怎么轉的也很正常。

      讀者當然可以“比著箍箍買鴨蛋”,但是作者卻不能“比著箍箍生鴨蛋”!唐宋詩人難道能夠讀了元代楊載的《詩法家數(shù)》再去寫絕句?

      頑童向來不很贊同“起承轉合”之說法,盡管有其合理之處。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只要其各層意思之間符合中國文化的認知方式;可以省略很多,看似連不起,實則意脈相連;看似突兀,令人摸不著頭腦,或下一句補充原委,或多想一下,恍然大悟,才知其妙。

      唐人金昌緒僅留下一首詩《春怨》,卻千古流傳:

      打起黃鶯兒,

      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

      不得到遼西。

      為什么要打它,關你何事?鳥語花香好啊,為何不要它唱?醒來即聞鳥鳴,該心情舒暢啊,你卻惱怒,什么夢那么要緊?哦,原來想夢中到遼西去,還未到就被鶯啼驚醒了。遼西就那么要緊嗎?夢中到不了遼西你都那么惱怒?【因為我的心上人在那里,苦苦想他卻見不到他,就想做夢去見他;剛入夢境,還未到遼西,就被那黃鶯驚醒了,你說它可不可惡,該不該打?】

      本詩層層設伏,層層設疑,剝繭抽絲,到最后還把答案留給讀者。每句都似毫無道理,也是無理而妙的典范。

      賈島《尋隱者不遇》:

      松下問童子,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處。

      二、三、四句皆為童子答語。二、三句之間,尋者當問:“到哪兒去采藥?何時回來?”省略,因為讀者能想到,或是童子嘴快,一氣說完。這不正是我們中國人正常的思維方式嗎?日常生活中不正是這樣的順序嗎?

      故,頑童認為,只要作者是在正常的中國文化語境中長大,表達的是其真情實感,虛構的是其熟悉的情景,結構層次上的毛病反而容易是生怕讀者看不懂而太詳細而不敢省略!當然,本無真情實感,而去到處摘抄華麗詞句,那一類毛病很多而一般讀者有看不出來反而迷醉其“文字美”,嗚呼!

      回到清荷這首,具體分析吧。

      冷夜寒窗老舊文,

      殘燭無淚化清痕。

      月隱星稀云去處,

      恰逢夢里不識魂。

      請設想這樣一幅圖畫:

      寒冬夜,一位女子坐在窗前,目光呆滯,手里拿著一疊舊書信;桌上蠟燭即將燃盡;昏暗的燭光下,隱約可見主人公臉上兩道淚痕。

      前兩句就是這樣一幅畫。后兩句是主人公的心理活動。“冷夜寒窗”,表明沒有暖氣;點蠟燭,表明停電了。既冷又停電,應該躲進被窩里吧!可是她卻坐在了窗前。“冷夜寒窗”,主人公身冷;她心里冷不冷呢?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她才拿出“老舊文”來溫暖自己的心。“老舊文”應該是多年前她的心上人寫給她的甜言蜜語,海誓山盟那一類的書信;但她與那個人已經(jīng)多年沒有聯(lián)系了。

      這位女子把“老舊文”讀了一遍又一遍,重溫當時的甜蜜溫馨,想起別后這許多酸甜苦辣,不覺淚珠涌出;蠟燭燃燒必有蠟淚,“無淚”表明已經(jīng)燃盡,主人公也已經(jīng)流盡了眼淚,只剩下兩道的清清的淚痕:眼睛是心靈的窗戶,主人公心清,故淚痕亦清!淚眼模糊中,主人公仿佛在一個云塊飄動,月亮隱去,星光黯淡的地方,剛巧見到了那個她多年思念的人。盡管歲月使他的外形有所改變,她還是認出來了,是他,真的是他!可是,她很快就看出,這已經(jīng)不是當年那個生氣勃勃、豪氣干云、思維敏捷,談吐睿智,幽默風趣,熱情洋溢,胸懷博大、知疼著熱的那個他了!他的軀殼還有幾分像,他的靈魂則完全陌生,已經(jīng)不敢認他了!她絕望了。

      她突然打了個寒噤,原來仍然坐在窗前,剛才只是做了一個夢!蠟燭已經(jīng)燃盡,即將完全熄滅!臉上淚痕尚未全干!

      這,就是這首詩告訴我們的故事。

      夏日絕句的意思范文第4篇

      關鍵詞:合作;閱讀;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34-0031-02

      學習本身是一種復雜的過程,單憑教師語言講述的刺激,小學生的大腦極易產(chǎn)生疲勞,不能保持持續(xù)的學習興趣以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學不僅僅是一種告訴,更多的是學生的一種體驗、探究和感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可以適當采取豐富多彩的輔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地行動起來,參與小競賽、小游戲等活動,寓教學于活動之中,使學生學得輕松有趣、生動活潑,甚至樂而忘返。那么,小競賽如何在“活動單導學模式”中發(fā)揮妙用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嘗試。

      一、競賽培養(yǎng)了合作精神

      “活動單導學模式”致力于開放課堂,充分地讓學生動眼看、動耳聽、動腦想、動口讀、動手寫、動手做,最大限度地解放學生,還給學生以主體地位。根據(jù)教師精心設計的“活動單”內(nèi)容,通過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展示交流、點評提升、反饋練習”的過程來完成活動任務。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3、4個同學圍坐在一起,每小組自選組長1名,內(nèi)部共同商議小組名稱,實行小組組員分工:負責召集小組討論、檢查學情、資料提供、記錄工作等。這使得每個同學都有他需完成的工作和任務,組與組之間又可以相互比賽、共同促進。

      比如在自主學習階段,對生字詞的學習,學生便自覺按要求自讀課文,先自學、自查、自做,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能做的題目做上記號。到了“合作學習”階段,即 “兵教兵環(huán)節(jié)”, 各合作互助小組分頭討論,在小組的合作學習形式中,學生有著強烈的“我要學”的動機和愿望,而組長就是組織者,可以從字音、字型、字義等方面對字詞進行朗讀、理解、記憶或默寫。特別是對“學困生”的 輔導和幫助很大。比如說讓學生默寫《畫龍點睛》中的生字詞時,先在小組中學習討論“壁、逼、韻、僧”等字的讀音和寫法以及在文中的意思,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集體展示,看看哪個組發(fā)言的質量高,再進行默寫,看看哪個組的正確率高。這樣,小組內(nèi)會人人動腦,個個活躍,一改過去學習是個人的事,將個人學習與小組利益密切聯(lián)系起來,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集體主義和合作精神得以培養(yǎng)和發(fā)揮,同時,表達能力、自學能力、溝通協(xié)調(diào)能力均得到了鍛煉和提高。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更能體現(xiàn)合作的精神。

      合作意識增強,能正確處理個人與小組的關系 在合作競爭中,由于小組的綜合實力是取得勝利的最重要因素,這就促使組員間的精誠團結、相互激勵、彼此幫助、默契配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這樣既發(fā)揮了優(yōu)生的作用,又帶動了差生的進步,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了整體效能。就說我們班這次的“必背古詩朗誦競賽”課吧,五年級的必背古詩有《四時田園雜興》《夏日絕句》《題臨安邸》等七首,每小組背兩首,通過組長抓鬮確定所背內(nèi)容,然后小組4人上臺齊背,看哪一組背得正確、流利、有感情,評選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若干名。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興趣盎然,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背誦得抑揚頓挫,有聲有色。最后比賽獲得了圓滿的成功,孩子們的臉上洋溢著歡快的笑容。通過這次古詩詞背誦比賽,不僅活躍了班級文化,培養(yǎng)了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開啟了他們的審美心智,而且激發(fā)了他們閱讀課外書的熱情,讓他們在活動中沐浴著傳統(tǒng)文化的恩澤,同時,小組內(nèi)團結合作的意識更濃了。

      二、競賽提升了閱讀水平

      小競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朗讀,可以是默寫,可以是隨機提問,可以是小測驗,也可以是資料積累,總之形式不一定是確定不變的。只要能調(diào)動學生積極性,讓他們愿意花心思準備,那就是成功。朗讀是一種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也是語文教學的精髓,是幫助學生品味名篇佳作培養(yǎng)語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語文教學重點抓語言訓練,語言教學的重點在語感,語感的培養(yǎng)關鍵是朗讀。在朗讀教學過程中,筆者多次采取小組競賽法,特別是角色較多、內(nèi)容活潑的課文,采取小組比賽的方法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

      比如說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一課時,文中有法布爾,還有爸爸、媽媽幾個角色,在朗讀他們的對話時,利用小組競賽讀出不同的語氣。在讀法布爾獨自尋找“紡織娘”忘了回家時說的 “媽媽,我在這兒呢!瞧,我抓到了那只會唱歌的蟲子!”這句話時,讓學生進行換位朗讀,體會法布爾當時的高興與興奮,讀出那種激動的心情;在學生讀法布爾放鴨子,他卻花了大量時間觀察、捕捉昆蟲遭父母的責罵時,再讓學生讀出父親的怒氣沖沖和母親責備中帶著憐愛的語氣。分別進行學生個別朗讀比賽,小組誦讀比賽,不到位時教師示范讀,這樣不斷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最后,再齊讀,從朗讀競賽中體會法布爾對昆蟲的癡迷。這樣學生積極性高,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朗讀競賽外,在課上筆者還經(jīng)常組織各組發(fā)言比賽、男女生競賽、背誦比賽、寫作速度比賽等,調(diào)動學生在競爭中學習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說,在教學《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由于這是一首節(jié)奏明快的現(xiàn)代詩歌,讀起來瑯瑯上口。于是就布置預習,自學生字詞,并背誦,第二天以小組為單位檢查背誦情況,看誰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記得最多,哪個小組的人先全部背完為先進小組,結果全班9個小組中有6個組進入先進行列,而且他們的臉上寫滿了自豪。

      三、競賽促進了能力創(chuàng)新

      競賽是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動力。興趣是人的一種帶有趨向性的心理特征,當學生對某種事物發(fā)生興趣時,總是心馳神往,躍躍欲試。我們在教學中努力營造競爭氛圍,讓學生充分準備,賽說、賽寫、賽演,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參與過程中,活躍思維,積累運用知識,訓練語言,提高語文素養(yǎng)。如定期開展豐富多彩的競賽評選活動,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活力。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學習古詩時讓學生為古詩配畫,學生不但能深入理解詩意,還能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比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學生將詩中雨后秋涼的空山,松間光照的明月,石上的清泉以及竹林中歸來的喧笑的浣女,魚船穿過荷花的動態(tài),和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勾勒成清新、幽靜、恬淡、優(yōu)美的山中秋季的黃昏美景圖,給人一種清新秀麗、豐富新鮮的感受。

      夏日絕句的意思范文第5篇

      關鍵詞:現(xiàn)代女性;易安詞;真善美

      一、易安詞之“真”

      高爾基說:“文學是巨大而又重要的事業(yè),它是建立在真實上面的,而且在與它有關的一切方面,要的就是真!”李清照就是中國歷史上在詞中以女性的身份、女性的口吻、女性的視角抒寫自己真情實感的第一人。正如胡云翼在《中國詞史大綱》中深切地說:“以前一切男性詞人所的閨情, 所的婦人語放在清照面前, 都要黯然失色。”劉勰也曾說過:“歲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遷,辭以情發(fā)。”[1]。清照時時遵循著“字字如肺肝出”的宗旨,以其自身的真感,寫出篇篇令人驚嘆不已的佳作,千百年來深受讀者的喜愛。歷史上也曾有過一些男性詞人擬寫女人之態(tài)、女人之情,但正如龍榆生所說:“易安傷離之作,大抵皆為明誠而發(fā),所謂‘女子善懷’,充分表其濃摯悲酸情感,非如其他詞人之閨情,終有隔靴搔癢之嘆。”(《漱玉詞敘論》,《李清照集箋注》引)[2]并未真正的將廣大女性的“真”恰如其分的表現(xiàn)出來,因此李清照的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

      如《浣溪沙》[3]:“秀面芙蓉一笑開,斜偎寶鴨襯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一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這首詞李清照善于抓住一瞬間的動作,從側面描寫女子的笑臉和潛藏心底的愛情苞蕾的情態(tài),她大膽的展開半張素箋,揮動一只彤管,把一腔思念、與幽怨一股腦的傾瀉給自己深深依戀的意中人,朦朦月光里,憧憧花影下,一對玉人相依相偎,傾訴著相思相愛的情話。這首詞就是李清照年輕時的真實寫照,她沒有壓抑愛情所帶來的快樂,相反,卻把愛情和生活給自己帶來的愉快和幸福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讓人們一起分享她的快慰。讓讀者跟著她的悲而悲,跟著她的喜而喜。展示千百年前的她大膽天真、活潑可愛以及期盼愛情的細膩幽深的情感,把對愛情和生活熾熱的追求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清照詞能夠如此之真的表達自己的真性情,真情致,真的讓人忘了這已是相隔千年,完全是現(xiàn)代女性意識的體現(xiàn)。

      二、易安詞之“善”

      魯迅在談到“真善美”作為文學批評的美學標準時,曾把“善”置換成“前進”一詞,即不僅有利于社會前進或是進步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個體人的自由的、全面的發(fā)展。實現(xiàn)人的本真性,自由自覺的內(nèi)本質。[4]在中國宗法社會,封建專制制度及其政治道德思想的歷史土壤下產(chǎn)生的男尊女卑和三綱五常,深深的禁錮了中國古代女性對生活的渴望、對愛情的向往和對自我價值的追求。李清照在我國女性文學歷史上樹立了一座豐碑。她在《詞論》中“歷評諸公歌詞,皆摘其短”,她的詩文駢賦都針砭時弊,表現(xiàn)出超越當時男性的視野與才情。《云韶集.詞壇叢話》對其進行了較為全面的評價:“李易安詞風神氣格,冠絕一時,直欲與白石老仙相鼓吹。婦人能詞者,代有其人,未有如易安之空絕前后者。”李清照在《浯溪中興頌詩和張文潛(兩首)》深刻的指出了唐朝安史之亂是由唐玄宗的荒無道、臣僚間相互勾結、奸佞大臣導致的。她以高度的政治眼光,借古諷今,直接批判最高統(tǒng)治者的昏庸無能。

      李清照不是只知道吟風弄月、兒女情長,而是在內(nèi)心深處從來沒有忘記過自己的國家。如《夏日絕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婉約中帶有豪放,柔弱中帶有堅韌。“過江東”三個字在當時來說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字眼,清照卻相當大膽的寫在了詞中,并很巧妙的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真可謂是神來之筆。這首詩使我們更加強烈地感受到在她的詩中所表現(xiàn)的那種愛國熱忱和對最高封建統(tǒng)治者極為不滿的批判精神。在關鍵時刻,她作為一位女性以“金剛怒目式”的雄壯崇高之氣挺身而出,站在歷史的前端,站在了政治的風口浪尖上,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她以女性的視角,勇敢的在封建社會公開的表達了她對愛情的向往和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并將自身的命運與民族的興衰聯(lián)系在一起,關注社會狀況,體現(xiàn)了女性的真正價值,也鮮明的反應了女性價值的覺醒,她強烈的女性意識是末代文明與近代文明接軌的標志。[5]

      三、易安詞之“美”

      繆鉞在《詩詞散論》中說:“有理想、能超脫,用情而不膩于情,賞物而不至于物,沉摯之中,有輕靈之思,纏綿之內(nèi),具超曠之致,言情寫景,皆從高一層著筆。”易安詞不僅詞美,而且意美。謝天振最早提出“文化意象”這個概念名詞,文字作為文化意象的載體,是從語言層面上處理文化意象的重點。意象是中國文化特有的范疇,很早就出現(xiàn)于中國古典哲學、美學與文論中。意象是詩歌的靈魂,詩人通過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來傳染和溝通讀者。李清照的詩詞中不乏各種形態(tài)多樣的意象:花、草、木、酒、風、雨等大量豐富的意象,在她看來“一切景語皆情語”。花是她生命的一種寄托,是她情感的升華,是全部性情的寫照。從她嬌羞盛開的明艷之花,到“瘦”、悲涼的飄零相思之花,到憔悴孤獨的毀滅之花,無一不是流露出了她生活的全過程。郁達夫:“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她知花、愛花、賞花,她存留的65首詞中,寫花得有54首,梅花(青梅、紅梅、白梅)、牡丹花、芙蓉花、蓮花、桂花、等等。

      現(xiàn)在我們以梅花為例,如:《孤雁兒》[6]藤床紙帳朝眠起,說不盡、無佳思。沈香斷續(xù)玉爐寒,伴我情懷如水。笛聲三弄,梅心驚破,多少春情意。小風疏雨蕭蕭地,又催下、千行淚。吹簫人去玉樓空,腸斷與誰同倚。一枝折得,人間天上,沒個人堪寄。這首詞詞人賞著梅花,聽著《梅花三弄》,忽然想到了自己的丈夫,內(nèi)心的孤獨寂寞達到了極限,物是人非,下片中詞人用典,折一支梅花,天上人間卻無處可寄,梅花的意象美貫穿全詞,統(tǒng)領全篇,將詞人內(nèi)心的真實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美的審美價值更是溢于言表。梅花清雅而不庸俗,空靈而不板滯。范成大說:“梅以韻勝,以格高”。李清照也是非常喜歡梅花的,常常以梅花自喻,“將自我情感體驗和認識自覺化為外界對象的認識形式和表現(xiàn)形式,使自己的個性氣質升華為作品悲喜交融的抒情情調(diào)和藝術形象的個性氣質,從對象自我化進而自我對象化形成了創(chuàng)作的個人風格”。[7]

      李清照以其獨特的情感把傳統(tǒng)的審美情興發(fā)揮到了高超奇妙的渾然天成的意境。她用豐富細膩的情感去感受四時推移,滄桑變遷,物是人非。宗白華在《中國藝術意境的誕生》中說: “中國藝術意境的創(chuàng)成, 既須得屈原的纏綿悱惻。纏綿悱惻, 才能一往情深, 深入萬物核心, 所謂‘得其環(huán)中’”。[8]不論是寫“ 雨疏風驟”后海棠的《如夢令》, 還是寫“ 縱愛惜, 不知從此, 留得幾多時”的《多麗》, “薄暮、細風吹雨、欲謝恐難禁”梨花的《浣溪沙》, 亦或是“看取晚來風勢,故應難看”梅花的《清平樂》, 其它如“ 湖上風來波浩渺, 秋已暮, 紅稀香少。”《怨王孫》“ 門外誰掃殘紅,夜來風。”《怨王孫》, “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的《武陵春》都有渾然天成的意境。宗白華之“環(huán)中”對詞而言可能即是況周頤之“詞心”,而李詞深得其妙, 才能把纏綿的離愁指歸到情感的核心, 而獲得一往情深的藝術魅力。整個情感發(fā)展既變化多姿, 曲折有序, 又層層加深, 步步擴展, 情感力度濃度深度漸次加大, 從而使全詞渾融一氣, 妙若天曲, 達到情深邈密的境地, 頗有曲徑通幽之佳境。

      結束語:

      李清照深得婉約詞的精髓,她的詞平易而不俚俗,雅飭而不繁縟,辭淡于水而味濃于酒,不管是抒寫愛情生活的真情實感,還是抒寫夫妻別離刻骨銘心的相思之痛,亦或是國破家亡、悲歡離合、憂國憂民之情都從根本上反映人類的自身情感,心理的歷程與變遷,以及與人密切相關的道德倫理等,她注重表現(xiàn)女性情感世界,充分展示了其個性,揭示了女性生活中婉美、多情的一面,構成了一部女性情感歷程的巨著。李清照的詞作融合了內(nèi)心情感的“真”和藝術風格的“婉”,并且達到了“真”與“婉”完美統(tǒng)一的境界,真正達到了“真”“善”“美”的統(tǒng)一,從現(xiàn)代女性角度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M].北京:中華書局,1958.

      [2] 轉引自徐培均.李清照集箋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3] 唐圭璋.《李清照詞鑒賞》.齊魯書社,1986年4月版,第14頁.

      [4] 童慶炳.《文學理論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5] 余愛春,梁迎春.《女性自我的意識與張揚――論李清照、舒婷創(chuàng)作中的女性意識》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

      [6] 薄震元.《中國藝術意境論》.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第23頁.

      相關期刊更多

      青少年文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保定市文聯(lián)

      市場瞭望·上半月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福建省廣播影視集團

      當代體育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nèi)

      中共黑龍江省委宣傳部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观看网|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 久久久久亚洲Av片无码v| 亚洲av中文无码字幕色不卡|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亚洲美女视频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免费视频|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蜜芽| 亚洲av网址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按摩 | 亚洲精品午夜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情侣av在线|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亚洲小说区图片区| 亚洲人和日本人jizz|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8图| 亚洲精品123区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lv|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电影|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成人| 亚洲成人网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福利你懂|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偷一|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麻豆|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深夜天堂|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亚洲| 亚洲欧美熟妇综合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国产大陆亚洲精品国产|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亚洲|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四|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 亚洲一级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