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學生生活小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數學;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3-267-01
在小學數學中融入生活常識,就是我們常說數學生活化,自然要回歸于生活。將所學數學知識運用于現實,學會解決生活問題是小學生的基本素養之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認為數學教學應當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生活化”的概念,就是從學生的日常經驗與已有知識出發,聯系生活,以解決問題為中心,將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模型生活化,以此體現出“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而“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即通過創設生活問題情境切入,營造積極的課堂氛圍,使教學內容與學生年齡相適應,在課堂上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體驗到數學的妙用,讓學生真正認識數學和理解數學。
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
一、語言生活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基礎
由于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把教學語言生活化是引導學生理解數學、學習數學的重要手段。在同一堂課上,不同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其接受程度是不一樣的,而這主要由教師的語言水平所決定。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要使學生很快地接受和理解,教師在課堂上必須講求高超的語言藝術。難怪數學教育家斯拖利亞爾也曾說過:“數學教學也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這樣的話了。
舉例來說,如何教授“利息”這樣一個小學數學的知識點呢?對于利息,小學生沒有任何的概念,這是因為他們早就習慣了問父母要錢花,不會懂得還有利息這么一回事。這樣教師就可以拿自己的生活經驗做例子:“老師家里有10000 元錢暫時用不到,放在家里不安全,怕小偷惦記上,請大家幫我出出主意,該怎么辦呢?”學生能想出很多小點子,教師要適時引導學生:“存在銀行比較安全。你們跟爸爸媽媽去存過錢沒呢?哪位同學能教一教老師關于儲蓄的知識?”在學生充分了解“儲蓄”的好處之后,再引導他們主動介紹關于儲蓄的相關知識,一方面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使他們感受到了生活與數學是緊密相連的。還可以進一步引導,讓他們給爸媽當家庭小參謀:“家中多出來的錢怎么存好呢?是存定期還是活期?可以幫家長算算利息。”為了達到課堂教學的最佳效果,可以讓學生跟著家人去銀行存一次錢,體驗一下儲蓄的真實過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基礎就是這些生活化的語言,唯有把抽象的知識轉化成活生生的現實語言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課堂生活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情境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把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情作為出發點來設計數學活動,這是因為在關于兒童心理的一項研究中發現:要提高學生自覺接受知識的程度,就要讓學習的內容與兒童的生活經驗貼近。置身于這樣的課堂中,學生就會感到身臨其境,會激發出去發現、探索、應用數學知識的熱情,就會發現原來身邊的事物中竟包含著如此豐富的數學知識。
比如,有這樣一道例題:126原98越126原100垣2.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對為什么要減100時再加上2感到不好理解。這時候,教師可以設計出一個“買東西找零錢”的生活情境,就能讓學生容易理解了:逛街時,你纏著媽媽要布娃娃,商店的布娃娃賣98 塊錢一個。媽媽身上恰好有126 塊錢,她付給營業員一張一百的(應把126 元減去100 元),營業員找回2 元,(應加上2 元)。因此,多減去的2應該加上。這是個很實用的生活化教學實例。根據這一生活情境可以設計出不同的問題。這樣的教學,把教材中呆板的題材變成了來自生活的、活潑的數學問題,學生也就必然更愛學更愛探究。
三、問題生活化――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應用
現行的數學教材大多過于抽象化和模型化,如何將抽象的問題具體化,激發學生解決問題的熱情,讓他們切身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原形,使他們真正理解數學,是教師必須面對的難題。教師要做到的,就是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和生活聯系起來,以此引導學生體會數學背后的生活情景。如此,學生遇到數學問題就不會感到陌生,這樣,學生才會真正感受到生活處處是數學,從而更加熱愛生活,也更加熱愛數學。
《數學課程標準》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強調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從他們提供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驗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作用。其實數學本來就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一、設置生活情景,激發學習數學興趣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數學的學習是枯燥的。特別是學習計算,學生的情緒更低。為此結合教材特點,學生特點,以及學生的生活環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掌握,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例如,在教學《我們身邊的數》的活動課時,從現實世界中尋找生活素材,通過認識電話號碼,創設生活情境,將學生的生活視野拓寬到他們熟悉的生活空間。然后通過說一說、記一記、猜一猜、算一算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他們身邊,看得見,摸得著。學生自始至終地參與觀察、記錄、猜測、驗證、思考等多種實踐活動,旺盛的求知欲的驅使下,興趣盎然地學習新課程,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
又如,在教《整理房間》這一課的時候,我們把情景圖送到廣告公司打印,打印出來的情景圖足有半個黑板那么大。當把它展現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親切感立增,馬上就融入教學活動的角色當中。再比如《看一看(一)》這節課導入的時候,直接給學生出示了一個布娃娃玩具,讓表現好的學生(這樣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站在不同的位置用老師的手機給布娃娃拍照。然后把照片展示在電子白板上讓全部學生觀察,這樣學生就能感受到站在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看到的結果也不一樣。在導入中創設情境,使課堂教學更接近現實生活,使學生如身臨其境,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的欲望。
二、創設生活空間,提高數學應用能力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任何功課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即孩子自己會學,學了會用,會解決實際問題,光紙上談兵是沒有用的。數學教學如能在具體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練,會有利于實實在在地提高學生的能力,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認識生活中充滿了數學,生活真有趣,數學真有趣。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常常是整合著各類信息而綜合顯現的。我們可以將其引入課堂,讓學生在接近實際情境的實踐活動中去解決數學問題。《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能夠認識到數學存在于現實生活中,并被廣泛應用于現實世界,才能切實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學習是為了服務生活,應用于生活,學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學完新課后,我就編一些實際應用的題目,讓學生練習,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比如12月24日平安夜的那一天,我讓幾個小朋友把他們的名字和收到蘋果的數量寫在黑板上,學生們根據黑板上的數學信息提出了很多數學問題并且解答。再比如教學位置與順序《教室》這節課時,我說哪一排、從左數的第幾個小朋友坐的非常端正,誰右邊的第幾個小朋友特別自覺,讓學生找出我說的是誰。每個學生都想被老師表揚,所以這樣的課堂練習使每個學生都坐的很端正,并且認真聽講,積極發言。
三、體驗生活場景,培養學生數學意識
2011年版的《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2007年頒發的《培智學校課程設置實驗方案》提出:“立足于智力殘疾學生的發展需求,根據課程設置的原則,注重以生活為核心的思路……”“以幫助學生形式和掌握與生活相關的簡單的數的概念、數的運算、時空認識及數的運用,學習運用簡單的運算工具等為課程內容,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計算技能,初步的思維能力和應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簡單問題的能力。”可見,數學知識與生活內容實際相結合對智力落后兒童學習的重要性。因此,根據這一理念,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出發,讓學生樂于接受,注意把所學的知識和生活實際相聯系,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價值。
二、教學背景
(一)教材分析。寧波達敏學校(培智學校)的校本課程《快樂生活》。本套校本教材以主題式教學為主線,本單元主題為《信息與生活》,主要內容是《尺寸和鞋碼》。通過對教材的反復推敲,結合我校數學的教學理念――源于數學,服務生活,我將內容定為以數的認識為基礎,讓學生了解衣服的尺寸,并能根據身高選擇衣服的尺寸。
(二)學生分析。九年級,共6名學生,都是中重度智力障礙兒童,其中還有1個有自閉癥。我根據學生的智力殘疾程度、學習能力的不同情況,把學生分成了3組,其中A組3人,B組2人,C組1人。這是我第一次上這個班級的數學課。
三、教學目標
四、教學設計
教法上,主要采用新舊知識的聯系,直觀教學法,啟發引導法等,提煉出數學問題,引出尺碼表。學法上,尊重學生的思考,通過觀察、操作幫助掌握新授知識,為自己挑選合適的尺碼。
(一)以舊拓新,激發學習興趣。我通過啟發式談話方式與學生交流身高,提煉出各種身高數據,進行數的大小和數序及相鄰數的復習,為新授做好鋪墊。從學生身上找數,能激發學生的興趣,更能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
(二)多種教學手段結合,豐富學生的感知。遵循智障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出現生活中的場景圖片等,利用情景導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同時出示反差較大的著裝圖片,直觀地讓學生感知選擇正確尺寸的衣服的重要性。教學過程由直觀到抽象、由淺入深。
(三)以生為主,探索新的知識。讓學生尋找衣服上的尺寸標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討論,讓學生自己發現標牌不一樣,衣服的大小也不一樣,開展共同探討活動。在學生活動中提煉出新課,能更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能更好地接受新的知識。最后形成以數的大小、相鄰數為基礎,正確理解身高和衣服尺寸的關系,能從尺碼表里挑選合適的衣服。
(四)加強本堂課的知識內容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系,做到從生活中引出,回到生活中去。課的最后,我要求學生為相應身高的幾位老師挑選衣服,利用剛學過知識,回歸到生活中。
五、教學反思
(一)立足特殊學生心理發展的特點,直觀教學,加深理解和記憶。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人的認知發展依次經過四個主要階段,包括感知運動階段、前運算階段、具體運算階段、形式運算階段,一般15歲左右的青少年,已經處于形式運算階段,從依賴于具體內容的抽象思維中擺脫出來,逐漸進行脫離具體內容的抽象思維的認知發展階段。但是智障兒童甚至到了青春期仍是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抽象思維能力薄弱,中、重度弱智兒童尤為明顯。
在本堂課中,我通過學生選錯衣服的圖片,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接著出示衣服讓學生發現SMLXL等尺碼標示,讓學生直接接受尺碼標示的概念。這樣既能培養學生自我發現的能力,又能讓學生對教學內容記憶深刻。課堂結束后,我思考過是否可以讓孩子自己到衣服店里看一看,或者拍一段挑選衣服的視頻,在視頻中出示SMLXL等尺碼標示,學生的印象就會更深刻,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要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通過多種方式展示教學內容。
(二)教師扮演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配合學生完成教學活動。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教學活動是師生積極參與、交往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有效教學是學生與教師的統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
在《認識和選擇衣服的尺寸》這節課中,我盡量為學生出示材料,讓學生自己觀察和發現,更好地扮演引導者的角色。例如課堂一開始我先給學生出示衣服大小穿錯的圖片,讓學生自主發現問題,接著我又讓學生親自為同學們挑選合適的衣服,順勢提出為什么要這么選,讓學生自己總結出高個子穿大衣服,矮個子穿小衣服。整堂課下來,我較好地完成了引導和組織的任務。在今后的教學活動中,我要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耐心等待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這樣知識才能更好地被掌握、理解。
【關鍵詞】生活實際;數學教學;小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6)33-0051-02
新課程改革后,小學數學教學有了新的要求和指導方案。所謂新的要求,主要體現在教學過程要結合生活實際。很顯然,結合生活實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數學教師在課堂上要從生活實際的例子、從小學生所了解的常識和經驗人手,生動形象地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教學,從而實現小學生對所學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認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一、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性--
正如我們所知,小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發育期,對事物的理解能力還處在朦朧的狀態,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識。從數學知識本身來看,數學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是一些數字和字符組成的晦澀、難懂的知識,所以小學生會對數學有一種抵觸情緒。因此,如何讓小學生對數學知識產生興趣,不再討厭和抵觸數學是極其重要的。從小學生自身的特點來看,只有通過小學生自身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識和經驗人手,引起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從而進行知識的傳授,使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顯得格外的重要。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和現實的教學經驗出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聯系生活實際,從而促進有效數學教學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探討和嘗試。
二、小學數學教學結合生活實際的理論和方法
1.教學語言貼近生活實際
語言是傳遞知識的媒介,教學語言的生活化會使得教學過程變得豐富而又貼近實際生活。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應盡量使自己的語言貼近小學生的生活環境,盡量生動形象地把數學知識融入生活中。這樣一來,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就可以引起小學生的注意和興趣。例如:在對數學符號的理解和記憶上,學生學習“>”“
2.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和實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學習的過程更應該是主體積極主動參與的過程,學生只有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印象才能深刻,理解才能透徹。學生參與的過程也是他們思考和理解的過程,聯系實際生活的課堂教學就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了。學生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感受到數學教學過程中的活力和趣味。所以,學生的參與和實踐是必不可少的。
數學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就是要拿實際生活舉例子,因此舉的例子最好讓學生有參與感。例如:教師需要充分利用好教材的“想一想”“說一說”“記一記”“做一做”等。在加減法的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對比小學生的身高來讓學生參與其中。比如,小紅比小明高5厘米,小紅110厘米,小明多高?這時就可以讓身高一樣的同學站出來,那么小明的身高,讓身高一樣的同學說出來,然后問學生105厘米是如何算出來的。這樣,學生就有了形象的認識,更容易得出算式。
另一方面,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量讓學生動手動腦,親自去嘗試解決一些數學問題。例如:在小學乘法的授課過程中,就可以讓學生動手做一做,在實踐中體會乘法的含義。學生可以在書桌上擺放鉛筆,擺3行,一行2只鉛筆,那么一行是2,兩行是4,三行是6,如果用加法算有點麻煩,這時就應該引入乘法。幾個2就是2乘幾。再擺一次,這次擺兩行,一行放3只鉛筆,那么一行是3,兩行是6。兩次擺的方式雖然不同,但鉛筆的總數是一樣的,所以2乘以3和3乘以2的結果是一樣的,這樣也形象直觀地引出了乘法交換律的概念。
最后,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學生參與的過程中要結合實際生活現象,這樣學生才能愿意動腦思考問題。例如:把9個蘋果分給3個人,有幾種分法?學生紛紛說了許多方法。教師引導學生把分法排列出來:1、2、6;2、3、4;3、4、2等。但是為了公平,哪個小朋友都不希望自己比別人分的少,應該怎么分呢?學生就會在心里暗暗地算怎樣才會不少也不多.最后得出每人分3個蘋果的結論。教師這時就要指出其中的數學知識即平均分。
因此,貼近學生自身生活的數學教學,應該運用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語言、舉例子等,目的就是讓學生參與到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所以與實際生活相結合的數學教學才能使學生有積極主動性。
3.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
理論和現實是密切聯系的。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如果不及時運用,就很容易被忘記,所以數學知識需要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每個人都需要會算數。例如,讓學生計算自己家里一天的花銷、記錄自己做作業所用的時間以及怎樣走才能最快到家,諸如此類的生活問題。由此看來,數學問題無處不在,學好數學知識能夠幫助人們解決一些日常生活的問題。所以,從生活實際出發的數學教學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注意。因為通過數學知識的學習可以解決一些現實生活問題,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小學生的智力正處于開發階段,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有限。他們在生活中也積累了一些常識和經驗。所以,小學數學教師需要在了解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其語言的基礎上,為他們組織和營造生活與數學問題相關聯的場景,從而引起他們的注意和興趣,為他們發現和解決生活實際中的數學問題做鋪墊。如此一來,學生對于數學問題就不會感到陌生,學生才能積極主動而不是被動地去了解和學習數學知識,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得到提高。
三、結合生活實際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任何一門學科的教學目的和意義都是使其理論知R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小學數學教學也不例外。因此,小學數學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理解所學的數學知識,需要盡可能地與學生的實際生活場景相結合,從而達到幫助學生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結合實際生活的數學教學,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新知識,而且增強了學生解決實際生活的能力,從而增強了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和興趣。
例如,講到本金、利息、利率的概念后,為了讓學生更加真實地感受到它們的含義,讓學生完成“做一個小小的會計員”的任務,過程就是學生可以通過爸爸媽媽或者跟他們去銀行了解存款的利率和方式,然后計算哪一種存款方式得到的利息最多。這樣的實際應用,會使得學生想到錢存到銀行可以變多,在這種思想的驅使下,學生可能會將自己的零用錢存到銀行。這樣不僅教會了他們數學知識,而且還促使他們養成存錢的好習慣。同時,學生也能切身地體會到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作用和價值。通過此類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教學,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深刻,記憶得更扎實。類似于這樣結合實際生活的教學,不僅教會了學生數學知識,而且還可以教育學生的金錢觀,最終實現教書育人的理想。
一、聯系情景,適時插入日常生活英語。
學生之間經常會鬧小矛盾,有的學生很委屈,時不時舉手告訴老師,同時眼淚還吧嗒吧嗒往下掉,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安慰學生,并對他說:“ Don’t take it to heart. (別往心里去。/別為此而憂慮傷神。)He only makes fun of you.(他只是和你開玩笑。)Have a good smile,please. ”此時學生的情緒已經基本穩定,教師要借此機會,把這幾句話教給全班同學,并說明安慰別人的好處,還要給學生進行適當的思想教育,讓他們學會尊重,學會合作,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不要鬧矛盾,搞是非。
二、隨時鼓勵,多用日常生活英語。
鼓勵是前進的動力,不管是大人還是小孩,都喜歡聽表揚的話。在英語課堂上,用漢語表揚是表揚,用英語表揚也是表揚,與其用漢語表揚,還不如用英語表揚來的痛快,既達到表揚的目的,又能訓練學生的聽力,同時也能教會學生日常生活英語,這么兩全其美的事,不干白不干。
學生上課遲到是常事,如果你遇到學生遲到了,他與你同時進門,你別批評,客氣地對學生說:“ After you.(你先請。)”,學生此時的惶恐之情頓失,感激之情油然上升,下次遲到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英語課堂是學生的課堂,不是教師的天地,教師要善于把時間還給學生,把訓練交給學生,這樣才能還語言學習的本真方法,對于學生的點滴進步,教師要及時鼓勵。如:That’s something.(太好了。/太棒了。),Brilliant idea! (這主意真棒!/這主意真高明! ),I am behind you.(我支持你。),Congratulations! (恭喜你。祝賀你。)等日常生活英語,要不絕于口,反反復復,最終成為學生的生活用語。
三、完成課內任務,添加日常生活英語。
小學英語總的來說內容少,任務輕,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之后,可以適當添加一些日常生活英語,為學生靈活運用英語打好基礎。比如學生在課堂上愛做小動作,教師制止時,學生愛說:“我就是忍不住。”,教師可以把此話翻譯成英語,教給學生,“I just couldn’t help it.”,還有諸多日常生活英語,如:Let’s get started.(咱們開始干吧。)Let’s face it.(面對現實吧。)I’m really dead.(我真要累死了。)I’ve done my best.(我已盡力了。)We’d better be off. (我們該走了。)Don’t play games with me! (別跟我耍花招! ) I’m not going to kid you.(我不是和你開玩笑的。)You are a great help.(你幫了大忙。)Thanks anyway. (無論如何我還是得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