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出師表翻譯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出口產品 商標翻譯
一、文獻綜述
商標的命名與翻譯研究同經濟的整體發展趨勢同步。筆者曾對中國大陸商標、商標詞及商標翻譯的研究(1979年~年2005)進行過綜述。近期在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1979年至2006年)所查閱的相關論文415篇中,只有32篇針對我國出口產品商標的英譯進行了專門研究。最早專門探討出口產品商標英譯的文章是刊登在1991年《英語知識》第三期由文旭撰寫的“漫談商標的英譯”。32篇論文中發表于1991年~2001年之間的僅有8篇。直到2001年底中國正式加入WTO,中國企業開始認識到國際競爭的緊迫性和必要性,出口產品商標的命名和翻譯問題日益凸現。學界對漢語商標英譯的探討才有所升溫。但是無論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遠遠落后于外來商標的漢譯研究。不過,仔細研讀所查文獻,不少學者從不同角度探討了中國出口產品商標的命名和翻譯原則。
彭石玉(2001:)從文化因素入手,闡述了商標詞的文化屬性及商標詞國際化的跨文化傳通實質;提出漢語商標詞國際化至少有四種途徑:音譯法、對譯法、直稱法和拼譯法,并且明確指出拼譯法最為理想。
筆者也非常贊同此種方法,它與不少學者提到過的音義結合、諧音兼義等都有異曲同工之效。但是對于如何才能達到這種理想效果,學界討論不夠深入。直到2004年,安亞平分析了中國名牌產品商標詞的譯名特點,指出其存在的問題,如過多采用拼音,不注意文化忌諱,重名現象嚴重等;接著從等效翻譯的角度,闡明翻譯的方法可以靈活多樣:如套用譯法、臆造法;進而將臆造法具體劃分為:拼音調整、拼寫變異、組合拼譯等,原則是要取得譯名和原名在營銷功能上的等效(安亞平,2004)。
朱亞軍(2003)則從商標命名的符號學原理出發,指出“商標翻譯不是由原語到譯語的單項文本材料的簡單替換,而是在明確原語商標符號指代關系的前提下,結合譯語的語言特點和語境因素進行的二度創作過程?!彼罁枌W翻譯觀,提出了商標翻譯的“從主原則”、“關聯原則”和“簡明原則”以及相應的翻譯策略:傳統翻譯方式和當代商標名的翻譯方法。
綜上所述,我國商標翻譯研究經過了二十多年的發展,從少人問津到談論熱點,從當初的英譯漢到目前的漢譯英,所取得的成績可喜可賀。但是,該領域的研究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和缺憾。楊全紅等(2003)就尖銳地指出過商標翻譯存在的問題:“人云亦云多,標新立異少;閉門造車多,外向合作少;主觀臆斷多,實際調研少;自以為是多,客觀討論少;單向思維多,多向審視少”。這些問題在出口產品商標翻譯的研究中尤為突出。
除此之外,筆者認為商標翻譯研究與實際運用脫節嚴重,導致研究的片面性和實際操作中的盲目性。例如,翻譯界多談論的是商標翻譯中音、形、意(指稱與聯想)的對等,很少顧及商標的基本特性――合法注冊。因此,筆者曾指出商標翻譯為跨學科性研究,譯者或命名隊伍應同時具備語言學、語用學、翻譯學、營銷學、美學、法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李淑琴,2006)。
雖然學界提出眾多的理論和方法,但這些理論和方法是否得到了驗證?出口企業在命名或翻譯其產品商標時能否有意識地去運用?至今國內此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見,而針對北京市出口企業商標翻譯研究則是空白。因此筆者主持的課題組在以上綜述基礎上,通過《北京市出口產品商標命名和翻譯問卷》(以下簡稱《問卷》),對北京市出口產品的商標翻譯現狀進行抽樣調查,以驗證已有理論和方法的實際運用情況,同時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以便發現目前北京市外銷產品商標命名或翻譯中已有的經驗和尚存的不足,以及應對建議。
二、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對象及內容
1.調查的目的和方法
本次調查主要采取問卷調查方式。該《問卷》專為北京出口產品商標命名和翻譯狀況的調查而設計。其目的在于了解在京出口企業及其商標命名和翻譯的現狀,以便總結經驗,找出不足;在于驗證學術界廣為宣傳的一些原則是否被運用在了企業命名和商標設計當中,以及運用的程度,以便為探究出口企業及其產品的商標翻譯原則、策略提供實證依據。
2.調查對象
截止至2006年2月北京進出口企業已達 10365家。由于本研究主要以出口產品商標的翻譯為主,故選擇了50家有出口業務的企業或公司于2006年11月進行問卷發放,答卷人必須為該機構負責營銷或商標業務的管理人員。12月中回收問卷45份,經過嚴格篩選,合理評估,確定對33份具有可信度和有效度的問卷進行分析。
3.調查內容
(1)企業基本信息及商標注冊情況;
(2)企業對商標設計的重視程度及商標設計隊伍構成;
(3)商標翻譯原則和方法;
三、調查結果及分析
1.公司或企業的基本信息和商標注冊情況
企業或公司的基本信息,包括其創辦時間、英文名稱、產品主要出口國家或地區等,是商標翻譯或命名的語境因素,直接影響譯名的選擇。
在33家受調查的企業中,28家有相應的英文譯名,約占總數的84%。尚無英文名稱的企業,產品多銷往港澳臺地區。這說明多數企業認識到了英譯名稱在國際營銷中的重要性。但是,在這些英文名稱中,約36%只不過是漢語拼音+行業或公司性質的英文,與國際上較為通用的企業名稱規范:地名(漢語拼音)+英譯名(意譯/直譯)+行業和公司性質(對應的英文詞)不一致。漢語拼音對于不懂漢語的人來講,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其原名中承載的文化內涵無法傳承。這一現象在出口產品商標的翻譯中更為嚴重。請看表1的商標注冊情況:
*因同一企業或公司有多種產品多個商標
在33個受調查對象中,國內注冊的商標共36件,國際注冊的為23件,其中1949年之前創辦的企業出口產品商標國際注冊為100%;但真正意義上的英文商標僅有11個,不及總數的一半,暫不說其譯文的優劣。這些英文商標都出自20世紀80年代以后的企業,而三個老字號不是漢字就是拼音,要么是漢字拼音一起上。其原因大致有二:其一是老字號漢語商標多以創始人姓名或地名命名,即“專有名詞商標”,專有名詞商標采用音譯與已有的翻譯原則相符;其二是這些企業走出國門較早,當時學界對于出口產品商標研究匱乏,商界沒有意識到商標命名應內外有別,所注冊的拼音或漢字只是起到法律保護作用,商標的宣傳、美感等功能完全被忽視了。另外,2001年后成立的新公司產品雖然也銷往世界各地,但只有一個有國際注冊商標,另有兩個待轉入。故此,從某種程度上可以斷定,某些新興企業對出口產品商標的國際注冊還沒有足夠重視。他們認為,新產品不像老字號那樣有名氣,不大會有人非法搶注,先把產品打開銷路再注冊不遲??墒沁@種僥幸心理往往給境內外的不法分子可乘之機。此類教訓比比皆是。
2.企業對商標命名的重視程度及商標設計隊伍構成
要有一個好商標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投入,無法達到目的。我們完全贊同學界對商標設計人員專業的要求。專門設計了商標設計的資金投入及商標設計隊伍的教育背景,目的在于了解企業對商標設計的態度,同時驗證我們所認為的設計人員專業配備是否與實際相符。
在商標設計的資金投入方面,《問卷》中給出了4個選項:
商標設計的資金投入占產品市場開發總投入的比例大致為:
a)不足1‰ b)1‰-5‰c)5‰-10‰ d)10‰以上
雖然目前商界對商標設計投入的比例尚無確切數字,本課題經征求眾多專家意見,暫定了上述四個選項。結果顯示,選擇前兩項a、b的分別為19 和7,約占總數的85%,這說明大多數企業在商標設計上投入的資金偏少。進而說明受調查的企業對于商標尤其是商標命名及翻譯在商品宣傳和確立自己品牌上的作用認識還不夠。相比之下,大型進出口公司,尤其是跨國公司則特別重視商標品牌的命名和翻譯,投入較大。
商標設計隊伍構成及其人員知識和經驗背景,不容樂觀。兩個選題均為可多選項。在商標命名者中,選擇公司管理層和公司發起人的分別是16和13,各約占調查總數的48%和39%,而選擇專業命名公司的只有6,約占總數的18%。
該項調查說明,為圖省事省錢,商標命名往往是一個或幾個企業領導商量拍板就定,不管參與人員是否有這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背景。但商界經驗告訴我們,在命名商標上花大功夫、大價錢是推廣產品事半功倍的訣竅。國內大公司及國外大部分公司已經形成慣例,請專業命名公司,下大力氣設計商標品牌, 以謀取好商標的潛在利潤。如Lenovo就是聯想公司花幾百萬元由香港Future Brand公司精心設計的。這些很值得北京其他企業深思。
如果不動用專業命名公司,由自己企業內部定奪,參與設計的人員是否具備了相關專業背景呢?結果如下:
這個結果與上面的商標設計者一題,揭示了同一現象:在調查的企業中,設計商標時,實際上很少有管理或營銷以外的專業人員參與?,F代商標的選擇只注重美觀是不夠的,發音、寓意、易于注冊尤為重要,尤其是外銷產品的商標名稱。
如果上面兩項是對企業以往商標命名或設計的調查,那么下面一題則是對當前北京出口企業對于商標命名或設計相關專業的認識調查。
在眾多專家論及的專業中,本課題選擇了討論較多的13項。為比較起來方便,特設為打分題,請答卷人在13個學科或專業中選出對商標設計最重要的5個,并對所選的5個專業按重要性打分,5分為最重要,依次遞減。
根據得分,選項可分為四檔:得分最高的是:營銷學、美術設計、語言學,其次是經濟學、心理學、管理學,第三檔的是文學、廣告和翻譯,最后的是歷史、音樂及其他。這一發現與我們的預期基本相符。但是公司或企業在商標命名上實際做法與他們的理想之間存在差距;語言學在商標命名中的作用日趨明顯并為企業所認可;但是對翻譯在出口產品商標選擇與設計中的作用還不夠重視。
3.商標翻譯原則和方法
以上調查都是為本部分的研究作鋪墊。企業對商標設計的態度、設計人員的相關知識直接影響出口產品商標的確定。本部分主要調查本市企業在商標翻譯中所采取的方法或策略。為更好地取得有效數據,我們避開研究成果中晦澀難懂的術語,用較為大眾化的表述設計了以下三個題目:新產品在國際市場銷售時命名情況(出口產品的命名原則),譯名商標與原名的關系(具體翻譯方法),英文商標的突出要素。試看以下具體分析:
a)、b)為兩個對應的選項,選中率幾乎相似。這說明,出口企業在將商標推向國際市場方面還處在較為矛盾的探索階段,對外銷產品商標的命名還沒有達成共識性原則。淡化生產地概念,從一定程度說明北京的出口企業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還沒有足夠的信心,因此盡量淡化商標中的中國特征,帶著面具參加國際競爭。但是,針對銷售國家、地區的特點,考慮文化差異,卻是普遍接受的觀念。商標翻譯中的文化意識值得提倡。
在對原商標與譯入語商標的關系調查中,我們發現,選擇直接翻譯或者漢語拼音的各占25%.44%的企業選擇“在外文中尋找不僅字面而且內涵都能對應的譯名”;而選擇重新命名商標的只有6%。這一數據與問卷開始部分的商標注冊信息基本相符。進一步暴露了北京出口企業在商標翻譯上存在的不足。近一半的企業不重視英文商標的選擇,導致簡單的直譯和漢語拼音商標泛濫。
意識到找尋發音、字面與內涵意義對應商標譯名的企業或翻譯研究者,固然值得褒獎。但是,掉以輕心甚至盲目地信手拈來某個貌似對應的詞,其危害更大。究其原因,我們認為主要是因缺乏專業人員指導所至,但也有的是某些學者的片面分析或人云亦云。例如北大方正的“founder”譯名,曾在商標界備受推崇。原因是英文的[f]與漢語的“方”諧音,語意又是人們常見的“締造者、創造者”,有的人甚至還說給人以“堅實”的寓意,或許是與“foundation”聯系在了一起。殊不知,“founder”一詞另一用法可作動詞,意思是“(船的)沉沒”、“(房屋、土地)坍塌”、“ (計劃等)失敗”(陸谷孫,1993)。如果當時此商標翻譯者翻一下詞典,或許不會用“founder”一詞。只知道人云亦云的人們若多一點思考,也不會把這個譯文捧上天。
選擇英文譯名商標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直接選用詞義尚好的普通詞匯,如“四通”――stone。該英文詞當時在中國尚無注冊,但在國際能否注冊尚未調查。一些對產品具有明顯吹捧的詞匯在許多國家的商標法中都不允許注冊。前些年一直看好的“聯想”――legend,則因境外他人注冊在先而不得不更名。幾百萬的更名費是小,更大的損失是原有商標所承載的內涵和在已有客戶中的認知度也隨之失去。因此,在出口產品商標命名和翻譯中,除了語言、語用、營銷、美學等方面的考慮外,必須了解目標國家和地區的相關法律知識。
為深入了解在京企業商標英譯時常用的方法,以及存在的不足,同時了解眾說紛紜的商標翻譯原則和方法在商標命名中的實際運用情況,我們專門設計了為下面內容打分排名的選項。
這項調查結果表明,企業在選擇英文商標時,最注重的是其形式、內涵、發音三位一體的美感組合,與當前研究一致。“符合商標法”選項排在了第二,說明企業對注冊的重視,而這一點在以往的翻譯研究中并未給予足夠重視。其次是商標的含義包括內涵、美好聯想,以及商標內涵與企業整體發展的關聯性。在商標內涵和(醒目)外形的選擇上,前者得分近乎后者的3倍。不難看出,出口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商標內涵與外形的關系,可是內涵豐富的英語商標,靠的是通曉英語的語言學家和翻譯工作者。得分較低的是涉及歷史、地理、政治、宗教等文化方面的選項。這表明多數企業對外銷產品商標翻譯的認識還只停留在商標詞指稱意義層面,對在文化大語境下的商標命名和翻譯原則知之不多。幫助企業克服異域文化障礙正是我們翻譯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企業較重視“符合商標法”、“商標與企業整體發展戰略之關聯”和“不違背政治因素”等選項給我們的啟示是:經濟類商標論述中提及的原則已在企業家喻戶曉,并得以應用;而語言學和翻譯界的研究成果不能及時為企業所用的原因,則主要是研究人員和刊登研究成果的載體遠離企業。另外,商標翻譯研究閉口不談商標注冊或只重視英譯商標的音、形、義之美的研究也是片面的、不合時宜的。
四、結論
這次對在北京市出口企業產品商標翻譯的問卷調查和分析,基本反映了本市出口企業產品商標翻譯的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多數企業對產品商標內外有別給予了一定重視。著名企業產品商標命名和翻譯逐漸走向規范化、多元化。企業對商標英譯有了更多理性思考,從營銷戰略的高度、長遠發展的高度對待商標命名和翻譯。另一方面,由于國內企業向國際化發展尚處在起步階段,部分企業及其產品商標的英文譯名不符合國際慣例。其原因與國內大環境有關。截至到目前,中國工商行政管理局對新注冊的企業不要求英文名稱,對商標注冊也無此要求。但是面對國際大環境,想求企業的長久發展,北京企業必須主動面對挑戰,新企業及產品商標命名之初就應該中英文對照或有一個國際化的好名稱。但是,英譯名并不是簡單的字字對譯,更不是簡單的漢語拼音。要做到一步到位,不走彎路,就必須有一個專業化的商標設計隊伍,小型企業命名可以向專業人員咨詢或求助。因此,我們的建議是:加大商標品牌命名的資金投入,以確保企業未來的發展;加強企業商標設計隊伍建設,商標設計應有語言學、翻譯學等以往企業管理者易于忽視的專業人士參加;學術界進一步加強企業及產品命名和翻譯研究,將系統的理論應用到企業商標命名和翻譯之中,及時檢驗、及時修正;同時,密切關注國際上該領域的最新發展,將最為有效的翻譯和國際化命名原則和策略最快傳遞給相關企業。相關政府部門也應加強出口產品商標的翻譯和注冊管理力度,督促和指導出口企業的自主商標盡快與國際接軌。只有國家、企業、學術緊密結合,才能研發出能夠代表企業整體形象、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成功商標。
參考文獻:
[1]安亞平:中國名牌產品商標詞譯名分析及其翻譯方法[J].上??萍挤g. 2004, (4∶43-46)
[2]李淑琴:Trademark Translation from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Engineering[J]. 2006, Vol. 3, No.4, Hong Kong
[3]彭石玉:漢字商標詞的跨文化傳通[J]. 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1, (4∶57-59).
[4]楊全紅李茜:簡論我國品牌翻譯及品牌譯名評析之闕失[J].上??萍挤g. 2003(3)
[5]朱亞軍:商標名的翻譯原則與策略.[J].外語研究.2003,(6∶29-34)
偏義復詞是由兩個意義相近或相對的語素組成的并列式詞語,但在使用時,兩個語素只有一個語素的意義充當整個詞語的意義,另一個語素沒實際意義,只起到臨時陪襯作用。因此翻譯含有偏義復詞的文言句時,要能辨別出襯字,并在翻譯時加以省略。如:
例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陶淵明《桃花源記》)“遠近”,偏指“遠”,意思為“多遠”?!敖笔且r字,翻譯時應舍去。
例2: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異同”,偏指“異”,(有所)不同。“同”是襯字,翻譯時應舍去。
二、注意古今同形異義詞。
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展,意義已經變化了,有的詞義擴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移,有的詞感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翻譯這類詞時萬不可望文生義,以今釋古。
例3: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步出夏門行》)“烈士”指“有志建功立業的人”。今義指“為正義事業而犧牲的人”。
例4:先帝不以臣卑鄙。(諸葛亮《出師表》)“卑鄙”指地位低下、知識淺陋。今義指品質惡劣。
三、注意用典。
用典,能增強作品的意蘊,豐富作品的內涵,使表達生動含蓄,收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在翻譯時,必須說出有關故事和說清故事在文中的用意,才能把原文的意思準確地翻譯出來。但是翻譯又不能把有關故事全寫進譯文,因此比較困難,應酌情處理。
例5: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李白《行路難》)此句分別用了呂尚(姜子牙)、伊尹的故事。呂尚,九十歲在溪釣魚,得遇文王;伊尹,在受湯聘前曾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這兩位都是開始時在政治上并不順利,而最后成為大有作為的人物。如果直譯為“呂尚空閑時在碧溪邊垂釣,伊尹夢見自己乘舟從太陽邊經過”,而用典的意義沒譯出來,就令人費解。
例6: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王勃《滕王閣序》)王勃提到這兩個人的目的,就在于借之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感慨。如果我們僅按字面意思譯成:“馮唐容易老,李廣難封侯”,那么王勃的感慨就不能表現出來。因此在翻譯時就應考慮把王勃用的典故的含義翻譯進來。此句可譯為:馮唐年紀已大不得重用,李廣屢建戰功卻不能封賞。
四、注意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是借用相關的事物來稱代要說的事物,對借代的翻譯就是要譯出所代指的事物。如果只按字面翻譯,往往會造成誤解。在翻譯時這類地方應采取意譯的方法,加以復原。
例7: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諸葛亮《出師表》)因為古時平民百姓多穿麻布衣服,這里說的“布衣”是用這一特征來代指平民百姓,因此應譯為“平民百姓”。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按字面譯為“穿布衣服的人”,那就錯了。
例8: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杜甫《登岳陽樓》)“戎馬”是具體的,用來指代抽象的“戰爭”。
五、注意互文。
前后詞語在意義上互相呼應,互相補充,合而見義,這種辭格就叫互文。翻譯時必須將兩句合起來,才能表達出完整的意思。
作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為第三人稱,譯作“他(她)(他們)”、“它(它們)”。如: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②陳勝佐之,并殺兩尉。(《陳涉世家》)③肉食者謀之。(《曹劌論戰》)
有時也作第一人稱,譯為“我”。如:太尉茍以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樞密韓太尉書》)
(二)助詞
1.結構助詞,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岳陽樓記》)②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
2.結構助詞,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不譯。如:①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②于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愛蓮說》)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為與此同類。(《公輸》)
3.音節助詞。用來調整音節,無義,一般不翻譯。如:①公將鼓之(《曹劌論戰》)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悵恨久之(《陳涉世家》)
4.結構助詞,是賓語提前的標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銘》)②宋何罪之有?(《公輸》)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滿井游記》)
5.結構助詞,是定語后置的標志。如:①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岳陽樓記》)②北顧黃河之奔流。(《上樞密韓太尉書》)
(三)作動詞,可譯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為學》)
者
(一)結構助詞,譯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況”“……的原因”等,相當于名詞性短語。如:①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出師表》)③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語氣助詞,用在主語之后表示停頓,謂語部分一般用“也”字結尾,起判斷作用。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諸葛孔明者,臥龍也。(《隆中對》)
而
主要作連詞用,可以表示以下關系:
l.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①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十則》)②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2.承接關系,可譯作“就”“接著”,或不譯。如:①扁鵲望桓候而還走(《扁鵲見蔡桓公》)②尉劍挺,廣起,奪而殺尉(《陳涉世家》)③環而攻之而不勝。前一個“而”就表示承接關系?!兜玫蓝嘀?,失道寡助》
3.轉折關系,譯作“但是”“可是”“卻”。如: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記》)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愛蓮說》)③欲信大義于天下,而智術淺短(《隆中對》)④環而攻之而不勝。后一個“而”字表示轉折關系?!兜玫蓝嘀?,失道寡助》
4.遞進關系,譯作“而且”“并且”或不譯。如:①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亭記》)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十則》
5.修飾關系,可譯為“地”“著”,或不譯。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記》)
其
(一)代詞
1.作第三人稱代詞,可譯作“他(她)”“他(她)的”“他們”“他們的”“它”“它們”“它們的”。如:①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十則》)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敵(《狼》)
有時也譯作第一人稱代詞“我”。如:偶然得之,非其所樂。(《上樞密韓太尉書》)
2.指示代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如:①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②復前行,欲窮其林(《桃花源記》)③以勉其學者也(《墨池記》)
也可譯作“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如: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貧,其一富。(《為學》)
(二)副詞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問、猜度、反詰、愿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詞配合,可譯為“大概”“或許”“恐怕”“可要”“怎么”“難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前一個“其”可譯作“難道”,后一個“其”可譯為“恐怕”。③安陵君其許寡人!其:可譯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連詞,表示假設,可譯為“如果”。如: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爾。(《送東陽馬生序》)
以
(一)介詞
1.介紹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于”。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陽樓記》)②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前一個“以”表原因,后一個“以”表目的。)(《出師表》)③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
2.介紹動作行為所憑借的條件,可譯為“憑借”“按照”“依靠”等。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馬說》)②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愚公移山》)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式,可譯作“把”、“拿”、“用”等。如:①屠懼,投以骨(《狼》)②遂許先帝以驅馳(《出師表》)③以人之逸,待水之勞(《峽江寺飛泉亭記》)
(二)連詞
1.表示目的,相當于現代漢語里的“來”如:①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狼》)②以光先帝遺德(《出師表》)③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④故為之文以志(《始得西山宴游記》)
2.表示結果,可譯作“以至”‘“因而”。如: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②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有時相當于連詞“而”。如:①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黔之驢》②醉則更相枕以臥(《始得西山宴游記》)
(三)“以”還可作動詞(屬于實詞)用,可譯為“認為”。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師表》)②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世說新語〉三則》)
焉
1.疑問代詞,可譯為“哪里”。如: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可譯為“呢”。如: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曹劌論戰》)
3.代詞,相當于“之”。如:忽啼求之,父異焉(《傷仲永》)
4.兼詞,用于動詞、形容詞之后,即兼有介詞和代詞的作用,相當于“從這里”“在那里”。如:①不復出焉(《桃花源記》)②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愚公移山》)③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曹判論戰》)
雖
連詞“雖”在文言文中主要有兩種用法。
1.表示假設,可譯為“即使”。如:①雖千里弗敢易也,豈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②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2.表示轉折,可譯為“雖然”。如: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然
(一)代詞,起指示作用,譯作“這樣”“如此”。如:①父利其然也(《傷仲永》)②謂為信然。(《隆中對》)③然后知是山之特立。(《始得西山宴游記》)
(二)連詞,表轉折關系,譯作“然而”“但是”等。如:①然足下卜之鬼乎(《陳涉世家》)②然志猶未已。(《隆中對》)
(三)語氣助詞,分三種情況:
1.用在形容詞之后,作為詞尾,譯作“……地”。如:雜然相許(《愚公移山》)
2.用于詞尾,譯作“……的樣子”。如:①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墨池記》)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記》)
3.用于句尾,常與“如”“若”連用,構成“如……然”“若……然”格式,相當于“……的樣子”
“好像……似的”。如: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乃
(一)作副詞。有三種情況。
1.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才”。如:①斷其喉,盡其肉,乃去。(《狼》)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世說新語〉三則》)
2.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譯作“就”。如: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陳涉世家》)
3.表示出人意料,譯作“竟”“竟然”。如: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4.用于判斷動中,相當于“是”“就是”。如:當立者乃公子扶蘇。(《陳涉世家》)
(二)作連詞,表示前后的銜接或轉折,可譯為“于是”。如:①乃入吳尋二陸。(《周處》)②乃重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三)作代詞,譯為“你、你的”。如: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示兒》)
于
介詞“于”的主要用法有:
1.表示動作發生的處所、時間,譯作“在”“從”。如:①公與之乘,戰于長勺(《曹劌論戰》)②子墨子聞之,起于魯(《公輸》)
2.表示動作的對象,譯作“向”“對”“同”“給”“到”等。如:①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于帝(《愚公移山》)②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③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出師表》)④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孟子〉二章》)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墨池記》)
3.用在被動句中,介紹行為主動者,可譯為“被”。如:“受制于人”的“于”。
4.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作“比”。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魚我所欲也》)
5.表原因,可譯為“由于”“因為”。如: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二章》)
為
“為”作為動詞有兩種基本用法,一是表判斷,一是表動作行為。這里只介紹“為”作為介詞的用法。
1.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作“向”“對”等。如:①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②此人——為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2.表示被動,譯作“被”。如:梅花為寒氣所勒(《西湖游記二則》)
3.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如: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p>
(《韓愈短文兩篇》)
關鍵詞:上好 文言文 復習課
復習課既是師生教與學效果的檢驗,又是彌補教學漏洞的最佳時機。通過復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一個明確的系統的了解,實現知識到能力的遷移,提高學生的語文技能和綜合素養。而復習課與新授課相比,缺乏趣味性。因此,做好復習教學是很重要的。文言文的復習主要是知識點的回顧、歸納以及拓展。
下面,就如何上好文言文復習課的做法提出來,與大家商榷。
一、教師主導地位要發揮得當。在復習教學中,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即在課文學習必要之處做適當點撥,引導學生識記理解并發現問題,解決疑點。
二、學生主體地位充分體現。在復習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若老師仍像授新課一樣,以灌輸為主,達不到復習的目的,而且學生也會煩。
三、在引導中鞏固基礎,把握文章的主體內容。文言文教學萬變不離其宗,誦讀與字詞的落實無論如何也不能被革新掉。所以,在復習中,以讀為主,在閱讀中理解,在朗讀中感悟,得到美的熏陶。同時,復習中注重基礎的鞏固,主要包括作家作品、文言現象(包括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特殊句式和常用實詞虛詞)以及重點詞語和句子的翻譯識記。對這些內容,主要采取在有效的時間內,讓學生以同桌為單位進行歸類,通過識記提問做到鞏固提高。同時,教師應要求學生勤于動手,把課文中學過的名言、警句、俗語以及片斷中的佳句摘錄出來,并讓他們認真地背誦,正確規范地書寫,在讀讀、背背、寫寫中,使這些名句佳句變為自己的知識,以便在閱讀和寫作中都能運用自如。這種做法對于單篇和單元文言文復習都適用。復習完基礎知識以后,設計一些恰當的問題,對文章的內容做大體上的回顧。若是單元復習,可以設計一些對比閱讀練習,進行強化訓練。
四、重視理解分析,引導舉一反三,拓展延伸?!冻鰩煴怼芬晃闹黧w內容復習完以后,進行了這樣的拓展訓練:1.后人對《出師表》的評價如何?2.列舉與諸葛亮有關的典故、成語、名言警句以及歇后語。3.劉備的名言是什么?4.“親賢臣”可以換成什么成語?5.列舉我國歷史上的貞良死節之臣。6.列舉幾個親小人而誤國的例子。這些題型的訓練,既是學生對課外知識的一種積累,也提高了他們上復習課的興趣。
最近,因為實在閑得無聊又重新看了會《三國演義》??吹搅_貫中將一個個三國人物寫得跟鬼神似的還真的生出了“觀關羽之忠而似偽,看諸葛之智而近妖”的感慨。雖然我也一直挺欣賞這個東漢“智絕”的,但是客觀的評價諸葛亮還真的很難。都是那些個中國古代失意文人惹的禍,為了塑造幾個精神偶像有誰能不把這個“鞠躬盡瘁”的楷模給大書特書呢?不過,在某些程度上還真是教壞了小孩子。所以演義演義,只能當個演義讀。有能力又有空閑的話不妨讀下《三國志》。下面我想發表下個人對諸葛亮的看法。
有才。無庸置疑,諸葛亮確實有才。劉備有了他,定荊州,收兩川,平南蠻開三國之功業。但是有才的只是他的政治方面。定荊州的是關張,收兩川的是魏嚴之到白帝托孤諸葛亮也只是個幕后的策劃者。不過,單是這樣也足以讓諸葛武侯的名聲流傳千古??上О?,可惜。陸遜的一場連營大火不單燒得劉玄德命喪白帝也似乎燒糊涂了諸葛亮;又或許是先主的遺命讓他心浮氣燥,使他喪失了作為一個政治家所應該有的冷靜與審時度勢。六出祁山,窮兵黷武,內無安邦定國治理朝政之良謀,外鮮克敵制勝攻城拔寨的方法。他在進退中矛盾,在得失中迷茫,一點一點地蠶食了自己的生命后不單給蜀國留下了個爛攤子,還隱約的制造了文武之間的矛盾。真是成也孔明,敗也孔明。
無德。說孔明無德是因為他不會做人。一個丞相的職責是什么?“調和陰陽”??酌髟谝皇终谔斓膸资昀镆恢弊龅木褪莻€“太上皇”的位置。有興趣的朋友不妨去讀下“出師表”,當把他翻譯成通俗點的白話文其中大意是向劉禪推舉賢能順帶地褒獎了下自己在教育了下小劉?!拔液軓姡憷献佣既櫭]來請老子。我非常強,你個小屁孩只管乖乖的聽我的話就可以了,叫你用誰就用誰,叫你打誰就打誰。所有的責任我抗著!”貌似這就是諸葛亮的潛臺詞。我當時一直很不解,為什么諸葛亮沒有奪位或者不劉禪做掉?,F在想來還是因為劉禪太了,跟本不用奪位,孔明依然是老子??酌鬟€確實聰明,用人家的錢給自己投資買股票想搞個名利雙收,劉禪想撤資返被又罵一頓——后出師表——真是可憐這個沒爸的孩子。
哎,說了一大堆閑話不知道符不符和閑人的心態。對于孔明的看法還有很多,現在寫了挺多了,以后有時間在寫吧。